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制造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制造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械制造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昌娟(1980-),女,河南民权人,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高保彬(1977-),男,河南民权人,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70-02

一、课程特点与改革必要性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被列入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该课程主要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及生产活动的组织、机械加工方法、机械加工过程及其系统。包括金属切削过程及其控制,机械加工设备与典型刀具、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质量及其控制、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等内容。

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除理论教学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还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训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使学生树立现代工程意识,掌握机械工程领域中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分析解决机械工程中一般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如何使学生能真正在兴趣之中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的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和教学改革的核心。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内容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丰富,计划教学学时多安排64个学时,包括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等内容。按照全国高校教学改革要求,贯彻“重视基础、精简学时、拓宽口径”的改革思路,以机械制造工艺学为主线,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以产品质量、加工效率与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对原机械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强调应用性和能力的培养。

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侧重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注重工艺原理的实际应用。课程总学时为48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2 学时,实验教学6 学时。表1为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学时安排。

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1.课堂教学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堂教学的难点在于内容比较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直观的视觉认识,增加了学习兴趣。例如在讨论CA6140型卧式车床的传动系统时,必须将车床的一些主要结构,如主轴箱、溜板箱中的双向多片式摩擦离合器、制动器及其操纵机构、纵向/横向机动进给及快速移动的操作机构、超越离合器等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等充分理解,才能对整个传动系统图进行透彻的分析。讲解时可将相关的视频、动画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不仅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也真正提高了课堂实效。除此之外,通过建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精品课程网站,设置了课程设计、视频教学、多媒体课件、模拟试卷、习题、在线学习问答等环节,增加了学生同老师之间的交流。

(2)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有现场比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提问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主线贯穿教学法等。要结合教学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感受,尽量贴近生活,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兴趣,自主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讨论定位原理中的过定位时,应该采用3个支撑钉实现平面定位,若采用4个支撑钉,则出现了过定位情况。过定位是否允许,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这个问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桌椅板凳来讨论,四条腿的凳子比较多,其与地面的接触属于过定位。若地面平整,凳子的四条腿等高,且四条腿与地面接触的面都是小平面,则凳子与地面能很好地接触,人坐上去后很稳定;若地面不平或凳子的四条腿不等高,则凳子的四条腿与地面就不能完全很好地接触,最多3条腿接触,具体是哪3条腿接触,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人坐上去后就不稳定。而对于野外作业的三脚架,三条腿与地面之间是小锥面接触,属于完全定位,作业的时候比较稳定;如果用四脚架,则无法稳定地实现野外作业。

2.实验教学改革

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理论教学中需要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设置实验,如车刀几何角度测量、切削力的测量、机床结构模型分析试验,机床静刚度测量和误差复映规律试验。以往开设的这些实验大多都是验证性的实验,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针对这个问题,在课程实验中,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如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和机床夹具综合分析等,给定一个具体的零件,首先进行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工艺路线的拟订及论证并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其次针对某道工序进行专用夹具的总体方案设计与论证,最后和实验室已有的工装夹具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各自的利弊。这样以来,就可以很好地将实验环节和理论学习及后续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联系起来,既可以对书本上所学的较抽象的理论内容很好地理解,又为后面的专业课的学习及实践环节打下一定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去设计实验,让学生自主地搭建实验平台,使用实验设备、使用实验仪器仪表,选择测量的方法及处理试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等,才能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动手能力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3.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由于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的学时比以前大大削减,所以如何在更短的时间中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改革面临的问题。

(1)提前下达课程设计任务,课程设计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首先是在两周的认识实习期间就将课程设计任务分配下去,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疑问去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最后在4周的生产实习环节检验课程设计结果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能让学生带着最关心的问题去实习和学习,有利于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和学习效果,符合“实践―认识―实践”的认知规律(生产实习、课程讲授、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共同完成)。

(2)调整课程设计任务和课程设计内容。由原来的一人一题变为多人一题,分工明确,4~6名学生共同完成一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2~3种方案),而每名学生设计不同道工序的夹具。

(3)课程设计中间答辩环节。能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方案的合理性,设计的难易程度,能否实现等,同时可以解答学生的一些疑问,集中起来共同讨论,有利于取得课程设计较好的成绩。

4.考核评估体系改革

以往的考试模式大多沿用传统的考试管理模式,采用闭卷考试,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80%和20%,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和作业组成,更多地注重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而对实践环节的检验不够充分。因此,打破传统的考试模式,对考核评估体系进行改革是必要的。具体做法是将认识实习、课堂学习、课程设计及生产实习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组成,以百分制计算,平时成绩占4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60分。平时成绩中,考勤、课堂随机提问、平时作业及实验20分,实习、课程设计及答辩情况20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以实际卷面得分为依据,按满分60分计入课程成绩,考试试卷从试卷库中随机选择。笔试环节严格实行教考分离,建立科学合理的试卷库,采取流水阅卷。

四、结束语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为机械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取得较显著的课程教学效果,离不开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更离不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和深入。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出适应现代制造技术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晓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3):59-61.

