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资源

生态资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资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资源

生态资源范文第1篇

近年来,马河镇围绕建设“全市最美生态艺术之乡”,完善思路,多措并举,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业,全镇旅游开发破题开篇,成功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景区,引入战略投资者,马河“漳河源生态游”知名度、美誉度和偏爱度日渐提高,旅游业综合效应逐步显现。2012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5亿元,同比增长5.9%,实现农业增加值8776万元,同比增长5.6%;实现工业总产值21.6亿元,同比增长63.2%,实现工业增加值11.7亿元,同比增长62.4%;实现利税9.4亿元,同比增长70.6%;实现财政综合收入3860万元。先后被评为市“十强工业重镇”、“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单位”、“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质量信得过单位”等多种荣誉称号。

一、立足优势,明确发展思路

东宝区马河镇地处荆山余脉,国土面积168平方公里,1.2万人,距荆门市区46公里,是荆门口子镇之一,西与当阳市毗邻、远安县隔漳河相望,南临漳水,北与南漳县接界。

全镇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拥有自然人文景观10多处,铁坪红叶、沙滩河、断山崖、千年古银杏等山水风光美不胜收,青林寨、九十九间屋、天台观等人文景观底蕴深厚。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充分利用旅游业覆盖面广、关联度高、聚集带动力强的优势,坚持把生态旅游业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带动产业和促进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来抓,深度整合山水人文资源,积极主动争取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提出了建设“全市最美生态艺术之乡”的发展战略。开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实施“一、二、三、四、五”工程,即围绕一个构想,就是围绕把马河建设成为全市最美生态艺术之乡这一个总体构想;抢抓两大机遇,就是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持续升温和建设“中国农谷”的战略机遇;做好三篇文章,就是做好漳河源头、生态、人文三篇文章;开发四大功能,就是开发景区亲水休闲、漂流观景、人文景观、农家乐体验等四大功能;打造五大核心景点,就是打造华中第一寨“青林寨”、湖北小香山“铁坪红叶”、荆门边城“沙滩河”、灵山秀水“断山崖”、清代民居“九十九间屋”等五个核心景点,形成生态马河、人文马河、休闲马河、文化马河的旅游格局,推进马河由旅游资源富镇向旅游经济强镇转变。具体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全镇核心景点建设基本完成,景区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特色农业、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完备,全年入境旅游人数达到5万人次,全镇旅游收入达到4000万元,成为在全市著名、全省名气较大的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二、开发精品,做好四篇文章

(一)高标准规划,整合旅游资源

发展旅游业,规划是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前提。镇委、镇政府不断强化规划意识,切实做到发展旅游、规划先行。一是制定全镇旅游发展规划。认真谋划,详细调研,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主持,与《马河镇总体规划(修编)》对接,编制完成了《马河镇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12年6月8日通过专家评审,具体确定了“一轴十二景”镇域景区规划目标,为全镇旅游建设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整体开发思路和具体的景观设计方案。二是严格执行规划。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方针,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组织实施规划,切实做到“三不”,即没有规划的不开发,规划未经审批的不开发,开发条件不成熟的不开发,坚决避免盲目开发对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三是坚持镇村规划一起抓。对集镇及251省道沿线民房建设实行“三个统一”管理方式,即统一规划、统一办理有关手续、统一提供设计图纸,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对于不按规划建设的一律不予审批,有力杜绝了盲目建设现象的发生。

