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纳税评估应用

纳税评估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纳税评估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纳税评估应用

纳税评估应用范文第1篇

摘 要:为了减少税收的流失、完善税源管理,需要建立健全纳税评估机制。实施纳税评估,充分发挥税收监督作用,降低税收风险,增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从而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有助于提高纳税评估的准确性,规范纳税人的纳税行为。本文将对财务报表信息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财务报表信息 纳税评估 局限性 应用 措施

目前,税务机关在纳税评估方面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2005年,在多年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我国出台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机关认识到纳税指标是纳税评估的核心,而财务报表是纳税指标的主要来源,因此,财务报表对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影响。

1、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第一,报表编制的局限性。不同其采取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如,核算存贷,可以采取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或者加权平均法等,极大地增加了税务机关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横向分析、比较的难度。大部分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是以历史成本为原则,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等因素,材料价格的变化都可能降低财务指标的纵向可比性。

第二,财务数据真实性问题。财务数据是税务机关进行纳税评估的重要依据,提高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才能得出准确的评估结论。但是,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润,经常会编制虚假财务报表,从而达到少纳税或者不纳税的目的。因此,在纳税评估时,如果企业向税务机关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税务机关通过报表项目分析或者财务比率计算是很难发现企业纳税疑点的。

第三,横纵比较可靠性问题。税务机关在采用横向或者纵向比较法分析财务报表时,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比较参照物,如同行业的数据、企业的历史数据等。在对纳税评估进行横向比较时,一般是以同行业平均值为参照物。但是由于企业经营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企业经营结果也存在差异,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纳税评估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外,现代企业一般都采用多元化经营模式,由于经营范围大、经营种类丰富,所以无法将企业定为某种具体的行业类型,导致税务机关很难选到合适的比较对象。同时,企业的发展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虽然企业的经营效益以及应纳税额有所减少,也不能说明企业存在漏税问题。

2、加强财务报表在纳税评估中应用的措施

2.1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

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市场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法律环境,企业内部财务环境包括生产和管理。这些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状况,企业不能再财务报表上进行定量记载。因此,评估人员在对财务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时,需要了解企业的发展环境,增强对评估对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评估结论的准确性。

2.2将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结合起来

企业的财务活动与经营行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评估人员收集的数据资料都是静态的,如财务报表资料是对企业过去发展情况的反映,是静态的。因此,评估人员在分析财务报表时,需要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起来,了解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行业的发展前景、供应商、竞争者以及客户等信息,再结合企业的财务报表状况,开展纳税评估工作。

2.3将财务报表信息和第三方信息结合起来

税务机关在进行纳税评估时,不能通过第三方涉税信息来判断财务报表分析的合理性,也不能受到纳税人提供的虚假的财务报表的影响而降低评估结论的准确性。需要增强法律法规的约束力,要求纳税人必须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同时,需要建立健全涉税第三方信息交换机制,明确规定:建设部门、银行机构、工商部门以及国土部门需要定期向税务部门提供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促使税务机关能够及时掌握纳税人的纳税情况以及资金运行状况等第三方信息。

2.4将财务报表分析法和纳税评估模型结合起来

随着税收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税务机关应该深入挖掘涉税信息的价值,充分利用有效的第三方信息,建立健全纳税评估模型,为财务报表分析与纳税评估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下面对几种常见的纳税评估模型进行分析:

第一,投入产出分析模型。投入产出分析模型主要是根据纳税人在评估时期投入的货物,如原材料,利用产出和投入公式计算纳税人的实际生产以及销售数量,核算纳税人的销售收入,将其与纳税申报信息进行比较,如果二者存在差异,则找出评估疑点。

第二,能耗测算分析模型。能耗测算分析模型主要是根据纳税人在评估期间消耗的能源,如水、煤、电、气以及油等,充分利用产量能耗,倒推计算纳税人的销售数量和生产,将结果与纳税申报信息进行比较。这种方式的优势是:通过电力部门和供水部门获取电和水等耗用数据,所以这些数据的合理性和可信度较高。

第三,工时耗用分析模型。工时耗用分析模型主要是以纳税人评估时期耗用的工时量为依据的,采取倒测方式计算销售量以及生产量,计算纳税人的销售收入,将其与纳税申报信息进行比较。工时主要体现在工资上,该部分的工资是指生产一线工人的工资。在财务报表上是指生产成本中的直接人工成本。

第四,设备生产能力分析模型。设备生产能力分析模型是以纳税人在评估时期的设备生产能力为依据,计算纳税人的销售量以及生产量,然后再计算纳税人的销售收入,将计算结果与纳税人提供的财务报表或者纳税申报信息进行比较、研究。

3、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纳税人提供的财务报表存在很多局限性,如,报表编制存在局限,财务数据真实性问题,横纵比较可靠性问题。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财务报表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在进行纳税评估时,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结合起来,财务报表信息和第三方信息结合起来,提高评估结论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蒋仕祥.浅谈财务报表信息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J].商情.2013.01(151):126-127.

[2]龚雯.信息熵对水电上市公司的纳税评估[J].电子测试.2013.10(18):108-109.

