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普通话的内容摘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班共有学生21人,男生 10人,女生11人。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努力上进,上课遵守纪律,听讲认真,爱动脑思考,发言积极大胆,作业书写整洁、漂亮,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好。在朗读上,学生都能按要求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多数学生能做有感情地朗读。在课余时间,学生较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并能做一些摘抄。另外,班级中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不知进取,在本学期,要对这些学生加大力度,使他们的学习能更上一层楼。
二、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认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习惯。
(6)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继续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8)培养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习惯。
(9)培养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0)培养自主修改习作和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
(11)培养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209个生字。
(2)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155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并注意默读的速度。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学习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
三、教材理解分析
1、培养习惯,打好基础。课本围绕全套教材的"双基"总目标,继续在课本开头安排了有关培养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的习惯和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语文的图片,作为全套教材关于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系列之十一。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联系形式的设计上,继续注重突出重点、集中目标、数量适当、讲究实用,以利于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语文基本功,在小学毕业时能顺利地达到上述目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重基础,夯实字词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不论是哪个年级的语文教学都要抓实字词基础。低年级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的巧妙方法,中高年级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字词的能力,在预习中就要扫清字词障碍,不仅要掌握课文中要求会写的字,同时还要注重把新学的生字与形近字、同音字进行比较,把字词认读、书写、组词、造句、写话、词意理解这些基本的常规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进度进行专项的过关训练,争取字词方面不丢分。
1.在汉语拼音方面:要根据规定的汉语拼音的功能进行汉语拼音教学。学生要准确熟练地拼读音节、书写、抄写声母和音节,看拼音写字、词、句。汉语拼音重要的作用是用,因此,我们要关注拼音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借助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纠正字音、学习普通话。
2.要求认识的字:不要主动分析字形,要整体识字。抓住特点,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如通过顺口溜、猜谜语、做游戏等。识字还要两条腿走路,课上和课下。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创建展示的舞台,促进学生更主动地识字。如每周用20分钟展示交流,对学生进行鼓励:你课下又认识了哪些字?能组什么词?说哪些句子?
3.要求会写的字:严格要求,加强指导,认真教笔画、笔顺、间架结构。要求会写的字课上一定要让学生写好,书写时间每节课不少于10分钟。
二、重朗读,培养语感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从而培养他们初步的语感。正确朗读包括每个字的字音(生字、多音字、轻声、儿化、变调),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还要读好长句子中合适的停顿。为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语文课上教师必须做到泛读,因为长句子学生肯定读不好,教师第一次泛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听,第二次听老师在哪停顿了,第三次让学生说一说练一练,砸实朗读的训练。这点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在学习每一课之前,教师要认真读一读每篇课文,为课堂上的泛读打基础。要明确,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