(二)多渠道筹资,建设基础设施

围绕中心集镇、公路沿线和新农村居民点,由点及面,加大投入,兴建了一批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一是大力实施清洁工程。筹资80万元修建了集镇中心垃圾焚烧场及配套工程。筹资10万元,对沿251省道、中心村、主要景区的垃圾收集屋修建实行以奖代补政策,目前已修建统一标准垃圾屋30个,实行户集、村管、镇处理。对不在251省道的中心村镇实行户集、村处理。二是大力实施靓化工程。我们从2010年开始,全面启动集镇靓化工程,先后筹资150万元对集镇中心大道整修刷黑,筹资455万元改建集镇供排水管网,筹资20万元安装太阳能灯30盏,筹资30万元沿集镇街道两旁铺设2米宽彩色步板砖2公里,筹资2万元在街道两旁安装垃圾桶30个。同时投资260万元的集镇中心广场也正在建设之中。三是大力改善交通条件。筹资180万元修建了环集镇公路,争取项目资金320万元修建了马河中桥和环镇公路渡改桥工程,进一步扩大和改善了集镇建设规模和车辆通行条件。通过对集镇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不断完善,使集镇的面貌得到了明显改观。四是大力建设宜居村庄。启动了白泥河村邬家祠堂居民点建设,一期建成集中住房20套,二期20套住房正在建设,各项配套设施正在完善中,下一步将启动中心村居民点建设。铁坪村新农村建设在区住建局大力支持下,正在规划之中。

(三)多举措保护,夯实发展基础

环保是生态旅游的生命线,全镇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搞好环境保护工作。重点抓好煤炭开采、农业开发、山林砍伐、城镇生活垃圾及污水排放的监管。实施矿山环境恢复重点治理,促进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平衡发展;稳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根治面源污染,引导农业生产走绿色环保的发展路子;认真落实山林资源保护政策,规范采伐许可制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加快绿化造林步伐,完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生态体系保护措施,为发展马河生态旅游奠定坚实基础。

(四)大力度促销,拓展旅游市场

一是传媒促销。利用电视台、报刊、杂志等媒体对马河生态旅游进行广泛宣传报道。荆门电视台先后推出大型系列报道“马河有约”、系列节目“春走马河”,在荆门论坛等大型网络社区多次推出系列宣传活动,多平台多角度的宣传马河旅游资源。二是节会促销。积极参加各种旅游推介会,认真筹备好每年的“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推出旅游相关优惠活动。通过精美图册《马河之恋》,充分展示马河魅力,吸引各界人士来马河休闲、旅游。去年“十一”旅游“黄金周”主题是“相约马河、秋游枫林”,邀请了全市各界人士光临。三是社团促销。先后组织荆门“边村”风土人情抓拍大赛、沙滩河亲水联谊会暨竞渡大赛和马河自然风光摄影大赛等活动,与活跃旅游社团建立密切联系。积极主动与城市运动人、三楚网等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网络社区共同组织多种形式“马河行”,保持热门媒体对马河旅游的持续关注。

三、成效初显,发展前景广阔

(一)基础配套日趋完善

围绕道路工程、环卫工程、供水供电工程、消防安全工程、文物保护及景点恢复工程等五大类重点工程,在3年内拟再投入资金5500万元,新建三条道路、三条景区道路,新建四条步道、五条景区步道,新建五处厕所,100口沼气池,增添垃圾桶200个,新建垃圾处理站4座,不断完善优化基础设施。在14家农家乐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再开办8家,扩大接待能力。随着投入不断加大,景区安全饮水、供电、道路、公厕、标示牌等配套基础设施和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已基本成型。

(二)成功破题开篇

经过不懈努力,马河“漳河源生态游”已于2011年被纳入全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大核心景区”之一“明显陵―漳河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发展的重要机遇。成功引进湖北壹飞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旅游项目开发合同,该公司计划投入开发资金2.2亿元。所有规划项目分期建设,资金分批投入,预计在4年内建设完成。

生态资源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针对甘肃省的具体情况,结合近年来开展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实践,在对甘肃省不同水平年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计算、预测的基础上,对甘肃省生态需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价。对甘肃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l甘肃省生态现状

甘肃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远离海洋,背靠世界屋脊,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干燥,雨量稀少,水资源匮乏,是全国最干旱的省份之。全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脆弱,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就甘肃省生态需水量进行研究,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甘肃省生态需水量计算

本文采用《中国西北地区生态需水研究》中生态需水概念,即为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天然生态保护与人工生态建设所消耗的水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保护和恢复内陆河流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态环境耗水量;②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耗水量;③维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湿地、水域等生态环境的基流需水量;④回补超采地下水的需水量。在实际的生态需水计算中,又有河道内和河道外生态需水之分。

