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场面描写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该方法由学校梯式管理得启发的。学生语文基础各不相同,对作文的感悟也各不相同,所以他们作文的起点不一样,可能达到的水平以及达到这一水平的速度也是各相同的。根据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就这样尝试。
一、布置学生每周写三次的日记和作三个卡片
日记是写相对具体的事件与感受;卡片则是随时记录零星的见闻与感受,然后按照事先设定的梯级进行训练。
二、根据学生平时的作文水平确定不同的作文起始点
每学年开始即对学生作文情况摸底,定出各自不同的起点,然后按照事先设定的梯级进行训练。
三、定目标
由于基础、进步速度等的不同,要让每位学生感受到他们作文的进步是可感的,就得让他们制定具体的进步目标,即一学年、一学期、一个月要达到什么层次。这样给学生作文取得进步相对宽裕的时间,也便于与以前的作文进行比较,看其目标的达成情况。
四、建立学生作文档案,记录学生作文进步情况
档案包括学生作文的起点、目标,各阶段目标达成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五、个别指导,及时检查
因学生起点、能力不一,所以在指导时,也要分别进行,指出其进步,明确存在的不足,找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及时检查旨在及时了解学生作文情况,促其明确个人目标、目标实现的情况,也便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作文指导,同时也完善学生作文档案。
六、适时总结通报作文档案内容
适时通报能让每位学生明确个人进步情况,也方便学生与他人进步比较,看到自身的优缺点,从别人那里找到前进的动力。
七、各梯级的具体要求
这里是以记叙文训练为主,按照大致的情况分为如下梯级:
1.有事件。就是文中应让阅读者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2.事件较具体。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怎样,尤其是经过,要让人明白事件的大致情况。
3.确定并写好事件的重点部分。根据写作者的想法,事件中有个别地方是他最想告诉别人的,将这部分内容详细写。
4.关键点精雕细刻。在你认为是事件重点部分中最关键的地方,要精雕细刻。细致推敲这部分词句,直到自己十分满意。
5.概括叙述与详细描述。事件的重点部分是要详细描述的,有用但又不太重要的地方则要三言两语地叙述,能交代明白就行。
6.写好几件事,确定主要事件。有时要写几件事,写时不能平均用力,要有重点事件。重点事件要相对详细,其他事件要相对概括。
7.运用插叙的方法叙事。为使作文行文紧凑,事件更丰富清楚,适当的追忆和补充说明是必要的。
8.环境的烘托和与渲染。环境有时是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可以增强作文的表达效果。适当利用环境描写加以烘托和渲染是很好的。
9.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写好人物。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要分别掌握。根据作文需要选取一种或几种方法,对文中的人物进行描写,尽量做到让人对文中人物的外形或精神有一定的印象。
10.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由于叙事的需要,有时可对文中的人物直接进行描写,有时用他人的叙述或评价来写会更好,这就需要适当地运用间接描写来表现人物。
11.写好一个场面。有时,文中的人物可能会在一定的场面中出现,这就要求作者要写好一个场面。写好场面要注意描写的顺序,明确场面的重点部分,并详细描绘。
12.清楚介绍一件物品。叙事时,有时会涉及一些物品,这就要求抓住这一物品的特征、按照一定顺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来对物品进行介绍。有时还应据作文用意确定介绍重点。
13.用议论、抒情突显作文意图。作者作文都是有意图的,记叙文中的记叙、描写固不可少,且是主要表达方式。只有它们,作文主题相对含蓄。如果用议论、抒情,容易突显文章的意图,甚至深化作文的主题。
14.用不同的人称行文。不同的人称在作文的表达效果上是不同的:第一人称便于内心世界的展现,易产生真实感、亲切感;第二人称则利于倾诉与交流;第三人称在叙事与转换方面很方便。根据需要,选取适当人称来表达是应该的。
15.其他记叙文体的作文练习。在前面任务基本完成的情况下,适当地进行其他记叙文体的练习。如小说、寓言、童话、散文等。
说明:
(1)梯级是大致的顺序,不是不可改动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动和增减。
(2)各梯级目标达成的时间不一定相同,可灵活掌握。
(3)学生作文训练档案记录的就是学生梯级目标达成的情况,包括时间、程度、所处梯级等。
一、作文训练要持之以恒,方法要新颖
教师对于学生作文也要坚持长期验收、批阅、鼓励。不过,习作训练的方式如果一成不变,学生也会很快厌烦的,提不起丝毫的兴趣。那么可以采取哪些方法进行作文训练呢?
