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半截蜡烛课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具准备: 光盘、图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2、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学生交流。
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2)检查词义掌握情况。
3、讨论主要内容。
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
2、用钢笔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绝密、绝妙。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3、指导编排课本剧。
三、第一场的编排。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应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学生交流怎样表演。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准备工作。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默写词语。
第三课时
一、第2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生交流体会。
2、如果让你来演杰克,你打算怎样演?
3、其它角色怎么演?
4、继续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语,一边读一边体会伯诺德夫人此时的心情。
5、齐读第三段课文。
二、第三场戏的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常戏的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来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生交流体会。
3、理解“娇声”:甜美可爱的童声。
提问:杰桂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学生练习杰奎琳的内心独白。
5、分角色朗读第四段。
6、教师小结。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指名学生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
一、起因:秘藏文件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从这些行为可以看出,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伯诺德夫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把半截蜡烛插在烛台上,放在餐桌最显眼的地方。守住蜡烛,守住秘密,就是守住自己热爱的祖国。侵略者的罪行妇孺皆知,他们一家三口已坚定了对敌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发展:点灯熄烛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这藏有秘密文件的一小截蜡烛是点不了几分钟的。伯诺德夫人深知这一点,“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急忙”体现了夫人心里着急:这可是性命攸关哪,一刻也不可耽误。“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随机吹熄了蜡烛。尽管内心紧张、焦急,但她表现得依旧从容、淡定,非常自然。当中尉不耐烦地再次点燃那个快要烧到金属管的半截蜡烛时,空气一下子凝重起来。
三、:借烛生火
正当伯诺德夫人心急如焚的时候,杰克“慢慢地站起来”说:“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多么勇敢、沉着的孩子啊!这一刻,我们暗暗为孩子的镇定、机智叫好,都认为他可以顺利取走烛台。然而中尉乙厉声断喝:“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我们的心一下子又提到嗓子眼。中尉乙夺走烛台的那一刻,杰克无奈地走向柴房,心中忐忑不安。德国佬为了自己的照明,哪管小杰克怎样去柴房!小屋里的气氛快窒息了,蜡烛越来越短,秘密文件随时可能会暴露,一切希望和重担都落到了娇小动人的杰奎琳身上。
四、结局:端烛睡觉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这真是个充满智慧的孩子。杰奎琳以她特有的方式,顺利地拿到了蜡烛。最后,她慢慢地端着烛台走上楼去,没有一丝惊慌,是那样自然,更没有一丝破绽。“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多么危险啊!这一刻,一家三口和读者都松了一口气,秘密保住了,危机终于过去了。这一段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以及对蜡烛的特写,有力地渲染出了当时紧张、恐怖的气氛,细腻地写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相当有感染力。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一方面是蜡烛越烧越短,秘密即将暴露,另一方面是伯诺德夫人和大儿子杰克两次用计,却两次受挫,加上课文这样的描写—“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更把紧张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杰奎琳化险为夷,使人松了一口气。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经验、体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各自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会有差异。那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提升三方“对话”的质量呢?是否需要教师进行刻意控制?既然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那么是否就意味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随意解读文本?如若不然,又该如何解读文本?这些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思考的命题。现以《半截蜡烛》教学中的课堂片断为例。
【片段一】
师:请大家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说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要将哪个字眼读出来进行强调呢?(学生试读后思考)
生1(重读“亮”字):她想说油灯亮,目的是要将蜡烛换下来。
生2(重读“灯”字):强调突出“灯”,才能将蜡烛吹熄。
生3(重读“瞧”字):强调“瞧”,目的是吸引德国军官注意,转移对蜡烛的注意力。
生4(重读“先生”):强调先生,让德国军官分神,表示对其很尊重。
师:大家的朗读处理都很在理。虽然处理方式有所区别,但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那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生5: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6: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引开敌人的注意。
师:不错。这就是我们的朗读目标。围绕这个目标,你根据自己的方式来朗读吧。
【赏析】这个环节中教师抓住了课文重点,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并与文本展开对话。更巧妙的是,学生在自读自悟中领会到题眼,读出了文本的主题所在,为下一步对人物性格的挖掘做了很好的铺垫。
【片段二】
师:课文中的绝密情报最终没有落入敌人之手,他们一家也免遭毒手。那么到底是谁拯救了一切?
