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语词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真的假不了。
(2)这酒真的是假的。
(3)这事情是真的。
(4)这事情真的办不了。
例(1)、例(3)中的“真的”为名词性的“的”字短语(真的1),例(2)、例(4)中的“真的”则为加强肯定的语气副词(真的2)。我们认为“真的2”(以下径作“真的”)是一个典型的语气副词,应该进入现代汉语词典,理由如下:
首先,副词“真的”与“的确”“确乎”“确实”“实在”“委实”等同义,可以相互替换。
《现汉》“的确”条:“[副]完全确实;实在:他的确是这样说的。”又“确乎”条:“[副]的确:经过试验,这办法确乎有效|屋子又宽绰又豁亮,确乎不坏。”又“确实”条:“②[副]对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表示肯定:他最近确实有些进步│这件事确实不是他干的。”又“实在”条:“②[副]的确:实在太好了|实在不知道。”又“委实”条:“[副]确实;实在:委实不易。”以上诸条各例,“的确”“确乎”“确实”“实在”“委实”都可以用“真的”替换,意思不变,这说明“真的”的副词用法确然无疑。而且从实际使用情况看,“真的”的使用频度很高,至少大大高于“确乎”“委实”等。《现汉》收了“确乎”“委实”,而不收“真的”,顾此失彼,不合情理。
其次,副词“真的”与方言词“真个”是同义词,两者有历时替换关系。
《现汉》收有“真个”,解释说:“ [副]的确;实在:这地方真个是变了。”“真个”一词流行范围很广,冀鲁官话、中原官话、晋语、西南官话、吴语、赣语都有之(参见《汉语方言大词典》4610页),产生时间也比较早,唐代就有了,如王维《酬黎居士淅川作》诗:“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韩愈《盆池五首》诗其一:“老翁真个似童儿,汲水埋盆作小池。”唐宋以降,一直沿用。而根据学者研究,“副词性‘真的’在清末还没有完全定型。‘真的’被大量用作副词,甚至单独成句的情况是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陈颖,2010)。而此时“真个”已经非常罕见,只用于方言中了。“真个”与“真的”在汉语史上存在着竞争互补的关系,“真个”出现在前,后被“真的”取代。“真个”的“个”是助词,相当于“的”,可见“真个”与“真的”字异义同,只是方言与通语的差别。有意思的是,许多词典正是用“真的”来解释“真个”的,如《汉语大词典》“真箇”条:“亦作‘真個’。真的,确实。”《汉语方言大词典》“真个”条:“③[副]真的;实在;的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真个”条:“崇明,上海,广州:真的,实在。”《明清吴语词典》“真个”条:“②[副]真的。个,助词。”据此,我们认为,《现汉》既然收了方言词“真个”,就更应该收录与之对应的通用词“真的”。
再次,目前学界对“真的”已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真的”已经发展为一个词,不再是一个词组。如陆俭明《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2期)、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张斌主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等论著都持这一观点。此外,厉霁隽《“真”和“真的”论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刘勇《说“真的”》(《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陈颖《“真的”的虚化》(《语言研究》,2010年第4期)、刘冬青《北京话“真”类语气副词的嬗变(1750~1950)》(《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等文章也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
作为一个语气副词,“真的”的功能与用法如下:
1.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状语。如:
(5)梅姐,假若乱兵真的进来了,我们怎么办?(巴金《家》)
(6)那招数真的很怪。(金庸《笑傲江湖》)
2.位于句首、句中或句尾,前后停顿,单独使用。如:
(7)真的,我对你印象很好。(王朔《痴人》)
(8)钢钢定睛一看,真的,小卡片上写着许多字。(赵莉《钢钢的三个好朋友》)
(9)不能对他讲,他猜到了会恨我的,真的。(梁晓声《表弟》)
综上所述,“真的”属于“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一个词,而且是一个常用语气副词。因此,我们认为,从词典收词的完备性、规范性、实用性等原则出发,现代汉语词典完全应该收录“真的”条。
参考文献:
[1]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注音 规范化