[2]刘传绍,郑建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关铁鹰,孙继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1-123.

机械制造基础范文第2篇

(洛阳市中信重机高级技工学校,河南 洛阳471003)

【摘 要】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一门讲述有关机械产品制造过程的综合性技术课程。在教学大纲中规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由毛坯制造工艺、零件切削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三大部分构成。

关键词 毛坯制造工艺;典型工件加工;教学手段;机械制造工艺

毛坯制造工艺部分讲述:铸造、锻造、焊接等的相关基础知识;零件切削加工工艺部分讲述:车削、钻削、镗削、铣削、磨削、数控加工、特种加工、精密加工、典型工件加工、钳加工与装配等的相关基础知识。

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及装配的基础知识,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增强工作的适应性。能总体地了解和把握机械制造活动,掌握金属切削过程基本规律和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合理选择材料、毛坯制备、机械加工方法,树立产品质量意识,初步具有解决生产现场工艺问题的能力。

1 教学现状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一门传统的课程,多年来人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但由于其教学内容比较繁杂且涉及实际生产经验等特点,还存在一些问题。

1.1 教学手段使用不恰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如幻灯片、投影仪、语音设备、多媒体等。最初将这些手段引入教学的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由抽象变为直观,便于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教材,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目前,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单纯、过分依赖PPT,在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设备当做减轻备课任务的一种工具;另一种是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板书加挂图、教具,这样一来教学过程显得呆板,课堂气氛不活跃,很多抽象的东西如机床的结构、加工过程等使学生难以理解,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

1.2 理论联系实践难以实现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材料的各种特性、设备的各种结构、工艺的各种优缺点、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及装配等,学生必须结合大量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很多操作步骤和原理听起来很费解,但只要到车间或现场看一眼就不难明白。

已有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在时空上分离,先将理论全部学完再实践,或先实践完再进行理论学习。缺少实践的理论教学,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变得十分难解,处于云里雾里的迷糊状态;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必然只能停滞在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较低层次上。

再加上学校重视度不高,课时安排不足,缺乏相关教具、仪器和设备,使得即便是教课书中安排的“实训课题”,也难以实现。而实训课题的本意是旨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设计的。

1.3 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绝大多数仍然以书面答卷的方式进行,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纯地追求卷面分数,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就重视,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就不重视。有的甚至平时根本不听课,连书本都不翻,凭考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来达到修完这门课程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考完这门课后,什么也没学到,什么也没得到。

1.4 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传统知识的介绍,先进性和时代感较少,难以适应青年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兴趣,主观上认为该课程无用而对它产生排斥思想。尽管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挂图、多媒体等方法以适应教学的需要,仍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建议

2.1 有效地选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为了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宜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使用PPT的同时,不能忽略实物教具的使用。在讲解一些机床结构、刀具夹具等知识时,仅靠教师的理论讲述无法使学生完全理解,可通过现场教学手段,利用实习工厂、生产工厂的机械设备,在短时间内解决黑板上难以讲透的问题。没有现场教学条件的,可结合具体教学环节,有针对性的拍摄一些生产过程教学短片,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此外,还可以通过讨论式、研究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2.2 充分发挥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不同于纯粹的理论课,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践效果对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学校已有的实习工厂、生产工厂的条件,将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与学习相互穿插的方式,或者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大为增强,不仅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采用合理全面的考核方式

职业教育应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卷面考试成绩的好坏很难全面说明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宜采用合理全面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单纯为了通过考试而功利地受迫学习,而是自觉、主动的地习,真正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为此可以对学生在实践环节、课堂环节、测试环节、操作环节等分别进行多形式考核,最后再综合评定,从而较全面地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

