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第1篇

一、整合研究的理论依据

研究模式和研究实践同属于整合研究的范围,整合研究主要根据以下内容被提出且被实践。要将社会变革和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改变统一考量,当今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其中的变化程度太大、太快。所以,我们要对“变”这双方面的因素分析要遵循理论研究、实证支撑、实践促进等方面的因素来分析探索,着重分析“变”的原因、表现内容、规律和教育方式等内容。

二、整合研究的方法

(一)科学性和针对性结合。以科学理论、方法、技术等为依据,结合科学性及针对性两种原则,将现实研究对象中所存在的问题合理化。要根据青少年心理现状,一定要结合科学理论及规范方法将这一问题解决。因此,就可以根据路径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等现代心理科学理论,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在大的社会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典型分析,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造成因素、状况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

(二)促进青少年的积极适应。研究问题要在研究理论和研究方向来实现,以研究方法、出发点、思路、干预措施及实施解决方法为依据,在素质教育的现状情况下,要以心理素质培养为依托,找到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帮助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以改善,让他们不仅愿意适应学习周边环境、适应生存、适应人际关系及社会准则等问题也要让他们逐渐找到更好的发展自我的空间,例如,智能、创造性、个性等方面。

(三)方法手段的有效性与程序的系统性的统一。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教育的研究,要确保方法手段的有效性和程序系统性的统一,就要根据研究阶段的不同特点而深入分析,采用问卷法、因素分析法、模糊量化法、理论分析法以及教育研究法等方式去考量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当前机制、训练对策、测量工具以及矫正方法。在青少年努力适应社会变革要求的基础上,帮助其主体性心理品质得以发展,将培养过硬的行为品质及心理素质作为工作的主要方向,根据心理咨询辅导、学科渗透、心理素质专题训练、多媒体辅助、审美陶冶等方式,使社会、家庭及学校等方面多加结合,为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及其行为方式更好的形成。

三、青少年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心理压力问题。因为青少年这一阶段的为他们一生中成长最重要的时期,他们要接受各种压力的考验。所以,压力成了导致他们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影响他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是由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学业、升学、就业、成才、人际关系、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通过现实情况结合理论解决方法,对“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及“社会环境压力”这些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二)学习适应问题。青少年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长大成才,当学生以大部分的经历去面对学习,就要考虑学习适应性与学习心理问题的关系,他们怎样去管理学习时间,以怎样的方式去学习,考试心理问题等等。造成青少年在学习中出现学校效果差、方法不当这些问题其实是与学习适应能力有主要关系的,另外,因为学生压力大、师资水平不高、父母给以子女的压力过大等客观因素息息相关。

(三)情绪困扰问题。因为青少年的思想尚未成熟,情绪波动特别大,并且足以影响心理健康。抑郁、多虑、强迫、神经质等反应都属于情绪障碍问题,主观上是青少年对自己情绪的把控能力差,客观上就要归结于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学业压力大等这些问题,笔者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

(四)网络心理问题。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很大,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严重的愿意也有网络成瘾这一重要因素,青少年出于好奇,对网络产生的痴迷的依赖感,想用虚拟的网络世界来填补自己现实中不够完美的思维精神状态,因为一些学校、家庭等社会因素在为学生打造最佳育人环境时的结果与理想中相距甚远,对青少年的培养不够全面。

四、构建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模式

(一)基本培养模式及其策略。分析讨论国内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且集合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及学生的现状,指出生理、心理、社会及教育这几个方面的统一结合才适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第一、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从主动发展及积极适应这两个方向着手处理,也是确定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第二、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调研方向,从积极学习、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智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及创新性的发展这些内容方面构成。

(二)具体培养模式及其策略。遵从整合模式的策略及培养方式,在整合模式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搞好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的正确方式,第一、全方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协调发展,使他们在丰富学习之余,提升了自身能力,也是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第二、建立健全的心理素质培养体制,使教育不仅要符合青少年发展规律,还要让他们更好的接纳社会的改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 调研报告

1.引言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面对加剧的各种压力和环境变化,难免会出现紧张、焦虑、不安等心理困扰。调查结果显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大部分情绪问题都与学业紧张有关。学习压力不仅在影响心理健康的种种应激源中稳居榜首,而且表现出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加的趋势。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越来越受人关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对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了修订,编制了“心理健康诊断测试”,从八个内容量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我们在淄博市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调研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引起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并且让社会更加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以淄博市三个区县(张店、桓台、淄川)120名青少年作为被试,收回有效问卷107份,收回率为89.2%。其中男生51名,女生56名;年龄8-20岁,平均年龄18.75岁;城镇34人,农村73人。

