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转制院所;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G4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开发新产业等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衡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最主要的指标之一。本文就转制型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一些建议。
一、科研成果转化的必要性
1.科研成果转化可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转制型科研院所必须抓住有利时机,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步伐,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提高效率,从而适应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
2.科研成果转化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力加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等,具有市场前景好,适销对路,经济效益显著项目的研究开发并使之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有利于转制型科研院所生存和发展。
二、转制型科研院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1.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思想认识问题仍然存在。长期的国家计划经济时期里,实施产业化的过程决定了科研人员的意识表现为“等待”与“争取”,也就是“跑部钱进”—跑到自己的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汇报就很顺理成章的接下一个项目,钱也就很容易被批拨下来,原料与市场也都在计划之中。
而转制后的科研院所,要想获得国家纵向课题,必须依靠自己的科技实力,可是在科研人员中,仍然存在着等、要、靠的思想,缺乏自己创业的积极性。这样都很容易使科研成果产业化进展缓慢或无法进行。
2.科技成果市场应用前景小。这主要是由于在单一、封闭的计划管理模式下形成的独立于经济系统之外的科技组织体系与科研方法所致,科研选题、科技成果评价标准等过于强调理论。科研项目的立项不是根据市场需求而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往往只注重解决当前“吃饭”问题,而对于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研究、开发、推广的可能性以及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成本和收益不重视,因此造成研究开发出来的科技成果不具有商业应用价值。
3.科技成果成熟度和原创性不够。这是因为大部分科技成果只处于实验室的小试阶段,有的甚至只是一个构想,很不成熟;虽然每年完成的科技成果不少,但在质量上却不尽如人意,真正原创性强、能独立形成产业的重大成果凤毛麟角。
4.科研投入强度偏低,影响科技成果的产出与转化。
5.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缺乏积极性。科研成果转化优惠政策力度不够,没有真正调动起科研人员成果开发、转化的积极性。
6.科技成果转化缺乏风险防范机制,风险投资意识薄弱。科技成果转化是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一些转制型科研院所对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对风险普遍存在恐惧心理,风险投资意识薄弱。
7.专利保护意识薄弱。在目前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科技成果是否被授予专利权,已越来越多的被各投资企业所重视。可过去,由于对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片面的看法,认为拥有专有技术就可以了,其实专有技术与专利截然不同,专有技术不受法律保护,而专利受法律保护,从而限制了专利的申请,或减少了专利的申请。
三、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点建议
1.科研人员必须改变观念。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过去脱离实际、轻视应用、忽视效益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摈弃不注意经济建设和实际需要的选题方式,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向科技开发、生产经营方向的延伸和拓展,逐步建立科研计划的市场导向和科技成果的市场评价机制。
2.严格把住科研课题的选题关。在确定科研课题时,要瞄准国际前沿,围绕国家战略目标,争取为我国的科技及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不开立纯基础研究、学术研究性的课题。不论是申报来自政府的纵向课题,还是争取来自其他企业的横向课题,或者是用自有资金开立课题,其目的都是瞄准产业化,没有产业化前景的课题坚决不能立。对一个课题,尤其是新的领域的课题,在立项前要仔细斟酌,慎重论证,要规划好将来的产业化前景和产业链、技术链;一旦立项,就要按照既定的思路研究下去,必要时集中单位的人力、财力进行联合攻关,直到实现产业化,中间不轻易改变。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科研的主体,是科研的第一要素。像多数转制型科研院所一样,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必须解决好的问题。留住人才,除了提高待遇外,创造有助于人才尽快脱颖而出的环境,给人才提供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也非常重要。另外,应该对新来的学生实行导师制,由具有丰富经验的科研人员对其进行传、帮、带工作,培养科研工作接班人。
4.加大科研投入。科研投入是科研的先决条件,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是转制型科研院所逐步进入自我开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有效而可行的途径。
5.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①通过制度体制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②全面落实课题负责制,实施课题开发总承包,把课题开发与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③通过岗位工资体制改革,在方方面面向具有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倾斜。