1.每天坚持写日记或每周写周记。从开始学写日记起,到初中毕业,语文教师可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学生写日记或周记,一般情况下,第二三学段的学生写日记,第四学段的学生因为学习科目增多,时间较紧,可以是写每周一次的周记。
2.在内容方面,鼓励学生根据学校和家庭、社会生活中所见所闻多写观察日记或写看电视、阅读文章的心得体会;也可写自拟题目的各种体裁的大小作文。不管什么方法,做好学生的习作检查都必须持之以恒。
二、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堂故事进行训练
除了在每个单元阅读教学完成后集中的作文课上进行专题作文训练外,在其他语文课上也应抓住机会进行相关的作文片断训练。特别是一些能临时生成的作文场景、作文材料,更是要抓住机会进行作文训练。
1.学习写动物、人等主题的文章后,当学生对文中某物、某人还处于某种强烈的或喜爱或崇敬或憎恶的感情时,引导学生迁移到自己喜欢的动物上,写法上可模仿也可创新;写自己对文中某人、某事的看法,或崇敬、悲伤、同情,同时也写由此联想到什么。
2.抓住课堂上的一些突发事件来写。例如,某位同学的家长突然来访、课堂中因为学习发生的愉快或不愉快的事,不管你对这件事有何看法,你都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组织活动进行训练
学生有时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如此的生活经历,所以为了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很有必要有目的地组织一些他们喜欢的课外活动。
1.写比赛类或是场面描写的作文,教师要根据情况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活动前先有目的地欣赏一些相类似的优秀作文,了解人家是抓住了哪些重点来写的,如果自己也参加过这些活动,我们能不能写得和他们一样好或者比他们还好呢?每次比赛前我都要做充分准备,并在开赛前提醒大家在积极参与的同时要注意观察整个比赛场面,其中哪些同学的表现让你印象最深刻,当然组织者在其中是参与、调控……每次比赛后不要提过多要求,让他们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学生们都乐意写,写得还有声有色。
2.增加自己的生活经历来积累写作材料。为了写好《我第一次……》的半命题作文,班上组织学生学当老师、厨师、导游。不管组织什么活动,语文教师除了做好作文训练的铺垫、启发并于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和评阅学生的习作外,还要对活动中的安全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进行专项训练
1.训练学生的模仿能力。学生在有材料、有话想说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还要根据训练专题,有目的搜集一些相关的好词、佳句、好段供他们选择。在进行心理描写、场面活动描写、人物描写等的专题训练时,通过出示的好词佳句好片段,让学生在欣赏别人、模仿别人当中学会创新。
2.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给一段材料,要求学生续编或创编故事;给几样实物(或只是实物名称),要求学生想象一个合情合理的故事;给几个毫无关系的词语要求学生创编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们将此称为“词语麻辣烫”;对教材中留有想象余地的课文要求学生续编故事,如续编《凡卡》《穷人》《故乡》《孔乙己》等。
关键词:自乐;自得;自悟;自能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124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如今,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变革。在作文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坚持传承著名教育学家的传统教育思想,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努力改进作文教学设计。这场传统思想与现代技术融合的革命,将为“自能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开辟新的途径。
“自能作文”不是教师的无所作为,而是在教师教学环境的努力营造下,教学手段的正确应用下,教学语言的智慧点拨下,学生渐渐寻找到创作的方法和途径。本文以《细节描写:聚文字之力,绽思想之花》教学设计为例,教师有机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特定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进行细节描写,旨在让每一个凝练生动的文字都能传递内心的情感,催开娇美的思想之花。
一、捕捉细节,以境启思――自乐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心理、语言或周围景物某一细微特征所进行的具体而细致的描绘。如果说习作是一棵树,那么细节描写就是点缀在上面繁茂的枝枝叶叶,彰显了树木蓬勃的生命力,使习作充满无穷的魅力!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缺乏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和精致的描绘,使细节描写沦为了水中虚无之花。
“今天,阳光明媚,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操场上热闹极了。我们观看了800米长跑比赛,比赛十分激烈,同学们坚持不懈的精神,真是鼓舞人心啊!我们还观看了跳远比赛,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在赛场上展现自己,真是精彩纷呈啊!我们还看了……运动场上,运动员们个个活力四射,努力为班级增光添彩!”
