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楼梦作者

红楼梦作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楼梦作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红楼梦作者

红楼梦作者范文第1篇

作者: 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

主人公贾宝玉 ,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金陵十二钗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来源:文章屋网 )

红楼梦作者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红楼梦,经学

红楼梦自面世以来,经多家解说,多家诠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称做红学,红学有新、旧红学之分,旧红学主要有评说派,其代表为周春、徐凤仪、陈毓罴等;有索隐派,其代表为王梦阮、等;有考证派,其代表为、俞平伯、周汝昌等;还有文学思想派,其中以索引派和考证派影响较大。现在,红学研究的内容愈来愈广泛,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现学”“脂学”“版本学”还有“探佚学”,被称为红学的“四大支柱”。还有红学家把红学分为“曹学(外学)”和“红学(内学)”。

评论家一致认为《红楼梦》包含了中国古代众多思想,儒、佛、道思想都有所体现,“单是命意,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①一个伟大的作家,其思想必定是齐各家之精华。曹雪芹,正是集各家先进思想于一身的作家。曹雪芹与中国古代众多文人一样,儒家经学思想在他的思想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一. 红楼诗词中的经学意识

《红楼梦》主题曲《好了歌》,很多评论家认为《好了歌》反映的是道家虚无主义思想:人们热衷追求功名利禄、妻贤子孝的理想,都是空幻捉摸不定的,人类的欲望、悲欢、荣辱兴衰都是毫无意义的。有评论家认为这是佛家思想的反映,认为“了”,出家及出路。我认为,这是儒家思想的脚注,《好了歌》是曹雪芹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看似消极的批判,实际上却深刻的反应出作者的期望,具有它的真正价值。《好了歌》是一首批判现实社会堕落的悲歌、是一首慨叹伦理道德文明的挽歌。

《好了歌》第一二句:“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是作者对现实社会中众多追求功名利禄者的真实写照,这与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的思想不谋而合。

《好了歌》体现出了儒家经学思想之孝道。“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从这几句诗中作者对世人无以为报父母之心的质问?可以看到作者赞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顺。在中国对孝最为推崇,在汉代,国家官员是通过“举孝廉”的方法来选拔的。到清代时,对考取的举人,仍用孝廉公称呼,这是沿用汉代的习俗。

二.红楼梦名物中的经学意识

《红楼梦》出现了女娲石,石上有偈语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②这块顽石就是书中的贾宝玉,也是生活中的曹雪芹,他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的趣味,在全书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迷离倘恍的寓言世界,借人们都烂熟于心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出一块顽石幻化入人世间的故事。当作者在人生的旅途已走过大半之时、从“温柔富贵之乡,烟柳繁华之地”走向“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③的地步以及自己对这个家族深感绝望“补天无力”的时候,他的内心深处已涌动着一股悲观失望的情绪。不能兼济天下,只能独善其身,这体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

贾雨村在进京前吟诗“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④这是比喻美好的东西没有被发现。其中的“善价”、“时机”是当官做宰的代名词,这和中国儒家思想“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不谋而合。这种思想曾被批判为“孔老二的读书做官论”,由此也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对作者的影响还是比较深刻的。

《红楼梦》中人物、事物名称,富含深意,作者精心安排的。书中采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法,名物是一种隐喻,如太虚仙境茶是“千红一窟”,酒是“万艳同杯”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同名词,暗喻《红楼梦》中的好女儿悲惨的命运。

“谶”是一种隐秘的语言,是假托神人之意,预决吉凶,告知政事。谶书是占验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⑤《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是“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这一回中,元春差人送来灯谜,谜面: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身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是爆竹。迎春作算盘,探春作风筝,惜春所作海灯。“贾政内心便是一沉,大元宵佳节的,都作些不祥之物,令人心里怎么也不痛快。”⑥殊不知这些都预示了贾家四位小姐的命运,贾元春像爆竹一样散了,迎春与家人阴阳两隔,探春远嫁他乡,惜春独卧青灯古佛旁。作者运用谶语的这种写法,多多少少的反映出作者受经学的影响。

