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二物理声现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排版上章节注重内容丰富
旧版教材中,初二物理上册共五章,分别为: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新教材则有六章,分别为:机械运动、声现象、物体变化、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质量及密度。很明显旧教材内容相对较少,新教材则较多。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的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省时高效的学习,这对于那些习惯了满堂灌的教师而言是一种新的考验。物理学共分五大部分:力、热、声、光、电。旧版教材先讲了声、光、热,将电放在最后一章,目的是为初二下册的电学做铺垫,力学则全部放在初三。
新版教材第一章、第六章都是讲力学的,言外之意就是说,初二下册将会讲力学,而将电学放在初三。以往的学生在学到电学时,绝大部分都会觉得学得很吃力,刚到初二下学期就对物理产生了害怕和厌学的情绪,即便到初三学到力学时,感觉难度降下来了,仍会对物理有抵触情绪,严重的影响了最终的成绩。新教材把相对较较容易掌握的力学放在了初二,正是考虑到以上的因素,以人为本,充分的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二、内容上注重由易入难、循序渐进
第一章机械运动从速度、时间和路程入手,这是小学数学应用题常做的,放在第一章即可以让初学物理的学生明白物理和数学一样属于理科,还可以不至于让初学物理的学生感觉陌生,产生畏难情绪。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还可以作为后面第三章温度计读数和第四章、第五章光学中刻度尺的使用做了铺垫。这比旧教材考虑的更周到一些。“声现象”这章把旧版中专门设为一节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改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节后科学世界。学生本身有一定的生物基础,在学了本节后自然会想到我们人又是怎样听到的呢?如果按旧教材的排版,学生等于又学多了一次“人耳”,这就多此一举了,从这一点上看新教材的安排就更具有学科渗透性。将“声的利用”这节放在了“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前面,也是非常符合人们的惯性思维的。课本将“物态变化”这章放在了“光现象”和“透镜及其应用”的前面,学生就可以有一个由易入难、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新教材中细节变化最大的就是添加和改进了很多图片
有紧跟时代步伐的,比如:目录中图8、图10、图11、图13;声现象这一章第一节的开篇就是两位正在表演古筝的穿着华丽、装扮时尚的女生,而旧版中这节的开篇也有涉及到人发声的,那是两位女生在上音乐课;本章第二节的演示在旧版中仅有示波器,新版中加进了电脑;乐音和乐器中,也加进了大型乐器演奏的现场画面;声的利用这节中添加了汽车使用雷达倒车、医生使用B操检查、超声波清洗眼睛;物态变化这章的体温计这节中,加进了热电偶温度计和测温枪的图片;平面镜成像这节有塔式太阳能电站、利用太阳灶烧水等等,都是我们近些年来科技日新月异进步下的新生事物。可见我们的教材编写委员们在收集图片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还有些图片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的。
比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的想想做做,特意补进了一个学生将耳朵贴在桌子上,学生一看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了;在”声的利用”这节讲到次声波时,新教材加进了火山喷发的图片,学生看后印象非常深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汽化和液化”这节的课后又加进了两个生活实例,既是让学生自己学习如何解释,也是生活的小窍门,这体现了我们的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出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学到知识;STS(科学、技术、社会)有一个介绍水循环的,其中有一副天山的图片,雪山湖泊真是人间仙境,与另一幅龟裂的稻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情感上提醒我们的下一代要珍惜水资源;在“透镜及其应用”最后一节的最后加进了探索宇宙,很巧妙的把物理和天文结合在了一起,等等。细节决定成败,这些细节使得整本书乍看一下,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总之,这次的教材改编对于我们物理学科而言意义重大,十一年的努力与经验总结,才成就了今天,但这不是结束,这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往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愿我们的物理学教育一天比一天进步,一天一天趋于完美,为祖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用的人才。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策略就是要重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苏科版初中物理教科书介绍了发声较轻、适合学生分组实验的橡皮筋振动发声实验,列举的声带振动发声实验也不够直观。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本实验;核心素养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合其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作为物理教师,不光要求自身的教学语言严谨,符合逻辑要求,能将知识准确清晰地传授给学生,更要注重在现有实验器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实验改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一、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
声现象作为苏科版初二物理的开篇章节,由“声音是什么”“乐音的特性”“噪声及其控制”“人听不到的声音”几部分组成。声音学生一直都熟悉,然而,声音是什么,它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苏科版初中物理教科书介绍了发声较轻、适合学生分组实验的橡皮筋振动发声实验,列举的声带振动发声实验也不够直观。课本介绍的敲击音叉,使之振动发生,现象不明显,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会用转换法,让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学生的脸颊,让学生感受到音叉的振动,但是这样在课堂上不能让大部分学生体验;或者是让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
