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语言学习焦虑;语言学习策略;英语专业研究生;质性研究
一、引言
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语言学习焦虑和学习策略的研究分项颇多,而近两年来,两者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开始在整体研究趋势中占据主导地位。纵观国内外学者对语言学习焦虑和学习策略相关性研究的论文,大多采用的是以Horwitz的外语课堂学习焦虑量表或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诊断表为基础的量化分析方式,而较少有人采用质性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研究。
本文力图从新的角度对语言学习焦虑和学习策略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旨在补充这方面研究的不足,进一步全面论证语言学习焦虑对学习策略产生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采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取得更优异的学习效果。
二、语言学习焦虑与学习策略的概述
1、语言学习焦虑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焦虑是一种负面的心理状态,外语学习焦虑大多产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或相关情境中,通常被语言教育学家作为情境焦虑来单独研究。Horwize(1986)将外语焦虑定义为“由外语学习的独特性所产生的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自我知觉、信念、感觉和行为的独特心理”。
引起语言学习焦虑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1)个人及人际间因素(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anxieties),包括学习者缺乏自信、害怕负面评价等。(2)口语交际中的因素。这主要是指在课堂上需要开口说英语的活动容易引起焦虑,如在全班同学面前用英语演讲等;(3)性别因素。有关性别与焦虑程度关系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有的研究者发现女生在外语学习中的焦虑感要高于男生(Pappamihiel,2002),但有的研究人员却在支持相反观点;(4)教师因素,如教师对语言教学的教学方法可能会引起学生的焦虑情绪。(刘洋,2008)
2、语言学习策略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著名语言教育学家Oxford(1990)将语言学习策略描述为“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加成功、更加自主、更加愉快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
笔者认为Oxford的分类方法是最为简单易懂且较为全面的,因此本文研究所采用的是Oxford的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分类方法。Oxford将学习策略分为六大类,其中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为直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交策略为间接策略。
语言学习策略的选择会受到很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人信念、情感状态、智力水平、认知风格等个人因素以及情景、社会等环境因素。Ellis(1994)在二语习得模式中就曾提出,学习者的个人差异和众多环境因素决定了其语言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MacIntyre(1994)提出策略使用的社会心理模式认为焦虑和自信心等因素会使本来有动机使用某一策略的学习者放弃使用此策略,也就是说焦虑对策略使用有负面影响。
三、质性研究方案设计
1.研究问题
本研究探讨的问题是焦虑是否会对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力图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英语专业研究生语言学习焦虑总体情况;(2)英语专业研究生选择语言学习策略总体情况;(3)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语言学习焦虑与语言学习策略是否相关?若相关,呈怎样的相关关系?(4)在英语专业研究生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学习焦虑为什么会影响语言学习策略的选择?
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的样本为南昌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2级研究生,共17人。这17人的学历背景相似,英语学习经历相似,在选择语言学习策略时有自己的想法,是较为理想的质性研究样本。
3.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观察(Observations)、访谈(Interviews)、实物收集(Documents)等等。本研究将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进行资料的收集。
3.1访谈法
访谈一般可以分成封闭型、开放型和半开放型。本研究将把三种访谈类型相结合,在访谈初期采用开放型,即鼓励被研究者自己主动表达想法,这样有利于研究者熟悉被访者,了解被访者关心的问题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在访谈中期采用半开放型,即提出一些问题逐步引导被被访者提供研究所需的信息,并对前面开放型访谈过程中出现的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追问;最后在后期逐渐转入封闭型,就被访者未回答到但本研究需要掌握的一些问题进行提问,这些问题是由研究者事先设计好的,具有固定的结构。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将对被访者进行录音,并做相关的访谈记录。
3.2观察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参与性观察,即跟随被观察者参与课堂及课后学习活动,并在观察时使用观察表做详细的观察记录。
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观察者将观察重点主要放在学生对老师提问的反应程度(积极还是被动),学生对老师提问的回答形式及内容,老师评价学生的方式以及学生的回应(如情绪、语言等)等方面,以求总结被研究者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体现出的焦虑感与学习策略的关系。在课后学习活动中,观察者主要采用随被研究者一起上自习,观察被研究者日常学习习惯等方式,随时记录被观察者的日常学习情况。
4、研究后期资料整理
在收集到足够资料之后,本研究将尽快对资料进行分析,在分析之前要对资料进行归档、分类、编码、归纳分析。在此过程中,笔者将尽力寻找“本土概念”,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归类、编码与归档。
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将采用画图、列表、写反思笔记、对比整理与部分的关系并建立联系等方法,最终形成真实、可靠、详尽的质性研究报告。
四、结论
一份好的质性研究报告不仅需要对研究过程作详实细致的叙述,对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历程进行反思,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质性研究的质量。质性研究的检测除了信度问题和效度问题,还有推广度问题(可推广度)和伦理道德问题(自愿原则、保密原则、回报原则、保持关系原则)。本研究将根据质性研究学者设计的标准评估概念及指标体系对此篇质性研究报告进行检测,以求尽可能达到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和权威性。(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参考文献
[1]Horwitz,E.K,,Horwitz,M.B.& Cope,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70).
