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服务营销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服务营销的对策服务营销的前景
I
目录
摘要………………………………………………………………………………I
1服务营销概述…………………………………………………………………(1)
1.1服务营销含义………………………………………………………………(1)
1.2服务营销的分类……………………………………………………………(1)
1.3服务营销的特征……………………………………………………………(1)
1.4服务营销对企业发展的作用………………………………………………(1)
2开展服务营销的客观必要性…………………………………………………(2)
2.1服务营销是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2)
2.2服务营销是加强商业道德建设的要求……………………………………(2)
2.3服务营销是创立商业服务品牌的基础……………………………………(3)
3我国企业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3)
3.1服务观念落后,营销理念不明确…………………………………………(3)
3.2提供的服务存在趋同性……………………………………………………(3)
3.3服务品牌意识不强…………………………………………………………(3)
3.4服务人员素质较低…………………………………………………………(3)
4我国企业加强服务营销的对策………………………………………………(4)
4.1提高企业的服务意识………………………………………………………(4)
4.2重视企业的服务质量与人员培训…………………………………………(4)
4.3树立正确的服务营销理念…………………………………………………(4)
4.4形成核心能力………………………………………………………………(4)
5服务营销的前景………………………………………………………………(6)
结论………………………………………………………………………………(6)
致谢………………………………………………………………………………(7)
参考文献…………………………………………………………………………(8)
II本文作者:晓曦版权所有
许多事实表明,新的竞争优势的确立,不仅仅是要生产出有形产品,还在于它的附加服务。在重视产品研发,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服务也逐渐成为了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杠杆,因此服务营销被人们越来越重视。服务营销是企业营销管理深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在新的市场形势下竞争优势的新要素。
1服务营销概述
1.1服务营销含义
服务营销是企业在充分认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为充分满足消费者需要在营销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服务营销最重要的就是服务质量,良好的服务是下一次销售前最好的促销,是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主要方式,是树立企业口碑和传播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
1.2服务营销的分类
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服务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服务产品,产品为顾客创造和提供的核心利益主要来自无形的服务。另一种是功能服务,产品的核心利益主要来自有形的成份,无形的服务只是满足顾客的非主要需求。
1.3服务营销的特征
与实物产品比较,服务产品具有不可感知性、不可分离性、差异性、不可储存性等特征,服务产品的特征决定了企业服务营销具有以下不同于实物营销的特点。
1.3.1服务营销的不可感知性或无形性
服务营销以提供无形服务为目标。因为服务是一种活动或者利益,而不是事物,所以我们不能像感觉有形商品那样来看到、感觉或触摸到服务。消费者对服务营销的效果,往往是通过服务质量的实物线索,如地点、人员、设备、价格等来判断,无形性显示了对服务营销的挑战:不仅服务营销的难度增加,而且对营销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2服务营销的差异性
由于服务基本上是由人表现出来的一系类行为,那么就没有两种服务会完全一致。没有两个顾客会完全一样,每位顾客都会有独特的需求,或者以一个独特的方式来体验服务,因而会产生差异性。
1.3.3服务营销的不可分离性
大多数商品首先是生产,然后再进行消费。但服务确实先销售,然后同时进行生产和消费,服务的消费者要直接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并与服务提供者密切配合。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真实瞬间”发生的情况,这就使得服务营销具有复杂化不可分离性。
1.3.4服务营销的不可运输性
由于服务不具有实体特征,因而不能运输,从而使得服务的分销具有不同于有形产品的特点。有形产品可以在一地或多地生产,然后运送到中间商或最终用户所在地进行销售。大多数服务却不能这样做。对这些服务来说,要么顾客必须到生产设施所在地,要么生产设施必须运到顾客所在地。
1.4服务营销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服务营销的兴起,对增强企业的营销优势,丰富企业的营销活动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有利于丰富市场营销的核心——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市场营销的本质是对消费者需要的满足或消费者能够获取的实际利益,服务营销正是从这点出发,在提供有形产品给消费者的同时,向消费者提供一系列无形服务,使市场营销的本质内涵得以全面实现。其次,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当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注重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及时地向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再次,它有利于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服务是企业提供给消费者一组利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只有通过服务营销努力提供其产品高于竞争对手的附加价值,才能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赢得信赖,巩固市场地位,获得更大的利益,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最后,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服务营销人员是企业对外交流的主体,是企业与消费者联系的纽带,因此,企业通过服务营销工作,可以促进营销人员素质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
2开展服务营销的客观必要性
我国市场已经从短缺经济的卖方市场走向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已进入人均GDP1000-2500美元的高速发展期,消费也由温饱消费转向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顾客越来越重视商品和服务的购买与消费过程中是否带来心里上的满足,“满意和不满意”成为顾客购买的标准,企业正由生产密集型向服务密集型转变,服务已成为谋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战略手段,顾客满意作为服务营销的主要之本,是企业生产或提供服务的直接目标和最终归宿,世界经济已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服务营销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2.1服务营销是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市场供求格局出现了根本性转变,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并相对过剩的宽松局面,市场竞争也由争夺资源转变为以争夺需求为主的价格竞争。众多企业纷纷采取“降价销售”、“让利销售”、“折价优惠”等办法吸引顾客。虽然打折降价刺激了一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事实证明,仅靠它来促进销售增长,已不切合实际。因为,现代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同类商品的质量差距缩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对消费者来说,在商品品质趋同,价格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企业能够增加“让渡价值”的只能是周到、实在、方便的服务。因此,服务竞争就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内容。美国哈佛商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再次光顾的顾客比初次登门的人可能为公司带来25%—85%的利润,而吸引他们再来的因素,首先是服务质量的好坏,其次是产品质量,最后才是价格”。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竞争必将取代商品竞争和价格竞争,而成为21世纪企业竞争的一张王牌。
