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软件技术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培养的人才职业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调查显示,很多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实践不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如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目前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了高校的“共性”教育与企业的“个性”需求相矛盾,也进行了基于企业需要的课程体系设计,同时加大了实训教学的力度,将学校的教学内容实用化,按软件企业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但目前所做的工作缺少系统性,没有从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上进行设计,真正联合企业的专家参与到课程建设中的还很少。
2职业胜任力分析
Spencer提出胜任力是与有效的或出色的工作绩效相关的个人潜在的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征与动机。胜任力的提出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人员与岗位的匹配,为员工搭建有效的职业发展路径。职业胜任能力是在企业实践知识与职业要求为指导下,在具体工作情景中形成的各种知识与技能,以及解决企业实践问题的胜任能力,是一个学生在职位上取得成功的能力。它包括职业岗位能力,即某项技术专才和职业适应能力,即职业的迁移能力。高职学生职业胜任力是毕业生职业工作的承担能力与适应能力,高职教育要服务好现代产业,高职课程的定位、目标与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就要符合企业的需求。计算机相关职业注重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显得很重要。
3基于职业胜任力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课程建设
为了培养具有职业胜任力的软件开发技能型实用人才,需要围绕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设计课程,将知识融入到职业技能训练之中,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要求,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课程建设要与企业或行业进行合作,从学生就业的实际出发,调研软件开发企业岗位需求,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软件技术专业的主要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总结出某个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及其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而研究探讨为培养学生具备该职业能力所需开设的核心课程和课程教学内容,以期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下面是招聘网站51job上某企业招聘软件工程师的职业能力描述。职位标签:IOS软件工程师职位职能:高级软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职位描述:【岗位职责】(1)负责IOS平台客户端程序的开发,包括iPhone、iPad;(2)按照项目计划,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开发任务;(3)参与软件系统需求分析和设计,编写有关技术文档;【职位要求】(1)计算机,通信等相关理工科专业;(2)精通iOS下网络通信机制,对TCP/IP、http/https、MQTT有一定经验;(3)具备扎实的ObjectiveC、C/C++语言基础,熟悉XCode;深入理解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4)对用户体验、交互操作流程、及用户需求有深入理解;(5)责任心强,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6)工作踏实认真、积极主动,善于学习,较强的责任心,抗压力强。上面的招聘描述了对软件工程师岗位需求以及员工的职责要求。可以看出,企业的岗位要求涉及对知识、技能、自我特征、潜在特质等方面的描述。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人才需求描述是依照职业胜任力定位岗位特征与具体的岗位综合能力要求。在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软件技术对应的软件开发类岗位主要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人才培养对应岗位梳理成软件技术活动流程的主要岗位群,包括软件程序开发岗位群、软件测试岗位群、技术文案管理岗位群、软件技术支持岗位群,软件推广及售后服务岗位群,明确岗位群的职业胜任力模型。基于职业胜任力模型引入工作过程导向法,改革传统的以课本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职责需求的课程体系,包括了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人文素质拓展学习领域。在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建设中,将企业岗位职责与课程设计进一步融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课程建设中,通过对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岗位特征,与本地区的软件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根据专业课程与企业项目开发活动要素的关联性,将“Java高级程序设计”、“JavaWeb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静态网页设计”、“JavaScript程序设计”、“JavaEE轻量级框架开发”等课程教学活动以跨课程项目为纽带、以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进行有机编排。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课程建设中,不仅仅关注专业学习领域,还需要重视人文素质拓展学习方面的课程建设。通过增加职业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更能培养学生沟通、语言、组织、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职业适应能力。
4小结
