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诗

茶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茶诗范文第1篇

茶诗范文第2篇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首民谣――

逗逗逗逗飞――

作者陈有才

逗逗逗逗飞――

老公鸡上草堆

逗逗逗逗飞――

老公鸡进茶园

进茶园

拍膀子

亮它一副金嗓子

炒茶锅响

黄金万两

老母鸡一旁打节拍

咯咯咯――得

(录自《诗刊》2009年7月号上半月刊)

我为什么要给大家介绍这首民谣呢?其一,我个人非常喜欢民谣、民歌,以及任何民歌体的诗;其二,我个人认为,不论是中国的诗,还是世界其他国家的诗,它的本源都是来自于民谣。民谣是诗的老祖宗,没有这个祖宗,就不会有今天百花齐放的、各种各样的诗形式、诗创造。

清人刘开说:吟诗作文,“非出于一人之心思才力为之,乃合千古之心思才力变而出之者也。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家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故求千载之所长,发挥历代原始民歌的智慧,是师法诗体之上策,是诗歌创新之必经之路。

那么,就以今天我选的这首《逗逗逗逗飞――》为例,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一、童趣

这首民谣,任何人读:“逗逗逗逗飞――/老公鸡上草堆/逗逗逗逗飞――/老公鸡进茶园……”就有一股童趣迎面扑来,因为只有孩子们会这样唱,会这样玩,会这样看着老公鸡跳上草堆,会这样看到老公鸡溜进茶园,而大人们是不会注意这些细节的。也就由这些孩子们观察出来的细节,才能体现孩子们的天真、兴趣,以及孩子们的诗情画意。

写诗的同行们都知道,诗是离不开童心的,因为童心最真实、最自然、最有感染力。而童趣是在童心的基础上生发出更为动情的典型和情节。所以我说,学诗,写诗,首先要具备童心和童趣,决不能仅仅用大人的眼光看社会,看世界,看一切,应主要以孩子的心和趣味去看天地,看大海,看世上一切喜怒哀乐。泰戈尔的诗为什么人人都喜欢,人人都记得?其主要法宝就是用那无邪的童心、童趣概括了他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一切美丽和丑恶。

二、音乐的节奏美

诗之美,亦如鲜花。好的诗句,一般具有简明精炼,文约事丰,平易自然,不事雕砌,新鲜生动,文情并茂,特别是声调、节奏、韵律,适合内容表达需要的具体特色。如果没有节奏,没有韵律,声调没有起伏,我个人认为,这不能称之为诗,写得再好,也只是散文,有些作者称之为散文诗也。但归根结底,不是正儿八经的诗,缺乏诗的基本元素――韵律和节奏。请看这道《逗逗逗逗飞――》,它的节奏,它的韵律,它的声调,既平易朴实,又悠悠华美,韵律则丝丝入扣,恰到好处。如,用“飞”对“堆”,用“响”对“两”,用“拍”对“得”,一下子就把整个民谣激活了,把读者带到一个绿丛郁郁的茶园。且有一只老母鸡在旁边指挥打节拍:“咯咯咯――得!”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山乡茶园的景致啊。我们不仅眼睛看得见,耳朵能听得明,内心也能发出相应的回音。这就是诗的美与音乐美的高度结合。作为一个诗人,一定要明白,诗如果离开了音乐,就不能称之为好诗、佳句!为什么我们对李白的诗,杜甫的诗,白居易的诗,一读就能上口,一用心记就能记一辈子?其道理就在于此。

三、幽默

好诗一般应该有以下几个要素:即信,辞欲巧,立意深,表达力求幽默,其目的是什么呢?即文采可也,浮艳不可也;朴实可也,鄙陋不可也;寓意幽默可也,矫揉造作不可也。我们现在读的这首《逗逗逗逗飞――》,就有上面讲的几个突出特色。“逗逗逗逗飞”这五个字的标题就蛮幽默,唯有孩子们能说得出,并能引大人们跟着学。这样子,老公鸡、老母鸡才进得茶园,一个打节拍,一个亮嗓子,你说它是漂亮的卡通片可以,再说它是儿童们的信手漫画亦可以,既有童趣的幽默,又引发儿歌轻快的节奏……你说好笑就好笑,你说好玩就好玩……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成人缺乏的幽默气质,往往只有孩子们才具备。诗人们呀,握着笔想一想,如果你想写好诗,是不是应该向孩子们学习?特别是学习孩子们的天真和幽默!