2.2服务营销是加强商业道德建设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然而,要使市场竞争有序,就必须重视商业道德建设。商业道德作为商业的经营思想,经营作风和经营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其特定内容是以“诚”和“真”表现出来的。诚和真在商业活动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商人优秀的品德,良好的服务,货真价实的商品,买卖双方融洽的人际关系。但是,目前一些企业利欲熏心,道德观念发生扭曲,许多商家口头上喊“顾客第一”,“顾客是上帝”,实际上把消费者当作欺骗的对象,出售假冒伪劣商品,在计量上短斤少两,搞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的权益。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8.4%的消费者受到商业欺诈行为的损害。从市场上所提供的服务状态来看,服务质量虽然比前几年有些好转,但低质量服务,不合格服务,甚至欺诈服务,还是相当多的。因此,开展服务营销,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不但体现了商业道德的内在要求,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而且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商业道德的建设。
2.3服务营销是创立商业服务品牌的基础
服务品牌是商业服务发展的产物,也是商业竞争的延续。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日趋成熟,消费者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日益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品牌忠诚度、形象信任度,以及销售服务的满意度,就成为购买商品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迫使商业企业不得不重视服务品牌的创建。服务品牌是企业在商品流通,服务领域提供销售,服务中形成的独特的服务模式,是被社会或消费者所认可和信赖的业务技能、接待艺术所产生的一种效应。其特征主要体现于智能型的销售技能,市场型的接待方式,情感型的服务艺术。由于服务品牌是在以顾客满意为宗旨的具体服务中提炼而成的,要经过从规范服务—承诺服务—优质服务—品牌服务,这样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一个服务品牌的创立,可以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商业企业要创立服务品牌,必须坚持不懈开展服务营销,脚踏实地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服务营销营造优质服务、特色服务的良好氛围,为创立服务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3我国企业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3.1服务营销理念不明确
当前我国企业有了一定的服务营销理念,但在企业的经营运作过程中,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取得成效的比率却不高。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买方市场上,企业开拓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远远落后于形势所需。现代营销观认为,企业营销的出发点是消费者而不是企业本身,重点是消费者所需要的服务而不是企业所能提供的服务。但目前大多数企业还是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
3.2提供的服务存在趋同性
服务的趋同性是指没有对服务市场进行细分,对各类消费者群体只提供一种服务。随着消费者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不同的消费者之间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有的消费者希望能获得高档的、全面的整体,有的则希望获得低价的优惠服务。那么,企业就必须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细分市场提供服务。
3.3服务品牌意识不强
品牌是一个涵义很广泛的概念,品牌策略是整个产品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服务品牌的目的是使自己的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它确立的是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目前我国企业的经营者商标意识、市场竞争意识还不够强。经营者忽视商标的作用,对服务上使用的商标不及时注册,到需要保护时才想到注册。商标意识不强的另一表现是,某些经营者只满足于做其他品牌的加盟店,不创自己的品牌。而这样做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最终容易导致失败。因此,创造品牌是开拓市场的必经途径,企业应该重视树立和发展服务品牌。
3.4服务人员素质较低
中国市场服务工作人员素质很多没有达到要求,对服务工作的理解较多地停留在“服务人员不需要什么技术”的层面,认为服务人员只要热情就能干好,正是这种偏见,大大降低了服务的质量。有些服务人员,不了解顾客的心理,过分的热情反而引起了顾客的反感。有的企业认为培训服务人员,纯粹是浪费精力、财力、得不偿失。所以,多数服务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更谈不上工作中的培训。由于服务人员在企业中的作用没有真正确立,这就大大影响了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与企业服务营销的发展
4我国企业加强服务营销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服务营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的企业刚刚引进服务营销,这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同样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此,企业要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服务营销策略以保证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这也是势在必行的。
4.1提高企业的服务意识
现在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不仅要看产品本身的性能和质量的好与坏,而且更加注重企业的服务态度好不好。所以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更加注重考虑企业能否给他们带来满足,这就对企业的服务意识能否满足当前消费者的需求是一项严峻的考验。首先,企业要认识到在真正的服务营销中,服务才是实质的商品,而产品只是服务的附属品。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上下都对服务营销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尽而不断努力的提高企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其次,服务不仅局限于企业的服务人员,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成为企业的“营销代表”,都能为消费者解决各种问题,尽而在消费者面前展示本企业的文化和实力。
4.2重视企业的服务质量与人员培训
在服务营销中,人是决定胜败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竞争优势的取得越来越依赖于人的能力的发挥。由于服务在顾客购买之前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消费者只能从企业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中获得对本企业的印象,所以,服务人员的素质就直接的影响着企业的形象。
4.3树立正确的服务营销理念