2.2研究方法

采用周步成等编制《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为调查工具,全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构成: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每题选“是”计1分,“否”计0分。以各内容量表得分≥8分及总分≥65分界定为有心理健康问题。

2.3研究程序。

由心理学专业学生前往各地区发放。首先由主试介绍并发放问卷,讲解施测目的、注意事项等,然后由被试自行匿名测试,30分钟后收回问卷。

2.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3.结果与讨论

3.1实验结果。

3.2分析与讨论

3.2.1结果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7%,各项检出率依次排序为: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

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各项心理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相关,与过敏倾向呈现显著正相关。

此外,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户口所在地的被调查者,在恐怖倾向和对人焦虑上,女生高于男生,得分有显著差异;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各项得分均无显著差异。

3.2.2讨论

3.2.2.1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总分检出率为4.7%,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调查对象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父母期望、学业负担及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等。这与学习焦虑的检出率最为突出的结果相吻合,反映当前青少年学生面对的学业任务较为沉重,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确定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尚需作进一步探讨。

3.2.2.2女生在恐怖倾向和对人焦虑方面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主要是由男、女生的生理性别差异造成的,女生生理与心理方面比同龄男生成熟较早,又无法及时得到成人指导,就必然产生焦虑;并且女生开始注意自己在社交活动中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好坏,其特有的心细、敏感、脆弱等特点也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相对高的焦虑感。恐怖倾向是指客观上不需要恐惧,主观上不知道为什么要恐惧。受到娇惯与过度保护的孩子,以及溺爱而又管教过严的孩子,容易变得胆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母对孩子期望普遍较高和管教较严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在女生进入青春期后,受传统观念影响,父母及老师也开始加强了对她们的保护和管教,这可能是女生在恐怖倾向上显著高于男生的原因。

3.2.2.3城乡学生的得分没有呈现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乡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得乡镇学生进入城里学习的机会增加,所接触的事物与城市学生之间的不同越来越小。而乡镇父母的观念也日益改变,认为学习有用,加大了督促孩子学习的力度。

3.2.2.4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作为一次小型调查,本次调查的取样量和取样范围都比较受限制。而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从8岁到20岁,跨度太大,基于青少年的发展特征,这导致调查结果的说服力不够强。

4.建议

4.1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教育制度,让学生们能有更多的机会解决自身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各个中小学都应该在能力范围内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或严重化。

4.2改善家庭教育。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独断专行,避免对孩子过分迁就,或放任不管;家长要加强孩子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注意其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家长要经常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这不仅应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的气氛上,而且应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

4.3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首先要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心理不健康则是有效学习的障碍;定期组织教职工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如可聘请有关专家和教育模范介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学生的经验,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学校教育要注意学生的个性锻炼,积极引导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克服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努力培养乐观、恒定、宽容、坚毅等优良品质,力求使人际关系向和谐愉悦的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谢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例.新时代出版社,2007.

[3]陈永胜.小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第3篇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着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宗教影响、不良习惯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第4篇

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以身作则,平等尊重

青少年人的心理与成年人相比,表现得更为敏感、更为复杂、更为强烈,情绪状态要较任何一个时期更为扰乱。现在的初中孩子正处于心理叛逆期和“断乳期”,青更需要教师和父母及社会以同情和了解的态度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安然渡过风暴。学生最反感的就是班主任不分青红皂白地或直呼其名地在班上大喊大叫、大声地批评。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要心平气和或用肢体语言去教育他,一个眼神、一个抚摸动作,让学生感到温暖,心情舒畅。让学生感受关爱的温暖。真正的参与不是形式的,而是思想上的参与,是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过程。要达到这种交流,就要以参谋者、探讨者、商量者的姿态,而切忌居高临下的说教和训导姿态。这也是新课标特别强调的一点。尊重平等的原则还要求教育者尽量保持学者风度,保持整体形象的沉稳,注重研究色彩,体现学术民主的风格。这样才能增加对教育者的信任和依赖,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情境、加强教育。

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成的过程,往往是从浅层次的心理感受层面,提升到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层面的过程。这是一个先易后难、逐渐推进的量化过程。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于青少年的反应,经常察言观色、及时反馈、及时做出调适。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及时进行纠正。

