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花团锦簇教学设计

花团锦簇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花团锦簇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花团锦簇教学设计

花团锦簇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常态课 瓶颈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9-0033-02

作者简介:张林(1982―),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真正决定教学质量的往往不是花团锦簇的公开课,而是与教师日日相伴的常态课。因此,直面常态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化解其中的瓶颈问题,可以让小学语文教学更趋合理与规范,可以让师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一、常态课设计的瓶颈问题与对策

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希贵先生曾说,有些教师工作三十年其实相当于工作了一年,因为他只是将一年的教学经验重复了三十遍而已。这一振聋发聩的提醒告诉我们,即使在常态课的教学中,也要高度重视每一次的教学。而教学一定是从教学设计开始的,因此要研究常态课的瓶颈问题,首先就要研究常态课教学设计的瓶颈问题。在笔者看来,常态课的设计瓶颈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学观念、教学思路的守旧上。由于种种客观与主观的原因,运用原有的教学经验去备课,总是成本最低的教学设计方式。因此,这一瓶颈问题可谓是瓶颈中的瓶颈。

来看一个例子:苏教版(下同)小学语文第三册下册有《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笔者曾多次听有关本文的校内教研课,甚至是一些场合的公开课,但都在强调同一个主题,即看待一件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有没有用处。这样的主题当然是正确的,但在多位教师的解读下只有这唯一的主题,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在教研课或公开课后的评课环节中,听到上课老师阐述自己的教学思路时,大抵有这样的一些内容:一是本文教学中关于字段的工具性问题,重在解决三年级学段学生在字与段的掌握上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由于认知能力有异,有的学生还需要在字上花功夫,有的学生则可以瞄准段去培养新的能力;二是将小骆驼的情感变化当成教学的一条脉络,通过情感变化来点明文章主题。

如果我们跳出本文来观察这样的教学思路,就可以发现教师缺乏个性化解读,其宣讲的还是教参上观点的重复与变式。这种类似于拿来主义的教法在常态课上是比较多见的,也是亟待改进的。笔者以为解决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并用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去引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譬如本文的教学设计,笔者以为可以采用这一对策去衍生出相应的教学设计。如:小红马为什么瞧不起小骆驼?小骆驼为什么觉得委屈?骆驼妈妈是怎样教育小骆驼的?小骆驼为什么感到自豪?这些问题可以作为常规问题来促进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你是骆驼妈妈,你会怎样教育小骆驼?(或者换一种问法:骆驼妈妈没有简单地跟小骆驼说大道理,只是带骆驼到沙漠里走了一趟,你觉得这种教育方法好吗?)小骆驼最后悟到了道理,但这个道理它并没有说出来,而是“默默地想”,为什么是“默默地想”呢?

无论是对于本文而言,还是对于其他文本而言,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必须抓住一点,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教师要采用引领性的问题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而这些引领性的问题从何而来呢?显然首先来自于教师不拘一格的、开放的教学理念。

二、常态课实施的瓶颈问题与对策

有了良好的设计,其后的关键就是教学实施。教学实施的挑战在于课堂上的生成,因为生成是教师无法把握的,有时还会让教师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有意无意地维护自身的权威,那就有可能屏蔽课堂上的生成。果真如此,那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生成课堂的精彩。因此从课堂实施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一个重要的瓶颈问题在于教师的教学态度。

教材上有一则《争论的故事》,讲的是兄弟俩面对空中飞过的大雁,争论是煮着吃还是蒸着吃,结果争论不休,而大雁早就飞走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于成人而言可谓是耳熟能详,可对于孩子来说却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挑战。在一次教学共同体的研讨当中,当我们提出以开放的态度来实施本文的教学时,有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其理由是那样教学很容易发生偏移,最终结论还是不开放的好,只有教师牢牢把握文章主题,才能让教学过程不偏离正轨。

应当说这是一个容易得到很多人认同的认识,因而也可以看作是常态课实施中一个确实存在的瓶颈问题。笔者以为解决这类问题的对策在于本着开放的态度,认真对待学生的想法。笔者在教这一课时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但及时采用了一些引导策略,结果课堂教学进行得依然很顺利。

三、常态课评价的瓶颈问题与对策

上完每一节课后,每个语文老师都会评价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尤其要评价这节课是否能够应对考试,这也成了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瓶颈!那么,怎样消除这一瓶颈问题呢?笔者以为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用发展来驱动评价走向科学。

比如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老师讲完《槐乡五月》后提问:你是从文中哪些词语体会到“到处都是槐花”的呢?学生回答因为山坡上开满了槐花。作者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槐花是槐乡孩子们的宠物,它饱了孩子们的口福,香了孩子们的村子,甜了孩子们的生活”。这样的评价我们认为是符合教学需要的,但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于是在另一节课上,老师对同样的问题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槐乡五月是孩子的季节,槐乡是我们大家的槐乡,虽然我们并不生活在槐乡,但我们的家乡也有同样的风景。槐乡是美的,我们的家乡也是美的,同学们能否用笔写出自己家乡的美呢?