2.1河道内生态需水量计算

对黄河、长江流域所选河流河道内生态需水量计算,以河流水文测站为控制节点,采用1956~2000年径流系列,用Tennant法[31计算维持河道一定功能的需水量。对内陆河流河道内生态需水应以维护河流下游湖泊、沼泽、湿地、天然植被不再萎缩或逐步恢复的需水量下泄为目标,分析计算得党河尾闾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需水量为1.56亿m,,疏勒河安西西湖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需水量为0.56亿m,,黑河应向内蒙有调水下泄9.50亿m到正义峡的任务,已考虑尾闾生态需水。故内陆河生态需水仅考虑党河和疏勒河。全省主要河流控制把口站断面处的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分析成果如表1

2.2河道外生态需水量计算

河道外生态需水分天然植被生态需水和生态环境建设需水。内陆河流域生态需水须依靠除本地降水之外的径流输入才能得到满足,而长江、黄河流域属湿润半湿润区,生态环境需水量依靠降水即可满足,故文中只计算内陆河流域天然植被生态需水。

2.21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

①内陆河流域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

GE:植被的径流性生态需水量;GEi:某一类型植被i的生态需水量;P2:有效降水;Ai:某一类型植被i的面积;E:天然植被蒸腾量。

②天然植被蒸腾量E计算

E的合理选择关系到计算成果的精度,是进行生态需水分析的依据之一。本文收集和分析了迄今为止数量有限的观测实验,并分析了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公式,参考相关的研究成果,对河西内陆河流域提出了一套符合地区变化规律的E参考值。通过计算得到河道外内陆河流域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为100317万m。

2.2.2生态环境建设需水。本文采用“面积定额法”来计算生态环境建设需水,即以某一区域某一类型生态环境的面积乘以其生态耗水定额。

A:某一类型的面积;q:某一类型植被的需水定额。通过计算,全省水平年2000年的生态环境建设需水量见表2。

3现状年生态需水量分析评价

3.1全省状况

由表3可知,2000年全省生态需水总量61.78亿m就其分布而言,河西内陆河流域占24.38%,黄河流域占35.59%,长江流域占40.03%。从需水类型来看,河道内生态需水约48.74亿m,占总生态需水量的78.91%;河道外生态需水13.03亿m,,其中,以天然植被需水最大,湖泊湿地生态补水次之,城镇环境需水和人工林草建设需水较少。

不同流域河道内外需水量差别很大。河西内陆河流域,河道外生态需水占86%,主要用于天然植被生态需水;在黄河及长江流域区的生态环境需水中河道外用水量很少,其生态环境需水量主要用于河道内维持基流、河道冲沙等。

3.2内陆河地区状况分析

内陆河径流性生态需水量直接关系着生态结构的稳定和绿洲的生存安全。2004年内陆河流域生态需水结构中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占河道外生态需水量的70%以上。在水资源合理配置中应协调水与生态的关系,提供必要的生态需水是恢复植被的重要举措之一。新晨

3.3规划水平年生态需水量分析评价

3.3.1河道内生态需水量在各规划水平年没有变化。河道外生态需水以天然植被的生态耗水量最大,现状年仅此一项占到内陆河总生态耗水量的50%;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生态需水和林草建设需水呈上升趋势,但其所占比例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然植被需水量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各类植被处于胁迫条件下。由于干旱平原地区对绿洲发展和生存意义重大的植被群大多是隐域性植被,其大多为中生、旱中生植被,生态耗水量变化幅度很大,给予充分供水,其耗水量将很大,但当供水不充分时,其仍能存活。在干旱区。由于水资源有限,加之生产、生活用水量日益扩大,给予天然植被以充分供水,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此,天然植被类群在不降低其生态保护意义的前提下,应取最小生态需水量。但就大的生态需水类型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绿洲系统的生态需水量将逐渐增加,而天然系统的生态需水量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生态资源范文第3篇

