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竞争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传统的农业结构,是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但由于历史、区域、经济、科技运用等各方面的原因,农业结构调整的速度仍然较缓。传统的农业结构在目前仍然占主流。这主要表现在:①种植业,特别是传统的大宗农产品(如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仍占着整个农业的主导地位,畜牧水产业、名优特产品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深加工业,(如食糖、食用植物油等)相对处于从属地位;②农业生产呈现规模小、分散粗放等特点,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够。因此,在市场上,如大米、小麦、玉米等供大于求,造成积压严重和销售价格下跌,而名、优、特产品、品牌产品、深加工产品却相对不足,只有通过大量进口来填补市场的需求。
2.“大众化”的产品品质,是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弱,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很少。据专家预测,加入WTO后的我国,50%的农产品将受到较大的冲击压力,如小麦、大米、棉花、植物油及羊毛等。究其原因,则在于产品的品质。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品质的状况,经中国医学院测量,蛋白质的含量:春小麦13%-15%;冬小麦13%-14%;粳稻8%-9%;杂交粳稻7%-8%;玉米8%-9%;这个指标和国外相比只居中上等。但其中一些最主要的营养指标――赖氨酸等却含量偏低。在小麦方面比较仅蛋白质,赖氨酸含量比国外品种低1个百分点,且都是弱面筋,制成面包体积小、掉渣。
3.落后的市场信息是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道屏障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网络的时代。信息就是速度,信息就是经济。西方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已形成了较健全的信息体系。他们的触角遍布整个世界市场的每个角落,而且内容相当广泛,当大量的信息反馈回本国时,通过专业人士的分析研究,然后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用来指导本国的农业生产和产品销售。
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对策
1.加大调整政策力度、完善农业立法,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1)完善农业支持立法,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过去农业立法基本上把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供给作为唯一目标。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多功能性的日益明显。当前和未来农业的立法目标,必须把农业发展与农民问题,农村发展、农业环境保护等联系起来。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农业支持政策都进行了调整。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来说,应该制定农业补贴条例、农业灾害救助条例,稳定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2)完善农产品贸易与国际合作的立法。首先,要确定统一的农产品贸易管理体制。目前,我国主管农产品贸易的部门分割,内外贸分割,同时贸易与生产又脱节,农业部负责农产品生产,但不管贸易,而管内外贸的两个部门不管生产,这种管理体制导致了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的脱节,不能对市场变化做出灵活准确反映。根据我国在入世谈判中的承诺;对小麦、大米、玉米、棉花、豆油等大宗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因此,应尽快制定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办法,明确配额发放要集中归口农业部门管理,规范发放程度,按照效益、公开和公正的原则,实行配额招标,拍卖或者其它规范化方式分配;再次,要建立农产品反倾销和反补贴机制。目前关键在于解决以下两个问题:①确定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解决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纠纷中主体资格问题。②尽快制定农产品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以及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具体规定。
(3)完善农产品市场主体立法。市场主体立法是市场准入立法的一个方面,是WTO规则和成员方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主体主要有农村集体经济、国有企业、合伙企业、独资企业、股份合伙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形式。目前,除国有企业、公司、合伙、独资和个人可以适合有关法律外,其它农产品市场主体尚无明确的法律规范。因此,确立所有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赋予其贸易纠纷主体资格是实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4)建立一套完整的有利于保护国内农产品的技术法规,农产品检测检验程序等合理的技术壁垒措施。贸易技术壁垒是当今世界各贸易国保护国内产品的通行做法。我国也应利用WTO技术壁垒措施这一贸易空间,抓紧制定我国农产品技术标准,包括包装、标签规范,动植物检测检疫等。从而形成技术壁垒,保护本国相应产品。
