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发展银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选准切入点,为文明规范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强化硬件建设,优化服务环境。支行配置了客户饮水、休息等便民设施,同时继续实行“一二三四五六服务法”,并严格付诸于实际工作中,公开向社会承诺,推出限时服务,另外明确规定行为规范、统一着装、挂牌上岗,制定了文明用语、服务忌语,并设立意见簿、监督电话来监督服务质量,要求每名员工自觉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
其次,全面做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进一步完善结算服务功能。一是严格按照省分行的统一部署和当地人民银行的有关要求,全面组织好业务操作及相关制度办法的学习培训工作,使业务人员能够切实领会、熟练掌握业务处理和系统操作要领。二是认真贯彻人民银行关于小额支付系统的制度规定,执行相关操作规程,确保小额支付系统在我行的顺利推广应用。三是按照省分行的统一部署,抓好与工商银行的业务合作,加快牡丹金山卡和网银业务的推广应用,进一步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结算服务。截止12月末,我行共办理个人卡40张,开办企业网银账户3个,安装商务POS机一台。
二、把准支撑点,搞好服务的合规性建设,为文明规范服务提供内在动力。
一方面,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系统运行内部控制机制,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岗位责任,规范对涉及系统内外汇划资金往来的操作,加强对系统业务处理和运行情况的检查,加大对IC卡使用保管的管理检查力度;组织开展了2008年客户信用评级工作,共对11户企业进行了集中评级;切实加大风险科技防控力度,做好CM2006系统运行管理工作;积极协调解决新增粮食财务挂帐贷款问题,通过多方的努力,我行于2008年12月29日全额收回了安宁的新增粮食财务挂帐贷款余额223万元。
另一方面,最后积极响应银行业协会号召,认真开展文明规范服务系列活动。20**年6月,在以“文明服务月”活动为主的文明规范服务系列活动中,支行积极组织员工参加了“送金融知识下乡”、“普及金融知识”、“反假币宣传”等活动。2008年3月—10月,在“云南省银行业迎奥运文明规范服务系列活动”中,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知识普及推广、服务践行活动,全行文明规范服务水平得到更大提升。我支行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中国银行业文明服务公约》,并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新”、“严”、“实”的服务特色。先后开展“五好家庭”、“文明处室”、“文明窗口”等活动,积极引导、激励员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巩固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
三、突出重点,狠抓“三农”服务质量精细管理,为文明规范服务提供方法保证。
首先,切实做好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工作。一是积极支持发放地方储备粮贷款,保证辖内代储企业的资金需求。2008年累计发放地方储备粮贷款2241万元;二是切实做好粮食收购贷款发放和管理工作。全年累计投放粮食收购贷款3085万元,支持粮食企业按市场价自主收购小麦444万公斤、稻谷207万公斤、玉米837万公斤;三是按照“市场定价,企业自主”的原则,根据粮食购销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积极发放粮食流转调销贷款,支持购销,促进粮食流通。1—12月共发放粮食调销贷款3000万元,支持企业调入粮食1673万公斤,没有出现一笔展期和逾期。
概括起来,农发行信贷文化是一种共识,它是指农发行所有的管理经营层面、操作环节都清楚地认识到政策、市场和客户的重要性,都正确树立了市场和客户的观念。农发行信贷文化也是一种意识,它是指农发行所有的管理经营层面、操作环节都应该有大局意识、市场意识、客户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成本意识和忧患意识。信贷文化还是一种机制,它是指农发行所有的管理经营层面、操作环节都是在同一目标指引下开展自己的工作,使银行的每一个层面和环节的工作动机和努力方向必须符合银行的发展目标。
按企业文化的分类,信贷文化可分为精神层、行为层和物质层三个层面。
(1)精神层。主要有共同目标、价值观、经营理念、经营氛围等。具体为:
一是明确“服务大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农业发展银行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扎根于农村、扎根于农业、扎根于农民,始终把服务“三农”作为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信贷服务“三农”发展不动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经济的贡献力。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引导员工思想和行为规范。要把管理目标与个人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完备的管理体系、公平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觉符合银行发展的战略目标,符合信贷产品创新的需要并最终实现个人目标与银行目标的一致。三是培育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增强银行内部的凝聚力量。目前,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经营、贷款审批、风险监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信贷营销的成功需要后台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否则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前后台需进行换位思考,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后台在受理客户的新需求时,应重点考虑的是“怎么办”,而不是“行不行”;前台在市场营销时,应多考虑成本有多大,有哪些收益,有哪些风险点,靠什么措施来防范,等等。只有每个信贷人员都有团队精神,信贷业务才能快速发展。