要求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但是水花溅起不是很明显,而且持续时间较短,不易于观察。
二、物理中放大法的应用
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对于物理方法并没有很好的认识。笔者了解,物理中有很多现象都和物体的振动一样非常微小,不易于观察,这时多采用转换法或者放大法,将不易于观察的现象放大,使之变得更为直观,更易于观察。这是物理中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但是基于初二学生的认知,他们并不能很好地掌握。以下是在声现象的习题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题目: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小球多次被弹开,说明了 ,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这个实验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 。
答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放大法。
同时,我发现在后面的力学讲解“力能使物体形变”的教学中,我们在教学演示时一般是用气球来做实验,但是很多的微小形变看不出来,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引导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用一面镜子,放在水平桌面上,用一支激光笔发出光束射向镜子,通过平面镜将光线反射到天花板上。一方面,实验器材简单,另一方面,光点投到天花板上容易找到。这样通过光点位置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小镜子所在平面发生了变化,从而认识到受力后桌面发生了形变。通过学生动手,在实验中让他们将本来观察不到的现象很清晰地看到,使他们觉得新奇,且实验成功了,他们很有成就感!这样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有很重大的意义。
三、设计实验将声波的振动放大
在不断的教学中将实验进行总结,笔者思考如何能将声波的微小振动放大,适合课堂演示以及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分组探究,并能引发他们思考。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以后,我就布置物理兴趣小组的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学习了光的反射以后,笔者联想到高中将物体受力发生微小形变放大的实验,想到同样可以将声波的振动通过光的反射将它放
大。在讲光反射时,由垂直入射到偏转平面镜,发现反射光线偏转与平面镜成二倍角度偏转,偏转很明显,由此来引导小组学生能否应用光的反射原理将声波振动放大。在我的带领下,学生参与,反复思考,后来设计实验如下:用废弃的八宝粥盒子,将盒盖盒底去掉,在盒盖一端蒙上橡皮膜,人在盒底一端l声这样就会引起盒盖一端橡皮膜的振动;在橡皮膜外侧粘一块小的平面镜,用激光笔照射平面镜,观察白屏上的光斑,记录位置,人对着盒底说话,观察白屏上光斑的情况,结果并不能看到光斑明显的晃动。在不断的实验中总结经验,发现是因为小平面镜太重,影响橡皮膜的振动,最终决定用轻小的光滑铝箔来代替平面镜,再次实验,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明显看到光斑在之前的光斑位置处晃动。
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而实验又是物理研究、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能直接反映物理过程、体现物理规律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总结,从微小处入手,开发、设计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验,并且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一起动手改进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激发物理兴趣,在操作过程中生成物理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激发兴趣;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实验教学
清晰地记得,每次初二学生第一次拿到物理课本的兴奋与好奇,想学好物理的求知欲是那么强烈,但同时学生对物理学习又会产生害怕、畏难心理,怕物理学不好,尤其是女同学居多。那么,如何使初二学生自然地、兴趣高涨地、自然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呢?实践证明,入门阶段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初中阶段物理教学的成功。我们一线物理教师应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消除畏惧心理上下工夫,研究提升入门阶段的教学艺术和方法,下面是我的几点成功做法,与大家分享如下:
一、激发兴趣,因势利导
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情绪毕竟是短暂的,当他们进入课程教学后能否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要让学生爱上物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这点很重要。因为学生对充满时代气息、形象直观的插图很感兴趣,会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欲望,我会利用这一资源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并展开小组讨论,回答问题,趣味学习,拓展视野。同时加深对物理学习内容的理解,让这部分资源成为更有效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开动脑筋,挖掘教育资源,让学生爱上物理不是难事。
二、了解学生,鼓励学生
初二上学期是物理学习的启蒙阶段,学生担心最多的就是:“物理好学吗?”问的最多的是怎样学物理呢?尤其是女生畏难情绪更加严重。每次我都会及时给他们解释,鼓励他们用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了解学生,充分信任他们,给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由于农村学生刚学物理,不会表达方法,往往话讲不出来,或者表述不清,我从来不会批评和指责学生,通常会耐心地引导,同时给他们予以纠正和解释。虽然刚开始浪费点时间,但让学生树立起有老师的帮助一定会学好物理的信心,对于一些回答流畅的学生,我会及时表扬或肯定他们动脑筋的一面,学生兴高采烈,怎么能学不好物理呢?
