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卡夫卡名言

卡夫卡名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卡夫卡名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卡夫卡名言

卡夫卡名言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卡马西平;盐酸氟桂利嗪;耳鸣;不良反应

耳鸣指的是在没有外界声音刺激的情况下,主观上认为在耳内有声音感觉的现象,并非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症状,目前对于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也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本文通过研究探讨卡马西平与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耳鸣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应用经验和临床意义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82例耳鸣的患者,男性43例,女性39例,年龄在19-68岁,中位年龄为41.4±1.5岁,病程为15d-4个月,平均病程为2±0.3个月,皆符合《实用耳鼻咽喉科学》中关于耳鸣的诊断标准[1],按照耳鸣响度分级皆在2-4级,皆通过纯音电测听检查,显示听力正常有38例,感音性耳聋有4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抽取法分成2组,各有41例,皆给予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单纯使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再加用卡马西平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各方面的比较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皆给予安慰剂谷维素(临汾奇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602142)常规治疗。

1.2.1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单纯每晚使用10mg/d的盐酸氟桂利嗪(西安杨森制药厂生产,批号:061015765)治疗,1天1次,连续治疗2周,若病情好转,改为每晚5mg口服治疗,1天1次,再维持治疗2个月。

1.2.2B组在A组基础上再加用200mg/d卡马西平(上海三维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60516)治疗,1天2次,连续治疗2周,然后改为300mg/d,1天3次,再维持治疗2个月。

1.3疗效评定标准参考的是《实用耳鼻咽喉科学》中关于耳鸣的疗效标准,显效:治疗1疗程后在日常安静环境中,主观耳鸣音或自觉耳鸣声消失(允许患者在标准隔音室中有微弱的生理性耳鸣出现);有效:治疗1疗程后在日常安静环境中,自觉耳鸣明显减弱;无效:治疗1疗程后在日常安静环境中,自觉耳鸣无减弱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数据统计使用卡方软件V1.61版本进行处理,数据间对比采用X2检验,%作为计量单位,P

2结果

B组治疗后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2.7%(38/41),A组为90.2%(37/41),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B组治疗期间出现恶心3例,口干2例,乏力2例,嗜睡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而A组治疗期间出现恶心1例,口干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本研究中统计可见,联合用药组治疗后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2.7%,单独用药组为90.2%,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的盐酸氟桂利嗪作为一种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对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机制进行阻滞,有效地扩血管,从而改善耳蜗的微循环,属于常用的一种治疗耳鸣的药物,相关研究中指出[2],单纯每天使用10mg的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连续使用1-8周,患者即可达到满意疗效;而卡马西平作为一种钠通道阻滞剂,能够有效使神经元的过度兴奋降低,使神经元膜的稳定性恢复,并对突触传导作用造成影响,从而对突触前钠通道进行阻断,有效地抑制动作电位,在突触后在去极化状态下使神经元细胞体发生高频重复放电机制受到阻断,进而有效地抑制频发放电时出现的高频动作电位,也常应用于治疗耳鸣,一般在使用3-6d即可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维持疗效;目前对于两种药物的单纯用药疗效均较为认可,但两者的远期疗效及联合使用时疗效的确切性仍缺乏大样本的研究,本研究中统计中显示,联合使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而单纯使用盐酸氟桂利嗪组为7.3%,可见卡马西平治疗耳鸣的副作用较多,虽在停药后基本消失,但对患者治疗耐受性及依从性有一定影响,同时联合使用不会明显增加疗效,因此,临床上对于二者联合使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存在争议,本研究由统计结果出发,并不推荐联合使用,可分别联合安慰剂治疗,即可达到较好的近期疗效。

综上所述,卡马西平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耳鸣的近期疗效与单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差异不大,皆能显著消除临床症状,但联合用药明显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临床不推荐,其远期疗效仍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卡夫卡名言范文第2篇

