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春联贴法

春联贴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春联贴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春联贴法

春联贴法范文第1篇

1、整体贴到引擎盖上。这种方法比较省力,不用将对联切开,直接贴到引擎盖中间。

2、整体贴到后窗上。可以贴以一个单独小贴,或者是为切开的整贴。个人觉得贴在玻璃窗外比较方便。

3、剪切开后贴到前保险杠。贴到这个位置上不影响司机的视野,比较安全。

4、剪开后贴到后窗上。贴的时候尽量往四周贴,这样不易影响司机视线!

(来源:文章屋网 )

春联贴法范文第2篇

中国人,过春节,门上千姿百态的年味,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乐观,有着中国人特有的精气神。门神、挂钱、福字和春联等,各显神通。

门神

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如果有恶鬼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

据《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

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恭所取代。这里有个传说: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而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同胞弟兄建成、元吉,得太子,继帝位。是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君临天下,国泰民安,面对太平盛世,不觉怡然自得。但又喜中有忧。李世民征战多年,杀人无数,更何况又同室操戈,残害手足兄弟。虽贵天子,却又总是疑神怕鬼,梦中总觉有索命鬼来撞击门户,哀号索命,醒来惊恐不已。连续数夜闹鬼,搅得李世民寝不安席,神情恍惚,难理朝政。无奈只得在一次早朝时,籽梦鬼之事实告群臣大将。秦叔宝闻言奏请太宗允准,他愿与尉迟恭戎装执剑,立于门外伺护。当夜李世民即能入睡了。一连数夜,安然无事。

李世民称赞秦叔宝与尉迟恭说:“你们二位真是门神呀。”在感激之余,又觉两位将军守夜太苦,于是就命画师给二人画像,将画像悬于皇宫左右,以替代两位将军。至此后,再无闹鬼之事。

后世人不知李世民因视听幻觉而生病的原因,以贴门神就可镇邪驱祟,保家平安,于是就沿袭了李世民的作法,过年时将秦叔宝与尉迟恭的画像作门神贴在门上镇宅护院。

后来人们又推而广之,不仅仅只贴秦叔宝与尉迟恭的画像,也贴哼哈二将或其他古代武将了。此习一直延续至今。

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这“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年俗。据《梦梁录》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而早时的“贴春牌”就是贴“福”字。

春节什么贴“福”字呢?现在过年贴“福”字,是对新一年幸福生活的祈愿,而在先前时候,“福”字意味着“福运”和“福气”,贴“福”字正是对一年好运气的希冀。由此看来,不管在现在还是过去,春节贴“福”字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也包含着人们对新年幸福生活的向往。

什么会将“福”字倒过来贴呢?民间一向是民俗的诞生地,春节倒贴“福”字同样起源于民间。了更加充分的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祝福,质朴的老百姓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意“福气到”、“幸福到”。关于春节倒贴“福”字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想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善良仁慈的马皇后消除这场灾祸,命令全城各户人家必须在天亮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但其中有户不识字的人家,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大怒,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朱元璋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就这样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纪念善良的马皇后,二求“福到”。

在年俗气息更加浓厚的民间,有的地方会将大大小小的“福”精心雕饰成各种精美的图案,比如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等,各种带有美好寓意图案应有尽有,在表达美好祝愿的同时,将农历新年装扮的更加多姿多彩!

挂钱

挂钱的来历,据说是和爆竹一样的,都是了驱赶那个叫做“年”的怪兽,爆竹是以其声音来吓唬“年”,而“挂钱”则以其颜色来刺激“年”的眼睛。专家认挂钱是由古时彩胜演变而来。中国古时就有以幡表达意愿的风俗。

这样的记载《后汉书•礼仪志》中就已经有了。民间形成贴“挂钱儿”的习俗,来源于唐宋时的“幡胜”。唐宋时每逢立春日,人们便用银箔、罗彩剪成饰物或小幡,戴在头上或系在花下,用以欢庆春日来临,并互相赠送。唐代诗人韦庄在《春盘》诗中这样描述:“雪圃乍开红果甲,彩幡新剪绿杨丝,殷勤作宜春曲,题向花笺贴绣楣。”

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春蝶、春钱、春胜戏之。”苏轼在《分类东坡诗》中云:“萧索东风两鬓华,年年幡胜剪宫花”。后来,人们用它来避邪,把幡胜放大,在立春之日,贴在门楣上。而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

同时期的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载:“岁旦在迩……街市扑买锡打春幡胜,百事吉斛儿,以备元旦悬于门首,新春吉兆。”这种锡打春幡胜,就是最早的“挂钱儿”。可见在唐宋时期,就有这种装饰品,只是各有各的用途。

