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包装的学问

包装的学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包装的学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包装的学问

包装的学问范文第1篇

1.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长方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体验空间观念的形成,并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体验计算中的最优策略及组合立体图形表面积的最优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师(出示超市中组合包装物品的照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商品,说说这些商品的特点,你有哪些数学思考?

师:这些包装有很多数学学问,同学们感不感兴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包装中的学问。

【设计说明: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既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商品包装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共性之处。这样既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愿望,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拼拼算算,体验规律

1.初步感知。

师:现在这家超市在国庆期间设计了一个魔方的促销方案——“买一送一”,谁来解释一下?

师:商家为了便于销售,准备将商品组合在一起包装,怎样组合包装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的小正方体进行操作,并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学生交流展示)

师:拼后有什么发现?(不管如何拼,表面积都减少两个面的面积)少的两个面到哪里去了?

师:刚才同学们用多少个正方体拼的?拼了几次?减少了几个面的面积?

2.深入探究。

师:如果3个魔方像刚才一样排成一排,拼成长方体,估计要拼几次?又会减少几个面的面积?(学生交流)

师:是这样吗?利用手中的小正方体动手拼一拼,看看刚才的猜想对不对。

师:如果是4个、5个小正方体排成一排,表面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中间又有什么奥秘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摆一摆、想一想,并填一填。

师: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交流)

师:那8个这样的正方体排成一排,拼成长方体减少几个面的面积呢?10个呢?更多个正方体呢?

师:回忆刚才的研究过程,我们是怎样发现规律的?

师(总结):从简单到复杂,并在实践中探索。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把几个正方体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体,在操作、思考、比较中进一步发现表面积的变化情况,初步感受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在学生完成表格后,引导他们猜想更多的正方体排成一排会是怎样的情况,激发学生探究规律的欲望,并进行规律验证。这样有利于学生把关注点落到寻找规律上,在感知、探究中不断完善认知结构,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感受基本的数学思想。】

三、开放拼搭,促进提升

师:生活中有很多长方体的物品,那么,长方体物品在包装时又有什么学问呢?想不想知道?

探究:出示长方体磁带盒(长10cm、宽7cm、高1.5cm)和长方体笔芯盒(长18cm、宽和高都是4cm),要求拼一拼、填一填、想一想,完成下表。

师:通过刚才的拼一拼、比一比,你们有什么发现?

小组合作探究:

(1)每组选择一种长方体物品进行研究。

(2)拼成的仍是长方体。

(3)用刚才学习的方法进行探究。

交流(一):笔芯盒

(1)拼2个笔芯盒,为什么只有2种拼法?

(2)拼3个笔芯盒,288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3)576是怎样算出来的?为什么这样拼,减少的表面积最多呢?

交流(二):磁带盒

(1)思考:现在为什么有三种拼法呢?

(2)提升:三种不同的拼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一指,都是什么形状?

(3)体验:都是一字形。

(4)方法:说明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做到有序思考。

师:通过拼一拼、算一算、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师(小结):像磁带盒这样的长方体在组合包装时大面重叠最节约包装材料;像笔芯盒这样的长方体在组合包装时不但要重叠大面,还要考虑多面重叠,这样最节约包装材料。

【设计说明:研究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要求进行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的感受,既体验到了知识的获得过程,又在比较中发展了数学思维,感受到了不同的物品包装会产生不同的情况。同时,这样的操作活动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四、深入探究,引发思考

师:如果将更多的长方体磁带盒进行组合包装,是不是也像刚才一样,只要大面重叠,减少的面积就会最多呢?

出示十盒磁带,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每组拼一拼,拼完后请组长把你们组认为最节省的拼法给同学们展示。

(1)你们组有几种不同的拼法?展示你们组认为最节省的拼法。

(2)算一算:算出最节约的拼法减少的面积。

(3)想一想:为什么这样拼最节约?