一、艺术创作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好奇心与探寻欲望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两者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动的。单就文艺对科学研究的作用来看,它能够触动和激活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审美艺术中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人们对于作品的审美效应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我们欣赏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惊异于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的勇敢精神、高超武艺和非凡智慧;欣赏印度现代作家、诗人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惊异于人类努力摆脱自身有限的存在,渴求自由和永恒的热望;欣赏美国19世纪女作家斯陀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惊异于美国蓄奴制的罪恶和美国黑人的不幸遭遇;观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惊异于那微笑的神秘;听着德国近代大音乐家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惊异于作曲家那伟大的胸怀;阅读莫言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惊异于他对人的生命向力的赞誉和探究……欣赏者在惊异中本来是片断的、零碎的感受都被接通为一个整体,他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撼动;而作为审美对象的文艺作品中潜藏着、幽闭着的意蕴,突然被敞亮了出来。由此可知,真正的审美艺术活动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都是伴随着惊异感和探索欲而产生的。当然,好奇心和探索欲并不等于审美艺术活动,然而它在审美活动中却能够豁然贯通人们胸臆、发现审美对象的整体底蕴的电光石火。应该说,没有惊奇就没审美发现,也就没有审美艺术活动。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悲剧等叙事性作品时指出:“一切‘发现’中最好的是从情节本身产生的、通过合乎可然律的事件而引起观众的惊奇的‘发现’,例如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和《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中的‘发现’;伊菲革涅亚想送信回家,是一桩合乎自然律的事。”[3]在审美艺术活动中,惊奇和探索往往能带来审美发现,使人们处在发现的激动之中,因而艺术中的惊奇和探索会促使欣赏者探索人生乃至整个宇宙的奥秘。

科学工作者面对艺术世界的绚丽多姿、神奇莫测,一定会使他驻足沉思,产生一种惊异感和新奇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进入审美艺术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探索的欲望。艺术是培养和激励人们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一种审美方式。在科学史上,有数不清的科学家都受到了音乐、诗歌、小说以及古老的神话、传说、童话等艺术的熏陶,启动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启动和增益着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今天,理工院校的学生要增益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学习和科学研究活动中有所创见,参与文学艺术活动、特别是欣赏那些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说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二、文学艺术是滋养科学工作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的最好学校。在审美艺术活动中培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会伴随着科学研究活动的始终,成为历久弥新的心理力量,驱动他们不懈地探索宇宙的奥秘。

许多科学家都非常重视对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培养。他们从童年时代,就常通过艺术不断培育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我们以爱因斯坦为例。爱因斯坦从六岁起学小提琴,莫扎特奏鸣曲使他感到异常惊奇,他爱上了它。在所有艺术中,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除莫扎特外,还酷爱巴赫、贝多芬的作品。他还热爱莎士比亚、哥德、海涅、陀斯妥耶夫斯基和肖伯纳等文学大师的作品。在青年时代,爱因斯坦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人们知道,高斯是18至19世纪德国伟大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心目中,陀斯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他认为,陀斯妥耶夫斯基给予他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他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爱因斯坦如此重视文学大师特别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能够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充分利用文学形象以及文学语言符号的巧妙性的美感,去思考和探索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值得一提的是,爱因斯坦同卡夫卡这位生前无名、死后殊荣的奥地利现代派作家也有过交往。卡夫卡有一句名言:我总是企图传播某种不能言传的东西,解释某种难以解释的事情。他在《审判》、《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小说中,描写了一群十分渺小的、被损害被侮辱的“小人物”的艺术形象。他们无法与天抗争、与命运抗争,因为任何抗争都会失败告终;他们连生命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惶惶不可终日。小说通过荒诞、离奇的情节,表现了人们孤独、恐惧的心理以及作家对广大下层人民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的关注与同情。卡夫卡把文学艺术看成是探索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的主张以及对下层小人物生活境遇的深刻描写,都让爱因斯坦感到震惊,引起他强烈的共鸣,激发了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所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认为,艺术与科学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尽管不同,可是却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以好奇心和惊异感为动力,企图寻找与表述未知的东西;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反应虽然不同,可是它们互相补充着。