2.4 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动态结合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不断涌现。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备课时教师应与时俱进,注意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及时收集学科最新的发展态势进行介绍,使学生在感受到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同时理解学习传统知识的重要性,增加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收集感兴趣的前沿科技,培养自学能力。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论与生产结合的综合能力。许多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实际生产经验不足,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欠缺,呈现出“纸上谈兵”的局面。因此,在建设师资队伍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参加项目开发等方式,加强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3 结束语

机械制造基础范文第3篇

论文摘 要 分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该课程的教学特点,探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方法,以期促进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高等本科教育中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讲述有关机械产品制造过程的综合性技术课程。在本校的相关专业教学大纲中规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两大部分构成: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部分讲述现代工业常用材料(金属、高聚物、陶瓷、复合材料等)和热加工工艺基础(铸造、锻造、焊接、粉末冶金、热处理等)的相关知识;机械制造技术部分讲述机械加工工艺基础的相关知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总体地了解和把握机械制造活动,掌握金属切削过程基本规律和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合理选择材料、毛坯制备、机械加工方法,具有产品质量、公差与配合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解决生产现场工艺问题,决策制造模式方面的能力。 

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现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传统的课程,多年来人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但由于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且涉及实际生产经验等特点,还存在一些问题。 

1.1 教学手段的不正确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如幻灯片、投影仪、语音设备、多媒体等。最初将这些手段引入教学的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由抽象变为直观,便于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教材,提高教学速度和质量。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有些教师,特别是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设备当做减轻备课任务的一种工具,如把所有内容都打进ppt,上课过分依赖ppt,以此减少备课时间;另一种是有些教师对这些教学手段过于排斥,认为他们的应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讲授+板书,这样一来教学过程显得过分呆板,课堂气氛不活跃,很多抽象的东西如机床的结构、加工过程等使学生难以理解,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 

1.2 实验与金工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不足以理论联系实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材料在不同工作环境中的各种特性、设备的各种结构、工艺的各种优缺点及在生产中可能会造成的后果等,学生必须结合大量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很多操作步骤和原理听起来很费解,但只要到车间或现场看一眼就不难明白。已有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在时空上分离,先将理论全部学完再实践,或先实践完再进行理论学习。缺少工程实践的理论教学,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变得十分难解,处于云里雾里的迷糊状态;没有理论支撑的工程实践必然只能停滞在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较低的层次上[1]。 

1.3 考核方式欠合理 

目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绝大多数仍然以书面答卷的方式进行,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纯地追求卷面分数,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就重视,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就不重视。有的甚至平时根本不听课,连书本都不翻,凭考前“临时抱佛脚”来死记硬背书中的一些概念、术语和简单理论来达到修完这门课程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考完这门课后,什么也没学到,什么也没得到。 

1.4 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传统知识的介绍,缺乏先进性和时代感,导致一些学生主观上认为该课程无用而对它产生排斥思想[2]。尽管有些负责任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各种不同挂图、实物模型、动画等方法以适应不同章节的教学需要,仍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方案 

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提出教改措施。 

2.1 有效地选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为了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宜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讲解一些机床结构、刀具夹具结构等知识时,仅靠教师的理论讲述无法使学生完全理解,通过采用直观教学、现场教学和电化教学等手段,利用实验室的机械装备,可在短时间解决黑板上难讲透的问题[3]。此外,还可以通过交互式、讨论式、研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4]。 

2.2 充分发挥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不同于纯粹的理论课,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践效果对教学质量的好坏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学校已有或周边生产工厂的条件,将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与学习相互穿插的方式,或者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工程能力大为增强,不仅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采用合理考核方式 

高等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卷面考试成绩的好坏很难全面说明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宜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单纯为了通过考试而功利地受迫学习,而是自觉、勤奋、紧张地学习,真正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为此可以对学生在实践环节、设计环节、课堂环节、答辩环节、操作环节等分别进行考核,从而较全面地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 

2.4 强化教学内容和专业发展的动态结合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机械制造方法不断涌现。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备课时教师宜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及时收集学科最新的发展态势,介绍一些与之相关的最新的材料、成形、制造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感受到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同时理解学习传统知识的重要性,增加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收集感兴趣的前沿科技,培养自学能力。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课程性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论与生产结合的综合能力。许多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实际生产经验不足,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欠缺,呈现出“纸上谈兵”的局面。因此,在建设师资队伍过程中,通过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和时间、参加项目开发等方式,加强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5]。 

3 结束语 

提高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质量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培养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应围绕教学目的,针对教学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努力实施改革,才能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满足社会对他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建中,汤宁荷.面向学生职业生涯的《机械制造技术》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197. 