2.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企业产业结构,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目前,发达国家向国外(大多是发展中国家)转移大量产品,资本和技术,旨在扩大发展空间,实现国际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加强本国环境保护,获取消费多样化的多种利益。就我国当今的现实而言,向国外转移产品,资本和技术的能力不可同日而语。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尤其是耕地资源不足,而且在资源分布上,区域性差异十分显著,很不平衡。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也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针对我国长期以来产业结构的单一,各地区严重趋同、质量普遍不高,产后加工技术较为落后和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的现状,以及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特点,结合农产品消费结构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我国农产品生产应尽快扭转品种单一,和只注重产量的局面,宜多发展一些适销对路的新品种,并根据农业不同生态特点和农产品的生物学特性,实施优势区域生产,确保农业生产资源的最佳利用和农产品品质的最佳表现,同时对区域优势产品实施基地化建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商品量,实现农产品的专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从而使农产品形成品种丰富、季节互补的优质产品,充分占有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农产品结构优化,除对农产品的品种品系、生产规模结构的优化外,还应创建精深加工和综合研究的新体系,大力发展品质好、档次高的农产品。由于过去农产品的总量不足,供不应求,长期以来都处于鲜销状况,加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收贮在体制上不够协调,故导致了我国农产品多重产前和产中,轻产后和加工的局面。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统加工、扩大特色产品比重、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加工层次,增加产品附加值。
3.改善生产设施,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参于市场竞争,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于其自身品质的高低,要提高农产品的品质,除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外,更主要的则是要改善农业生产设施,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生产设施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产品品质的基础。近年来,大力发展的设施农业就是改善农业设施的代名词,它的着重点就在:以设施条件促生产发展,以设施条件促品质提高。现代的农业设施为种植业、养殖业及产品的贮藏保鲜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以将农业生物的遗传潜力变为现实的巨大生产潜力,获得速生、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现代化设施可调节生物生长要素,能把外界环境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4.广开渠道,建立健全的信息体系,拓宽农产品的市场透明度
信息已进入当今经济社会的前沿阵地,一套可靠的健全的信息体系,能准确地指示市场的供需变动、价格走势和产品变化动向,从而使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组织和个体经营者能及时调整生产经营决策、改正产品结构、转化市场途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盲目竞争。
其它,如:改革我国现行农业管理体制、扩大农业经营者的自、大力创建自己的“名牌产品”、加强农产品的“包装”等也是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体有效对策。
作者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要按照“特色化主导产业、区域化农业布局、企业化投资主体、标准化生产技术、品牌化优质产品”的要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动力、效益为目标,按照优势产业区域布局规划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巩固提高传统产业,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深人挖掘潜在产业。把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做优做精、把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把前景广阔的潜在产业做足做好,实现农业资源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形成科学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真正朝着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标准化技术、智能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国际化竞争的方向发展,着力提升农业国内国际竞争力。
二、实施农业标准,提高质,水平