这是以“运动会”为特定场景的学生习作片断,由于习作只停留在泛泛而谈上,缺乏细节描写,习作显得枯燥乏味。
基于这种情况,笔者决定以《细节描写:聚文字之力,绽思想之花》为主题,以“自能作文”为发展方向进行教学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的细节描写水平,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以下为教案设计片断:
师:(多媒体展示图片赛龙舟)这是湘具地方特色的“赛龙舟”比赛,从图片中大家能够看出一条龙船上有很多人,同学们知道他们各有什么样的分工吗?
预设:有浆手、站头人、鼓手、锣手……
师:那么作家沈从文在他的《边城》中又是如何对赛龙舟进行描写的?
多媒体展示文字: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师:在这段文字的描写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词?
预设:持、划、缠裹、拿、挥动、指挥敲打、调理这些动词,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
师:这些动词能够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在生活中,你最喜欢哪些运动,能否用细节刻画你所参与的某一项运动或观看某一项运动的场面。
在此设计中,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充满节奏感的音乐及其运动图片,努力为学生营造乐写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内部的写作动机和兴趣。学生沐着信息技术之光,快乐地扇动着思维的翅膀,开启了一段自能作文之旅。
二、勾勒细节,以静蓄势――自得
细节描写的过程是逐步追求精致的过程,学生在现实的创作中,如果内心无法平静下来,思维无法拓展开来,是难以用精准的文字表情达意。所以此刻渲染安静的气氛,抚平学生浮躁的心,尤其重要。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
师:(音乐声停)在动感音乐的刺激下,在生活场景的回忆中,相信同学们都能找到自己所钟情的运动,下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下你的发现。
在此环节中,教师没有过多的语言刺激,而是将多媒体从图片切换到文字:细节描写,点亮你的生活……在此环节中,教师将时间和空间更多地留给主体学生,任由学生用双眼将生活中收集的美,用传神的文字再创造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室里一片静谧,学生在记忆之河上惬意地泛舟,从容地欣赏两岸旖旎的风景,直到双眼在某处定格,笔墨便铺陈开来:
“嘟!”哨声一响,男孩们收起往日的嬉皮笑脸,换上了一副严肃的神情。看!那个深蓝色衣服的男孩一只手不断地拍打着篮球,一只手挡在前面。一时间,他像一道闪电,快速地奔跑着。突然,他对准方向,跳起,将篮球使劲地向篮筐投去。耶,进了!
这是在一次写作课上,学生对篮球赛的场面进行描写,“拍”“挡”“奔跑”“跳”“投”这些动词表现出了投篮的一系列熟练的动作,但是紧张激烈的气氛却难以表现出来。针对细节描写的不足,笔者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师:(多媒体展台呈现以上这段文字)请同学们试着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体现篮球比赛的紧张激烈,从而更好地展现人物风貌,传递作者的情感。
此刻,教师借助于多媒体展台投影技术,将学生的描写片段完整呈现,开辟了审美空间。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激发下,思维之海泛起了多彩的浪花。他们以笔为桨,纵情遨游,精彩的细节描写在笔端生辉。自能作文在学生的不断探索、不断收获中逐步推进。
三、雕琢细节,以字传情――自悟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如今的学生进行细节描写,也需要这种执着的精神。在雕琢细节环节,教师将学生补充细节描写的文字放在多媒体展台上,并投射到屏幕上,以求让所有学生进行直观地评价,精细地推敲。于是,整个《细节描写:聚文字之力,绽思想之花》教学设计在预设和生成中趋向丰富,趋向成熟。
教学片断一:学生文字呈现:那天,阳光照射着大地,炎炎夏日,只有蝉在高声地鸣叫。
师:这位学生为比赛设置了特定的环境,这里的“照射”用的好吗?能否换成其他的词?