关键词:教学工坊;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变革,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愈加普遍。《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伴随着信息技术应用加深,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如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影响仍不足;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但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衔接不足,与每所学校的具体人才培养方案耦合不足;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在共育平台和沟通桥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等。为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号召,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提高学生实习实训、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多元评价机制,促进专业与岗位、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教学工坊”的名称源于学校2014年开展的“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验”课题,该课题研究旨在增强软件专业技术课程的前后衔接、加强学生的软件项目实训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教学工坊项目能激发学生学习软件的热情;促进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良好衔接;为企业选拔优秀毕业生提供平台支撑;充分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开发学习。“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既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主体对象,也是未来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的开发人员”,教学工坊项目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创新了教学模式,以项目案例为核心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对比教学实验数据分析显示,教学工坊育人模式培养的学生拥有良好的技术学习能力,在校期间能积累较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在就业满意度调查中优势明显。随着教学工坊规模扩大、资源应用深入,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二、教学工坊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架构
(一)教学工坊的基本组成结构。教学工坊的建立依赖于“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室”(下文简称理实教室)的专利设计,理实教室能满足文化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课程、实训课程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开展需求,让学生拥有相对稳定的学习场所;笔记本电脑为学生个人所有,移动便捷,方便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巩固扩展;理实教室提供网络接口至每台笔记本电脑,学生随时都能便捷地通过校园网接入因特网和珊瑚礁系统。学生在入学第二年进入理实教室,以班级为单位组建教学工坊,每个教学工坊专有一台云服务器,云服务器上留存有上届工坊开发的所有应用。初次加入教学工坊时学生可以先熟悉工坊的运作模式、珊瑚礁系统平台有哪些资源可供学习、教学工坊每学期的训练项目、上届工坊成员开发的应用软件。(二)教学工坊的资源使用配置方案。教学工坊的资源主要存储在珊瑚礁系统平台中,该系统含有FTP服务器、工坊作品展示服务器、云服务器(见图1)。FTP服务器中按资源类型主要分为视频教程类、PDF电子书类、源码分享类、随书资源类,每个资源类型再按技术种类进行细分。工坊作品展示服务器上集成了数据库服务器、WEB应用服务器,历届工坊的所有作品都在该服务器上存放且部署完成、提供源码下载,可以通过该作品的访问链接详细了解网页的展示和后台功能等。工坊作品展示服务器是学生项目资源学习最主要的服务器。珊瑚礁系统中的云服务器包含8个必备应用软件和X个扩展应用软件。8个必备应用软件是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按学期教学内容分解出的每学期必修的教学项目(见表1)。X个扩展应用软件是指根据教学工坊运作的辅助教学需求,在珊瑚礁系统运行的、通过任务分配、竞争开发等方式开发的可扩展的多个子系统软件,一般由学生课外组建团队开发完成,如图书借阅子系统、学习评价子系统、作业管理子系统等。在珊瑚礁系统的云服务器中运行的是经过工坊内、工坊间、历届工坊中遴选出的最优秀的教学项目,它也运行服务于在校的各年级(三)教学工坊的个体建设结构。每个教学工坊都有一个专有云服务器,该服务器上的应用组成结构与珊瑚礁系统云服务器上的应用组成结构相同,即“8+X”应用系统。在学生初次入驻理实教室时,该云服务器上的应用至少拥有上届教学工坊留存的8个必备软件。当前,工坊成员正积极努力重构上届工坊成员留存的软件。当然,以鼓励为目的,一般都会让新系统上线,并鼓励学生向珊瑚礁系统云服务器上的应用发起挑战。X软件是该教学工坊根据自身需要单独开发的多个子系统软件。“8+X”软件可以使用珊瑚礁系统的对外数据接口或外部链接组织软件数据。
三、教学工坊的设计与应用
(一)“竞争互助”的教学工坊。按《职教二十条》的政策导向,职业教学要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完善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软件技术专业通过教学工坊的项目教学和实际线上运行的真实项目珊瑚礁系统进行对接。在教学工坊的培养体系中,每位工坊成员的项目作品都将部署到工坊作品展示服务器,成为企业用人的参考依据;在每个工坊的项目作品中,师生通过“学习评价”子系统共同评出最优秀作品,并和本教学工坊中的原有作品比较,考虑是否可以重构原作品;多个教学工坊之间评选出学期最优作品,经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决定是否可以重构珊瑚礁系统中的相应子系统。按教学工坊作品标准,每件项目作品都可以标注出开发人员的姓名、工坊名称等信息,每一轮的选拔都是对学生很大的鼓励,开发过程也在逐步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工坊中不能重构原作品的学生可以课外组建本工坊的开发团队,争取重构本工坊服务器上的子系统,也可跨工坊合作组建团队,挑战重构珊瑚礁系统中的对应子系统。(二)“服务教学”的资源平台。珊瑚礁系统含有FTP服务器、云服务器、作品展示服务器等各类资源服务器,教师可以在备课共享、课堂辅助、作业管理等多个教学环节得到丰富的信息化技术辅助,且系统拥有庞大的工坊开发团队,能不断扩充子系统应用,逐步增加系统覆盖面,并向精细、精致的目标健全专业教学资源软件库。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软件作品去感受软件技术,扩大专业认知视野;可以通过视频教程、电子书、源码资料等自学喜爱的技术课程,系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学生通过学期教学项目、项目选拔、组建团队开发等活动积累自己的项目开发经验,提高项目开发的熟练程度和技能水平。(三)“校企共育”的对接窗口。按照中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的指示精神,教学工坊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珊瑚礁系统种类繁多的软件和学习资源,加强校企共育的参与主动性,积极引导企业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项目引入、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评价和学生实习、教师实践岗位设定等方面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企业参与形式来看,企业可以通过珊瑚礁系统对学生作品做出评价;企业设立软件开发奖学金,在珊瑚礁系统中开展软件比赛;企业可以将小型软件开发项目至系统平台,招聘软件开发成员;企业从系统平台选拔优秀学生参加企业实习岗位锻炼。从学生学习角度来看,通过教学项目训练、组建团队挑战系统线上项目等实现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初步对接,再通过和企业在平台互动、承接企业项目、参加企业实习岗位训练等逐步向实际生产过程靠拢。基本实现了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工作的“无缝”对接。(四)珊瑚礁系统的应用场景。1.