纳税评估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纳税遵从度; 随机前沿分析; 排序算法;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0;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7-0098-05

一、纳税遵从度文献综述

纳税遵从又称税收遵从。2002年我国明确了纳税遵从包括及时申报、准确申报、按时缴纳三个基本要求。纳税遵从度是指纳税人遵从税法,自觉依法纳税的程度。在我国,由于各种“跑、冒、滴、漏”现象的长期存在,税收征缴入库的管理亟需加强[ 1 ]。纳税遵从度是衡量税收体制与征管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具有直观反映纳税人纳税意愿与遵守税法的特点,能够客观评价一国税制优劣和征管能力的高低。

1972年,阿林厄姆建立了著名的A-S模型,该模型基于贝克尔关于犯罪经济学的研究和阿罗关于风险及不确定性经济学的研究。此后,斯里尼瓦桑提出了基于预期所得最大的评估模型,构筑了纳税遵从度评估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 2 ]。此后,国外学者又对以上两个模型不断修正,例如改变假设条件、增加影响因素,研究因素之间的彼此作用,使模型与税收征管实际更为贴近。

综上所述,国外纳税遵从度的研究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基于预期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的理性经济决策模式,另一类基于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和心理学的理论模式[ 3 ]。

我国对纳税遵从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彭秋容(2010)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心理学理论,着重以实证方法研究了纳税遵从心理。徐慎刚博士以博弈论模型为基础,引入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和OLAP技术分析了纳税遵从影响因素[ 4 ]。韩晓琴等(2011)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设定6个影响因素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构建了基于遵从概率估计的风险预警模型。

二、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纳税遵从度评估模型

将纳税人抽象为独立的纳税生产单元,以纳税人财务经济指标为基础,构建财务经济指标与年度纳税总额的关系及其数学模型,并推导出生产前沿函数。基于纳税人的年度纳税总额与外部边界的距离,即可推算出纳税人的纳税效率,从而计算出纳税遵从度。

随机前沿分析能够将生产边界的模糊估计与主体追求最优化目标的效率程度相关联,并且分析影响因素,为提高效率提供客观公正的信息基础,进而提出改进对策,提高生产效率,这无疑对促进生产、减少浪费有重大意义[ 5 ]。笔者认为,该理论适用于纳税遵从度评估,即以纳税人的年度纳税额为研究对象,一旦纳税生产函数和年度纳税额边界被界定,就可以根据纳税人实际缴税款额到年度纳税额边界的距离来定义其纳税效率,进而推算各企业的纳税遵从度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排序,达到为政策制定和征管改革提供决策支持的目的。

(一)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应用思路

当前,用于纳税遵从度的效率评估方法主要有财务指标法和前沿分析法。随机前沿分析原本应用于技术效率分析,在1977年由Aigner、Lovell、Schmidt等和Meesuen、Vanden Broeck等分别提出[ 6-7 ]。该模型的优点在于承认随机干扰因素对产出能力的影响,并将影响产出能力变化的随机干扰因素与技术有效性中的其他因素分离。本文将该模型引入纳税遵从度评估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并展开实证研究,提出MATLAB实现思路。

随机前沿模型在纳税遵从度中应用的基本思路为:通过采集相同或相近行业、地区中不同企业生产经营的相关财务经济数据,采取横向比较的方法,计算出各个企业的纳税效率,再进一步推出各个企业的纳税遵从度及税收流失规模。其核心思想在于把企业当成一个产生税收的机器,根据所选取的税务数据指标,模拟出企业产生纳税额的数学模型,再通过输入原始数据和估计出的生产函数,推算出企业所具备的税收贡献能力。其原理如图1。

基于以上原理,首先估计生产函数(本文采用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同时考虑到生产函数中误差项的复合结构、分布形式、分布假设的不同,采取对应的数学算法来估计生产函数的各个参数(本文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该模型的优点在于通过估计生产函数,对个体的生产过程进行描述,从而实现对纳税效率的估计。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来看,运用随机前沿方法测算纳税效率,有利于考察和评价每个企业的综合纳税指标。另外,在涉及行业分析或区域横向比较时,通过测算各个行业或地区的纳税效率,能够预测每个行业或地区的税收增长质量。

(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的算法实现

构造出合理的生产函数模型后,结合各生产单元的输入数据,估计出对应的技术参数,进而给出相应的随机生产边界,最后比较各生产单元与随机生产边界的距离,计算出各生产单元的生产技术无效性值。基于以上数学分析,本文提出纳税遵从度与技术有效性的相关性以及影响因素权重的计算方法,如图3所示。

其中:纳税遵从度=TE(技术有效性)×100%=(实际年度纳税总额/年度纳税总额边界)×100%;影响因素权重=该因素与全年纳税总额边界的显著相关性=t检验值。限于研究方便,本文暂定只提供应用极大似然估计法来估计各参数的数学原理,进而计算纳税遵从度和影响因素权重。

(三)模型的参数估计――极大似然估计法

应用极大似然法估计有效值主要包括两个步骤。首先,使用极大似然法估计模型中的各个参数;其次,在这些极大似然估计值已知的条件下,将极大似然估计的残差分解成噪音项和技术无效项,从而得出各生产单元的有效性。为研究方便,本文将经对数化后的生产函数模型表示为:

步骤二:根据已经估计出的参数计算出各生产单元的技术无效值及平均技术无效值。基于以上数学推理,本文运用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某市2013―2014年餐饮业重要财务指标的面板数据,对该市餐饮企业的纳税遵从度进行测定。

三、数据采集与变量选择

为保证数据口径的一致性,本文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系统,且采用随机抽取方式,指标如表1。