要走出企业对服务营销理念认识不足的误区,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服务营销理念。服务营销是以顾客服务为目的而开展的营销活动,它更关注的是消费者接受服务的满意度,它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是售前、售中、售后的全程的服务,可以说,服务营销不只是一种营销手段,更是一种经营理念。所以,企业要把经营思想放在其产品的服务上,通过“以服务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思想,以优质的服务真正为消费者解决问题,而达到其经营的目的。如海尔所提倡的,“用户永远是对的”这一服务理念。海尔卖的不是产品,而是为用户提供某方面服务的全面解决的方案,海尔正是在这种朴实的服务营销观念的指导之下,以其优质的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4.4形成核心能力
现代企业的创立是围绕着企业的核心能力而设计的,核心能力显示了企业鲜明的创新个性和不可复制性,为企业持久地提供利润。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服务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核心能力理论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的特殊能力,具有价值优越性、异质性、难模仿性、不可交易性、难替代性等特征。具有活的动态性质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追求的长期战略目标,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依据核心能力,确立服务业的使命和目标,是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应明确的方向。
打造特色,形成核心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准确定位市场,建立一个共同的愿景,营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每个服务业都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服务营销文化要显示服务业的独特个性;服务营销文化只有保持适应性,才能真正地形成核心能力。服务业要能够不断地根据市场和技术的变化而对自身做出适应性调整。如果这种文化不能提高应变能力,不能同变化的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服务业也就无法稳定持久地生存和发展。有特色的服务营销文化会产生具有异质性的营销、产品和服务,使服务业各种知识、技术和技能有机整合,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并把这种竞争优势体现在服务业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之中,最终形成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形成服务业的核心能力。
服务营销是企业在充分认识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为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在营销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服务营销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以海尔为例,介绍其服务营销所采取的举措。
海尔是中国家电企业中最早重视向终端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企业。多年来,海尔的服务已经历了十几次升级,每次升级和创新都走在了同行业的前列。海尔凭借出色的服务能力,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头羊,跻身世界家电企业十强。
一是,研发设计环节的服务营销。在产品研发设计上,海尔建立了“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环形新产品开发机制。从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满意点、遗憾点及希望点中发现市场的潜在需求;据此研制开发得到的新产品、新技术最终要通过商品化回到市场;产品经过市场的检验可能又会产生消费者新的不满意点、遗憾点及希望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再一轮的产品开发。为了鼓励消费者踊跃提出生活中的难题和建议,海尔设立了“用户难题奖”。这不仅密切了海尔与消费者的关系,提高了消费者的参与意识,而且创造了用户,创造了市场。“小小神童”洗衣机及洗土豆机等新机型的开发生产就是典型的以顾客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开发设计产品的成功例子。
二是,销售环节的服务营销。如果说高质量的产品是打开市场的前提,那么优质的服务则是开拓市场的保证。随着商品日趋丰富、消费者购买力的提高,顾客在选购商品时,已经把服务视为与产品质量、价格同等重要的因素。
为了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满足顾客需求,海尔在销售过程中推出了国际星级服务模式。星级服务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售前服务,即实实在在地介绍产品的特性和功能,通过不厌其烦地讲解和演示,为顾客答疑解惑,如海尔的产品究竟好在何处,如何安全操作,用户享有哪些权利等,尽量使顾客心中有数,以便在购买中与别的产品比较选择;二是售中服务,即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无搬动服务”,向购买海尔产品的用户提供送货上门、安装到位、现场调试、月内回访等服务;三是售后服务,即通过网络等先进手段与用户保持联系,出现问题30秒内便可在网络中提供出所要找的用户使用产品情况,以百分之百的热情来弥补生产中可能存在的万分之一的失误。
三是,维修环节的服务营销。用户是衣食父母,海尔人在服务中坚持“用户永远是对的”。当你走进海尔的售后服务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如果你满意,请告诉你的亲朋好友;如果你不满意,请你告诉总经理”,而海尔总经理的回答又是“用户永远是对的。”
众所周知,再好的产品也会有出问题的时候。关键是在出现问题后,企业对它的态度。海尔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究团队,不仅搞新产品的开发,还要解决在顾客使用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海尔制定了一系列维修服务标准。而且对上门维修人员提出了统一的细节上的服务要求。例如,上门服务要自备鞋套,自带水喝;维修要专业、及时;不接受客户额外物质答谢等,这更加树立了海尔在顾客心中的企业形象。
四是,信息环节的服务营销。很多企业都知道信息的重要性,但关键是看谁能创造并利用好手中的信息资源。为了进一步提高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为顾客提供随叫随到的服务,海尔客服系统实现了与全国五千多家专业服务商的联网,电话中心接到信息后,利用自动派工系统在五分钟之内便可将信息同步传递到离顾客最近的专业服务商,他们根据顾客需求提供及时服务。
对每一位海尔顾客,在购买产品或提出服务请求后,海尔客服中心均会代表海尔集团对顾客反馈的信息通过客服系统传递到相关部门进行一票到底的处理,对处理结果客户是否满意,也将由客服中心通过回访方式对信息进行反馈以确保顾客满意。
从上述分析在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状态中,海尔并没有卷入价格竞争的旋涡,而是另辟蹊径。张瑞敏在当时可谓高瞻远瞩,他并没有跟随市场的大趋势,把海尔的“真诚到永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海尔在强化质量的同时,开始推出星级服务,把服务提到了企业营销战略的高度上来,这可以称为中国营销史上,最具有意义的“服务营销”的经典案例,引发了中国企业开始由质量、价格的不断追求的同时,开始关注服务。而且,海尔还在强化营销的同时,更加注重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及产品的创新与研发,这就是海尔能走得更远的根本原因。企业在处理所遇到的营销状况的困境中,由于企业原有传统的产品营销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需求,所以,企业只有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服务营销体系,并且根据企业的产品及其经营的特征,制定适应于企业的服务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确立属于自己的市场地位。海尔的服务营销在国内起步较早,体系相对完善。国内的企业应该从海尔的服务营销中吸取经验,结合企业的特性,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服务营销模式。相信在成功经验的指导下,企业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其服务营销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5服务营销的前景