生:换成“烘烤”更好,更能体现温度的高。
师:好一个“烘烤”,渲染了比赛的热烈气氛!
学习感悟:精妙传神的动词的使用,能够使一景一物更具张力!
教学片断二:学生文字呈现:男孩用一只手抵抗着对方的袭击,任由汗水沾湿了衣服。
师:“汗水”一处细节捕捉的非常妙,更能体现比赛者的热情。这句话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吗?
生:老师,我认为可以修改为豆大的汗珠如夏雨般从发梢、额头、鼻尖……不停地滴落,直至日光将汗水在刹那间蒸腾……这样写更加具体形象。
学习感悟:生动形象的修辞的运用,能够使一丝一缕更具魅力!
教学片断三:学生文字呈现:只见球慢慢地,慢慢地,好像浑不在意,在篮球框上转悠了几圈,最后,像娃娃似的,顺着滑梯笔直地垂下。
师:对篮球进行了精妙的细节描写:篮球的缓慢与球员的迅速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技术的精湛,比赛的激烈。
学习感悟:对比等表现手法的应用,能够使一举一动更具活力!
雕琢细节这一环节,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启发学生思维,凝聚学生智慧,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不尽的惊喜,并一次次将课堂气氛推向。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对细节进行补充,对文字进行推敲,对语言进行润色,逐渐摆脱原有认识的狭隘性、思维的片面性、思想的肤浅性、情感的单一性,并由此提升了审美,锻造了意志,实现了创新,从而使自己抵达更广阔的精神活动领域。
四、审视细节,受益匪浅――自能
先进的教学技术为自能作文点亮了一盏璀璨的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技术始终是辅助手段,学生永远处于主体地位。在细节描写的过程中,学生要对细节描写重新进行审视,才能达到自能作文的境界,在审视过程中,学生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自读感悟,望闻问切:读是写之根,写是读之魂。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写之成败靠读来检验,写之精华靠读来沉淀,写之情感靠读来传递。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将学生自读感悟,命名为中医上的“望闻问切”,以启发学生在阅读中开启多视角,调动全身心,以求全面了解“病灶”。于是,细节描写在学生主体的一遍遍朗读中撞出了思想“火花”,燃烧了情感的“火焰”,从而使作文有了深度,有了新意!
2. 自评提高,对症下药:开放的作文教学观认为,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但绝不可放任自流,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扶助,体现由扶到放。扶是让学生明确评改的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在自能作文的探索中,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评的平台,在学生掌握一定标准的基础上,笔者又梳理了针对“细节描写”评价的标准:如用词是否精当、修辞是否准确、情感是否到位,让学生尽情地对作文进行“临床治疗”,使作文教学处于开放状态。
3. 自改完善,药到病除:最后每位学生要对作文中评价较低的部分进行修改完善,以求药到病除。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性,有些学生无法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合理地修改,那么教师可根据差异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评改,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弥补了后进学生的缺陷,同时优秀学生也能给后进生及时的帮助,共同提高评改作文的水平。在此环节中,学生真正成了评改的主人,作与改形成一个完善的写作过程,培养了学生认真作文和自改作文的好习惯。
一、 以读为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最有效、最直接的科目。所谓语言文字训练就是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和说、读、写的训练。不同年级训练要求不同,训练重点不同,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不管哪个年级都要突出词句的训练,都要突出读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读,教给他们如何说、写,以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促其思维发展,以具体的语言环境促其语言发展。
现在阅读训练与说写训练缺乏有机的联系。虽然在读写结合上有一定的体现,但仍流于简单化。
在阅读教学中,要始终注重对学生读、说、写等各方面的训练,并“以读为主”“精讲点拨”。所以,课堂上就能有较多的时间给学生创造较充分的思考、表达的机会,进行各方面的训练。阅读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途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再通过阅读及其它训练手段,指导学生体会思想内容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当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在说、写作文时,语言文字的运用会得心应手。
二、 由说过渡到写
低年级学生思维比较直观形象。要使他们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老师就要想方设法帮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重视利用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引导学生把多角度的观察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因为说是写的基础。对学生来讲说不完整肯定就写不清楚。必须做到能较完整地连贯地说几句话,并且从叙述到描写。因此,说与写的综合训练采取先问后说,先听后说,先看后说,先说后写的办法过渡,引其上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明确先看后写,先说后写的要求。