生1(毫不犹豫):小女儿杰奎琳。
师:有其他想法吗?(生思考)
生2:我觉得杰克的功劳更大。
生3:我觉得母亲的功劳最大。
师:现在有三种意见。一种是杰奎琳,一种是杰克,还有一种认为母亲功不可没。你的想法没错,但要有充分的根据。你根据什么,这样判断呢?请速读后找出来讨论。(学生速读后交流)
生4:我认为成功应该是属于全家的配合默契,缺少哪一个都不行。儿子杰克如果当时恐慌,也会引起敌人注意,导致危险。
生5:妈妈的功劳很大。她一直镇定自若,轻轻把蜡烛吹灭,争取了时间。
生6:妈妈当时就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为后面小女儿杰奎琳取走蜡烛,提供了条件。
师:大家能够联系上下文的情节,思路非常清晰。我想,能不能想得更远一点。比如两个孩子怎么会这样镇定呢?
生7:那是受到母亲的影响和教育形成的。
生8:母亲能想出将情报藏在蜡烛里,本身这就是个绝妙的主意。
师:大家说得很在理。那么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杰奎琳灵活地拿走蜡烛,后果将会非常危险。大家用一个说法,既能够概括全家人的功劳,也能突出杰奎琳的重要。
生9:全家人都功不可没,而小女儿杰奎琳则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赏析】在这段课堂对话中,教师循着学生思想的脉络,一步步点拨探析,让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自主解读,这首先就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体现了对学生多元解读的辨证统一性。
【片段三】
师:现在如果将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想象一下,你会看到哪个镜头?哪里出现最多?
生1:“半截蜡烛”,那是故事的主线,也是故事的关键所在。
生2:我认为是钟。它就在墙上挂着,而且声音越来越响亮,伯诺德夫人和孩子的心都跳得越来越快。
生3:我看到的是德国军官那张可怕阴冷的脸。伯诺德夫人害怕他们发现蜡烛里的秘密。
师:不错。大家都是很有创意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样,但大家都在表达一个东西。想想是什么?
生1:渲染紧张的情绪。
生2:突出当时情况很危急,扣人心弦。
【赏析】这段和学生的对话,非常开放,而且从学生的个体理解出发,充分体现了非预期和创造性。同时,教师在对话中展示出丰厚的教育智慧,也让学生用多元化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理解,更加相信自己对语文文本的理解,这样无形中增加学生在课堂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字] 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训练
在语文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语文新课标十分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情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根据我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从五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其乐融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中学生可以民主讨论、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如在教学《三亚落日》时,有这样的片断:我引导学生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品读了《三亚落日》这样的美文,也欣赏了‘三亚落日’这样的美景,设想你现在就置身在这酥软细的沙滩上迎着徐徐拂来的暖风,看着火焰和落日如诗般地滑落,你想说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有说,三亚落日,你是一幅迷人的画,我已陶醉在你美妙绝伦的画面中;有说,三亚落日是一首歌,一首属于大自然的歌!有说,三亚落日是一首情趣盎然的诗!一首美妙绝伦的诗!一首情景交融的诗!一首充满热带风情的诗!后来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课文来自己创作几首诗,学生们诗兴大起,创作的很不错,如:醉看夕阳归,人在画中游;蓝天碧海热带情,三亚落日醉游人;三亚落日无限好,美妙绝伦惹人爱。画也罢、歌也好、诗也行,无论你是怎样的画,怎样的歌,怎样的诗,只要是你真情的流淌,内心的言吐,老师都会小心翼翼地呵护。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的催化剂,用民主、自由、宽容、激励来取代强制专断与师道尊严,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引导质疑探究
创新源于“发展的需要”,没有内心那份真实而强烈的求知欲是很难有新的发现和创造的。阅读更是如此,因为阅读是一个极具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为。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重点段落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课文的2-6自然段,画出伯诺德一家在危险到来时表现的句子。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疑问?学生马上就进行画句,思考,提出了许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轻轻地把蜡烛吹熄,而不是重重地吹熄呢?”。“这时候,大儿子慢慢地站起来,按理来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蜡烛也越来越短,杰克应该迅速地站起来,马上把蜡烛端走,为什么还这样的慢慢吞吞呢?这岂不增加了危险?”;“杰克只是想要借搬柴生火的理由端走蜡烛,可是他没有成功,蜡烛又被夺回。既然蜡烛无法端走,他为什么还要去搬回一捆木柴,这还有意义吗?”……学生能抓住人物外在表现和人物内心以及与当时环境所矛盾的地方提出问题,并且学生通过读课文,又将问题一个个解决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一个“质疑――探究――释疑”的求知过程。鲜明的体现了一个自主求知、自主探索、自主发展的过程。
三、尊重独特体验――创新的“助推器”
