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清平乐辛弃疾

清平乐辛弃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清平乐辛弃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清平乐辛弃疾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明诗意 悟诗情 教学难点

唐诗宋词是我国灿烂的文学成就,它们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笔者总结,凡小学教材中出现的古诗词,都具有以下特点:1.必定是著名诗人、词人所写的脍炙人口的名诗、名词。2.句子简单且易于理解,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力。《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一首词,全词以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画面,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清平乐・村居》的课堂教学,笔者分四部分进行:一是知作者。二是读诗文。三是明诗意。四是悟诗情。一般而言,古诗词教学的重难点放在“明诗意”和“悟诗情”上。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有一句“醉里吴音相媚好”,其中一个教学难点――“醉里”一词的理解,一般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用吴地方言讲话的一对翁媪醉了。诗中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他们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二是指词人自己醉了。词人略含醉意漫步而行,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两种理解都可以说得通。可谓是各家有各家的见解。本来诗词就是每读一遍就有不同理解,对某首诗或词的理解会在不断地品读中逐渐发生变化。比如,对“最喜小儿无赖”的理解就是一个难点。

1.“最喜”的理解

“最喜小儿无赖”这句可以理解为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的顽皮可爱,“最喜”是最令人喜爱或者最喜欢的意思,有“喜”才会有“最喜”,那么作者“喜”在哪里呢?深入分析诗句时,发现“最喜小儿无赖”的上一句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词人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作者“喜”的是大儿的勤劳能干。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作者又“喜”二儿子的心灵手巧。由“最喜”入手,可以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和特点。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却需要带领学生细细分析,才能了解词中描绘的耐人寻味的意境。

2.“无赖”的理解

《清平乐・村居》中的“无赖”一词是理解的重点,学生初读词句时会想到“耍无赖”、“无赖之徒”等词语,进而会想到这个小儿真的是一个刁钻、撒泼、令人讨厌的孩子吗?教师在分析词句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查字典,找到“无赖”的词条有:①奸刁、撒泼等恶劣行为。②奸刁、撒泼的坏人。③没有依傍。④可爱;可喜。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会发现“无赖”指小儿的顽皮、可爱,并无贬义。那么三儿子怎么顽皮、可爱呢?从“溪头卧剥莲蓬”可以了解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整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卧”字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形象跃然纸上。

3.“无赖”和“亡赖”的不同

在教学中,学生会发现语文书上出现的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而他们在其他诗词书上看到的则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为了溯本求源,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初中课本中出现的《清平乐・村居》的最后一句为“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实际上,这里的“亡”为通假字,“亡”通“无”。通假字是古文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在初中课本教学中,学生将深入学习古文,自然会接触很多通假字。但是,通假字这一古诗文现象对小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此,小学教材的编著者因材施教,把“亡”字改成了“无”字,这一改变使得小学生容易理解词的含义。

古诗词教学既注重知识学习,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清平乐・村居》的课堂教学在“悟诗情”环节也有两大难点。

4.“景美”和“人美”相融合

《清平乐・村居》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辛弃疾在词的开头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美景。全词紧紧围绕“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活动,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握一个“溪”字。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

《清平乐・村居》整首词不但“景美”,人更美。词人向我们展现了四幅画面:相媚图、锄豆图、织笼图、卧剥图。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把一家五口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展现出来,真实地反映出一种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整首词“景美”和“人美”相融合,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5.“醉”的理解

《清平乐・村居》把一家五口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细细品读会发现词中有一句“醉里吴音相媚好”,如果把这句理解为词人辛弃疾的“醉”,那么词人怎么会喝醉呢?课上需要教师引入词人生平及写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

清平乐辛弃疾范文第2篇

《清平乐.村居》改写

夏日的一天,在一个幽静的竹林下,传来了一阵阵喝醉酒后温柔.逗趣的话。这是童年的辛弃疾扁跑过看一看。只见老翁 说:“你看看,现在生活多美好,秋天庄稼大丰收,冬天一起喝点酒。”“是呀。你看看这三个孩子,多么孝顺.乖巧.懂事。”老妇说完,会意的笑了!!!

这里夏日炎炎,可身为长子的王保不得不拿着锄头到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王栋也不闲着,你看,他正坐在大树下仔细认真的编织着鸡笼,像左看这调皮可爱的小儿子王鹤集在溪边一边看莲蓬,一边剥莲蓬,莲蓬有的全绽放,有的还没开放,有的张开了花蕊,漂亮极了!这是童年的辛弃疾不由诗兴大发,拿起毛笔,写了《清平乐.村居》这首词: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西头卧剥莲蓬。

这是一户多么温馨.幸福的农户家庭!!!

