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将相和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技能竞赛 职业教育 课程建设 转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28-02
一年一度的全国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现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一件盛事,是贯彻落实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是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前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8年出席天津全国技能竞赛开幕式时提出,要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的局面。技能竞赛既扩大了职业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也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然而,有些学校为了能在大赛中取得成绩不惜一切代价搞“职业选手”“精英竞赛”,而严重地违背了大赛的初衷――“推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对照技能竞赛要求,发现课程体系构建的不足
大赛由行业牵头,企业专家参与了赛项的筹备、命题、组织、裁判与服务。技能竞赛项目要求常常以企业生产岗位的标准来考查选手。在技能竞赛筹备阶段,通常会收集和整理人力资源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找出对应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职业素养、职业功能和特点以及职业技能考核的内容,然后加以分析。如竞赛项目名称的确定、竞赛内容和范围的选定、竞赛规则的制定,这些都会进行市场调查和学校调研。然后大赛组委会便抓住这些信息点,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学校,还会认真地指导、分析、判断,引领学校主动了解市场需求,并使得竞赛项目、内容与全省职业学校事业规模与专业分布相对应,命题的内容还会以学校教学一线的要求为依据,将竞赛方式、竞赛流程、竞赛设备等与生产岗位进行实际无缝对接。
课程体系建设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的关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的职教课程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通过对照技能竞赛的方式、流程和特点,我们发现原有的课程体系在构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专业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目标的职业性不明确,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差太远,课程教学力量不足等。另外,考虑到技能竞赛的项目任务的设计往往源于行业和企业的实际岗位现状,是行业和企业中急需人才必备的工作能力和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这使得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技能竞赛的环境、设备、软件等来组织教学,促使在技能竞赛中形成的宝贵资源得到充分应用,并将课程建设和技能竞赛项目任务分解有机结合,对接五年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引领课程体系的改革。另外将以技能竞赛项目为载体的实训教学设备与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有机融合,使得将技能竞赛成果惠及全体学生这一终级目的的实现。
我们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全面实行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的课程有《PLC编程及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常用电机控制和调速技术》《气压传动控制技术》《液压传动控制技术》,这些课程始终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获得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特点来进行改革的。
二、分析技能竞赛的项目任务,强调课程中专业能力要求
技能竞赛不仅仅检验着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同时还展现出职业学校师生们良好的精神面貌以及熟练的职业技能;也会像杠杆一样促动职业教育各个方面的改革。经过这些年技能竞赛的不断调整,项目更加紧贴区域、贴紧产业发展。技能竞赛项目任务的设置常常是源于企业生产实际工作,是学生们在未来将要从事的业中的工作任务,在竞赛项目中创设模拟的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过程知识、技能和经验。
我们不仅对职业技术岗位和技能竞赛项目的设置进行了充分调研和分析,还分析了职业技术岗位中工人的工作任务和技能竞赛学生的项目任务,最后还对课程所教授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先是修订了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符合技能形成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然后将课程建设和技能竞赛项目任务分解有机结合,确定课程建设必须集合就业岗位的集群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体现基本性、前瞻性、普及性、工作性。
以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为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分成三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这里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德育、文化类、工具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今后所任职岗位的基础知识以及今后在工作岗位群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转岗适应能力,这部分课程具有普适性,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工种,而是集合了从事相关职业技术岗位群所必需的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必修课程是针对某一项或某几项专业能力开设的强化性的技术课程。结合技能竞赛项目的分析,我们把对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能力、技术能力、实战能力。基础能力主要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及科学与人文素养,实验操作部分强调工艺化;技术能力指在光、机、电于一体的现代机械系统中技术的专项能力,如应用单片机技术的能力、应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的能力等,关键点是项目化;实战能力指综合应用各种专项技术的能力,如对机电一体化整个系统的装调维修能力,强调要企业化。这些专业技术能力在技能竞赛中均有体现,如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的应用能力在电气安装与调试、光机电一体化的比赛中是主要能力之一。要强调构建突出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培养主线的课程整体结构。