三、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实验不仅是教师教学的手段,实验教学法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小实验较多。特别是前半学期的实验,一定要认真做、全部做、帮助学生做,而且要做得成功。这样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更加投入。坚决抛弃“以讲代做”的现象,设法培养高分高能的人才。例如,用硬纸皮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一个可爱的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做成功,还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实验。又如,第三章第三节分组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按书上图的顺序排列器材,学生开始实验时可能无论怎样移动,光屏上不会出现像。我和学生一起思考,查找原因:可能是蜡烛的火焰、凸透镜和光屏没有在同一直线上;也可能是学生使透镜跟光屏一起移动等。学生掌握实验要点后就能轻松自如地完成该部分实验。强大的成功感会使学生激发学习内动力,渴望学习物理的激情被点燃,化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疏通、整合教材
一、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新章节
预习是学习好物理的起点,首先通读全文找出重点,用红笔 将重点画出来,并将这些重点记在预习本上。其次,寻找疑点也是预习的精华,是经过反复思考,依然寻找不到解答的知识点,将这些疑点都写在疑点本上,并用红笔勾画出,作为标记,上课要注意听。再者,将预习到的知识和后面的小试验小制作联系起来,如果能做,自己做一做,锻炼自己的动手与动脑、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最后,做一下预习反馈,将本、书合上,分析这一章节讲了什么,头脑中要有一个知识网络,并和相应的习题做一下对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用铅笔写)
二、授课过程以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为主线,以教与学为重点,贯穿整个课堂
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教学中首先注意引入方式,启发式、实物式、对比式,或是兼而有之。讲述中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如在讲蒸发时,首先将一块湿布在黑板一侧抹一下,然后对同学们讲,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干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继而引出蒸发。其次,注重和实际相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生都易接受,也易理解,关键是要分析清楚。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要触动他们心中的那根向上的弦,使他们也能弹奏出美丽的明天。问与答是反馈知识最直接的检测措施。答对者,统计数,达到一定次数时,奖励他们一道题,或一个小小的礼物,或带他们搞一些小试验、小制作。目的是抓住他们爱动手的特点,使他们能得到有利的发展。如:班上一位同学勤奋好学,就指导他做针孔照相机、利用可乐 瓶 做有关大气压强及浮力实验、利用塑料袋做热气球、利用易拉罐加热后放置水中显示大气压强实验等等。这一做法带动了不少同学。最后,作业要精,按层次布置作业,但又不能伤了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基本题全批全改,重点题? 细批细改。学困生 面批面改。讲评时,要有一个度,无论是学困生还是优秀生,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
三、层次性、渐进性提问与追问
提问的技巧对于激励性教育来说,也是功不可没。因为对于一个学困生,如果提问比较难或太容易,他们会觉得是在故意羞辱他。因此,提问的同时应掌握一个度。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时,首先问一个好学生,透镜分为几种?“凸透镜、凹透镜。再问一个学困 生,“凸透镜具有什么特点?”此时,笔者拿一个凸透镜,放在阳光下,使阳光经透镜聚焦于火柴或一张白纸。“聚光。”“好!你真棒!那么你再告诉老师,凹透镜呢?它的特点正和凸透镜相反,对吗?”“发散。”“这节课内容只要你好好听,你一定会。最后我要提问你几个问题。你先记好了。”讲完之后,再问他,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要想照近景、照远景,你该怎么办?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总结自然留给了那些听明白的同学。这样先 提问讲后 再回答的措施,调动了他的信心与积极性,以及对物理的兴趣与爱好。
一、发挥优势,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初二学生一开始学习物理的迫切心情毕竟是短暂的,当他们进入课程教学以后,能否保持较浓厚的兴趣,是他们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初二物理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编排形式新颖;内容顺序的安排切合学生的实际;课题的引入既有趣又通俗易懂,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教师能充分重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能比较容易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时我发现,学生对课本上那些具有现代气息、形象直观的插图看得很投入,我就因势利导,让他们回答这幅图是什么意思,那幅图说明课文中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印象深了,便产生了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中的“阅读材料”看得很认真,我便暗示他们停止,但在下课前提示学生课后去阅读,并把“阅读材料”中的内容稍加宣染,引起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兴趣。
