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平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范文第1篇

作为原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望大家喜欢。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一长郡中学教学开放周,我上了一节题为“化学平衡”的高三复习公开课。课后,感慨良多。化学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化学平衡概念比较抽象,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也具有一定难度。“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教材必修块的内容,它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学习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卤化烃的水解、酯的水解的基础,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让学生能达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就是课堂的最大收获,使之建立起清晰的化学平衡的观点是本节教学成功的关键。

本节课我的教学主线是:1.首先向学生灌输一种化学的思想,也就是化学究竟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举了工业上合成氨的例子,即如何来正确认识一个化学反应,提出了四个字“质”—质变,反应物可以生成生成物;“量”质量、物质的量;“能”能量的变化,即吸热和放热;“效”—效率、效果,即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问题。以此来引入新课。2.回顾化学平衡知识点,提出可逆反应的定义,以及可逆反应的特征。3.从可逆反应入手,结合几个高考里面经常出现的图像,提出化学平衡的概念。并有学生归纳总结化学平衡的特征。4.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化学平衡的判据。5.课堂练习题目巩固知识点。

进入高三复习已经两个多月时间,感觉自己还是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复习方法。归结起来也就是:“诊断练习”----“知识点回顾”-----“走进高考,高考真题赏析”-----“重难点突破”------“课堂练习”。两个多月下来,感觉效果不错,但是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就是课堂上学生活跃力不够。到了高三全是复习课,学生已经有了对知识的认知,以前总感觉这样很正常,但是听了师傅的课才发现,原来不是这样的。师傅的课堂,充满了所谓的“人文关怀”,师生配合非常好,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而且有很多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这在我的课堂上是没有的。这段时间我也在反思这个问题,也请教了备课组很多专 家和老师。主要原因是,自己讲得还是太多了,生怕学生不会,生怕学生遗漏一些知识点。但是忽略了这是复习课,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基础的知识点,已经通过自主预习、复习,早已经掌握,因此提不起兴趣也是很正常的。

其实从上次上完组内“硫及其化合物”公开课后,结合了很多老师给我的意见我也在进行自我调整,反思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讲,自己在旁边只是提醒、引导、点评。明显能感觉到学生的兴趣提上来了,而且非常高涨。当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别的同学都能比较认真地听着,然后进行补充。学生的兴趣起来了,因此成绩的提高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个人认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传给学生的是方法、兴趣、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审视问题的穿透力。让学生感到这门课学起来简单就是你的本事,这应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教研上最该投入精力的一面,更是真正站在学生立场为他们着想,而且这样更能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二作为原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

就我本人的这节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获知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根据所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提出实验方案-----讨论评价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获得信息-----验证预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完整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最后本节课教师给学生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有两种情况,新的平衡状态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的,这样为部分学生将来在研究有些题目中提到的等效平衡建立基础。最后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

就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本节课更加注重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在课的结束时通过合理设计习题,既巩固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三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的这节内容也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探究相结合的,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经验。

一、在教学方法上,同样采取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交流、提问等手段,在这里为了理解和巩固知识,结合图像教学,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图像。强化运用规律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

二、在内容的处理上。

1、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不足的地方,如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理论分析的能力,在这节内容处理上,先以一个实验作案例分析指导,在放手让学生独自探究,效果比上次好多了。

2、学生在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这两个知识点上容易混淆。

在这两个知识点上,既有联系性又有独立性,在教学处理上,既要分开又要有机结合。例如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速率都会加快,但学生会错误理解为放热反应方向的速率减小。

化学平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学平衡状态;平衡常数

关于化学平衡状态的考查,在2016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大纲化学中要求“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在高三复习中,学生往往感觉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很简单,而在做题中,题目千变万化,判断起来比较困难,计算就更无从谈起。下面就笔者的理解来谈谈对于化学平衡状态问题的解决技巧与方法。

一、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当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可以保持恒定。这时的状态也就是在给定条件下,反应达到了“限度”。对于可逆反应体系来说,称之为化学平衡状态。从定义可知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根本原因是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使反应体系中每个物质的消耗速率与生成速率相等,故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所以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可以υ正=υ逆为依据或以某物质浓度不变为依据来判断,或者以浓度商不变来判断(将某时刻各物质浓度带入平衡常数表达式计算所得即浓度商)。

例1.在一定条件下,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能表示反应N2(g)+3H2(g)2NH3(g)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A、B、C、F)

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改变

B.c(N2)・c3(H2)=kc2(NH3)(k为常数)

C.生成NH3的生成速率与NH3的消耗速率相等

D.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

E.N2、H2、NH3的物质的量之比1:3:2

F.N2的转化率不变

利用υ正=υ逆,可判断C对;对于一个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反应,在固定容积的体系中,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则每个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由n=cV可推出每个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N2的转化率=已反应N2的物质的量/N2总物质的量,故不变,F对;每个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故反应体系的总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容器内压强不变,判断A正确;平衡状态的各物质浓度均不变推出浓度商不变,所以B对。