6.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防范机制。利用对外合作、融资、产学研合作、银行贷款等手段进行风险转嫁,使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到最近。
7. 加强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目前,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成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企业综合经济竞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因此知识产权保护是转制型科研院所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总之,如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探讨。本文只是进行了粗浅的分析。相信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将会营造出更好的社会和科研环境,促进高水平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统计显示,我国有320多万名研发人员,居世界首位,但科技创新能力仅排世界第19位;我国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但能“赚钱”的却很少,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
面对这一问题,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幸福)于2015年1月5日与清华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XIN产业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双方发挥自身的优势,缩短校园与市场的距离,实现从科研成果到产能化的转化。华夏幸福董事长王文学表示,希望合作可以完成从科学研究、试验开发、市场应用的三级跳。
而这次合作的意义可能并不止于一校一企,如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所言,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是切实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带有“以色列基因”的XIN中心
校企合作中,清华的优势在于拥有科研实力,具体到此次与华夏幸福合作的平台――XIN中心,便更是如此。
XIN中心由清华大学与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在2014年5月20日联合成立,其目标在于利用两所高校的科研实力及双方在各自国家教育领域的领军地位,推动学术进步和跨学科科研创新,打造面向未来的全球科技与教育创新平台,促进国际教育和科研创新开展及原创性科研成果转化。
谈及为什么选择与以色列的大学合作,XIN中心主任郑泉水教授表示,过去十年,以色列已经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创新基地,有评价认为它是世界第二大创新大国,犹太人更是获得了超过20%的诺贝尔奖。他表示犹太人“敢做”的精神于创新来讲至关重要,他希望通过XIN中心可以将这种冒险精神引入到中国的文化中。
同时,本国人口只有800万的以色列面临着市场狭小的局限,郑泉水介绍,以色列也希望借助中国的市场与制造能力将自己的创新能力放大,因此双方各取所需,可谓一拍即合。
具体到XIN中心这一跨国创新科研平台在此次与华夏幸福的合作中扮演的角色,郑泉水解释说,在产学研结合的链条上,XIN中心不会做所有事情,而是要专注于自己的优势所在,也就是进行颠覆性、革命性技术的研发。
与优势相对应的便是短板,在以教授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之后,却在尝试将其产业化的道路上走得很痛苦。郑泉水坦言,“实现从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并非教授的优势,而整个国家与企业界又在等待着原创技术,希望得到拿来就能够用的东西,在这之间就缺少了重要的一环。”
清华的短板恰恰是企业的优势所在,郑泉水表示,理想的状态是学界发挥自身优势,在科学技术源头上实现突破,然后通过与企业界建立密切联系,确定下一步突破的方向,进行资金的精准投入,而产能落地的工作则交由企业去做。而实现这一过程无疑需要企业的早期参与,这也正是华夏幸福在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华夏幸福的全球孵化雄心
“我们特别希望找到一个管道,协助以教授、科研人员为核心的研发团队找到合作者,帮助优秀的技术走出校园”,华夏幸福副总裁轷震宇表示,帮助科研成果落地,为地方形成产能与收入,最终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一通道的建设恰恰是华夏幸福的本行工作。
作为产业新城运营商,华夏幸福通过与企业与市场的接触,在落实产能的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目前华夏幸福在全国20多个区域有产业新城,并提出两年内在全国打造200个产业园。在华夏幸福不断推进的产业新城布局的过程中,轷震宇表示,由政府主导的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将会越来越吃力,产业新城的发展还是要靠“内生”的创新力。
在此背景下,华夏幸福在2014年成立了孵化器事业部,开始关注孵化创新领域。轷震宇介绍,孵化器事业部希望能够在两三年内在海外和国内布置一系列孵化器,作为集孵化器、加速器、技术发现窗口等功能的综合性载体。
2014年2月,华夏幸福在美国硅谷的孵化器正式开业,首批项目也已经入驻。轷震宇透露,在2015年,华夏幸福还希望在美国、以色列、德国等多个国家建立孵化器,同时国内的孵化器也已经开始布点,最终形成“全球孵化、华夏加速、中国创造”的模式。
其实华夏幸福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在2014年就已经开始,当年5月,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中试孵化基地落户河北固安。而具体到此次与清华XIN中心的合作,轷震宇表示,清华与华夏幸福在理念上高度一致,双方的合作协议很快就达成了。
对于XIN中心所带有的“以色列基因”,轷震宇认为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与以色列两国之间展开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比较多,并希望与清华XIN中心的合作可以与2015年将在以色列建立的孵化器呼应起来。
1 实验设计思路
将本课题组已发表的SCI论文“一锅法合成氮杂螺芴氧杂蒽有机半导体材料”[5]改为本科实验,主要根据以下原则:
1.1 新颖性原则
螺芴类分子砌块具有共轭打断效应、刚性十字交叉构象和空间位阻效应,被广泛用于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场效应晶体管以及太阳能染料敏化电池等领域[6],成为一类重要的有机半导体材料。氮杂芴螺环芳烃由芴基螺环芳烃发展而来在继承螺芴的各类优势的基础上增加了氮杂芴基团的功能特性包括电子受体、金属配位、质子化以及超分子弱作用等。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7-9]。