[2]罗小林,包家福.《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93-97. 

[3]王书元,王克明.《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171. 

机械制造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工程意识

作者简介:侯英岢(1979-),男,山东聊城人,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讲师;赵大旭(1974-),男,河南南阳人,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讲师。(浙江 临安 311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浙江农林大学教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ZC121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68-02

“机械制造基础”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机械制造常用的加工方法及其机床、零件制造工艺及其夹具等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应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有助于提高机械类学生的全面专业素质,对于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过硬技术水平的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领域的生产设备越来越先进,操控越来越智能化。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一、“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特点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

首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该课程由“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以及“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精炼整合而成,知识点多,内容庞杂,课程学习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教学存在较大难度。

其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都是机械制造中应用的成熟技术知识,实践性很强。由于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学生学习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存在较大难度,这往往导致课程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另外,随着机械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和设备在工程应用中越来越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应用越来越多,使传统“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与现实应用脱钩越来越严重,这进一步增加了该课程的教学难度。[1]如何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解决课程中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比重和关系是该课程面临的新挑战。

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传统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仅限于金属切削原理、各类切削机床及夹具、机械加工工艺学等知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的加工工艺及成形方法、新的加工机床等不断涌现并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领域,“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涉及的机械制造技术已发展成为集材料科学、机械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技术。现行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陈旧、落后,与当今机械制造工程实际严重不符,必须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

目前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是在传统的机械加工工艺方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加工制造技术主要包括金属材料的加工成形方法(车、磨、钻、铣、刨等方法)和特种制造方法。随着工业领域内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内容体系也大大丰富。加工材料从金属到各种非金属和复合材料,加工方法从传统的冷热加工到应用声、光、电的特种加工,设备控制从普通的机电控制到数字程序的控制,加工系统从单机版数控加工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展。[2]为紧跟机械工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培养高素质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体系需进一步改革。教材仍以“零件工艺分析—材料选择—毛坯成形方法—零件加工方法—生产管理”为主线,但教材内容应适当加入当前先进的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三束加工技术。[3,4]虽然机械类学生在学习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后还会学习“先进制造技术”课程(选修或考查课的形式),但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加入部分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内容,会使课程更贴近工程实际。另外,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对教材中过于单纯的理论阐述应予以适当的删减,如金属切削方面的部分理论;对工艺技术基础方面的理论内容应予以加强,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案的分析与选择,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内容

工程实践训练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规律,结合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现状,工程实践应建立以实验类、实习类、设计类和创新类为基本框架的教学体系。实验类实践教学的内容要实现课程之间、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与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整体化工程能力。实习类实践教学是通过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进行全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设计类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外兴趣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内容,课程设计主要强化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毕业设计方面应加强学生工程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创新类的实践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解决工程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以上四类实践教学内容相互融合与交叉,构建了培养学生知识、素质、能力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5]

三、“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来看,若其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灌输、填鸭”教学模式,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其培养目标。该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课程内容包括较多的抽象理论、概念,而学生恰恰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必须探索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方法,使抽象的概念、理论和加工工艺变得生动、形象。除常见的如“以学生为主体”、“应用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外,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点教学方法对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要。

1.注重绪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兴趣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更应如此。绪论是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在绪论教学中,首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产品,如电脑机箱外壳、食堂餐盘等,和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产品,如汽车上的一些零件等,向学生提出一些诸如这些产品的材料、加工成形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列举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工程实例来说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制造科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服务于生产实践的道理,使课程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分析该课程对培养机械类学生专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来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懂得学好、掌握该门课程知识的重要性。[6]

2.注重综合应用的教学

工程技术领域的理论知识最终是要应用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由多门课程整合而成,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中将“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综合化,使学生掌握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安排一些基础理论应用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探索“机械制造基础”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使学生专注于综合知识的学习及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7]

3.设置问题,课内外分组讨论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由学生熟悉的事物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机械制造及相关方面的知识去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对各种解决方案进行分析点评,引出正确结果。这种互动、讨论式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学生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另外,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外作业形式,首先为学生设置一些工程实际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分组,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设想共同讨论问题,交流心得,最后以组为单位提交问题解决方案。