例2.在一定条件下,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能表示反应I2(g)+H2(g)2HI(g)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CD)

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改变

B.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

C.气体的颜色不变

D.容器内各气体的物质的量百分含量不再发生变化

这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故无论平衡与否,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气体的压强也不变,A不对;全气相反应,固定容积的体系,密度始终不变,也不能作为依据,B不对;平衡状态各组分浓度不变,所以I2(气)的颜色也不变,C对;平衡状态各组分物质的量也不再变化,故物质的量分数也不变,D对。

二、平衡状态的相关计算

平衡状态相关计算常见有计算平衡浓度、转化率、利用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例3.硼酸(H3BO3)在食品、医药领域应用广泛。H3BO3溶液中存在如下反应:

H3BO3(aq)+H2O(l)[B(OH)4]-(aq)+H+(aq)已知0.70mol・L-1H3BO3溶液中,上述反应于298K达到平衡时,c平衡(H+)=2.0×10-5mol・L-1,c平衡(H3BO3)≈c起始(H3BO3),水的电离可忽略不计,求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H2O的平衡浓度不列入K的表达式中,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本题考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K===

在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液体和固体浓度均作为1而不列入K的表达式,比如

C(s)+H2O(g)=CO(g)+H2(g),平衡常数K=。

平衡常数的表达在高考中是较为重要的考点,也是基础知识点,必须掌握,这也是解决有关平衡常数的计算的前提条件。

例4.已知反应2CH3OH(g)CH3OCH3(g)

+H2O(g)某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400。此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CH3OH,反应到某时刻测得各组分的浓度如下:

物质 CH3OH CH3OCH3 H2O

浓度/

(mol・L-1) 0.44 0.6 0.6

①比较此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

v正 v逆(填“>”、“

②若加入CH3OH后,经10min反应达到平衡,此时c(CH3OH)= ;该时间内反应速率v(CH3OH)= ;CH3OH的转化率为 。

解:此题可利用平衡常数K与浓度商Q的相对大小作比较,若Q=K,则为平衡状态,v正=v逆,若Qv逆,反之,则v正

①K==400,

Q==1.85,Qv逆;

②2CH3OH(g)CH3OCH3(g)+H2O(g)

2 1 1

c 0.6mol/L

解得c=1.2mol/L

起始r刻CH3OH浓度=(0.44+1.2)mol/L=1.64mol/L

2CH3OH(g)CH3OCH3(g)+H2O(g)

c(起始)(mol/L)1.6400

c(转化)(mol/L)2xxx

c(平衡)(mol/L)1.64-2xxx

K==400

解得x=0.8,所以c(CH3OH)=0.04mol/L

v(CH3OH)=0.16mol/(L・min)

CH3OH转化率=*100%=97.6%

化学平衡的计算是高考的热点,往往综合性强,隐含条件多灵活度大,解题有一定的难度。此类计算可以“三段法”讨论始态与平衡态量的变化关系。此法根据可逆反应方程式,列出反应物、产物各物质的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然后依据已知条件,建立方程式而求解,是经典而实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化学平衡范文第3篇

做好化学平衡状态标志的题目需要紧扣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在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这时该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其中有两点尤为重要:(1)v(正)=v(逆)(即化学平衡状态标志的本质特征);(2)反应中各物质的含量保持不变。那么如何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这两点?

一、正确理解v(正)=v(逆)的含义

①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v(正)=v(逆)是指该物质正向反应消耗的速率=逆向反应生成的速率;②对于不同种物质来说:不仅要明确v(正)和v(逆)的方向一定要相反,而且要特别注意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二、反应中各物质的含量保持不变

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两块:对于一个具体的反应,第一,若描述到具体某一物质的含量:物质的量、物质的量分数、质量、质量分数、体积、体积分数、浓度;或各物质之间的物质的量之比、质量之比、分子数之比(不一定相等)等任意一个量不在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均可作为化学平衡标志。第二,若描述到气体的总体积、总物质的量、总压强、总密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等,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对学生来说是难点。

其实仔细研究会发现:能作为化学平衡标志的物理量都具备这样的特征:在未平衡之前一直在变化,而一旦不变了就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大家如果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那么解化学平衡标志题就容易了。下面以几个例题来进一步说明。

例1:在一定温度下,某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可逆反应:请判断下列各情况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反应物浓度等于生成物浓度

H.反应混合体系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I.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J.容器内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K.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选项C、D、E、F、G是针对反应速率而言的,一定要描述正反两个方向,故C、D、G错;然后看速率之比是否等于计量数之比,进而否定F。