1. 看说:
(1) 看图说话:即对图画作叙述性、描写性地说话。在小学一、二年级看图说话的基础上,要求同学们要看得具体、细致。说也要具体、全面、细致,还要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注意看图作文,先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再让学生分别扮演图中的角色。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表演,把图画里的故事的经过详细地说出,非常生动、形象。
(2) 看场面说话:指导孩子观察静态和动态的场面,作描述性说话。
(3) 看人物说话:即观察人物,并对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活动作描述性说话。也可以让学生组成一组扮演不同角色的人物、动物练习对话,然后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兴趣盎然,个个争着说,争着表演。
2. 复述:详细复述。如:《狼和小羊》一课,老师讲了故事的开端发展,让学生驰骋想象来说故事的和结局。有的学生说了聪明的小羊把狼引进河里,狼被淹死,颇具新意。
3. 对话:对话包括问答式对话和分角色对话。以这类形式来引导学生对话,既能培养会话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认真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以上这些形式主要训练学生说话。对于老师来说,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既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 读、说、写结合,提高作文水平
一、论文题目:论《水浒传》中的血腥暴力描写及其文化内涵
二、开题报告内容
(一)选题背景
“血腥”,本词原指血液的腥臭气味,后来还用以形容战斗或屠杀的残酷。也可表示场面的惨烈。近几年由于翻拍名著的热潮一次次涌来,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都被翻拍成电视剧,其中就不乏像《水浒传》、《红楼梦》等这些四大名著。而其中对于新版《水浒传》翻拍过程中,对原著的极大还原,也使得
一部分人对电视剧中直观的血腥暴力场面产生了一阵阵热议。
《水浒传》里有不少凶杀场面的描写,甚至吃人肉,开人肉馒头店等等。我们《水浒传》的研究者,或熟视无睹,讳莫如深,或严厉谴责,“残暴”、“血腥”、“杀人魔王”。但是,这都不能解决问题。《水浒传》里的残暴、血腥描写是客观存在,回避不了。乱杀人,吃人肉对不对?当然不对,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问题是为什么读者在读《水浒传》时并不觉得恐怖?
选择本题主要是想从历史、文化、人物、史实等几个方面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描写的原因和目的进行研究,也通过多方研究,发掘其暴力美学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水浒传》的研究在国内外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解读,例如,《水浒》小说主要人物的象征意义,《水浒传》的女性意识,水浒中中的象征主意手法的运用,《水浒中》中的生命伦理意识,《水浒传》的各种主要人物分析,人名的寓意,所反映的宗教观、价值观,通过不同角度对作品的细节进行剖析等等。
关于《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例如:1990年第四期山西师大学报上名为《论<水浒传>的血腥气》一文中写到“小说在表现好汉们奋起抗争、铤而走险的时候,直接地、具体地描写了许多争打斗殴、杀人流血的场面,甚至不加掩饰地描写血淋淋的凶杀和吃人情景,造成了一种浓重的血腥气氛,所谓‘说时杀气侵人冷,讲处悲风透骨寒’第十回。《水浒传》所表现的这类场景,不仅一般人在现实生活中闻所未闻,即使在其他文艺作品中也绝无仅有,自然引起读者的注意。”还有《水浒争鸣》第九辑中认为“水浒英雄因暴决性格一怒而起的杀人行为,往往只是凭自己品行便判定对方有错对方该死,以自己为标准,随意裁断他人的性命,这种情况下的杀戮行为,往往不甚顾及,也不会在杀戮之前查询对方是否具有该死的恶行,这种杀戮行径,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实在是草营人命。因此我们说,水浒英雄因性格自负及暴决而引起的杀戮行为,虽经种种消解,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还是血腥味。”
学术界不少学者对《水浒传》所歌颂的梁山好汉形象提出了质疑,如大陆学者陈洪、孙勇进二位先生合著的《漫说水浒》在夏志清教授的基础上进一步清理了梁山好汉野蛮暴戾的行为,在指责了武松的血溅鸳鸯楼、宋江的计逼秦明入伙、李逵的劈杀小衙内、吴用的烧杀北京城等事件之后不无感慨地说:“水浒世界里的很多血腥气冲鼻的行为,连追求正义的幌子都没有,完全是为蛮荒的嗜血心理所驱。”
而2011年第二期《明清小说研究》中《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的问题迪考思考》一文中,认为水浒中产生的血腥暴力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语境;二,不能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代替审美评价;三,把血腥残暴喜剧化、戏谑化、公式化。”
(三)初步设想
本文拟在抓住关键词“血腥”,通过从本源到深入的方式,将其来源,发展,表现形式及其过去到现在的内涵变化进行较深的剖析,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描写的原因和目的进行研究,也通过多方研究,发掘其暴力美学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
(四)拟解决的问题
1.把最重要的——“血腥”的意义进行深刻全面的解析,将血腥与暴力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弥补以往研究成果陈旧性和狭隘性。
2.将人物,意义,时间等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分析,以添补以往研究的一些领域的匮乏和粗浅。