实施农业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是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根据国内绿色消费的兴起和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利用“绿色壁垒”提高农产品准放门槛的实际,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迫切任务。一要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按照“产业化促标准化”的机制,把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作为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中之重来抓,采用和吸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围绕当地主导产品、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和潜在产品,加快农业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全面提高。二要加快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建设,按照“集中、高效、权威、便捷”的要求,加强对农产品的检测检验和监督管理,着重抓好生产基地巡检、加工企业重检、市场交易抽检和出口创汇严检的检测检验网络建设,增强竞争新优势。三是加快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鼓励支持生产经营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以及开展1S(刃(X刃、1S()1《11)、HACCI,等国际质量管理认证,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四是加快农业生态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绿色保护区建设,加强农业污染源的整治,净化农业生态环境,为打造绿色农业,发展特色产业保驾护航,提供保障。
三、培育市场主体,创新经营机制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的现实选择。提高农业市场竟争力不仅仅是生产、加工、销售的连接,而是重要的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加强产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要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推进管理创新,整合生产要素,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注重品牌培育,着力提高其带动农户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加工增值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营造一批“航空母舰”,联合闯市场。二要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接轨市场”的原则,采取多部门推进、多层次发展、多主体参与、多领域拓展的发展思路,把各类经营主体有效地组织起来,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制订示范章程,拓展服务领域,规范运行机制,架起连接农民、企业和市场的桥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扩大市场的覆盖面。三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的有利条件,在稳定土地承包制的前提下,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大户集中,减少务农数量,提高农民素质,扩大经营规模,使专业大户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和专业化生产水平。
四、构筑营销渠道.开拓内外市场
拓宽流通渠道,开拓农产品市场,是提高农业市场竟争力的重要环节。坚持内外市场一起抓,内建市场上规模,外拓市场找销路,逐步形成企业、基地、农户联销经营,专业市场、超市、配送相结合,国内外市场互动的新型市场体系。一要健全市场体系。围绕主导产业,规范提高现有市场,建设培育特色市场,大力拓展外地市场,扩大外贸出口市场,形成上下联通、内外结合的市场流通体系,增强市场的集散辐射功能。二要加强产销协作。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运用现代营销理念,加强与大中城市的农产品市场超市的联合与协作,构筑营销网络,建立产销关系,开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储运配送、电子商务等流通手段,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参与市场竟争。三要加大促销力度。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各级政府要上下联动,加大促销力度,每年组织到县外、省外、境外、国外举办新闻会、展销会、推介会,提高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竟争力。四要建设贩销队伍。采取激励措施,积极培育发展农产品贩销大户、经纪人和贸易组织。在政治上关心、政策上扶持、营销上服务、权益上保护,促进这支队伍健康成长和快速发展,成为推销当地农产品的主力军,使农产品尽快进市场。
专业市场从狭义上讲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的大类产品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从广义上讲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相关商品及其销售活动的集合。
专业市场的核心是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以及互补性,这种关系既有利于规模经济的获得,同时也比垂直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而且有利于互动学习,从而加速创新过程的实现。
浙江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批专业化分工明确、特色突出、对拉动当地经济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专业市场。它们的形成奠定了行业发展的基础,如:海宁的皮革制品市场、宁波的服装市场、义乌的日用小商品市场等。然而,随着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浙江专业市场没有完全成功转型,市场竞争力有所减弱,加上浙商近几年将浙江专业市场成功模式复制到全国各地,浙江专业市场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本文结合浙江专业市场的发展特点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提升其竞争力的对策。