三、引入技能竞赛项目,实现对课程实施的改革
引入技能竞赛的初衷是引起职业院校领导重视技能训练,并提高所有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PLC控制系统的装调与维修是维修电工高级工职业能力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PLC编程及应用技术》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这门课程可以说是技能竞赛中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YL235A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动作是靠PLC技术来控制的。这门课程的改革正是着眼于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同时遵循技能性人才专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式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实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整个课程涵盖8个项目、26个分任务,将对三菱FX2N系列PLC的认识、逻辑指令编程、状态编程的基本方法、功能指令的应用结合工作任务逐步展开,任务设计由浅入深。其中,项目三物料分拣系统的控制是该项目技能竞赛中常见的一项内容,这里我们仿照技能竞赛题目,设置项目课程中的情景模式。
为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认真分析工作任务,将在每个工作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介绍,然后应用在相应的工作任务中,让学生体会“做中学、学中做”“学以致用”,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在整个项目课程的建设中,我们还注重将人文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相结合。经过两届学生的尝试,发现经过改革后的课程更受学生的欢迎。从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可以看出,这些学生在课题选择时都会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为载体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开展毕业设计,这充分说明该课程已经“深入人心”。经过对毕业学生回访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能把在校所学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应用到工作中去。
我们还利用维修电工158G、156A设备,开发电钳工课程,将原先的课程设置中钳工技术训练(含机械拆装)这门实训课程更加贴近机电一体化专业,不再是简单机械地把课程生搬硬套过来。并根据省赛和国赛的项目要求,开发了若干的教学任务书,不断地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
四、引入技能竞赛评价方式,完善课程的多元评价
竞赛设置的任务往往还关注着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关注着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的联系。技能竞赛对参赛选手竞赛成绩的评价也是按职业岗位考核评价方式来进行的,针对工作任务中的各知识点与技能点设计出相关的评分细则。其次,竞赛中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很高,除了理论考试时会出现关于职业道德的考题,在操作现场更是会强调职业道德和安全意识的考核,一般要占到总分的10%左右,可见对这些职业素养的重视。这些都在促使职业学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定位,也有利于职业学校课程内容的调整,有效地指导了职业学校课程建设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相互衔接,全面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
在课程实施中引入技能竞赛的评价体制,使得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进行结合;建立多样化评价方式,即通过现场操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等质性评价,笔试、答辩、设计等量性评价和完成企业项目或任务的最终产品的态度、各项技术指标的测量和鉴定等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通常许多项目技能竞赛的最后环节会要求学生对所完成项目进行自我展示。结合这一环节,我校的技能训练类课程在实施考核评价时均增加了这个让学生阐述任务完成情况的环节,教师提出功能要求,学生分项操作示范然后评价,还将任务书的阅读等内容融入评价指标,考查学生对任务观察和分析能力,完善了多元评价的体系。
技能竞赛既有利于学生选手获得生产与生活的各种经验,还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更重要的是引导职业院校全面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实践表明,在技能竞赛引领下的高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取得的效果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认为技能竞赛成果向教学的转化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技能竞赛的项目不是简单的直接用于课堂教学,技能竞赛的训练方法也不是简单的移植,关键是要把握技能竞赛体现的理念,即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为此我们将通过研究技能竞赛的项目,合理分解大赛项目中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融入课程体系和若干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想真正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必须将职业学校的技能竞赛与课程建设进行有机融合,以竞赛项目的课程教学试点为抓手,促使技能竞赛成果向相关专业技能教学转化,推进以项目教学为重点的教学改革,构建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教学体系,真正做到全员参与,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吕景泉.谈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专业特色和价值内涵[J].天津职业院校合学报,2009(1).
