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教版电子课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6届北京高考一结束,作为准高三的学生,我翘首期盼刊载高考试卷的报纸,买到报纸后急忙回家按高考时间要求规定作答,对照参考答案自我批改,十分欣喜,一是成绩满意;二是试题的内容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与人教社物理课本比对,试卷中物理共12道试题(题号为13~24题),其中9道试题都可认为源于课本内容或根据课本内容进行适度改编。现作如下分析比较。
试题13处于n=3能级的大量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光的频率有(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试题出处:2010年4月人教版《物理》(选修3-5)第58页图18.4-2氢原子能级图。
分析与启示:这是一道容易题,从能级图直接看出:从n=32、n=31和n=21的跃迁,共3种。也可用C23=3计算得到答案。
试题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磁波在真空中以光速c传播
B.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是横波
C.声波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D.光需要介质才能传播
试题出处:2010年4月人教版《物理》(选修3-4)第25页第6段,发声体振动时在空气中产生的声波是纵波……声波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该书第76页第5段,电磁波在真空中具有与光相同的速度c。
分析与启示:这是一道常R性的容易题,熟悉并理解课本上两段文字,易知选项A正确,选项B,C和D均错误。
试题15如图所示,弹簧振子在M,N之间做简谐运动。以平衡位置O为原点,建立Ox轴。向右为x的轴的正方向。若振子位于Ⅳ点时开始计时,则其振动图象为( )
试题出处:2010年4月人教版《物理》(选修3-4)第5页图11.2-1弹簧振子的简谐运动。
分析与启示:题设条件向右为x的轴的正方向。若振子位于Ⅳ点时开始计时,N运动至O,位移由正的最大变为零,选项A正确。
受老师平常教学的影响,要求学会提问,对题中的设问作适当改变,答案又如何?若振子位于M点时开始计时,M运动至O,位移由负的最大变为零,选项B正确;若振子向右通过O点的时刻开始计时,位移由零变为正的最大(指向在方向上,位移大小达到最大),选项C正确;若振子向左通过O点的时刻开始计时,位移将由零变为负的最大,选项O正确。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自我设问,举一反三,可以清晰明了振动图象与振子实际运动过程的对应关系。
试题16如图所示,匀强磁场中有两个导体圆环a,b,磁场方向与圆环所在平面垂直。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均匀增大。两圆环半径之比为2:1,圆环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分别为Ea和Eb。不考虑两圆环间的相互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Ea:EB=4:1,感应电流均沿逆时针方向
B.Ea:Eb=4:1,感应电流均沿顺时针方向
C.Ea:Eb=2:1,感应电流均沿逆时针方向
D.Ea:Eb=2:1,感应电流均沿顺时针方向
试题出处:2010年4月人教版《物理》(选修3-2)第18页第6题。如图所示,A,B两个闭合线圈用同样的导线制成,匝数均为10匝,半径rA=2rB,图示区域有匀强磁场,且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均匀减少。
(1)A,B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之比EA:EB是多少?
(2)两线圈中感应电流之比IA:IB是多少?