四、画龙点睛

什么叫做画龙点睛呢?《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就讲得很清楚,“志”者,主要是指思想,即儒家当时的政治抱负。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志”的含义也渐趋广泛,不仅是指思想和政治抱负,还包括感情在内。汉代的《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明确要情志并举。画龙点睛就是把志与情融合为一体。志寓于情,情融于志,这样,龙的眼睛就亮了,就闪闪发光了。这是诗歌中最重要的一笔,否则,你文采再好,形象再美,景物再丽,如龙的眼睛点不上那一笔,也无济于事。这就好比人缺了主心骨,太空中缺了氧,一切都等于零,一切都莫须有。而这篇《逗逗逗逗飞――》立意精确,点睛生动,它让老公鸡进茶园、拍膀子、亮嗓子的金灿灿的八个字:“炒茶锅响,黄金万两”,顿时就把这首民谣的主题漂漂亮亮地突现出来了,丝毫不勉强,又自然生动,读者一听这只公鸡的叫鸣,内心就会产生喜悦,就会明白,老公鸡进茶园,不只是玩,不只是啼,而是有个中心主题:中国的茶山富了,中国的茶农富了,黄金万两,绿色金山!不用说农村的改革开放好不好?一声“黄金万两”就说明了一切。诗美不美?的确美。它的政治含义是完完全全通过形象、通过大自然吼出来的,这才叫诗!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诗人陈有才这道《逗逗逗逗飞――》的、民谣的读后感,不当之处,请诸君指正。

下面是我抄录的、这次大家寄给我的一些好诗句,请欣赏。

爱情在你手里

爱情在你手里/而孤独是我自己的/只是淡淡的岁月/还有许多风/让夜晚充满了伤痛//心很脆弱/世俗的手抚摸一下/情感便碎了//你的微笑渐渐走远/往日的温馨/化成我冰冷的梦境

(云南昆明唐英)

奔跑

太阳奔跑了一天/云朵奔跑了一天/海浪奔跑了一天/还有思想/在繁芜的思维中/奔跑得气喘吁吁/跑累了的一切/闭上了夜间的眼睛/然而一不留神/梦又猛地窜出来/爬上月船/滑进了夜的白昼/飞快地追赶那轮/刚刚睡醒的太阳

(河南郏县石群良)

路灯

没有长虹的璀璨/默默地坚守分管的地盘/朴实无华/任劳任怨/将黑夜的眸子点亮/不与月亮比美/不与星光争艳/独守一份爱心/为行人牵引方向……

(江苏如东刘美兰)

恋情

藏在心底是暗暗的情/剪不断是无形的痛/一日一日匆匆过/爱的生命是一个“忠”//相识是一种缘分/有天的安排/有地的引领/我们将携手度过――/从春到夏/从秋到冬

(安徽涡阳刘怀建)

向往

我多么不情愿/永远是一棵低矮的小草/即是一阵轻风吹来/也要向它低头弯腰//我多么向往/参天大树的崇高/即是寒冷的冬日/也会把寒霜高挂在树梢

(山东夏津韩家明)

顺祝

进步!