2012年6月《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6版面世,这部词典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成了语言生活参与者必不可少的权威指南。新版《现汉》在注音方式上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比如:对词组、熟语以按词分写的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细化,按照四字成语的结构差异加以区分——可以分为两个双音节的,在中间加短横“-”,如“投井下石”注作“tóujǐng-xiàshí”;不能分为两个双音节的,则全部连写,如“判若鸿沟”注作“pànruòhónggōu”。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内部结构和意义内涵,严格遵守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以下简称《正词法》)。然而,笔者对于新版《现汉》中一些词语的注音存有疑问,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提出,以就教于方家。
一、含多音字词语的注音问题
汉语中多音字很多,有的是因为有不同的语义而读作不同的语音,即分音别义;有的则是因为书面语和口语的原因,有不同的读音。对分音别义的情况而言,若对其中的多音字理解不同,就可能读作不同的音。如:
(1)【间不容发】jiānbùróngfà,意思是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第629页)其中的“间”是多音多义字。究竟该读作阴平还是去声呢?《现汉》第6版注释其中的“间”为方位词“中间”之义,音jiān。而有学者曾指出“这里‘间’指‘间隔、间隙、距离’,不指‘中间’,应当注为jiàn”[1]。因为“中间”和“间隙”二词的意义不同,前者只是说明事物之间的位置,后者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空间或时间的距离小。(参见第6版第1684页【中间】和第637页【间隙】)“间不容发”的意思是“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情势极其危急”。当然,“间”指“间隙、空隙”,应读为jiàn。笔者在多部权威辞书中见到“间不容发”中“间”的读音都为jiàn。如:《汉语大词典》(1994年版,以下简称《大词典》)第12卷第75页:“‘闲’,古苋切,亦作‘间’”释义为“空隙;缝隙”,读为jiàn,该词典中【闲不容发】一条,也作“间不容发”;《实用成语词典》(1984版,知识出版社)【间不容发】:“间,空隙,注音jiàn。”《辞海》(1999年缩印本)在“间jiàn”字条下也收录【间不容发】。由此可见,“间不容发”中的“间”应为“间隙”义,读为jiàn。在这个问题上,《现汉》显然应与其它权威辞书保持一致,将【间不容发】一词的注音改为jiànbùróngfà。笔者认为,《现汉》之所以仍用jiān,是符合1985年国家语委等三部委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中的规定的:“间(一)jiān 间不容发,中间(二)jiàn 间隙……”[2]由此可见,问题的根源在于如何理解该词中多音多义字“间”的意义。笔者认为,《现汉》应对“间不容发”中“间”的音、义同时做出修订。
还有个别分音别义的字,因为有复杂的历史原因,其注音也存在争议,如:
(2)【荫翳】《说文解字·艸部》:“荫,艸阴地。”即“草木遮蔽地面”之义,徐铉注音引《唐韵》“於禁切”(yìn),《广韵·沁韵》也注为“於禁切”(yìn)。《集韵》“荫”又音“於今切”(yīn),“草木荫翳也”,是草木枝叶繁茂之义。可见,“荫”作动词时应读为yìn,作形容词时应读为yīn。《审音表》规定:“‘荫’统读yìn,‘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如此,是将“荫”“阴”二字分音别义,作名词时一律写作“阴(yīn)”;作动词和形容词,写作“荫(yìn)”。可是,《现汉》第6版第1550页对“荫翳”的注音及释义是这样的:“【荫翳】yīnyì①动 荫蔽(笔者注:即遮蔽)②形 枝叶繁茂。”这显然与古音及《审音表》不合,笔者认为应修订为yìnyì,同时“荫蔽”也应读为yìnbì。《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将“荫翳”注为yìnyì。
此外,由于书面语和口语的原因,有些词有不同的读音。如:
(3)【血】根据《审音表》,“血”字有文白两读:用于复音词及成语,读xuè,如:贫血,狗血喷头……;口语多单用时,读xiě,如:流了一点血,鸡血……《现汉》(第6版)的处理与审音表相同。但笔者发现,在由“血”构成的一些结构相同、意义相近的复音词中,注音却有不一致的情况。例如:
【吐血】(见《现汉》第1320页)tù//xiě 内脏出血由口中吐出。参看【咯血】【呕血】。
【咯血】kǎ//xiě喉部或喉以下呼吸道出血经口腔排出。
【呕血】ǒu//xuè 食管、胃、肠等消化器官出血经口腔排出。呕出的血液成暗红色,常混有食物的渣滓。
【晕血】yùn//xiě 看见出血就头晕、心悸、呕吐甚至昏迷。
前三个词语结构相同,均可在其间插入其他成分,意义也有近似之处,这从【吐血】一词的释义中就可看出,且这些释义中均出现“出血”一词,其中的“血”该如何读?《现汉》(第6版)第192页有【出血】chū//xiě,释义为“比喻为他人拿出钱或拿出东西(含诙谐意)”。虽说是“比喻”义,但因为该词是方言用语,所以“血”应按照口语音xiě来读。第239页有【大出血】一词,“血”注音为xuè,第3页【埃博拉出血热】中“血”也读作xuè。可见“出血”是被看作复音词,其中的“血”应读xuè。如果以复音词为判断“血”字读音的标准,那么“吐血”“咯血”“晕血”的“血”都应与“呕血”一样,读作xuè。况且,这几个词在释义中也并没有注明是否为口语词,那么何以其中的“血”有的读xiě,有的读xuè呢?笔者认为,对于这几个词中“血”的注音应有统一的标准,如果是因为口语或书面语的原因而有所不同的话,则应在释义中注明,以免引起使用者的疑惑。
顺便一提,笔者用搜狗输入法输入“出血”一词时,需完整输入chuxie,而非chuxue;输入“鸡血”一词时,需完整输入jixue,而非jixie,这是否可从侧面说明,“血”字读音的复杂性已经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了不便,需要进一步规范呢?