三. 红楼梦言语思想中的经学意识

《红楼梦》内容所透露出来的经学意识比比皆是。经学思想是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写到,女娲补天遗留下来的顽石,一僧一道答应它道:“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⑦一句“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就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原来“诗礼,即圣门文教的简词,此指曹氏宗族门风的文化品格。

《红楼梦》第三回写到: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而本回稍后内容,宝玉问黛玉:“妹妹可曾读书?”黛玉则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⑧短短的时间内,黛玉的回答截然不同。评论家把黛玉的前后回答解说成是黛玉寄人篱下,不得不委曲求全。这也表现出贾母的思想取向,贾母的思想是占统治思想地位的儒家正统思想,统治阶级要求她怎么做,她就怎么做,一言一行,都遵照规矩行事。而贾母在这的话语则是表现出她要求自家的女孩内敛含蓄,可以说,封建社会的大部分女性都失去了自我,这样的个性积累下来,就形成了我们民族内敛的性格。黛玉可谓聪颖机灵,很会看眼色,真是孺子可教。贾母对黛玉当然不薄了。

而贾政对待儒家文化则是提倡“经世致用”,第九回说道:‘哪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⑨表明贾政强调学会儒家的为人处世最要紧的。

总之,《红楼梦》从方方面面透露出经学思想的气息。《红楼梦》中的人名,事物名,诗词,娱乐项目等,都带有经学观念的印记。只要细心体会,都能看到《红楼梦》中的经学思想。我是一个《红楼梦》迷,却不能领悟《红楼梦》的精髓,只是鹦鹉学舌而已。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指正。

注解:

① 鲁迅《集外集拾遗? 绛洞花主》小引,第17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② 曹雪芹《红楼梦》清?曹雪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1页。

③ 《挽曹雪芹诗》敦诚。

④ 曹雪芹《红楼梦》清?曹雪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3页。

⑤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纪昀总纂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出版。

⑥ 曹雪芹《红楼梦》清?曹雪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69页。

⑦ 曹雪芹《红楼梦》清?曹雪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4页。

⑧ 《红楼梦》清?曹雪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10页。

红楼梦作者范文第3篇

程本,脂本各有千秋,并建议在图书馆藏中多购置一些脂本,以满足不同读

者的要求。

[关键词] 红楼梦 图书 图书馆 程本 脂本

中图分类号:I207.4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The thoughts on Cheng's edition and Zhi's edition of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and the suggestions on library collections

Liu Nan

(Library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ABSTRACT This paper show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eng's edition and Zhi's edition of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Each edition has its own merit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more books about Zhi's edition be purchased in library collection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readers.

KEY WORDS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book library Cheng's edition Zhi's Edition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流芳百世的名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顶峰之作,在人类漫漫的历史长夜中,它们犹如无垠夜空中璀璨闪耀的明星,照亮了人类沉寂的心灵,启迪了人类生活的智慧。

《红楼梦》是曹雪芹一生呕心沥血的杰作,自问世以来,在民间流传很广, 人们争相传阅, 影响极大, 版本也很多。其中主要是程本,脂本这两种版本。《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在国内由多家出版社出版过,譬如中华书局的 《石头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的《卞藏脂本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人民文学出版社 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蒙古王府本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广文书局有限公司的《程丙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广文书局有限公司的《程乙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广文书局有限公司的《程丁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广文书局的《庚辰钞本石头记》,书目文献出版社的《程甲本红楼梦》,广文书书局的《东观阁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广文书书局的《王希廉评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中华书局的《红楼梦校注本》,漓江出版社的《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中央编译出版社的 《红楼梦全解本》,作家出版社的《脂本汇校石头记》,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红楼梦增补版》,新世界出版社的《红楼梦 - 增补绣像典藏本》,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红楼梦:注释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红楼梦:俞平伯评点》,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红楼梦:图文本》,浙江大学出版社的《真本红楼梦》,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红楼梦:百家汇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红楼梦索隐》,中国书店的《增评补图石头记》,作家出版社的《增评校注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红楼梦:三家评本》