茶诗范文第3篇

“礼”是儒家文化的主要标志,唐代茶诗中即凸显出儒家的礼文化旨趣。唐代茶诗的出现,反映了唐代文人墨客对茶文化的情有独钟。诗以言志,唐代文人墨客在品茶、饮茶之时,将自己的品饮感受寄寓于诗歌中,将自己的旨趣、爱好以诗歌的形式予以表达,从而使儒家的礼仪在茶诗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唐代茶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僧人曾起到了很大作用。文人与高僧大德在交往过程中结下不解之缘,他们彼此以诗会友、以诗言志,创作出大量诗歌。诗中有礼,以礼彰显出儒家之礼仪文化。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一直讲求仁、义、礼,并试图将之推广开来。“礼之用,和为贵”[1],此言精当地说明了儒家文化的价值旨归。儒家所追求的文化发展目标,其终极价值指向是因礼而和。中国历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儒家文化讲求礼,唐诗中的茶文化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礼仪性、和谐性。如张籍的诗歌《和陆司业习静寄所知》:“幽室独焚香,清晨下未央。山开登竹阁,僧到出茶床。收拾新琴谱,封题旧药方。逍遥无别事,不似在班行。”[2]4328此诗即表明了儒家礼仪文化之价值旨归:唐代茶文化尤其发达,因之,唐代以茶待客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喝茶的过程中,敬茶为客,待客以茶,其间彰显了儒家的礼仪文化。诗人以茶待客,体现的是敬茶人的热情、大方。同时,在诗人敬茶的过程中,彬彬有礼,凸显了敬茶之人(施礼)与饮茶之人(受礼)的和谐之美,并由茶礼到茶诗构成了完美的茶文化。再如白居易《曲生访宿》诗云“村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2]4326,亦凸显了儒家的礼仪文化。其一,由白居易之诗可以管窥唐代待人以礼的茶文化的兴盛,在唐代不仅以茶待客,同时还配有茶果,凸显出唐代茶礼;其二,对来访客人敬之以茶,是一至高的礼仪,凸显了儒家礼仪文化的规约性,即茶文化凸显了儒家的礼文化,茶文化中蕴含着儒家之礼,由茶诗可以管窥儒家茶文化之礼事。在唐代,客人来了,小孩要以茶敬之,孩童均知茶事中所蕴含的礼文化。有唐以来,主人即使生病卧床,如若客人来访,亦要起床提供茶饮,以示对来客的尊重与敬意。如张籍的诗歌《赠姚合少府》:“病来辞赤县,案上有丹经。为客烧茶灶,教儿扫竹亭。诗成添旧卷,酒尽卧空瓶。阙下今遗逸,谁瞻隐士星。”[2]4326这首诗反映了主人卧病在床,客人来访之情形。虽是卧病在床,但是有客人来拜访,依然会起床泡茶敬客,以示主人的热情,体现出儒家文化以礼待人的特质。诗人在病重之时仍然要为访客“添炉烹雀舌”(刘禹锡《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为客烧茶灶”,儒家的礼仪文化在烧茶、品茶的茶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既有唐诗宋词之美誉,同时也有隋唐佛学之佳谈,诗歌与佛学是隋唐时期的显著特征。唐以降,文士与僧人的交往,以及以茶交友之风盛行,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因为“佛教的寺庙往往建筑在山水俱佳的名胜之地,这些地方是唐代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的隐逸之所和心灵向往之地。也正因如此,唐代诗人就和僧徒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僧徒交往的诗歌、题咏佛寺的作品,在唐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3]。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尤其在文士和僧人之间。以茶待客,凸显了敬茶之人的热情,同时也彰显了文士和僧人之间的礼仪文明。如刘禹锡的《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看画长廊遍,寻僧一径幽。小池兼鹤净,古木带蝉秋。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2]4026同样,陆龟蒙的《谢山泉》亦体现出了这样的礼仪文化:“决决春泉出洞霞,石坛封寄野人家。草堂尽日留僧坐,自向前溪摘茗芽。”[2]4026在陆龟蒙的这首诗中,反映了作者待客以礼,亲自为客人煎茶的全过程,彰显了儒家的礼仪文化。唐代文人通过诗歌抒情,以表达儒家内在的道德文化底蕴,即表现出儒家文化的礼仪特色。在唐代茶诗中,除了体现儒家的礼仪旨归外,还凸显出佛教文化的禅悦旨归。