寓教育于娱乐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从思想不设防的心理感受层面入手,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渐深入到解决思想体系层面的问题。动之以情,激起心理层面的激荡,然后由情入理,在思想体系的高度解决问题。学生心理健康品德的形成又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模拟”生活,拓展我们的教学时空。在我们学习“正确处理与老师之间的矛盾”这一小问题时,设置了一个情景,通过情境教学,不但有利于创设高效课堂,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发展优先、防重于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并能在各科教学中加以渗透。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细心观察学生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教师想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并能针对性的给予干预辅助,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

观察法:即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并根据这些行为和表现来判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谈话法:通过与学生个别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运用谈话法应注意谈话的内容,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并且乐于回答;谈话应准确、灵活、风趣,不要使学生产生紧张、窘迫感;谈话是以朋友身份平等的态度,不要居高临下,这样学生才能向你吐露心话,才能真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析法: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分析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特征。如从学生的日记、作文、练笔、班日志、思想汇报和通信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思想问题。

调查法:通过家访、教师的观察记录、学生本人的书面材料、问卷方式以及其他同学对她(他)的评价间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

档案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调查,及早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及时转介到各级心理保健医疗机构,防重于治,填蚁穴于堤溃前。

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产生,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可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

四、灵活机动,因材施教

常言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小世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青少年不同的情况和问题,不断寻找新角度,采用各种方法,解决思想政治问题。当代人的求新、创新意识较强,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摆脱陈旧的方法,不断寻找新角度进行工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注意个案。青少年一般不易想到的思路,就是最容易解开问题症结的最佳角度。

五、惩管结合,走出误区。

从某种意义上说,惩戒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行为。这是教育借助社会刚性的一面。在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谁触犯法纪,都应受到惩戒。如果舍弃惩戒的武器,就等于陷入"思想政治工作万能"的误区。学校要定期开展普法宣传和教育,及时矫正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体育锻炼 青少年 心理健康

1前言

青少年在成长时期应该具备积极向上、坚持不懈、面对困难永不气馁的品质,培养这种品质青少年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了解和学习体育精神,在锻炼中亲近自然,通过团队合作认识到团队意识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体育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心理健康又可以促使体育运动更好的发展。

2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产生的主要原因

2.1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2.1.1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一种健康状态。例如,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时,能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地面对正在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自己的内心世界),发挥自身潜能,取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获得更高水平的身心健康。其二是指维护心理健康A防精神疾病 减少问题行为的原则方法。

2.1.2心理健康的标准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2)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3)恰当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评价能力;(4)能保持对学习较浓的兴趣与求知欲望;(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情良好;(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2从数字中透视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我国当代中小学生具有众多的优良个性品质,如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知识面广获取信息能力强等;同时也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个别人的心理问题还比较严重。此外,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也呈日趋上升的态势。

2.3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因素、脑损伤生理疾病或缺陷。

(2)社会环境因素。亲子关系、家庭气氛生活压力与环境变迁。

(3)心理因素。

①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弱化。青少年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发展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要经历巨大的变化,摆在他们面前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学习 交往发育升学就业等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给他们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与考验。

②道德焦虑的缺乏。道德焦虑是指人永远无法消除对良知的恐惧。通俗地讲,是指一个人因为担心自己的行为有悖社会道德而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通常表现为羞耻感和自罪感健康的人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焦虑,这是道德健康的一部分,而事实上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缺乏相应的道德焦虑。

(4)教育系统的心理教育咨询和治疗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对现代化进程的急剧加速与之相伴的心理问题的明显增长,而我国精神卫生工作队伍无论在人才和经费的投入上都缺乏足够的准备我国现有精神医生一万余人。

3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3.1体育锻炼能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心理要想健康发展,必须以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锻炼,促使身体正常健康的发展,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3.2体育锻炼是推动心理发展的动力

体育锻炼与日常的身体活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原有的心理水平常常不能满足所学习的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运动中的运球上篮,运动者要了解队员位置,就要有较大的注意范围,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青少年在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中,原有的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3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发展

体育锻炼有助于青少年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4结论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活动效果;利用体育运动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体育部门医疗部门与心理咨询部门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优势互补,相互配合,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刘翠.解析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6):32-33.

[3] 顾峰.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关系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5):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