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一语文必修四

高一语文必修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语文必修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一语文必修四

高一语文必修四范文第1篇

我们常说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也就是说人物的言语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文中就是通过各种不同个性的描绘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刘兰芝:知书达理、有教养、善良、温柔,对爱情坚贞不渝,这些从她对焦母、小姑、焦仲卿的表现就可以体现出来。十三岁学会了织素,十四岁便能裁衣,十五教会了弹箜篌,十六能够诵读古书,从小便接受严苛家庭教育的多才多艺的有教养的刘兰芝,在她十七岁的时候嫁入焦家。成婚后,由于丈夫公务繁忙,常常不在家,但她没有抱怨,仍坚持守贞,替夫尽孝道,辛辛苦苦干活,三更睡觉五更起,整宿整宿地干活,三天织成五匹布的效率仍被焦母百般刁难,只能向丈夫请归。这些体现出她的不卑不亢、自尊自爱。焦仲卿被焦母逼迫而给她写下一纸休书赶她回家,她没有任何怨言,却依旧为焦仲卿着想,叮嘱他“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出自:《孔雀东南飞》,高一语文必修二)当她被焦母罗列理由赶出家门时,为了挽回尊严,她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地寻死觅活,也没有哭哭啼啼地去祈求焦母收留,更没有因为被休而蓬头垢面,无心梳洗打扮地去和焦母拜别,而是早早起来很认真地梳妆打扮,以一个很清亮的形象去和焦母拜别。临别前焦母的怒不可遏,她却把责任全部揽在自己没礼数,收受了高昂的聘礼身上,进一步体现出了她的知书达理,有教养。

但是在辞别小姑时,回忆自己从嫁过来到现在小姑成长的点点滴滴,叮嘱小姑要尽心奉养婆婆,有好事的时候记得想起她。姑嫂情深,对小姑的嘱咐看出她的温柔与善良。

离别时面对丈夫“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出自:《孔雀东南飞》,高一语文必修二)的叮嘱,她许诺“君当做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出自:《孔雀东南飞》,高一语文必修二)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尤其是面对县令的提亲,用她和焦仲卿曾经有过约定而选择了回绝。面对太守家的求婚,面对哥哥明劝暗逼“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出自:《孔雀东南飞》,高一语文必修二)的话语,对一个从小接受严苛家庭教育的人来说,知道顶撞违背哥哥的意思是不符合礼数的,而且上次提亲是县令,这次是太守,明显档次提高了一节。再说被休回娘家,在当时人看来是羞耻,可娘家人并未把她拒之门外,反而是接纳了她,这已经是仁至义尽了,还有什么理由再去拒绝了?是以她只能选择嫁,尽管不情愿。婚事已定,可是对丈夫却食言了。她心里好苦!面对母亲的催促,她含着眼泪做嫁衣,针针线线都浸透着她的泪水,在这种时候眼泪似乎是她发泄的唯一方式。看见丈夫的质问,她能做的只是解释,只是因为在她的认知里是自己违背了诺言。面对丈夫的误解,她抛下了“黄泉下相见”的誓言。在这时,她已经做好了殉情的准备。试想,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做死亡倒计时是什么样的感受?可她这样做,只是因为她爱她的丈夫,她对丈夫有承诺。字字句句都看出一个女子的忠贞与专一,她甘愿为爱殉情、为尊严舍弃生命,内刚外柔,具有强烈的抗争精神。