四、“工程意识”培养方法探讨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除强化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外,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1.理论联系实践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包含较多的偏重于应用的知识,如果生硬地把这些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将很难理解和接受。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应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去教授给学生。如对于圆柱销的定位问题,课本上明确提出“长圆柱销能限制工件的两个移动自由度和一个转动自由度、而短圆柱销只能限制工件的两个移动自由度”。但是单从几何和力学角度分析,两种圆柱销的定位效果是一样的。如果生硬地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们都很难接受。这时就应该根据工程实际,赋予定位销和工件一定的强度、硬度等力学性能,如果用短圆柱销限制工件的转动自由度,由于其所受的切削力、夹紧力等,势必会造成定位元件和工件的破坏,而且定位精度也难以保证。[8]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不仅可以深刻理解圆柱销定位的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从工程角度思考问题。

2.理论知识联系生活经验

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与大家熟知的日常生活实例作类比,不仅使知识更易被接受,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讲解不同平面加工方法得到的加工纹理形状时,把刨削加工的平面纹理比作犁地犁过的痕迹,而把端铣方式加工的平面纹理形象地比作拿大扫帚扫地的痕迹。又如粉末冶金的压制和烧结类似于砖瓦加工时做砖坯和烧制的过程。

五、结束语

工程意识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当今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机械制造基础”作为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现代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发展阶段,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机械类、近机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从工程意识培养的角度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符合机械制造发展趋势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苏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

[2]张燕梁.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2,(13).

[3]于加洋.谈《机械制造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1999,(5).

[4]关铁鹰,孙继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0,(11).

[5]张爱梅.新时期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26).

[6]刘长红,郭晓琴,王金凤.“机械制造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5).

机械制造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专业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 教学方法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中,不会有《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夹具设计》、《机械切削机床》等机械制造类专业专业必修课程,为了使学生能一定程度上掌握机床、刀具、夹具、工艺等方面的知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结合教学经验,以及与同事、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探讨,对本课程教学提出了以下意见。

1.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基础理论的多媒体教学

学科的基础理论是构成该学科的基石,基本理论是我们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指南,基本理论越扎实,我们的视野就越宽,思路就越广,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工程材料及材料处理部分教学是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的基础,该部分内容偏重于理论性,实践性方面主要体现在对理论的验证。在理论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这样理论上比较抽象的概念得到了具体形象表达。如铁素体、奥氏体、珠光体等组织通过课件形象生动的展示,其结构的微观组织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对铁碳合金结晶过程分析、热处理过程、组织转变等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学生在金属材料的内部组织与外在性能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学生能够很透彻地对该部分内容进行理解。加强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具备良好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机械专业人才。

2.以工程案例为主线,组织模块教学

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主线,组织模块教学。让学生直接面对某一个机器零件或某一台设备,从图纸技术要求出发,分析和实施工作的全过程。对学生来说,由始至终接触一项工作的全过程,针对性强,有利于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性,不再茫然无知和缩手缩脚,更能适应岗位的要求;而且工作任务明确,学生对此较感兴趣、表现积极主动。但对教师来说,任务却更艰巨。因为这完全打破了教材的体系,以往教材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总是先基础理论后专业实践,现在必须让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有机地结合,基础理论知识点的介绍穿插在解决工程问题过程中,教学中以因需施教为原则,学以致用为出发点,需要什么,学习什么,教师介绍什么;需要多少,学习多少,教师介绍多少。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知识点多的交叉学科,它涉及许多学科知识,如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机械结构原理、机械加工及设备、工程标准规范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全面的知识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及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3.重视实习教学,强化实践环节

实习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机械制造基础》实践性环节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灵魂,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根本,这也是工业现代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机械制造基础》的实习教学任务应该围绕这一要求展开,需要创造自主学习、自我激励的实习环境,培养学生有较强的自我建构能力。我国生源实践基础差,生源特点和实践水平影响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内容。我们的学生基本无实践经历,特别是来自乡村的学生,工业基础知识非常缺乏,使得《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实习教学更加困难,难以完成实习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基础训练。国外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占总学时的比例较大。如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实践课时可占总学时的2/3,实习时间都比我国长。他们十分注重教育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有一些国外的学校对“由校门到校门”的学生还要求经过半年的预科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存在很大的差距,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工夫,提供足够的实习、实验、设计等实践条件;摆脱验证的设计性、综合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对许多不宜放在某一些章节中的实验合并为综合实验,把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放在实践中学习;要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全方位营造《机械制造基础》实习的理想环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下,教师要自身的特点结合教学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用全新的观念理论审视指导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以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吕英波,王进军.关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机电技术,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