选项A、B、L、M描述的是各物质含量,未平衡之前各物质含量在变化,而现在不变了就达到平衡状态了,但不变并不意味着浓度相等或成一定比例,故A、B说法不正确。选项H、I、J、K中选项I根据混合气体质量不变,且是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故密度在反应的整个过程中都是不变的,所以I是不合理的,其余的量当反应中各物质的含量保持不变时,反应混合体系的压强、总物质的量、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也就由变到不变了,故均正确;答案:E、H、J、K、L、M。

A.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

B.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D.混合气体中压强不变

E.容器内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F.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G.HI的浓度不再变化

解析:大家要注意该反应的特点: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气体且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因为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是相等的)即等体积的反应,又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所以混合气体的压强、密度、总物质的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在反应的整个过程中一直都是不变的,故A、B、E、F、G均不能作为平衡标志。随着反应的进行Ig)的物质的量在不断变化的,所以B正确。平衡时HI的浓度均不断变化而不一定相等,所以C错误。答案:B、G。

例3: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表明反应A(s)+2B(g)C(g)+D(g)已达平衡的是( )。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D(g)的物质的量浓度

D.气体总物质的量

E.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拿到该题大家一定要先审题:条件是定温、定容密闭容器;从方程式看,A为固体、反应前后气体计量数是相等的。由于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气体计量数是相等的,故混合气体的压强、气体总物质的量在反应的整个过程一直都是不变的,因此不能作为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故A、D错。

由于A为固体,若反应正向进行气体总质量在不断增加,若反应逆向进行气体总质量在不断减少,其前提又是定容密闭容器,故混合气体的密度、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直都在变,当其不变时则说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故B、E正确。由于D(g)的物质的量一直在变,而容器的体积不变,故B(g)的物质的量浓度在反应的整个过程一直都是变的,当其不变时说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故C正确。答案:B、C、E。

综上所述,巧解化学平衡标志题关键是把握住一条重要的判断原则:一直在变化的量突然不变了就可以作为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提示:一定要注意题目的条件:是恒容还是恒压;反应式中有无非气体(固体或液体)(如例3);反应前后气体的计量数之和是否相等(如例1和例2的区别)。如此一来,许多看似复杂的化学平衡题也就可以游刃有余地解答了。

化学平衡范文第4篇

对题干和选择支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隐含信息,得出正确判断的方法.

例1 在一个不导热的密闭反应器中,只发生两个反应:

a(g)+b(g)2c(g);ΔH

x(g)+3y(g)2z(g);ΔH>0

进行相关操作且达到平衡后(忽略体积改变所做的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等压时,通入惰性气体,c的物质的量不变

(B) 等压时,通入z气体,反应器中温度升高

(C) 等容时,通入惰性气体,各反应速率不变

(D) 等容时,通入z气体,y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

妙法点拨:看题设的特征再看选项,题设不导热的密闭反应器,选项研究恒容和恒压下的变化,这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聚集状态和化学计量数有关,前一个反应化学计量数不变,压强对它没有影响,等压时,通入惰性气体,相当于减压,后一反应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前一反应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的物质的量变化.答案(A).

二、假设法

当某一可变因素的存在形式限定在有限种可能时,假设该因素处于某种情况,并以此为条件进行推理.

例2 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X、Y,发生反应mX(g)nY(g);ΔH=Q kJ/mol.反应达到平衡时,Y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温度、气体体积的关系如表1所示:

气体体积/L

C(Y)/mol•L-1

温度/℃1 2 4

100 1.00 0.75 0.53

200 1.20 0.90 0.63

300 1.30 1.00 0.7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m

(C) 温度不变,压强增大,Y的质量分数减小

(D) 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妙法点拨:横向观察表〖JP3〗中数据可知,当温度不变,将容积的体积扩大1倍时,假设平衡不移动应该为0.5 mol/L、0.6 mol/L〖JP〗、0.65 mol/L,而平衡后的生成物Y的浓度大于原来的1/2,说明降低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即m小于n.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生成物Y的质量分数减小;纵向观察表中数据可知,当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生成物Y的浓度是增大的,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反应是吸热反应,即Q大于0.答案(B).

三、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各个事物或现象,以揭示它们之间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思维方法,解题过程是寻找联系和区别的过程.

例3 相同容积的四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同样的可逆反应:2X(g)+Y(g)3W(g)+2Z(g)起始时四个容器所装X、Y的量分别为:甲(X:2 mol,Y:1 mol) 乙(X:1mol,Y:1 mol)丙(X:2 mol,Y:2 mol) 丁(X:1 mol,Y:2 mol)在相同温度下,建立平衡时,X或Y的转化率大小关系为( )

(A) X的转化率为:甲<丙<乙<丁

(B) X的转化率为:甲<乙<丙<丁

(C) Y的转化率为:甲>丙>乙>丁

(D) Y的转化率为:丁>乙>丙>甲

妙法点拨:将起始时情况作如下排列:

2X(g) +Y(g) 3W(g)+2Z(g)

甲 2 mol1 mol

乙 1 mol1 mol

丙 2 mol2 mol

丁 1 mol2 mol

甲与乙比较,甲相当于在乙的基础上再增加X的物质的量,甲中Y的转化率大于乙中Y的转

化率,但X的转化率要小于乙中X的转化率.

