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步诗的作者

七步诗的作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步诗的作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七步诗的作者

七步诗的作者范文第1篇

七步诗

作者: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的作者范文第2篇

一、借助简笔画,感悟意境

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以采用给古诗配画的方法进行教学,把美丽的图画、教师的解说和学生的吟诵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境悟情。如学习杜甫的《绝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一边读一边想象,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再学生边画边想象,给画配上颜色,从而引导他们进入诗的优美意境。

二、运用言语激趣,感悟意境

教师运用精妙的语言,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启发他们领悟美的意境。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在教学“树阴照水爱晴柔”时,启发他们进行想象:清清的池边,新抽出的树叶连成一片树荫,树荫映照在水里,好像也非常喜爱这柔美的风光。随着教师形象生动的描绘,学生眼前浮现出初夏小池柔美的景象,从而进入初夏那生机勃勃的意境中。

古人写诗,有感而发,古诗自然流露出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又受到当时的社会变革、政治遭遇、生活波折的直接制约,要正确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当时的写作缘由,是必不可少的。如教学《七步诗》,可先介绍诗文背景:“《七步诗》相传是曹后,曹丕逼兄弟逼出来的。那时曹丕已废汉称帝,号魏,为魏文帝。他命曹植做诗一首,限定走上七步完成,逾限就要处死。他无非是想借做诗的名目,杀害才思敏捷的亲弟弟,兄逼弟,曹植无奈而又悲哀。因此,由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七步诗》。”“感人心者莫弗于情。”这番描述,引导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诗的意境。

三、凭借多媒体课件,感悟意境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感。小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差异,致使他们对诗句的理解、体验、感情有障碍。“诗中有画”,在某种意义上讲,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可以还原为声色俱佳的动人画面,具有一种浓浓的意境美。若教师在教学时借助现代化教学媒体――计算机,融声、光、色为一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之中,帮助他们形象地感悟古诗中蕴含的意境美。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领会瀑布声、形的雄伟壮观。如果教师把这部分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一看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就不言而喻地在学生心目中扎根了。

四、反复吟咏诵读,感悟意境

古诗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采取齐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和吟诵中体味、感悟诗的意境。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边放音乐边让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如同和诗人一道在观赏雄伟壮丽的庐山瀑布。再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紧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反复朗读,在反复引读中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感悟诗人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情怀。

五、积极迁移拓展,感悟意境

七步诗的作者范文第3篇

一、故事与背景,了解作者

鲁迅先生说过,“知人论事”,才能正确理解作品。每一首诗都是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无法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古诗的时代背景距现代很远,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要做到细致、深入地了解尚且不够,何况是不谙世事的小学生?教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作者无疑显得太过苍白机械,而将作者写诗有关的背景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不仅能提起学生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

如学习《七步诗》,只单纯地讲,以豆子、豆萁比喻曹植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残,学生会充满不解,兄弟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这样一来,难免会一头雾水,影响整首诗的理解。而如果课前先讲一讲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曹操在时,对曹植极为宠爱,几欲立为太子。而曹后,曹丕却当了皇帝,他就要对付兄弟曹植,而对付他要事出有因,因此逼曹植在七步之内作首诗,不然就杀了他。于是曹植就做出了这首诗。由此,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的含义,也不难体会到,这首《七步诗》浸透着曹植满腔的悲愤与无奈,是从内心喷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质问和呐喊。

二、审美与教育,点评诗歌

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文字的诗可以简单解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如李白的《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这些佳句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能引发学生思想情操的美化。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就是一种美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感知,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通过古诗词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感情,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词中,正所谓“诗以明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三、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事实证明:小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字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

四、巧用媒体,诗意自现

诗是诗人的感情的即兴抒发,而此种感情一定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古诗教学中,如果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能提供给孩子们鲜明、准确、丰富的感性认识,把学生较快地带入“智力发展区”,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力。

骆宾王的《鹅》这首古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如: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我根据诗意绘制了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画面上,亭台楼阁,杨柳依依,岸边有一位老翁正笑嘻嘻地捋着白白的长胡须,一个少年正在不断地扬臂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撒谷粒。随着白鹅的颈部、脚掌部的运动,湖面上泛起了一圈一圈的涟漪。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使学生的再造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的、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着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拨着掌,欢快地引颈高歌……这样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七步诗的作者范文第4篇

点评人:朱雨欣(小学高级教师)

今天,我去学画画时,看到了一件事,让我挺有感触的。 (一句“挺有感触”预示着这件事并不简单。)

当时,老师正在教一个同学画画,教室里十分安静(除了家俊外),大家都在认真的(地)画画,除了家俊。(瞧,)家俊独自一个人在那玩着悠悠球,他一会儿卷起悠悠球,一会儿又把它甩出去,看他玩得还真起劲。 (交代事情发生的起因。但既然有人在玩着悠悠球,那就不能说“教室里十分安静”了。)

“把悠悠球收起来!上课了!”突然,老师低喝一声,看来,老师是有些生气了。可是,家俊看也不看老师一眼,漫不经心的(地)回答:“我玩我的,又不会吵着他们。”老师火冒三丈,对着家俊大吼一声,说:“再给你一次机会,收不收!”这时(家俊一惊),悠悠球掉到地上,散架了。家俊把悠悠球拾起来,认真地装着悠悠球,对老师的话不理不睬。 (“老师”的行为把“家俊”的淘气劲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的情节冲突由此展开。)