1.2 可行性原?t
所选的科研成果的反应类型是最经典的傅克反应,与学生所学的有机化学课本紧密联系。通过实验预习、讲解、操作以及总结,进一步巩固与加深对傅克反应的理解和运用。另外,该反应原料易得,合成步骤简单易行,无毒安全性高,可以在本科实验室开展。
1.3 综合性原则
氮杂螺芴氧杂蒽的合成操作涉及反应装置的搭建、TLC点样、柱层析等各类操作。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重点学习TLC点样和柱层析。产品表征利用核磁共振。
1.4 环保性原则
目前氮杂螺芴氧杂蒽大部分合成方法具有如下缺点:(1)底物范围拓展的限制和前体合成的困难;(2)合成步骤的冗长。我们课题组发展了一锅法合成氮杂螺芴氧杂蒽有机半导体材料。反应过程中依次构建了C-C, C-O和 C-C三支化学键,并高效合成了氮杂芴螺环芳烃,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2 实验内容
实验名称:一锅法合成氮杂螺芴氧杂蒽有机半导体材料
实验仪器:磁力搅拌器,圆底烧瓶,回流冷凝管、电子天平、分液漏斗、锥形瓶、层析柱、核磁共振波谱仪。
药品:氮杂芴酮,对甲基苯酚,三氟甲磺酸,1,2-二氯苯,碳酸钾,二氯甲烷,无水硫酸镁,乙酸乙酯。
2.1 实验原理
该反应是典型的傅里德-克拉夫茨反应,简称傅-克反应,英文Friedel?CCrafts reaction,是一类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1877年由法国化学家查尔斯?傅里德和美国化学家詹姆斯?克拉夫茨共同发现。本实验在酸性条件下反应,首先通过氮杂芴酮与苯酚的傅克反应生成中间体I,紧接着脱水形成三正电型超亲电体II,由于电荷间的排斥作用,导致氮杂芴9 号位的正电荷会通过共振方式迁移至酚羟基上,活化酚羟基的反应活性。随后另一苯酚分子以亲核进攻的方式与中间体III 发生反应,形成醚键。紧接着分子内的质子转移与脱水过程在苯环上再次生成碳正离子V。最后碳正离子重新迁移到氮杂芴的9 号位发生分子内的傅克合环反应,得到最终的目标产物氮杂螺芴氧杂蒽。
2.2 实验步骤
2.2.1 氮杂螺芴氧杂蒽的合成
先向圆底烧瓶中加入0.18克的氮杂芴酮,再分别加入2ml 1,2-二氯苯与0.8ml三氟甲磺酸。在室温下搅拌大约半小时后,向其中加入0.54克的对甲基苯酚。随后升高温度至 85度。通过TLC 板监控反应至氮杂芴酮反应完全。将反应降温至室温,用碳酸钾溶液淬灭此反应,之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收集有机相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抽滤。最后柱层析分离提纯得到氮杂螺芴氧杂蒽。
2.2.2 螺环氧杂蒽的结构表征
使用核磁共振(NMR)对所得到的产物进行结构表征。通过与标准的氮杂螺芴氧杂蒽的氢谱和碳谱进行对比确认结构
2.2.3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要全面总结实验,特别强调实验结果的分析,并对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教学效果
3.1 理论联系实际,深化理论知识
体现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综合性,在所设计的实验中涉及《有机化学》中典型的傅克反应。通过TLC板监测反应进度,有助于理解反应现象以及反应过程。通过核磁共振表征产物,可以了解核磁测试过程以及核磁共振表征原理。通过对氢谱的解析,理解化学位移、耦合常数以及自旋裂分等理论知识。
3.2 科研和教学结合,强化创新思维
将科研和教学相结合,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培养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实践证明,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更好地把科?W研究的方法贯穿到教学实践之中,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高水平、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和平台也为本科生的培养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3.3 实验与生活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致
将制备的氮杂螺芴氧杂蒽作为电致发光材料,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存储器以及太阳能电池中。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详细说明每个操作与所学专业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和积极探索精神。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科学实验报告的撰写,锻炼并加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 结语
关键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大批项目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总的形势是不容乐观的,据有关媒体报道,我国每年约有五万件左右的科技成果,绝大多数没有及时应用或转化成生产力,其转化率只有10%多一点,而达国家通常为60%左右。这说明大量科研经费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力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同时也表明,我们在这方面的潜力还很大。
1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
1.1 科研评价机制不合理,选题立项脱离市场需求,缺乏实用性
选题是科研程序中的首要环节,也是科研成果能否顺利推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有市场需求的成果才有推广成功的可能。由于大多数科研人员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往往只追求学术层次和学术效果,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分析。结果是基础理论研究多,开发性科研研究少,真正能直接转化、应用于生产的科研成果就更少了。在高校每年开发出的数以万计的科研成果.员然有一部分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却不能填补生产中急需技术的严重短缺。
1.2 科研体制不健全,转化资金短缺,转化后续能力不足
高校科研成果产生后,一般都还处在理论和实验室阶段,都是知识形态的科研成果,最多也只是具有某种不完全的“物化”载体的知识形态的成果,即样品、样机、初步设计等。这种科研成果还不能直接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必须解决生产放大、工艺设备设计、成果商品化等一系列问题,才能最后实现转化这就需要投人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近年来,政府对高校下拨的科研经费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对于政府、高等学校和研究者来说,大部分成果中试与成果商品化需要的的巨大资金和风险难以承担。因此,都把希望寄托给企业而企业却又认为,从市场上买回的技术,应无需经过转化就能直接投人生产变成产品,不愿大量投人具有较高风险的转化经费。没有企业和风险投资机制的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后续能力就严重不足。
