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弘扬名族精神

弘扬名族精神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弘扬名族精神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弘扬名族精神

弘扬名族精神范文第1篇

此次研讨会探讨的主要内容有:

一、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

张岂之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今年黄帝陵祭陵学术研讨会的主题确立为“清明・民族感恩”,是与目前的现实相关联的,认为“只有从民族的先辈们和民族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对先辈们抱着感恩的情怀,且使之转化成对历史和文明进步的礼赞,才能够实现和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以民为镜”到“以人为本”》)。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认为,“就清明节而言,感念先祖之恩应当是它要突出的主题,清明节文化的精义在于感恩”。同时又说:“人们举行祭祀时,求福的想法多于感恩的意愿,只想着从神那里得到护佑和帮助。这无可厚非,但不够理想。我们应当将其颠倒过来,把感恩放在第一位,这样会提升祭祀的层次。”(《感恩――清明节的主题》)其他一些学者在讨论中也多次指出,今年会议的主题确立为“清明・民族感恩”具有重要的意义,清明节是一个追思和感恩的节日,清明节就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把清明节看成是中国民族的感恩节,这是对中国传统节日认识上的一个创新。

二、对清明节生命理念的礼赞

把清明节看成是中国的感恩节,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清明节蕴含了对生命的重视;这不仅体现为具体的、物质性的“生命”,同时还体现为抽象的、精神性的“生命”。把清明节看成是感恩节,就在于对传承生命的祖先表达感恩的情怀。

对于清明节所体现的生命理念,学者多有阐发。西北政法大学赵馥洁教授认为,“清明节的节俗内容繁多,而贯通于其中的核心价值意蕴乃是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怀”,“清明节是礼赞生命的节日”,这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的生命感通意识”、“寒食禁火的生命关怀意识”、“扫墓祭祖的生命承传意识”、“踏青春游的生命欢乐意识”和“插柳植树的生命培育意识”(《生命的礼赞――清明文化的价值意蕴》)。西北大学刘宝才教授则指出,清明节习俗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就是它特有的扫墓、踏青以及多种体育娱乐等节俗所蕴含的生命意识,清明节民俗文化的生命意识指“生命整体意识与和谐生存意识”、“生命可贵意识与生命担当意识”、“追求生命价值永恒的意识”(《清明节民俗的生命意识》)。河北经贸大学武占江教授则认为,“清明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由鬼神巫术逐渐人文化的过程。从整个历史来看,清明节表现出了对民族生命三维――过去、现在、未来――的深重礼敬,显示了中国文化中蓬勃的生命活力。”(《生命的三维:清明的文化意义》)西北大学李浩教授则把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归结为“悲欢交融”,指出清明节有悲伤与欢乐两条情调相反的线索,“祭祖扫墓之‘悲’是节日的主题,踏青游春之‘欢’则是节日的重要特质,二者看似矛盾地统一在了清明节当中”(《三元归一,悲欢交融――唐诗所见清明节俗的文化意涵》)。对清明节生命理念的讨论,是本次研讨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三、清明节的精神价值

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的感恩节,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这表现在诸多方面。众多学者都从清明祭祖可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激励后人人手论证。香港浸会大学吴清辉教授认为,“了解清明祭祖习俗中感恩文化,以及这种文化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可以把一个中华文化传统的意义提升到维系社会以致团结民族的层面上去”(《感恩文化与中华民族复兴》)。陕西师范大学朱士光教授则通过对云南腾冲县寸氏家族祭祀活动的考察,指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之清明祭祖活动中,始终贯串着既重感恩先辈,更重激励后人的文脉。其作用,不仅在奉先思孝,更在于促使子孙后世能光前裕后,既为家族添光彩,也为民族作贡献”(《清明祭祖:既重感恩先辈,更重激励后人》)。