分析与启示:试题与课本习题作一比较,见下表格。
试题17 中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记载了地磁偏角:“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进一步研究表明,地球周围地磁场的磁感线分布示意如图。结合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理南、北极与地磁场的南、北极不重合
B.地球内部也存在磁场,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c.地球表面任意位置的地磁场方向都与地面平行
D.地磁场对射向地球赤道的带电宇宙射线粒子有力的作用
试题出处:2010年4月人教版《物理》(选修3-1)第81页图3.1-4地理两极与地磁两极不重合。
分析与启示:试题与课本题都提到磁偏角、地球周围地磁场的磁感线分布示意图。根据示意图给出信息,可直接判断选项A,B正确,C错误。“射向地球赤道”意味着带电宇宙射线粒子速度方向与地磁场方向一定不平行,受洛仑兹力,D正确。
试题19 某兴趣小组探究用不同方法测定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他们提出的实验方案中有如下四种器材组合。为使实验结果尽可能准确,最不可取的一组器材是( )
A.一个安培表、一个伏特表和一个滑动变阻器
B.一个伏特表和多个定值电阻
C.一个安培表和一个电阻箱
D.两个安培表和一个滑动变阻器
试题出处:2010年4月第3版人教社物理《选修3-1》第70页,实验10。
分析与启示:上述三种方法的实验原理均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伏安法测E,r,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当外电阻的阻值由未知变为已知时,就可使用另外两种方法。答案为选项D。
试题21 (1)热敏电阻常用于温度控制或过热保护装置中。图6为某种热敏电阻和金属热电阻的阻值R随温度t变化的示意图。由图可知,这种热敏电阻在温度上升时导电能力____(选填“增强”或“减弱”);相对金属热电阻而言,热敏电阻对温度变化的影响更____(选填“敏感”或“不敏感”)。
试题出处:2010年4月人教版《物理》(选修3-2)第54页图6.1-7电阻一温度特性图线。
分析与启示:温度上升时热敏电阻的阻值变小,导电能力增强。金属热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不太大,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大,相对金属热电阻而言,热敏电阻对温度变化的影响更敏感。
(2)略。试题出处:2010年4月第3版(2016年6月第11次印刷)人教社物理《必修2》第79页,实验9。实验装置图与课本的一样。
试题22 如图7所示,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电粒子,以初速度v沿垂直磁场方向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不计带电粒子所受重力。
(1)求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和周期T;
(2)为使该粒子做匀速直线运动,还需要同时存在一个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匀强电场,求电场强度E的大小。
试题出处:2010年4月第3版人教社物理《选修3―1》第98页“问题与练习”题1、题3。
分析与启示:该试题的图与课本练习题1第一个图相同,直线边界类匀强磁场;为使该粒子做匀速直线运动,还需要同时存在一个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匀强电场,磁场、电场叠加构成一个速度选择器模型,即课本练习题3情景。答案为:(1)R=mv/Bq,T=2πm/qB;(2)E=vB。
试题23如图8所示,电子由静止开始经加速电场加速后,沿平行于板面的方向射入偏转电场,并从另一侧射出。已知电子质量为m,电荷量为e,加速电场电压为U0。偏转电场可看作匀强电场,极板间电压为U,极板长度为L,板间距为d。
(1)忽略电子所受重力,求电子射入偏转电场时的初速度v0和从电场射出时沿垂直板面方向的偏转距离y;
(2)分析物理量的数量级,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在解决(1)问时忽略了电子所受重力,请利用下列数据分析说明其原因。已知U=2.0×102V,d=4.0×10-2m,m=9.1×10-31kg,e=1.6×10-1C,g=10 m/s2。
(3)略。
试题出处:2010年4月人教版《物理》(选修3-1)第34~35页例题1、例题2,两个例题的装置图组合就是该试题的装置图,平常练习中也极易见到该图。第(1)问中求电子射入偏转电场时的初速度v0和从电场射出时沿垂直板面方向的偏转距离y,分别与例题1、例题2的设问完全相同,试题仅要求动能定理、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进行字母运算,而课本例题先字母运算、后代入数值计算。该高考题与例题1、例题2的字母运算过程完全相同。
分析与启示:“分析物理量的数量级,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已提醒考生为什么能“忽略电子所受重力”,那就是将电子所受的重力与电场力比较,数量级相差较大即可。比法是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电场强度和重力场强度、电势和重力势相类比,分别反映电场和重力场的力的性质、能的性质。电势和重力势的共同特点仅仅由场自身的因素决定。
关键词:信息技术;关英语;关学科整合
笔者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8年,牵头所在学校信息技术教研工作。在工作中发现,普通中学还没有广泛而高效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教学,而且现有的学科整合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技能,缺少成熟的学科整合理论指导,学校硬件瓶颈限制学科整合的大面积推广等。但是随着中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科整合的教学活动已经势在必行。