唐代茶诗中佛家的禅悦旨归

唐茶诗中之所以能够体现出佛家的禅悦旨归,是茶本身的功能使然:茶清淡甘甜,常饮茶可以提神、益思以及消除疲劳,让人之精力专注于本心,获得本心之旨归,这其中暗含着禅悦之趣。禅本身的意思为禅定,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外物所动,即般若学所倡导的不执着于有,也不执著于无,倡导对待任何事物均要采取一种不即不离的态度。不执著于外物,如此才能获得禅机真谛,为此,禅宗提出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三个基本命题,教化众生不要拘泥于外界事物,因为“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4]。这即是我们所说的超然于外物的一种释然情怀。这种情怀为文人墨客所吸纳,并通过茶诗来表达他们“随缘自适”的禅悦旨趣。“禅”本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禅之原初系“禅那”之简称,佛教经典中对禅是这样阐释的:“禅也者,妙万物而为言,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法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5]禅之心性之思即蕴含着“寂”,即通过内心世界的寂静,达到内心世界的谐和。禅宗讲求“悟”,“悟”有渐悟、顿悟之争。在中国化佛家中,无论是渐悟还是顿悟,其宗旨均是为了达到直指本心、见性成佛。唐代茶诗也体现了这种直指本心之悟,而悟性的获得即是因饮茶而起。茶的基本功能在于提神、益思、消除疲劳,让人之力量专注于本心,以获得本心之旨归。僧人可借茶消除疲劳,借茶来明心见性,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获得人生之理,通过茶的恬淡而达到对万物的超然,从而提升“色即是空”的人生境界。佛教讲究“悟”,而饮茶能促使人有所妙悟,这种妙悟即在于悟人生之真谛,去人生之苦谛,达到最高境界。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6],揭示了禅道与茶诗在“悟”方面的异曲同工之妙。另一位茶诗大家吴海在《藏海诗话》中亦表明了这一态度:“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茶诗与禅文化具有可通约性,在唐代,一些有识之士常用茶诗来表达自己的那种安闲自然、淡泊宁静的心境。通过对茶诗的体悟,了解到人之生命与宇宙之谐和一致,使人获得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外物所迁,进而获得禅悦旨趣。

在中国哲学史上,隋唐时期主要是佛学之时代,也正因为如此,文人与僧人的交往在人之心性修养层面有着共同的话语体系。文人墨客与僧人在交往中,或多或少受到僧人的影响,他们在僧人身上寻找到生活的乐趣、人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文人墨客向往僧人的悠闲自在、清心寡欲和无牵无挂,艳羡僧人“共水将山过一生”(杜荀鹤《题道林寺》)的虚静生活,并由此获得人生的乐趣。唐代诸多茶诗均反映了诗人这种对禅悦生活的向往。如刘禹锡的诗歌《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劳动诸贤者,同来问病夫。添炉烹雀舌,洒水净龙须。身是芭蕉喻,行须筇竹扶。医王有妙药,能乞一丸无。”[2]4028刘禹锡这首诗作于被贬之后,本来心情郁闷,又逢身体有恙,心情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此时有远方禅客来探望他,受宠若惊中又感到极大安慰,于是煮茶待客,以上等茶招待客人,以表敬谢之意。作者在诗歌中盛赞这些禅客身心俱空,无忧无虑,手持筇竹,美若芭蕉,云游天下,真是神仙福气。此诗充分展示了唐代茶诗中的禅悦旨趣。再如唐代诗人李中的诗歌《寄庐山白大师》:“一秋同看月,无夜不论诗。泉美茶香异,堂深磬韵迟。”[2]4027诗人与僧人之间的那种和谐溢于诗中,展现了诗人和僧人以茶论诗、吟诗品茶,并在幽静的环境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最终达至天人合一的至高、至美境界。在品茶吟诗、吟诗品茶之时,诗人、僧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人生境界在茶饮中得到升华,双方都在彼此的交流与沟通中获得人生的禅悦,所谓“世途烦嚣,诗人士大夫久处期间,则又不耐其扰,遂亦不得不往游禅林,借茶求静,暂解尘网”[7]。由品茶、喝茶而获得人生乐趣,称之为茶文化之禅悦,这即是唐代茶诗中所彰显的禅悦之旨趣。李泽厚说:“禅宗渲染的宗教神秘感受,更少具有刺激性的狂热,更少激动昂扬的欢乐,而毋宁更为平宁安静。它不是追求在急剧的情感冲突中,在严重的罪感痛苦中获得解脱和超升,而毋宁更着重在平静如常的一般世俗生活中,特别是在与大自然的交往欣赏中,获得这种感受。比起那强烈刺激的痛苦与欢乐的交响乐,它更能似乎长久地保持某种诗意的温柔、牧歌的韵味。而它所达到的最高境界的愉悦也是一种似乎包括愉悦本身在内都消失融化了的那种异常淡远的心境。”[8]饮茶谈诗,以诗寄情,禅茶一味,唐代茶诗凸显了此种禅悦旨趣。诗人与僧人在交往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僧人对诗人的影响,这使得诗人在饮茶、品茶的过程中所创作的诗歌具有禅的属性与特征,使唐代诗人体会、享受到了禅悦的乐趣;另一方面,僧人也颇受诗人和诗歌意境的影响,使唐代僧人身上也有着诗人的气质与情操,因而更增添了唐代茶诗中的禅悦旨趣。