二、文言词及成语的注音问题
《现汉》中收入了很多古汉语遗留下来的文言词,在释义前以表示,此外,还收入了很多常用成语。在这些词语中,笔者认为以下几个词语的注音是值得商榷的。
(4)【吐属】tǔshǔ 谈话用的语句;谈吐:~不凡|~大方。(第6版,第1320页)“吐”(tǔ)义项③注释为“说出来:谈~|~露”。“属(shǔ)”所注释的七个义项中,无一能体现“吐属”一词的意思。(见第1208页)而“属zhǔ”有“连缀,连续”之义,如:~文|前后相~。(见第1702页)《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属zhǔ”字条注曰:“之欲切,①连接。《书·禹贡》:‘泾属渭汭。’孔颖达疏:‘属谓相连属。’引申为缀句成文。”可见,“吐属”一词的“属”是从“连接”义引申为“缀句”义的,因此,该词中的“属”应读为zhǔ。早有学者指出过这个问题[3],笔者认为《现汉》在今后的修订中应采纳此项建议。
(5)【辟】
同一字同一意义,由于字典或词典的注音原则不同而有不同的注音。多部权威辞书在给作“法度,法律”义的“辟”字注音时,就表现不一。比如:《现汉》第6版,第989页“大辟”注音是dàpì,释义为“法律;法”;《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0年缩印本,以下简称《古汉》79页“辟”字下第一个义项为“法,法度,法律”,音bì;《大词典》第11卷第482页“辟”,“法,法度”义,注音为pì。笔者认为要弄清该字的读音,应追溯其古音。《说文解字》:“辟,法也。……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必益切。”[4],“必益切”即为今音bì,此音为唐时的语音。《广韵》是在《唐韵》基础上形成的,《广韵·昔韵》中注释为:“辟,便辟,又法也,五刑有大辟,……所以节其罪也,从口用法也。房益切。”[5]“房”是并母字,按照反切规律,应拟为今音bì。“辟”字作“法度”义讲是古汉语的用法,现代普通话早已不用,理应按照语音演变规律拟出现代音。笔者建议,作为“法律”义的“辟”应作bì。
(6)【圩顶】
在当下火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中,主持人郎永淳在播报该词时读作xūdǐng,意思是头顶凹陷。但评委之一的孟蓬生立即指出应读作yúdǐng。笔者查阅了新版《现汉》,发现该词并未被收录,但“圩”字有两音,一音读作wéi,意思是低洼地区围绕房屋、田地等修建的防水堤岸,也作“围子”;另一音为xū,是方言词语,意思是集市。《现汉》中并未注明该词有第三个读音yú。笔者在《古汉》中查到“圩”字,注音为yú(又读wéi),意思是“凹,中央低而四周高”,并收有“圩顶”一词。(见第1911页)
笔者认为,这里有两个问题:其一,既然“圩顶”一词应该读作yúdǐng,为何《现汉》不为“圩”字收录yú这个读音呢?其二,既然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关注极高的品牌节目中都出现了该词,而且使央视著名播音员都“栽了跟头”,笔者认为《现汉》没有理由不在收录yú音的同时,收录“圩顶”一词吧。
(7)【衣锦还乡】yījǐn-huánxiāng 古时指做官以后,穿了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衣,旧读yì,穿衣)。也说衣锦荣归。(第6版,第1531页)第1542页中有“衣”条:穿(衣服);拿衣服给人穿:~布衣|解衣~我。
既然成语“衣锦还乡”已经把“衣”释为“穿衣”义,且有“衣”作为动词的读音和义项,那就应该读为yìjǐn-huánxiāng。而且,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6],本身就是书面语,符合读作去声的语义条件和语体条件,应该保持旧读音,而不必在释义中加注旧读,这样反倒显得累赘。
(8)【捉襟见肘】zhuōjīn-jiànzhǒu 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第6版1718页)显然,“见”的意思是“露出”,应该读为xiàn。《说文·见部》注:“见,视也,……古甸切(jiàn)。”《广韵·霰韵》注:“见,视也,古电切;露也,胡甸切(xiàn)。”足见当“视”讲的“见”才读为jiàn,而“显露,露出”义应读xiàn。《大词典》第6卷第611页有“捉衿见肘,亦作‘捉襟见肘’‘捉衿肘见’‘捉襟肘见’”。这里的“见”都是“露出”的意思,同书第10卷第311页释“显露,显现”义的“见”,反切为胡甸切,是“现”的古字,今音为xiàn。《现汉》第6版第1317页有【图穷匕首见】,其中“见”注音即为xiàn,此“见”即为“显露,露出”义。既然同为一义,其读音就应统一。早有学者指出过这个问题,并举例“层见叠出”一词中“见”的读音不是jiàn,而应为xiàn[7]。我们欣喜地看到《现汉》第5版已经对其作了修订,但“捉襟见肘”中“见”的读音却仍作jiàn。
三、专有名词的注音问题
《现汉》(第6版)在《凡例》3.13中也指出“专名和姓氏的注音,第一个字母大写。”笔者对比了第5、6两版《现汉》,看到了原来没有严格执行这项条例的词语注音,新版做了严谨的修订,如:第1页【阿伏伽德罗常量】中“阿”的注音原为ā,现修订为?。但也有一些词语的注音大小写令人生疑。如:
《正词法》中明确规定:汉语化的音译名词,按汉字译音拼写。并举例如下:Fēizhōu(非洲)Nánměi(南美)Dōngnányà(东南亚)等。但《现汉》(第6版)第310页“东南亚”一词的注音却是Dōngnán Yà。笔者注意到第5版《现汉》对该词的注音与《正词法》是一致的,可能是考虑到注音系统性的问题,新版词典将指称洲际名的“亚”“欧”等字均以首字母大写、分写的方式呈现。如:Xī Yà(西亚)、Xī Oū(西欧)。这样的修订是有道理的,也说明《正词法》在语言发展进程中也有修订之必要。但对于【华人】中“华”字的处理却是个例外。《现汉》(第6版)第557页“华”注为:Huá①名 指中国:~夏|~北……词条中列出的“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华西、华夏、华文、华语”等都对首字母大写。但是“华人”注音却为huárén。【华人】有两个义项:①中国人;②指取得所在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其中义项①是专指义,应满足注音大写首字母的条件。《现汉》第26页【白人】指白种人,注音为Báirén;第531页【黑人】指黑种人,注音为Hēirén。这两个词都是专指义,首字母都作大写处理,为何专指中国人的“华人”的“华”不大写首字母呢?第672页【金三角】义项②是个专指义,《现汉》单独为该义项注音,并大写其首字母。笔者建议,将【华人】的义项①中也增加注音“Huárén”。这样一来,不仅严格遵守了注音条例,也使得释义及注音方式更加系统。