在分析中学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基础上,笔者尝试了大量的学科整合教学实践,并总结其实践过程和所涉及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本文课例均取自河北省邢台市第一职业中学和第二十一中学课堂教学,研究对象为七年级和高一年级的课任教师和学生。本文对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学科整合的三个层次――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学习模式分别进行了阐述。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台的理论分析
1.关键在“合”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而不是信息技术和课程的简单相加。其中,英语课程是主体,是目的;信息技术是手段,是载体,是“桥”和“船”。所以,整合过程中的一切行为,都应围绕课程目标和改善学习这个中心,把信息技术巧妙地应用和融合在课程实施中,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将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如果让信息技术哗众取宠唱了主角,把课程目标冷落一旁,就是本末倒置,与整合的初衷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了。
2.恰如其“分”
分就是度。计算机是魅力无穷的多媒体,集图、文、音、像、画等功能于一体,集教师和学生的万千钟爱于一身,成为当今改进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首选的“辅导员”和“好助手”。但效果好并不等于应该“每课必有”,“多多益善”。每节课安排的内容不同,各自的中心、难点、疑点不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应不同。如果技术手段过于花哨,必然会增加课程容量,冲淡中心内容,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不利于英语知识的吸收,所谓过犹不及。在整合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中要始终把握好度。即内容适当、恰如其分。信息要适度,内容要有代表性,资料与教材内容相统一,要有助于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并留足学生和教师充分交流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不能在不适合用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中为使用而使用,也不能过度使用多媒体,造成杂乱无章、牵强附会、主次失当。
3.重在过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设置问题,设置情景,并通过步步提示,让学生发现和掌握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真正的人机互动。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实践过程
笔者非常认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赞同“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理论是进行学科“四结合”教改实验的重要理论基础。教学实践主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各学科在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的教学改革;二是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三是教学中充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笔者认为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呈现,而是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它以超文本、超链接的信息化处理方式,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获得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那么,具体如何来开展课程整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同时进行:
1.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整合
在把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整合方面,笔者主要应用公网资源(如知名网站、教学论坛等)、PowerPoint、Excel或Microsoft Word等手段进行整合,主要教学模式是:讲授展示式、课堂练习式、主体参与式。
(1)讲授展示式教学模式
所谓讲授展示式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事先利用Au-thorware、PowerPoint、电子表格Excel、写字板或Microsoft Word等微机软件,制作好教具,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作者的意图进行播放,依此来展示给学习者,促进学习者的认知的教学模式。这也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教学方式。譬如:笔者在讲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 14课时,笔者应用PowerPoint制作了一个课件,内容包括Revision,presentation,check,Summary。homework等五大环节,在讲课中,笔者逐一点击幻灯片,学生便可以从每一张幻灯片上获取信息。
(2)课堂练习式教学模式
中学英语课堂应用信息技术能使课堂练习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口语交际操练模式和检测练习操练模式。口语交际操练模式,主要还是利用PowerPoint等微机原有软件进行课件制作,一般是套用课本每单元的重点句型进行操练。检测练习操练模式,笔者主要推荐学生打开洪恩在线(www hongen.com),从精选题集里提取已经锁定的练习题目进行检测。