【设计说明:受四盒磁带盒的影响,学生可能会认为大面重叠最节省包装材料,而忽略排两排更节约材料。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充分进行操作研究,同时通过比较辨别,达成一致意见。通过活动,学生感受到了思考问题时要从多角度去思考,初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

五、全课总结,活动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包装的学问,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师: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课后,请你做一个调查实践活动:(1)到超市或商场进行调查,哪些商品的组合包装比较特别?(2)厂家为什么这样包装?(3)根据你的创意对它重新设计包装,简单说明理由,并加以命名。

【设计说明:出示生活中的包装图片,让学生体验到实际包装的不同,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活动的价值。最后让学生真正参与实践活动,在比较、思考、创新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数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反思:

本节课经过多次试教、修改,现结合实际情况谈谈教后反思。

1.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新课伊始,我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们观察商场中有关商品的包装,并让学生思考“这些商品特殊在哪里”,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产生数学学习的需要,为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活动结束时,及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认知结构形成。

包装的学问范文第2篇

现象:近百元一套的军训服成废品

xx日上午,记者走访各大高校了解到,军训刚结束,一些学生就把军训服扔进了垃圾箱。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大一新生吴丽丽告诉记者:与日常服装相比,军训服显得土气。军训结束后,军训服就失去用处了,干脆丢掉。

当记者询问,何不留着作纪念时。另一名新生刘惠回答道:即使保留军训服作为纪念,也不能再穿。与其留着占地方,倒不如丢了省事。刘惠说,她身边的同学大多只把军训服当为一次性消耗品。

在该校人文与艺术系学生会的QQ群内,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大三、大二的学生,约50%的同学都选择在军训结束时,丢掉军训服。

商家贱价回收军训服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随着军训的结束,高校周围回收军训服装的生意也红火起来,不少商家还在各高校内招聘了校园专职。

徐谦坦言,很多大一学生根本不在乎军训服的收购价格。我听说另外一个高校的学生几天内就回收了好几百套军训服,赚了几千元钱。

当记者对军训服回收后的去向表示好奇时,徐谦称:具体用处我也不清楚,只负责回收,商家按套数给我提成,其他我没多问。

说法:无旧军训服回收制度是一个缺憾

扔掉可惜、贱卖不舍,这些近百元一套、才使用半个月,且数量巨大的军训服能否统一回收利用呢?

记者为此采访了江西部分高校。蓝天学院学工处处长杨海涛告诉记者,他们学校今年共有13000多名学生参加军训,但学校目前没有建立旧军训服回收制度。据他了解,省内各大高校也都没建立相关制度管理军训服。

杨海涛告诉记者,他们学院的军训服价格每套70元左右,共有一件迷彩外套,两件衬衫,一条裤子,一双解放鞋,一根皮带,一顶帽子。

对此,记者粗略算了一笔账:蓝天学院13000多名学生军训服就需花费91万元左右。然而,军训结束之后,如果大多成为被丢弃的废品,浪费确实惊人。

困境:清洗、消毒不便导致回收利用难

如果军训服使用能由一次性变为多次性,实施起来是否有困难呢?

在有些校园,有的社团会发起回收军训服的倡议。我们以前举行过回收军训服的活动,再将其送往贫困家庭。但收到的军训服多数没有清洗,这给后期服装处理带来很多不便。昌北某高校学生会副主席龚静告诉记者。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学工部副部长朱国海也称,学院的馨友社团会定期做慈善工作,他们也曾募捐过旧军训服给贫困家庭。

随后,记者采访了南昌慈善义工协会,办公室李主任告诉记者:江西各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的军训服,不少学生选择丢弃,是非常浪费的行为。如果能够捐给我们,我们再将衣服捐赠给需要的家庭,将是很好的二次利用。

建议:校服、军训服合一或许能减少浪费

对于年复一年的军训服装的浪费,各大高校也在探讨解决之道。

包装的学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报;使用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30—01

当前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的重要工具,手机信息已成为学生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特别是移动通信网络的迅速普及和快速发展,作为传统媒体与电信增值服务跨平台合作孕育出的信息传播新方式——手机报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和使用,成为大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从2004年7月我国推出的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开启了我国手机报后来发展的闸门。而又因为2005年报业经营相继出现疲软状态的趋势,各个报业为了弥补传统报纸不足,增强与新媒体相竞争的实力,纷纷开始创办手机报。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几百家媒体推出了手机报业务。因为大学生受众群体这一特殊性,近年来又有了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手机报。如重庆于2011年7月18日开通的重庆《大学生手机报》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教委、新华社重庆分社主办,由重庆移动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技术平台的支持使得重庆市75万多名大学生拥有了自己的手机报。