程本是曹雪芹写的前80回,高鹗续写后40回所成的120回《红楼梦》。其中程伟元在全璧《红楼梦》中的功劳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之后,有些《红楼梦》版本也将程伟元署名在曹雪芹之后,高鹗之前。[1]而脂本则被认为是最接近作者原稿的只有前八十回的《红楼梦》。

绝大多数人都读过程本,虽知道后40回并不是曹雪芹所著, 高鹗续写的后40回甚至歪曲了曹雪芹的原意,但在众多的续写者中,高鹗的续写还是被绝大多数的人所接受,将曹雪芹的前80回与高鹗的后40回并成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这一版本也是流传最广的程本。在人们对《红楼梦》的兴趣越来越浓,红学越来越热,人们探究的深度越来越深时,脂本的出现为人们开启了另外一扇窗口。正如一般人理解的那样,程本的结局与曹雪芹的原意并不相符, 而为了首尾前后一致,免不了对前八十回做一些增删。 而脂本虽只有八十回, 却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曹雪芹原著的原汁原味,开辟了读者阅读《红楼梦》的新角度。

笔者认为,程本,脂本各有千秋,脂本更体现了作者的精神。曹雪芹历经生活的沧桑,从长于繁华富贵之家到最后贫困潦倒,其间经历了多少世态炎凉。《红楼梦》凝聚了他对生活的理解,是他用毕生心血化成。而且,从他自身最后的悲惨境况来看,《红楼梦》整本书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只剩下白茫茫大地的悲观主义。而且这一悲凉结局在整部书的描写中由前至后气氛会越渲染越强烈。作者关注描写的是他历经沧海桑田后对生活对社会的感悟,而不是局限于宝黛爱情的描写。而他这些看待生活的方式,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并不是许多人能够心有戚戚焉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生活有忧愁,有烦恼,有快乐,但轨迹没有那么多大起大落,对于曹雪芹慢慢深入悲怆地描写,恐怕难有深切的共鸣,所谓曲高和寡。而且脂本只有八十回, 再美的篇章中间嘎然而止, 就如同再美的衣服没有做完一样, 纵使美若天边的彩云,只能令人叹息不已。脂本虽然没有被那么多的读者所关注,但它在最能体现作者本意这一点上却是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尊重的。不仅仅研究红学的人要看它,便是一般的读者也想读它,从而在不同的角度感受《红楼梦》。但以图书馆藏书为例, 往往程本的藏书要远远多于脂本,现在图书架子上罗列的一本本《红楼梦》往往是程本,要么脂本全无,要么偶尔有一两本脂本,淹没在一本本的程本中,若是让人借走,则很长时间内难觅脂本踪影,若能寻到,不由得要连呼幸运了。所以笔者认为,图书馆也应多购置一些脂本《红楼梦》,将它们与程本《红楼梦》并放在一起,开放给读者,供读者阅读,给读者多一些选择的机会,从而读者知道《红楼梦》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想法。以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

笔者在此建议多购置脂本, 并无贬低程本的意思。程本对于《红楼梦》的广泛流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毕竟一本完整的书更易于让读者接受,也许程本没有完全忠实于作者的愿意,不过,话又说回来,曹雪芹只有一个,其他人不是曹雪芹,又怎能将他的精神完全体现出呢?程本强化了宝黛爱情的描写,爱情是永恒的主题,能引起几乎每个人的共鸣,这也更易于此书被广泛传播。而且本书的结尾修改了曹雪芹本意的完全的悲剧色彩,描写了贾家复兴的希望。虽然更俗套,却也更符合一般人的口味。人们在看书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将自己设想成书中的主人公,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书的主人公往往是高大全的形象示人,也是为什么武侠小说抑或宫斗文中的主人公往往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人们在看《红楼梦》时,潜意识里希望贾府富贵如初,就如同希望自己重振家业一样。所以笔者认为,高鹗虽然在文学造诣上无法望曹雪芹项背,但在续写《红楼梦》,传播《红楼梦》上功不可没。若曹雪芹地下有知,应该也可以原谅高鹗歪曲了他的原意,并接受程本吧。毕竟这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没有哪个人能象他自己一样将《红楼梦》写成如此空前绝后的名著。曹雪芹首创之功,功劳甚伟,无人能及。他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人类寂静的历史长空,因为有了这些伟人而熠熠生辉,也因了这些杰作,同历史上那些重要人物,事件一样,连缀成辉煌的篇章,让人类的历史变得不同。