这样的评价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内化本文的主旨,对触动学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之所以能够如此,正是因为评价的着力点不是放在对原文结论的记忆上,而是放在学生感知文本时的认知过程上。

花团锦簇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学单;设计;实施

有效的预学,能显著增强学生学习新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良好的预学习惯形成也能为课堂教学节约许多宝贵的时间,使得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学生也能自己获得一部分知识。那么我们应该设计怎么样的预学单呢?它会浪费我们的教学时间吗?它能照顾到每一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吗?它能为我教学所用吗?……当这一系列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时,关于如何设计一份有效的预学单就成自然而然地成了我思考研究和教W实践的重点。

记得初始“预学单”是在学校教研团队开出的《慈母情深》研讨课上,使我对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了初步感知。随后查阅了有关资料,并进行实践尝试后,进一步领会到,“预习单”是教师为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所设计的一个预先学习导引单,使学生能在课前通过预学单,独立阅读课文,进行先期思考,并提出疑问,从而为课堂上的针对性学习做好准备。结合教学实际,经过几个学期的探索,关于“预学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了一定的思考和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抓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第一次上的基于预学的单篇阅读教学课,便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在这堂课中采用了精心“预学单”设计取得了教好的教学效果,在满怀欣喜的同时,更提高了我继续研究的信心。该课的预学单设计,主要抓住基础知识,而基础过关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前提。

案例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预学单

【课前积累】

1.摘录描写花的四字词语 , , ,

2.摘录描写颜色的四字词语 , , ,

3.从文中摘录难读、难理解的字词,提醒大家好吗?

难读的:

难以理解的:

【自主学习】

1.自由、快速读课文,把字音读准,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并多读几遍。

2.朗读课文,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自学生字词。

①我会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脊梁、栽种、奇丽、奇特、宇宙、真切、家家户户、

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②我会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上词语。

③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

【合作探究】默读课文边读边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提示:读的方式自由选择),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

【查漏补缺】还有什么疑问?

结合课文实际分析,这份预学单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基础知识过关:

1. 课外积累:让学生去搜集了关于花和颜色的四字词语,这是本课教学中要用到的,也是课堂导入环节中设计的重点知识,通过课前的预学,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举一反三,说上好多词了,这不正是我们语文素养提高的简单体现吗?

2.课文基础字词:让学生自主找难读、难理解的词,看似是为了提醒同学,实则我的用意在于让他们自己牢记;正确读记词语和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也都是为了更好地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3.课文的阅读:在本份预学单中,我设计了自由、轻声、快速读课文,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自由选择读文方式。我的目的很明确:让学生充分读,为提高课堂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抓学生疑问,开展课堂教学

学贵有疑,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常常用到课题质疑法来导入新课,每次用这样的方法,我都觉得学生提得很不错,说明对课文已有过预习,但这样的课堂提问比较片面,并非代表全体学生。现在设计了“预学单”,使我更加明确了学生质疑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并通过预学单上学生的疑问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可以这样说:预学其实是针对课文的前期学习。那么这个前学习的过程中必定少不了问题,所以教师要解决的不是学生已经懂的知识,而应该是他们提出的疑问。

案例2:《舟过安仁》预学单

1.读古诗,读三遍的打上勾,读5遍的打三角形,读5遍以上的打五角星。你读了( )遍

2.围绕题目《舟过安仁》你有什么疑问?

3.古诗中哪些字词你不理解,请写下来

4.再收集两首关于童年的诗歌

5.读了古诗,你还有什么特别想知道的问题?(请把疑

问写下来)

这份预学单主要是以质疑为主,教学生提问,老师回收后进行整理归类,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它主要设计了三方面的“质疑点”。

1.课题质疑:让学生进行课题质疑往往可以很好地从整体把握诗歌,如我们班学生有问:谁舟过安仁?舟过安仁时发生了什么事?“舟”指的是怎么样的船?……这些正是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字词质疑:理解的字词学生都不会写上,不理解的字词也就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这些字词的理解直接影响到整首诗的理解,所以对这些字词的质疑是为更好地理解诗词文本打好基础。

3.内容质疑:最后一题的设计,考查学生的预学是否真正有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有质量,了解他们急需求解的到底是哪些方面。知道了这些后再针对性地将问题串连起来,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达成“以学定教”的目的。

《舟过安仁》这份预学单经过了多次的修改和反复思考,通过这份预学单的设计和课堂实践,引发了深入地思考:学生质疑固然重要,但是教师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确是引发学生自主质疑的关键所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提问,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哪个方向去理解、思考,并形成更多的独特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甚至于语文学习的素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重抓迁移概括,提高学习能力

“学以致用”无疑是开展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教师一直在课堂上强调的灵活运用是不是真的只是存在于“唇齿之间”呢?其实有效的预学单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关于知识概括迁移的能力。

案例3:《趵突泉》预学单

1.摘录难读、难理解的字词,提醒大家好吗?

2.我学过老舍的《猫》,它的内容结构图如下:

3.探究一个问题吧!

大泉和小泉老舍喜欢哪个多一些?

你的支持方(打√):小泉( )大泉( )

你的最有说服力的支持理由是什么?请摘录支持你理由的关键词句。

(小秘密:作者的感悟很有可能藏在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中哦!)

为了更好的实施“基于预学的单篇阅读教学”这一主题的教学,我平时也在尝试中摸索,也会寻找一些跟这一主题有关的教案、预学单和课堂实录,并虚心向同行请教,希望能有更多的启示与收获。以上这份预学单,主要针对学生的迁移概括能力而设计,这样的图解,不仅能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还能提高学生的迁移概括能力。从整体上分析主要包括两大块内容:

1.理清结构:模仿学过的课文《猫》的内容结构图,完成《趵突泉》的内容结构图,这题是根据学过的课文《猫》迁移到新课中,设计前后联系,让学生明白解答思路。它不仅要求学生对课文很熟悉,还要求学生有很好的概括能力。

2.自主探究:针对老舍喜欢大泉还是小泉,写出理由,并找出关键词概括,这个题目也同样是基于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概括理由,这也正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大体现。

有位知名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显而易见地,预学单的方式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作用。《课程标准》理念中一直强调“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而预学单对于教师在课前了解学生的学情,有着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在多次利用预学单开展教学研究,并更多地运用于日常课堂教学后,更使我深刻地意识到预学单的使用是达成“轻负担,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因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一如既往地展开探索和研究,让这份小小的预学单,为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C].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期刊更多

花木盆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绿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