虽然大学生手机报现在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下面将主要结合当前大学生手机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同时提出解决方案。

一、内容模式方面

(一)增加话题讨论及思政教育

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大学生对热点问题的敏感度还是比较高的,单纯地以新闻的形式把这些热点问题传递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以话题讨论的形式进行,势必会增加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理解,在辩论中厘清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红色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亦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如何在新形势下“忆苦思甜”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一大重点。在手机报中增添此类内容,短小精悍也更容易接受。如天津工程师范大学为迎接建党90周年开通的《学生党建》手机报,包含学习伟人、追忆党史、推荐红色著作及革命圣地等栏目,向新时代大学生开展党史国情教育,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热烈反响。

(二)学习资源不足

如英语口语交际,翻译之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提高,与国际接轨是个大趋势,语言是接轨的桥梁,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多增加些英语知识,以满足学生需求。再如,针对毕业后的就业或者考研情况,大学生手机报的内容也应该对这类方面进行倾斜,提供实用信息来真正实现服务大学生、贴近大学生活的目的,从而不断增强同学们的吸引力。

(三)增加百科常识和文学内容

21世纪的学习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学生们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专业课的学习,对于那些能提高自身修养的文学知识和能提高生活能力的百科常识也是学生们迫切希望学到的知识。比如在第一帧增加“卷首语”,形式可采用小诗、散文、心灵寄语等形式。

(四)增加趣味性内容

现在的大学生平均年龄越来越小,面对学习、人际、恋爱、就业、家庭、环境等多种压力,感到了恐惧、厌倦和抑郁,甚至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逃避重压和寻找慰藉。而一些趣味性、娱乐性的内容能让他们开心一笑,使身心得到了放松,给绷紧的神经暂时松了绑,不失为一种转移、倾诉和宣泄不良心理和寻找感情慰藉的有效方式。

(五)内容延伸性欠缺

由于篇幅限制,手机报的内容往往较为单一,经过压缩后,信息的延展性有待加强。所以在简单呈现新闻“五要素”核心外,怎样加深分析让学生了解也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时效性问题方面

在实际的校园里,同学们普遍反映“有些活动已经过了,才收到活动预告通知”,这样就达不到预告的目的。还有一些时政新闻类的内容时效性也不强,对学生的学习很不利,也违背的新闻的本质要求。所以在时效性问题要进一步改进,协调好发送时间,提前发送活动预告,以确保学生能及时得到预告信息。同时注意发送时间,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在周末接收到手机报,这样既不会打扰到个人生活,也有充分的时间细细品味手机报内容,学习休闲两不误。

版面内容丰富多变,如此既可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又可避免天长日久的审美疲劳,让手机报期期新、月月新。编辑风格要求语言生动活泼,充满年轻气息,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习惯编辑手机报内容,可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大学生手机报”是“大学生自己的手机报”,增加亲切感。

四、结论

手机报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其自身有着独特的内容模式。其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势头势必会对其未来的出路有着极大的影响。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而又庞大的群体,他们对手机报的认知也有着与之发展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目前尚且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如持续吸收广大用户以及开拓更为宽广的市场、完善的营销、全面的产品、适宜的价格等等。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3G时代的全面到来将使得手机报向全新的信息服务媒体进行转换,从而发展成为与当前主流媒体实力相当的产品。随着国家监管的政策逐渐成熟,标准逐步确立,手机报也将拥有更为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使用得当、适宜的前提下,配合丰富的内容、免费订阅优惠,也会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极大便利,获取信息更为便捷迅速,成为校园又一颗闪亮的“新星”。

