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的诗歌

教师的诗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的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的诗歌

教师的诗歌范文第1篇

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

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采,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斑斓的新世界……

啊,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

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

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

您给了我们一杆生活的尺,让我们自己天天去丈量;您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

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

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适时,适量地给予,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我的老师,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老师,您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

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崇高的劳动。

您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您的教师生涯,有无数骄傲和幸福的回忆,但您把它们珍藏在心底,而只是注视着一待开拓的园地。

假如我是诗人,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写下诗篇,赞美大海的辽阔和深远。并把它献给您--我的胸怀博大,知识精深的老师。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您讲课的语言,悦耳像叮咚的山泉,亲切似潺潺的小溪,激越如奔泻的江流……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萤火虫的可贵,在于用那盏挂在后尾的灯,专照别人;您的可敬,则在于总是给别人提供方便。

是谁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谁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师,您是一位伟大的园丁!看这遍地怒放的鲜花,哪一朵上没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没有您的笑影!

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采,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斑斓的新世界……

啊,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

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

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

您给了我们一杆生活的尺,让我们自己天天去丈量;您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

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

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适时,适量地给予,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我的老师,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老师,您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

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崇高的劳动。

您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您的教师生涯,有无数骄傲和幸福的回忆,但您把它们珍藏在心底,而只是注视着一待开拓的园地。

假如我是诗人,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写下诗篇,赞美大海的辽阔和深远。并把它献给您--我的胸怀博大,知识精深的老师。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您讲课的语言,悦耳像叮咚的山泉,亲切似潺潺的小溪,激越如奔泻的江流……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教师的诗歌范文第2篇

这是钱理群先生为苏州第十中学的校本教材《诗海巡览》撰写的序言。钱老师一直关心基础教育,对中小学语文教育做过深入的研究。这篇序言,钱老师所说的“最文学”“最历史”“最人类”“最年轻”的诗歌与诗教的四大基本理念,阐明了诗歌的特性与诗歌的教育意义。他对中学一线语文教师的实践行动总是充满热情地鼓励;对此书编写者的赞赏与鼓励,蕴含着他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和深切期待。他提倡“静悄悄的教育变革”,“既要正视当下中国教育远不如意的现状,又不怨天尤人,从改变自己及周边的教育存在开始”。这正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肩上的责任。

这不是一般的诗歌选本,而是有着自觉的诗歌意识与诗歌教育(简称诗教)意识的选修课教材。本书的编选和阅读指导,都是建立在对诗歌的本性、诗教的本质的科学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其要点有四。

一、 诗歌是最文学的。文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诗歌正是最精致的语言艺术。诗歌与语言是有着本源性的联系的:我们每个人从小都是从母亲吟诵的儿歌、童谣里感悟语言的;以后在学校里,我们学习语言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阅读、赏析、朗读诗歌作品,诗歌无疑是语文教材里最重要的文体。中国是一个诗国,诗歌构成了中国语言文学的主体:汉语文字之美,最充分地体现在诗歌的韵律里;中国所有的文学体裁――小说、散文、戏剧,无一不充满诗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不懂诗,没有诗的悟性,就无法进入中国文学的殿堂。在中国语文传统教育里,诗歌教育从来占据主要地位,绝不是偶然的。这些年,对诗歌教育的忽视,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失去了文学性,失去了诗性,失去了语言的熏陶,也就远离了语文教育的本性。

二、 诗歌是最历史的。如本书编者所说,诗歌“和历史一样古老”,“与历史相伴相随”。一部古今中外诗歌史,就是全人类、各民族的精神史,情感、心理发展史,社会、文化发展史。以诗学史,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中国诗教十分重视诗歌的认识功能与精神沟通的功能,就是强调要通过对诗歌的学习、鉴赏,建立起每个人(特别是青少年)与本民族、人类的历史和内在精神的联系,这是一个承接民族和人类文明精神成果的最佳途径。

三、 诗歌是最人类的。诗歌不仅和历史,更和人的存在“相伴相随”,有人就有诗,因此,诗歌最是全人类的艺术。诗歌带来的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是超越民族、种族、国家、地区、时间和空间的。诗歌从来都是各民族民间交流的最佳手段,不同国家的诗人聚集在一起,朗诵各自的诗歌,尽管语言不通,也能从诗歌本身的韵律、声调,朗诵者的神态里,感受到心灵的撞击与默契。这样的特殊交流功能是最能显示诗歌的神秘性的:它是直通人的灵魂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诗歌,也就远离了人的灵性与神性,成了“失魂”的教育。