新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小实险较多,认真做好这些实验,既能清楚地引入概念,顺利地得出规律,启发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前半学期的实验,一定要认真做、全部做、帮助学生做,而且要做得成功。这样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更加投入,如在做物体的惯性实验时,趣味性很强,在演示这个实验时,为使实验效果好,杯子应固定在桌面上(抓在手上不可靠),当教师用木尺敲击硬塑料片时,前排的一个学生不自由主地用手做接的架势,他担心鸡蛋会掉在他面前的桌面上打破,突然鸡蛋落到杯子里,学生一阵紧张后又兴奋起来。又如做振动实验时,若用一般的橡皮筋来做既看不出振动快慢,又听不出音调高低,如用钢直尺来做,把一端压在桌子边缘上,拨动另一端,钢直尺的振动快慢非常明显,音调高低非常清楚,效果很好。
不仅教师的演示实验要做好做成功,还要帮助学生把实验做好。在测量铜丝直径实验的第三步“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时,若按书上的图排绕,学生的两只手不能松,要测出线圈的总长度,必须抓住铜丝两端连同线圈往刻度尺上靠,或者让另一学生拿着尺来测量,这样操作既吃力又不容易测出准确结果。对于一个初学物理的初二学生来说,很难做好。我发现这种情况后,和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出一个改进方法:把铜丝的一头弯曲折回压在铅笔上,再在上面一圈一圈地排绕,既紧密又不易松动,学生可一手抓住铜丝的另一头,一手拿刻度尺轻松自如地测量。学生成功后对后面的实验充满了信心。
二、善于疏通,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新教材注意联系实际,适当降低了难度。但由于初中学生没有物理基础,学习中还是会感到有困难的,他们一遇困难一般都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钻研新教材,备好课,力求讲得简洁、浅显、容易理解。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疏通教材,使他们不感到物理知识难学,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现在初二学生对新教材中力、声、热、光等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都感到很亲切,不觉得它深奥。但也不排除他们在学习中有为难的地方。如“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这个实验,学生在记录数字时,总写不正确,可以说是个小难点。在做这个实验时,我没有花很大气力去讲解举例,而是将其简化,就讲一种目前学生普遍使用的、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结果的记录方法,然后在黑板上画图:用刻度尺测一木块的长度,让学生写出结果就行了。这样疏通教材,使学生不觉得这个地方有困难。讲“平均速度”时,新教材写得简洁明了,比较容易懂,这样在教学时,教师就不要再拓宽加深了,学生一般学习都较平稳。只有在做过“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后,教师才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变速运动由于速度是变化的,所以各段路程或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不同的概念。”并告诉学生这是和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同的地方,至于这方面的定量计算,在这一阶段只限于严格要求解题方式和物理量单位的问题。这样处理教材,使已经降低难度的新教材显得更平坦了,学生踏上这个轨道就会感到轻松自如。
三、加强了解,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通过教学了解学生,充分信任他们,给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而且也能使教师自己看到希望。
对学生的了解,一方面从课堂教学、书面作业去进行,另一方面通过接近、谈话来进行。初二学生开始学物理犹如小学生启蒙时的情景,那种迫切要求学好物理的愿望显而易见。碰到这种情况,我及时给他们解释一些物理现象,积极鼓励他们学好物理知识,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从不敷衍他们,让他们有信心学好物理。
开始几周的课堂教学和书面作业,学生往往因语文水平有限,口头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不高,对说理题的回答总感到力不从心,觉得有话写不出,有理讲不准,啰啰嗦嗦。面对这种现象,我经常性地鼓励他们,让他们树立信心,主动去想问题,然后再作出示范性的答题。在开始几周的教学中,对学习不作过高要求,只要他们答题时能用“物理语言”回答清楚就行,以后慢慢引导,要求逐步提高。这样学生回答问题时胆子就大了,脑子也开动起来了,即使学生回答得不尽人意,也要鼓励他们,肯定他们能动脑筋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