三、重感悟,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头戏,但从学生阅读答题情况可以看出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实令人担忧。主要问题有:一是对词句的理解缺乏准确性,越位、不到位现象严重存在;二是对文本的感悟比较肤浅,且有偏差;三是回答问题抓不住要点,且难以用准确语言表述清楚。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非一日功,需要在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大量的阅读感悟中形成。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依然要狠抓语言文字训练。重视理解感悟,这也是我们课改以来倡导的重点,理所应当引起我们教师的特别重视。现在在我们的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关于“感悟”的误解,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因为怕被扣上“解讲分析”的帽子,于是任由学生天马行空的“悟”,学生悟不到重点处,悟不到关键处,悟没有质量,造成课堂假繁荣却严重低效的现象。在提倡构建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思考教学,认真思考单元教学重点、认真研读教材中的课文和课后题、认真研读教参对教学的建议,真正实现一课一得,单元整体推进。关于课后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课后题为重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对课文的精读感悟,不但要求学生能用语言进行解答,还要落实到笔头上,要求每个学生都备有课堂笔记本,把教学的重点、课后题的答案写在笔记本上,以防再次出现学生上课时说的天花乱缀,答题时无从下笔的现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和句,渗透学习方法,学会提取简单信息的能力,不要在分析整篇课文上下功夫。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师对于字、词、句的处理和对课文的分析处理在时间上几乎是做到了对等,延续了单纯的分析课文的模式,在分析的内容上挖得深、广。阅读教学理解的重点是字、词、句,而不是整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感受阅读的乐趣。学生熟读课文后,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文字,也可以通过文字想象画面,有助于他们主动地去阅读。
四、重积累,增厚文化底蕴
重视积累,一直是小学语文强调的教学重点之一。积累包括教材中指定背诵的段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值得关注的是“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一些学生因为懒惰,只选内容少容易记的部分来背,对于那些精美的重点段落和句子视而不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领与严格要求。对于句古诗和园地中日积月累的名言、警句、谚语、成语等,不但要求学生会背,还要要求学生能理解,巧运用,会书写,要真正做到手、口、心、脑并用。
积累语言,还要求指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的段篇,鼓励学生写句子、写话、写见闻、写感受,这就要求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写话上进行每日一句的练习,学生自己定内容,可以画图写句子,也可以结合句子画图,只要是学生有兴趣能坚持就行。
丰富语言积累,注重语文实践是几年来我们一值唱响的旋律。我们都知道积累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熟背、博览大量的诗文,不进行相当数量的练笔,要想学会读写是不可能的。课内的积累,主要是在诵读中积累,如描写人物、景物的词语;细节描写具体生动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富有哲理、意味深长的句子。课外的积累,则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有利资源或学生自己的藏书,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读好书,多读书,爱读书,并指导他们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准备读书笔记本,每周至少记三页读书笔记,班级内每月至少办一期主题式手抄报,学校每学期要开展一次“手抄报、读书笔记展评”。
语文教师必须采取语言积累和语文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在课外时间,可组织学生交流见闻,交流心得,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可鼓励那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向学校的广播站投稿,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前三分钟语文实践活动必须坚持落实”,从而达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积累的目的。
一.初中阶段语文名著阅读问题之分析
1、如今中考的名著阅读命题对于名著阅读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历年中考的名著阅读考查题目趋向于僵硬、笼统,很多地方的名著考察都只是被放在积累与运用或者综合性学习的题目中。
2、初中学生群体存在的功利化和低俗化阅读价值观致使学生偏离名著:初中学生由于审美和鉴赏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对于名著他们的态度大多都像在读故事而不是文学欣赏。再加上应试教育的要求,使得他们思想日趋功利化,为了考试只看缩本,只看那些考试考到的知识点,忽略对于文学鉴赏性的品评。
3、部分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改革下对名著阅读表现出随意功利思想,误人子弟:在应试教育下教师为了学生能够取得好分数,能在最少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的收获,妄图用自己搜集总结的知识经验代替学生思考,花大功夫备下的课程大部分都是对名著的架空式鉴赏,过于专业化无法让学生真正读懂名著。
二.初中阶段语文名著阅读有关对策的研究
1、巧妙利用中考“桥梁”,使名著阅读深入化
由于往年的中考试题命题方向偏向于浅易、僵化,所以学生对于名著阅读的认识份量不够而导致了“伪阅读”现象。所以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注意试题的命题:试题的制定要有一个准确适当的范围,考试的范围要相对的宽泛,禁止局限性问题,参考内容可以涉及到人物传记、科普作品、哲理散文还有诗歌等各方各面内容;要引导学生能够真正进入文本深层阅读,不要只是将考点局限在作者的姓名、国别等资料、作品情节、人物性格等识记层面上,而应该往纵截面深入剖析进入考察,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另外在题型的设计上要力求创新,好的题型不仅能够改变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品质,还能够带给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爱好;最后在名著阅读的分值方面应该有所提高,这样才能充分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双向注意。
2、为名著教学“名正言顺”,革新教学理念提升专业素质