程伟元,高鹗这些人因为继承了文学巨匠的篇章而随之名留史册。虽然作为他们,如果没有曹雪芹的原创,他们很可能是默默无闻的作家,他们更像普通人中的一员,但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更像普通人,他们续写的作品更被大众所接受,也更流传。因了人们争相传阅的原因,才有人们关注到曹雪芹的天才,才有人们探究曹雪芹的思想,身世和喜怒哀乐。否则,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被埋没的天才又何止千千万万呢!人们常以《红楼梦》不完整为人之憾事,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也是这样总免不了有些缺憾吧!

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程本脂本各有千秋,应相互并存,在图书馆的藏书上,不仅有诸多程本,也希望能购置一些脂本,以弥补现在脂本不足的状况,让程本,脂本交相辉映,以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

谨以下面抄录的我喜爱的《红楼梦》中的一段来纪念不朽的曹雪芹:

宝钗道:“起首是《忆菊》;忆之不得,故访,第二是《访菊》;访之既得,便种,第三是《种菊》;种既盛开,故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相对而兴有余,故折来供瓶为玩,第五是《供菊》;既供而不吟,亦觉菊无彩色,第六便是《咏菊》;既入词章,不可以不供笔墨,第七便是《画菊》;既为画菊,如是默默无言,究竟不知菊有何妙处,不禁有所问,第八便是《问菊》;菊如何解语,使人狂喜不禁,便越要亲近它;第九竟是《簪菊》;如此人事虽尽,犹有菊之可咏者,《菊影》,《菊梦》二首,续在第十,第十一;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2]

这一段将大观园中的女孩子豆蔻年华,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吟诗作画的快乐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是人们心中永驻的美好的风景,若干年后,当饱经风霜的我们回首时,曾经的风花雪月依然让我们泪流。

参考文献:

红楼梦作者范文第4篇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大概不会想到,在他身后,一部《红楼梦》成为世人永远评说的对象。

一部小说要受到读者的关注,决不仅仅是因为它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或塑造了一系列个性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精彩的故事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所表达出来的主题。对于《红楼梦》来说,似乎还不止于它那个众说纷纭的主题,更重要是它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提升和超越。

首先,《红楼梦》在艺术上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自宋元以来的话本模式注重故事情节的特点,把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完美地融入了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中,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也具有中国古典诗歌富于诗情画意的特色。中国古典小说成熟于宋元时期的话本和拟话本小说。话本和拟话本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故事的情节性和内容的道德说教性。这与中国古典文学的主流形式诗歌注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浓郁的抒情性是相悖的。《红楼梦》突破了中国古典小说和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隔阂,把古典诗歌的审美趣味和表现技巧引入了小说的创作之中,使之呈现出与传统古典小说皆然不同的审美趣味。《红楼梦》不是以情节的故事性取胜,而是以充溢其中的诗情画意吸引读者。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歌赋,其数量之多,超过了任何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并且这些诗词歌赋不像其他小说那样仅仅是故事情节的点缀,而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缺少了这些诗词歌赋,整部小说的结构就会受到伤害。另外,《红楼梦》中的这些诗词歌赋几乎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如《红楼梦曲》、《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另一方面,《红楼梦》中很多场景和情节都极富诗情画意,最典型的如“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宝琴立雪”、“秦雯撕扇”、“湘云醉眠海棠”、“黛玉焚稿断痴情”等,这些场景和情节都深得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简直就是一首首优美的小诗。