(3)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英语学科教学当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思维意识是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主旨。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unit12时,笔者让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当天的天气预报(Weath-er Report),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用英语对各省的天气进行描述,然后从每一小组中抽出一名同学进行总结。此举不仅活化了知识材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巩固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把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方面,笔者的具体做法有指导学生制作电子作品、收发E-mail、论坛讨论、教学游戏等。
(1)制作电子作品。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试用修订本)第一册Lesson 120课Part 4Look,ask and write,要求学生仿照课本例子制作商务名片
(Business Card)。笔者让全体同学用PowerPoint制作自己的商务名片。这样结合生活实际训练学生,不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对电脑中的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深入的了解与应用。
(2)收发E-mail。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 lO课Part 1,讲述了露茜发给她在美国的朋友乔的一封电子邮件,主要介绍了中秋节(Mid-autumn Day)。在学习了这封电子邮件后,笔者让全体同学模仿乔给露茜回一封电子邮件,介绍一下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此举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本学习要点,还锻炼了学生发电子邮件的技能。
(3)利用教学软件。在讲解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六单元Find the right place时,为了简洁明了地引导学生做好指路人,笔者特地用Authorware制作了一个教学软件“赛车(Racing Car)”,把车子的两侧设计上左右手。这样无论车子往哪儿拐,左手指左方,右手指右方,学生一目了然,站起来口头表达去某个地方,自然也就条理清楚了。
3.学习模式的整合
网络信息化教育是一种学习过程交互化的学习模式。它以内容选择自主化、知识呈现多样化、图文音像趣味化等优点,减少了理性知识的认知难度,实现了学习过程的个别化、个性化、随机化。扩大了教育的范围与途径,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把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模式进行整合这方面,我的具体做法是通过开展电脑作文、制作个人主页、网上阅览、填充Excel表格等方式进行整合。具体的整合模式有:
(1)辅助式学习
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询信息,或者处理个别文字操作。譬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unit 5时,笔者让学生从网络上查询彩图(iii)中那些不会用英语表达的动物的名称,像老鹰(hawk)、骆驼(camel)、斑马(zebra)、长颈鹿(giraffe)等。 (2)直接式学习 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直接运用网络自己学习。例如,耽误了功课的同学自己可以从学校网站中调出要查询的教师教案进行“补课”,学习课程时间控制自由化。或者,进入“洪恩在线”进行英语自由会话练习等。
(3)交互式学习
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利用网络与同时或间时利用网络的人进行信息交流,网络成为信息传递的中间媒介。譬如,进英语角聊天室进行英语交流。或者翻到中国教育频道,“面对面”地同外教谈论Outlook,远程教育近景化。
(4)自我设计式学习
关键词:两种电荷;讲授方法;讲授顺序
做好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下文就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材《两种电荷》一节的教学设计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精彩的引入会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通过课本中本节开头所示的小活动引入新课。所用器材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找到,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用物理学中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比较法。
第一步:学生拿出塑料直尺或塑料笔杆不与头发摩擦,接触碎纸屑并描述实验现象。
第二步:学生将塑料直尺或塑料笔杆与自己的头发反复摩擦若干次,接触相同的碎纸屑并描述实验现象。
第三步:引导学生比较两次实验现象的不同。
第四步:教师在实验的基础上给出摩擦起电和电荷的定义,明确带电体的性质。这样就完成了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的目标。