同理分析甲和丙,相当于在甲的基础上再增加Y的物质的量,丙中X的转化率大于甲中X的转化率,但Y的转化率要小于甲中Y的转化率.

同理分析乙和丁,丁相当于在乙的基础上再增加Y的物质的量,丁中X的转化率大于乙中X的转化率,但Y的转化率要小于乙中Y的转化率.

乙和丙比较,相当于在增大压强.由于正方应是体积增大的可逆反应,所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因此X或Y转化率均降低;故X的转化率甲<丙<乙<丁,同理得Y的转化率:丁<丙<乙<甲,答案(A).

四、极端法

将研究的对象或过程向极端状态进行分析,使因果关系变得明显,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例4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X2(g)+4Y2(g)2Z2(g)+3Q2(g)的反应,其中X2、Y2、Z2、Q2的起始浓度分别是0.1 mol•L-1、0.4 mol•L-1、0.2 mol•L-1、0.3 mol•L-1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可能是( )

(A) c(X2)=0.15 mol•L-1

(B) c(Y2)=0.9 mol•L-1

(C) c(Z2)=0.3 mol•L-1

(D) c(Q2)=0.5 mol•L-1

妙法点拨:可逆反应的特点是给定条件下反应进程的限度性,所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可能是0,将反应物X2、Y2按化学计量数全部转化为Z2、Q2,Z2、Q2分别为0.2 mol•L-1、0.3 mol•L-1,再加上原有的浓度,Z2、Q2的极限浓度是0.4 mol•L-1、0.6 mol•L-1,同理将产物Z2、Q2按化学计量数全部转化为X2、Y2,X2、Y2分别为0.1 mol

•L-1、0.4 mol•L-1, 再加上原有的浓度,X2、Y2的极限浓度是分别为0.2 mol•L-1、0.8 mol•L-1, c(Y2)=0.9 mol/L已超过极限浓度,答案(B).

五、估算法

由于条件限制,无法(有时也没必要)进行精确地运算和判断, 而只能依赖于估算.实质上是一种快速的近似计算, 它的基本特点是对数值作适当扩大或缩小,从而对运算结果确定一个范围,或做出一个估计.

例5 将1 mol CO(g)和1 mol H2O(g)充入某固定容积的反应器中,在一定条件下CO(g)+ H2O(g) CO2(g)+ H2(g)达到一定反应限度时有2/3的CO转化成CO2,在相同条件下,将1 mol CO(g)和2 mol H2O(g)充入同一反应器中,当反应达到同一反应限度时,混合气体CO2的体积分数可能是( )

(A) 22.2% (B) 28.2% (C) 33.3% (D) 37.8%

妙法点拨:因反应前后气体化学计量数没有变化,无论如何进行总物质的量是不变的,由于反应的可逆性和移动性,生成的CO2最多不能达到1 mol,最少不低于2/3,CO2的体积分数介于2/9―1/3之间.答案(B).

六、差量法

依据化学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之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方法.正确找出“理论差量”,是“差量法”的解题关键.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易求出是使用差量法的前提.

例6 一定条件下,合成氨气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混合气体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为20.0%,与反应前的体积相比,反应后体积缩小的百分率是( )

(A) 16.7%(B) 20.0%(C) 80.0%(D) 83.3%

妙法点拨:设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 L,则其中生成的氨气的体积1 L×20.0%=0.2 L.根据反应的方程式:

N2+3H2 2NH3 ΔV(理论差量)

1 32 2

0.2L 0.2 L

平衡前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 L+0.2 L=1.2 L,

反应后气体体积缩小率0.2 L 1.2 L×100%=16.7%,答案(A).

七、三段法

化学平衡计算的一般格式,根据题意和恰当的假设列出起始量、转化量、平衡量.

例7 一定温度下,反应2SO2+O2 2SO3,达到平衡时,

n(SO2)∶[KG-*2/3]n(O2)∶[KG-*2/3]n(SO3)=2∶[KG-*2/3]3∶[KG-*2/3]4.缩小体积,反应再次达到平衡时,n(O2)=0.8mol,n(SO3)=1.4 mol,此时SO2的物质的量应是( )

(A)0.4 mol (B)0.6 mol (C)0.8 mol (D)1.2 mol

妙法点拨:原平衡体系中SO2、O2、S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a、3a和4a,缩小体积平衡向右移动,O2的转化量为x

2SO2 +O2 2SO3

起始2a3a4a

转化2xx 2x

平衡 2a-2x 3a-x 4a+2x

3a-x=0.8 mol,4a+2x=1.4 mol,a=0.3 mol,x=0.1 mol.