部分企业(随机抽取10户)基本情况如表2。

因实证研究的需要,本文将所采集的面板数据全部以元为单位,在模型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全部对数化处理,以满足随机前沿模型的技术要求,参数估计使用最大似然估计,评估体系数目300,时期数目2,总记录数600,自变量个数9,?滋i为半正态分布。

四、检验与结果

(一)变量的有效性检验

变量的选择是纳税遵从度评估的重要前提,选择科学、全面的指标可以使纳税遵从度评估的结果更加准确客观。针对本次实证研究选择的9个自变量,经过模型的数学计算后,其变量指标分析结果如表3。

按照0.05的显著性水平查询t检验值表,有t299,0.05=1.968。因此,只要自变量t检验值的绝对值大于1.968即可判断该自变量与因变量(全年纳税额)显著相关,本次研究所选择的9个自变量均大于该临界值。

(二)评估结果分析

本文选择了300户纳税人的财务指标数据,经过处理后得出其纳税效率及纳税遵从度的排序。

1.餐饮业纳税遵从度跨度大

本次评估结果显示,餐饮行业的纳税遵从度分布不均匀且跨度大,从20.48%到99.88%,跨度超过79个百分点,最高比最低多出近3.9倍。同时,整体行业的纳税遵从度从2013年的48.3%上升到2014年的54.3%,增长12个百分点。说明即使在同一地区,相同或相近税制的背景下,餐饮企业的运营状况因受经营地段、服务定位、管理体制等复杂情况影响,特别是企业对纳税守法认识程度的不同,各企业表现出来的纳税遵从度存在较大差异。

2.餐饮业税收增长空间巨大

根据本文提出的纳税遵从度计算方法,即实际年度纳税总额与年度纳税总额边界的比值,该市2013年、2014年的均值都低于60%,主要原因在于该行业经营形式多样,同行不同利现象突出,再加上财务核算方面的欠规范化,给税收征管提出难题,导致税款流失问题难以彻底解决。这也说明,当前该市餐饮业的税收征管还有进一步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而通过提高整体行业的纳税遵从度,能够实现45.7%的税收增长空间。

3.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对纳税遵从度的影响

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发现,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对纳税遵从度的影响如图4。

基于图4得到如下结论:登记注册类型为国有绝对控股上市企业的纳税人其纳税遵从度最高,原因在于其经济业务透明,财务制度健全,所受监管较多,依法纳税的意识高;其次是(港澳台商)合资经营企业,纳税遵从度均超过90%,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企业管理体系健全,财务制度较为完善,依法纳税意识较高;最低的为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仅为49.2%,说明其依法纳税意识相对薄弱,财务制度不够完善,容易产生税收流失漏洞。

4.行业类型对纳税遵从度的影响

纳税人行业类型对纳税遵从度的影响如图5。

通过分析发现,行业类型对纳税遵从度的分布影响较大,其中快餐服务业和其他饮料及冷饮服务的纳税遵从度最低,仅为42%和45%。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行业属于劳动密集、人员流动性大的行业,其税款总额在税收主体中所占比例较低且入库税款零星分散;同时,纳税人成本核算混乱,经营淡旺季现象突出,经营规模差距悬殊,进而导致税收难,税款流失严重。

5.纳税遵从度与纳税额大小无直接关系

传统观念认为,纳税遵从度与全年纳税总额有较强关系,即纳税大户遵从度相对较高,纳税额少则遵从度相对较低,但通过将300户企业纳税遵从度与各自年度纳税总额相比较,发现并未呈线性相关性。实证研究中有9家餐饮企业2014年全年纳税额均超过100万元,但其纳税遵从度均不足80%,这说明纳税遵从度与其实际纳税额大小并无直接关系。

五、模型推广策略研究

随着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税务机关愈加重视现代评估手段的引入,以便优化征管资源,实现投入产出最大化,并弥补经验式纳税评估的不足。本文构建的纳税遵从度评估模型,借助于随机前沿分析的方法体系,具有信息化和系统化的优点,易于推广应用。

(一)适用于大规模选户与初步疑点筛查环节

本文所用的随机前沿分析模型,通过企业财务经营数据,模拟出企业生产经营结构并推算出企业年度应纳税总额的前沿分布,综合性强,可以有效解决选户排队和锁定疑点科目问题。从上文分析结果可知,与传统指标评估相比,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各项考核指标要素对税收能力的综合作用,并能结合企业状况得出初步、合理、可供参考的结论。与此同时,该模型还实现了对各企业的纳税遵从度进行排序并估算企业偷漏税数额的功能,为征管工作选取重点关注企业、强化征管力度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二)先难后易便于推广应用

随机前沿分析算法复杂,求解存在困难,初步构建后需要进行系统的探索、实测和校验,困难主要集中于模型构建的早期,而后期应用则相对简单。原因为:一方面数据采集主要源自金税三期系统,工作人员需集中精力开发复杂的SQL程序并从海量数据中筛选符合要求的数据;另一方面,在指标固定的前提下,工作人员只需更新、变换数据,便可得出所需的结果。

(三)接入第三方数据提高评估准确度

通过采用第三方数据,既可提高评估模型的可靠性,又能够在质疑企业时增强说服力。以餐饮业为例,可考虑引入工资薪金支出、电量、用水量、经营面积、所在街道平均租金等指标数据,进一步优化随机前沿分析模型。

(四)不同行业推广应用

金税三期上线,对企业经营状况、年度报表等数据的采集日趋便捷,为数学建模打下坚实基础。理论上讲,可以对大多数行业进行类似的建模,借此科学地评估企业纳税遵从度,并评估税款流失额度。评估模型的推广对偷逃税款的企业具有较大威慑力,因为企业被税务机关查处的信息一旦披露,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公司股票价格,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融资和发展[ 10 ]。

六、结语

总体而言,通过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开展纳税遵从度评估,有传统评估手段不可比拟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能够实现以往经验式评估难以达成的目标。随着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随机前沿模型的应用、纳税遵从度评估的推广,都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长远来看,通过结合信息手段,为模型开发配套的软件系统,有利于开展规模化、高效化的纳税评估工作。税务机关应积极采用科学化手段,将各类优秀的经济模型应用到税收征管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推动税源专业化改革,实现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324.