1.3 专业化的中介机构质乏,服务能力低下,转化渠道不畅
高校外的中介机构大多是各级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科研进步而出资设立的,具有浓厚的官办、半官办色彩,依靠政府部门为其出项目出课题,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薄弱,中介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同时由于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有些科研中介服务机构出现为假冒伪劣铺路搭桥,提供虚假信息,损害双方当事人利益的行为。由于我国高校、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还未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帮助、风险与利益共担的新型关系,虽然每年通过中介服务机构举办各级各类的技术洽谈会、成果拍卖会上千次.但是真正对科研成果转化富有实效的却寥寥无几。
2 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对策
2.1 充分认识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工作
当今世界,经济竞争与科研竞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科研的核心问题已不仅是追求科研成果的先进性,而是追求科研成果商业化、产业化、市场化。高校作为我国当前科研创新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国际变化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高校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都要提高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认识水平,彻底改变那种“从事科研是为了,是为了评职称”的错误观念以及研究内容仅仅取之于文献,而研究结果又仅仅用之于文献的做法。高校领导应把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放到其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地位去考虑,将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放在与教学基础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配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具体组织和实施科研成果转化的规划和建设,为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环境,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推动学校全面发展。
2.2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
当前重立项、重论文、重奖项的不合理评价指标体系导致科研人员只注重学术价值,对成果的市场开发前景、推广的可能性和对科研成果产业化很少关心,其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大量的成果被闲置。因此,必须克服目前科研人员围着论文成果转,高校围着项目经费转,而将国家需要、市场需求抛在一边的不合理状况,尽快对科研人员不同的分工和行为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客观、可操作的、合理有效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可侧重于考察论文的数量和质量。
2.3 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积极组织社会资金参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
风险投资是发达国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它能降低单个企业和高校的转化资金压力和转化风险,加速科研成果的孵化出壳。在目前国家资金整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建立起国家投人引导,企业投人为主,外资、个人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风险投资机制,是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必然选择。在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过程中,政府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应积极组织国内外的知名企业、投资机构、中介机构走进校内,并为此制定种种政策,引导企业参与,促进产学研结合。对已介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企业,要在新产品试制、试销过程中给予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和倾斜。政府也应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直接对那些虽然经济效益不高,但社会公益性强,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项目进行风险投资,促进转化。
结束语
总之,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不是一践而就的,要通过政府、高校、社会和个人的长期努力。这当中国家的宏观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是搞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转变观念,树立起知识即经济的意识,建立起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客观条件;投融资渠道的畅通、企业的支持、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及高校科研和管理人员锐意进取,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是搞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梁多煦,黎晖.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广西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6).