林业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森林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受到损害,人民的赖以生存的环境也逐渐恶化。所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该给予高度注重。针对人民赖以生存的陆地来说,保护陆地生态环境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林业生态均衡。因此,林业生态功能在环境保护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从林业生态保护性能角度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推动市场经济发展。而随着环境污染的逐渐加剧,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尤其是在开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存在诸多问题,污染源种类比较繁多难以治理,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对各项污染现象进行处理。自从我国群众给予环境保护高度重视之后,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1]。林业生态系统作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系统中主要组成部分,需要把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放置在重要位置,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全面支持下,完善林业生态保护措施,提高林业生态保护资金投放力度,进而实现林业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

2当前林业生态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少完善的林业生态环保体系。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构建发展时期,有关经济体系还不完善,通常把资源型经济当作主要发展标准,资金消耗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经济发展,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例如水体流失以及沙漠化严峻等,严重约制了我国农业的更好发展,人口和土地、环境之间的问题逐渐突显。我国大多数城市大气污染成为了环境中比较凸显的问题,人们呼吸疾病种类逐渐增多,大气污染形式逐渐严重。林业用地被占用导致我国农耕面积逐渐降低,农作物产量日渐减少,每年由于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而引发经济损失,给经济社会的今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2.2保护方法不具备明确性。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体系,并且这些法律体系给林业生态保护提出了明确标准,但是结合当前保护状况来说,我国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法不具备明确性。林业生态资源中涉及的项目类型繁多,各个项目所采用的保护方式存在差异。所以,应该结合各个项目种类,有针对性的采用保护方式,并非同等对待[2]。除此之外,当前我国林业生态资源应用状况比较混乱,保护和应用界定标准无法实现固定,在开展保护工作时,应该和真实应用状况进行融合,从而达到保护有效性的目的,防止出现资源随意消耗现象。2.3森林砍伐乱象比较严峻。首先,森林火灾作为森林资源受到严重损失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出现火灾的过程中,通常会给森林资源造成毁灭性的伤害。导致森林火灾出现的主要因素就是防火意识比较淡薄。现阶段,在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时,因为有关工作人员防护意识比较淡薄,使得森林火灾发生频率逐渐递增,同时在出现火灾之后,无法第一时间实施扑救,从而给国家乃至社会带来一定损失。其次,滥砍乱伐现象比较严峻[3]。人民由于深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人对森林资源进行滥砍乱伐,造成森林资源的大量损害,导致森林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给森林生态功能以及资源数量方面带来了不利影响。