[2] 梁朋.税收流失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2-53.

[3] SIMON JAMES, JOHN HASSELDINE, PEGGY HITE,et al.Developing a tax compliance strategy for revenue services[M].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fiscal Documentation,April 2001.

[4] 徐慎刚.中国纳税遵从问题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5] 王传美,刘洋,吴海英.基于MLE的随机前沿面模型技术效率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4(10):23-24.

[6] YAO QING LIU. Existence, multiplicity and infinite solvability of positive solutions to a nonlinear fourth-order periodic boundary value problem[J].Nonlinear Analysis,2005,63(2):237-246.

[7] LI FUYI, LIANG ZHANPING. Existence of positive periodic solutions to nonlinear second order differential equations[J].ApplMath Lett,2005,18(11):1256-1264.

[8] BATTESE G E, COELLI T J. 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panel data [J].Empirical Economics,1995,20(2):325-332.

纳税评估应用范文第3篇

纳税评估工作开展以来,在提高征管质量,加强税源监控,优化税收服务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根据总局提出的“降低频率、加大深度、提高效率、注重效益”的评估原则,今年来我局积极实施纳税评估专业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在专业化管理推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使其不断完善。

一、纳税评估专业化管理的实践

1、完善组织形式,形成区局深度评估和分局专业化评估的工作格局。我局按照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征管的总体要求,挑选业务骨干成立深度纳税评估小组和专业纳税评估小组。深度纳税评估小组由区局税政科牵头、职能科室业务骨干参加,负责区局范围内的评估工作。专业纳税评估小组由基层分局业务领导、管理股长和业务骨干组成,负责分局范围内的评估工作。并通过集中培训、案例分析、考核评比等多种形式强化纳税评估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在评估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业务技能。

2、开发税源管理平台,通过“五色预警”管理,实现科学选案。我局利用自主开发的税收管理员税源管理平台,按照行业税负偏差度大小,对纳税户实行“五色预警”管理。按照预警信息的异常程度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并依此来筛选纳税评估对象,大大提高了选案的效率和准确率,收到了明显成效。全区纳税人申报率、入库率、滞纳金加收率跃居全市前列,税负异常企业不断降低,低于税负预警值的纳税人由年初的296户下降到178户。

3、加强行业评估和重点评估,建立和完善行业评估参数及模型。我们根据辖区内税源分布特点,选择轴承、笔刷、碳素、皮毛、水泥等行业开展行业评估。通过评估掌握了行业经营特点、财务核算特点、行业涉税风险点、评估思路与方法等,建立了15个行业评估参数及模型,并且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加以应用和完善,体现了评估的深度和特色,强化了税源监控管理。

4、确立“服务型”的纳税评估,融洽征纳关系。在纳税评估中,我们将评估与服务相结合,通过约谈、举证等方式向纳税人说明、解释税收政策。同时,评估人员对纳税人由于对税收政策不了解、财务知识缺乏而造成的非故意偷税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处理,为纳税人提供深层次的服务,有效地防范征纳双方的税收风险,减少征纳成本,达到了强化管理和优化服务双赢的目的。

二、纳税评估专业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纳税评估机构还不够健全,专业化管理水平不高。纳税评估专业化管理要有专业化组织机构和专业化的评估人员,但目前纳税评估人员基本都是管理员,均为一人多岗,除正常的纳税评估工作外,还须承担企业的各类涉税管理事项,日常管理事务较多,难以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专门从事纳税评估工作,因而使纳税评估显效缓慢。另外,评估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虽有一定的提高,却依然跟不上纳税评估深层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很多评估项目深度不够,评估工作的过程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纳税评估认识上存在误区,操作上不能严格按照规程实施。表现在征税人方面,工作定位不准,有的认为纳税评估就是开展日常税务检查,有的认为纳税评估就是变相的税务稽查。在此模糊认识下,一些基层税务部门不能严格按照规程实施评估,轻评析重核查,采取全面调账专人抽查、出具报告的方式开展工作,纳税评估演变成了税务稽查,使评估监控职能滑出了税源管理的轨道,管、查职能紊乱,评估工作步入误区。表现在纳税人方面,由于宣传不尽到位,工作方法欠缺,一些纳税人从心理上未能把评估工作作为人性化服务和自我纠错的机会善待,而将评估人员的进户调查、约谈工作认同为纳税检查,产生消极抵触行为。

3、纳税评估指标存有一定局限性。现行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是确定行业内平均值,实际上是企业真实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一般这种评估指标的测算结果都直接与行业正常值进行比较,也就是说该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只要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类似多少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企业还经常受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的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和评价很难合理确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制约着纳税评估工作的效果和开展方向。