卡夫卡名言范文第3篇

首先,我们要了解命题者的命题意图。从近几年的文学常识命题设置上来看,其干扰项往往有以下几种类型。

张冠李戴型。如2012年江苏卷中“边城中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其中的天保大佬美丽得很,茶峒人拙于赞扬这种美丽,便为他取个诨名叫‘岳云’。”岳云是二佬傩送的诨名。故意设置张冠李戴型题目,基于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名著内容的记忆是否准确。

无中生有型。如2012湖北卷中“C.《孔乙己》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作者对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的悲惨遭遇,寄予了同情。”“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错误,文中没有此情节。这一情节的设置是命题者试图混淆其与《祝福》里祥林嫂的遭遇,也暗含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是否熟悉之意。

以偏概全型。如2012北京卷第5题C项“从先秦《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再到明清诗文,作品的句式呈现出以下共同特点:多用对偶,骈散相间,错落有致。”“多用对偶,骈散相间”是骈文的特点,不能概括前述所有文学体裁的特点。

不合逻辑型。如2013湖北卷中“B.《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赴宁国府赏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觉得这副对联蕴含丰富,十分喜爱,铭记在心。”这副对联是古代读书人信奉的封建理学的修身标准。而一向反感程朱理学,被评为“愚顽怕读文章”的贾宝玉怎么可能喜爱呢?即使没有读过《红楼梦》,从贾宝玉叛逆的性格也可判断出,他是很讨厌这副对联的。命题者专设此项,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红楼梦》情节是否熟悉,也考查了学生能否准确把握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命题者在设置题目时,既要考虑到立足于课本内容,又要在难度设置上恰到好处,总会在以上几个方面出题。因此,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应对方法。

1. 识记课下注释中的文学常识、典故。

按照时代、国别、从古至今、由中而外的顺序,将中外重要作家作品(包括作家的生活时代、国别、代表作品、风格流派、地位影响以及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等等)一一加以梳理。或者按照模块顺序,一一加以牢记。比如《老人与海》――海明威――美国――小说――“冰山一角”理论等。

2. 熟悉课文内容、名著内容。

主要识记课文基本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生活命运、审美意义等。可以按照“谁,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性格品质,反映了什么主题”的方式来记忆主要内容。名著部分还可参照“名著导读”部分的内容来记忆。如识记《老人与海》的文学常识。主人公是桑地亚哥,其名言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主要记述了桑地亚哥经过两天两夜跟鲨鱼的搏斗,最终拖回一副鱼骨头的故事,赞扬了跟大自然相斗,虽然失败却仍能不屈抗争的硬汉精神。如2012江苏卷中“《雷雨》中的梅侍萍在二十七年后又一次来到了周公馆,当年的周朴园为了迎娶有钱有门第的小姐蘩漪,赶走了她和刚出生三天的婴儿。”“二十七年后”应为“三十年后”,刚出生三天的婴儿是她自己抱走的,不是被赶走的。这些知识只有通过熟记才可。

3. 根据人物性格特点进行推断。

像上面在“不合逻辑型”中所提到的2013湖北卷B项,由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可做出推断,其绝对不会喜欢专门琢磨人情世故的对联的。再如2012福建卷“E.聂赫留朵夫认识了许多像西蒙松这样的犯人,但还是鄙视他们。他为玛丝洛娃找西蒙松作为保护人感到不快。”聂赫留朵夫从一开始就用赎罪的心态来看待自己以前的言行,并以慈悲的同情心对待那些迫不得已犯罪的人。因而可以判定他不会“鄙视他们”,反而为玛丝洛娃找西蒙松作为保护人感到高兴。这是从聂赫留朵夫的性格和心理做出的推断,自然也是不会有误的。