[2]Oxford 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
[3]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UP,1994.
[4]MacIntyre P.D,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model of strategy use[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4(27).
[5]熊苏春.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语言学习焦虑与学习策略使用之关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06:66-71.
关键词: C语言 典型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
一、引言
C语言具有功能强大、表达力强、应用面广、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等良好的特性,它既具有高级语言的优点,又具有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1]。目前,很多新型的语言都衍生自C语言。因此,C语言也就成为所有计算机程序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种通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但是,C语言繁多的数据类型和复杂的语法结构使得C语言成为了一门既难以学习又不易教授的课程。
二、经典案例分析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
C语言的教学任务,主要有以下三点:熟练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轻松的阅读程序,灵活的编写程序。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三步曲”,即: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应用这种模式教学,过于注重语句、语法等细节的讲解,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这样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枯燥的、容易忘记的、支离破碎的语法规则,不能具体灵活的应用这个概念。
案例是对一个具体情景的记录。经典案例分析教学法就是通过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其分析研究来得出所要教授专业知识、技能或内在原理。适当地选择案例能将复杂枯燥的语法知识分解到每个生动、有趣、实用的程序实例中。这样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掌握一些相应的编程思想。
三、案例分析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1.针对具体要求,适当选择案例。
在C语言教学中,依据课程的具体要求,教师应该选择难度适中、大小合适、贴近学生兴趣的案例,当然所选择的案例要能贯穿本课程所授课的内容[3],使我们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都隐藏在这些案例中。
2.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引入教学内容。
每个案例中隐含着已学过的知识和新的知识,在分析任务时,我们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提出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及时讲授新的知识。例如,在讲解“自定义函数”时,教师可引入如下案例:计算数学式P=Mi/K!(M-Ki)的值,其中M=8,K=3[2](P163)。先要让学生思考如何完成该任务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问题。在分析这个案例时,我们可以将该案例先分解成:求M!、K!和(M-K)!三个子任务,然后做乘除法即可。这时候我们就发现利用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就要针对这三个子任务重复的写三次求X!的语句组。这样就太繁冗了,有更简洁的方法吗?这时教师就可以及时地提出自定义函数这一概念了,以及函数的定义与调用相关的语法。学生带着问题去听,理解起来更容易。当我们以一种更简单的方式解决了问题后,学生就会有发现新大陆的感觉,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经典案例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教学法以程序设计为主线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淡化C语言中语句、语法的介绍,并尽量避免过多讲授C语言一些容易引起错误的细节,而重点介绍程序设计方法和思路,在分析程序和程序设计中让学生逐步熟悉语法和应用语句,并把各种编程思想贯穿于算法分析和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其中语句、语法等细节问题需要在实验中不断的调试、修改来加强熟练度,很多算法也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因此,实验在C语言教学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通过经典案例分析熟练掌握典型算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平时学得很认真,对语法、语句等细节也很熟悉,但碰到稍微复杂一点的编程就束手无策。一般来讲,一个较复杂的软件可以按功能分割为若干个典型的小模块,每个小模块最终都成为功能单一,结构清晰,接口简单,容易理解和编写的小程序。只要学生掌握了典型案例的算法,就可以将这些算法像搭积木一样组装成相应的软件算法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一些典型案例的算法熟练掌握,如累加、累乘、排序、查找等,为以后编写程序,软件设计奠定基础,同时对典型案例的算法的熟练掌握,也会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四、结语
编程人员熟练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具有编程思维能力和开发能力。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对培养他们的编程思维能力和提高他们的软件开发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克服内容抽象、形式化给学习带来的困难的数学学习(教学)方式。本刊2014年第11期中学教育教学版刊登