4、审核评析的质量不高。纳税评估主要是通过对指标数据(而非实账)的审核评定及约谈举证过程来评审纳税义务履行程度。审核评析是纳税评估的中心环节,它既是对数据审核和指标测算阶段初步评价结论的再次认定,又是进行后续约谈举证、实地核实过程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重视审核评析质量,坚决杜绝轻评析重核查的做法。当前突出矛盾是在评估力量和户数限制下,评估人员由于时间有限,对相当部分评估对象简单过场,案头分析不深不实,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完成各项评估工作。单纯追求评估业户 的数量而忽视质量,或对疑点问题简单定性,打乱了正常评估程序,失去了评估的严肃性,没有真正起到评估作用。

5、评估工作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纳税评估工作整体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有些环节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主要表现在评估范围不全面,对象确定过分偏重于税负指标,而忽视了其他一些异常指标信息。评估方法单一,约谈、举证缺乏技巧,效果不明显。评估后续管理不到位,不善于总结评估经验,不善于推广应用评估成果。

三、提高纳税评估专业化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1、建立纳税评估专业机构,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评估队伍。纳税评估具有内容广泛、专业性强、对人员素质要求高的工作特点,税务机关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置专业化的组织机构,合理设置评估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可以借鉴一些地区做法,在市县级成立税收评估管理科,具体负责纳税评估的指导与协调。在基层管理分局内设立专业的纳税评估股,具体负责纳税评估工作的实施。同时要不断提高评估人员整体素质,把那些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干部充实到纳税评估工作第一线,并鼓励干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不断“充电”,不断提高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评估能力。

2、完善纳税评估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推进纳税评估,流程规范、制度保障是核心。在评估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上,一要制定科学严密的纳税评估程序。要在严格执行上级有关纳税评估制度办法的基础上,与本地区税源管理实际相融合,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纳税评估规程,将评估信息采集、评估对象选定、评估分析、评估核实、评估处理、相关文书等管理内容制度化、程序化。使系统业务流程具有完整性、规范性,全面反映纳税评估的完整运作过程。二要精心设计纳税评估文书。按照合法、规范、科学适用的原则,根据纳税评估工作需要设计评估各环节的规范文书,使纳税评估从资料收集、通知、约谈、分析、评估、审核到结果处理整个工作流程,处于规范化运作状态。三要明晰岗位职责,强化责任管理。合理设置评估各环节岗位,明确界定岗位职责,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岗、到人,避免职责交叉或缺位,通过落实评估责任追究制,加大日常检查、考核、监督力度,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纳税评估工作质量。

3、改进纳税评估指标体系,避免机械运用现行分析指标。信息利用的基本途径是建立数据分析模型,而目前数据库中已有信息不一定完全符合模型需要。因此一方面要不断调查修正评税指标,另一方面评估手段、方式需要科学把握,灵活运用。对指标体系中用途不大的可以不用,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的实用指标也可以使用。评估过程中,除了对纳税申报、财务数据进行大量的指标测算、数据比对等定量分析外,还要结合纳税人自身特点,使评估人员对行业、企业情况做详细了解,将定性分析的纳税评估与定量分析的纳税评估有机结合,从而科学鉴定纳税人纳税义务履行程度。

纳税评估应用范文第4篇

一、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地位依据不足。尽管目前国家税务总局、省、市、县局都制定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但《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均无有关纳税评估具体问题的处理规定,没有直接赋予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使得纳税评估的整个工作过程始终处于执法的法律边缘,使其相应职责、手段、方法等也都徘徊于管理与稽查之间,具体操作很难有个准确尺度。对纳税人自行查补申报税款,纳税评估对此可以不予处罚,但《税收征管法》规定申报不实属偷税行为,纳税评估中关于补税的法律法规依据不足,评估结果处理缺少法律依据,刚性不足。

(二)实用操作性不强。一是在评估过程中,发现有税收违法行为嫌疑需要立案查处的,移交稽查部门处理时,稽查部门可以据此立案查处,但对不需要移交的,通常评估的结论并不被稽查部门承认,并可以继续对已经评估的纳税人进行稽查。二是对评估的户数、每户年评估次数、评估户数的比例、预警值区域协调性、评估延期的期限、评估结论的反馈形式与内容等都未作出明确规定。三是评估时使用的文书名称、种类、具体内容不统一,比如国家税务总局、省局、市县都制定了评估管理办法,但是文书的式样却不统一,使税管员在实际操作中较难把握。

(三)评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做好纳税评估工作,需要一批精通财务会计、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和纳税人约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巧的高素质人员。但是目前普遍存在干部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催报催缴”干部较多,具备既会计算机操作,又通晓财务会计,能分析财务指标的税务干部很少,往往出现纳税评估有职责,但工作难以开展或开展不尽人意的现象,使纳税评估工作有些流于形式。

(四)监督约束机制不到位。由于纳税评估工作刚刚起步,从调查情况来看,当前,对纳税评估工作尚未有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即使有,也是粗线条的,原则性的,很难把握和操作,致使以评代查,评而不查,重复评估、评估发现偷税问题让企业自行纠正或帮助企业隐瞒的现象仍然存在,对其如何监督,规范其运作尚无完善的办法,导致一些企业埋怨税务机关“多头”检查,而在另一些企业中出现“笑迎评估,背对稽查”的现象。