4. 根据生活常识进行推断。

利用一定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可以对命题者故意设置的不合逻辑型题目加以判断。例如对2012北京卷5.C项的判断。古代诗文的发展有一定的变化,以某个阶段出现的特点“骈散相间”来概括全部文学体裁的特点,显然是以偏概全,不足为信,从而选定C项。又如2013江西卷中给大卫挂纸板牌的行为,作为性格暴虐的继父,固然可能让孩子挂上这样的牌子,但他还要顾及自己的颜面,不让周围的人说自己的不是,再者,只有让孩子在同龄人中抬不起头来,才真正达到羞辱他的目的,也报了自己的被咬之仇。所以他是不会在家中这样做的,而是指使校长行这样羞辱之事,其险恶用心可见一斑。

5. 根据作家写作风格进行推断。

不同作家的写作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写作风格。这就好比是人的手指印,任何人都替代不得。如李清照――南宋词人――婉约派――《醉花阴》《声声慢》;苏轼――北宋词人――豪放派――《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再如2012天津卷中《小狗包弟》的作者是冰心,心中就要打上一个问号。冰心是女作家,其文往往亲切温婉,而《小狗包弟》的内容是对“”的忏悔,有着对历史现实的深刻认识,因而不记得作者巴金,也应判断其并非冰心之作。利用平常所记风格,可以对题中选项做出相应的判断。

以上答题时可做出的某些推断,仍然是建立在熟悉课本和名著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的。完全依靠一些技巧,未必能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故而希望同学们还是在平时扎扎实实学好课文和阅读文学名著。

练习

1. 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出》――――现代――话剧

B. 《赤壁赋》――苏轼――南宋――文赋

C.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英国――诗歌

D. 《骑桶者》――伍尔芙――英国――小说

2. 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在听说季氏将伐颛臾一事后,情绪表现很激动。先是阐明反对讨伐的理由,继而批评冉有、季路没有尽责,最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的用心。(《论语》)

B.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贾探春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红楼梦》)

C.单纯善良的奥菲莉亚对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为了他甘愿跟他一起疯掉,从而激发了哈姆莱特刺杀凶手的斗志。(《哈姆莱特》)

D.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使者回复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廉颇蔺相如列传》)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炮兽》《丹柯》《清兵卫与葫芦》《骑桶者》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雨果、苏联的高尔基、日本的志贺直哉和奥地利的卡夫卡。

B.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凭借《蛙》《红高粱》《檀香刑》《酒国》《生死疲劳》等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大江健三郎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作家。

C.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是《哈姆莱特》中的经典台词,表现主人公对命运的思考。

D. 《祝福》选自小说集《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参考答案

1. A(B苏轼是北宋人,C《哈姆莱特》是戏剧,D《骑桶者》作者是奥地利的卡夫卡)

卡夫卡名言范文第4篇

读书快意,都是在似春雨润物、春蚕食叶般的快乐阅读中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因而培养学生耐心读书的习惯便成为快乐读书有效读书的前提。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又当如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注重哪些事情呢。就这个问题,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我认为最重要是让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在备课时要加入备读书这一环节。首先我们老师自己要读熟、读通、读好课文,要设计好导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创造一定的情境,以诱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如在讲《骑桶者》时,我先给学生读了一段《卡夫卡与小女孩》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去体会作为一名大作家在自己生命结束之前,依然很有耐心和善心地帮助一个陌生的小女孩。他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令人震撼。那么在他的笔下描绘的又是怎样的世界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去阅读课文,效果要比直接让学生读更好。而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会对激发学生兴趣起到很好的作用。丰富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很能激发学生进入文章的兴趣,达到身临其境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文学体裁的作品,多媒体的运用便发挥出很大的作用。诗歌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幅的画,让学生先自己想,并用语言去表述描绘。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找出相关的画面让学生体会,感受自己与此有几分相像。便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些电影戏剧的视频也是我们教学的得力助手。在讲