的《从感官到思维的体验》和2015年第1期课堂观察版刊登的《通过“实验型学习”建立数学概念》,都呈现了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的蒋云鹏老师关于“实验型学习”的思考与探索。文章登出后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很多读者觉得“实验型学习”这一提法内涵丰富、启发性强,不仅仅是简单的CAI。因此,从本期开始,我们会在“专题研究”栏目中陆续呈现一些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以蒋云鹏老师的典型案例研究为主
。当然,也希望广大读者踊跃来稿,积极参与研究、讨论。
蒋云鹏
(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201103)
一、函数教学中的主要困难及其成因
函数作为整个数学学科的核心内容,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
难以把握或解决的问题:第一,函数概念的建立和形成比较困难,学生所学习的函数知识往往比较肤浅、零散,没有达到和抓住本质;第二,
缺乏对函数各种表达方式的价值分析及优势比较,特别是忽视函数对应值列表的过程;第三,函数图像的产生过程缺失或冗长。
上述困难从表面上看,都是由于教学时间不够所导致的;
但实际上,
都是因为忽视了“实验型学习”的基本思路,或没掌握“实验型学习”的主要策略。
传统的函数教学,一般都是先给出某类
函数的
具体定义(解析式),再绘制其大致图像,然后根据图像说明其性质,
此后大部分时间则用于解题。在这样的教学中,可感实例的呈现多数比较匮乏,对应值列表常常作为绘制图像的一个步骤被一带而过,绘制图像的过程往往比较粗糙。
有些教师认为,这些内容并不重要,只要讲解一下,无需太多的体验与感悟,
也没有必要花时间理解与巩固;多数教师则是出于无奈,只能把函数的意义、列表、绘图这些核心内容
讲解得“半生不熟”。
“实验型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呈现大量的事实材料和现象,使学习主体
通过视觉感受对应数值的计算、变化、联系以及数值转化成点的动态变化,体会那些解释不清或难以言表的“演绎”,从而经历学习的全部过程,并产生真实的深度体验;
同时,将大量的精确计算、描点这类没有思维含量的操作交由计算机在几秒钟内完成,从而留出时间用于对大量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
因而“实验型学习”能有效地解决上述困难。
二、函数教学的典型案例
【案例1】函数概念起始课
课始,教师提问:“谁知道自己家汽车的耗油量?这个数量是怎样测试出来的?”学生议论并大致回答后,教师出示表1,并说明:“表中是某辆车在从上海驶往南京的过程中记录下来的数据,你能知道该车的用油量吗?你能填写表中的空格吗?”学生尝试填写后,教师写出关系式y=12/100x,并让学生写出汽车行驶120千米、270千米时的用油量。学生尝试计算后,教师总结道:“用油量y随着汽车行驶路程x的变化而变化,对于每一个x的值,都能找到一个确定的y的值与之对应,这种一个变量x的变化确定另一个变量y的变化的关系,
称为函数关系。”
接着,教师举例道:“再比如,一条线段的长度r的变化确定了以此线段为半径的圆的面积S的变化。”然后,教师打开几何画板,作出一个圆;随着教师拖动圆的半径,计算机自动呈现了不同的半径值,并计算出不同的半径值对应的圆的面积值,同时生成了对应值表(如图1)。由此,教师总结道:“同样,S与r的关系也称为函数关系,我们称r为自变量,S是r的函数。”
此后,教师又举例道:“再比如,某天某地的气温T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正方体的体积随棱长的变化而变化……”然后,教师再请学生举例说明自己所知道的函数关系……
【案例2】二次函数概念起始课
……在介绍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后,教师提问:“如何画出函数y=x2的图像?”学生回答:“列表、描点、连线。”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学习单(其中列有表2)上进行填表、描点、连线。
填表、描点都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在连线时部分学生将所描的点按顺序用直尺连成了折线。教师看到后纠正说:“我们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曾强调过,要用光滑的曲线连线,画成几条线段的都是错误的,请同学们更正并牢记。”接着,教师打开几何画板,利用“绘制新函数”功能,直接绘制出y=x2的图像,让学生对照。
三、解决函数教学中主要困难的思路和策略
(一)通过大量的实验渐进地建构函数的意义
函数概念形成的关键是将研究的对象由静止、不变的现象转移到运动、变化的现象上,将注意力由单个常量的大小转移到两个变量的关系上。由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长期面对的是独立不变的量(常数),缺乏观察变化情况、思考联系情况的经历和体验,因此,要实现这种转变是比较困难的。
案例1的设计者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引入函数概念时,运用了“实验型学习”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不急于下准确定义,而是通过学生已熟知的、经历过的(耗油量)问题,或当场看得到的、能经历的(圆的半径与面积)现象,让学生通过想象或感官去体验两个变量的关系;而且不惜举出大量的例子(包括学生自己举例)来说明这种关系,目的就是让学生增加一些经历,加深一些体验,产生“变量成对”的印象,为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此外,案例1的设计者在这节函数概念起始课中,自始至终都没有给函数下精确的定义,而力求使学生在经过对大量的实例的观察、思考后,在所归纳出的“描述性定义”的辅助下,大致形成对函数意义的初步认识,即意识到:(1)两个变量之间会有确定的关系,一个变量会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2)由于变量表示的事物有特定的意义,所以变量有一定的限制范围;(3)两个变量的对应值可以利用表格列出;(4)其中的规律可以利用代数式表达,从而简化和精准。
这种通过大量的实验(丰富直接的感官体验引发的思维活动)渐进地构建新概念的意义的做法,因符合学生本身的经验基础和认知习惯而显得自然,因在大量的可感事实的基础上获得认识而显得合理,是解决函数概念教学困难的有效思路和策略。
(二)突出对应值列表的过程,认清各种表示方式的价值和优势
对应情况(值)列表是一般人实际生活、工作和研究中最常用、最习惯的方法,也是最直接、最容易理解的函数表达形式。学生在学习函数时出现的概念模糊、思路狭隘、方法呆板等问题,往往都与忽视对应值列表的过程有关。很多学生在学习函数很长时间后,