唐代茶诗中的道家隐逸旨趣

唐代茶诗不但尽显儒释的礼仪与禅悦旨趣,还彰显道家的隐逸旨趣。唐代茶诗中的道家隐逸旨趣也别有韵味。如果对中唐以后的诗歌进行发掘与整理,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部分唐诗彰显了文人的隐逸旨趣,这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息息相关。中唐以后,唐朝由盛转衰,各种矛盾与冲突日渐凸显,朝廷内部纷争不断,争权夺利,党羽斗争,弑父、弑君现象日益严重,这种社会现实使一些有识之士的入世情怀遭受打击,“遁世”之念不时涌现。诗以言志,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寄托于茶诗中。整体看来,中唐以后饮茶之风盛行,反衬出当时文人墨客消极遁世的思想。中唐以后的诗人,在茶诗中明确提出“中隐”这个概念,如白居易的《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2]4032白居易的这首诗,明确表达了文人的隐遁情怀。这首诗歌虽然不是茶诗,却表明了文人墨客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感伤,以致想要隐遁起来,逃避现实之难。显然,在当时环境下,文人还不能完全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表达出来,只能以诗言志,茶诗正反映了文人墨客的这一思想情怀。“中隐”是介于“大隐”与“小隐”之间的一种归隐,中隐能有效逃避现实间的混战与纷争,逃避对现实的不满。与儒家的入世情怀相反,“中隐”更多的是一种出世隐逸情怀。