二、浙江专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大量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专业市场结构特色鲜明,规模经济发展受限制。浙江各地根据其资源状况、经济基础和产业传统,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专业市场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由于大量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使浙江经济充满活力,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小见大:小资本、大集聚;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协作。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受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限制,势单力薄,通常从生产某一产品零部件起步,自发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生产者之间生产技能的相互模仿,市场信息的快速传递,使某个大类产品的生产日趋规模化,最终形成了一个个专业市场。海宁的皮革制品、温州的皮鞋、绍兴的纺织面料、宁波的服装、义乌的日用小商品、永康的五金制品等市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和重要增长点。浙江经济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大多发源于以私人家庭作坊为主的小企业集中地,这些企业仅通过个体努力扩大企业规模,实现内部规模经济效益的能力有限。
(二)专业市场产业链不完善,核心竞争力不强。目前,浙江专业市场的产业集聚区内几乎没有上游产业,主要是中下游产业部门,产业链的不完善,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利润外流,商机丧失,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基础比较薄弱。
(三)能源、资源等供给不足,发展瓶颈难以突破。在能源方面,电力供应已成为浙江经济飞速发展的“卡脖子”环节,2006年用电高峰期,不少地方的企业每周只能“停三开四”,甚至“停四开三”。2006年,浙江万元GDP耗电1340千瓦时,比发达国家高出许多。在资源方面,浙江是水乡,但区域性缺水矛盾也很突出,生态环境方面的压力很大。这些瓶颈的形成,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也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快密切相关。要缓解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必须以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为前提,否则不管建多少能源和水利工程,有限的资源总有断档的一天;即使资源供给暂时能保证,生态环境也承载不了粗放型的增长。
(四)、营销手段落后,市场拓展能力下降,产业竞争优势减弱。近年,浙江省劳动力、土地、能源等价格已相对较高,技术和人才支撑能力明显不足,传统的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优势逐渐丧失,如果不确立起新的竞争优势,则可能出现“低档产品做不过人家,高档产品又做不了”的局面。
三、提升浙江专业市场竞争力的对策
(一)完善市场布局,摆脱单一的OEM生产模式,促进产品结构升级。政府鼓励生产企业树立精益求精的经营风格,争创名牌,强化技术创新,推动产品结构升级,推动浙江专业市场持续发展。因此,一要建立完善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实现技术与实业的对接;二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专院所为依托的技术创新开发体系,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三要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特别是要推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工业控制技术等在制造业的应用;四要鼓励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发展与地方优势产业相关的服务业,为专业市场完善提供有力保障。专业市场的形成需借助一定的外部条件,对都市化产业集聚而言,如会展业、信息传媒业、教育业、商业的良好发展是吸引皮革服装时尚产业保留于都市的强大动力。因此,要形成地方优势产业的都市化集聚,需要都市型产业本身形成集聚效应,同时将地方优势产业纳入到都市化产业中,使地方优势产业和其它都市型产业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地方优势产业集聚。对专业化集聚而言,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是专业化集聚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土壤,这种环境会促使地区政府和区内企业相互合作,为改善区域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共同努力,从而使区域产业良性发展,使专业市场的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
(三)以市场营销为导向,规划物流管理,强调和倡导以市场需求为起点的“市场后勤观念”。地方政府大力发展专业性码头、管道、厂房、文化娱乐设施等高度专业性的基础设施是形成专业市场的前提条件。此外,还应通过实验室、测试中心、专业技术学校、信息平台,共性技术研发中心等区域创新硬件建设,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区域文化培育等软件建设,营造有利于企业家精神发挥和创业氛围形成的区域创新环境。