同样的问题还见于【中华白海豚】【中华鲟】【英特耐雄纳尔】【华尔兹】等词语中。【中华白海豚】与【中华鲟】中均出现“中华”,但前者大写首字母,后者没有大写。【英特耐雄纳尔】是“国际”的音译词,“英”首字母大写,【华尔兹】也是专有名词的音译词,但“华”首字母未作大写。笔者认为,这类问题会给语言运用带来不小的困惑,也不利于注音规范化,应在今后的修订中予以完善。
四、结语
汉字的读音复杂,有些字单用时的读音与其作为词中语素的读音不同,如“脊梁”一词,《现汉》(第6版)第610页注音为jǐ·liang,其中“梁”字为轻声。但是该词表示“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体中起中坚作用的人”这一语义时,似乎读作jǐliáng为好。权威媒体播音及诗歌朗诵时,凡该词在这一义项上,“梁”字均读作liáng,以表现该词的意义,反倒是读作轻声显得缺乏气势。如朗诵文稿中出现“支撑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脊梁”一句,若读作jǐ·liang,就少了几分激昂向上的豪迈激情。笔者建议,在【脊梁】③中加入注音(jǐliáng),以区别于前两个义项的读音。
《现汉》是一部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词典,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提供了巨大的助力作用,其权威性毋庸置疑。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现汉》中还存在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还有尚待完善之处,这些都有待于汉语使用者与学界权威的共同努力。
(本文为天津理工大学青年教师育苗基金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LGYM201128])
参考文献:
[1][3][7]白云,劳臣.现代汉语词典阅读札记[J].河北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语文出版社编.语言文字规范手册(第三版)·普通话异读词审
音表[Z].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宋]陈彭年.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M].南京:江苏教
育出版社,2002.
[6]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 《现代汉语词典》专名释义初探 再探《现代汉语词典》专名释义 关于《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的讨论 《现代汉语词典》程度副词释义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五版)成语比喻义的释义方式和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释义指瑕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释义用语“指”的功能考察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循环释义的功能及类型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字母词释义问题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释义部分若干问题商榷 浅析《现代汉语词典》对“差点儿”释义的疏漏 《现代汉语词典》“知书达理”释义举疑 《新华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差异比较 《现代汉语词典》外来词释义问题探究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第5版释文的修订 浅析《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注音变化 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出版引发的思考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音商榷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源自英语的音借词研究 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出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ala0_1)这个工具笔者是见过的,结合上面百度百科的描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刨子是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木制部分的刨床,一个是金属质地的刨刀,也称刨刃儿。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抽取其中与“刨子”有关的主要语义特征:刨子=[+两部分组成(刨床+刨刀)](构造)+[+手工工具](种属)+[+刮削木料](功能)。现在我们再来看前面的一组词的释义。在字头“刨”的义项①中释为“刨子或刨床”,这就是将二者放在一个平行并列的地位。但是由“刨床”的释义我们可以判断刨床是刨子的一部分,“刨刀”也是其组成部分,因此刨子是整体,刨床与刨刀是部分,刨子由二者组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刨”义项①给读者造成一个错觉,就是“刨子和刨床是否为一个物品”。因此“刨”的义项①处理不妥,应分列义项。