讲授电荷种类和电荷间相互作用时,以往多数教师是先讲授电荷种类再讲授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结合物理学发展历史,我认为先讲授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再讲授电荷种类更好,因为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现成知识,更应让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怎样得到的,学会发现知识的方法,从而去发现新知识。首先,完成课本第32页图15.1―1所示的演示实验,为了实验效果更好,需对实验器材及方法做些改动:两根玻璃棒中的一根质量越小越好。我们可以将经丝绸摩擦过的质量较小的玻璃棒像图中那样悬挂并使其静止,然后将经丝绸摩擦过的质量较大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先后去靠近悬挂着的玻璃棒,结合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可知,改变质量较小的物体的运动状态要比改变质量较大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这样可以弥补实验器材上的污渍、空气湿度等因素对实验效果的不利影响,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实验现象:两根玻璃棒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橡胶棒相互吸引。分析实验现象可知,经丝绸摩擦的两根玻璃棒带同种电荷,它们相互排斥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相互吸引,肯定带异种电荷,即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然后告知学生早期的科学家就是根据这个性质,利用不同物体反复试验发现自然界有且仅有两种电荷:一种是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正电,一种是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负电。至此,我们完成了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目标。
引入新课时所做的活动已为电荷量的讲授做好铺垫,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带电体吸引纸屑多少反映出带电体所带电荷多少。接着进行电荷量定义、符号、单位的讲授。
教师提出问题:自然界中最小的电荷量是多少呢?便引出了原子的结构和元电荷的讲授。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原子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绕原子核高速转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电荷量最小叫做元电荷。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在数量上相等,正负电中和,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电性。接着讲授摩擦起电的实质:两个不同物体互相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必定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带负电。
教师说明物体是否带电常用验电器来检验(即验电器的作用),引出验电器的讲授,首先结合实物引导学生观察验电器的结构;接着重点讲授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简单介绍验电器的其他作用:通过金属箔张角大小判断带电体所带电荷多少。
本节知识多次提到“电荷”一词,我们了解电荷,电荷是指带电体的属性,电荷量也简称电荷,这时的电荷就是一个物理量。我们把小的带电体也叫做电荷,如电子就是一种负电荷,提醒学生注意区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 ; 教学方法 ; 乙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88-01
在实行高中新课程标准之后,教学创新依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本人在教学创新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下面以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3节乙醇的教学为例,谈一谈本人的创新方案。
一、教学流程安排的创新
对于乙醇的教学,一般的流程是:新课引入(生活中各种酒的知识常识及与酒有关的诗句)乙醇物理性质乙醇与钠的反应乙醇分子结构乙醇的氧化反应乙醇用途全节课知识归纳总结练习巩固;创新的流程是:新课引入(生活中各种酒的知识常识及与酒有关的诗句)乙醇物理性质乙醇分子结构乙醇的氧化反应乙醇与钠的反应乙醇用途全节课知识归纳总结练习巩固。
创新教法的改进是把乙醇与钠的反应从乙醇分子结构之前学习调整到乙醇的氧化反应之后学习,这一调整的优势是更有利于突出官能团的教学,这样从烃到烃的衍生物教学的过渡与衔接更自然。这样调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乙醇分子结构的教法创新
一般教学法把重点放在利用乙醇与钠的反应推导乙醇的分子结构上,从乙醇的分子式推导乙醇的分子结构应在选修5的教学中通过钠与乙醇反应的定量实验来完成,因为在选修5的教学中要学习从有机物分子式推导有机物结构的方法,涉及到方法论的教学,把选修5的教学内容提前到必修2中来学是违背认知规律的,是没有全面把握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整体安排,因此在必修2的教学中不宜作此推导。而创新的教法是:给学生时间提前预习,由学生直接写出乙醇的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而老师则结合分子模型展示和动画演示作重点讲解,这样来进行乙醇分子结构的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乙醇化学性质教法创新