“中隐”之价值功用,可从茶叶本身获得,因为茶本身的诸多特点与“隐”息息相关。首先从茶之色来看。茶之色为绿色,与自然之色一样,动物也常以绿色逃避天敌。由茶之色,唐代文人墨客浮想联翩,创作了不少诗歌,因为绿色能让人放松身心,平复心情,抛下烦恼,怡心养情,并让人进入到逍遥自在的境界之中。如诗人卢仝《玉川茶歌》中的“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云凝碗面”[2]4066,即凸显了茶之色。此诗中,作者对茶的颜色、形状作了生动的描绘。诗人面对碧绿的茶园,回想起现实生活中的喧嚣,不禁产生暂时逃离现实、躲避现实之念头,渴望彼岸世界的幽静与安宁。再从茶之生长地域来看。茶树一般生活在幽静的高山坡地之中,且喜温好湿。文人墨客一般喜欢游山玩水,享受山水所带来的宁静与逍遥,如此才能激发自己的创作激情和灵感。文人的这一喜好与茶树的生长环境正好契合,同时也符合道家遁世的超然情怀。最后从茶之香来看。茶有淡淡的清香,甘甜中略带苦。一些文人在品味茶之“疏香”之时,能体会到君子之间淡如水的感觉,从而祛除自身张扬、狂躁之性情,在淡淡的人情中体悟出超然忘机和高雅脱俗,使人达到“疏”之境地。另外,茶之香甜中还带微苦,使人在成功之时不忘奋斗之苦,在享受之时不忘劳碌之苦。唐代诗人在品茶之时创作的一些茶诗,常常借茶之喻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幽静、清雅、恬淡,超然于世。如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曰:“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馀,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2]4132韦应物系隐逸诗人,此诗通过描绘茶的习性反映了他隐逸田园的情怀和不染尘俗的、恬静的生活态度。白居易在其诗歌《题施山人野居》中也借茶表达了自己隐遁的思想:“得道应无著,谋生亦不妨。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水巷风尘少,松斋日月长。高闲真是贵,何处觅侯王。”[2]4029在这首茶诗中,作者描绘了道家闲适的隐遁生活:白天插秧种田,晚上品味茶香,并借茶以明志,表明了文人墨客在乱世时所向往的生活,反映了道家的隐逸旨归。再如白居易的茶诗《食后》“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举头望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2]4037这是一首典型的茶诗。在诗中,作者借茶描绘了他所向往的隐逸生活:吃完饭后,小睡起床,手持茶碗,悠然自得。再如唐代诗僧皎然的诗歌《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2]4033作者皎然既是僧人,同时也是诗人。诗中,好友送来了剡溪名茶,白色瓷盏里的茶汤如琼浆玉液,清香四溢,作者一饮二饮再饮后,仿佛进入了道家物我两忘的仙境,妙不可言。茶后仙境正是作者所说的仙人丹丘所追求的那种境界,在此神仙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心灵的超脱。唐代像白居易、皎然等借诗以言志的茶园诗人较多,通过茶诗,反映了这些文人恬静、淡雅的生活方式,以及道家的隐逸旨归。

茶诗范文第4篇

说到数字诗,就不能不说宋朝理学家邵雍(康节)的《蒙学诗》:“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寥寥几笔,就使乡村宜人的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这首诗把十个数字嵌入诗中,可以说是开了“十字诗”的先河。现在小孩子学习从一到十,还经常背这首数学科普诗歌。

清朝的乾隆皇帝,特别喜欢作诗。有一次游玩时,天降大雪,乾隆即兴赋诗一首:“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芦花都不见。”这首诗四句里竟然用了11个数字,形象地描绘了雪花入芦花的情景。清代有位叫何佩玉的女诗人,擅长用数字作诗,她有一首:“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中一寺,一片黄叶一僧归。”此诗连用10个一字,读起来却不觉得重复,且所写景色引人入胜。

这三首诗歌能在后世广为流传,或多或少也与数字有些关系吧。

民俗中的茶情――回族的“刮碗子茶”

回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大西北,以宁夏、青海、甘肃三省最为集中,其住处多在高原沙漠,气候干旱寒冷,缺乏蔬菜,以牛羊肉、奶制品为主食,而茶则作为解腻佳品。“刮碗子茶”是他们常采用的饮茶法之一,他们认为,“刮碗子茶”喝起来次次有味,次次味不同;且能解腻生津,滋补强身,是一种甘之如饴的养生茶。

“刮碗子茶”用的茶具,俗称“三件套”,由茶碗、碗盖和碗托或盘组成,茶碗盛汤,碗盖保香,碗托防烫。喝茶时,一手提托,一手握盖,并用盖顺碗口由里向外刮几下,这样既可拨去浮在茶汤表面的泡沫,又能使茶味与配料之味相融,故名。

“刮碗子茶”用的多为普通炒青绿茶,冲泡时添加冰糖及多种干果,如苹果干、葡萄干、柿饼、桃干、红枣、桂圆干和枸杞子等,有的还要加上白、芝麻之类,通常多达八种,所以也被称为“八宝茶”。