服务营销是现代市场营销的一个新领域,是服务企业为了满足顾客对服务产品所带来的服务效用的需求,实现企业预定的目标.通过采取一系列整合的营销策略而达成服务变易活动的商务活动过程。根据其特点采用新的市场营销组合(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有形展示、过程)来满足消费者对服务产品的需求。服务营销是新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必将成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动力和理论依据,服务营销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生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论
现在商业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价格战能够称霸的了,面对越来越多的新竞争者,怎么才能处于不败,无疑只有优秀的服务营销战略才能助企业成长。顾客的满意度越来越受重视,西方成熟的企业又在服务方面走在我们前面,我们的企业怎能不加快自己服务的脚步。新顾客我们要争取,老顾客又是金,不能放,怎么招徕新顾客留住老顾客,服务无疑不能少,服务是投资,更是回报。因此,企业只有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服务营销体系,并且根据企业的产品及其经营的特征,制定适应于企业的服务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确立属于自己的市场地位。使企业在服务市场营销大战中屹立不败。
致谢
三年的大学生活,让我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一路走来,我要感谢很多人。首先,感谢校区的所有领导和老师。他们严禁的学风、渊博的知识、诲人不倦的品格一直感染和激励着我不断上进,使我大学三年的时光充实而有意义。“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在这美丽的校园里,不断成长,在这里所学到的,必将使我受益终生。
本论文最终得以顺利完成,非常感谢我的指导教师,由于我个人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但因为有了老师的督促指导使得我的论文得以顺利的接近尾声。老师深厚的学术素养、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对我影响深远,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使我终身受益。在此,谨向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并祝愿老师身体健康,科研精进,桃李芬芳。
参考文献
[1]张一平.服务营销的差异化操作.2007年第11期
[2]克里斯托弗·H·洛夫洛克.服务营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3]狄振鹏.服务营销技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4]营销资料传播网.服务营销——海尔家电开辟营销的新领域.2008年3月
[5]钱瑞群.服务营销刍议.2007年第一版
[6]杨芳玲.我国服务营销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河南商业专科学报.2007年8月第一期
[7]陈祝平.服务营销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服务业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百余个服务贸易部门陆续开放,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服务贸易规模逐步扩大,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570.8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3.3%。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增至3624.2亿美元,世界占比增至5%。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由2005年的739.1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1702.5亿美元,比重由3.1%升至4.6%;服务贸易进口额由2005年的831.7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1921.7亿美元,比重由3.5%升至5.5%(见表1)。
(二)俄罗斯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俄罗斯加入WTO后,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服务贸易规模逐年扩大。服务贸易总额从2005年的625.4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1135.8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额从2005年的247.4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437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口额从2005年的377.9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698.8亿美元。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均有所下降,出口额同比下降18%,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3%;进口额同比下降19%,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1.9%(见表2)。
二、中俄服务贸易合作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与俄罗斯《2025年前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提出,为中俄双边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两国在旅游、科技、劳务合作、运输等方面合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是旅游合作方面。随着中俄旅游年的成功举办以及2014年7月中俄旅游合作会议的胜利召开,预计2015年哈尔滨将建成中俄旅游合作区,中俄双边旅游合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二是科技合作方面。近年来,中俄两国合作建立了多个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服务外包和学术交流等多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面对西方的经济制裁,俄罗斯更加重视与中国的经贸合作特别是高科技领域合作。”可以预见,未来两国将在航天、航空制造等高科技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项目;三是劳务合作方面。2000年中俄两国签订了《中俄短期劳务协定》,但由于俄罗斯对外国劳务人员准入较严格,一直以来两国劳务合作规模并不大,截至2011年,俄罗斯登记在册的雇佣外国劳务人员共102.8万人,中国劳务仅不足7万人,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克兰之后,位列第四位。
三、中俄服务贸易合作的制约因素
(一)“中国”仍有一定市场
在中俄两国的共同努力下,中俄关系已进入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但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在俄罗斯部分学者和政府官员间始终不绝于耳,这一论调不仅不符合实际,而且损害了两国的政治互信,阻碍了中俄服务贸易合作深入发展。
(二)双边服务贸易发展明显滞后于货物贸易
尽管近年来中俄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与货物贸易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长速度均相对滞后。2010年,中俄货物贸易额531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仅23.5亿美元,仅相当于货物贸易额的4.4%。2005—2010年(除2009年外),中俄货物贸易额年均增长30%,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长13.4%,服务贸易增速明显低于货物贸易。