焦仲卿:谦逊、厚道、懦弱、愚孝,对爱情忠贞,同时也有反抗精神。由于婆母逼迫,兰芝要求回家,可焦仲卿却对焦母说出他没有做大官的面相,就是黄泉路上也要和兰芝作伴的话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为人很是谦逊厚道;当焦母用“七出”之一“不顺父母去”的借口让他休掉兰芝,而且许诺给他娶年轻貌美的秦罗敷,只要求他尽快休掉兰芝的条件来诱导兼强逼他时,可他却用“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来回绝,这里我们又看出了他对爱情的忠贞;面对强势的母亲对他的步步紧逼,愚孝懦弱的他虽然内心很难过,依然选择休掉兰芝。面对刘兰芝“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出自:《孔雀东南飞》,高一语文必修二),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又发现,焦仲卿虽然懦弱可是他很爱妻。他的这些行为在现代人看来就是一个懦夫,一个为母命是从的懦夫,懦弱的连自己的妻子也保护不了,可这其实是由它所处的环境造成的。我倒认为他所谓的懦弱其实是愚孝。懦夫也有反抗的时候,他的反抗精神体现在最后“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并且“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了爱情而宁愿走向死亡的一个反抗者的形象。

高一语文必修四范文第2篇

诗歌实践活动方案一为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学遗产,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学的热爱,使学生了解古诗文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古诗文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好地促进语文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根据工作安排决定举行古诗背诵比赛。特制订本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及内容:

(一)主题: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系列之爱经典诗词,做文明少年,诵千古美文,扬传统文化。

(二)内容:小学生所学过的古诗背诵篇目

二、活动时间:

20XX年5月9日-5月10日下午2:104:30

三、活动地点:南四楼大会议室。

四、参赛人员:一至六年级学生。

五、比赛形式:

各班语文教师推荐2名,学校随机抽取2名参与。

六、组织安排:

由学校教务处组织比赛评委。

七、比赛办法:

1、背诵范围:

抽背范围:所学语文课本中指定背诵的小学生必背古诗文。

2、比赛环节:

(1)比赛分两组进行,一、二、三年级为低年级组,四、五、六年级为高年级组。

(2)每名参赛选手背诵两首:自选一首,评委随机抽取一首。

(3)比赛顺序:按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顺序。

3、背诵质量评分标准:(满分100分)

①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背诵熟练完整。注意:背错一字扣2分,背错作者或朝代各扣5分。(80分)

②精神饱满,表情自然,姿态得体大方,服装整洁、得体。(10分)

③能正确把握诗歌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10分)

八、奖励办法:

①比赛按各班评分总和排名分年级设集体奖:一、二等奖。

②根据个人比赛成绩将设立:一等奖、二等奖。

诗歌实践活动方案二一、活动主题

爱经典诗词,做文明少年,诵千古美文,扬传统文化。

三、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20XX年12月4日(星期五)下午

地点:学校礼堂

四、参赛人员

三、四、五年级每班推荐2---3名学生参加比赛。

五、比赛形式个人背诵。

六、比赛办法

1、背诵范围:

个人抽背范围:指定背诵的小学生必背古诗文10首。

2、比赛环节:

个人抽背。按先后顺序逐个上台抽签背诵。

3、评分标准:

①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正确把握诗歌节奏。(5分)

②背诵熟练,语调把握好。(3分)

③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能正确把握诗歌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1分)

④精神饱满,表情自然,姿态得体大方,服装整洁、得体。(1分)

七、比赛规则:

①各班主任组织学生按要求坐好,不得走动喧闹,保持会场秩序。

②全体同学要认真聆听,学习别人优点,其他同学背诵结束后要热情鼓掌,给与鼓励。

八、奖励

此次比赛按评分总和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

九、相关事宜

评委名单:

会场布置:

统计:

各班班主任负责组织本班学生按要求参加活动。

诗歌实践活动方案三活动目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古诗文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真实写照。为了在全校学生中营造一种诵读古诗文、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良好风气,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积极促进全校学生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高一语文组特组织举行古诗文背诵比赛。为做好第一届古诗文背诵比赛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活动主题:

爱经典诗词,做文明少年,诵千古美文,扬传统文化。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胶州三中政教处

承办单位:高一语文组

参赛人员:

初赛:高一全体学生

复赛:每班2人

活动时间:20XX年3月25日

活动地点:

初赛:各班教室

复赛:多媒体教室

活动规则:

1、背诵范围:

《必修三》指定背诵篇目

2、比赛过程:

①准备阶段:由语文组确出诗文必背篇目和公布到各班级,要求全体同学做好充分准备。

②背诵积累阶段:各班统筹安排,语文老师及时督促学生背诵,并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摘抄好背诵篇目

③初赛阶段。各班采用现场背诵的形式推选出2名学生参加语文组统一组织的比赛。

④复赛阶段:由语文组统一组织

3、比赛规则

争先恐后部分:名诗、名句抢背。名诗背诵完全正确者每句得5分,背错不得分。

损人利己部分:从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中为对方任选一种,每一种都有相对应的背诵内容。对方背诵完全正确每句得10分,对方背错,则本方得相应的分数。

如履薄冰部分:这是一道风险题,从谁持彩练当空舞七字中为本组任选一字,每一个字都有相对应的背诵内容,背诵完全正确,则得15分;背错,则减去相应的分数。

评分标准:

背诵内容:见比赛规则背诵形式:

①精神饱满,表情自然,姿态得体大方,服装整洁、得体。(1分)

②能正确把握诗歌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1分)

活动要求:

①各班主任组织学生按要求坐好,不得走动喧闹,保持赛场秩序。

②全体同学要认真聆听,学习别人优点,其他同学背诵结束后要热情鼓掌,给与鼓励。

相关事宜

①评委名单:

记分员:各班班长

评委:王敏、张丽、周晓荷、张允玫、杨霞、王振芬、高妮妮、史泽东、薛飞豹

②比赛中间穿插表演节目:奖励办法

高一语文必修四范文第3篇

一、“语文主题读写”的前提:选定读写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教什么学什么”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确定了“教什么学什么”,才能考虑“怎么教怎么学”“练什么怎么练”。同样,语文“阅读与表达”首先要确定“读什么写什么”,即选定读写的内容,然后考虑“怎么读怎么写”。

1.选编“语文主题读写”校本教材,确定读写内容

目前的教材存在两大不足:一是适合学生实际和需要的阅读篇目量不足,一是“主题式”选文难以进行系统的阅读与表达尤其是表达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选择、调整和补充读写内容。为此,我们组织高一全体语文老师与学校骨干教师并聘请语文教学专家一起研讨,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阅读表达能力发展的过程,选编“读与写”校本教材,按照“以语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经,以人文主题为纬”的原则每学年选编五个专题。如高一年级,按照“阅读经典”“阅读写景诗文”“阅读叙事诗文”“阅读文化诗文”“阅读科学诗文”等阅读能力以及“学会表达”“学会写景”“学会叙事”“学会描写”“学会思维(联想与想象)”等语文表达能力,选编五个专题:“永恒的眷恋”“诗意地栖居”、“昨夜星辰”、“慢慢走,欣赏啊”、“撩起神秘的面纱”。每个专题分“必读”“选读”“交流与表达”三大部分内容,同时附有荐读内容(图书推荐、影视作品推荐、其他文艺作品推荐)。选文要求经典与时文结合,文与诗结合,现代文与文言文结合;讲究适宜性即适合专题阅读与表达目标,适合学生阶段需要,讲究可读性,即有趣味,语言生动。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阅读内容,充实了表达过程,为“语文主题读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2.苏教版必修教材与主题读写教材有机结合

正确处理“主题读写”校本教材与苏教版必修教材是我们实施“主题读写”面临的一个难题。我们在研究教材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确定了“苏教版必修教材为主导,主题读写校本教材为拓展”的原则,按照“语文读写能力”把苏教版必修教材和主题读写校本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在同一语文能力和主题下,合理选用两本教材的篇目。一般先选用苏教版教材相关篇目作为先导进行“精读”教学,再以主题读写校本教材“必读”篇目为“精读”拓展,以其“选读”篇目为自主“泛读”。这样,既发挥教材的优势,又利用校本教材的丰富内容;既有效提高和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又受到专题内容的熏陶。