上述问题正是由于“刨子”的释义不够清晰明确才造成的,这个工具到底是什么构造,读者并没有从释义中得到答案,反而被前面的“刨床”与“刨刀”的释义搞得混乱。因此建议修改“刨子”的释义为:刮平木料用的手工工具,由刨床②和刨刀组成。
【处子】(名)处女。(P204)
按:首先来对比一下:
【处女】①(名)没有过的女子。②(形)属性词。比喻第一次的。(P204)
“处女”这一词条有两个义项,用多义词来做释语本身就是不恰当的,违反了词典释义的原则,即使非要用也应该注明所对应的义项。再来看“处女”的两条释义,编者想用的是义项①。我们认为这样不够确切。在古文中有一句很经典的军事用语是“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意思是指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见于孙武《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如果用“处女①”来理解“处子”带入句子中,很明显是不正确的。此条释义缺乏对古代典籍的深入分析,“静若处子”中的“处子”并不是指这个女的安静起来像个处女,而是指处于深闺、不常活动的女子,借指女子处于深闺时的一种安静的状态。
建议修改释义为:①处女①。②古时形容处于安静状态的女子。
【白饭】①指不加菜、糖等做成并且不就菜吃的米饭。②饭馆按份计价出售饭菜时,指另加的不搭配菜肴出售的米饭。(P24)
按:此条释义存在的问题很多。首先看义项①,我们平时吃米饭时搭配而食的何止是菜和糖,油盐酱醋各种调料及鸡鸭鱼肉各种肉类都是吃饭时的主要搭配,例如八宝饭及其他白饭的配菜。另外,后半句“不就菜吃”的补充说明也显得极为嗦,可考虑将义项①改为“不加任何配料或菜肴做成的米饭”。因此义项①有问题。
再看义项②,无论是在饭馆出售的,是按份儿的还是按碗的,其饭菜只要不是混在一起的,这个“饭”和义项①一样,也都还是“白饭”,关键是要不要菜的区别,“不搭配菜肴出售的米饭”,这与义项①的释义相同。所以我们认为义项②应该取消。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现汉》中只列了上述两个义项,而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还有一个情况没有反映,如:“你都二十好几了,不能光吃白饭不干活呀!”这句话中的“白饭”是“不付出任何代价地吃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白食”,这也是“白饭”的一个义项,《现汉》应考虑将其收录。
对于多数的学习者来讲,词典就是权威,是指导读者语言学习和运用的重要性资料,所以词典释义必须严格做到准确无误地反映现实世界存在的客观事实,坚决避免以讹传讹的错误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词典;百科词;收词规则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130-02
一、什么是百科词
百科指自然、人文、宗教、信仰、科技、机械、医学、历史、音乐、文学等全部学科的科学知识的总称。从广义上讲,能够归属到“百科”中的某一门学科的词语,就是百科词。但是这样的界定稍显宽泛,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为了能简便易懂,几乎每一门学科下面都会产生一部分口语词,这些口语词规范程度较差,对事物的释义不够严谨,不适宜被采纳进百科词的范畴。因此,我们进一步规定:能够归属到“百科”中的某一门学科的术语,就成为百科词。那么什么是术语呢?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中对术语的解释是“某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术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用来正确标记生产技术、科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专门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术语区别于普通词语,具备专业性、科学性、单义性、系统性的特征。术语通常由本民族的一般词汇(包括一些词素)构成。成为术语后,与原词的意义部分地或完全地失去了联系。术语也可来自专名(人名、地名),如“瓦特”(Watt),“喀斯特”(Karst)等等。但一般的专名不是术语,尽管它们也以单义性为基本特征。术语还常来自外来语,通过音译(如“雷达”、“坦克”)、意译(如“硬件”、“软件”)或半音半意译(如“拖拉机”、“加农炮”)等方式借入。在一些语言中越来越多的术语来自外来语。术语和外来语的引进方式虽有不少共同点,但二者之间不完全相等:有专业性,既是术语,又是外来语(或借词);无专业性,则只是外来语。另外,术语根据其使用范围,还可以分为纯术语、一般术语和准术语,其中纯术语专业性最强,如“等离子体”;一般术语次之,如“压强”;而准术语,如“塑料”,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和一般词汇相融合。
二、《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百科词的情况
本文采取的是抽样调查的方法,在《现汉》中选定第918至第1071页共154页为原始材料,在《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以下简称《中百》)中选定字母M至Q下的条目为原始材料。《现汉》选定部分的总词条数约为5390条,①其中百科词为936条,约占总数的17.3%。《中百》选定部分的总词条数为361条。在选定范围内,《现汉》与《中百》均有收录的词条为115条,②占《现汉》选定部分百科词的12.3%,占《中百》选定部分的31.9%。《中学生百科全书》,顾名思义,代表的应是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百科词知识,因此将其用作研究材料较有参考价值。对比中我们发现,《中百》中很多有重要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等意义的百科词和一些生活中常用的百科词均未被收录进《现汉》,比如湄公河、莫高窟、抹香鲸、明长城、南极洲、、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等。这一点值得注意。