3林业生态资源保护的标准化思路

3.1做好森林生态资源的培育工作。做好森林生态资源的培育工作,可以给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保障做好森林生态资源的培育更好的落实,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第一,第一时间对砍伐以及森林火灾烧毁的植被进行重新种植,进而确保森林资源的高效应用;第二,对还没有构建统一规模的森立加大保护力度,防止被人们任意砍伐或者破坏,提升功能森林保有率;第三,针对中幼龄树木来说,实施抚育采伐工作;对于幼龄树木,采用透光伐的方式,做到间密留匀。针对中龄树木来说,为了促进其快速生长,应该做好优良树苗的培育工作,将部分生长比较茂盛以及生长不良的树木进行撤除。幼龄树木需要定期开展定株抚育工作,和树种框架进行融合,撤除比较茂盛的幼苗,对稀疏地段进行树苗填补;第四,针对已经砍伐的天窗树木来说,需要采用补充的方式来实现补种,进而将其转变为多层林,在此阶段中,对补充树木实现三年抚育,同时加强管理;第五,把先进造林育林技术应用到森林生态资源培育工作中,对不适宜树木生长的土壤进行改造,进而提升森林的覆盖率;第六,结合当地生态环境以及土质条件,合理选择树种,加大对速生树种以及珍稀树种的培育力度。3.2合理选用保护方式。森林生态资源保护方式具备一定的未充分分析资源差异特性,因此,这就需要从真实状况入手,从而实现林业生态资源保护质量提高的目的。针对有关机构来说,在当前含有的保护方式的条件下,对其进行优化和创新,构建有关的法律机制以及保护方式,并且还要提升实际操作的合理性,做好各项保护环境的监管工作[4]。除此之外,有关部门还要将原始的保护思维进行转变,不断引进新型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以及管理理念以及技术,秉持不间断发展原则,高效、合理的实现林业生态资源保护的引导。3.3强化森林保护力度。为了让群众明确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作用,在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宣传工作,采用发行报刊、定期举办宣传讲座等方式,把森林资源保护意识灌入到社会群众脑海中,从而激发群众的集体力量,实现对林业生态资源的全面保护。在真实操作时,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应该将自身具备的领导作用进行高效发挥,以身作则,用真实行为融合宣传工作,从而保障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全面开展。3.4加强林业生态资源的防火管理。有关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条例,从而提高林业生态资源防火管理水平。具体内容包含了严禁将火种带入到森林中,加大森林防火管理力度,采用的合理方式禁止外部火源等,做好森林防火工作,防止造成严峻的经济损失[5]。此外,林业部门还要合理安排消防工作,配备好各项消防用具,确保在发生火灾的第一时间可以将其进行扑灭。具体可以采用完善消防设施、增添消防人员、提高消防工作效率等操作来落实。为了保证森林防火管理质量,还要定期开展森林管理知识以及病虫害防护技术等培训工作,从而确保林业生态资源的完备性。3.5完善相关的林业资源政管理机制为了提升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质量,构建完善的林业资源政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来实现:第一,加强林业生态资源以及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构建,这样可以给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如果出现违规现象,可以结合有关法律来依法处理,进而防止林业资源随意损害现象出现。第二,把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有关责任人的身上,如果出现问题,及时找出有关负责人,防止存在相互推卸责任现象。第三,严格遵守有关森林资源规划调整机制,在开展森立砍伐工作时,结合有关森林资源砍伐标准来落实。在办理相关证件之前,需要对砍伐企业以及个人资质进行核查,防止出现无证砍伐设计现象,只有在办理有关森林资源砍伐许可证件之后,才能安排专业人员开展砍伐监管工作。第四,在开展林业种植工作时,需要提升保护效率,不得出现强行征用林业种地现象,针对特殊现象,例如需要构建高速公路、铁路等,不可以避免的状况下,需要经由县级林业部门以及上级林业部门审批之后才能征用。第五,加大对木竹经营加工以及木竹流通上市的监督力度,运营生产木竹的企业或者个人,应该具备林业部门下发的有关木竹运营加工许可证明,这样才能开展木竹运营以及加工工作[6]。在树木砍伐之后,运输的过程中,还要办理有关木材运输证明,针对没有开据有关证明的非法运输以及运营加工企业和个人,应该给予严格打击,进而保证木竹市场的流通性。第六,做好火灾以及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升森林防火防虫的意识,构建完善的治理机制,给予森林资源消长均衡高度关注。

4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实现对林业生态资源的合理把控,就要开展对森林资源保护意识的培育工作,加大资金的投放,同时实现对林业产业框架的优化和改造,修整林业植物种类框架,在提升林业体系生态资源保护力度的基础上,增加森林生产能力,进而给林业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

[1]江萍珍.林业生态资源保护的有效措施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16,03:26-27.

[2]邓丽娟.刍议林地资源保护管理与生态林业的建设[J].福建农业,2015,03:158-159.

[3]王长平.关于林业生态资源保护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21:365.

[4]刘学林.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探析[J].绿色科技,2017,01:101-102.

[5]马鸣.林地资源保护管理与生态林业建设[J].农业与技术,2014,01:82-83.

生态资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雷公山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资源 资源保护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也是自然生态景观之一,其结构和功能十分独特。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科学旅游”、“生态旅游”开始出现。上世纪90年代后,生态旅游年平均增长率为20%,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的部分。而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无疑成为了保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一、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黔东南中部,地跨雷山、台江、剑河及榕江4县。保护区北起台江县的南刀寨,南至雷山县的开屯、高岳山,西抵雷山乌尧、乌东、猫鼻岭一线,东达台江县乌迷寨、剑河县大坪山、榕江县小丹江一线,总面积47300公顷。“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是在诗作《十六字令》中对雷公山自然景观特征的描述,赋予了雷公山神奇的色彩。