仍然不知道各种函数的图像从何而来,而仅仅记住了它们的样子,导致了因果关系混乱。而且,很多学生在后面学习数列时,也不会列出项数与其对应值的表格以从中找到规律,甚至连“数列也是函数”“用函数方法研究数列问题”都需要专门花时间来教学。这些显然都是忽视函数对应值列表的过程而造成的恶果。
案例1的设计者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每举一个例子后,都进行了对应值列表(实验)——其中有些数据是间接知道的,有些数据是借助计算机直接测量、计算出来的。这给学生的感觉是,他们看到的都是事实,没有强加的成分。最关键的是,对应值列表清晰地反映出变量变化的规律——如增还是减(单调性)、有无对称特点(奇偶性)、有无重复特点(周期性)等,都一目了然。对列表中数据的观察、分析充分了,图像的轮廓也就自然地在头脑中形成了;而经过分析、归纳发现的图像,无须强记,就会牢牢地固着在记忆中。这种主动的发现,比记住图像后反过来“利用图像说明性质”,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同时,
从思想方法的角度看,各种函数的部分特殊(自变量取正整数)对应值列表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种数列的研究过程。此过程处理得好,数列的学习就会容易得多,方法就会通透得多。
实际上,“实验型学习”能使函数对应值列表自然、高效地实现,并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分析,因而,特别有利于学生认清函数各种表达方式(列表、图像、解析式)之间的关系,并感受到对应值列表在实际研究中的必要性和优势。
(三)优化绘制图像的过程
如何描绘图像,一组对应变量由数转化为点体现了什么思想,图像为什么是“光滑的曲线”而非折线等,都是函数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事关整个函数思想和方法的形成。而这些问题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尤为突出,因为二次函数是初等数学的基础与核心内容,也是初中生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借助函数图像研究函数性质的内容。
案例2的设计者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但其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不妥:(1)在绘制图像前,没有让学生明白图像的意义,把握操作的过程。事先列表并规定了5个特殊的自变量值,忽视了学生的思考动因,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如果让学生自己取值,他们未必会只取这5个值,也未必会取得这么均匀、对称;而只有出现多种取值情况,才能比较、反衬出以上取值方法的合理性。(2)纠正学生错误的方法不妥,问题
的关键出在讲解反比例函数时,只“强调”了要用光滑的曲线连线,而没有解释为什么。“讲了多次,仍记不住”是许多教师共同的烦恼;而学生之所以总是记不住,就是因为他们总是不知道“为什么”,却要勉强地“记住”。(3)利用几何画板直接绘制出y=x2的图像,与在黑板上手绘图像、利用挂图或PPT等展示图像都一样,没有呈现实验的过程,只是告知预设的结果,使学生没有思考的机会,更没有质疑的余地,被动接受,当然难学难记。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对案例2作如下改进和优化:首先,利用几何画板设置自变量x,计算出y=x2,然后,顺次选取
x、x2,列出动态表格。这里,教师可以通过键盘任意输入不同的x的值,x2的对应值将自动生成在动态表格中(如果硬件条件许可,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移动终端上进行这些及以下操作)。当感觉表格中的数据够了时,就可以利用“绘制表格数据”功能将表格中的所有点(x,x2)绘制在坐标系中。此时可让学生观察点的分布情况,并尝试说出(或画出)函数的图像。如果出现折线图,教师则只需让
意见不同的学生相互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质疑、自主建构。
初中数学多边形图形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进行多边形外角和分析,能够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多边形的解题技巧进行有效传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一、教学内容分析
多边形外角和是平面图形认知中的重要内容,在学习三角形外角和基础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多边形的外角和,由于学生在上节知识点中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能够初步认知内角和的相关问题,但是却对三角形的外角概念却感到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外角和概念为突破口有效的渗透数学,转换思想,通过类比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二、教学目标
多边形外角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理解多边形的外角概念,以及外角和公式,将多边形问题转换为三角形问题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掌握多边形内角和的解题过程。学生能够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掌握一般到特殊的规划思想,从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掌握三角形外角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为什么外角和中只需要分析六个中的三个,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水平。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入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切记数学情境的创设应当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能够感觉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学校要召开运动会,小明报名参加了田径项目,他为了取得好成绩,便每天早晨沿着一个三角形比赛场地进行逆时针跑步锻炼……”然后引导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活动,探究中,使学生能够根据数学题干进行抽象思考与判断,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室内运用支架与橡皮筋,共同摆放成三角形场地,并且请学生到讲台上感受转圈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其中,学生能够感受抽象到具体的解题过程,从而感受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的设置疑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学们,当你从起点回到出发点后,身体转了多少度呢?”