企业必须向市场推出新的产品,,延伸原产品系列,以抵消该产品销量下降引发的利润减少。企业内部的物流和配送也应以市场营销的眼光去研究、设计,选择合理经济的配送路线。周密的物流配送网络设计,可使基层单位降低车间库存,减少仓储费用。只有充分认识到营销和物流不可分割的关系,寻求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途径,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推出特色服务,立于不败之地。
(四)加大与高校等研究机构的合作力度,保持研发创新能力,完善信息与管理服务体系,提升专业市场创新素质。加快科研设计人才的聘请和引进,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所的合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设计,保持企业发展的持续增长能力,打造企业的持续竞争力。专业市场可以成为高校科研成果的展示、交易中心。要完善信息咨询机构、人员培训中心和中介服务中心等信息和管理服务体系,为专业市场学习提供信息和管理服务平台。
(五)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建立完善的“顾客价值链”的构造体系。企业必须建立起“顾客价值链”的构造体系,中心是“抓住顾客,获得价值;利用顾客,创造价值”。企业要有一个鲜明的观念,由生产产品向创造价值过渡,由创造物质转变为创造价值。从浙江各专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加入WTO后的国际产业竞争的大趋势看,价值竞争最终是现代经营的最佳盈利模式。
一、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从2015年9月15日到10月15日期间进行,由上海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按照中小企业标准,在一季度、二季度调查样本基础上,在食品、家居、软件信息、电子商务、居民服务、餐饮、零售商业7个行业,补充30家样本企业。有效回收285家,有效回收率85.4%,其中食品45家、家居36家、软件信息40家、电子商务42家、居民服务40家、餐饮40家、传统零售商业42家。总体上,样本企业行业分布、地域分布、规模分布较均衡。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品牌行业知晓度、美誉度两个指标数据,我们调研所在行业商会、协会,以协会商会出具报告的方式取得;其他数据,由企业调查问卷数据取得。我们以2014年第一季度数据为基础100,依据样本企业数量(50%权数)和平均企业销售额(50%权数)进行加权平均,以保证每次调查的可比性。
二、三季度和前三季度本市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总体情况
1. 市场竞争力指数。2015三季度本市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指数为94.46,环比2015第二季度94.67下降0.21,同比2014第三季度下降2.26;2015前三季度本市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指数为94.90,同比2014前三季度 下降1.99。
这里有两个明显的结论:第一,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还在下降通道,说明中小企业市场经营遇到的困难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根据我们调查,目前本市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排前10位的因素包括:市场不景气、应收款多、市场恶性低价竞争、流动资金困难、融资困难、人力成本上升快、高级人才引进和管理难、国家扶持政策不落地、出口困难、结构调整和创新有心无力。排名较前的主要是市场因素,也有国家政策因素和企业自身经营因素。第二,下降幅度继续趋缓,2015三季度指数环比第二季度下降0.21,下降幅度明显收窄。说明影响中小企业经营的一些市场因素正处在改善当中。经过我们调研,第三季度有一定改善的因素主要有:1、原材料成本明显下降,这得益于国际国内大形势;2、库存压力有一定下降,说明企业生产和市场在调整后局部指标在改善,分析原因一是企业开工率同比还是略有下降的,说明企业通过压生产控制库存,二是企业进一步加强市场销售,特别是针对性的库存销售起到了一定作用。3、劳动力成本同比上升0.52%,上升幅度明显趋缓,说明一是工资福利水平处稳定状态,二是企业在主动控制人员成本。4、结构调整和企业创新成果有一定体现。尽管在总体指标上我们还较难反映企业在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成果,但在调研中发现的确有不少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明显体现优势,财务数据向好,企业竞争力增强。
下面分别考察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三大核心指标。
2. 市场销售竞争力指数。2015第三季度中小企业市场销售竞争力指数为90.15,环比2015第二季度下降0.75,下降幅度趋缓。2015第三季度销售或营业收入指数为90.67,环比2015第二季度下降0.9,比起二季度环比一季度下降2.2,下降幅度明显趋缓。2015第三季度中小企业利润指数为89.71,环比2015第二季度下降0.59,利润指数还是处在下降通道。
2015前三季度市场销售竞争力指数为91.21,同比2014前三季度市场销售竞争力指数下降1.51;2015前三季度中小企业销售或营业收入指数91.94,同比2014前三季度下降2.83;2015前三季度中小企业利润指数为90.47,同比2014前三季度利润指数下降1.54。
总体上,中小企业市场销售竞争力下降,销售或营业收入指数下降幅度较大,利润指数下降但下降幅度小于销售指数,且下降幅度在逐渐收窄。这说明一方面市场平淡的大格局没有改变,产品销售困难,利润继续下降,一方面也说明企业在努力调结构,降成本,控制利润水平,从而减小销售和利润下降幅度。
3. 品牌影响竞争力指数。2015三季度中小企业品牌影响竞争力指数为103.23,环比2015第二季度上涨0.28,继续保持增长势头。2015第二季度品牌行业知晓度指数为102.65,环比2015第二季度上涨0.25。2015第三季度品牌行业美誉度指数为103.8,环比2015第二季度103.50上涨0.3。
2015前三季度中小企业品牌影响竞争力指数为102.83,同比2014前三季度增长0.97。2015前三季度品牌行业知晓度指数为102.25,同比2014前三季度上涨1.44,保持继续增长。2015前三季度品牌行业美誉度指数为103.40,同比2014前三季度上涨0.94。