四、 诗歌是最年轻的。诗歌本质上是一种青春的艺术,诗歌与儿童、青少年有一种本原、本质上的血缘关系,即所谓“青春永在,诗永生”。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说得很好:“几乎在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一段诗意盎然的岁月,那是多愁善感、混沌初开的青春期,迷惘执著的深情,敏感纤细的心灵,仿佛只有诗歌才能述说满腹的心思,书写对生活最初的感应,因而每个年轻人天生就是诗人。”(严凌君《〈人间的诗意――人生抒情诗读本〉前言》)这些年,在应试教育的逻辑支配一切的情况下,诗歌教育或者被边缘化,或者也纳入应试轨道,成为一种分析性知识,我们的语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就远离了青少年,特别是他们的心灵世界和感情世界。但是,青少年亲近诗歌的本性、本能,是不可能泯灭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能够重兴诗歌教育的最基本的理由与根据。

应该说,以上诗歌与诗教的四大基本理念,是相当完整地渗透于本书的编写工作中的,具体地说,诗的文学性与青春本性,构成了本书的基本指导思想。在我看来,由此而形成的是本课程的三大目标:把本属于年轻人的诗歌还给青少年;恢复诗歌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应有地位;继承中国诗教传统,探索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的诗歌教育的新路。而诗歌的历史性与人类性,则构成了本书具体编写的理论基础与依据,由此也形成了三大特点。

首先是选诗视野的广阔:不仅选古诗词,而且选现代白话诗;不仅选中国诗,而且选外国诗;不仅选西方世界的诗,而且选非西方国家(如印度、拉丁美洲)的诗。这是“全球视野中的古今诗歌”的大格局,就突破了当下中学诗歌教育偏向中国古典诗词、不免有些单一的狭隘局面。

更重要的是,本书在诗歌的编排上,既采取诗歌史的思路,“从纵的方面展示世界诗歌的发展脉络”,又注意中外诗歌在时间、空间上的同一性,“从横的方面展示各民族、各思潮、各流派相互冲击、影响、借鉴、交融的图景”。由此而匠心独具地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结构:以“古代诗歌最早的辉煌与东西方诗歌的起点(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中世纪的沉寂与唐宋的辉煌(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文艺复兴的艺术灿烂与明代知识分子的人性觉醒(公元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走向现代的强音与清代的诗歌(公元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现代诗歌的流派纷呈与中国现代诗歌的崛起(公元二十世纪至今)”这五大章来组织全书。这样,就将《荷马史诗》与《诗经》、《楚辞》,但丁和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莎士比亚和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拜伦、歌德、普希金和纳兰性德、龚自珍,波德莱尔、艾略特、泰戈尔、聂鲁达与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置于同一时空下,来品味、欣赏、比较。这是极富创造性的,即使在诗歌选本里,也是别开生面的。把中国各时期的诗歌放在同时期的世界诗歌视域里,是会产生全新的理解、感悟与想象的。对此,是可以有许多期待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编者自己说的,这样的设计背后的“苦心”:“我们想用这样的结构,引导同学们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不同时代的诗歌作品,以国际的视野去观照不同地域的文学现象。这样的眼光与视野,不仅阅读鉴赏诗歌是需要的,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需要,形成这样的思维习惯,对于同学们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也终于明白:编者的着眼点,是“历史的眼光”“国际的视野”的培育,是学生一生精神的长远发展。也就是说,他们从诗歌入手,最后又超越了诗歌,这才是真正教育者的本色。

坦白地说,我读了这本教材,在赞赏其高远的眼光的同时,也不免有些担心:这样的编选,是不是偏深,现在的中学生接受起来会不会有困难?为此,我专门问过本书的主编徐思源。徐老师告诉我,这是一本校本教材,他们学校的学生经过多年的训练,理解这些作品应该没有问题。这倒启发了我,由此想起了两个教育学的问题:一是绝不能低估了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本来就是一个个蕴藏丰富的“脑矿”,只要开发得当,是可以焕发出我们成年人往往估计不足的创造力的。何况年轻人又是与诗歌天然结缘的。另一点,教育具有引导作用,它对学生的教育既要从其实际水平出发,考虑其可接受度,但又必须设置适当的高度,这就是“取法其上”的教育原则。由此看来,本书的教育学内涵也是丰富的。