参考文献: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

[3]熊澄宇.新媒介与创新思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包装的学问范文第4篇

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内涵极为丰富,《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英国著名的化学家普利斯特理说:“化学是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服务的一门科学。”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具有深刻的人文性。在新课改形势下,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发展,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建立新的价值取向已成为中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在面临巨大升学压力的情况下,高中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怎样?化学学科是否适合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对在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态度如何?为此,笔者设计了问卷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本次调查的指向性明确,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当前化学学科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现状及问题。

1.问卷的设计

我们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转化为学生易接受和理解的具体题目以便调查研究。[1]该问卷共有20道题目,各题以封闭型选择题的形式设置,问卷调查结束后,随机选择个别学生进行访谈。

2.调查实施

本次调查在金华地区的金华一中、艾青中学、金华八中、金华六中、永康中学等5所中学开展,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3份,其中有效问卷471份(回答题目不足90%则视为无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5%。对471份问卷进行编码,运用SPSSI3.0 For Windows 进行数据的录入、处理与分析。

3.部分调查问题及结果分析

(1)对学生化学观和化学价值观的考查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正确的化学价值观。85.1%的同学在评价化学对社会影响时认为关键在于如何应用化学,仅有4.7%的同学认为环境问题根源在于化学。但学生缺乏对化学人文的理解,表现在学生不了解化学与生活、社会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只有13.8%的同学知道STS教育,而67.3%的同学对此一无所知;在“学校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用”问题中,23.8%的同学基本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10.9%的同学认为基本用不上。结合学生的个别访问,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思考仅限于解题,没有将化学与社会、人类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化学观不全面。

(2)对学生科学精神的考查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1.7%的同学喜欢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78.3 %的同学能对化学学习中的问题提出怀疑,但只有27.6%的同学会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实验中遇到问题,有28.9%的同学会重新实验并检验数据的正确性。上述结果说明学生有对真理不懈的追求和探索,敢于怀疑的勇气,但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明显体现出来。在学生的个别访谈中,我们也从许多学生口中得出:“对一些实验,我们有比课本上更好的方法和建议,但进行探究验证的却很少。”这点从只有2.6%的同学尝试过改进实验仪器或装置也可以看出,可见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

(3)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考查

通过数据统计,60.9%的同学比较关注社会现象的话题;95.8%的同学愿意参加环保公益活动;但当学校公共设施遭受破坏时,只有40.1%的同学会及时制止破坏行为,还有14.0%的同学认为不关自己的事情;57.6%的同学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42.3%的同学将废旧电池直接扔进了垃圾桶。结合学生的个别访谈,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主观上还是比较关注社会,关怀自然,但缺乏付诸实施的具体行动。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喜爱是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基础条件。但是现阶段,学生整体的人文精神水平不高,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但是缺乏对人文的理解;他们具备勇于探索和追求的科学态度,但是缺乏探索创新和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他们比较关心自然和社会,但是缺乏从自身做起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他们对同学有竞争意识,但是合作能力不强。这些现实向我们昭示了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通过渗透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叶绿素到计算机芯片,从有机合成材料到新型非金属材料,由超导材料到记忆材料、液晶材料,从结晶牛胰岛素到基因工程,从化石燃料到核能燃料……这些事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在人类进步中产生的巨大作用,同时在学生心中播下热爱化学的种子。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向学生说明: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的考虑欠缺,人类正面临着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水质恶化”等严重的威胁。要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多数是由于人类考虑问题欠佳导致的,其中有技术上的因素也有人的思想上的因素。

另外,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去参观当地的一些化工或制造企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科学对生产生活的巨大促进作用。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人类面临的常见环境问题,如“对雾霾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研究”“母亲河婺江的水质调查”“身边垃圾分类回收的调查研究”等作为研究课题,搜集资料,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策。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引发他们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通过渗透我国古往今来的化学成就和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我国有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化学领域里,曾经做出过许多杰出的贡献,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介绍酒和醋的酿造技术,火药、青铜器、漆器等制造技术,在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同时,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著名的化学家傅鹰说过:“化学 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话”选修课程很值得我们借鉴。该选修课程借鉴高校教材《大学科学素养读本(化学卷)——引领现代化学进展的诺贝尔奖》,结合高中化学知识选取合适的诺贝尔化学奖为实例。每个课题的“成长经历”栏目,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学习过程、人生阅历、人格品质,让学生体验化学家不同的成长环境与人生经历。“获奖成果”栏目真实、动态、详细、完整地介绍所选的诺贝尔奖事例。“成果应用”栏目则着重展现诺贝尔奖成果的实际应用,展示成果对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了让学生更为详尽地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每个课题最后附有相关阅读资料和网络资料,以“相关阅读材料”栏目的形式展现给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课外上网查找资料或到图书馆查阅文献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通过结合化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对于化学研究而言,正如羽翼鸟、楫桨于轻舟。化学实验的方法本身就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实践。我们要重视学生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向学生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教育。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当实验现象与自己所学理论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培养一丝不苟、务实求真的精神。