三、论文撰写过程中拟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层次分析法
从“血腥”的表面入手,进行更深一层的意义的挖掘。
2.系统分析法
把《水浒传》这部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从人物刻画、写作方式、写作特点、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分析其血腥描写的具体含义和文化影响,引出暴力美学的部分内容,最后得出暴力血腥描写的最终含义。
四、论文撰写提纲
1.何为“血腥”
1.1血腥的定义
1.2血腥与其他相关暴力美学的关系
1.3其他作品对血腥和暴力的描写
2.《水浒传》中为什么会有“血腥”
2.1当时的历史文化条件
2.2作者与读者当时的普遍心理与情绪影响
2.3人物刻画的必备条件
3.此血非彼血——“血腥”的现实文化意义与内涵
3.1现代社会审美观念及其当时历史语境的不同
3.2作者的心态以及环境熏染之下衍生出的情感宣泄
3.3作者创作过程中潜在的暴力美学思维
4.结语
开题报告范文参考:
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笔者对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本文是该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键词]作文教学有效研究课题
经专家评审和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本人串报的课题《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研究》获准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批准号为D/2008/02/176。现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有效中学作文教学就是师生共同构建的能够在中学学段里大面积地使每个学生作文水平取得达标或超标成绩的一种作文教学。
这个课题提出的背景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随意无序、低效无效的教学现状。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包含了有效教学的五个主要理念,即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的时间效量,关注教学目标的可测性或量化,关注教学策略的研究,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
课题主要通过以下层面探讨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的实施途径,即“(1)读写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2)“生活作文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3)“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与作文有效教学”,(4)“高考作文复习命题、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5)“典型案例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关于“读写一体化”的研究重要观点有陈文娟在《高中写作教材与阅读教材的裂缝及整治》(《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07年1期)一文中表达的阅读教材在选文时要以写作训练为基准的观念。郭志荣老师力图探讨一种阅读课和写作课互动的路径。在“感受——领悟——积累——汲取——迁移——表达”中,使读和写、汲取和表达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既为学生打下精神种子,又达到表情达意,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10期),这是对叶圣陶先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论”观点的深入探讨。
2.关于“生活写作一体化”的研究。有潘新和提出的“贴近个性化生活的写作观”,他提出“写作需要贴近的不是共性化,抽象化的生活,而是生命化。个性化的生活。写作,不是人的生活化,而是生活人的生命化。”(《福建教育》2005年)叶黎明、种海燕则认为写作“内容贫乏”的问题,不仅仅是“生活贫乏”的问题,更是“认识贫乏”的问题,“学生生活扁平化和精神贫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造成写作没什么可写的直接根源。”(《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1期)四川董旭年老师则又从“说写生活化”角度对生活写作一体化作出了更广泛,更具体的实践探索(《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2期)。程红兵从“作文是中学生个体生命整体成长性、创造性表现,作文教学就是要唤醒和呵护青少年的生命意识”的角度表现出对生活写作一体化问题的探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6期)李斌辉从“中学作文要弱化写作的教化,载道功能,强化写作的自娱,宣泄作用”角度,表达了对生活写作一体化问题的探讨。(《教育评论》2004年2期)毛荣富则从三种体验(走向理性的成长体验,表现独特的个性体验,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为写作内容的角度隐含了对生活写作一体化问题的探讨。
3.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的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郑桂华、王荣生等人编拟的《写作单元样章(上)》(《语文学习》2006年10期),表现出了写作教材编制中对过程互动的关注,但样章对作文教学的过程性或程序性知识,对作前、作时、作后的互动性探讨尚有强化、完善的较大空间。
4.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研究,重要文章则有程慕宏从科学地命制高考作文命题从而良性促进中学作文教学的角度所作的探讨,(《学语文》2006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年9期则集中选刊了一组总题为“高考作文与语文教学:谁是谁的风向标?”的系列文章,集中探讨了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教学的和谐问题。