其次,《红楼梦》在思想上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的价值取向,明确表达了“褒女贬男”的价值取向。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重男轻女是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在西方,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开始,人们逐渐从法理上否定这种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当然,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还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似乎比西方更为严重,而且从法理上否定这种价值观念的思想始终没有从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嬗变出来。不过,几乎和西方思想启蒙大师同时,曹雪芹用文学作品这种相对感性的方式表达了和西方的启蒙大师几乎一致的内容。在《红楼梦》中,他曾借贾宝玉之口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种言语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之论,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公然挑战。曹雪芹不但借贾宝玉之口明确提出了这种与传统的“重男轻女”皆然相反的“褒女贬男”的观点,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红楼梦》全书的创作中。在《红楼梦》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几乎全是女性:贾府地位最高、最受人尊敬的是贾母,贾府的实际掌权者是王熙凤,贾府最有远见的人是秦可卿,贾府最有管理才能的人是探春,贾府最有才华的人是大观园中的一班小姐,贾府最纯洁、善良,最有个性的人是大观园中的一群丫头……而且作者对他们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是贾府的男人们,他们一个比一个无能,一个比一个,贾敬修道炼丹,企求长生不老,贾赦胡作非为,贾政是个假正经,至于贾珍、贾琏、贾蓉、贾瑞等人就更不用说了。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也可以明显看出作者“褒女贬男”的价值偏向。这种观点看似或许有些极端,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这实在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表达方式,其实他是通过对长期受压抑的女性的褒扬,否定传统的那种“重男轻女”的价值取向;他骨子里所追求的其实就是男女平等,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平等。

红楼梦作者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忧患意识是《红楼梦》的重要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红楼梦》是封建社会末期的“盛世危言”。它明写的是一个家族的衰落,实际反映的却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即被人们称之为的“康乾盛世”。贾府的衰败过程和衰败原因是“康乾盛世”衰败凝缩和缩影。历史证明了作者思想的正确性和预见性。

带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写作,并且把这种忧患意识思想诉诸笔端,这是《红楼梦》一书的一大特点。

《红楼梦》一书表面是写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的大大小小的人生悲剧。“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以至于国学大师王国维说(红楼梦》是悲剧中的悲剧。但是,如果我们透过作者对这形形的人生悲剧的描写,进行仔细品味,就会感受到作者在书中透露出的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充分理解和感悟《红楼梦》中的这个思想,这不仅对我们全面正确的解读(红楼梦》在其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的包裹下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有重要帮助,而且也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红楼梦》的忧患意识,从根本上讲,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作者开始就是带着一种“以书补天,济世为民”这样一种思想目的来创作这部伟大著作的。书中开始,作者讲述了被女蜗补天剩下的一块顽石故事,这块顽石虽然没有被拿去补天,但并不甘心此生无用,它自怨自哀,寻求实现自身的价值的机会,后随一僧一道两位仙人到红尘走了一遭,回来写成“石头记”,又托大仙送往红尘,流传于世,实现以书补天的宏愿。作者在书的开始先编造这样一个故事的用意就是想告诉人们,他创作(红楼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令世人换新眼目,是“以书补天”,作者这里以顽石自喻。书以忧患思想开头,又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千净”为结尾。全书始终有一种悲壮的忧患意识。曹雪芹在谈到《红楼梦》的创作时表白:“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砚斋评云:“能解者方有心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初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哭成此书”,“泪尽而逝”。这表明:一种忧患意识伴着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全过程。