学生的阅读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态度是紧密相关联的,所以教师要结合时代的内容理解名著阅读的必要性和它与教学课堂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的博览群书,至少要知道,学生应该读什么书,能够在哪些购书机构或者图书馆找到这些书籍资料,知道哪些作品适合或者不适合自己的学生在什么阶段进行阅读,提供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案和意见,在课余时间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青少年读物,让学生充分了解当代的知名作家还有诗人。作为一个出色的语文老师,只是靠近课本和参考书是绝对做不了的,文学是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师也应该不断积累自己的阅读视野,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人文世界,进而影响学生,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3、全面发挥教师导向功能,敦促学生“实读”名著作品
名著的影响在于理性和健康的读书风气养成,提升积累学生的语言和人文素养。教师要能够对名著阅读活动进行有顺序的安排,让学生能够在阅读名著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要对名著阅读制定有明确的阅读目标,例如对于七年级上册的具体要求:1、指导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且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2、要求学生以“句”为单位来进行默读,阅读名著,每分钟要不少于400个字,该学期阅读量争取达到40万字;3、指引学生初步认识诗歌、寓言等各种文学的样式;4、要求学生摘抄诗歌、寓言中那些富含哲理性的语句,便于积累。
关键词:明确任务 学习习惯 教育环境
语文教学是一个慢慢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不能图快,只能一点点儿的充实,像充入空气的气球慢慢鼓起来,像一条条小溪汇聚成江河那样,乐此不疲。在语文学习中,我紧紧围绕“注重基础,培养习惯,逐步提高”去做。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一是向学生讲道理,告诉他们我们来到学校就是为了学习;二是告诉学生他们这个年龄就是最适合学习知识的年龄,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会徒伤悲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着手。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熟悉文本内容、准备教学内容,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他们的感官,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可以从心理学方面来考虑,我们要给学生自信心,当他有些微小的成功,就要及时去表扬他,让他知道,我能学好这门功课,我有信心学好这门功课,这样他就会逐步对这门功课感兴趣。学生有了错误,不宜过多指责从而打击他的积极性,使他产生厌学情绪。
二、改变课堂形式,明确学习任务
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是自主学习的阵地,因此我在课堂上会因不同的文本而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字词的学习,学生要把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找出来,该读的读,该写的写;概况课文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梗概,让学生先写在本上,然后再相互交流。刚开始学生可能由于表达能力不强或胆小,直接说不好,所以事先先写出来,这不仅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去独立思考,也训练了学生的说写能力。在进行文本分析时采用说写恰当结合,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从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获益,听说读写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三、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气
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气。习气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需注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气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注重,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厉要求,严厉练习,去培育学生良好的习气。尤其要指出的是,培育习气,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思学通知我们:习气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需带有强迫性。这样一说,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以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繁华闹,一味的依从和将就学生,必要时,还需求有教员意志的左右。由于,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实质的含义。
关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气首当其冲:1.自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气;2.细心仔细、一丝不苟的习气。3.勤于入手、动笔、动脑的习气;4.大胆、小气、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气;5.顾惜书本文具的习气;6.好问的习气;7.在协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气;8.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气。