关键词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1科研成果评价的概念及作用
科研成果即科研人员通过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和研究,采用不同形式所表达出来的研究结果,如论文、著作、专利、标准、品种、产品、图纸等。科研成果的评价即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对科研成果进行分析和评判,以此来考察管理部门在资助科学方面的政策及相关措施,审查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证明科研工作的效率和成就,向公众展示科学研究的价值。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教兴国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各级政府及高校都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如何加强科研管理,尤其是如何评价投资效益,成了投资者和科研管理部门考虑的重要问题。
1.1为科研管理提供信息
科研评价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详细地向资助机构报告科研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资助机构常常需要这方面的信息,以考察他们所要投资的对象及其取得的各方面成就。可以说,评价是获取科研管理信息的一种重要来源。
1.2阐述职责及其履行情况
评价是公共部门阐明其责任的一种重要手段。公共部门不仅要让纳税人理解公共资金资助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收益,而且,需要通过评价证明它们的资助工作获得了有价值的结果,从而有助于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
1.3为科研决策提供建议
评价可以对科研决策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对科学政策进行评价,可以发现它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后果,为下一阶段制定科学政策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和建议。特别是对期限较长的研究活动,评价对研究决策的影响尤为显著,因为,它在下一阶段能否获得连续资助依赖于对上一阶段研究绩效的评价。
1.4提高质量与绩效
评价是资助者、管理者和研究人员认识其工作质量和绩效的一种机制。通过评价,可以提供成功与失败的有关证据,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向人们揭示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同时也可以促进研究人员努力使自己的研究符合评价框架内确定的质量标准,从而影响研究人员的行为。由此,评价能提高研究活
动的质量和绩效。
2科研成果评价的主要方法
在我国高校科研评价经历了大约行政评价、同行评议、指标量化评价和国际科研计量评价四个发展阶段,主要使用的评价方法可以归纳为评议和计量分析。
2.1评议方法
评议是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同一种评价标准,共同对涉及相关领域的某一事项进行评价的活动,其评价结果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多采用同行评议,它也是合理判断研究绩效的最基本方法。
由于同行评议是一个主观过程,它依赖于评议者的看法和过去的经验,因此,在这种不完美的环境中,利用同行评议合理判断研究绩效不仅要遵循同行评议的运作机制、过程、方法与程序,而且更应该注重针对具体评价目标与对象,采用适当的评价战略。
2.2计量方法
计量方法可以把复杂现象简化为指标及相关数据,从而可以对研究活动进行数值上的比较。一般而言,有两种类型的计量方法:一是文献计量法。以出版物、出版物的引文和专利、专利的引文为对象;二是经济计量法。主要与资金的测度有关,范围包括从成本/效益分析到R&D经费。
其中文献计量分析在研究评价中的作用是其他方法不能替代的,因为,对于某些组织性和结构性较强的问题,如某个国家与其他国家比较在各学科领域的研究影响力;国际合作的规模和特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新技术开发中的作用;学科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尽管“学科同行”能根据自己的专长对它们进行定性评判,但是,这些评判一般都是零散的,而组织性和结构性较强的问题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评价,特别是对于交叉学科研究以及具有特殊社会和经济目标的研究,经验证明,同行不能对它们做出较圆满的评判。而且,现代科学发展迅速,新的特征不断涌现,即使是科学家,也不能清楚地阐明科学研究的
资源和其他形式的馆藏资源。在成员馆之间实施公共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机合作编目,特别是发放大学城内各成员馆通用的图书证或读者证和复印优惠等,从而达到成员馆之间各种馆藏资源的共享,为大学城内各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更高的文献保障水平。
(2)人力资源共享。各成员馆人力资源的积累是不同的,就专业人员而言,不仅是数量和水平层次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专业方向和特长的不同。通过联盟,使各成员馆的专业人员及其他各种人员实施互通有无,调剂使用,从而在整个联盟范围内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
(3)信息资源共享。这里的信息资源,是指上述馆藏资源以外的,图书馆运行中各种经营管理信息如各种资源提供商信息、价格信息、读者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等。这些信息资源的共享,对各成员馆自身的运行和经营管理有利。
(4)其他各种物质资源共享。尤其是馆舍和运输工具等,如举办各种学术报告、展览、联宜、学习等活动时所需馆舍的调剂使用;再如人员和物资运输时所用车辆的调剂使用等。通过联盟以实现资源共享。
2.3有利于协同发展