(三)俄罗斯经贸环境不优良
首先,俄罗斯服务业政策法规不稳定。俄罗斯各州立法各不相同且法律法规调整频繁,对中俄服务贸易合作造成了很大困扰。其次,俄罗斯部分州区治安状况堪忧,政府工作人员腐败和寻租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中国对俄服务业直接投资。第三,目前俄罗斯服务贸易相对集中于传统服务业,对高新技术等领域涉及较少,不利于中俄服务贸易合作向现代服务业延伸。
(四)中国高端服务贸易人才稀缺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相配套的服务贸易信息数据统计系统,使国内企业对俄罗斯的市场状况、政策法规等信息掌握不足,影响了两国企业间建立有效服务贸易合作机制。同时,我国对俄输出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不强。俄罗斯有学者曾表示:“俄罗斯的确需要引进外来劳动力,但不是工人,而是需要有专业技术的高素质劳动力”。而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稀缺,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所需的外向型高级人才严重匮乏。
四、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好两国政府间交流与合作机制中俄两国应进一步加强政府间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利用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提升双边服务业市场准入水平,逐步规范双边服务贸易秩序;二是充分发挥双方海关部门的协调作用,简化通关程序,缩短报关时间,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完善双边服务贸易信息系统,建立服务贸易数据统计库,为两国企业开展服务贸易提供信息支持。
(二)拓宽双边服务贸易合作领域当前国际油价持续下跌,迫使俄罗斯转变单纯依靠能源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应积极顺应俄罗斯经贸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深化对俄技术贸易等领域合作,既有利于拓宽两国服务贸易合作领域,扩大双边技术贸易规模,也有利于加速我国服务业技术推广和创新,促进服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1贸易竞争指数分析(TC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即TC指数,是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的常用指标,指的是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其中,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出口,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进口。通常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当取值大于0,说明比较优势大,且越接近1,行业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说明比较优势小,行业竞争力也越小。从TC指数来看,我国的TC指数一直为负值且越来越小,我国是运输服务贸易的净进口国,在运输服务贸易上比较优势较小。当然TC指数为负,这与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逆差有很大关系。
1.2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RCA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可用来衡量一国某类产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该类商品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重。如果RCA(2.5,),则表明该国出口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如果RCA(1.25,2.5),则表明该国出口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如果RCA(0.8,1.25),则表明该国出口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果RCA(0,0.8),则表明该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较弱。从RCA指数来看,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RCA指数从2006年到2012年之间一直在1附近波动,自2009年后开始减少到1以下,但一直大于0.8。虽然从数据上说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与世界运输服务贸易的主要国家相比,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是比较低的,丹麦的运输服务贸易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还是比较强的,它的RCA指数达到了3以上。
1.3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是用一国某一产业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例与该国该产业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比例之差来表示的。指数值大于0表示存在竞争优势,指数值小于0表示存在竞争劣势。在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中剔除了产业内贸易或分工的影响,综合反映了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因此可以说用该指数来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能更好地反映真实情况。从NRCA指数来看,近几年我国的NRCA指数一直处在波动中,但波动幅度不大,一直稳定在-0.1附近,我国从2006年到2012年之间,NRCA指数一直为负,说明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存在竞争劣势。综合以上的指数,虽然各个指数分析的结果不完全一样,但总趋势是一样的。总的来说,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与运输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在世界上存在竞争劣势。而且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一直没什么变化,竞争力增强的趋势不明显。我国虽然是运输服务贸易的大国,但并不是强国。
2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不高的原因
本文是采用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钻石模型来分析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不高的原因。
2.1生产要素
波特把生产要素分成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类。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环境等既定的先天条件,而高级生产要素通常包括现代通讯基础设施、复杂和熟练的劳动力、科研设施等。从初级生产要素看,虽然我国有很多的港口,其中香港、深圳、上海等也是世界级的集装箱航运枢纽,但是我国港口的泊位结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方面仍存在问题,需进一步提高。从高级生产要素来看,现阶段的国际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中,信息技术和网络营销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我国在这两个方面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并且我国运输服务领域技术人才和先进运输工具缺乏,直接导致运力不够。
2.2需求条件
国内市场的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波特十分强调国内需求在刺激和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中的作用。我国货物贸易一直是逆差的状态,但运输服务贸易却一直是顺差。随着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的增长,国内对运输服务业的需求刺激是存在的,但由于我国外贸运输服务主要是由境外公司承运的,所以说我国国内市场对外国运输公司的需求更高于对我国国内运输公司的需求,换一种说法就是实质上我国运输企业的国内需求并不高。所以,我国国内不断增加的对运输服务的需求没有起到应有的对国内运输服务贸易竞争优势的刺激和提高作用。据调查,境外船公司承运了我国外贸海运货物量的3/4,而我国船公司只承运了剩下的1/4。