二、语文主题读写主要实践活动:设计并实施三种课型

解决了“读什么写什么”的问题,就得研究“怎么读怎么写”的问题。实践表明,设计并有效实施三种课型是解决“怎么读怎么写”的重要措施。

1.讲读课 以“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掌握熟练的语言技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为重点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积极性,营造有效教学课堂,激发学生阅读智慧,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每个专题从苏教版必修教材和主题读写校本教材中选择3―4篇课文,精心设计“教学案”,精心上好每一课,并围绕重点目标进行适量的训练。

2.泛读课 以“拓展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涵、感受文本魅力、体会阅读快乐、享受阅读收获”为重点目标,充分发挥个体阅读、小组互动、班级交流的功能,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表达课 按照专题表达能力要求,以“运用阅读收获、熟悉表达要求、掌握表达方法、富有真情实感”为重点,发挥交流表达、书面表达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表达品位。根据每个专题的阅读要求,有意设计阅读过程中的“表达”训练;重视“泛读课”的交流过程,同时抓好书面稿与口头交流,课后做好交流书面稿的整理、修改和点评;根据专题“交流与表达”的要求,结合阅读篇目中的有关知识和语言,针对学生书面表达中的问题,精心选择或设计表达题目,设计好“表达课”的“教学案”,不断提高教师的指导效果和学生自我评改自我提高的能力。

三、语文主题读写的重要环节:拓展性语文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我们在整个年级开展与“主题读写教学”相应的语文活动,作为主题读写的重要环节。

(1)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在主题读写中,学生仅仅通过阅读来积累生活、感悟生活、沉淀思想还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写作,写作能使阅读向纵深发展,能使学生个体进行更多的“悟”和“思”,用写来促进思考,用写来促进感悟,用写来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这种与写作相伴随的阅读,才是深层次的阅读。

泛读课上鼓励学生动笔写读书笔记,或写下课堂交流的内容,或在阅读文章旁边作批注,不作具体规定与要求,只是鼓励,最后通过展示、印发精彩批注等形式激励学生。

充分用好“交流与表达”内容,进行规范的写作训练。例如第一学期,我们鼓励学生运用教材中的内容及语言,或者是模仿文章结构,或者是模仿文章的语言写了以下内容:《收获》、《温暖》、《江南的冬景》、《最美是故园》等写景类散文和记叙类散文,并经过讲评、修改,将好文章编辑成集。

(2)开展语文活动,提供展示舞台

主题读写不能单纯停留在“读”和“写”两个方面,读写过程中,“听”和“说”也是很重要,“泛读课”的交流表达就是在“读”与“写”的基础上的“听”和“说”的展示。为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我们在整个年级开展与“主题读写教学”相应的语文活动,作为主题读写的拓展。例如第一学期,举行了“青春颂歌――高一年级诗歌朗诵大赛”,学生参与的激情空前高涨,从班级选拔到年级比赛,学生的朗诵和欣赏诗词的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得到了培养。

四、语文主题读写的体会与思考

主题读写教学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与阅读智慧,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既包括对某篇经典文章的细致深入地分析(内容、语言、艺术手法),又包括对整个主题的所有文章相似主题的深入理解,以及在文章的思路、语言、手法上的不同的比较。系统有序的阅读,不仅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与智慧,而且逐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主题读写提高了学生文化修养,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主题读写内容整合了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收获到的不仅仅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多的是对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思想的内化和传承。正如德国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谈到阅读经典的意义时说的:“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在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经典使阅读者把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延续下去,使一个人文化修养得以提升。比如“昨夜星辰”这一专题,我们精读《药》、《这是你的战争》、《六国论》,泛读了《田单列传》、《西安这座城》、《甲申三百年祭》、《怀古诗二首》一组文章,学生体会到了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一座城市的发展历史,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一个阶段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给学生思想上的震撼、思考是无限的。