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建立后,以资源共享为出发点,将各成员馆的发展纳盟的总体范围内,进行统一规划,协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馆藏建设。首先,各成员馆不要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在联盟的统一规划下,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采购,扩大整个联盟馆藏的覆盖面,减少资金浪费;其次,对于某些价格昂贵的馆藏资源(特
别是电子资源,如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子图书阅读器,不仅价格贵,而且产品升级快,不定型),小馆无力购买,合各成员馆之力共同购买,大馆节约了资金,小馆也获得了无力购买的资源。
(2)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可以由联盟统一规划,多渠道组织员工开展继续教育;并集全联盟的力量,将各成员馆的员工合在一起,按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水平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
(3)馆舍和其他物质资源的建设。馆舍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在选址、规模、规划等方面,不仅要和本校的总体规划协调;而且还要和整个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内各成员馆协同发展。除馆舍建设外,其他物质资源的建设,也可纳盟的统一规划之内协同发展。
2.4大学城图书馆联盟的独特优势
大学城图书馆联盟与其他的图书馆联盟相比,至少还有如下独特的优势。
(1)各高校图书馆的地理位置相近而且集中。结成联盟后,各高校师生可以更加方便地利用各成员馆的各种文献资源,有利于读者节约时间和费用。
(2)大学城内各高等院校是按整体规划建设的,其目的是为了各校的公共设施和后勤服务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各高校图书馆的方方面面,也会随之形成规模效应,这对大学城图书馆联盟的建立和建设非常有利。
(3)我国大学城本身都是近年来的才兴起的。各高校图书馆的馆舍、各种设施和其他资源,有的刚建成不久的;有的还处在拟建或在建之中。因此大学城图书馆的联盟与其他图书馆的联盟相比,可以更具整体性、计划性和科学性。
(4)各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对象、开放时间、服务和管理方式等方面所具有的共性,使联盟更具可操作性。就服务对象而言,都以高校师生为主;就开放时间而言,都有相同的寒假、暑假和作息时间;此外在服务和管理方式也很类似。这是其他图书馆联盟所没有的独特的优势。
3大学城图书馆联盟的途径
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联盟合同的订立;联盟机构的设置;联盟运行机制的建立等。对此,笔者有以下看法和建议。
3.1联盟的合同应由各高校校长订立
大学城图书馆联盟是通过订立合同创办的,但该合同不能由大学城内各高校图书馆之间订立,因为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不同,不是法人实体,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由此订立的合同没有法律效力。所以大学城图书馆联盟的合同应由各高校之间,并由各高校校长(法人代表)或受其委托的人出面依法订立。
同时,只有各高校校长统一思想,更新观念,高度重视,才能保证联盟的有效运行,因为每一个成员馆不仅仅拥有权利,还要承担义务。如每一个成员馆都是各种资源的输出馆;都要在联盟的统一规划下运行;各成员馆之间还要共担一定的风险。
3.2应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大学城图书馆联盟是大学城内各高校的一种横向联系,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形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应当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至于该机构是否法人实体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如有条件,最好将其办成非赢利性的有限责任公司(法人实体)。董事会由各高校校长组成,当然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由校长(法人代表)全权委托分管图书馆的副校长或图书馆馆长加人董事会。董事会下设执行机构,由该执行机构具体操作,并对董事会负责。须注意,该执行机构宜小不宜大,我国著名的图书馆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LS)的专职人员也只有9名。大学城图书馆联盟机构的专职人员应由各种专业人员担任,尤其是首席执行官,应由专业经理人担任。
其实,设立非法人实体的专门机构也不错。当然,有时会不大方便,如每一次集团采购合同的订立,都要由各校盖章签字。
3.3应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要使大学城图书馆联盟获得预期的效果,还应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首先是制度,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按制度办事,联盟才能有效的运行;其次是流程,特别是要制定各种科学的操作规程,并要严格执行。严格按规程操作很重要,CALLS联机编目,约有90%的重复记录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第三是标准化,由联盟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制定统一的标准,或选用同一标准,以供联盟和各成员馆共同执行。
参考文献
1林倩青.图书馆联盟: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方式选择[J].津图学刊,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