(2)行为层。主要指信贷活动的各种制度、规定。具体为:
一是明确信贷岗位的素质、能力、职责、目标、业绩等标准,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筛选、培训、监督和评价。二是建立良好的信贷人员培养、选拔、任用和惩处等激励机制,以良性的压力吸引人才。
(3)物质层。指能够体现信贷文化精神的外在的可视的东西。具体为:
一是设计通行的醒目的商品标识、产品外观,彰显农发行“服务大农业、建设新农村”、“执行政策、服务客户”的理念和特色。二是加强信贷产品的推广、宣传,扩大信贷产品宣传面和覆盖面,提升知名度,增加吸引力。三是设计推行与农发行信贷文化相匹配的语言规范,从言语举止、点滴行为突出农发行信贷文化特色。
2.建设农发行信贷文化的途径
农发行信贷文化的选择和建立,可采取以下步骤:一是归纳、整理、完善信贷业务的价值观念;二是选择、确立信贷文化类型;三是构建信贷文化的构成要素;四是信贷文化由价值观念向外演绎推进。
(1)归纳、整理、完善农发行信贷业务价值观念
农发行信贷文化建设目标的确立必须立足于现状,着眼于未来;必须与农发行发展的战略目标相一致,适合农发行自身的特点,牢固树立讲政策、重质量、求发展的观念,突出政策特点,突出服务特色,细分市场,细分客户,确立目标市场和客户战略。
(2)选择、确立农发行信贷文化类型
农发行信贷文化的选择和确立必须要与时俱进符合世界潮流,必须是高品位,形式活泼,必须是员工乐意主动接受,必须是能延伸影响到客户群中,并得到社会认可的文化,必须是健康向上的、不断潜移默化地宣传有特色、有感召力、有吸引力的品牌文化。当前,农发行信贷文化建设的目标应着眼于规范员工行为,提升管理水平,防范信贷风险,塑造良好形象,追求最大效益等方面。
(3)构建信贷文化的构成要素。关键的要素是:信贷业务价值观念、信贷业务伦理哲学、信贷业务规章制度。
首先,培养员工的信贷文化意识。结合银行发展的远程和近程目标,向员工灌输先进的信贷管理理念,规范的信贷操作流程,科学的信贷管理架构和信贷工作的价值取向,着重从思想和业务技能两个方面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道德操守,一方面提高职业技能,规范职业行为;另一方面使每一个员工在信贷文化的熏陶和信贷文化氛围的感染之下,进行文化同化。培育和提高全体信贷人员的质量意识,引导、培养业务人员质量管理的主动性,使信贷业务在管理质量、服务质量、操作质量、资产质量上同步提高,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操守,赢得广大客户和社会公众的认同。
其次,树立正确的风险评判标准。要重视对客户现金流量的分析,正确看待抵押和担保。引导、规范和统一组织与个体的信贷风险判断标准尺度,形成对信贷风险判断的共识。经过长期的努力,使这种信贷风险判断尺度成为从事信贷操作个体的自觉接受标准。
再次,建立统一的信贷政策、管理制度和办法。颁布具有指导意义的信贷政策,制订科学规范的信贷操作流程,建立准确的信贷风险预警估价机制,落实系统规范的信贷风险处置措施,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信贷管理制度体系。
关键词:农林渔业 金融公库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启示
一、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基本情况
日本国土面积十分狭小,仅仅相当于我国的1/25,并且日本的山地和丘陵地区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土壤贫瘠,资源比较匮乏。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雪上加霜,国内粮食严重不足,因此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尽快增加粮食产量,确保国内基本的粮食需求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1953年4月1日,由日本政府全额出资设立了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其经营目标是依据国家政策向经营农林渔业的个人和法人贷放期限长、利率低的资金,以促进日本农林渔业的发展。日本农林渔业公库设总店1个,支店22个,员工924人,资本金3116亿日元。2004年3月末(财政年度)贷款余额32669亿日元,贷款构成主要是农业贷款、林业贷款,其中农业贷款16869亿日元,占比51.6%。
(一)纵观日本农林渔业公库的发展史,其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5年到1960年的战后恢复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粮食极度短缺,日本陷入了极端的混乱中,国民处于饥饿的边缘。公库的政策目标是支持粮食增产,信贷基金主要投向农地改造、开拓耕地、改进灌溉设施,用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第二阶段为1960年到1975年的支援改善期。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商收入增长很快,农业与工商业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为缩小工农业收入差距和适应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畜牧业和果业比重的需要,日本1961年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并且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政策目标是要满足不断增加的果树、畜产、蔬菜等经营实施建设的需要。
第三阶段为1975年到1990年的生产过剩期。由于农业基本法的切实落实,大大促进了大米、畜产品和水果的生产,大米的产量开始出现过剩的倾向。因此,农业发展的重点转到了加工、流通领域。在水产业方面,农林公库又创设了支援水产品加工业的贷款资金项目。