清平乐辛弃疾范文第3篇

诗人辛弃疾隐隐约约地听到茅草屋内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坐在窗边边喝酒,边说话取乐。

老翁抿了一口酒,骄傲地说:“你看,我们这三个儿子真是长大了,越来越能干了。”

老妇忙为老翁斟上一杯酒,颔首点头,目中尽是欣慰。

他们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除杂草。只见他光着膀子,两只粗壮的手紧紧的握着锄头,弯着腰,一下一下地锄着,虽然他已经汗如雨下,可嘴角还是有一丝笑意。在离豆地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他专心致志,手法娴熟,手指灵敏,很快,一个精致的鸡笼就完成了。老翁的三儿子呢?原来他正趴在小溪边,翘着两只小脚丫,摘下一个莲蓬,剥出一颗莲子,乐呵呵地送入口中。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茅草屋·小溪·青草·快乐的一家人,汇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是多么和谐,多么美妙。诗人辛弃疾被深深地感动了,吟下了千古名句——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清平乐辛弃疾范文第4篇

音乐是人类的灵魂,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种抒情的艺术,恰当地给古诗词配乐,可以带动学生情感的神经,更好地融入到作者的情绪世界中去。

另外,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还未成熟,还未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无法真正理解文字的抽象意义。语文教师可以尝试让图画走进语文课。因为图画具有很强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它活生生地摆在学生面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认知道理的积极性,任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形象的翅膀放飞抽象的思想。

拿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来说,这首词描写的是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可配些抒情的乐曲,如琵琶名曲《琵琶语》、二胡名曲《良宵》、古筝名曲《西江月》等等。至于图画,可以很丰富,有矮小的茅草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儿……配上一些轻柔而优美的乐曲,温馨而恬静的图画,可以将抽象的、理性的东西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把学生带入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

二、替换字词,由看客到参与

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参与进来,走进古诗词,而不只是听众和看客,运用换词对照的方法,则能有效地实现这种角色的转变。

如讲到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的几句: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个“锄”字,一个“织”字,一个“卧”字,都用得很好,尤其是“卧”字,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小学生最喜欢亲自动手,我们何不让他们动笔换字呢?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锄’‘织’‘卧’字分别可用什么字替换?换了之后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话刚落音,学生们七嘴八舌,跃跃欲试,情绪一下子高昂起来。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把“锄”字换成“种”字,把“织”字换成“编”字,把“卧”字换成“坐”字。还有换成“躺”字、“蹲”字的……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三、恰当引导,求理解求深入

古诗词内涵极其丰富,如果语文老师引导得不好,只讲字面上的意思,而不带学生深入了解诗词,学生难对诗词产生兴趣。小学语文老师应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慢慢走入诗词的境界中去,让他们领略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清平乐辛弃疾范文第5篇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浅近淳朴、清新优美的词。一位教师顺应孩子们的天性,发掘他们的潜能,激活其已有经验,让他们自己解题、悟文、展示学习成果,并向课外延伸,创造了生机勃勃的课堂生态,使“钉在桌子上的蝴蝶”终起来了!

【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领悟词中描写的恬淡舒适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并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能爱上诗词并乐意去记诵这首词及相关的诗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想象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对“相媚好”“无赖”等词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解题:让学生有“飞”的冲动

师:与学过的古诗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首词是两个题目。

生:(禁不住喊出来)我知道,古代的词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清平乐”是词牌,也就是曲调名称,“村居”才是这首词的真正名字。

师:好呀!你的知识真丰富。那么,看到“村居”,你会想到什么?让我们和大词人辛弃疾比一比,看是我们想象得好呢,还是辛弃疾写得好?

生:看到“村居”,我仿佛看到了村庄、田野、小溪。

生:村旁有桃树林、杏树林、苹果树林……

生:不对,古代没有苹果树!(学生争执,老师让这位学生课后查询资料)

生:人们有的在村头乘凉,有的在田里劳动……

生:还有小孩子们在村边游戏、玩耍。

师:那么,辛弃疾写的“村居”到底什么样呢?打开书,读吧!

生:(读后,一个个眉飞色舞,高兴异常)呀!我们想象得比辛弃疾写得还多呢!

“解题”一般都是老师的专利,可这位老师把自己的“专利”让给了学生。特别妙的一招是让学生“和大词人辛弃疾比一比”。这一比,比出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比出了智慧和创见,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这种“阅读期待”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追求的课堂“愤悱”境界。在这种“愤悱”境界里学生都会产生“飞”的冲动。

二、悟文:留给学生“飞”的空间

生:我猜,“相媚好”就是很亲热的意思。

生:我补充,“醉里吴音相媚好”就是老爷爷喝醉了酒,和老奶奶亲热地说着话。

师:(来了灵感,创设情境)对呀!几杯酒下了肚,老俩口的话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伴笑着说――

生:(扮“翁”)老伴呀,看,大儿子和二儿子都能下地干活了,我们也该享享清福了!