除了传统的教材实验外,教师还可以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将书中的知识拓展延伸,为学生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各类有趣的实验。以必修基础知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模式展开,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到系统的化学知识,又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还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精神。[3](部分趣味实验与课堂教学知识点的联系如下表)

4.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使学生乐于与人合作,有团队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龄伙伴的影响远超过成人对他们的影响。竞争、合作、讨论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新课改提倡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在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都为学生间的合作创造了许多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中的各个栏目为基础,积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比如化学《必修1》专题1“常见物质的检验”,该内容中就有一个“活动与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总结出■、Cl-、■、K+的检验方法。其实,在组内实验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增加组间讨论。将4种离子的检验方法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也将知识总结得更为全面。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容易出现效率低的情况,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合作。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遵循合作学习的规律,学会有序高效地合作。每个成员要学会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我们提倡适度争论,但是拒绝无礼吵闹。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邵瑞珍指出:“合作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改进学习方法;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加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

综上所述,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我们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应认真贯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把握新课程理念,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把“化学家的化学教育”真正转变成为“公民的化学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芬.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化学教育,2008(9).

包装的学问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元素 包装结构设计 融合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包装设计文化有了更高的要求,包装设计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单纯地追求视觉的表现而忽略结构的功能作用与单纯追求结构功能而忽视视觉的表现同样都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推陈出新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观更加影响各种设计思潮的变革,打破了传统教学的设计思维和风格[1]。在功能上满足顾客需求成为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为此对视觉传达方向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提出新的整改方案,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加入包装结构内容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丰富现代包装容器设计的表现能力,也是未来包装设计专业发展的趋势。广西是个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遗产丰厚,在包装设计领域中,应该关注本土资源,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文化的优势,将本土材料及民间的制作工艺运用到包装设计行业中,成熟的民间工艺可以为我们的创新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可以以此作为本土经济开发的方式,带动本土经济的发展,为现代学科的发展带来生机。这样的教程整合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新型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还达到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推动我国包装设计行业的创新发展[2]。

1 包装结构设计与民族文化交融的特性及应用背景分析

包装设计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分为构造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两个完全不同但又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学科,包装结构设计属于工业包装领域,不同于一般包装设计的平面展开,它有机地吸收、整合了不同学科的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针对产品本身的特性,在民族文化元素与包装结构设计中寻找一个合理的契合点,巧妙地运用本土文化资源和工艺制作技术,提高包装的艺术性和实用性,才更易被消费者接受,产品才会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因此,民族文化元素介入包装结构设计,在包装设计专业领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长期以来,艺术院校的包装课程在教学上均倾向于视觉方面的设计,大多停留在表面的装潢和美化阶段,缺乏相互之间的横向交流与沟通,缺乏创新,不利于现代包装设计人才培养。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单一的外观视觉设计还是结构工程设计都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注重平面视觉传达的包装设计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现代包装容器的设计不再仅仅是容纳、保护商品的简单作用,要注意它的审美性、 功能性, 还应考虑它独特的文化魅力,设计内容上做些整合改革,提出新的设计方向,设计必须有独特的个性。把民族文化元素同包装结构设计联系起来,体现民族文化的精神实质,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包装设计教育与市场接轨的重要环节。广西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通过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逐步形成了合理的教学模式。通过努力,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成功地与广西民族印刷厂合作完成系列月饼盒包装,工艺精美,图案融入了民族的元素,在市场上形成独特的风景,社会反响较佳。借靠中国和东盟的资源优势,民族文化的发扬成为宣传广西民族特色的直观表现方式,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组织师生先后参与中国―东盟礼品包装设计、吉祥物设计等。出色的表现得到中国―东盟组委会的认可,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 本土元素与包装容器结构设计融合运用的表现形式