高一语文必修四范文第4篇

一、处处留心皆语文

生活似海洋,浩瀚无边,内蕴深厚,包含的语文知识,比比皆是,让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广告中有语文。当今的时代,广告铺天盖地,让人目不暇接。广告小天地,语文大舞台。我们要学会从广告词的形式和内容上来学习语文知识。比如:我们应从“维维豆奶,欢乐开怀”(维维豆奶广告词)中感受到词语的精炼;从“长城电扇,电扇长城”(长城牌电扇广告词)中学到比喻、顶针的修辞知识;从“一切皆有可能”(李宁广告词)、“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贵人鸟广告词)中学到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做人道理。

歌词中有语文。音乐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流行歌曲是中学生的最爱,听歌,也有利于我们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写作著文。像《明月几时有》、《在水一方》、《无题》、《送别》这些歌,本身就是一首首韵味无穷的诗,我们可以从遣词造句、营造氛围、创设意境等方面理解、感受诗歌。在写作中,我们可以用歌词做标题,用歌词做文章内容,这就会让人眼前一亮,倍感清新、亲切。当然,我们也不难发现诸如“珠穆朗玛是最高的山坡”、“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等歌词中存在的语法混乱、不合逻辑等语病现象,而这正可以巩固我们的语文知识。

对联中有语文。对联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对联又称楹联、楹贴等,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的联语,是用汉语描述客观事物,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我们接触较多的一般有“春联”、“婚联”、“寿联”、“挽联”等,对联以文字精炼、构思巧妙、意蕴浓郁著称。每逢寒假,不少学校的语文老师总会给学生们布置“收集春联”实践作业,让学生观赏、品味、收集那些或辞旧迎新、祈福求禧,或寄托理想、憧憬未来的好春联。读春联,赏春联,让学生不仅领略到春联遣词造句的机智妙趣,还学会由外而内地领悟春联的文化内涵。

灯谜中有语文。灯谜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廋辞”、“隐语”等,应该是谜语的雏形,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后来逐渐成了一种口头说猜游戏。之后,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吸引过往行人,因之有了“灯谜”一称。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闹花灯,猜灯谜,成了元宵之夜的重要活动。现在,每逢到了元宵节,也有不少单位、社团搞猜灯谜活动,在休闲娱乐之中,很能学到知识。

二、学以致用好做人

听报告会,不少学生曾为演说家口若悬河、酣畅淋漓的表达所折服;看电视、电影等,很多人曾为演员的经典对白、精彩表演而赞叹。仔细想来,他们流畅的表达、绝佳的表现,不正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吗。“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我们应当认识到,拥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是一种文化素养,更是一种生存能力。

高一语文必修四范文第5篇

一、文言文的特点和现行的文言课堂教学现状

因为我们的先辈知道语言和时代要变,所以他们把文字脱离了语言,文字单独成为一个系统来表达思想。这种文字保留了几千年的思想和文明。这就是文言文。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再加上时代的变迁和近代的白话文教育,导致我们很难理解文言文。所以多年来,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大多先落实在具体的字词句的翻译理解上,在读懂的基础上然后才能带领学生赏析文章的构思、表达、思想内涵等。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的文言教学更倾向于字字落实的翻译。

再加上高考文言文的考点比较固定,基本上文言阅读试题是围绕四个方面设置的。一是文言实词和虚词,这些主要靠积累。这就需要大量的识记,而识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太美妙的过程。二是文言句式。三是句子的理解。这两项基本上都是以翻译句子的方式出现。四是文章内容的理解,涉及全文或局部内容的理解,且是选择题的形式。因为考点固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文言教学的稳定,促使学生更好地落实文言基本知识。但作为文言文的执教者也会必不可免地出现考什么教什么的心理,教学的内容就会倾向于考试的内容。