第二;朱子言“将身葬在此书中”、“一心在书上”、“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都说明读书要有专心、有完全的投入之精神。为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专注的意识。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总是告诫学生要从从容容地读书,要有耐心、恒心所谓“耐心”、“恒心”,是指读书贵在坚持。如果读书不肯平心静气,专心阅读,易患懒惰之病。而读书预存功利之心,为成名成家的目的而读书,又易心浮气躁,患上浮躁之症。既懒且躁,读书自然不会长进。所以,钱先生强调读书为学,而我们现在好多学生读文章只是为了考试答题。应属极强的功利意识。而如果不能认真读书,又怎能欣赏领会,与作者互起共鸣,又如何能做好题。这之间并不是没有关联的。耐心恒心平和,是我们要读好书的关键。

耐心,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去读。不要着急地去讲。即使是面对一道道习题,我们也要培养其耐心阅读地习惯。如在读论述类阅读题中,要培养学生及时勾画命题的热点。如肯否处、或然必然处、全部部分处、因果处等。在诗歌鉴赏中,从题目读起,注意作者背景关键词注释处。在读诗中,体会每一字每一词的含义,想象其画面,体悟其情感。至于文言文阅读,要养成学生认真积累的习惯。注意每一个重要文言实词的学习。在练习处标注其解释。并在通晓意思后多去读,加强文言文的语感。对于这一个问题,我们的实物投影极为有助于教学,当我们把学生所写的东西打到投影上,是优是劣,他问题在哪儿,便很清楚了,非常有利于比较教学。在比较中激发学生积极性,看到了别人的长处,同时也加大了教学的容量。

恒心,需要经常练习。每天都要安排时间让学生读书。不管是课文还是阅读的练习。坚持下去自然也要有一点读书功夫的。

平和,多写读书笔记,进行读书交流的活动。我认为在写读书笔记时,学生的心是需要先平静下来。要理思路,要谋篇布局,写的时候,又需要将情感投入进去。这样思路需是清晰地。没有平和心是很难完成这一点的。

关于读书前辈给我们提出了好多的建议法。

卡夫卡名言范文第5篇

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编者按:著名作家余华一直毕恭毕敬地称福克纳为“师傅”,说是福克纳启发了他的文学灵感,不妨来看看这位中国学生,来到福克纳精神之都奥克斯福时的所见所闻,而他眼里的奥克斯福,又是怎样一个充满了文艺气息的地方。

一九九九年的时候,我有一个月的美国行程,其中三天是在密西四比州的奥克斯福,我师傅威廉-福克纳的老家。

影响过我的作家其实很多,比如川端康成和卡夫卡,比如……,又比如……,有的作家我意识到了,还有更多的作家我可能以后会逐渐意识到,或者永远都不会意识到。可是成为我师傅的,我想只有威廉・福克纳。我的理由是做师傅的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应该手把手传徒弟一招。威廉・福克纳就传给我了一招绝活,让我知道了如何去对付心理描写。

所以我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一定要去拜访一下师傅威廉・福克纳。我和一位名叫吴正康的朋友先飞到孟菲斯,再租车去奥克斯福。在孟菲斯机场等侯行李的时候,吴正康告诉我,这里出过一个大歌星,名叫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我说从来没有听说过有歌星叫这个名字。当我们开车进入孟菲斯时,我一眼看见了猫王的雕像,我脱口叫了起来。吴正康说这个人就是埃尔维斯・普雷斯利。

我曾经在文章里读到威廉・福克纳经常在傍晚的时候,从奥克斯福开车到孟菲斯,在孟菲斯的酒吧里纵情喝酒到天亮。他有过一句名言,他说作家的家最好安在妓院里,白天寂静无声可以写作,晚上欢声笑语可以生活。为了寻找威廉・福克纳经常光顾的酒吧,我们去孟菲斯的警察局打听,一位胖警察告诉我们:这是猫王的地盘,找威廉・福克纳应该去奥克斯福。