2.3相关和支持产业
波特认为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的,即“产业集群”现象。某一产业的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情况关系到该产业能否降低成本,形成竞争优势。运输服务的相关产业有报关、货物装卸、仓储、港口服务以及通信技术等,在我国这些相关产业的支撑力太弱,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限制了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2.4企业战略、结构、竞争企业的表现
这主要是指一国内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理的条件,以及国内竞争的本质。我国国内的运输企业大多规模较小而且恶性竞争情况严重,核心竞争力较弱。而我国龙头的运输企业,中远、中海等都是国有企业,多数存在政企不分,在市场上缺乏竞争意识且竞争力弱的问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采用兼并、收购、控股等多种产权交易的方式来对服务业进行大规模重组,以此来优化企业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而且,我国在多年计划经济的沿袭下,把物流业的管理权分别划归为铁道部、交通部、航空总局、海运局等各自管理,各个部门又仅专注于自己的管辖领域,使得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相互衔接的高效率运输模式在我国几乎不存在,没有形成物流网络,阻碍了交通运输一体化的进程。
2.5机遇和政府
加入WTO后,国际货物运输量大大增加,给我国运输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但是机遇也是把双刃剑,随着外资运输企业大举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的运输企业面临了更大的竞争压力。从政府方面来看,一方面,目前我国对运输行业的相关立法还不完善,而且监管和控制仍不完善;另一方面,政府对本国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各种措施扶持本国商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对航运业基本没有保护政策。政府补贴在海运业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即使是海运业高度发达的美国,也在实行着海运补贴政策,但是我国企业却不再向国内船公司提供任何财政补贴,这使我国企业在与国外运输业巨头的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
3提高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3.1培养运输人才,加速基础设施建设
运输服务贸易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做大、做强国际运输企业,急需大量的各类各级专门人才。各高校要做好学科建设,加强实训教学,为国际运输服务企业输送优秀人才,我国的相关协会要加强运输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国际运输服务企业要积极引进人才,实行有效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另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对运输服务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在我国以海运为主的情况下,加强港口的建设就尤为重要。整合港口现有条件,同时加大对大型港口的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设施,提高设备利用率,把港口的发展定位在国际化的枢纽港,重点建设集装箱码头,发展港口物流联盟,在竞争中实现共赢。
3.2以科技为支撑,加大运输相关产业的发展
目前,在航运发达的国家中,网络已经在海运业的竞争力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我国海运业必须顺应国际海运业的发展方向,以科技为核心,加快通信技术产业的发展,来支撑运输产业的发展;通过推广应用EDI管理技术,加强报关、仓储、港口服务等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多式联运、一票到底的全程运输模式,与世界接轨,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3.3改造企业结构,建立运输物流网络
我国运输业应当以现有大中型骨干运输企业为基础,通过联合、兼并等途径,进行资产重组,实现结构优化,培养出一批大型国际化运输集团,逐步实现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模式。在优化产业结构,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基础上,推进海运与铁路、公路的合作发展及联合建设,同时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集中运输等业务,扩大运输服务贸易的范围,从传统运输服务向综合物流服务发展,建立我国运输企业的物流网络。
3.4合理发挥政府的协调监管作用,加强对服务运输业的支持
“*”期间,我国服务业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其增速将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速度,服务业有望成为提供就业的重要支柱行业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导行业。将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纳入服务业这一产业结构分析的框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新公共管理”浪潮的重要成果之一,公共服务业体现了21世纪朝阳产业的发展方向。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解释,以市场运行为基础的政府部门行为,是可以也应当参照产业部门的眼光来审视的。其原因在于,政府部门终究是满足社会需要的一个系统。它和另一个系统一市场一共同构成了满足人类需要的重要渠道。只不过政府部门的运行主要是以政治权力而非利益交换为依托的。一旦认识提升至这样一个层面,以往被视为超凡脱俗的政府部门事实上被请下了“神坛”,政府部门的角色重新定位与重塑也就成为一种必然。显而易见,伴之而来的将是公共服务业运行机制的调整或重构。
通常情况下,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是政府,但随着20世纪末期“公民社会”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众多民间组织或“第三部门”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开始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甚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有可能形成政府和“第三部门”同时作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而平分秋色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公共服务采购规模的扩大与运行模式的转换,很可能成为21世纪中国公共治理领域中非常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二、我国公共服务采购的现状与问题
三、引入民间组织:“双向共赢”的公共服务采购管理变革
1.双向共赢:政府与民间组织的目标一致性
在市场经济中,与企业追求约束条件下利润最大化的单一动机不同,民间组织从其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以“非营利性”作为基本。宗旨与原则。在这个意义上,民间组织与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具有一致的目标,都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出发点。二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有可能实现“双向共赢”的良好结果。通过民间组织对公共服务采购供给的参与,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的垄断市场结构,从而实现促进民间组织壮大与提升预算资源使用效率的“双赢”目标。
2.公共服务采购预算:民间组织参与政府采购的运行平台