第四阶段为199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使日本的农产品市场形成了本国农产品直接与海外竞争的情形。因此,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能与海外农产品进行竞争的农业,成为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愿意从事农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周末农业”、“老人农业”现象日益成为阻碍日本农业发展的严重问题。为此,1994年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创设了“强化农业经营基础资金”,用于支持核心农户的发展。这种资金制度规定,只要经市、町、村认定是新一代的农业生产者,公库除提供设施资金贷款外,还可以同时向其贷放当地低利息的长期流动资金。
(二)公库资金的筹集与应用
长期以来,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的筹集主要来源于邮政储蓄和邮政简易保险。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主管部门——大藏省专门设立一个融资管理机构“邮政投资特别会计窗口”,把筹措的资金集中起来,再贷放到每个政策性金融机构。公库的贷款范围包括四个方面:农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60.3%;林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24.7%;渔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4.9%;加工和流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10.1%。贷款资金的特征是长期、低息,平均贷款年限为20年,最长可达55年,平均贷款利率为3.89%,其中1998年度为1.77%。在贷款期限内,贷款利率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贷款户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申请减息,由此造成的利息损失,公库可获得“农林渔业振兴基金会”的补偿。
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11月18日,总行设在北京。其分支机构按照开展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需要,并经银监会批准设置。截至2006年底,除总行及总行营业部外,设立省级分行30个;地(市)分行(含省级分行营业部)330个,地(市)分行营业部210个,县(市)支行1600个,县级办事处3个。目前暂未在西藏自治区设立分支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系统现有员工约5.9万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承担国家粮棉油储备和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农业开发等业务多种的政策性贷款、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及监督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若干农业比重大的省、自治区设摆出机构(分行和办事处)和县级营业机构,资金来源除财政核拨资金外,主要面向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并使用农业政策性贷款企业的存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营资金来源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从2005年开始加大了市场化筹资的力度,目前暂未开展境外筹资业务。截至2006年12月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余额3870亿元,金融债券余额3131亿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营资金目前主要用于粮棉油收购等流动资金贷款。截至2006年12月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8844亿元,其中粮油贷款7454亿元,棉花贷款1173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1、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不足且来源较为单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0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实拨资本金较少,仅为lO亿元,其余为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以贷款的形式划转的资产和财政退税转增的资本金。资金不足,然而其来源除资本金少和吸收少部分企业存款外,主要依赖于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资金来源与所承担的任务之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较为狭窄
2、从1998年开始,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国务院决定将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业务从农业发展银行划出,其职能变成了单一的粮棉收购银行。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粮棉市场全面开放,农业发展银行在2003年、2004年粮棉油贷款分别为6809.77亿元和7104.26亿元,占当年农发行贷款总额的99%。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的单一导致其难以扩大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对其他涉农产业如农产品科技研发、农业基础设施等项目政策性资金支持。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经营困难重重