通过对这一范围内所有词条逐一输入北大语料库进行检索后发现,《现汉》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百科词为“明”,374 839次,《中百》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同样为“明”,374 839次;①《现汉》和《中百》的百科词条在北大语料库中出现频率最低词的均为0次。由此可见,同是作为百科词条被收录进词典和百科全书,词频却相差很大。因此《现汉》新增百科词不应仅以词频作为参照,还应具体考察词的义项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密切程度。
三、《现汉》增加百科词收词比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现代汉语词典》作为一部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语文词典,在我国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使这部词典在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和辅助汉语教学方面,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们建议《现汉》增加百科词的收词比例。理由如下。
1.语言表达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百科词汇大量进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百科知识已成为人们语言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词典若回避百科词汇和百科知识就很难反映自然语言的现实。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讲,人的语言认知具有百科性,语言语义学也具有百科性;因为语言单位意义的形成和解释往往需要涉及许多领域,词义的确立与表述(释义)必须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人的心理表征对这一内容的阐释(Langacker1987:154)。
2.普及百科知识的需要
当前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现汉》作为一本普及度较高的词典,广泛地被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人使用,甚至可以大胆地说,《现汉》为汉语词典中人均拥有率最高的一本,其在大多数汉语学习者和科研工作者心目中的权威性不可小视。这样一本使用者众多的词典,应该注重百科词的收录。
3.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形势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个科学领域的术语数量猛增,由于信息时代的特点,很多术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冷僻词,而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到日常交际中。因此,增加《现汉》百科词的收词比例符合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现汉》挑选新增百科词条的原则
语文词典收词自然以一般的语文词语为主。人类知识是个庞杂的系统,语文词语与百科词语(含专科词语)并没有截然的分界线。基于词典的工具性,语文词典适量地收录百科词语是必要的,但应有所控制。如何把握这个度,是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笔者认为,语文词典对百科词语的收录,一要进行总量控制。语文词典毕竟不是百科词典,百科词语在数量上不能喧宾夺主。一部中型语文词典,百科词语控制在多大比例比较适宜,目前的研究还不充分。根据选定范围内的对比,笔者建议这一范围内应再增加66个百科词,占选定范围内词条总数的18.6%。但《中百》毕竟是面向中学文化水平的人群编纂的,收词数量并不多,也不算全面。笔者认为应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选入百科词条,总数占到《现汉》总词条数的30%为宜。作为适应新世纪社会文化发展需要而编纂的《当代汉语词典》,则至少应收录40%~50%的百科词条。二要制订收词标准。哪些该收,哪些不该收,应该明确。比如在语料库中词频为零的词,建议不收,但一些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重要意义的人名和地名可以考虑收录。三要进行语言使用度调查。为了避免收词的主观随意性,应该统计百科词语的使用度,包括通用度和使用频率两个方面,选取那些使用度高的百科词语,不能仅凭个人语感取舍。
通过对《现汉》和《中百》的对比,我们更加明确了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对百科词汇的收词方面的差异。关于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的界定问题,许多专家都探讨过,有的词典学家从收词和释义两个方面来说明语文词典的性质,收词主要是语文词条,若兼收百科词条,则以常用的、已进入普通语言的为限;对条目只做语词性解释。这也给辞典编纂一些启示:在编写语文词典时,百科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选词时要根据语文词典的语文性要求,并且在释义时,将词目看作一个“符号”来进行解释,将与“符号”无关的信息减少到最低程度,语文词典中的百科词条要写得简明扼要,但也不能为了简要影响其科学性;在编写百科词典时,要注重百科词典的专业性、知识性,解释词语时仅仅将词目看作“语文词典与百科全书相对应,构成了辞书的两大种类。百科全书的体系中有百科词典,它所收录的对象往往限制在一种或多种专业词汇,通常用学科门类加以限制。