(1)采用“总额预算控制”,界定公共服务供给的规模
我国公共服务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非营利组织和民间企业,对于体现公共服务总体规模的预算总额都较为关注。因此,一个明确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年度预算总额控制体系,大体构成了公共服务采购预算编制的基本前提。然而,自2000年以来,我国连续多年预算执行情况的实际财政收入结果,均大幅度超过立法机构批准的预算法案的收入规模(如表2所示)。从增长幅度的比较来看,最少的年份也是年初预算增幅的1.75倍,最高的年份达到3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状况造成了包括民间组织在内的微观经济个体对于政府采购整体规模的预期混乱,影响了其长期采购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2)尝试推行以服务类型为基础的“跨部门”预算
在收支分类上,公共服务几乎涉及公共部门运行的所有重要领域。在现实中,一个部门提供多种服务,以及某种服务由多个部门提供的相互交叉现象屡见不鲜。然而,我国现行的部门预算改革,是以部门作为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基本业务单元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越位”与“缺位”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部门预算改革也难免带有种种历史沉淀因素的色彩。因此,在公共服务采购中,难免会出现采购种类的相互交叉,这也是我国公共服务采购预算编制的难点所在。
对此,可以适当借鉴瑞典的预算模式,尝试推行“以服务类型为基础的跨部门预算管理模式”。在瑞典总预算中,共分成27个支出领域和大约500个拨款项目,其预算主要是根据支出领域和拨款项目加以分类。在现阶段的中国,需要结合推进中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照公共服务的类型与模式,重新划分公共服务采购预算的收支分类基础,逐步推行跨越部门边界的“以服务类型为基础”的采购预算。
(3)明确公共服务采购预算中民间组织的介入深度和广度
当我们从经济全球化的视野中,探求政府与民间组织互动影响的时候,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采购更加具有不同寻常的时代意义。我国加入WTO所涉及的仅仅是商业消费市场,对于属于自愿加人的《政府采购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只是纳入了议事日程。尽管如此,我国仍旧做出了尽快开始加入该协议谈判的承诺。同时允诺,最迟于2020年向APEC成员对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应该说,我们已经听到了《协议》的脚步声。在短短十几年的缓冲期内,我们需要充分培育与壮大包括民间组织在内的市场主体。
在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乏政府向民间组织让渡公共服务供给份额的经验。例如,英国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民间资源方案》,要求各部门的资本建设计划必须优先考虑由民间出资的可行性。鉴于民间非营利组织在中国还处于萌芽与成长的初期阶段,在政府采购中,其所能参与的领域主要限于服务采购领域。因此,有必要在公共服务采购预算中,针对不同类型公共服务的特点,有选择地审慎让渡部分公共服务采购市场空间,向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民间组织开放。以公共服务采购预算作为基本的运行平台与制度载体,通过逐步拓展民间组织介入公共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国际竞争力,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国际化竞争时代。
回顾各国政府治理变革的历史,近20年来,亚洲的崛起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发展进程。亚洲对于21世纪的西方世界而言,恰如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名著《亚洲大趋势》中指出的,“当今,西方需要东方,远胜于东方需要西方”。可以说,公共服务采购的理论与实践虽然诞生于西方,但它的成长与成熟将在中国。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以公共预算改革为突破口的公共支出管理变革,将是这样一部恢弘乐章的序曲。凭借以公共服务采购预算为载体的制度平台,通过向民间组织逐步开放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单边垄断的公共服务市场,构建政府与民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会为21世纪的公共治理模式,提供一个具有东方文明色彩的注解。
1.简要的现状描述
鉴于服务采购确切定义描述上的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采取了排除法的方式,即“服务是指除货物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政府采购对象”。对于公共服务采购的具体内容,在财政部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辅导读本》中进一步指出,“采购人采购的服务主要包括专业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课题服务、运输、维修、培训、劳力等”。
按照中央政府采购的口径,地方政府采购目录在较小范围内界定了服务采购的范围。通过对我国公共服务采购的基本情况(见表1)的分析,从采购项目构成看,货物与工程、服务分别占政府采购总金额的93.51%和6.49%。在个别地方政府层面上,公共服务采购所占的比重,甚至呈现更低的态势。以地方预算改革成效较为显著的广东省和天津市为例:2004年,天津市实现政府采购预算36.6亿元,其中服务类采购仅占实际采购总金额的2.1%。广东省2004年工程类采购106亿元,占总规模的47.23%,较2003年翻了3.98倍;货物类采购100亿元,占总规模的44.67%;而服务类采购仅为18亿元,占采购总规模的比例只有8.11%,就增长额而言,仅占总增长额的4.98%。
2.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对于公共服务及其采购的界定存在着模糊认识。理论上,公共服务包括纯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两个层面的内容。纯公共服务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类,强制消费的制度性公共服务和节约成本考虑的公共服务。然而,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什么属于纯公共服务,什么是准公共服务,哪些服务可以纳入公共采购的序列之中,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彼此悬殊的理解。这种对于公共服务及其采购范围认识上的模糊与偏差,成为制约我国公共服务采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二,公共服务采购在政府采购中所占的份额过低。在公共产品序列中,非有形的公共服务究竟占有多大份额是适度的,同时,在这些服务中,又有多少可以纳入公共采购的序列。在各国财政管理实践中,或许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与尺度。然而,根据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CAPS研究中心2003年的一项研究报告,对年均营业收入为40.2亿美元,年均服务支出为4.34亿美元的大公司来说,企业收入的11%和采购总成本的30%都是用来采购服务的。考虑到在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中,公共服务的比例相对较大的现实,服务采购在政府采购中的份额应略高于企业采购占总采购成本30%的比例。但通过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公共服务采购仅占到政府采购总金额的不到7%,这一比重显然有些偏低了。
第三,公共服务采购的覆盖范围狭窄,种类过于单一。近年来,在各国公共管理实践中,大多数准公共服务,乃至某些传统意义上的典型纯公共服务都纳入了公共服务采购和市场化“外包”的范畴。至今,英国的公共服务行业,如环境保护、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被认为是建立在合同制基础之上的,甚至在监狱管理等国家传统的基本职能领域,合同化外包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又如,美国田纳西州20世纪90年代决定建造3所监狱,2所继续由政府经营,而另1所则交给民营企业,以此来提高效益。同时,美国警察机关已在从容不迫地民营化;私人安全保卫的数量3倍于警察,监禁正作为一种生意出现。到1996年末,有132家看守所开业,另有39家在建设中。该行业的税收在1997年达到10亿美元大关。