教师的诗歌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8-0087-02

一、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现状

据有关部门分析,我们小学古诗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在一所小学里对六年级学生背诵古诗状况进行调查,发现能背30首诗的只有10.8%,能背60首诗以上的为零,这个数字让我们非常担心。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很容易受到自身兴趣爱好、文学修养等方面的局限,而将诗歌教学作为一项语文知识来教,而严重忽略了诗歌带给我们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的特点,导致诗歌教学枯燥乏味、毫无美感。特别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很难理解全诗的意思,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们将全诗支离破碎的解释,然后让学生将字词死记硬背下来,这样完全抹杀了学生对诗歌这门艺术的兴趣。同时小学生们都觉得诗歌是最难学、最无聊的学习内容。学生们内心甚至对于学习诗歌感到非常恐惧。其实诗歌是非常美的一门艺术,让小学生学习诗歌也是一种审美教育。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课程目标上应该做一些相应的调整。由于课程目标要求学生需要背下来古诗,同时要一字不差的翻译字词。这种教学目标完全使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只剩下单纯的背诵、苦记。而教师也只能是为了完成目标而进行古诗教学,把教学重点完全放在了古诗背诵、字词解释上面,同时将解词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完全忽略掉古诗给我们带来的各种美的享受。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微。由于无法真正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意境以及诗人的内心情感,也就很难将字词句的意思完完全全的背下来。这种教学方法,使诗歌的教学变得毫无意义,成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因为考试而学习。

二、诗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何种能力

1.通过学习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古代诗歌都非常有节奏,非常有韵律美,讲究字数、句数整齐平衡,讲究平仄搭配,韵脚和谐。因此诗歌即使不唱,只是简单的朗读也是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让听者有一种音韵美、节奏美。由于每首诗歌的字数都是有限的,因此诗人们对于每一个字都要深思熟虑,力求每一个字都用的精确得当,凝练含蓄,有时简单的一个字,就包含了好几重的含义。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里的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里的“出”和“来”字就用得极其巧妙,二字化静为动,将地势的险要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给人以动态美。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李白的诗歌语言豪放,杜甫的诗歌语言现实,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等。

2.通过学习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几乎每位诗人都会在诗中去追求一种意境美,而意境美是不能通过一字一句的讲解就能够领会的,需要我们通过朗读去揣摩整首诗的意境。学生们通过反复的朗读学习字词,分析句子内容。能够使学生的印象也更加深刻,从而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诗歌的意境美。就古代诗歌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感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中,使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感情,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帆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学生应该从整体上体会诗人是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衬托出一个独自在“寒江”垂钓的老人,进而来寄托诗人本身的孤傲、清高,政治上失意的忧郁心情。

三、诗歌教学方案应如何改写

在学习诗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新的大纲重视学生的积累,教师可以在课前相应布置一些内容,例如让学生对所学的古诗进行整理,以及对本首诗的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搜集,等等。这个搜集整理的过程,对他们的诗歌积累是非常有帮助的。

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课前可以分小组讨论一下对本首诗及作者的了解情况,将大家提前准备的相关资料一起分享,这样使学生既对自己整理的资料有了更深的印象,同时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也都同时扩充了知识面。在上课之中,教师也可以安排一些时间让大家讨论,讨论一些对本首诗的不解和困惑,在小组里先进行解决,解决不了的再向老师求助。这样便避免了大家不动脑,只听老师讲解的坏习惯。也可以让大家通过本诗所描写的画面,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只要展现出诗中的意境即可。本节课即将结束时,也可以安排一些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让大家都讲讲通过本课的学习,每个人都学到了什么。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们应该了解这样一点,就是诗歌最重要的一个学习方法就是诵读。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不要吝啬诵读时间,应该留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诵读。例如开始上课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一起诵读2遍,然后进行分小组诵读,每组诵读一遍。诵读完后教师开始讲课,在每讲完一部分时,都叫人起来诵读一遍全诗。最后分析完整篇诗篇后,还是要带领学生多读几遍,有感情地朗读。虽然这样会需要一些时间,但这个时间绝对不是浪费,而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诵读非常有利于小学生去感受中国古代语言文化的独特特征,这一种节奏美、声调美、音律美是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