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葛承雍总编则把清明民族感恩与文化遗产传承联系起来,认为感恩文化是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也是文化遗产传承的前提、保障(《清明民族感恩与文化遗产传承》)。台湾东吴大学刘源俊教授则从清明节的“清明”二字人手,认为其为“清洁明净”之意,从而追求学问、政治上的“清明”,具体从“‘科学’之要义在达清明之理”、“‘民主’之要义在臻清明之治”、“清明之道赖教育”三方面进行探讨(《达清明之理臻清明之治》)。可见,清明节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无处不在,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清明感恩文化的内涵、来源、特点

感恩文化是人们在对家族祖先、民族共同祖先的祭祀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先祖的丰功伟绩的追忆,人们缅怀他们,就是感谢他们,感谢他们对本家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贡献。人们之所以对祖先感恩,这与敬畏有关。西北大学方光华教授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敬畏”的几种表现,认为“敬畏”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报恩情怀,敬畏就是感恩的核心价值观(《敬畏与感恩》)。

感恩文化有众多的表现,清明感恩文化,即清明祭祖是感恩文化的核心,清明祭祖是从民族感恩上说的。对清明感恩文化起源的考察,首先就要考察感恩文化的起源,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陕西历史博物馆杨东晨研究员认为感恩文化的起源与祭祀文化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祭祀文化起源于原始宗教,形成于三皇时期,在五帝时期则有较大发展,感恩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祭祀文化是同步的(《隆重祭祀祖先,振奋民族精神――论祭祀文化形成与清明祭祖的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刘学智教授则指出清明感恩文化是伴随清明节的形成而出现的,清明节伴随“后世祭祀活动的介入,使之被赋予了强烈的人文因素”,而且“随着唐宋明清时期对清明节祭祀的高度重视,其感恩的文化精神也被做了进一步深度地开显。民国以来持续进行的清明节公祭黄帝活动,使这种感恩活动具有了明显的民族感恩的意义”(《“清明”的嬗变与感恩文化的意义开显――兼谈黄帝祭祀的“民族感恩”意义》)。陕西师范大学赵世超教 授还就清明节庆活动所蕴含的原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清明节是一个“送春迎夏”的节日(《浅谈清明节庆活动的原理》)。对于把清明祭祀黄帝看成是民族感恩,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教授认为这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在每当中华民族处于危难时都能起到号召作用;的兴起与之就有密切关系(《黄帝与》)。

对于中华感恩文化的特点,西北大学张茂泽教授认为有理性与人文性两方面,它与西方的感恩观比较起来,“表现在感恩对象是神还是‘有功德于民’的人或物、感恩是信仰还是理性、感恩是进天堂还是现实地成就理想人格及建设美好社会这样三个方面”(《中国古代感恩观的特色》)。

五、感恩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

家族感恩,即儒家孝道也是中华感恩文化的表现,感恩是儒家“孝”道内蕴的一种文化精神。对儒家孝道的内涵,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大援教授指出:“孝,超越了个体家庭,通过‘慎终’来达到‘追远’,这种追远,不仅是对祖先的追思,也涵有对生命根源的追溯与崇敬的意味”(《慎终追远在儒家思想中的意义――对古代儒家价值体系的一个个案考察》)。清华大学钱逊教授则分析了孝的二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认为“子葬亲是出于内心的恻隐之心和亲子之情。孔孟所说,是孝的普遍性的基础”,而把孝同宗法制度联系起来,直接为宗法制度服务则是孝的特殊性,而且“孝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两个方面,也反映在孝的内容要求上”(《孝的二重性》)。徐州职业技术学院张俊相教授则探讨了孝的境界,认为“中国古代孝的观念,在爱亲的基础上,推而爱家、爱国、爱天下,有着深厚的形而上的终极根基和内在的、非功利的超越意识,是中国传统道德的至善之境”(《中国古代“孝”的至善之境》)。