乙醇的化学性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般教学法只注重乙醇与钠的反应的教学而忽视了乙醇氧化反应的教学,而创新教法则突出乙醇的氧化反应的教学。乙醇的氧化反应有三个方面:①燃烧②催化氧化③被强氧化剂氧化。以乙醇的催化氧化为重难点,采用了形式多样的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采用了灵活变化的设问形式为学生营造科学逼真的探究情境。对课本P74实验3-3进行了多重改进:1.把变黑的铜丝分两类实验,一类实验小组把变黑的铜丝趁热立即伸入盛有无水乙醇的小烧杯中观察现象,另一类实验小组把变黑的铜丝立即伸入酒精灯的内焰灼烧观察现象,两者都能使变黑的铜丝又变红,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2.对实验现象认真分析、严密推理,对于乙醇催化氧化过程中官能团的变化及断成键规律系统分析总结,写出分步反应的方程式及总反应的方程式。3.进一步追问由黑变红的铜丝表面是否有氧化亚铜生成?怎么检验?相应地补充验证实验即把变红的铜丝伸入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4.催化氧化实验中的催化剂是过渡元素铜或银的单质,引出人体内的生物催化剂酶对乙醇在人体内转化的分析,进而引出检验酒驾的方法最终导出乙醇与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及高锰酸钾的反应,并补做乙醇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实验。
这样,乙醇的氧化反应教学的整个过程承上启下衔接紧凑自然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亮点纷呈。
而对乙醇与钠的反应的教学则主要分析现象而不涉及定量实验,并跟水与钠的反应现象作比较,这样处理教材既讲清了性质又主次分明。
四、官能团概念及烃的衍生物概念教学的创新
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官能团概念及烃的衍生物概念的教学。1.列表比较羟基与氢氧根。2.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将卤代烃分一元卤代烃、二元卤代烃及氯代烃、溴代烃等。
五、知识归纳教学的创新
在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时,采用了知识原理线、应用线、社会价值线三线并行三线熔合的立体总结新模式,统摄全部内容又简明清晰。
参考文献
一、图示脱离实际或自相矛盾
1.化学必修1(人教版,2007年3月第3版)第3页彩图右下方,最左边液态物质不宜装在广口瓶内;第102页图3-34“试剂”中左瓶固体颗粒不宜装在细口瓶中;化学必修2第49页图2-18左后边固态物质不宜装在细口瓶里。这些都与药品的通常存放基本原则相违背,应当尽量避免,虽然实际生活生产中没有作过细的区分,但对于教学来说,教材中这种药品存放方法就成了一种误导。
2.化学必修1第9页图1-7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总体积与实验1-4(1)中提供的大约14mL(10mL碘的饱和水溶液与4mL的四氯化碳)明显不符,对比图1-8分液漏斗中液体的体积,误差实在太大。
3.化学必修1第23页彩图右下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要确保实验安全和仪器不被损坏,应先在集气瓶内盛少许水或细沙,否则,铁丝燃烧后生成的高温熔化物掉落瓶底,集气瓶极易爆裂。
4.化学选修4第40页《化学反应原理》,同是水合氢离子,图3-1中氢原子明显比氧原子半径要小,而图3-2中氢原子与氧原子半径大小几乎相同,前后自相矛盾。根据氢氧原子半径大小判断,图3-2中的水合氢离子结构是不合理的。
二、图示不符合实际变化
化学必修1第36页图2-11氯化钠形成示意图中,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变为钠离子,原子核大小几乎不发生改变,表示两个实心圈大小没有变,查阅《原子(离子)半径(pm)周期表》知:钠原子半径约为154pm,钠离子半径约为95pm,其半径要减小,最后形成氯化钠的钠离子实心圈比原来的小了,这符合变化情况;同样,氯原子变成氯离子,原子核大小几乎不发生改变,表示的两个实心圈大小没有变,氯原子半径约为99pm,氯离子半径约为181pm,其半径要增大,但最后形成氯化钠的氯离子实心圈大小前后几乎相同,这不符合化学变化中氯离子半径的实际变化情况。所以建议:将最后代表整个氯离子的实心圈适当增大,至少比原来氯的原子核的实心圈明显要大。
三、化学反应条件错误或遗漏
1.化学必修1第50页《科学探究》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从提供的信息可知:该反应用于加热的工具是酒精喷灯,图3-8实验装置图中使用的酒精灯火焰也罩有铁丝网,说明该反应的温度是高温。事实上,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温度为650℃~900℃,然而,第51页中化学方程式的条件却是加热符号“”,建议改成“高温”。
2.化学必修1第92页《科学视野》中火箭使用的燃料偏二甲肼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的反应条件遗漏,建议写上“点燃”。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第12页、13页中也出现反应条件遗漏的类似情况。
四、图文交代不清或知识归纳遗漏
1.化学必修1第95页《实践活动》(2)中提到pH计,图4-26中却用的是酸度计。那么,pH计与酸度计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书中没有明确说明。参照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47页和化学选修6《实验化学》第49页的相应说明,知道酸度计也叫pH计,但仔细比较图片中的两种仪器,发现它们并不相同。必修课本中提到的是“笔式酸度计”,选修课本中提到的是“台式酸度计”,都可以准确测量溶液的pH值,但精度还是有一定差别,在不同场合可以有不同选择。
2.化学必修1第97页根据图4-27可以清楚地看到:止水夹明显地夹在橡皮管上,烧瓶内又有水进入,而实验4-8操作步骤中却没提到止水夹是否打开,文字交代不清。建议在“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的前(或后)加上“打开止水夹”。细心对照,化学选修6《实验化学》教材彩图第2页和第64页图4-2“彩色喷泉”图片中的止水夹位置准确清楚,就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五、化学基本概念表述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