结合传统语文教学来看,因为设施等各方面的限制,学生某些方面的需求就不能够被满足,学习效果自然不佳。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兼具影像声这些材料,能够更加生动的将教材展示给学生;将原本静态的教材,动态的展示给学生,充分的表达出教材内的音乐以及艺术方面的美,使得学生的生理感官受到刺激,让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得到充分的激发,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将受到充分的调动,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美感,结合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为学生创设美轮美奂的情景,让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实现课堂开始时,产生兴趣,课堂进行时,兴趣浓厚,课堂结束时,兴趣仍在的目的,让学生能够真正的热爱学习,喜欢学习。
二、利用媒体创情境,增强情感见效率
学生是否能够对课文有正确的理解,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学生是否能够进入到创设的情境中去,过去的语文教学方式中,我们可以结合相关的导语来实现。但是就目前来看,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或者是音乐,能够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营造的情境中去。学生看到了其中包含的美,就能够有味的读书,感悟书本中的道理。如对“a,o,e”的教学时,往往我会结合多媒体来展示背景图,加入轻松愉悦的背景音乐,一会之后,伴随着大公鸡喔喔喔的叫声,大公鸡飞到了栅栏上,同时太阳公公出来了。
学生对于这样的动画十分感兴趣,往往能够集中精神查看屏幕,当看到某些画面时,他们会十分开心,并且感觉到新奇。此时,我提出问题,大公鸡在干什么,学生们会争先恐后的回答我,他们在喔喔喔的叫,此时课件就给大家看到了大公鸡张开嘴巴,吐出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o这个字母,学生们会很感兴趣的和大公鸡后面一起学习o。这一节课,可以说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一点都不紧张。结合这些课件的使用,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了出来。
三、巧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语感
新时期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对激发学生口头表达的欲望,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是很有作用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跃出教科书框架,多媒体的恰当运用能有效地摆脱这种窘况。以往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的第三段将相和好时,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寥寥几语回答,不能很好地突破教材的重点。新时期语文教学中恰当的引入多媒体课件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情节展现在学生面前:廉颇背负荆条,一进门便说“轻罪”,蔺相如连忙从里屋出来迎接,并将廉颇扶起来,将相激动地握手拥抱。这情景深深地感动了学生们,因此学生在进行表述时,能从人物的外表、神态、语言,甚至心理活动,全方位恰如其分地进行描绘,真是绘声绘色、栩栩如生。为什么学生能有如此大的变化,我想这与多媒体的巧妙运用不无关系,因多媒体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本文描述的古代生活,激发了学生的表述欲望与创新思维能力,可谓自有“活水”源头来。
四、总结
1 要“画龙点睛”,切忌“面面俱到”
信息技术的先进性、直观性等是不可否认的,如果运用得好,课堂教学就会如虎添翼、锦上添花,这就需要把握“度”。例如抒情的散文,优美的画面配以极富感染力的朗读,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下,产生意想不到的心里震撼,一切尽在不言中,比起苍白的纯语言教学来,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当前的农村中小学条件仍然有限,国家配备远程教育装备之后,教师们争抢使用远程教室上课,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可是信息技术毕竟是新兴事物,具体使用时犹如饥饿进餐馆大有饥不择食的味道,往往不加选择,一味依赖信息技术资源,有的甚至连课后习题也不厌其烦地打到电脑上,通过电视屏幕让学生去费力地辨认,这就显得矫枉过正了,失去了原本意图。画龙点睛,好比美女颈上的项链,一条足矣,若是面面俱到,弄得全身珠光宝气,叮叮当当,就显得俗不可耐了。
2 要“自然得体”,切忌“牵强附会”
信息技术的使用只是课堂教学手段之一。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时间等等的不同,恰当地加以选择,灵活地区别运用,以期达到最优的课堂效果。如教学《春天的发现》一课时,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到校园去转转,去发现曾经被遗忘的东西。这当然是首选的做法,若是时令未到,春天的特征还不明显,那么,借助信息技术,先睹为快,一饱眼福,同样值得称道。
不同的文章,需要不同的信息技术,像《阿里山的云雾》《黄果树瀑布》《敦煌莫高窟》《月球之谜》等文,所写内容离农村学生的生活较远,又有很强的欣赏性,适宜上网搜索,补充内容,开阔眼界;《冀中的地道战》《詹天佑》可以让学生进行电脑绘图等动手操作的训练;而《小珊迪》《穷人》《珍贵的教科书》《倔强的小》等课文,一盘极富感染力的标准普通话朗诵带,足以先声夺人。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彰显具有个性的课堂艺术,讲课风格、自然得体是基本的要求,切忌“牵强附会”。
3 要“意犹未尽”,切忌“包办代替”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手段,目的是相同的,都是要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尤其是从生活中学习和积累知识。如讲《赤壁之战》《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课文,可结合实际,让学生看电视剧中的相关情节,读原著的精彩描写,听名家的详尽评说(如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解密红楼梦),悟人物的复杂性格,既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又升华了情感,受到了启迪,更是提高了审美层次。学生学到的不再是书本上悠闲的死知识,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无限丰富的活知识。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会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多媒体课件),让信息技术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好帮手,能使长文章化为短文章,使事物静态化为动态,使教学难点化为简单,通过事物的发展变化,直观形象地揭示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执教《陶罐和铁罐》时,课前我认真阅读课文,了解到《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寓言故事,写的是国王御橱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出土成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很适合中年级学生阅读。学习寓言的最终目的是感悟道理、学会做人,而理解课文却是前提。为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课文、感悟哲理,在教学中我想到了好帮手――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性,我想运用多媒体技术课件提高学生兴趣,把书上死板单调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动画,让学生在看、听、趣中感悟课文;并且设计让学生配音环节,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游戏中亲身体验人物的性格,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会给课堂创出一个小。这不正是最易受感染、获得启迪的好手段吗?这样,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感知理解了语言文字。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式,直观、形象、准确地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的内化,来提高教学效率。