培育习气,要悉心引导,严厉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育学生的写字习气,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需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需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需经常自动习字。笔者发现,良好的写字习气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气养成了,其他习气:如顾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仔细,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下去了。
四、多管齐下,上好每一节课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上好课,让课堂40分钟落到实处。上好课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探索:课型创新,组织形式创新、找切入点,过程设计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板书设计创新,教学语言风格创新等。要有所创新,课堂教学教师要上得轻松,教师必须备好课,备好课是上课的关键。以我个人的体验,我认为备好课主要备以下内容:备教材,掌握教材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根据单元目标及课时目标来设计教法。备教学法,为了达到目标,采用什么方法来教学,学生如何学。备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情况,设计问题要难易适度,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提出些什么要求和问题教师都要有所准备。备自己,想想自己对教材、学生的掌握情况,还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还有没有自己都不能解决的问题等。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脑筋,多观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量创造条件给学生,让学生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流意见,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效率会不断提高,。如果我们每一节课都做到了这几点,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生动,教师上课一定轻松自如。
以人教版课标本教材为例,语文作业主要由两块组成:一是教材编者设计的课后习题;二是各地根据教材内容编写的配套《作业本》。这两项习题各有特点,如何使用好这些练习题,让它为达成学习目标传送更多的正能量,值得探讨。笔者仅以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和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配套《作业本》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一、浅析习题的特点
在教材中,每篇精读课文后面,编者都设计了课后练习题。这些练习题有其明显的特点。一是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册14篇精读课文中,每篇的第一题都是关于读的要求,其中有10篇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另外4篇分别是“默读”“背诵”的要求。二是问题紧扣单元目标,练在课文的重点处。如第五单元导读中,明确要求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中都安排了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与体会练习。三是一些习题思维含量较大,辐射性比较强。如《山中访友》一课,第一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这样的题目是需要在熟悉全文,并且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思考才能回答的。四是在问题的表述上多用“读读、想想、说说”,要求写的习题不多。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作业本》为每篇精读课文编写了相配套的作业,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还编写了单元练习,起到查漏补缺和巩固拓展的作用。《作业本》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题型丰富,形式多样。据粗略统计大致有37种题型。单就字词来说,就有“看拼音,写词语”、“写近义词或反义词”、“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照样子写词语”等10多种题型。 二是以书面练习为主。在习题表述上,要求具体明确,操作性较强,部分题目即是课后习题的具体化。三是不仅仅局限于课内,还增加了许多课外的内容,以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在许多课文作业和单元练习中都安排了课外词语、句子、阅读等的习题。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课后习题和《作业本》在内容上存在很多共性,即许多习题是相似的;同时在形式上、表述上又存在互补的情况。课后习题多是统领性的涵盖面广的习题,《作业本》则是落实目标的具体的习题;课后习题以思考交流为主,《作业本》则是以书面自主完成为主的。应当说两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不可或缺。
二、落实习题的做法
课后习题和《作业本》中的练习均由教学专家编写,题目切合新课标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因此绝大多数习题,都应让学不折不扣地完成原题。笔者在落实这些练习时,从分散练习的时间、针对不同习题采取不同措施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前置基础练习
教师对练习的处理,一般是先学后练,学练分开。上课时间是教学,多为教师与学生的口头交流,相关的作业则留于课后完成。这种作业方式,一次性练习的时间长,题量多,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课余负担。其实《作业本》中的许多基础性书面练习,如“选择正确的读音”、“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意思写词语”等,是可以通过自学完成的。针对这种基础性的练习,我们可以作前置安排,要求在预习时自主完成。这样,能分散完成作业的时间,学生容易保持做作业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用心预习;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练习的反馈情况以学定教,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学举措,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整合相近练习