以上数据说明,中小企业在品牌经营方面持续投入,对品牌影响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也说明品牌影响竞争力需要持续经营,持续投入,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4. 企业营运竞争力指数。2015三季度中小企业营运竞争力指数为93.37,环比2015第二季度93.92下降0.55。市场营销投入与销售收入占比指数94.50,环比2015第二季度下降0.80,继续呈下降趋势;科研投入与销售收入占比指数为91.80,环比2015第二季度92.70下降0.90。企业成本费用与销售收入占比正向指数为93.69,环比2015第二季度93.80下降0.11。
2015前三季度企业营运竞争力指数为94.03,同比2014前三季度下降2.36。2015前三季度市场营销投入与销售收入占比指数为95.50,同比下降2.02。2015前三季度科研投入与销售收入占比指数为92.6,同比下降4.21。2015前三季度企业成本费用与销售收入占比指数为94.00,同比2014下半年增长2.37。
综观2015第三季度和2015前三季度企业营运竞争力指数,企业营销投入、企业科研投入继续下降,科研投入下降幅度较大;成本费用正向指数下降,说明企业的成本费用继续上升,但三季度企业成本费用的上升幅度不大。调研发现,由于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企业在营销、科研方面压缩了投入;尽管企业经营成本有上升的压力,但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加上企业严格控制成本支出,使得成本费用与销售收入占比正向指数三季度环比略有下降,基本持平,遏制了较快的下降趋势。
三、三季度各行业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情况
以食品、家居、软件信息、电子商务、居民服务、餐饮、传统零售商业中小企业在上海市统计局企业数据库中的企业数(50%权数)和销售额(营业收入,50%权数)加权平均,在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分析中各行业分别所占权重如下:食品16%、家居12%、软件信息14%、电子商务15%、居民服务14%、餐饮14%、传统零售商业15%。
纵观各行业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分布,总体上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同时各行业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指数差别较大。
食品行业2015第三季度市场竞争力指数维持在100.31,2015第三季度环比第二季度已经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这主要是季节原因,一季度食品行业是旺季,二季度相对要淡,三季度更淡一些。
家居行业2015第三季度市场竞争力指数为86.3,仍旧处下降通道,但下降幅度在趋缓。一方面今年上海一手房地产有回暖的迹象,一方面总体经济不景气,二手房装修热度一般,装修标准上升乏力。
软件信息行业、电子商务行业继续高速增长,市场竞争力指数领先于各行业,增长较快。这与这两个行业处于高新技术行业、成长速度快的行业特性有紧密关联。
居民服务业略有下降,但还是比较稳定。主要是居民服务业市场需求比较稳定,同时相对一、二季度,三季度市场会略微清淡。
餐饮行业继续下降。一方面政策影响依然存在,高端餐饮继续低迷,不少高端餐饮正在谋求转型和调整,一方面三季度是餐饮最淡的季节。
传统零售商业指数77.07,比一季度有下降,比二季度有提升,出乎我们的意料,但查询上海市统计局三季度上海市商品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呈现低增长态势,说明我们的调查还是可信的。原因分析:一是有上海市商务委官方组织的上海市购物节主要在本市传统零售渠道实施,发动和响应面较广,加上临近国庆,带动较多的消费,说明商业造节营销的重要性;二是零售商业特别是传统零售商业的自救调整,不断升级,像徐家汇商圈的整体调整,加上嫁接互联网实施营销;三是电子商务主动依靠传统商业落地,如一些体验性的电子商务落地到具体商场;副食品电子商务与传统批发市场、零售菜场、生鲜超市、菜店对接,把销售额留在了传统商业渠道。
四、问题
1. 2015第三季度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指数94.46,指数偏低,且仍旧处下降通道。说明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是在下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这应该引起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同仁关注和重视。
2. 根据问卷调查,企业反映市场景气度持续下降,并认为是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市场景气取决于投资、消费和出口。目前来看这三块都增长乏力。
3. 关于国家出台支持中小企业政策情况。中小企业对营改增和微型企业一定额度内免营业税反响较好,认为企业是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好处。而其他相关政策措施,要么不知道,要么落实不够,弹簧门、玻璃门依然存在。
4. 从企业家经营信心调研,信心指数继续下降。企业家反映一方面市场不景气,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大都为商业、服务业,生产性的也是依附性较强、劳动密集型行业,起点低,创新难,碰到困难束手无策。
5. 从各行业分析,传统零售商业、餐饮、家居等行业市场竞争力下降较快,零售商业市场竞争力指数跌进80,这是令人担心的。目前传统产业市场还是占了大半壁江山,但受到市场景气和新兴业态的挑战,影响最大。他们又是保障市场和保证就业的主力,如何让传统产业改革创新,焕发活力,这是个大课题。
五、相关建议
1. 努力营造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一是社会舆论的宣传,鼓舞企业家信心,造成全社会支持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氛围;二是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从目前情况来看,适合面上的普惠制政策、行业性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比较容易落地,能够较快产生效果。三是对企业家重点关心、培训,鼓励信心,提升能力。应从国家、地方政府、社会、行业、协会、舆论等全社会作为一个战略来做。