再次达到平衡时,n(SO2)=2×0.3 mol-2×0.1mol=0.4mol.答案(A).

八、整体法

整体法研究化学问题时,暂且避开局部细节或单个因素的纠缠,将需要解决的问题看作一个整体,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或整体结构作某种整体处理.

例8 如图1所示,当关闭K时,向A中充入1 mol N2、3 mol H2,向B中充入2 mol N2、6 mol H2,起始时,V(A)=V(B)=a L.在相同温度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两容器中各自发生下列反应:

N2(g)+3H2(g) 2NH3(g) ΔH<0,达到平衡(Ⅰ)时,V(B)=0.8a L.请回答:

打开K,过一段时间重新达平衡(Ⅱ)时,B的体积为(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连通管中气体体积忽略不计).

妙法点拨:关闭K时A为恒容,B为恒压,打开K时可容器A、B看作整体,利用B为恒压的处理方式,B中充入2 mol N2、6 mol H2共8 mol,达到平衡(Ⅰ)时,V(B)=0.8a L,

P1 P2=n1 n2,

8 mol 12 mol=0.8 L xx=1.2 L

,平衡时总体积1.2 L,减去V(A)=a L,得B的体积0.2a L.

九、图示法

由题目条件作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借助图形的直观性,经过简单推理或计算,从而得到答案的方法.

例9 已知2SO2(g) + O2(g) 2SO3 (g);ΔH=-197 kJ•mol-1.向同温、同体积的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气体:(甲) 2 mol SO2和1 mol O2;(乙) 1 mol SO2和0.5 mol O2;(丙) 2 mol SO3.恒温、恒容下反应达平衡时,下列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

(A) 容器内压强p:p甲=p丙> 2p乙

(B) SO3的质量m∶[KG-*2/3]m甲=m丙> 2m乙

(C) c(SO2)与c(O2)之比k∶[KG-*2/3]k甲=k丙> k乙

(D) 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数值Q∶[KG-*2/3]Q甲=G丙> 2Q乙

妙法点拨:

通过体积放缩构建等同平衡,改变体积观察平衡的移动得出结论.(A) p甲<2p乙,(B) m甲>2m乙,C K甲=K乙,DQ甲=197-Q丙> 2Q乙.答案(B ).

十、验证法

从题的正面解决困难时,将选项或特值逐一代入题干进行检验,看是否合适.

例10 甲、乙两容器都发生反应2A(g)+B(g ) xC(g),两容器温度和初始压强都相同.甲容器中充入 2 mol A 和 1 mol B,达平衡后,C 在平衡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为φ、物质的量为 n1;乙容器中充入 1.4 mol A,0.7 mol B 和 0.6 mol C,达平衡后 C 在平衡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为φ、物质的量为 n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甲、乙两容器均为恒容容器,则 x必等于 2

(B) 若甲、乙两容器均为恒压容器,则 x必等于 3

(C) 若甲为恒压容器、乙为恒容容器,且 x≠3,则 n1必大于 n2

化学平衡范文第5篇

一、对图表的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弱

例1.(2010•福建高考)化合物Bilirubin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下发生分解反应,反应物浓度随反应时间变化如图所示,计算反应4~8min间的平均反应速率和推测在反应16min时反应物的浓度,结果应是( )

A.2.5μmol•L-1•min-1和2.0μmol•L-1

B.2.5μmol•L-1•min-1和2.5μmol•L-1

C.3.0μmol•L-1•min-1和3.0μmol•L-1

D.5.0μmol•L-1•min-1和3.0μmol•L-1

错解剖析:看到题目以后,感觉无从下手,没有认真对图表进行分析和数据处理,毫无依据的选了一个答案,导致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4~8min间化合物Bilirubin的浓度变化为Δc=10μmol•L-1,则v(Bilirubin)=10μmol•L-14min=2.5μmol•L-1•min-1;根据图示,每隔4min化合物Bilirubin的浓度减小一半,则16min时化合物Bilirubin的浓度为8min时浓度的1/4,故16min时其浓度为10μmol•L-1×1/4=2.5μmol•L-1,B项正确。

答案:B

二、没有正确理解速率之比与方程式的计量系数之比的关系

例2.(2010•海南高考)对于化学反应3W(g)+2X(g)4Y(g)+3Z(g),下列反应速率关系中正确的是( )

A.v(W)=3v(Z)B.2v(X)=3v(Z)

C.2v(X)=v(Y)D.3v(W)=2v(X)