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讨交流,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提出的疑问进行互动探究,有的学生说,我的身体转过了180度,有的学生说我转过了360度,但是答案不一,教师再次提问“同学们,你们思考一下,再转过角的时候,你们身体转过的角度是多少呢?”但是对于这一问题,学生难以感到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讲台上进行实践操作。学生会回答“身体转过的角度是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夹角”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回答,应当采用追问的方式再次提问“能考虑一下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夹角是什么角呢?”有的学生会说,是三角形内角。教师让这位学生上台进行演示操作,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转身,部分同学会质疑这位同学的答案,认为这并不是三角形的内角。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实体演示,这是三角形的一条边与三角形外的平面产生的角是外角,从而加强对三角形外角概念的认知。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固化三角形外角知识点的认知,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公式,从而探究出外角和公式,并且将外角和公式作为切入点,能够将三角形的外角进行深入浅出的引导和探究,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三角形的知?R点。
四、教学总结
在课堂知识讲解过后,教师进行教学总结,从而掌握教学方法。例如学生不会预习,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共同预习,引导学生怎样抓住关键词语具体内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分析数学题干。引导学生分析在数学课堂上主要讲了什么问题?主要学会了哪些概念和公式?学生也能够有效掌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多边形外角和知识点下,教师可以将三角形的外角和概念为切入点和难点,运用较多的时间与篇幅,讲解三角形的外角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掌握多边形外角和的概念认知。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贯彻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有关精神,加大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加快教育教学内涵发展,有效地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决定举办此项活动。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优秀论文、学案、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的评选内容须紧紧围绕>:请记住我站域名/
(1)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案例中的事例必须具备真实性、亲历性典型性和问题性,反思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片断及反思、教学实录及反思、教育案例及反思、教育教学评价及反思和学校、班级管理案例及反思、教育教学科研论文等。
(2)学案的设计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学科特点,学案应包括:学习内容、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导学策略、教具、学习流程及教学反思等。
(3)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指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指导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包括学生的研究报告和教师的指导、总结。报告应是参评教师本人指导,基于学生亲历的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基础上完成的研究报告,应呈现此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课题的确定背景与目的、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结果与体会等内容;报告应主体明确、观点鲜明、有针对性、数据准确、文本规范、逻辑严谨、语言流畅。教师的指导与反思应呈现教师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研究结果的评析,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报送成果时需注明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学生)姓名及课题实施年级。
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优秀论文、学案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以文字稿(一式三份)和电子稿(word2003)的形式上报学校教研室邮箱()。文字稿要求:统一用A4纸,必须有封皮(写有:学段、论文、教案/案例/学案题目,科类、姓名、单位),正文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各2厘米,标题小三号宋体,正文小四号宋体,单倍行距。
1、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论文、学案、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设置一、二、三等奖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