2. 发挥科研、中介、协会作用,搭建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中小企业规模小、能力低,碰到公共的、行业性的问题没法面对解决,从而会导致整体企业的经营困难。所以政府、协会等机构要从政策性、市场化等多种手段搭建中小微企业科研、人才、市场营销、管理等公共平台,解决企业的切实困难,让企业一心一意谋发展。
3. 支持政策要务实,要落地。近年来国家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花了不少功夫,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还有较大的潜力。特别是在服务机构发挥作用、企业家培训、商机交流共享、产业链合作、联合研发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4. 努力促进行业、产业融合发展。我们发现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行业发展非常快;食品、家居服务业主要是受季节影响,总体稳定;传统零售商业、家居、餐饮等行业下降幅度较大。除了行业和企业自身的调整和创新,管理部门应努力引导产业链合作、供应链价值发现、线上线下联动等,发挥各自优势,挖掘存量价值,实施产业整体发展和提升。这在传统商业和电子商务等行业是可以专题研究和推动的。
结论
【关键词】建筑企业;战略管理;市场竞争;核心竞争力
建筑企业最大的特点是以获取工程项目施工合同和实施工程项目为工作的核心,也就是在建筑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的基本工作单元、基本业务对象和利润的载体,项目也是建筑企业的基本管理对象。建筑企业通过参加招投标竞争获取项目合同,通过开展项目工作,才能获得收入,进而形成企业的利润。我国建筑行业中的许多体制上的问题,建筑企业本身存在诸多问题以及加入WTO后将面临外资建筑企业的竞争,这些都将给建筑企业的发展提出挑战。认清自身的不足,分析当前的时态,并建立长远的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建筑企业发展壮大的必须途径。
1 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内容体现
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是分布于企业组织中持续支持企业竞争优势的能量源,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产品的质量,产品的质量是建筑企业的生命线,企业竞争优势首先表现在可靠的产品质量上;建筑产品的价格,价格是工程项目的货币成本,建筑产品价格既要实现企业的预期利润,还必须为顾客所接受;工期,保证施工工期,按时交付使用,有效降低企业的施工管理成本,为顾客增加机会成本;服务,服务包括施工过程中的服务和交付后的使用服务,通过优质的服务可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应变能力,市场竞争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包括宏观经济征程、顾客需求、竞争对手等都在不断变化,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有生命周期,因此企业必须迅速对这些变化作出积极的反应。
2 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建筑业起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在新的环境下发展却受到了制约, 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方面:
首先,建筑行业管理体制和建筑领域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的许多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的建筑施工队伍,有的尽管已经政企分离,但是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导致了再工程招标投标过程中不规范,出现严重的行业和地方保护主义以及专业工程项目条块分割,严重制约建筑行业资源在地区之间、行业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破坏了市场运行的规则,阻碍建筑业的发展。
其次,企业管理制度落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尽管许多国有建筑企业已经改制,有了更为灵活的激励机制,但是科学的、有序的、规范的、完整的现代建筑企业制度的建立还需要时间,因此还很难进行科学的管理。而民营建筑企业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也很难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企业经营思想落后,决策盲目随意,缺乏科学论证,往往忽视发展企业技术的创新能力。
再次,建筑企业战略目标模糊,导致建筑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其中既包括竞争战略,也包括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等,企业战略的本质是着眼于企业的竞争发展。就我国的建筑企业而言,多数企业缺乏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竞争战略,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3 提高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对策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根本,是企业领导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本文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对策来提高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