雷公山处于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地质地貌特殊,自然生态环境复杂,保存有大量珍贵的生物种群和珍稀动植物。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实现生物遗传资源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外它还具有科学研究、科普宣传和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近年来随着雷公山生态旅游的开展,游客人数大幅度增长,由于规划和管理的滞后,导致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明显退化。这样既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生存也不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二、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特征分析

1.雷公山。雷公山,被当地苗族同胞认为是雷公居住的地方。它是苗岭山脉东段主峰,最高峰海拔2178米,登临峰顶,可以观日出、佛光、云海。雷公山植物保存完好,在已知的1390种植物中,有属中国特有的16种,列为国家濒危珍稀重点保护植物20多种,如秃衫、马尾树、水青树、金佛山兰等等。野生动物种类有51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大鲵、猕猴、穿山甲、白鹇2种。联合国专家曾向世界宣布,雷公山是至今为止保护最完整的一块生态文化之地,也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区之一。

2.响水岩瀑布。响水岩位于雷公山主峰西南面,海拔1400米,响水岩瀑布是区内最典型、最壮观的瀑布之一,落差110米,宽15米。瀑布顺势而下,其势摧金碎玉,响声如雷,数里之外可闻。奇花异草,溪间石蚌跳跃,群鱼戏水,大鲵觅食,别有情趣。

3.格头秃杉群落。秃杉,世界古生物的一种,是全球珍惜濒危树种。在保护区的西南面保存着人类唯一的一片神秘的秃杉林群落。秃杉是世界珍贵树种,树型高大挺拔,树干挺拔,有些高达30米~50米,远望过去给人一种“万木之王”的感觉。格头秃杉群落面积大、分布广,具有极好的观赏价值和重要的科研价值。

4.温凉的山地气候。雷公山地区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范围,受冬夏季风的影响,又因山体庞大,地势突起,山地水源充沛,森林茂密,气候更为湿润,云雾较多,太阳辐射受到削弱。年太阳总辐射量仅为3642.3~3789.3MJ/m2,比同纬度其它地区偏少。热量分布深受地势高低和坡向的影响,随着地势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为14~15摄氏度,雷公山山顶年均气温只有9摄氏度。冬季气温北坡东坡较南坡西坡低,夏季气温西坡北坡较东坡南坡高。

雷公山地区气候复杂多样,属于亚热带温凉的山地气候.山顶部冬冷夏凉,空气清新,湿度大。冬季山林中上部积雪数日,盛夏季节在东南副热带气团的控制下,也出现连续数日的晴好天气。雷公山气候不仅有利于各类森林植被的生长,而且也是有益于人类健康的重要的气候资源。

5.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雷公山是苗族文化的圣山,是贵州苗族同胞世居之地。。雷公山西麓有被称为景观村落的西江千户苗寨和朗德上寨,其文化悠久、民风古朴,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和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这里有苗族典型民居——吊脚楼、依山就势的村寨布局、风情万种的百折裙、玲珑剔透的银饰、层层叠叠的梯田,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和特有的婚丧习俗是贵州苗族文化最集中的表现。在贵州,苗族有上千年的历史,近百年来在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下,曾多次举行过反抗斗争,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史绩。在雷公坪、老丹江等地至今尚残留有抗清时的古城垣,练兵场遗址,以及大刀、铁矛等古兵器遗物。古往今来,雷公山特有的苗族民俗和历史文化已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

三、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现状分析

生态资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 管理保护 护林员管理

生态公益林建设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被许多地方赞誉为“德政工程”、林业的“希望工程”。公益林管理站是林业工作的基层单位,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充分发挥政策宣传、规划设计、资源管理、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职能和作用。

一、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科技能力的提升

生态林公益林的维护管理工作是一项任务量较大的工作,其工作范围广、涉及领域多,对管护工作实时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传统的护林员巡视维护工作方法管理成本高,维护效果较差,并且部分的护林员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难以达到其工作岗位的要求,并且很多地区环境条件复杂,仅凭护林员是无法实现有效的管护,一些地区常年处于管理的真空地带,给滥砍滥伐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致使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效率大大的下降。因此我们的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要加强管护科技能力的提升,不断的引进相关科学技术,简化管理维护工作的复杂性,可以对重点区域的林木建立起电子监控系统,通过电子画面的实时传输,使得我们的管理人员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快速获取到管护信息。