3、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的扶持,也离不开资金的回流。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性、地方企业对资金的挤占挪用以及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落后等原因,农发行的贷款难以回收,信贷资金流失严重。再加上农发行办公费用的快速增长及机构规模的日益臃肿,高成本与低经营利润的矛盾使农发行的发展步履维艰。
三、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启示
一、选准切入点,为文明规范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强化硬件建设,优化服务环境。支行配置了客户饮水、休息等便民设施,同时继续实行“一二三四五六服务法”,并严格付诸于实际工作中,公开向社会承诺,推出限时服务,另外明确规定行为规范、统一着装、挂牌上岗,制定了文明用语、服务忌语,并设立意见簿、监督电话来监督服务质量,要求每名员工自觉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
其次,全面做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进一步完善结算服务功能。一是严格按照省分行的统一部署和当地人民银行的有关要求,全面组织好业务操作及相关制度办法的学习培训工作,使业务人员能够切实领会、熟练掌握业务处理和系统操作要领。二是认真贯彻人民银行关于小额支付系统的制度规定,执行相关操作规程,确保小额支付系统在我行的顺利推广应用。三是按照省分行的统一部署,抓好与工商银行的业务合作,加快牡丹金山卡和网银业务的推广应用,进一步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结算服务。截止12月末,我行共办理个人卡40张,开办企业网银账户3个,安装商务POS机一台。
二、把准支撑点,搞好服务的合规性建设,为文明规范服务提供内在动力。
一方面,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系统运行内部控制机制,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岗位责任,规范对涉及系统内外汇划资金往来的操作,加强对系统业务处理和运行情况的检查,加大对IC卡使用保管的管理检查力度;组织开展了2008年客户信用评级工作,共对11户企业进行了集中评级;切实加大风险科技防控力度,做好CM2006系统运行管理工作;积极协调解决新增粮食财务挂帐贷款问题,通过多方的努力,我行于2008年12月29日全额收回了安宁的新增粮食财务挂帐贷款余额223万元。
另一方面,最后积极响应银行业协会号召,认真开展文明规范服务系列活动。20**年6月,在以“文明服务月”活动为主的文明规范服务系列活动中,支行积极组织员工参加了“送金融知识下乡”、“普及金融知识”、“反假币宣传”等活动。2008年3月—10月,在“云南省银行业迎奥运文明规范服务系列活动”中,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知识普及推广、服务践行活动,全行文明规范服务水平得到更大提升。我支行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中国银行业文明服务公约》,并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新”、“严”、“实”的服务特色。先后开展“五好家庭”、“文明处室”、“文明窗口”等活动,积极引导、激励员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巩固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
三、突出重点,狠抓“三农”服务质量精细管理,为文明规范服务提供方法保证。
首先,切实做好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工作。一是积极支持发放地方储备粮贷款,保证辖内代储企业的资金需求。2008年累计发放地方储备粮贷款2241万元;二是切实做好粮食收购贷款发放和管理工作。全年累计投放粮食收购贷款3085万元,支持粮食企业按市场价自主收购小麦444万公斤、稻谷207万公斤、玉米837万公斤;三是按照“市场定价,企业自主”的原则,根据粮食购销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积极发放粮食流转调销贷款,支持购销,促进粮食流通。1—12月共发放粮食调销贷款3000万元,支持企业调入粮食1673万公斤,没有出现一笔展期和逾期。
关键词:农业发展银行;扶贫贴息贷款;扶贫开发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9-0114-02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
最近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改革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的通知》(国开办发[2008]28号),就全面改革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的思路、原则、主要内容以及协作与配合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这次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信贷扶贫的市场化运作及引入竞争机制问题,为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承办扶贫贴息贷款,拓展业务领域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就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参与扶贫贴息项目贷款谈几点的思考。
一、扶贫贴息贷款体改特点及对农发行的影响
(一)扶贫贴息贷款体改特点
一是市场运作。市场运作,引入竞争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愿按商业原则参与扶贫贷款工作。在扶贫部门确定的贫困户和扶贫项目库中自主选择、独立审贷。二是下放权限。将发放到贫困户的“到户贷款”和贴息资金直接管理权限下放到县,由县扶贫办、财政局直接管理并具体组织实施;发放到企业的“项目贷款”和贴息资金由省扶贫办、财政厅直接管理并具体组织实施。三是自筹本金。扶贫贴息贷款的本金由承办金融机构自行筹集。四是自定期限。贷款期限由承办金融机构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季节特点、贷款项目生产周期和综合还款能力等灵活确定。五是自定利率。由承办金融机构根据央行的利率管理规定和其贷款利率定价要求自定。六是固定贴息利率。“项目贷款”按年利率3%的标准给予贴息;“到户贷款”按年利率5%贴息。中央财政按贴息一年安排贴息资金,可采取直接或通过金融机构间接补贴给贫困户或项目实施单位两种方式。