现在威廉・福克纳是奥克斯福最值得炫耀的骄傲了。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谈到美国文学,人们都认为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可是在奥克斯福,后面就不会跟着“之一”,奥克斯福人干净利索地将那个他们不喜欢的“之一”删除了。

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威廉・福克纳这个曾经被认为是二流子的人,一直是美国南方某种精神的体现。比尔-克林顿还在当美国总统的时候,曾经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卡洛斯・富恩特斯和威廉・斯泰伦一起吃饭,席间提到威廉-福克纳的时候,同样是南方人的克林顿突然激动起来,他说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经常搭乘卡车从阿肯色州去密西西比州的奥克斯福,参观威廉・福克纳的故居,好让自己相信,美国的南方除了种族歧视、三K党、私刑处死和焚烧教堂以外,还有别的东曲。

威廉・福克纳的故居是一座三层的白色楼房,隐藏在高大浓密的树林里,这样的房子我们经常在美国的电影里看到。我们去参观的时候,刚好有一伙美国的福克纳迷也在参观,我们可以去客厅,可以去厨房,可以去其他房间,就是不能走进福克纳的卧室和书房,门口有绳子拦着。威廉・福克纳在这幢白房子里写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现在是威廉・福克纳纪念馆了。馆长是一位美国女作家,她知道我是来自遥远中国的作家,她说认识北岛,她说她已经出版四部小说了,而且还强调了一下,是由蓝登书屋出版的,她和威廉-福克纳属于同一家出版社。然后悄悄告诉我,等别的参观者走后,她可以让我走进福克纳的卧室和书房。我们就站在楼道里东一句西一句说着话,等到没有别人了,她取下了拦在门口的绳子,让我和吴正康走了进去。其实走进福克纳的卧室和书房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和站在门口往里张望差不多。

在奥克斯福最有意思的经历就是去寻找福克纳的墓地。美国南方的五月已经很炎热了,我们开车来到小镇的墓园,这里躺着奥克斯福世世代代的男女。我们停车在一棵浓密的大树下面,然后走进了耸立着大片墓碑的墓地。走进墓地就像走进了迷宫一样,我们看到一半以上的墓碑都刻着福克纳的姓氏,就像走进中国的王家庄和刘家村似的,我们在烈日下到处寻找那个名字是威廉的墓碑,挥汗如雨地寻找,一直找到四肢无力,也没找到我的威廉师傅。最后觉得差不多所有的墓碑都看过了,还是没有威廉,我们开始怀疑是不是还有别的墓园。

中午的时候,我们和密西西比大学的一位研究福克纳的教授一起吃饭,他说我们没有找错地方,只是没有找到而已。吃完午饭后,他开车带我们去。结果我们发现福克纳的墓地就在我们前一次停车的大树旁,我们把所有的远处都找遍了,恰恰没有在近处看看。

我在威廉・福克纳的墓碑前坐了下来,他的墓碑与别人的墓碑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旁边紧挨着的是他妻子的墓碑,稍稍小一些。我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就是为了看一眼我师傅的墓地,可是当我看到的时候,我却什么感觉都没有。只是觉得美国南方的烈日真称得上是炎炎烈日,晒得我浑身发软。现在回想起来,我这样做只是为了完成一个心愿,完成前曾经那么强烈。完成后突然觉得什么都没有了。

那位研究福克纳的教授在吃午饭的时候告诉我们,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人来到奥克斯福,来看一眼威廉・福克纳的墓地。

接着这位教授说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说差不多是十年前,一个和福克纳一样身材粗短的外国男人来到了奥克斯福,他是坐着美国人叫“灰狗”的长途客车来的,他在那个比邮票还要小的小镇上转了一圈,然后就去了福克纳的墓地。

相关期刊更多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教育厅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