5.“作文教学典型案例”的研究应该说成果颇丰,重要的有福建俞发亮汇编的中学生有争议的文章集,有许国申被大资料复印中心转载的题为“中美两篇高考满分作文比较”。作文教学典型案例的研究可以涉及作文教学的诸多方面,可以揭示共性的问题,可以呈现个性化的问题。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从“读写一体化”、“生活写作一体化”、“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高考作文、复习命题与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作文典型案例”等五个层面立体深入地探讨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力求师生共同构建出能够在中学学段里大面积地使每个学生作文水平取得达标或超标成绩的理想作文教学模式。
内容与重点:
①读写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②生活写作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③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④思维训练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⑤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⑥典型案例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其中③⑥是研究重点。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是围绕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分别以“读写一体化与有效电学作文教学”、“生活作文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典型案例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等层面为研究切入点。遵循行为研究的原则,理论实践相结合原则,完成相应研究任务。
课题研究大致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4月)
(1)确定课题研究方向,梳理国内外已有相关成果,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
(2)组织问卷。了解师生在作文教学上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3)组织申报立项工作;
2.初步研究阶段(2008年5月—2009年8月)
(1)举行课题开题活动,邀请专家再次论证方案,并成立专家指导组:
(2)子课题分工,确定各自的研究内容、方式;
(3)初步小结子课题研究成果,汇编、交流各自成果:
(4)向专家组报告阶段研究情况,布置下阶段工作:
3.深入开展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0月)
(1)完成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1—5册)的编写任务,并交出版社出版:
(2)汇编“作文教学典型案例”及相关教案成册。争取公开出版:
(3)其余各子课题完成中期报告,发表相关论文:
(4)举办中期成果汇报展出活动;
4.总结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1)设计师生问卷,了解课题研究效果;
(2)整理汇编课题论文集:
(3)撰写课题研究终结报告;
(4)请上级领导、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主要有:
①潘新和《中国当写作作教育史》福建人民版1997版:
②章熊等《中国当写作作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版2000版:
③王荣生等《写作单元样章》《语文学习》06年10期:
④浙江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专题组“xx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述评”有关中学作文教学部分:
⑤国外作文教学相关研究成果;
⑥有效教学理论。
参与研究者要有阅读后的读书笔记撰写和交流。
2.调查法。调查组成员坚持听课、蹲点制度,通过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相关资料,听取各方面反映,作专题研究,定期交流研究成果。
3.个案研究法。确定重点实验班级。重点实验项目,发掘提炼。系统研究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案例,写出典型个案的分析报告,作为课题研究重要构件和深入探究的案例依据。
4.经验总结。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使之作为下一阶段研究的有利条件,并使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利于鉴定与推行。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读是写的基础”。“读”是阅读文本,滋养精神;“读”是提升精神,激发表达;“读”是感受范本,模仿表达。
2.培养对生活的敏感度,培养对生活独到的思考力,使作人一体化,是作文生活一体化的含义。
3.“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更加关注作文前,作文时,作文后的每个过程,更加关注作文是作者与范本、与老师、与同学、与家长、与社会互动的结果。
4.高考作文复习、命题必须与日常作文教学构成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日常作文教学呈现有效有用的状态,教考一体化、和谐化是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5.典型案例使作文教学有效性研究既关注面上的共性问题,又深入点上的个性问题。
创新之处:
1.如此全方位地挖掘研究中学作文教学的互动性、过程性是可能的创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