基于现代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现状,对民族元素介入现代包装容器设计的自然材料、民族图案、传统工艺等运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加强艺术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我国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创新性的现代包装作品[3]。

2.1 民族图案、纹样及色彩的运用

图形是包装视觉设计中重要的要素之一,是对产品内容形象化的表现,不同的图形运用体现了不同民族、国家、地域的风俗文化,包装设计的成功不仅来源于主题的准确与构思的新奇,还要在装饰取材方面合理运用,产品才能发挥出自身魅力与内涵。使包装设计结构造型丰富多彩。

少数民族的传统吉祥纹样,当其个性特征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时,包装上的纹样对人的视觉感官能起到最直接的能动作用,呈现出对人类最直观的情感。而作为地方特色包装的附加物,吉祥纹样的使用无疑给设计的装饰带来犹如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包装更具有特色。

色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在商品的包装设计中,图形、文字依赖于色彩配合,不管是包装的形式,还是外包装的图案与文字,都离不开色彩的良好搭配,很大程度上也依赖着地域风俗所产生的色彩审美倾向,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中,通过文化的积淀已经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一套色彩。

2.2 传统制作工艺的运用

2.2.1 藤编与包装容器结构融合运用。藤编、竹编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常见的制作工艺,取材于大自然,通过折叠打结等间接编织,在民间被制作成筐、篮、篓、笼等日常使用容器,而藤编工艺融入的包装容器造型设计极具民族特色,审美价值极高。将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制作运用到当代包装容器设计中,能够使产品包装变得精美的同时,更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绿色设计。例如广西侗族藤编酒壶,编织的纹路花样非常考究,工艺精细,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广泛用于生活中,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2.2 陶瓷与包装容器结构融合运用。包装容器发展的最初形态是用简单的粗陶容器来装载运输物品,由此陶瓷容器作为生活必需品进入民间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设计领域逐渐开始重视对容器造型和外观的设计,将传统陶瓷制品工艺作为表现技法运用在现代包装容器设计中,包括材质、造型、文字、图形、色彩、以及视觉元素等方面整合,呈现出极富有民族传统内涵的容器形态,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例如广西的古岭神酒,陶瓷酒瓶运用陶土原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周身使用凹槽工艺,印制具有广西地域特色的壮锦纹样,灵活地运用到酒包装容器的视觉与触觉的设计中,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不仅继承和弘扬我国地方传统陶瓷手工艺,同时又推进了绿色设计,并对我国绿色包装设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材料与包装容器结构融合的运用

材料是商品包装设计中的物质载体,是设计风格最直接的体现。不同材料的运用反映了不同民族、国家、地域文化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极具地方特色的包装在材料选择和制作工艺上都有所改进,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包装材料的选择上应推崇自然绿色材料,就地取材,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如草、竹、藤、棕等天然材料,在广西具有丰富的资源。制作上保留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基本形态,以手工为主的加工方式制作包装与容器,将传统形式内容重新整合。比如说精致的玻璃与原始麻绳在酒包装中的组合运用,体现了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由此可见, 包装材料的运用与民族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4-5]。

结语

综上所述,包装设计要遵循民族文化特点和地域特色,地域文化理念在包装中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着让世人赞叹的精髓文化。将地方民族文化融入包装容器结构设计的创意构思,形成了广西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独特的教学模式,为今天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的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也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只有充分地将包装结构设计与民族文化相融合,才会开创出独具特色、更具文化内涵的包装设计品牌。

参考文献

[1]朱云云,张雪玲.包装设计教学与市场接轨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年34期.

[2]杨珩.论陶艺介入现代包装容器设计研究的现实意义[J].中国陶瓷,2008年05期.

[3]黄超,王艳婷.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