错解剖析:易错选A、B、D。错误地认为化学计量数应该是速率前面的值,造成错误。

解析: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的计量系数之比。A项,v(W)=v(Z);B项,3v(X)=2v(Z);D项,2v(W)=3v(X)。C项正确。

答案:C

三、忽视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特点

例3.一定温度下,在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2HI(g)H2(g)+I2(g)。若c(HI)由0.1mol•L-1降到0.07mol•L-1时,需要15s,那么c(HI)由0.07mol•L-1降到0.05mol•L-1时,所需反应的时间为( )

A.等于5sB.等于10s

C.大于10sD.小于10s

错解剖析:本题极易错选B,仅仅根据数据进行计算,错误地认为化学反应是一个匀速变化,在相同的时间段内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变的。

解析:c(HI)从0.1mol•L-1降到0.07mol•L-1过程中:v(HI)=Δc/Δt=0.03mol•L-1/15s=0.002mol•L-1•S-1。假设v(HI)不变,则c(HI)从0.07mol•L-1降到0.05mol•L-1时,Δt=Δc/v=0.02mol•L-1/0.002mol•L-1•s-1=10s。然而反应速率受浓度变化的影响,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而0.07mol•L-1比0.1mol•L-1小,反应速率较慢,所需反应时间应大于10s。

答案:C

四、受思维定势的干扰

例4.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H2,下列措施不能使H2的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

A.加热B.改用浓硫酸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D.改铁片为铁粉

错解剖析:本题极易错选C,原因在于忽略化合物的特性以及原电池原理的应用。滴加少量CuSO4溶液,使硫酸的浓度减小,但铁能与CuSO4反应生成铜并附在铁片表面,与硫酸构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

解析:加快反应速率的主要措施,有增大反应物浓度、升高温度、增大压强、使用催化剂、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等。本题似乎A、B、D都可以实现目的,但浓硫酸在常温条件下会将铁钝化,因此B措施不可行。

答案:B

五、读图转化信息能力差

例5.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s)+2B(g)xC(g),ΔH<0。B、C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1,达平衡后在t1、t2、t3、t4时都只改变了一种条件,逆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x=2,反应开始2min内,v(B)=0.1mol/(L•min)

B.t1时改变的条件是降温,平衡逆向移动

C.t2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增大c(C),平衡时B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

D.t3时可能是减小压强,平衡不移动;t4时可能是使用催化剂,c(B)不变

错解剖析:易错选A或C。错选A,当x=2时,v (B)=(0.3mol/L-0.1mol/L)/2min=0.1mol/(L•min);错选C,若增大c(C),反应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的物质的量增大,所以B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错选A是没有看清图,纵轴表示物质的物质的量,而反应速率的公式中分子是浓度的变化;错选C是模糊了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分数之间的关系,物质的量增加并不意味着物质的量分数增加。

解析:本题主要涉及化学平衡图像的识别和判断,图1是物质的量-时间图,图2为速率-时间图。A中,当x=2时,v(B)=(0.3mol-0.1mol)/2L/2min=0.05mol/(L•min);B中,此反应ΔH<0,降温平衡正向移动;C中,结合图2,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逆向移动,B的物质的量增大,但是总的物质的量也在增大,所以B的物质的量分数不一定增大;D中,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使用催化剂,平衡亦不移动。

答案:D

六、没理解透彻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例6.一定温度下发生可逆反应:A(s)+2B(g)2C(g)+D(g),

SymbolDA@ H<0。现将1molA和2molB加入甲容器中,将4molC和2molD加入乙容器中,此时控制活塞P,使乙的容积为甲的2倍,t1时两容器内均达到平衡状态(如图1所示,隔板K不能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保持温度和活塞位置不变,在甲中再加入1molA和2molB,达到新的平衡后,甲中C的浓度是乙中C的浓度的2倍

B.保持活塞位置不变,升高温度,达到新的平衡后,甲、乙中B的体积分数均增大

C.保持温度不变,移动活塞P,使乙的容积和甲相等,达到新的平衡后,乙中C的体积分数是甲中C的体积分数的2倍

D.保持温度和乙中的压强不变,t2时分别向甲、乙中加入等质量的氦气后,甲、乙中反应速率变化情况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t1前的反应速率变化已省略)

错解剖析:易错选A或C。错选A是因为在甲中再加入1molA和2molB与开始加入的加在一起与乙中物质的量相当,但体积只有乙的一半,所以认为A正确;错选C是因为甲的量相当于乙中的量的一半,当体积相等时就有C正确。错选A、C都是忽略了在改变条件时,该平衡发生了移动,因此必须在新的条件下考虑各组分量的关系。