(二)扶贫贴息贷款体改对农发行的主要影响
一是提供历史机遇。这次改革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明确了引入竞争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愿按商业原则参与扶贫贷款工作,为农发行参与承贷扶贫贴息贷款提供了历史机遇。二是降低政策风险。这次改革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变了过去由政府主导指令性下达扶贫贷款计划的政策。农发行避开了承接以前年度老扶贫贷款的风险,也可以对新的扶贫贷款项目,按照银行商业化运作机制进行自主选贷、自主定价,从而避免政府主导下被动贷款的政策风险。三是扩大业务范围。由于扶贫贴息贷款在行业和贷款对象上的多样性,决定了承贷扶贫贷款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上的多样性。农发行承贷扶贫贴息贷款之后势必突破银监会对农发行业务范围的限制,使农发行业务范围更加宽泛。四是减少收益风险。固定的贴息利率和灵活贴息方式,可以使农发行在承贷扶贫贴息贷款之后有着稳定的贴息利息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发行收益风险。
二、农发行承办扶贫贴息项目贷款的利弊分析
信贷扶贫在管理体制改革之前,扶贫信贷资金大量死滞,对于承贷金融机构来说教训是极其深刻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承办政府意图强烈的贷款项目,总是有利有弊的。
(一)承办扶贫贴息项目贷款的有利方面
1.承办扶贫贴息项目贷款有利于增强农发行服务“三农”的功能。用市场化原则承办扶贫贴息项目贷款,符合农发行“十一五”规划的办行方向和功能定位。农发行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银行,承办扶贫贴息项目贷款有利于增强农发行服务“三农”的功能,扩大农发行影响力,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2.承办扶贫贴息项目贷款有利于充分发挥农发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农发行开办新业务之后,业务范围在行业上已经涵盖了绝大部分扶贫项目。从目前农发行实际贷款的情况看,已经有相当多的贷款项目发挥着扶贫贷款的作用,只需要完善扶贫贴息项目贷款的相关手续,就能够实现农发行贷款项目与扶贫项目的结合。因此,承办扶贫贷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拓展农发行新业务贷款,有利于充分发挥农发行在农村金融骨干和支柱作用。
3.承办扶贫贴息项目贷款有利于促进农发行项目贷款营销和贷后管理,促进农发行办贷的质量与效率。在农发行承办扶贫贴息项目贷款之后,通过引入政府扶贫管理机制,扩大社会监督,对促进农发行行业性营销,加强贷款后管理,提高办贷质量和效率有着积极的监督促进作用。
4.承办扶贫贴息项目贷款有利于增强农发行项目贷款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扶贫贴息项目贷款由于增加了社会监管部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金融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贷款信用风险发生的社会环境条件,有利于增强农发行项目贷款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
(二)承办扶贫贴息项目贷款的不利因素
1.政府“办贷”的历史遗留影响。在扶贫体制改革前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扶贫贷款都是由政府主导,金融部门没有扶贫贴息项目贷款的自主发放权。由于2008年刚刚开始体制改革,一方面行政干预扶贫贷款项目的惯性在特定条件下还可能出现,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给部分项目贷款带来风险;另一方面部分贷款客户对扶贫贷款有偿性认识不足,常常把扶贫贷款当作财政资金对待,有可能影响扶贫贴息项目贷款的偿还和周转。
2.扶贫贴息项目贷款客户履行扶贫义务的影响。扶贫贴息项目贷款实施单位与扶贫部门要签订扶贫责任书,可能的义务有下列几种方式:(1)吸纳贫困户进企业务工;(2)援建贫困村项目;(3)加工企业优先以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为原料;(4)捐赠资金用于扶贫。这几种方式如果处理不适当,有可能会形成扶贫贴息项目贷款企业的经济包袱,进而影响扶贫信贷资金的安全。
3.扶贫企业担保能力不足的影响。贫困地区经济发育先天不足,扶贫企业自身的财务资金状况大多也是弱质的,风险承受能力普遍低于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能力更是普遍不足。由于本次扶贫贷款体制改革对建立担保金或风险金制度尚处于探索试点阶段,因此,扶贫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将长期存在。如果扶贫担保问题得不到切实的解决,将对扶贫贷款的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三、承办扶贫贴息项目贷款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审慎承办扶贫贴息项目贷款。鉴于农发行新业务贷款中已经有部分客户实际承担扶贫义务的情况和农发行业务范围与扶贫贷款项目的趋同性,建议积极审慎承办扶贫贴息项目贷款。认真做好新业务贷款与扶贫贴息项目贷款的结合工作,对现有贷款项目能够与扶贫贷款项目接轨的,认真做好贷款的置换,同时在农发行业务范围内积极审慎营销新的扶贫贷款项目。鉴于农发行无县以下机构,建议不考虑承办到户扶贫贷款。
(二)建立以省级分行为主的营销管理组织。鉴于扶贫贴息项目贷款和贴息资金由省扶贫办、财政厅直接管理并具体组织实施的特殊性,建议对扶贫贴息项目贷款以省分行营销管理为主,成立领导组织,明确营销和管理部门。建议农发行总行先期成立领导组织,明确管理机构与部门。
(三)申报专项资金计划和设立专门会计科目。鉴于2008年银根趋紧的情况,建议农发总行在确定承办扶贫贴息项目贷款之后,及时向人民银行申报扶贫贷款专项资金计划。同时,尽快设立扶贫贷款会计科目,确保扶贫信贷业务纳入正常业务经营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