学者们还对儒家经典中所蕴含的孝道进行了分析。广州大学档案馆吴小强副教授就研究了《论语》和《孟子》的孝道思想,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建构和倡导的‘仁’的思想体系,其核心价值观是‘孝’的观念和行为,‘孝’的实质就是感恩”(《中国文化名著中的感恩思想――以(论语)(孟子)为例》)。此外,华中师范大学刘固盛教授指出,道教中也有丰富的感恩思想因素,老子“善”的思想就有感恩的意味(《论老子“善”的思想》)。

六、感恩文化的建设

对感恩文化的建设,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陆栋先生认为必须“要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超越的力度”、“要加强对西方文明的学习借鉴”、“要重视感恩文化的制度环境设计与建设”、“重视整合中西文化中感恩文化资源”,从而提高文化软实力(《感恩文化建设从何人手》)。青岛大学徐宏力教授等则通过对具体企业感恩文化的考察,认为感恩文化必须同现实联系起来、必须付诸于实践(《蓝海酒店集团“感恩文化”建设调研报告》)。湖南大学肖永明教授则具体讨论了清明感恩文化的建设问题,认为应从完善清明祭祖的礼仪制度和更新祭祀方式等方面人手(《清明祭祀文化散论》)。此外,中央民族大学杨圣敏教授认为黄帝不仅是汉族的祖先,同时也是少数民族的祖先,我们应该建立新的黄帝观和清明祭祀观(《感恩与少数民族》)。

弘扬名族精神范文第2篇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彦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们身边不就又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如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的队员们战胜了对方后,使我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第一块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为了我国的国球,这不就是在建设祖国吗?还有就是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在男子110米兰冠军刘翔在直径跑道上战胜了黑人,为我们全亚洲争了光还为我国争了光,这不也实在建设祖国吗?……

弘扬民族精神,全国人民人人有责,谁都不能丢下这个责任!

弘扬名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 2.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弘扬名族精神范文第3篇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树新风争当文明少儿。”

“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是一代代教育家的思想,他们为了让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更加文明,繁荣,从而逐步培养我们对“讲文明,改陋习,争当文明少儿的好意识。在日益文明的生活圈中,谁不想树新风呢?

你们知道现在有哪些树新风吗?比如:上课积极发言,按时完成作业,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热心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协助老师做好班上的每次工作,主动请教老师或同学,劝阻同学不应小事而发生纠纷,爱护公物,拒绝考试作弊等这些有利于我们健康持续发展的好事,这些会给我们带来理想的空间岁月,会更好地让我们的好模范源远流长。

在当今社会中,文明礼仪是必不可少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和谐的保证,也是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保证,做文明之人就要懂礼貌,明事理,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也是弘扬名族文化,展示名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弘扬名族精神范文第4篇

【范文一】

一、活动目的:

为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教育方针,弘扬爱国主义旋律,铭记革命历史,继承光荣传统,弘扬名族精神,报效祖国。特举行庆国庆文艺汇演比赛

通过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得校园生活更丰富,从而激励同学们具有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和开展文艺活动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在国庆节来临之际,特举办南中之声----迎国庆文艺汇演活动。

二、活动主题

庆国庆、颂祖国

三、活动人员

全体师生

四、活动类容与安排

1.各班围绕庆祝国庆的主题表演一个节目,形式不限,舞蹈、朗诵、器乐、合唱、独唱、相声、小品等皆可,人数不限。内容要求健康活泼、积极向上。

2.演出所用光盘、磁带、道具、服装等一律自备,着装力求统一、整洁、美观、大方。

3.各班于9月15日前务必将节目名单、参赛节目的类别、名称、碟子等交团支部。9月25日在学校礼堂进行节目采排以保证节目质量。 4、演出时间:9月30日(视天气情况)晚七点三十分

5、演出地点:露天舞台

6、赛前由各班文娱委员抽签决定参赛次序

五、评分标准

1、每节目按照100分制来评比

2、节目内容健康向上,表达得体,体现南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30分) 3节目有创新,层次鲜明,感情丰富。(20分)