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带给了我们很多方便。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自然也离不开网络的帮助。多媒体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诗歌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媒体中的画面对于学生理解诗篇便成为了特别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应该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所有知识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望庐山瀑布》一诗,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展现出庐山瀑布的雄伟画面。使学生因这画面而陶醉,这时将设计好的旁白加进去,讲述诗人的写作背景,使学生深刻领会整首诗的内涵。又如《春日》一诗,当讲到“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出一幅花团锦簇的美丽画面,通过画面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使他们的情绪高涨起来,深刻体会到诗人当时那种激动的心情。而一些描写动物的诗篇,如《鹅》、《画鸡》等,教师在开始正式上课之前,就可以先播放相关的歌曲,让学生们猜猜是什么动物,这样立刻引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将他们完全吸引到这首诗中。因此多媒体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一定要用好多媒体。

四、总结

新教材里加入了更多的古诗,这意味着对诗歌的要求变得更高了。小学诗歌的教学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更加强烈。相信通过相关人士的不懈努力,小学生们一定会越来越热爱中国古代文化,越来越热爱诗歌带给我们的语言之美、画面之美、意境之美。同时也能够从这些小学生中涌现出更多的文学家、文学爱好者。

参考文献:

[1]王晓丽.高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汪静.现代诗歌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之浅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1,(3).

[3]李兆群.诗歌教学论[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教师的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诗歌;教学模式;探索

在传统的诗歌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讲解,帮助学生应付考试,指导学生熟练背诵诗歌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实际上,这些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诗歌的学习,带领学生探求诗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并获得情感的升华和美的享受。要实现这样的教学任务,就需要从分析现存语文诗歌教学的问题入手,逐步摸索探索诗歌背景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有深入诗人的生活背景,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一、营造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语文诗歌教学课堂上,教师忽视了对于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实际上,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就需要透过诗歌的表面含义,来探索创作背景知识,并体会诗人丰富的人生际遇和内心世界。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展开联想的氛围。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诗歌创作时代和背景的了解,体会诗歌创作的深层原因。

例如:教师在讲解《枫桥夜泊》这首诗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水上夜景的视频和图片,也可以让学生听一段关于这一主题的歌曲。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培养起学生对诗歌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并引感的共鸣。

运用高科技设备辅助诗歌教学,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诗歌和音乐往往有着密切的关系,合适的背景音乐,可以发挥表达诗歌意境的功能。

二、关注时代背景

诗歌创作的背景,通常包括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等,而这二者又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讲解古代诗歌时,进行充分的背景知识传授,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深入体察诗歌的主旨、核心内容以及诗歌背后所体现的心情。这对于增添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许多诗歌创作于动乱时期。在这些特殊的历史时期中,战争频繁爆发,百姓被迫离开家乡,到处流浪。许多著名的诗人也由于历史事件的爆发,而被贬到遥远的地方,失去了官位和故乡的亲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影响下,诗人很容易联想到自己坎坷的遭遇,进而将家国的忧思寄托于诗词当中。

例如:《将进酒》就抒发了洒脱的感情。在讲解这首诗歌之前,教师要首先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李白怀有一腔才华和报效祖国的热情,但是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政治腐败,读书人想要实现仕途的顺利,是十分困难的。李白曾经多次努力,但是终究没有机会,因此看透了时代的黑暗。这首诗歌的语言表面上十分欢快,但如果体察了创作背景,学生就会理解,这是作者洒脱心情的形象反映。如果学生不知道这样的诗歌背景,而直接进入诗歌本身的学习,就难以理解作者的心情,也难以领会到作者在经历了坎坷的遭遇之后,彻悟人生的心理状态。

三、教学联系生活

许多诗歌产生的年代比较久远,看似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没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但实际上,只要发挥联想,深入作者当时所处的境地,就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相似的场景,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人在创作时的心情。因此,在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通过这样的思维迁移活动,来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思念故乡的一些诗歌时,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在外求学、远离家乡和父母时的心情,并让学生分享这些体会。这样的话题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调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联系诗歌所描述的意境,可以将学生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融汇到诗歌中去,强化诗歌学习的长期效果。