解析:做好此题的关键,是分析清楚改变条件平衡如何移动。A中可以建立假设的思维模型,设甲的体积与乙的相等,按两次投料后建立平衡,此时与乙等效,再将甲的体积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平衡会逆向移动,C的浓度就会小于乙中C的浓度的2倍;B中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B的体积增加,而气体总体积却减少,甲、乙中B的体积分数均增大;C中相当于压缩乙,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乙中C的体积分数小于甲中C的体积分数的2倍;D中由于K不动,增加氦气不影响平衡移动,而乙由于增加了气体的量,活塞右移,体积增大,压强减小,所以平衡发生正向移动。

答案:BD

七、没注意到隐含条件

例7.如图所示装置为装有活塞的密闭容器,内盛22.4mL一氧化氮。若通入11.2mL氧气(气体体积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保持温度、压强不变,则容器内的密度( )

A.等于1.369g/L

B.等于2.054g/L

C.在1.369g/L和2.054g/L之间

D.大于2.054g/L

错解剖析:易错选B。依据反应2NO+O22NO2进行计算,由题目所给的条件,混合气体的质量为30g/mol×0.001mol+32g/mol×0.0005mol=0.046g,这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为0.046g/0.0224L≈2.054g•L-1,误选B。

解析:上述解答没有注意到存在化学平衡2NO2N2O4。由于平衡的存在,温度压强不变的条件下,平衡右移,造成混合气体的体积小于22.4mL,密度一定大于2.054g•L-1。

答案;D

八、对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标志判断不准确

例8.在一个不传热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N2(g)+3H2(g)2NH3(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①反应速率v(N2)∶v(H2)∶v(NH3)=1∶3∶2,②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③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④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相同状况),⑤体系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⑥2×v(N2)(正反应)=1×v(NH3)(逆反应),⑦单位时间内3molH―H断键反应同时2molN―H也断键反应。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的一组是( )

A.①②③⑤⑥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⑤⑥D.②③④⑥⑦

错解剖析:易错选A、C、D。误选A是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中的正、逆反应速率混为一谈。①只能表示正反应速率,而不能表示正、逆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⑥说明N2减少的速率和NH3(作为逆反应的反应物)减少的速率与方程式的系数成正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应为平衡的标志。误选C是认为④不是达到平衡的标志,其原因是思维定势和综合应用能力较弱。本反应的气体总质量不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皆为气体),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平均摩尔质量增大,密度增大,密度不变应视为达到平衡的标志。误选D的原因是疏忽大意较多,忽略了每摩尔氨分子含有3molN―H键,单位时间内3molH―H断键反应同时6molN―H也断键反应,才能表示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解析:对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描述是多方面的:从微观上分析,单位时间内形成化学键的键数、得失电子数等,都可以表示反应速率;从宏观上分析,各物质的浓度、体系内物质的颜色、体系的压强、体系的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等,都可以反映出各物质的百分组成变化。在表示反应速率时,一定是表示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在讨论百分组成变化时,要注意观察方向,如气体的颜色,要注意适用的范围,如从压强、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上判断,仅适用于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等的反应。

答案:B

九、没有真正理解量的变化

例9.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A(g)bB(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大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 )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B.物质A的转化率减小了

C.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D.a>b

错解剖析:没有真正理解量的变化(体积变化引起浓度变化)关系。根据题意,当体积增大时,B的浓度减小,即增大体积(减小压强)时平衡向左移动,因此A的转化率减小;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可知a>b。错选BD。

解析:当容器的体积增大一倍时,若平衡不发生移动,B的浓度应该为原来的50%。但题目指出,新平衡中B的浓度为原来的60%(大于50%),说明平衡发生移动,而且朝正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AC

十、对等效平衡理解不深

例10.600K时,在容积可变的透明容器内,反应2HI(g)I2(g)+H2(g)达到平衡状态A。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压缩成原容积的一半,达到平衡状态B。

(1)按上图所示的虚线方向观察,能否看出两次平衡容器内颜色深浅的变化?并请说明理由。

(2)按上图所示的实线方向观察(活塞无色透明),能否看出两次平衡容器内颜色深浅的变化?并请说明理由。

错解剖析:从实线方向观察,根据A、B两状态下的I2的浓度关系:cB(I2)=2cA(I2),误以为能观察到容器内颜色的变化。

解析:状态A与状态B的不同点是:PB=2PA,但题设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即由状态A到状态B,虽然压强增大到原来的2倍,但是平衡并未发生移动,所以对体系内的任何一种气体特别是I2(g)而言,下式是成立的:cB[I2(g)]=2cA[I2(g)]。对第(2)小问,可将有色气体I2(g)沿视线方向全部虚拟到活塞平面上――犹如夜晚看碧空里的星星,都在同一平面上,则视线方向上的I2分子多,气体颜色就深;反之,则浅。