3.1 企业资质是施工企业获得市场准入的通行证,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基本保证,提升企业资质等级和确定企业主项资质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才能拓宽市场领域,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我公司是兖矿集团下属施工企业,原施工主项是矿山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在集团公司还有相同相类似的施工企业,在投标时经常会出现撞车,相互拼价格等情况;在对外承揽工程时,经常由于资质主项情况受限于集团公司内部或者煤矿行业等工程,因此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空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的效益不佳;2002年,我公司对下面所属的几个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了整合,并取得了矿山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装饰装修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石油化工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叁级等资质。从此以后,企业的市场竞争空间拓宽了,并且避免了不必要的竞争。2009年公司资质再次得到了变化,主项资质从矿山工程施工总承包转变成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再次得到增强。
3.2 改革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制度、经营和技术创新
先进的体制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体制改革不彻底,机制建设就很难有作为,企业要做强做大,要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定改革方向,彻底改革旧的管理体制,对组织结构、机构编制和劳动力结构进行调整,来优化管理体制和培育专业化施工队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因此必须树立新的经营理念,努力推进经营方式的创新。企业要牢固树立经营管理第一、承揽施工项目为先的思想,在经营管理力量方面要加大和充实人、财、物的配置,既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经营管理队伍,又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同事要建立多层次、多方位、持久稳定的信息网络系统,完善经营决策机制。
建立科技创新体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要坚持以重点难点工程项目和“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中心,以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企业技术优势为目标,建立以企业为龙头,以项目部为主题,以高、新、特、难工程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格局,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协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创造高质量、高效益的精品工程。
3.3 创建精品工程,树立诚信为本,推进品牌战略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我们要把创优工程作为企业可持续反战的主题,要让全体员工牢固树立创优意识和精品意识,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并认真贯彻执行,企业要根据各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投标承诺和施工合同要求,制定创优目标,明确创优标准。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品牌是关键因素之一,过去我们投标经常遇到这样的窘迫和无奈,在许多商务投标有利的情况下,终因缺乏企业业绩而失之交臂。现代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企业品牌和企业信誉的竞争,品牌竞争是具有战略性和长远性,这种竞争的趋势并不以行业的意志和竞争状况为转移。因此,企业必须制定自己未来的长远发展目标,确定企业走品牌化经营的战略定位,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3.4 制定建筑企业发展战略
首先要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突出建筑主业、争强市场竞争力,形成投资与建设、设计与施工、境内与境外一体化的模式,实现发展速度、规模与效益的统一。
其次要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正确性。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进行市场战略定位,企业首先要分析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了解顾客的需求,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寻找市场机会,要了解顾客的期望值,进一步确定企业的目标顾客,应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以及如何高效率地给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
4 结束
要做强做大建筑企业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建筑经济市场的变化时代,作为大型建筑企业,应该制定恰当的企业发展战略、改革建筑企业的管理体制,努力完善企业的资源配置,在推进制度、经营和技术创新的同时创建大量的精品工程,努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在日益变换的建筑市场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徐福云. 坚持改革创新 提高国有建筑企业的竞争力[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第11期.
[2]董彦祥,童霞.对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探析[J]. 时代经贸(下旬刊), 2008年05期
[3]史建国,戚建新. 建筑企业竞争力培养的探讨[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