二、文言教学需要补充语法教学的原因

学生从高一开始便接受文言文的教育,到了高三更会进行三轮复习,来强化他们所学的文言知识。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能做到大概理解,却不能字字落实,更搞不清其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等。究其原因,是语法教学正在淡出语文教学领域。而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类和单句知识对于高中生学习古代汉语极为有用。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比较,在2013级高一的语文教学中为了初高中语文知识能自然地衔接,一开始就给学生补充了语法知识。虽然教学时间只有一周,但当学生学到文言中的虚词、实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时,因为有简单的语法知识打底,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原理,很快就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了。有了语法知识作基础,下面他们只需做简单的积累、识记工作即可。在理解语法的基础上,如果有学生能够把20篇文言阅读从头到尾认真地字字落实,就会发现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在文言阅读这一块明显获得了自信。2014级的高一语文教学中则没有补充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当教授到文言文时,学生对于其中的“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词类活用”等,很明显地表现出疑惑。 比如必修一《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的“状语后置”,学生看不出,教师进一步告诉他们是“状语后置”,他们还是听不懂。首先,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状语,其次不知道状语该放在句中哪些位置上。如果教师不补充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而只是单纯地告诉他们这是状语后置句,原来的语序应是“青于蓝出而于蓝胜”。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让他们更迷惑。原因在于初中语文的课本中未编入语法知识的相关文章,也未对语法进行教学和训练。如果我们能在高一起始阶段,让学生稍微接触一下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主、谓、宾、定、状、补”的概念, 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会更加地顺利。

三、文言教学需要补充什么语法知识

(一)学习单句成分划分有助于理解文言特殊句式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语法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一些重点。笔者所接触的学生对词类知识还是有一个大概认识,能基本明白实词和虚词。知道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所以笔者认为首先要补充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是句子的成分。句子有六个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主语、谓语、宾语――三种主要成分。定语、状语、补语――三种附属成分。主语和谓语:主语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在一般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和补语:宾语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补语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定语和状语:定语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 同时还要介绍句子成分标识符号。

介绍完语法的基本知识,学生只是清楚了一点点。紧接着要靠适当的练习来强化他们所学的知识点,争取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等学生能够基本划分句子成分后,就开始引导他们理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比如“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先请学生翻译句子“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学生立刻就明白锋利应该修饰句中的名词“爪”和“牙”,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是定语,现在定语放到了名词的后面,“蚓无爪牙之(利)”。划完句子成分,学生一眼即知,这是定语后置。再比如“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学生理解了本句意思是“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比学生”这个介宾短语应该修饰“贤能”这个谓语,它在句中充当状语。那么在“师不必贤于弟子”中,正确的成分划分应该是“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一眼即知状语(介宾短语)放到了后面,原来这就叫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仍以《师说》为例,比如“句读之不知”,也就是“不理解字句”的意思。句中“不知”是谓语,“句读”是宾语。“句读之不知”,句中成分划好,学生就看出宾语没有放在谓语的后面,却放在了谓语前面,这就是宾语前置。依照现代汉语语法中单句成分划分的办法,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中最难分辨也是最常考的“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这对提高学生文言的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复习词类知识掌握文言中的词类活用

有实在意义的并且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的词叫做实词;没有实在的意义,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但是对整个句子有一定作用的词叫做虚词。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以上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wàng)之。”(《鸿门宴》)──先攻破秦军打进咸阳的,就让他做王。“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临时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作为宾语的代词“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这种现象叫词类的活用。那么,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别的词类了呢?除了从语境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学生只要根据语境理解了文意,再加上以往所掌握的词类知识,发现词性出现了变化,就知道这里可能是词类活用。能够正确判断各类词性,词类活用就不会成为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拦路虎。

总之在高中起始阶段补充必要的语法知识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前提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郭锡良.古代汉语[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

[3]丁瑞.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艺术刍议[J]. 语文教学之友,2014,393:23

[4]姚维勤.多元智能理论与文言教学[J].语文教学之友,2014,3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