(五)纳税评估的信息资料来源不宽。对内,由于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信息数据不能统一共享,信息有时分块割据,传递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信息不对称,造成评估资源浪费。对外,与地税、银行、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之间,没有联网,信息渠道不畅,许多必要的相关资料不能及时收集,缺乏统一的“税务数据库”。再者,有些纳税人提供的纳税申报信息有时还不完整、不准确、不连续,对于这些信息,因担心增加纳税人负担,又不能经常地开展案头审核,因此影响纳税评估的准确性。在系统内虽然进行了综合征管软件、出口退税、防伪税控三大系统整合,但可作为评估利用的信息少,计算机在纳税评估上仍只起到打字机的作用。

二、主要对策

(一)确立评估法律依据和位置。一是建议将纳税评估写入《税收征管法》,将纳税评估以法的形式加以规范,完善评估内容,规范评估程序,明确评估时限,统一评估文书,让评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增强纳税评估的法律效力和可操作性。二是摆正纳税评估的位置。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纳税评估机构,配置业务精湛的人员,确保纳税评估长期有效地正常开展。三是统一各地纳税评估工作业务规程,制定纳税评估工作实施条例,将纳税评估的重点放在评估纳税人是否按规定履行纳税义务上,消除纯粹的向评估要税收超进度的理念,使纳税评估真正成为基层税务机关的征管利器。

(二)注重评估实际操作方法。将纳税评估工作作为税务日常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提高纳税评估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针对性,主要做法是:1、全面掌握各种涉税评估信息,从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入手,对纳税人的经营行为和纳税行为进行数据测算和分析,进行税负对比。2、对不同的评估对象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即采取案头评估和人机结合或者税务约谈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3、有计划的分税种、分行业、分规模、分地域选择纳税人进行评估,确立评估的各个岗位,及时作出评估结论,加强与稽查部门的衔接,及时提供案源,提高威慑力。4、加强纳税申报的监控力度,通过开展纳税评估不仅要堵塞漏洞,还要有效地防止零申报、负申报,保证申报数据的准确性。5、确定纳税评估工作任务,一是要求税管员对使用十万元版增值税发票的商贸企业每月必须评估一次,二是对利用农副产品和废旧物资为主要原料的生产企业每月必须评估一次,其余的每月要完成所辖纳税户的20%,而对连续三个月零申报、负申报的纳税人次月必须进行评估。6、进行评估成果汇总和反馈,税管员将评估工作报告交主管领导进行审理,查找分析问题,从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户子转入日常检查,对有偷、逃、骗、抗税行为的转入稽查环节。

(三)增强干部评估综合素质。一是开展经常性的税务综合业务培训,定期对评估人员通过以会代训、以老带新等多种形式开展业务培训,有效地带动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的提高。二是定期开展“以案说法”案例分析会,可以把各地开展纳税评估以来的成功案例进行讲评,以达到交流和指导的作用,提高评估人员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选派评估人员下企业“跟班”学习,让其熟悉企业经营情况和操作流程,提高其财务会计管理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财务知识和税收理论,熟练掌握法律法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术,以及了解与约谈相关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四)、建立评估监督机制。一是健全纳税评估的反馈机制。对评估的有关结论应当以详实的说明告知纳税人,原创:真正实现“强化管理、优化服务”的宗旨。评估结论不能过于简单,否则纳税人无法据此“自行补正申报、补缴税款、调整账目”。同时理顺征收、管理与稽查的关系,涉及到有关部门的,要及时进行反馈。二是健全纳税评估移送机制。对有偷税嫌疑、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嫌疑、拒绝约谈,或虽约谈交待问题,但不及时进行改正的,或以前纳税评估时被发现并纠正的问题再次发生的,以及少缴税额达应纳税额的一定比例或达到一定数额,应及时移送稽查,不得以评代查。三是建立纳税评估考核奖惩制度,强化日常检查,加强对纳税评估业绩的考核,促进纳税评估工作的规范运作,同时与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融为一体,严格过错责任追究制,充分有效发挥纳税评估的效能。

纳税评估应用范文第5篇

一、“投入产出分析法”应用于行业税源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现行税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是现行的税负监控、分析和评估方法应用的效果不佳。目前,县以上国税机关税源监控和评估主要侧重于税源与GDP总量及税负变化的表象分析与监控,重点分析宏观税负、地区税负、行业税负及其变化规律,定期行业税负信息,建立税负评估指标体系,为基层税务部门税源监控和评估提供了部分依据,基层税务部门依据上级税务机关的大量税负信息进行税源监控分析和评估。由于上级税务机关的是粗线条的行业税负,未能延伸到具体产品;加之影响行业税负的客观因素较多(如:产品和原材料的价格变化、产品结构和存货期初与期末数的变化等),导致税负的可控性较差,税负分析评估的变数较大。

二是多数纳税人财务信息和纳税申报信息的失真,导致基层税务部门依据财务信息和纳税申报信息进行税源监控、分析和评估走入了误区。基层税务部门现行税源管理的主要信息,来源于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资料和财务数据。由于多数企业存在实际经营状况与财务信息和纳税申报信息不相吻合的的问题,导致财务及税收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较差,往往也导致基层税务部门税源监控、分析、评估结果的误差。