二、加强护理员队伍的管理和建设

护林员作为现今的重要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办法,其素质与水平将会对管护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要切实做好护林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建设。一方面要不断的吸收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参与到生态林的管护工作中,选择聘用对当地林业情况熟知的人员,并且这些人员要具备较高的责任感、职业道德素质高,身体健康,并且具有丰富经验的,因为符合这样条件的人员能够很好的适应护林管护工作,能够灵活科学的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条件下促进生态林的管护效率的提升。除此之外,我们的有关管理部门也需要与护林员签订相关的责任书,互相明确护理员的工作责任以及对其的保障措施,进而能够划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时能够正确的追责,督促护林员树立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认真的履行好自身应尽的工作职责,切实的保证其工作能够按照相关要求顺利完成。同时也需要构建专门的管理单位对护林员队伍进行管理,实现实时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及时的发现护林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加以指导和纠正,促进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科学可持续。

三、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的资金投入

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有效完成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为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管护工作提供充足的设备以及技术保障。但是现在的一些部门过于重视对于经济利益的获取而严重的忽视了管护工作的资金投入,管护工作设备落后、技术不到位,护林员的待遇以及社会保障工作不配套,严重的阻碍了护理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积极性的提升,阻碍了生态公益林事业发展与进步。因此有关组织和管理部门需要在综合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投入足够的资金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做好护理员的待遇提升工作,可以通过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等方式,激励我们的基层护林员队伍整体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要投入资金进行护林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责任意识教育,通过岗位培训,强化了护林员的责任意识,提高了护林员的素质,帮助其掌握先进的护路技术,能够在发现相关安全隐患时能够及时的采取有效而科学的解决策略灵活应对,将问题的危害性降至在最小限度内,进而能够保障生态公益林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对于生态公益林的资金投入至关重要,管理者应该树立起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的意识,为管护工作营造良好的资金供应环境。

四、做好生态公益林保护意识的宣传

生态公益林的的稳定能够有效的保护水土资源,较高的植被覆盖率能够防止水土流失、滑坡以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高生态公益林切实的关系到林区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安全,我们需要加强宣传保护工作,提高林区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工作中,发现违法砍伐林木的行为能够及时的制止并及时的上报上级有关部门。转变传统的能源使用结构,使用沼气和煤炭等资源,减少对于林木资源的砍伐,保护植被,通过科学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生态公益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与自身的利益相联系,不断的调动其参与生态公益林保护工作的积极性。进而不断的增强保护工作的力量,促进保护工作的效率的提升。

五、强化生态林管理制度的完善

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生态林管理制度,用制度去约束各个部门及岗位人员,用制度去惩罚各类违规的行为,这样就会在最大限度上确保客观性与公平性,制度的管理工作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要建立起管理者的管理制度,切实加强管理部门职责的划分,约束其能够严格履行好自身的相关管理职能,做好基层生态公益林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确保管护任务能够保质保量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加强护林员责任制度的建立,在应聘护林员时需要签订明确合法的责任书,规定在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中护林员所应尽的工作职责以及违规的责任认定和相关的惩处制度,这样才会使得我们的基层工作人员能够严格的遵守相关的制度规定,按照正确的要求履行自身的管护责任,及时的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给予完善和纠正,进而能够有效的促进管护效果的提升,推动生态公益林环境的稳定、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因此要加强生态公益林护林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规范生态公益林护林员的行为,保障生态公益林安全,达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

六、严厉惩处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违法犯罪行为

加大对破坏生态公益林破坏惩处力度,管理方式要具有威慑性,处罚力度要能够使得这些从事违法行为人员引起足够的忧患意识,使其在发生行动前能够及时的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危害性,及时的自我结束违法行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真正的在人的心理上减少破坏想法的产生,从源头上降低有关人员进行生态公益林破坏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