语文学习是一个自悟自得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自悟自得,正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例如在指导朗读《半截蜡烛》一文这样的一句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我问:“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会怎样说这句话?着重说好哪个字或词?为什么?”生答:“如果我是伯诺德夫人,我会有礼貌地说这句话,我会着重说好‘先生们’这个词,因为只有有礼貌地说,才不会使敌人起疑心。”;“我会从容地说这句话,着重说好‘瞧’这个字,因为这样可以不露声色,并且可以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油灯上,而最终放弃蜡烛。”;“我会非常镇定地来说这句话,我会着重说好‘这盏灯’,镇定可以让德国军官毫无察觉,而着重说好‘这盏灯’,可以把敌人的注意力和视线吸引到油灯上”;“我会用平静的语调来说好‘亮些’,因为只有让军官感觉到油灯比蜡烛亮,敌人才会使用油灯而不用蜡烛。”我并且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读这句话。尽管大家朗读的方式不同,但是大家朗读中都能感受到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冷静。
四、启动丰富想象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创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创造性思维,往往就从丰富的想象中产生。
在指导体学习《二泉映月》四、五自然段时,我一开始用一句话“阿炳多么希望能够有一天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激起学生对主人公阿炳的美好愿望的强烈期待,这与下文阿炳在二泉边听泉的现实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能时而进一步激起认知冲突,时而“语调沉郁”地描述,时而“沉痛凄凉”地独白,时而一唱三叹式地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引导展开联想和想象,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神情专注,渐入佳境。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文本的空白点。课文对阿炳苦难的身世、生活的穷困仅用聊聊数句加以概括性介绍,但这对体会阿炳热爱音乐、与命运不屈抗争的思想情感以及乐曲的意境却举足轻重,在片段一中,我能抓住“卖艺情景”的生活感知,接着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段,设置三个卖艺场景,让学生自选一个,进一步想象阿炳卖艺度日的悲惨遭遇和执着追求,在如泣如诉、低回起伏的“二泉映月”的乐曲声中,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一段段结合自身独特体验、包含情感的语言喷涌而出,学生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
还有教师应始终扣住文本语言特别是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充分发挥教材这个 文本的作用。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句子“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抓住“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展开教学;后来我先扬后抑,再次用语言描绘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阿炳演奏乐曲的情景,引导学生想开去,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回归文本,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句子“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至此,一个不屈而又执着的阿炳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课堂争辩是不少学生喜欢尝试的一种实践活动,历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汤姆爸爸说的“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能大胆假想,让学生轮流扮演“汤姆的爸爸”,自己扮演“汤姆”,就“汤姆”怎样想尽理由说服爸爸把鱼带回家,“汤姆的爸爸”怎样耐心说服“汤姆”把鱼放掉展开激烈辩论,这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领悟,也使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此外还有简笔划、猜谜语、编抄报、组织观察、表演等实践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有效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课本剧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这次,我们要表演《半截蜡烛》。敬请期待!
“滴答,滴答”时间飞快的流逝。吸取经验、再次更改,我们的剧本更好了!终于,轮到我们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角色。因为之前的吸取,杰克、夫人、杰奎琳表演得更生动、活跃了,再也不木讷。懂得语言交流,懂得动动身子,懂得……我看着同学们一个个专注的演戏,就连平时惹人烦的朱纯叠与胡炳伟也顺眼了。
戏剧随着一分一秒的离去也会终结,此时的我是多么不舍,多么希望时间停留在那一刻。虽有些尴尬,虽有些紧张,但这是多么令人回味!回味着“夫人”与“杰奎琳”的对话,可爱地问着为什么?竟然我不相信声音的主人。那个不用点蜡烛,声音是那么高昂与镇定,虽被台下的观众干扰却依然保持原样,这让我不敢相信竟是平时瘦瘦的有点胆小的胡炳伟所说。我不知从何开始,那时的尴尬是能让时间停留的,脸上也微微发烧。陈烁也不可思议的当上少校,面对盛可佳的“可爱”,陈烁没有丝毫“心动”镇定地面对,沉着地回复。那位杰克的退场,就像大解放似的就差狂奔了!
随着铃声的不断提醒,我回神了,我还留恋那场精彩的戏码,课本剧我来了,我向你迈进了第一步!
城西小学五年级:杨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