三是基层税务部门人力资源的现状难以满足现行税源管理模式的需求。基层税务部门的税收管理员是税源监控和分析评估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具体负责对所管辖纳税人的税源监控,并对低税负企业进行个案分析评估。这就要求每个税收管理员对本辖区内所有不同行业及生产不同产品的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与财务信息和申报信息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调查,查找疑点、搜寻证据、约谈补税。但基层税务机关的现状是一线征管力量缺乏,难以有足够的人力来完成如此大量的工作。同时整体素质不尽人意,难以对税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基本理念

投入产出法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首创。主要应用于国家客观经济的统计分析和预测,后来又发展到企业微观经济价值链利润最大化的预测和分析。我们认为税务机关将“投入产出分析法”应用于行业税源管理的基本理念应是:通过对某行业及产品与税收相关的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生产成果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的研究和综合分析,为考察企业收入与成本和销项税金与进项税金申报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提供依据。其主要方法是:基层国税机关选择本地区的重点税源行业或纳税异常行业生产的不同产品在进行典型调查、解剖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可控指标推导出投入产出计算分析模型,经过理论计算分析和实地调查测算,确定不同产品的投入产出监控指标预警值。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制订行业税源监控管理办法和相应的税源监控台账和报表。对不同产品的实际投入产出率与该指标的预警值进行差异分析,寻找投入和产出中的疑点,收集证据,为税源评估和检查提供依据。

“投入产出分析法”应用于行业税源监控、分析、评估的主要指标是投入产出率,它是指产出某一产品或下脚料的重量与投入的原材料重量、动力量、人工量、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比例。按投入的生产要素种类不同可划分为材料投入产出率、能耗投入产出率、人工投入产出率、设备投入产出率等。具体划分材料投入产出率有原材料投入产出率、辅助材料投入产出率、包装物投入产出率;能耗投入产出率有电耗投入产出率、煤耗投入产出率等;人工投入产出率是指实行计件工资核算的直接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设备投入产出率是指主要生产设备的机台产出率。

“投入产出分析法”应用行业税源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1)遵循“友情管理”的原则。采用“投入产出率”预警为主、税负预警为辅的方法实施友情提醒,为纳税人提供预警帮助,一方面促进纳税人自查自纠,把问题解决在萌芽和起始阶段;另一方面也为纳税人申报纳税提供了“红线区域”,有利于促进纳税人自觉提高税收遵从度。

(2)遵循“税源监控分析与评估检查相结合”的原则。将“投入产出分析法”应用于行业税源的管理,从原单一财务数据监控分析拓展到非财务数据的监控分析,从原单一的税负的监控分析扩展到投入产出率监控分析,并将监控分析中发现的异常数据,作为评估检查的依据,有利于实现行业税源分析监控与评估检查的有机结合。

(3)遵循“打击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对投入产出监控指标在预警区域内的纳税人,除举报案检查和专项检查外原则上不安排评估检查;对预警区域以外的纳税人,要求其作出书面分析说明,责任区调查核实,发现异常户列入分局重点评估检查。这样有利于集中力量重点打击不听劝告和恶意偷税的少数纳税人。经一年多的实践证明:三个行业“投入产出法”应用于行业税源管理后,有80%以上的纳税人的投入产出率主动进入预警区域。

(4)遵循“加强税源管理与规范财务会计核算及企业内部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对不同企业的同类产品及不同时期的“投入产出率”分析比较和讲评,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设计的相关监控台账和制度,也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财务核算水平。

(5)遵循“税源管理科学化与精细化并举”的原则。通过理论分析和调查测算,确定投入产出监控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规避了现行税源管理中财务及申报信息失真、税负的可控性和可比性较差等因素的影响,以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率”为轴心,将税源的监控、分析和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投入产出分析法”税源管理的理念、方法和内容的科学化。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可监控、分析和评估每一种产品主要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产出,辅助以详实有效的行业税源监控管理制度和监控分析报表和台账,充分显示“投入产出分析法”行业税源管理的精细化。

(三)“投入产出分析法”应用于行业税源的监控、分析和评估所取得的成效

1、有利于基层税务机关从单一对企业财务数据的监控、分析和评估拓展到对生产要素等非财务性数据的监控、分析、评估,能较好地解决因企业财务信息失真导致基层税务机关依据财务信息进行监控、分析和评估走入误区的问题。

2、有利于基层税务部门从原单一对税负的监控、分析和评估扩展到投入产出率监控、分析、评估,能较好地解决现行的税负监控、分析和评估方法应用效果不佳的问题。投入产出率指标一般都反映到具体产品。因此投入产出率指标比税负指标和可比性更强、可控制更大、影响的因素更少。

3、有利于基层税务机关改进税源管理模式,能较好地解决责任区管理人力资源匮乏,税源管理效能低下的问题。将“投入产出分析法”应用于行业税源管理,各基层单位可选择本地几个重点税源行业和纳税异常行业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分行业确定监控指标及分析模型和具体的税源监控、分析、评估方法,责任区一线管理人员可依“菜谱做菜”。避免各地对相同行业的重复研究或无章可循的现象的发生,也能较好地解决责任区一线管理人力不足和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促进税源监控分析、评估效能的提高。

2005年8月我分局首次将“投入产出分析法”应用于健身器材生产行业取得明显效果。经《征管信息系统》查询,本辖区25家企业04年税负为2.99%,05年税负上升至3.12%,06年1-5月份上升至3.84%,对少数低于投入产出监控指标预警值的企业采用投入产出评估补税47.8万元。