开展日常教学的应用场景。在软件技术专业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珊瑚礁系统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管理监督、企业参与四个方面提供信息化辅助。教师通过系统借鉴其他教师的已有资源,编制授课计划、备课等,也可开放备课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使用。课堂在线教学辅助、作业管理系统等子系统提供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过程信息化全覆盖。学生通过系统能巩固所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更有利于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让“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系统查看各子系统的运行情况,对各教学工坊的教学过程实施监督和管理功能。企业人员按教学工坊的“校企共育”协议参与教学过程。2.对项目化教学的支持。按企业生产过程开展项目化教学并开发配套的信息化资源是近年来一直倡导的教学方式。软件技术专业的项目化教学最大的难点在于软件项目的选题。一些项目化教材上所谓的“项目”只是教材编纂者臆想的模拟项目,这会给学生软件开发学习造成误导。还有一些真实项目中,项目选择过于微小,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影响。究其原因,真实项目具有规范性、专业性、综合性、复杂性、集成性等特点,且因需求变更频繁,软件架构的不断变化、团队多成员参与等问题,更让真实项目分解到适应教学的规模、难度和教学内容相贴合更加困难。使用珊瑚礁系统开展项目选题能很好地解决上述教学项目选题的难题——学生从进入理实教室开始,即可熟悉各子系统的业务需求;子系统的选题是按人才培养方案学期教学过程“量体裁衣”式定制的;每个子系统均来自学生稍熟悉的教育教学领域,不存在行业专业知识需求理解障碍;多个子系统的模块对接又能让学生对整个系统拥有全局的认识和感受。当然,由于珊瑚礁系统能够不断扩充的特点,在项目教学实施和项目教学成果评价两个阶段也能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支持。3.第二课堂的活动扩展场景。教学工坊人才培养模式给研发团队带来的最大惊喜是学生软件开发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专业技术学习具有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而言,仅凭上课认真听讲是不可能学好软件技术的。教学工坊的构建、开发团队的组建、工仿间的开发竞争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了学生教学工坊的集体荣誉感。企业在珊瑚礁系统平台的参与,如企业奖学金、企业赞助工坊间软件比赛、企业真实项目在系统招聘开发成员、企业实践岗位选拔等。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为学生的软件学习“推波助澜”,全能型、专长型、管理型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切实实现了人才个性化的培养愿景。
四、总结
为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对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积极探索,采取辅修、双学位、第二学位、大类人才、专业复合培养等模式,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领域学习的机会。但从复合的含义来讲,专业复合培养模式与其他四种模式有着本质区别,辅修等其他四种培养模式,虽然也涉及到不同的专业,但学生只是进行两个独立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其侧重点是学习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专业复合培养模式其侧重点强调的是两个专业知识点的交叉融合。根据对中国知网“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领域的相关论文统计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关于“复合人才”,可以查到256条记录;关于“复合专业”可以查到142条记录。其中多数文章只涉及复合型人才定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容,仅有50余篇文章涉及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对上述文章的总结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三类:1.技术与外语复合人才技术与外语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比较多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其一,以外语专业为主体,改革单一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精通外语的基础上,同时兼备商贸、旅游、法律等一门或多门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外语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地位。其二,英语作为一种技能,依附于其他各种应用性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2.技术与经管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将传统专业知识与管理类知识,如金融、贸易、经济、营销等相结合,主要培养相关专业领域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3.技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来讲主要是相近学科或跨学科专业复合,强调学科间知识融合,这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有别于任何单一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强调的是专业知识融合。比较普遍的是传统专业与计算机类专业复合,培养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不同行业领域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二、模块式教学模式简介
模块式教学模式源自美国,其借鉴工业生产中的模块化方式,将原有学科课程体系结构中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聚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关联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调整单元数量和组合方式,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专业方向的调整。目前,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已逐步被我国职业教育界接受和采纳,根据对中国知网“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领域的相关论文统计分析,在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的论文中,以“模块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查到345条记录,涉及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等多个方面,但按照“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理念和方法,在软件技术专业方向上构建的复合式课程体系,至今还未见有学者发表相关论文。