师:快,谁接着往下说――

生:(扮“媪”)是呀,老头子(学生大笑),小儿子聪明可爱,长大一定有出息。

师:能考取状元,对吗?(学生大笑)

生:我读懂了“小儿无赖”就是小儿子喜欢耍赖。

师:耍什么赖呀?

生:两个哥哥都在干活,他却在玩。

生:他还在偷吃莲蓬。

生:偷懒的意思。

生:“无赖”可能是“刁吃懒干”的意思,我妈妈常说我刁吃懒干。(笑声)

师:这样啊!你妈妈讨厌你?

生:不是,妈妈很喜欢我。

师:(拖腔吟诵)“最喜小儿无赖――”

生:(突然醒悟地高叫)调皮的意思!

生:(也高叫)我明白了,这里的“无赖”是顽皮的意思。

生:小喊莲蓬吃,多活泼天真啊!我觉得“小儿无赖”是对小孩的爱称。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多元”才真实,“多元”才会产生合作和碰撞,才会自发地进行误读校正并趋向正确理解(不一定是统一答案)。这样的阅读理解,才真正是学生自己的独立阅读理解,才真正是带着童心和童趣的鲜活的阅读理解。也只有这样的阅读理解,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学生“飞”起来后取得的“伟大的胜利”。而这,应归于教师留给了学生“飞”的时空,归于老师引导得恰当和巧妙!

三、展示:让学生“飞”得更自由

师:你想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整首词了?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你能给我配上音乐吗?

师:(先是惊愕,之后暗喜)没有啊,你觉得应该配上什么音乐?

生1:轻松的,因为村居生活是宁静的。

生2:我觉得还应该是欢快的,因为这里的景物生机勃勃,老俩口在亲热地聊天,大儿子、二儿子在劳动,小儿子在快乐地玩耍。

生3:我觉得这首乐曲应该把我们带到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师:那是个世外桃源,对吗?(生答:是!)

(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读出了作者对村居生活的向往、喜爱和赞美。其他同学也纷纷要求读,自己诵读,分组诵读,齐读,书声琅琅。)

师:除了读,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了?

生:老师,我们同桌两个能表演吗?

师:(高兴地)这种学习方式好!演好了,就说明你读懂了!

(两对学生分别扮演翁、媪兴致勃勃地演起来。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老师干脆让他们自由结合演起来。)

生:我想把这首词唱出来。

师:好哇,词本来是要唱的。

生:可我不知道唱什么曲调,只知道这曲调应是轻松柔和的。

师:下课后我们大家都查找一下“清平乐”的曲调,好吗?(生齐答:好!)

生1: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生2: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画下来。

生3:我觉得这首词和宋代词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差不多:“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儿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些诗都写得很美。我课后想搜集这类诗。(老师赞扬并支持他们)

在这个片段里,有的读,有的演,有的要唱,有的要写,有的要画……教师都给予支持和鼓励。一个同学读,带动了全班学生都读,而且读得那么主动,那么尽兴,那么酣畅淋漓,那么富有创造性。尤其是让学生两两进行角色表演,把这节课推向了最。学生按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按自己的个性来“实践”。尽兴地“玩”、尽情地“游戏”,心灵在自由地“飞”。

四、延伸:让学生“飞”得更远

(一)学生展示自己有关《清平乐・村居》的文章和绘画。文章和绘画的内容都比课文和插图多。(过程略)

(二)查找“清平乐”曲调的词,用纸片抄写并张贴出来,进行品读,同时对这些词的共同点(内容和情调)略作讲析。(内容略)

(三)查找“清平乐”曲谱,然后唱。(过程略)

(四)宋代有没有苹果树。(学生查询结果:我们古代有苹果,宋代可能有“中国苹果”,但现在栽种的都是“西洋苹果”。)

(五)自荐一些优秀的田园诗词,拓展阅读。(内容略)

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课后自己也就有兴趣和激情去进行探究学习。学生的兴趣、情愫、智慧都激扬起来了,他们在努力地向更高、更远处飞去。

总评:让学生享受“飞”的快乐。

课堂,理应是教师和学生生活的美好家园,理应带有生活的鲜亮露珠和七彩阳光,洋溢着生活的乐趣和美好情调,理应进行着各种“日常意义上的会话”。这两堂课的教学,也像这首词的风格一样轻松、活泼、欢快、自然、洒脱。课堂上,学生自主悟题,自主合作探究,自主理解词意,自主提出较有深度的问题,课外又进行了饶有情趣的研究。方式又是那么新颖独特。学生在学习,但又像在“进行着日常意义上的会话”;是在上课,但又像在“游戏”。学生在“飞”着,同时也在快乐著,幸福着,美丽着。而这“飞”,决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视界的敞亮、精神的漫游、思想的翱翔、心灵的舒展、理性的顿悟、智慧的迸发,总之,是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相关期刊更多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交通大学

北方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

地火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