二、“投入产出分析法”应用于行业税源管理的主要方法和内容

(一)深入调查,掌握行业产品生产及税源管理的特点

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进行行业税源管理,首先必须对行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相关投入产出流程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行业税源管理的特点和盲点,调查测算投入产出参数指标值。具体内容:一是调查本地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品种、类型以及各类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等信息。以便全面了解本地行业生产的产品品种及生产工序和环节;二是调查本地该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产品相关成本项目的生产成本、产成品率、产品损耗率以及产品的产销率等,以便全面了解本地该行业企业各个环节的生产费用、增值情况;三是调查企业各种产品各环节的主要原材料所占的比重,原材料的来源渠道、对象以及产品销售渠道、对象等,以便了解企业原材料流和产品流的物资运动情况;四是调查分析本地该行业税源的特点及税源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选择部分典型企业应用纳税调查和评估、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本地区该行业税源管理的盲点和弱点,以便对症下药,寻找适宜的投入产出监控指标。

(二)多方论证,建立行业投入产出监控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

“投入产出法”应用于行业税源管理的难点是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行业投入产出监控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我们的做法:一是通过典型调查测算出各投入产出指标,分析论证其可控性和与该行业税源管理盲点及弱点的针对性,从而选择税源监控指标。首先要分析论证其必要性。即选择的监控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地针对该行业税源管理的盲点和弱点;其次是分析论证其可行性,即所要选择的投入产出监控指标要具有较强的可控性。我分局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健身器材生产行业、棉织行业和链条生产行业众多投入产出指标的调查测算和分析论证,建立的监控指标体系为(1)健身器材生产行业的原料铁投入产出率、下脚料产出率。(2)棉织企业的百米布耗纱量、机台产出(各机型常规日产量);(3)链条生产行业产品产出率、下脚料产出率、投料无形损耗率。二是对所选择的监控指标进行分析推导,建立相应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并论证其正确性和普遍适用性。如:经调查,本辖区30多家棉织企业目前正在生产的棉布产品有51种,所用原材料棉纱的规格有19种。其监控指标之一百米布耗纱量计算分析至少应涉及的变量有棉布的经密、纬密、布宽和所用原材料棉纱的纱支数四个变量。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并进行相应的论证。方法:首先在典型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推导,建立投入产出分析模型。依据:一方面是来源于典型抽样调查测算的大量数据,另一方面向专业人员咨询寻求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从方法论角度讲这是一种从个别经验资料推理一般规律的过程。其次,依据投入产出分析法模型计算出各产品及所用不同原材料的投入产出监控指标的模型值,到众多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进行可行性论证,以确定各种产品投入产出监控指标的实际近似值。因为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模型计算出的部分投入产出率,并未考虑到模型变量以外的因素及非常规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模型值与实际值的偏差进行必要的修正。

(三)强化监控,出台行业税源监控管理办法

根据“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基本理念,为有效实施行业投入产出监控,我分局研究出台了《投入产出税源监控管理通则》,明确了投入产出税源监控的监控目标、监控指标、监控体系、业主责任、会计责任,以及为辅助投入产出税源监控需明确的材料核算、商品核算、成本核算、发票使用、监控报表和税务监督等事项的一般性要求。在上述《通则》的框架下,我们还针对各行业的特点,分行业出台了《行业税源监控管理办法》,其主要内容一是向纳税人公布该行业投入产出监控指标及预警值,引导纳税人进行自我对照,实现自查自纠,对投入产出监控指标低于预警值的企业要求在当月纳税申报时书面说明原因,报责任区税源管理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发现疑点报分局重点评估、检查。二是针对不同行业明确了“行业税源监控分析报表”的报送及投入产出监控台账的记载要求。由于投入产出税源监控信息缺乏有效的来源渠道,分局研究设计并要求企业每月报送《行业税源监控分析月报表》,同时为辅助税源监控分析,还针对各行业的特点设计税源监控台账,要求纳税人及时记载备查。责任区税收管理人员定期抽查,并纳入责任区每月巡查的重点项目内容。三是明确不同行业税源投入产出监控管理的其它具体要求。

(四)规范核算,提高投入产出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是应用“投入分析法”正确进行税源监控、分析、评估的基础。针对企业财务核算不健全、数据不准确的现状,分局研究出台的《投入产出税源监控管理通则》明确规定:⑴生产企业必须按照原材料的不同品种、类别和规格分别设立“原材料”二级科目,库存商品应分各种产品设立二级科目,实行数量及金额核算,准确核算反映各类产品投入产出数据;⑵明确材料及产品单位计量换算。如链条生产企业,链条产品的计量单位根据客户的需求,除以重量为计量单位外,还有以根数、箱数、长度等为计量单位,这就需要根据投入产出分析模型的要求,统一以重量为计量单位进行换算。

(五)优化评估,建立税源投入产出分析评估体系

一是从分析评估的内容上,注重将投入产出因素的分析评估与纳税人申报增值税和所得税及税负的分析评估实行有机的连接:⑴将生产要素中材料、动力投入数及相应存货期初、期末的变化数与申报增值税进项税金进行关联分析评估;将产品、下脚料的产出数及相应存货期初、期末的变化数与申报增值税的销项税金进行关联分析评估,为增值税的分析评估提供依据;。⑵将生产要素的投入数、产出数与相对应的生产成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进行关联分析评估,为所得税相关内容的分析评估提供依据;⑶在对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数分析评估的基础上,综合存货的期初和期末变化、价格变化、产品结构变化等因素分析评估,从而为异常税负分析、评估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