到了清代,挂钱正式成形,清代天津诗人周宝善年俗诗说:“先贴门笺次挂钱,撤金红纸写春联。竹竿紧束攒前帚,扫房糊窗算过年。”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还它作了详细的注解:“挂千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飓,贴在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是物民户多用之。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者,日小挂千,乃市肆所用也。”可见,“挂钱”的历史是由来已久的。人们对挂钱的喜爱,还有另外一层原因,那就是它名字中的“钱”字,把它们挂在门前檐下,预示着新的一年中,财源会滚滚而来

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北京大康桃木工艺品――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

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联贴法范文第3篇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2、春节的习俗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春联贴法范文第4篇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且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他们对春节的一些习俗(春节给长辈拜年、长辈赏压岁钱、吃馅中夹钱的饺子、看春晚、吃年夜饭等)有一定的了解,并有所感受。同时学生也具有一定的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本节课主要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蕴涵的深刻意义。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春节期间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他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能力目标:知道一些良好的民风、民俗,提高区分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免疫力;(3)情感目标:体验感受春节的快乐,激发参与民俗活动的热情和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俗文化的情感。

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春节的歌曲、春联课件,学生每人搜集2副自己喜欢的春联和有关春节的故事、传说等资料;(2)调查家乡春节期间有哪些民俗活动,人们怎样过春节;(3)笔墨、红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音乐《喜洋洋》。教师:听到这欢快的音乐你想到了什么节日呢?(过年)

2.教师: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再过两个月,又要过年了,你们家以前是怎样过年的?

A.过年吃的饺子与平日有什么不同?(馅中夹钱)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吗?(图吉利,意思是招财进宝)

B.福字为什么倒贴?

(表示福到了)

C.为什么贴春联?(表达祝福和心愿)

3.教师:过年有很多习俗,其中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最重要的一件事,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贴春联。(板书课题――贴春联)

二、认识春联,初步体验

1.你知道春联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吗?

(板书:横批、上联、下联)如何分辨上联、下联?(小窍门: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三声或四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一声或二声。)表扬语:你知道的可真多,知识丰富,面很广。

2.如何贴春联呢?(上联贴在门的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横批贴在中间。)

3.为什么春联贴在门的两边呢?

(学生猜想)引入春联的神话传说。(播放课件内容如下: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阴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危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萘、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演变到今天,就变成了春联。)

①老师手里有一副春联,谁能帮老师把它贴起来。(指名到前面贴春联)

②齐读春联,进一步了解春联的贴法。

三、交流春联,深入体验

1.课前我曾让同学们收集春联,大家搜集了吗?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搜集的春联大声朗读出来,并交流一下,评选出一副最美的,读给全班同学听。(小组交流活动)

2.谁想展示一下自己搜集的春联?(指3-4名学生交流)

3.老师课前也搜集了一些春联,大家想看吗?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春联内容如下:财源滚滚随春到喜气洋洋伴福来财旺福旺;多劳多得人人乐丰产丰收岁岁甜勤劳致富;才高八斗学子折桂学富五车天骄摘冠金榜题名;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吉星高照。)

4.通过刚才的交流,你发现春联在其他方面还有哪些特点呢?(引导学生谈:上联下联字数相同、词义相当,横批一般为四个字。)

小结:

1.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精美的春联,可见课前搜集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2.实际啊,春联是人们对平安、幸福日子的祝福和展望,是感情的抒发,这份感情和祝福可以是对家庭的、师长的、同学朋友的,同学们想不想自己编一副春联抒发一下感情。有没有信心?

四、创作春联,感悟导行

1.下面我们就在组长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作一副春联,把创作好的春联写在红纸上,派两名同学贴到黑板上。(教师巡视指导看有无全编成下联或上联的,同时掌控好时间)

2.你们对自己的成果满意吗?我们一起读读吧!

赏析时可表扬学生:A.你们的作品真精彩;B.老师很佩服你们;C.这是你们组集体的智慧,为你们的成功合作鼓掌祝贺吧!

五、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春联贴法范文第5篇

除夕是什么意思除夕是指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就是春节的前一天晚上,因常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大年三十。除夕这一天对全球华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当晚往往通宵不眠,称之为守岁。有关守岁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为什么要过除夕在传说以外,据史料记载,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时期。“岁”字在中国古代与“年”字相通用,岁即是年,年即是岁。据《说文解字》释,“年”,“谷熟也”。《谷梁传》中也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就连甲骨文中的“年”字,亦是谷穗成熟的样子。因而,可以推断,“年”是丰收喜庆的日子,而过年则是对丰年的庆贺和祈祷。

此外,除夕夜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习俗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汉族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汉族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相关期刊更多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

课外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