1.化难为易。如在教学《》《》、《草船借箭》、《将相和》等历史性题材的课文时,我先将收集到的有关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放在学校网站中,让学生使用,以弥补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而出现的“断层”想象,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阅读时会感到一些困难。我在教学时便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声像的历史资料作为辅助资料。这些资料解决了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困惑”问题。通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强化,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化静为动。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往往会渗透着许多科学知识,如《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一文向学生介绍了太空生活的一些常识。学生对航天方面的知识积累极少,而人类在太空生活的常识有的学生了解甚少,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太空生活的奥秘,在教学时,我利用课件,通过视频展示宇航员在太空的吃、行、睡、看……在屏幕上,宇航员在太空的吃、行、睡、看生动地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把本来用许多语言也很难说清的航天知识,用几秒钟的动画演示,变得形象易懂。
3.变抽象为具体。如在教学《九寨沟 》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奇”等词语的含义很不理解,于是我先用媒体出示了相应图片,让学生看着图片去理解雪峰、森林、湖泊、瀑布,告诉学生九寨沟是很美的地方;特别是在介绍“异兽珍奇”时,课件上显示着体态粗壮的大熊猫、善于奔跑的金丝猴、行动灵敏的羚羊、憨态可掬的小熊猫,学生个个看得目惊口呆,兴趣盎然,自然地理解了词意。
一、有效使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兴趣,是指学生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采取有效的措施。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做:
1. 用多媒体展示新奇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位苏联教育家曾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 初中生年龄小,一般会对新奇的事物、个人经历的或能带来愉的事物或活动感兴趣。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作文课,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将本班学生课间活动拍成DV在课堂上展示,并让学生观察、描述印象最深的活动场景。由于DV的主人公是学生本人或同班同学,DV的内容是他们亲身经历并带来快乐的大课间活动,他们看到DV时都觉得很新奇,很是兴奋。每个学生都全神贯注地看着,不时发出愉快的笑声和叽叽喳喳的议论声。当教师组织交流时,同学们都跃跃欲试,细致描述印象最深的活动场景。往常那种一到作文课就死气沉沉的现象荡然无存,课堂上气氛热烈,兴趣高涨。可见多媒体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从而让课堂的效益大幅提升。
2. 用多媒体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它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境。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笔者执教《端午日》一课时,便做了如下尝试。《端午日》是乡土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的节选,文中描写最精彩的场面就是湘西端午赛龙舟。这段描写是全文的,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描写赛龙舟场面的热闹,气氛的热烈。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播放了教者精心节选的赛龙舟的视频。视频中呈现出喧闹的锣鼓声、飞驰的龙舟、鲜艳的头巾等真实地再现了赛龙舟时的情景,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给学生带来了全方位的真实体验,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解读。播放《赛龙舟》视频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获得直观认识的感知材料,还可以在学习的疑难之处,真实地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其进行深入地思考、品味、感悟,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二、有效使用多媒体唤醒学生的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学习是经验获得及行为改变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干扰,要想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语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唤醒学生的有意注意。
1. 使用多媒体高效导入,唤醒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会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活动上,这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设计一些新颖别致的新课导入,从而唤醒学生对新课的有意注意。如在执教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多一点宽容》时,可将课文导入设计成flas《将相和》的故事。视频中廉颇光着脊背,身负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的场景很是感人,而蔺相如“肚里能撑船”的宰相风度更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视频只有短短两三分钟,但选例典型,内涵丰富,它为“宽容”作了最好的诠释,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到新课上来。他们能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文,开始学习《多一点宽容》。
2. 使用多媒体深入展开,唤醒学生的有意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