参考文献:
[1]安华林.质的标准和量的依据――谈语文词典的收词问题[J].辞书研究,2008(6).
关键词:《新华字典》 《现代汉语词典》 释义 差异
一、比较的前提与意义
《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一直是我国最具科学性、权威性的汉语语文字典、词典,是学习汉语、研究汉语的两部最重要的工具书。在同类字典、词典中。两者的发行量最大。使用范围最广。
《新华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从1953年初版到现在,经过历次大规模修订,不断丰富和完善,颇受读者欢迎,目前已出版发行第10版(商务印书馆,2003.以下简称《新华03》,不分版次时简称《新华》)。《新华》是一部小型语文工具书,主要供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使用。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也可参考。
《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型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出第1版,此后不断修订,目前最新版本为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以下简称《现汉05》,不分版次时简称《现汉》)。《现汉》是以记录普通话词汇为主的中型词典,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
虽然《新华》和《现汉》一为字典,一为词典,但二者实质上有许多相通之处。
现代汉语的字往往就是一个语素,有些同时也是一个词,而进入使用的词以双音节词占绝大多数。因此,《新华》在解释字义的同时,用常见合成词、成语作例。用(叠)、(连)标示常见组词形式,收录一部分常见合成词,并对词义进行解释。例如:
荆①落叶灌木,叶子有长柄,掌状分跫,花小,蓝紫色。枝条可用来编筐、篮等。古时用荆条做刑具:负~请罪(向人认错)。[荆棘](-ji)泛指丛生多刺的灌木。⑩障碍和困难。(《新华03》,240页)
此例使用了成语“负荆请罪”作例,并用括注的形式简单解释意义;收录了常见合成词“荆棘”,注音并解释了词义。
《现汉》在立目释词时,往往不止解释一个字可以独立成词时的意义,也同时解释这个字不能独立成词时的语素义。
迟①慢:~缓|事不宜~。②形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到|昨天睡得太~了。③(chi)名姓。(《现汉05》。182页)
此例的注解①是语素义,注解②和③是词义。
由此可见,《新华》名为字典,实则兼有部分词典的功能;《现汉》名为词典,实则兼有字典的功能,二者在功能上的这种交叉,是与现代汉语的特点分不开的。现代汉语的语素、词和字特殊的对应关系决定字和词无法截然分开。“汉字是表意文字,记录了汉语的语素或词,绝大部分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解释了“字”,基本上就解释了语素或一部分词,可以做到以字带词,或者说可以做到字、词兼顾”。
基于《新华》与《现汉》存在的上述相同与相异之处,比较二者在释义上的差异,从中分析释义方面的优劣所在,便于对两部优秀的汉语工具书在日后的修订中彼此取长补短,精益求精,也可为其他同类字典、词典提供一点在编纂或修订上的思路。
二、释义内容的差异
《新华》和《现汉》都以收录口语和书面语中的一般词语并进行注音释义为己任,能为读者提供语言和文字方面的知识,是典型的语文字典、词典。但在释义内容上有不尽相同之处。
(一)释义时《现汉》比《新华》更多地带进专业或百科知识。例如:
草①普通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新华03》,44页)
草①名高等植物中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统称。(《现汉05》,135页)
对“草”的基本义的解释,《新华》使用了常见事物举例,比较通俗易懂;《现汉》使用了专业术语“栽培植物”,概括性强,但形象性不强。
鲑鱼名。身体大,略呈纺锤形,鳞细而圆,肉味美。(《新华03》,168页)
鲑冈鱼,身体大,略呈纺锤形,鳞细而圆,有些生活在海洋中,有些生活在淡水中,是重要的食用鱼类。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大麻哈鱼。(《现汉05》,514―515页)
《新华》只解释了“鲑”的基本意义,《现汉》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更多的科普知识。
水①一种无色无味无臭透明的液体,化学成分是H2O。(《新华03》,451页)
水①名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现汉05》,1277页)
《新华》对“水”的解释简单明了,而《现汉》的解释更为细致,十分专业化。
(二)对词语一般性的解释《现汉》通常比《新华》更为详尽。例如:
按①用手压或摁。(《新华03》,5页)
按①动用手或指头压。(《现汉05》,10页)
释义时《现汉》对做出“压”动作的部位说明得更全面些。
二①数目字。(《新华03》,118页)
二①数一加一后所得的数目。(《现汉05》,362页)
《现汉》对数目“二”有进一步的说明。
《现汉》除有许多处对同一词语同一意义的解释比《新华》详尽具体,还有很多词语的义项也比《新华》多。如:
香《新华》只有3个义项(《新华03》,524页),《现汉》则有9个义项(《现汉05》,1485页),具体解释此处略。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三、释义形式的差异
(一)义项的排列
《新华》不区分同音字词,把所有解释放在同一个字头下,使用数字序号①②③……依次排列各义项。《现汉》则区分同音字词,把读音相同而意义没有联系的字词分列字头,再分别解释,多义词的义项使用数字序号①②③……逐一排列。例如:
花①(~儿)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有各种的形状和颜色,一般花谢后结成果实。②(~儿)样子或形状像花的。③错杂的颜色或花样。④混杂的,不单纯的。⑤虚伪的、用来迷惑人的。⑥模糊不清。⑦用掉。(《新华03》,191页)
花①(~儿)图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由花瓣、花萼、花托、花蕊组成,有各种颜色,有的长得很艳丽,有香味。②(~儿)名阿供观赏的植物。③(~儿)名形状像花朵的东西。(4)~(16)略。(17)名作战时受的外伤。(18)(Hua)名姓。(《现汉05》,580页)
花动用;耗费。(《现汉05》,580页)
《新华03》对“花”的解释有7个义项,义项①~⑥是意义上互有联系的基本义和转义,义项⑦是与基本义毫无关系的意义,是“花”的同形同音词,也一并列在了一起。
《现汉05》则把同音词分开来,列了两个字头:花和花2。
(二)词类标注
《现汉05》已全面标注词类,共把词分为12大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成词语素标注词类,不成词语素和非语素字不作任何标注,这样,语素义与词义便截然分开了,使人一目了然。例如:
笃①忠实;一心一意:~厚|~志|情爱甚~。②(病势)沉重:危~|病~。③(书>副很;甚:~爱|~好(hao)。④(Du)名姓。(《现汉05》,337页)
可以很容易地看出,①②是语素义,③④是词义。
《新华03》也标注部分词类,主要有叹词、拟声词、助词、介词、量词、副词、代词等,名词、动词、形容词一般不标注。例如:
甭副词,不用:你~说。~惦记他。(《新华03》,22页)
《新华03》没有全面标注词类,所以使得语素义和词义混杂在一起作为义项,不容易区分。
(三)词语来源及色彩义标注
《新华》对词语来源和色彩义标注的比较少,《现汉》对此标注的比较多。
《新华03》注解中的表示本字是方言地区用的字或者本义项所注的方言地区的用法。表示本字是古代用的字或者本义项所注的是古代的用法。《新华03》虽然标注方言词和古代用字用法,但不是所有此类词语都标注,例如:
爹①父亲(叠)。(《新华03》,99页)
“爹爹”是方言词,未标注。
《现汉05》一般条目中,标(口>的表示口语,标(方>的表示方言,标(书)的表示书面上的文言词语,标的表示古代的用法,(口>、(方)、(书)等标记适用于整个条目各个义项的,标在第一义项之前;只适用于个别义项的,标在有关义项数码之后。
对词语的来源和色彩义进行全面的标注,有益于读者更为准确地认知和使用词语。例如:
旮[旮旯](-子、-儿)角落。喻偏僻的地方。(《新华03》,140页)
旮[旮旯儿]名①角落。②狭窄偏僻的地方。(《现汉05》,434页)
“旮旯”是地域性很强的方言词,《新华》没有标注来源。类似这样的词语,标清来源,便于读者认知词义并选择使用。《现汉》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细致。
(四)标点符号的使用
在同一义项中,对于有细微差别的解释,《新华》使用逗号隔开,《现汉》则使用分号隔开。例如:
孑单独,孤单:~立。~然一身。(《新华03》,231页)
孑①(书)单独;孤单:~立|~身。(《现汉05》,695页)
使用分号把有细微差别的解释隔开,层次感更强,不仅能突出解释的差别,而且能区分开一个或多个解释,不至于混淆,释义效果更好一些。例如:
焖盖紧锅盖,用微火把饭煮熟:~饭。(《新华03》,330页)
焖动紧盖锅盖,用微火把食物煮熟或炖熟:~饭|油~笋|~―锅肉。(《现汉05》,934页)
从逗号的使用上,我们可以一眼辨别出《现汉》对“焖”的解释只是一个,而类似的情况《新华》则需要读者去辨别。
《新华》与《现汉》还有其他标点的使用差异,但对释义没有影响,此处不再赘述。
四、释义用词的差异
不同词典对同一个字词的解释,有的会完全相同,有的会大同小异,主要表现在词语的选用上。《新华》和《现汉》的释义用词也有一些差异。
(一)《新华》使用了部分生僻词释义。例如:
看①瞧,瞅。(《新华03》,257页)
看①使视线接触人或物。(《现汉05》,762页)
对“看”的解释,《新华》使用了口语词“瞧”和方言词“瞅”,虽然解释简短,但用来解释的词语比被解释的词生僻,邾分让读者有无法理解的可能。《现汉》展开解释,没有生僻词。再如:
擦①抹(ma),揩拭。(《新华03》,40页)
擦②用布、手巾等摩擦使干净。(《现汉05》,122页)
对“擦”的解释《新华》同样使用了生僻词语,《现汉》则展开进行解释。
(二)《新华》使用了部分非通用词和词的非常规用法。例如:
[](-jie)(方>1.称祖母。2.尊称年老的妇人。(《新华03》,2页)
表示“女人”之义,“妇人”非当今通用词,通用词为“妇女”。
蚕……蚕普通经过四眠就吐丝做茧,蚕在茧里变成蛹,蛹变成蚕蛾。(《新华03》,42页)
“普通”常做定语和谓语,表示“通常”之义做状语,常用“一般”而不用“普通”。
五、收录新词和增添新义的差异
对近些年来产生的新词,《新华》较少收录,而《现汉》则大量收录。例如:
《新华》在释义时收录并解释了“电脑”、“手机”、“磁盘”、“磁卡”、“因特网”、“上网”、“网站”等新词,未收录解释更多的像“股票”、“家教”、“埋单”、“网吧”、“酒吧”、“派对”、“人气”、“受众”、“下载”等常见新词。而《现汉02》、《现汉05》收录并解释了大量常见新词。
对一些在近些年的使用中增添了新义的字词,《新华》很少列出新义项,《现汉》则尽呵能把新义项添加进来。例如:
吧②(外)具备特定功能或设施的休闲场所。(《新华03》,8页)
吧2出售酒水、食品或供人从事某些休闲活动的场所。[英bar](《现汉05》,18页)
对“吧”的新义,《新华》和《现汉》一样添加了新义项。
虫②比喻具有某种特点的人(多含轻蔑意):书~|网~|可怜~|应声~|糊涂~。(《现汉05》,188页)
炒②炒作①:~地皮|~股票。③炒作②:~新闻。④指解雇:他让老板给~了。(《现汉05》,162页)
以上所列《现汉05》中“虫”、“炒”的各义项皆为旧词新义,而《新华》在释义时并未添加。
六、结语
语文字典、词典不仅要为读者提供语言文字知识,有时也要提供一定的百科或专业知识,使读者能够在识字的同时又扩大知识视野,但不必过多,也不必过于专业:释义应该简明扼要,又不失全面。同音字词应该区分开,分列字头,分别解释;词类、词的来源和色彩义等,有必要的应该标注,并做到前后一致;释义用词,要选用通用词和常规用法;在语言实践中被广泛认可和普及使用的新词以及已经约定俗成的旧词新义,应该尽可能收录并解释,以便与时俱进,跟上语言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