(一)甘肃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随着甘肃省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以“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丝路文化”为特征的文化旅游资源拓宽了甘肃省旅游资源,增加了旅游的人次和收入,逐渐成为甘肃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游旅客91080人次,入境游收入1739.77万美元;2013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游旅客97761人次,与2011年相比入境游客增加了7.34%,入境游收入为2039万美元,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17.2%。但由于甘肃省地理位置、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旅游项目的推广与宣传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甘肃省入境旅游的发展。
(二)甘肃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优势
甘肃省以自身具有的特殊自然、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资源为优势,在国内入境旅游资源上具有极为特殊的竞争力,而且与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1.独特的西北自然生态景观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受亚热带、温带湿润、半湿润以及干旱气候的影响,形成甘肃多种生态并存的自然格局。甘肃陇南、甘南地区气候湿润、植被丰富;河西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差异性较大,形成了甘肃特有的生态旅游资源,森林、草地、湖泊、河流、冰川等旅游资源呈现出种类丰富、类型多变的特点。因此甘肃省以其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对入境游客形成了较大吸引力。
2.特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随着华夏文明传承的不断深入,甘肃省以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资源正不断地发展成熟。首先,丝路文化。甘肃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沿途包括了甘肃省的3个国家5A级景区,即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天水麦积山石窟、“天下道教第一山”的平凉崆峒山和明长城西端第一重关的嘉峪关长城。其次,红色文化。甘肃是陕甘宁边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天险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哈达铺纪念馆、胜利大会师的会宁纪念馆等。再次,民俗文化。甘肃省现有55个少数民族,并拥有3个特有的少数民族,即东乡族、裕固族和保安族。各类民族文化聚居于此,使得甘肃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成为吸引入境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
二、甘肃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运输建设总量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2012年甘肃省公路建设达到13.12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487.1公里,航空运营里程达到3240公里,全省运输总里程达到13.66万公里。但是与周边省份相比,以陕西铁路运营里程为例,2012年陕西省运营里程达到4093.5公里,甘肃省铁路运营里程仅为陕西省铁路运营里程的60.76%。旅游公路的等级较低,尤其是支线建设和景区公路建设。在航空运输方面,主要表现在机场数量少,全省共有5个民用机场,规模较小,兰州中川机场2012年全年旅客吞吐量400万人次,仅为全国旅客吞吐量的0.67%,航线、航班少,直飞国外的航班仍是空白,制约了海内外客源市场的拓展。
(二)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不足
2012年,甘肃省共有135个A级景区,其中5A级景区仅有3个,即嘉峪关市嘉峪关文物景区、平凉市崆峒山风景名胜区、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而陕西省A级景区的数量为163个,其中5个5A级景区,34个4A级景区。可见甘肃省旅游资源的总量与国内发达的旅游型城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建设上存在的不足,致使甘肃省旅游景区缺乏对国外、港澳台游客的吸引力,使得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
(三)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
受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在游客的接待、景区的宣传推广、住宿等方面存在明显发展劣势。2012年,全省星级酒店的数量仅为348家,旅行社481家,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分散、服务水平较低等现象;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欠缺区域特色、文化特色和民俗特色等,导致景点旅游产品缺乏竞争力。同时,在国内形成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行社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省旅游业的发展。
三、提升甘肃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的建议
通过对甘肃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不难看出,甘肃省经济发展中入境旅游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旅游资源开发不足等方面的影响,甘肃省旅游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在2013年入境游的游客与外汇收入都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推动甘肃省入境游的发展成为甘肃省旅游业提升的重要环节。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建设质量
由于甘肃省景区分散、路程较远,景区之间的关联性不高,这就需要对连接景区的公路、铁路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公路等级,提升旅游的效率和便捷;在航空运输方面,增加航班数量,增建民用机场,以增加入境游客的数量和入境旅游收入。同时,增加对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景区内部的路标、指示牌、观景台、景区公路等配套设施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景区内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景区接待游客的能力。
(二)深入挖掘景区资源,提升景区吸引力
甘肃旅游资源具有不同于周边地区的特点,以民俗、红色、历史等为特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停留在表面,还未能深入挖掘,旅游产品种类少,旅游产品构成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甘肃省入境游的发展;同时,陇南、甘南等自然风光景区的建设也处于开发的初期阶段,景区宣传力度不足,很多风光秀丽的景区无人知晓,致使入境游发展缺乏动力。因此,对于甘肃省特有的旅游资源,需要加大投资力度,以政府主导、多元投资、共同开发为原则,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发展空间,增加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入境游客能深刻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同时,对于自然景观来说,在注重自然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增加对自然景区观景设施的建设,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统一。
(三)增加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