这时,整个教室更加地安静了,大家都停下手中的画笔,转头看着他们,整个教室只听到家俊手中悠悠球“咔咔”的声音。窗外,雨细细的,不紧不慢地下着,无声无息的。时间,仿佛在这一刻被凝住了。 (场景描写渲染了当时紧张窒息的气氛。)

老师的脸色铁青铁青的,看样子生气到了极点了,停了一会儿,他用低沉的声音说:“你再不收起来,我没收了!”家俊把老师的话当成了耳边风,(只顾)低着头,手里一下一下地绕着悠悠球的绳子,一句话也不说。 (承接上段,再次渲染气氛,本文的情节冲突由此升级。)

老师见他无动于衷,(便)一个大步,走(冲)上前去,劈手夺过家俊手里的悠悠球,狠狠地往地上摔去,“啪”的一声,悠悠球又散成两片了。

家俊一见,急忙捡起悠悠球,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说了声:“没——坏!”又修理起来了。 (上一段“老师”的“气急败坏”与这一段“家俊”的“悠悠然”形成鲜明对比。)

老师(又)一把又抢过悠悠球,抓在手里。家俊愣了一下,突然大嚎了起来,眼泪如潮水一般涌了出来,连鼻涕也下来了,拉扯着老师的衣服,跳着去夺悠悠球。 (“老师”的生气伴随着“家俊”的淘气与天真而不断升级,让读者的心也吊到了嗓子眼上。“家俊愣了一下……拉扯着老师的衣服,跳着去夺悠悠球。”这句描写很传神,还真的让人于心不忍。)

只见老师一扬手,悠悠球就到门外去了。 (本段承前启后,这个“一扬手”将带给孩子的是什么?前面的情节描写让读者不得不继续往下看。)

外面,秋雨细细的、细细地飘着,无声无息。家俊松开手,发疯似地跑到外面,抱着悠悠球在雨中哭着(……)。这时,一个人提着水,从他面前经过,家俊朝他身上踢了几下,接着大哭。 (承接前两段,动作、神态、场景描写一下子抓住人心,全文至此进入,让人不由耐心看下去。但“这时,一个人提着水,……接着大哭”表达不够完整,不如删去,以省略号收尾,更能触动读者的心绪。)

七步诗的作者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有效

古诗是我们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纵观古诗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淡薄。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认真上好古诗课,让祖国这一文化精髓得到最良好的传承。那么,如何让古诗教学达到有效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故事激趣

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导语拉开新课题和教学内容的序幕,而各种导语艺术不乏有故事,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对听故事很感兴趣。巧用讲故事的方法做导语,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古诗文教学中也应该运用故事来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七步诗》,只单纯地讲,以豆子、豆萁比喻曹植自己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残,学生会充满不解:兄弟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这样一来,难免会一头雾水,影响整首诗的理解。而如果课前先讲一讲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曹操在时,对曹植极为宠爱,几欲立为太子。曹后,曹丕却当了皇帝,他就要对付兄弟曹植,而对付他要事出有因,因此逼曹植在七步之内作首诗,不然就杀了他。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首诗。由此,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的含义,也不难体会到,这首《七步诗》浸透着曹植满腔的悲愤与无奈,是从内心喷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质问和呐喊,这样不仅理解了诗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入意境悟情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亦即“诗情画意”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

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逼真地写出老翁在孤舟江雪中垂钓的生动形象,曲折地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表示不屈而又孤独的心态,意境高远清丽。再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落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诗的意境或空旷、凄凉,或散逸潇洒,或构思独特、空灵飞动,或幽静清愁,令读者如临其境,美不可言。

三、多读品诗意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非常讲究用词的精确、凝练、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的豪放,杜甫诗的现实,白居易诗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不同的语言风格。

古诗文具有完美的内涵,只有通过吟诵,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精心设计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吟诵古诗文的热情,因此在活动组织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个人赛,小组赛,表演赛,使得竞争的气氛贯穿活动的始终;在活动形式上,可以设计诵诗、对诗、唱诗、游戏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热情高涨。

四、创情境赏诗意

情境教学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身处具体场境中,可以眼看、耳听、鼻闻、手触,通过各种感官吸收信息,从而获得生动的形象,丰富具体的知识,激发真的情思,学到活的语言,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在进行古诗中的情境教学中,教师情真,才能以情动情;教师心热,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师意远,才能在学生面前开拓其思路。儿童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他们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这些感官接触客观事物,通过感性认识而获得表象。

五、多媒体展画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那么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对六月西湖的景致作了极力渲染描写,表达了内心抑制不住的赞叹之情。学生诵读有声有色,但如何方能入境入情?教学中,一位老师就在课堂上给学生用投影展示了一幅大写意的国画:十里荷香,画面色彩淡雅渲染,虚实相衬,学生在诗画的对照中,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可见,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很大程度地提高古诗的教学效果。

总之,古诗教学要靠教师加强自身文学修养,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迈入古诗的神圣殿堂,使学生领悟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学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浅谈怎样上好小学古诗课》.黄纪刚,《教苑荟萃》.2010年第14期

相关期刊更多

新语文学习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体育师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州体育学院

铁道建筑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