三、构建软件技术复合专业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属于技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类型,与大连交通大学的传统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双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从培养层次、培养目标均不相同,一个是高职高专层次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一个是本科层次以培养培养既掌握传统专业知识又掌握软件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同时在拟定的课程体系构建方式上也不尽相同,一个是按照兼顾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校企合作构建的“能力本位”模块化课程体系,一个是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学科课程体系。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课程体系围绕工程造价、软件技术、外语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和实训5条主线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式进行组合,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外语模块、职业素养模块、基本能力模块、工程造价模块、软件技术模块和综合实训模块,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能够适应软件产业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
【关键词】案例;资源;实践;整合;岗位能力
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建设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实训案例
软件技术专业实训类型大致可以划分为语法验证性实训、知识点巩固性实训与综合项目性训等几种形式。其中验证性实训内容主要是小案例,验证理论课讲的知识点,以便理解这些基础知识。巩固性实训通常是相对大一点的案例,涉及多个知识点,多个知识点综合运用起来。目的是对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实训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应具有代表性,难度中等,符合教学要求。综合设计性实训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编程综合能力。无论哪种类型的实训, 都需要设计一定的合理的科学的实训内容。实训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将影响学习效果,为保证实训案例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实训案例建设应遵循以下步骤:
1)案例建设人员必须是本课程的专业人员,熟悉本课程当前使用的教材、课程标准,对本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有较高的研究水平。
2)分析项目案例的面向对象,即最终使用者。
3)确定案例建设主题内容。
4)按主题收集、编写案例,案例力求丰富、多样化,收集的非原创性案例应不存在版权争议问题。
5)组织本专业专家审核项目案例的有效性。
2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营造企业运作氛围的核心专业课技能考核方式
理论为实践服务,学生能做项目理论自然也就消化了。借助于校企合作办学优势,将公司中的真实项目引入教学,进行适当修改抽取简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真实项目的不断拓展和和层层推进来带动课程的学习,在每一章的课堂教学中,以项目的一个模块不断推进驱动课堂教学的开展。同时在每一章布置单元实训,在学生分组实训环节中,选择类似的项目让学生进行项目实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教学以外的知识,利用这个机会锻炼学生查询资料、整理资料获取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阶段,教师的职责不再是给学生讲解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告诉学生到哪里能查找到帮助解决问题的资料。
综合项目开发过程模仿企业开景,将学生分成若干项目研发小组,学生变为公司职员。根据学生个人能力选择“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设计师”、“程序员”、“测试员”由项目经理给组内其他成员分配相应的工作任务,按照软件工程分阶段完成项目开发。
课程考核用分小组答辩的方式取代传统考试,每个项目小组把此次项目的代码和文档交上来,同时做出答辩的PPT,PPT上体现项目的设计思路、采用的技术选型、用到的知识点、项目功能、创新点、解决方案、尚存在的问题等。由其他小组的同学和老师提问,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开发心得、经验、教训。这样的考核形式显著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开拓知识视野取长补短,为广大学生形成一个“积极”、“热烈”、“和谐”的学习氛围。
3与企业合作建设软件技术专业真实项目案例
由于在软件核心课程中,引入的案例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项目实施的能力,授课教师从企业得到项目资料引入企业最新的真实的案例,这样的案例能够真实反应企业软件开发的最新状态和最新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课程中学到的分析能力更接近企业的需求。
项目案例的来源与教学实施过程的可行性非常重要,从项目来源上要保证是真实企业案例,从数据真实性上要保证不能让真实案例过于抽象化。真实项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能够像真实企业一样,在现有的学院软件环境能够满足项目的开发,要反应企业所处环境的真实“复杂度”,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新鲜”、“同步”。
同时源自企业的项目案例应基本涵盖课程的绝大部分知识点,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和熟悉的;项目案例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难度太大,学生容易丧失信心,但难度太小,学生会没兴趣;选择的项目应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以消除学生心中的无用论。
【参考文献】
[1]薛鸿民.刘炜.刘春娟. “Java程序设计”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2-09-28
[2]刘冰,刘美玲. 高职院校《Java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 2009-01-05
[3]张刚强,谢宁新,汤卫东. 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1-3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independent recruitment student features of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hoping to sum up some experience to help to explore voc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of higher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which is designed with the idea “employment-oriented”.