《红楼梦》的这种忧患意识,集中地表现在它的主题思想上,《红楼梦》一书,实际上是一部封建社会末期的“盛世危言”。“透过悲剧悟哲理,沧桑之道古今同”。《红楼梦》写的宝黛缠绵徘恻的爱情故事和爱情悲剧,古往今来赢得了不少少男少女的眼泪,但是,不能因此就诸文是一本爱情小说。《红楼梦》透过宝黛婚恋故事,委婉曲折的表现了他们背后的贾府内部的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正是这种矛盾斗争,才使贾府日益走向没落和衰亡。但是,这也不能据此就说《红楼梦》是一部社会问题的小说,它实际上是一部哲理小说。透过宝黛爱情的悲剧、大观园内外那些少男少女的悲剧,贾府没落的悲剧,告诉人们一个重要的哲理:即“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样一个深刻的思想,它告诉人们要树立“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忧患意识。书中一开始就写了贾府的煊赫和兴旺。通过姥姥一进荣国府,极度地铺陈出一个百年旺族之大、之盛,然后又通过可卿死后的丧葬、建造大观园、元妃省亲等情节,继续表现其作为金陵在京的四大家族之首的权顷朝野的显赫和富贵。但是,作者的如椽之笔犹如一把深刻的解剖刀.没有停在这表层的描写上,而是深人到事件的内部,揭示其贾府在煊赫和兴旺的外表下存在的种种尖锐复杂、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危机。让读者从现在的“安”看到了“危”,从现在的“存”预见到了“亡气从现在的“治”看到了将来的“乱。小说正是按照这样的自然逻辑发展,让人信服的得出了个贾府的最后结局必然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不仅仅是写了贾府是怎样在内外的重重矛盾中,如何走向衰亡,而且还进一步的告诉人们,贾府的悲剧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贾府上下,尤其是当权者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在富丽堂皇、兴旺发达背后隐藏的严重问题和危机。这种情形正如书中开始,冷子兴说的:“如今生齿日繁,事物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红楼梦)一书后面的故事发展和演变,正是按冷子兴介绍的这样进行的。从贾府的老祖宗贾母起,到贾府的“宠儿”贾宝玉;从荣国府到宁国府,无不是“安富尊荣,1,不思进取,他们整天嬉戏游乐,斗鸡玩狗,大小筵席,荒无度;掌权者王熙风,假公济私,得贪就贪。对贾府面临的这种严峻形势,个别人(如可卿、探春、黛玉)虽有察觉,但这种认识,并没有成为当权者的真正清醒的认识(这是另一层面上的悲剧)。《红楼梦》就是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百年旺族是怎样“死于安乐”的。这是贾府衰败的真正原因。贾府的真正大悲剧也在于此。(红楼梦》想告诉人们也正是这一点。这是《红楼梦》的思想精髓。我们说《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末期的“盛世危言”的理由也在于此。至于为“闺阁昭传”云云,对宝黛婚恋以及其它众女儿的悲剧的描写,尽管写得十分精彩,十分感人.但仍不过统统是为遮人眼目写的表层故事,是“假语村言”和“荒唐言”而已。

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在兴旺繁荣后面存在的问题和危机,正确的反映社会生活。这是作者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识封建社会、表现和反映封建社会的结果。它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不是向世人讲述一个枯燥而简单的哲学理论.而是用一幅活生生的关于人生的和社会的生活画卷,在人们享受艺术给人以美感的同时,在“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之中,感受它、认识它。这对当世的教育和后世的警戒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

《红楼梦》中的忧患意识有深厚的文学和哲学渊源。最远可追溯到《易经》。《易经》的原初形态是一部卜篮之书,但当它系以卦、交辞,虽然有卜决占断的意味.但所谓卜笙就是叩问人生,向冥冥先祖、苍苍宇宙索解个人、民族、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求知面临吉凶祸福时的种种对策,因此,当我们进人卦、艾辞所展示的表象与底蕴时,便会深深的感到,字里行间充满了人生的体悟、人生的智慧、人生的经验。《系辞》云:“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人生充满忧患,自古至今,忧患就是人生!周文王从当囚徒到取得天下,周公旦从取得天下到稳保周朝江山,从危而求安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在以后的人们熟悉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例如屈原和杜甫的诗歌等等,也有明显的忧患意识。《红楼梦》一书的这种忧患意识和祖国这些优秀文学作品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