四、引发感情共鸣

所有的诗歌都会抒发一定的感情,体现作者一定层次的心灵世界。诗歌中简练的语言,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情感,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挖掘。有的诗歌会比较直接地体现出诗人的情感,但是有的诗歌蕴藏的感情比较深入,诗词的语言又比较委婉,这就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研究。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诗歌本身,而不去体察诗人在诗歌中融入的心情,就达不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要将对于情感的体验融进诗歌教学中,就要采用引发共鸣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诗歌中关键性的意象,如代表离别之情的柳枝、代表思念之情的月亮等,并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诗人,从而深入到诗人的情感层面,升华情感境界。例如:在讲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指引学生设想作者的处境,并体会作者失意、思乡的心情。

五、结语

在语文教学体系中,诗歌教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语言精练、意境深远的古代诗歌,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然而,如果不能深入诗歌的创作背景,详细考察诗歌所代表的时代特色、作者品格等,就无法真正理解诗歌的精神实质。因此,教师要设置专门的课堂时间,带领学生研究诗歌的背景内涵,从诗歌的语言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和文化品格。转变诗歌教学模式,对于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印象,都有着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程启旺.共情技术在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1(12).

教师的诗歌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诗歌;隔膜;情境;体验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0-027-2

古典诗歌以其凝练、概括、跳跃,给后世的读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隔着千年的时光,学生读起来会有“隔”的感觉,不容易走进诗人的心灵,难以体悟诗中之妙。要想让学生读懂古诗,读出兴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李吉林老师对于情境教学有这样的诠释:“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教授学生相对比较陌生的诗歌时,创设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诗化”的情境,再现、复活诗歌诞生时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样可以拉近学生和诗歌的距离,让学生读懂诗歌,领悟诗歌作者在诗歌中传递的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想象,文学阅读与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思维品质,想象,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努力创造一种情境,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基础上缘情入境,入境悟情,把自己变成诗人,结合文本以及课外补充的信息,通过学生个性化的想象,“设身处地”,品味语言,体味作者在彼时的一种情感,达到一种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共鸣。

《踏莎行》,秦观谪居时心境的外化、固化。

作者秦观写下此词时的处境是怎样的呢?孤身处于旅馆之中。身处驿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又是怎样的呢?驿馆外春寒料峭,一个人躲在室内,听杜鹃声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让谪居在外的游子内心涌起无尽的愁苦、凄楚,斜阳一点点沉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想象,文字便有了生命,有了生活的气息,不再是铅印的简单的方块字,人物亦不再遥远,人物清晰了,情感更近了,一堂课,因为有了想象的参与,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既培养了他们想象的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更是走进文本,理解作者,产生心灵共鸣的有效途径。

这些景象是作者在日暮时分的所见所闻。

清晨,楼台被浓雾笼罩;夜晚,渡口被皎洁的月光消融;心中的桃源仙境,杳无踪迹,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努力之后的失落,前途的渺远,惆怅之情在文字中恣意流淌。

这也是作者想象中的景象,如果说“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作者触景生情,那么,“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则是作者因情造景。

教师在课堂要努力用精练而诗化的语言,营造出让学生走进诗的情境,通过情境的营造,激活学生对诗歌的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尽最大可能地触摸到诗人脉搏的跳动,感受作者彼时彼刻的心情,达到读诗而体察诗情的境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力的激发必须依托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语言、多媒体、情境等教学资源。所以,激活学生建立在对文字的理解,对背景的熟悉的基础之上的想象力,还必须有教师的语言驾驭功底,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围绕文本展开对话的氛围,进而让学生亲近诗人、亲近诗歌。

其次,援引生活,激活学生旧有的生活体验。

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是新课程倡导下的教学理念之一。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他们获取的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把他们的生活体验激活,援引到课堂教学过程,使之和诗歌的情景相契合,从而拉近学生和诗歌的距离,引领学生感悟书本和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的近距离。

在语文学习中,生活体验作为学生原有知识的一部分,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课文具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融合,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吸收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需要我们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尽可能多地感受他们生活的独特体验,把他们的生活体验激活,变成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

“郴江幸自绕郴州,为谁流下潇湘去?”百川东到海,是地理环境使然,不为心情,不为阴晴而改变,作者为什么还要有此永远没有答案的无厘头之问呢?