课后习题与《作业本》中的许多习题都是相近的,如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练习的、小练笔的等。对《作业本》和课后习题大致相同的练习,可以进行一些整合,避免重复练习。主要是做好概括与具体、口语交流与书面回答的整合,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如《少年闰土》一课,体会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一句的含义,课后习题是要求说说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而《作业本》则对句子的关键词加了着重号,要求从带点词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写出句子的含义。这两个练习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体会句子的含义,但说法不同,课后习题的“怎么理解”可以说既包含了理解的方法,又要求有理解的结果;而《作业本》中的具体要求,正好解决了课后习题的第一个要求,那就是抓住关键词来理解体会,并且连关键词都用着重号标出来了。所以,教学时完全可以以《作业本》为基点进行预设:先读句子,标出句子中的关键词;再根据关键词体会句子的含义;最后总结学法,从而解决课后习题和《作业本》中的两题练习。
3.做精重点练习
教材在每个单元的阅读提示中,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都有指导性的叙述,编排的课文也紧扣单元目标设置了一些练习。这类练习题落实的力度,学生掌握的程度,是衡量单元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标准。因此,课后习题和《作业本》中紧扣单元目标或课文重点的练习,如第一单元的“联想与想象”,第二单元的“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等,应该成为精读的训练重点,在备课时就需周密预设,舍得在课堂中花时间,重拳出击,精心安排学生完成,并即时反馈。如:第三单元的学习提示中指出: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在《作业本》第九课、第十一课,都安排了达成单元目标的训练。其中《穷人》一课,单独安排了第九自然段品读桑娜心理活动的练习。这个练习紧扣单元目标,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品读此段,解决《作业本》中的问题,得出学法。这样既减少了课余作业的时间,又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还可根据学生当堂反馈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4. 慎选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不宜过多,教师应当尽量在课堂中安排时间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课余时间多让学生阅读,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因此,布置课外作业要慎重选择。一般来说那些思维含量较高,用时较长的需要学生进行查阅、重组、创作才能完成的课后习题和《作业本》中的练习,如《作业本》安排的7次课外短文阅读训练、8次写话训练、综合性学习练习等。在课堂中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视情况布置课后完成。
三、优化习题的思考
作业的优化过程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对于同年级学生来说,作业是有共性的,但就不同的班级及学生来说,作业又有各自的不同之处。以《作业本》习题为例,我们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些个性化的做法,以求得更好的效果。
1.加一加
《作业本》是为配套教材而设计的,有些练习设计主要围绕课文内容进行,答案多在课文中,思维含量低。针对这样的练习,教师可以在原题的基础上加一加,向课外拓展,举一反三,以激发学生思维,力求答案的多元化,增加练习的实效。如第九课《穷人》的第二题练习: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 )的海浪、( )的海岸等。《作业本》中每个词前只安排了一个括号,这种练习缺少思维的含量,只要到书中摘录即可,教师可以将括号增加至两个或三个。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思考,跳一跳摘到桃子。又如《作业本》中安排的四次加标点练习。有考查问号、叹号使用的,有考查提示语在不同位置时标点不同使用方法的。但这四次的练习都不需要学生思考,全都是课文中的原句,学生可以参照课文来完成。这时我们不妨也加一加,根据考查的内容,再安排几句课外的练习,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学会。
2.减一减
针对《作业本》中出现的重复性的、难度较大的练习,我们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适当减一减作业。如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和第三课都安排了“读拼音写词语”的练习,其中“蕴含、奥秘、陡峭、庞然大物、左冲右撞”等5个词又出现在“回顾·拓展一”的“读拼音写词语”中。像这种重复性的练习,就可以不做,或者换上其他要求会写的词语的拼音,以免多数学生做无效的劳动。还有《作业本》当中安排的14题打星号的练习题,教师可以分层安排,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安排选做或不做,真正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3.改一改
对一些要求不甚明确的或学生较难理解的题目,可以改一改题目的要求或练习题的形式,使其更具操作性,为学生搭建思维跳板。如《作业本》第七页,课外阅读《榕树》的第二题:“摘抄一个比喻句,读一读,体会其意境。”此题中的最后一个要求,其实是很少有学生去完成的。原因有几点:一是就题意理解,学生可能分不清是比喻句的意境,还是所写的景物的意境;二是从“体会其意境”来说,孩子觉得有一定的难度,没有思维的“中间人”,很难主动思考。而就书面练习而言,这种要求教师是不可能进行检查的,体会了也不知道。针对这种练习,我们可以对题目稍作修改,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如把题目改为:“我知道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是 ,这个比喻句把 比作 ,这样写让我体会到了 。”改过之后的习题,要求更具体明确、可操作,也适当降低了难度,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够更好地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
4.补一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