4、精神饱满,仪态大方,服装整齐,上下场安静有序、速度快。(20分) 5、整体效果良好,富有感情感染力。(10分) 6、节奏准确,演出与伴奏配合默契。(20分) 策划:李勤

撰稿:教师主持

主持:学生甲 学生乙

音响及现场准备:张品富 杨先俊 杨云顺 刘科明 调度:张拥华

记录:肖才应 张品权 六、活动程序: 1.张校长献词 2.节目表演 3.校长总结 4.颁奖仪式 5.活动结束

七、评比办法: 1.评委:(统计)。临时通知

2.评分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合计成总分。 3.节目评奖按总分进行确定等次。

八、有关方面负责人。安全:各班主任、门卫、值周教师;纪律:各班主任;后勤(总务处);节目单制作、节目搜集、彩排、音响、汇演标志及背景:艺术组;场地服务:张拥华统领,由当周值周教师、物理组、总务处、教务处、团支部组成。 九、奖励:

设:一等奖三个,奖金各100元;二等奖三个,奖金各50元;优秀奖四个。

注:请各班精心选拔人员和节目,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本次汇演活动,以确保本次活动的节目质量。

南坪中学校长办

团支部 教务处 艺术组

【范文二】

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百万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攀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

在这盛世金秋,收获的季节,我们迎来了伟大祖国的60岁生日。在此,用最真诚和最热烈的情感向我们亲爱的母亲献上最真挚的祝福祖国与天地同寿,江山共日月争辉! 现将庆国庆文艺晚会方案作如下安排:

一、成立领导小组

晚会由大坝苗族乡党委政府主办:由晏州社区承办,领导小组成员由以下人员组成: 组 长:李敏 副组长:袁庆、盛小平

成 员:袁玲、陶忠容、冯登先、叶明佑、盛明祖、陈再均、赵兴喜

二、文艺晚会具体工作安排

1、参加庆国庆文艺晚会单位:由各企事业单位组成(名单附后),各单位参加表演节目为1~2个。

2、文艺晚会时间:2016年9月28日上午九时许。

文艺晚会地点:校场坝广场

3、节目上报时间:9月15日前上报晏州社区办公室。

4、后勤保障:派出所负责治安秩序,晏州社区负责后勤其他相关工作。

5、文艺晚会相关资金预算:

(1)租用音箱;(2)搭建舞台;(3)宣传;(4)字幕打印;(5)后勤生活。

预算资金计:¥4000.00元(大写:人民币肆仟元整)。

弘扬名族精神范文第5篇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特征

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直接孕育了中华民族在自身人生实践中的基本价值追求。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来说,“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首要的文化精神。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也是中国人最鲜明的国民性的表现。正如有学者指出:“一个孝字,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总体特征。从一个孝字入手,也就可以认识、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风貌。”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被尊为“四大文明古国”,除中国外,其他三个古国的文明传统或因异族入侵而中绝,或因部族冲突而衰落消亡,文化传统被中断,甚至有些文字至今仍是无法识别的死文字。唯有中华传统文化,虽历经磨难,却能数千年一脉相承。中华传统文化汇聚了中华民族统一体内的各民族文化,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甚至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的情况下,仍然是民族团结的核心力量。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家邦”式的国家社会结构保留了原始的血缘关系。于是,在古代中国,血缘关系成为国家社会的基本关系,血缘关系的结构方式成为国家社会的结构方式,血缘文化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质。古老的中华民族以家族为社会生活的中心,血亲意识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系呈现出一种伦理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并内化为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民族性格。古语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价值取向,告诫人们:每一个人都要敬重生命的来源,爱护生命本身,长大成人后要处世立身,践行道义,扬名于后世,而使得父母荣显。这段语言用现代话语来阐释,就是在倡导彰显生命的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创造继起的生命,它实际上是对生命价值的全部肯定。因此,长久以来,追求生命的意义成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人生态度。而“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篇》)的古训,把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作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表现,成为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所奉行的行为规范和为人准则,并且长久以来成为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教育内容。在中国历史上,西汉是第一个实行“以孝治国”的王朝,西汉王朝不仅把《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程,还创立了“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爵取禄联系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孝道的社会化。始于西汉的“孝治天下”的政治伦理思想,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以后各王朝的重视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导、强化了孝道民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1368年至1398年在位)更是把“孝”看做是“风化之本”、“古今之通义”、“帝王之先任”,认为“世之治乱,本乎人情风俗”(《明太祖宝训》卷二《厚风俗》)。他十分重视对士子的培养和教化,并为士子们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行为规范,要求“在学生员,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本,必先隆师亲友,养成忠厚之心,以为他日之用。敢有毁辱师长及生事告讦者,即系干名犯义,有伤风化,定将犯人杖一百,发云南地面充军”(黄佐:《南雍志》卷九《学规本末》)。明王朝大力倡导“家识廉耻,人知礼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四九)的社会风气。满清王朝虽然也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聪明的满清皇帝对孝道、孝治更是有着清醒的认识。如康熙(1661年至1722年在位)认为,“孝为万事之纲,五常百行皆本诸此”(《御制文选》第五集卷三十一)。清朝还数次在宫廷内开设“千叟宴”,在皇宫宴请全国70岁以上的老人,彰显社会尊老、爱老之风。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定历史阶段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原始基础和社会基础,并由此促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

“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伦理本位的鲜明体现。中华传统文化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主张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尊;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本。中华传统文化自孔子时代起就有超越宗教、“敬鬼神而远之”的基本文化精神。因此,与西方出现过漫长的神本主义宗教历史不同,在中国历史上,不仅宗教神学从未占居主导地位,而且诸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无一例外地被中国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所同化。正如西方哲学家罗素(Russell)对中国文化的评价:“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宗教偏激或宗教迫害现象,不宽容的心态或做法一直为中国人所摈弃,养成了中国人温良敦厚、揖让有序的风气。”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侧重于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心性修养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种伦理本位的人文精神。“人文”一词在我国古代经典中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对人文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儒家经典《孟子》《大学》《中庸》《论语》,以及《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是对儒家思想和人文精神的系统而又完整的阐述。人文的核心是“人”,其实质内涵是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实际上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文关怀、生命关怀。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这种精神把对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弘扬人的文化生命,开拓人的文化世界,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人文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突出表现,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以及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化形成初期,或者说在公元前三世纪以前,即原形文化时期,就显示出了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圣人文化”的姿态体现个人的价值追求,以成圣成贤为最终目的,注重人的德行修养,即所谓“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上》)、“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中国文化“肯定了人的内在潜力、内在资源,重视人的情感需要、意志自由以及自我超越的目的追求,从而显示了人的内在价值和人生意义。”当然,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型文化,文化中体现的伦理价值观念都是在封建专制制度和农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会表现出其落后的一面。所以,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中华传统文化,其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此,需要现代人站在时代的高度,通过实践的检验,汲取其精华,去除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发挥文化的陶冶作用。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正是精神空虚、心浮气躁的现代人的文化需求和健全人格的社会良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像一条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一个民族理性、智慧的积淀,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有着多方面的启迪。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正日益呈现出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倾向,而“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在世界上是否具有吸引力、感召力,要看它是否能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价值支撑。”在现代社会,当人类面临着人与自然的冲突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冲突所造成的社会危机、人与人的冲突所造成的道德危机、人与自我心灵的冲突所造成的精神危机,以及世界上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价值危机的时候,很多人在试图从睿智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有价值的借鉴和帮助,而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的体现、伦理价值的追求、人类关怀的倡导正是其魅力所在。

作者:杨凤霞单位:绥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