“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 你说这一句很有夏天的感觉”学生熟悉的歌曲,耳熟能详的歌词,我们把歌词引入诗歌鉴赏课堂,在熟悉的体验中,体悟诗歌的“无理而妙”!歌词虽美,但一旦变成嗜睡中午的现实,便消失了他的诗意之美。于是,愤愤地起身,呵斥几句:烦死了,吵什么吵。花自飘零水自流,鸟在枝头鸣叫,这是他们的天性,不因你的喜欢或者不喜欢而开口或者闭嘴。而恰恰就是这样一句无厘头的问话,给了自己正午心绪一个宣泄的出口。这是我们的生活,却常常被我们忽略、遗忘,遗忘了我们的生活体验,让我们和诗人、诗歌的距离远了。激活学生沉睡的生活体验,感悟诗歌,走进诗人,丰富人生。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读着隔着千年时光的宋人贺铸的词句,我和同学一起感受着江南六月的梅雨,淅淅沥沥,缠缠绵绵,似无还有,似断还续,窗外湿漉漉的天气,正是这首词的一个最生动、最鲜活的注脚。词写于宋代,而诞生词的景却可以绵延千年不变,突然记起了白坤峰老师的唐诗系列中的一句:总有一天你会遇上这首唐诗。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暮春三月,江南草长莺飞,一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对于生于江南,长于江南的学生来说,这几种喻体并不陌生,因为熟悉,所以就会悠然升起一种亲切感。年年梅雨,今又梅雨。身处江南的学生,不会不懂如梅雨一般的愁绪,他们浸染其中已经十几年了。

诗歌是藏在生活中的,需要我们教师用智慧引导学生拨开生活的面纱,让一首首精致的小诗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教师教会学生,其实,我们就生活在诗歌之中,只是它藏了起来,需要我们睁开眼睛,叫醒耳朵,打开心灵,我们就会和一首首小诗相遇,相识,不再陌生。

叶圣陶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受体验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且是最丰富的、亲切的、鲜活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挖掘、引导。

最后,温故知新,实现新旧知识的链接。

何为“温故知新”?通过温习故知,追溯以往所学,即可悟出新理,获得新知。教师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孔子提出的“温故知新”:第一,“故”即古,指的是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新”指今,指的是现在要学的知识或问题。“温故知新”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认识当代的社会实际。第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以此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已有知识是认识的成果,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孔子要求学生在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和联想,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或将知识进一步深化,进而获得新的知识。第三,“温故知新”也就是温故创新。温故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或创新,新旧知识实现连接,形成知识链,培养“知识树”。

“闲情”即闲愁之意。在冯延巳《鹊踏枝》中有云: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闲愁最苦,却不可看,不可量,不可称,不可触摸的无形之物。高明的作家不是故作高深,把简单的写得深奥、晦涩;而是把深奥的描写得简单易懂,在读者的生活中可以找到诗词的影子,在诗词中,发现并感受其中的生活的片段。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在李白的笔下变得可以丈量;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在李煜的笔下变得可以看,可以用容器来衡量;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在李清照的笔下变得可以称重。贺铸亦是高明的,梅雨的绵长不断,春草的多,风絮的乱,贺铸将无形的愁写得可看、可触、可感。

作者深重绵长的愁苦,源头在何处?那一个“凌波”、“芳尘”的女子,作者看那走路曼妙、轻盈婀娜的背影,只有用目光追随那渐行渐远的身影。无论心中怎样眷恋,却只能无可奈何、内心遗憾。于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想那女子青春年少,正是一段一去永不返的时光,谁与她一起度过呢?她只有朱门、花院、月桥才配得上她的容貌吧!幽僻寂静的居所,只有一年一度的春风,催开春花时才知道幽居深闺中女子的寂寞与惆怅吧!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将凝练的诗词变成“散文”很重要,在和学生将一个个精致的“诗核”放在我们生活的“温水”之中,诗歌的脉络就清晰可见,诗歌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学生就不会感觉陌生、隔阂,甚至抵触。

蒋勋说:最好的诗句,也许不是当下的理解,而是要在漫长的一生中去印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知识,丰富体验,给予最好的诗句最美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