关键词: 自主招生;学生特点;专业优势;高职教育
Key words: independent recruitment;student features;professional advantage;higher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207-01
0引言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是高等职业院校依法自主进行入学测试、确定入学标准、实施招生录取的招生方式。不同的高职院校各有“个性”,每所学校要培养的是不同领域的技术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所需要的学生的特点也不同。而学生特点究竟如何,并非一张高考试卷可以全面评定。所以,高职院校更希望招收“个性相符”的学生。我院是北京市地区一所高等职业院校,自2006年开始进行自主招生,至今已有5年。本文主要针对最具代表性的06级自主招生班学生,对其特点进行简单分析和总结。
1自主招生学生的优势
作为软件工程系06级软件技术专业自主招生班的兼职班主任,经过几年的接触和了解,我感到这些学生身上有一些特点和普通生源的学生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之一就是专业优势明显。
1.1 专业兴趣明确自主招生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较高,集中体现在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上。06级自主招生学生在进入我院学习之前大都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因此对于专业教学有他们独到的见解和需求。从一年级开始,班里就有学生提出,希望专业课老师不要按惯例从基础语法讲起(感到学习效率不高),建议先简单介绍核心语法,然后布置大型实训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小语法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解决,大问题由老师统一解决,这样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锻炼了自学能力,还容易引起学习兴趣。考虑到学生们的专业基础差异,经过与授课教师协商,采取了调整方案,对有较好基础的学生单独布置同步编程任务,使其可以边学边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类似例子不止一个。经过向几门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师进行了解,均反映该班具备专业潜质的学生比例是历届学生中最高的。
1.2 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学习能力较强集中体现在高等数学课程上。自主招生学生中,三校生所占比例较大。由于中学阶段的数学基础薄弱,一年级第一学期的高数期中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及格率仅为56.8%。期末考试复习阶段,学生们互相帮助,共同钻研难题,最终高数及格率上升为88.64%。同年级、同专业、同一位老师授课的另一班(全部由统一高考入学的学生组成,数学基础较好)期末高数及格率为72.73%。在一些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中,自主招生学生所表现的学习能力是普通生源学生很难相比的。
1.3 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和社会实践自主招生学生的科研和社会实践能力格外突出。白玉洁在入学前已经考取了工信部“高级软件工程师”证书,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就在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参与软件开发项目,到二年级已成为研究所的骨干之一。在他的带动下,班里的其他四名学生也陆续参与了研究所的软件项目开发工作,成为一支重要的学生团队。06级自主招生班于二年级第一学期在校内成立了软件开发方向的社团,旨在为计算机研究所发掘和培养低年级学生中的后备力量。以白玉洁、兰枫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以班内十几名专业基础较好的同学和二十多名低年级学生为社团重点培养目标,不定期地到系里的公共机房进行软件开发、界面设计等内容的社团活动。
1.4 兴趣广泛,做事独立性强入学初曾对全班做过一项调查,近60%的学生有过各方向的课外学习经历,持有各类证书的学生比例为68%,在文艺、体育方面有专长的学生也很多。在几名专业兴趣浓厚的学生带动下,本班的十余名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先后自己组织参加过多次社会上的大型软件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不仅增长了专业知识、开阔了眼界,也积累了相关经验。
2自主招生学生的弱项
在自主招生工作历程中,一直伴随着各界褒贬不一的评论。原因之一就是自主招生学生身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弱点。
2.1 散漫和缺乏持久性是最主要的问题一位老师曾说过:从自主招生途径入学的学生必然有明显的弱项。这话说得不无道理,某些学生身上的确存在明显不足,较为突出的就是散漫、做事缺乏持久性。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校规、校纪不重视,对各类集体活动均不感兴趣,考勤问题突出。再有一点就是基础课障碍大,特别是英语。智力和记忆力不是问题,这批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能持久地完成一件相对枯燥、缺乏挑战性的重复性工作。基础课的薄弱也是他们选择走自主招生这条升学道路的重要原因。
2.2 做事缺乏规划性自主招生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很有头脑,综合能力较强。但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盲目性,甚至有人不能正确看待自己高于同龄人的能力。如有个别学生智力上比较突出,但不能很好利用自身优势,制定长远目标,不断努力以争取更好的成绩;而是过分相信自己的聪明,时间和精力大都荒废掉了。类似的问题在大部分学生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苗头,如习惯凭借小聪明应付考试,自控性差,做事缺乏规划性、眼高手低等。针对这些问题,勤加管理、善加引导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如何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智力优势,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更集中地引导到专业学习上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这是需要各部门互相协调,共同完成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