刮碗子茶用沸水冲泡,随即加盖,经5分钟后开饮。由于“刮碗子茶”中配料种类较多,且在茶汤中的浸出速度不同,因此,每次续水后喝起来的滋味也不同。第一泡以茶的滋味为主;第二泡有浓甜透香之感;从第三泡开始,各种干果的味道缓缓释出。

“临时抱佛脚”的由来

文/王晓梅

“临时抱佛脚”是一句俗语,意思是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或仓皇求救。这句俗语是东汉时由外族人传入中国的。

古时候,在云南的南面有一个外族建立的小国家。这个国家的民众都是信仰释迦牟尼的佛教徒。

有一次,一个被判了死刑的罪犯在深夜挣断了锁链和木枷越狱逃跑了。第二天清晨,官府发现后即派兵丁差役四处追捕。那个罪犯逃了一天一夜后已精疲力竭,眼看追兵已近,他自知难以逃脱,便一头撞进了一座古庙。

这座庙宇里供着一座释迦牟尼的坐像,佛像高大无比。罪犯一见佛像,心里悔恨不已,抱着佛像的脚一边磕头,一边嘴里不停地说:“佛祖慈悲为怀,我自知有罪,请求剃度为僧,从今往后,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不一会儿,他的头也磕破了,弄得浑身上下都是鲜血。

茶诗范文第5篇

4月7日下午,2009年民间茶诗会暨《刘枫书历代名家茶诗百首》《历代茶诗选注》首发式在钱江新城城市阳台隆重举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名誉会长徐永清上将,中国美院原院长肖峰、著名书法家刘江、韩国著名书画家闵庚灿等文化名人和来自茶文化界的专家学者、诗人、书画家等60多人,会聚一堂。

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发来贺信,对活动表示热烈祝贺。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在贺信中说,2009年民间茶诗会以茶诗文化为载体,以全国首个基层茶诗社――钱塘茶诗社为平台,大力宣传和普及杭州茶文化,积极推动茶文化进社区,是展示和弘扬杭州茶文化的一个窗口和平台。

徐永清上将和刘枫会长为《刘枫书历代名家茶诗百首》《历代茶诗选注》两书首发式揭幕。刘枫在即兴讲话中谦虚地说,在座的有茶文化的专家学者,也有造诣深厚的书画家,自己对茶文化谈不上有深入研究,书法也未曾拜师受业只是业余爱好,但大家都热爱茶文化,喜欢茶诗词,这次发行的两种茶诗读本,是对茶诗文化的新发扬。他勉励大家继续努力,为弘扬茶为国饮,普及茶文化知识,发展茶产业,推进茶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从西晋到清末茶诗作者至少有上千人,涉及茶的诗篇数以万计。这些以茶为主题或与茶相关的诗作,成为中华诗库中别具特色的篇章。刘枫会长对茶诗情有独钟,去年茶诗会时他亲笔题写了“钱塘茶诗社”匾。时隔一年,他精心创作的百首茶诗书法作品又隆重推出,用实际行动为发扬茶诗文化、打造杭为茶都品牌,作出了贡献。与会专家学者和书法家对作品和诗选给予高度赞赏,认为无论从茶诗文化还是书法艺术,这两部著作都值得肯定,是茶诗文化和书法艺术结合、互为一体的有益尝试。装帧精致典雅的两书首发揭幕后,分别赠给浙江省图书馆、浙江省档案馆、杭州市图书馆和杭州市档案馆等四家单位永久收藏。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梁朝清副会长宣读了《成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诗研究中心的决定》。研究会副会长沈才土与四季青办事处主任张玮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诗研究中心”揭牌。“茶诗研究中心”是茶研会设立的唯一的茶诗研习机构,将与钱塘茶诗社合并经营,积极宣传和普及茶文化,推进茶文化走进社区,走向民间,走进平常百姓的生活。仪式上还发出了“茶文化进社区”倡议,为杭州茶文化十大社区体验点授牌、赠书。

相关期刊更多

诗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作家协会

南方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桂林市委员会

东坡赤壁诗词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黄冈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