答案:(1)可以观察到颜色深浅的变化。由于方程式两边气体物质的量相等,容积减半,压强增大到2倍时,I2(g)及其他物质的物质的量均不变,但浓度却增大到原来的2倍,故可以看到I2(g)紫色加深。 (2)不能观察到颜色深浅的变化。因为由状态A到状态B,平衡并未发生移动,尽管cB[I2(g)]=2cA[I2(g)],但vB[I2(g)]=12vA[I2(g)],即视线方向上可观察到的I2(g)分子数是相同的,故不能观察到颜色深浅的变化。

十一、原理不清,应用不明

例11.在体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O4(g)2NO2(g),ΔH=+57kJ/mol。在温度为T1、T2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C两点的反应速率:A>C

B.A、C两点气体的颜色:A点浅,C点深

C.由状态B到状态A,可以用升温的方法

D.A、C两点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A>C

错解剖析:(1)忽视条件造成错误判断。判断B选项时忽视“体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这一关键条件,错误地认为就是减小体积的结果,导致判断C点的颜色比A点深。(2)原理错误迁移。C选项,B状态到A状态是压强不变,研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没有将NO2的体积分数和平衡移动原理联系起来,导致错误。(3)定量判断,主观臆断。在解答诸如密度、相对分子质量判断的题目时,不依据具体条件和公式进行判断,不认真分析物质的聚集状态、气体体积或物质的量、质量导致错误判断,误选D选项。

解析:选项A,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越短,因P2>P1,C点的反应速率大于A点的反应速率;选项B,压强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2的物质的量减小,但容器体积恒定,所以NO2的浓度变小,颜色变浅,故C点的颜色比A点浅;选项C,由状态B到状态A,NO2的体积分数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生成NO2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故加热升温即可;选项D,A点气体总的物质的量大于C点气体总的物质的量,而气体的体积和质量不变,根据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m总气体n总气体,A点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小于C点。

答案:C

十二、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和意义不清楚

例12.(2010•潍坊质检)某温度下,在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molA和2molB进行如下反应:3A(g)+2B(g)4C(s)+2D(g),反应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测得生成1.6mol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是K=c4(C)•c2(D)c3(A)•c2(B)

B.此时,B的平衡转化率是40%

C.增大该体系的压强,化学平衡常数增大

D.增加B,B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错解剖析:没有认识到物质C是固体,导致错选A;看清楚C是固体,增大压强,平衡向右移动,生成物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误认为化学平衡常数增大,忽略了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导致错选C;增加B,平衡右移,误认为B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导致错选D。

解析: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不能出现固体或纯液体,而物质C是固体,A错误;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平衡时减少的B的物质的量是1.6mol×0.5=0.8mol,所以B的转化率为40%,B正确;增大压强时平衡常数不变,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C错误;增加B,平衡右移,A的转化率增大,而B的转化率减小,D错误。

答案:B

十三、化学平衡计算类试题不按规律走入误区

例13.恒温下,将amolN2与bmolH2的混合气体通入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N2(g)+3H2(g)2NH3(g)。

(1)若反应进行到某时刻t时,nt(N2)=13mol,nt(NH3)=6mol,则a= 。

(2)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体积为716.8L(标准状况下),其中NH3的含量(体积分数)为25%。平衡时NH3的物质的量是 mol。

(3)原混合气体与平衡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写出最简整数比,下同):n(始)∶n(平)= 。

(4)原混合气体中,a∶b= 。

(5)达到平衡时,N2和H2的转化率之比:α(N2)∶α(H2)= 。

(6)平衡混合气体中,n(N2)∶n(H2)∶n(NH3)= 。

错解剖析:解平衡类试题不运用三段式解题法,易出现思维混乱,找不到平衡时量与起始量的关系。不能熟练快速地使用题设条件,导致无法准确进行运算。

解析:(1)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得知,反应掉的N2和生成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设反应掉的N2的物质的量为xmol,则x∶6=1∶2,解得x=3,a=13+3=16。

(2)n平(NH3)=716.8L22.4L•mol-1×25%=32mol×25%=8mol

(3)(4)(5)(6)N2+3H22NH3 n总

开始时ab0a+b

转化x3x2x

平衡时 a-xb-3x2x32

2x32=0.25 x=4

由关系式a-x+b-3x+2x=32

求得:b=24,所以n(始)∶n(平)=(a+b)∶32=5∶4

a∶b=16∶24=2∶3,α(N2)∶α(H2)=416∶1224=1∶2

平衡混合气体中,n(N2)∶n(H2)∶n(NH3)=(a-x)∶(b-3x)∶2x=12∶12∶8=3∶3∶2

答案:(1)16 (2)8 (3)5∶4 (4)2∶3 (5)1∶2 (6)3∶3∶2

【纠错快乐体验】

1.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对该反应的推断合理的是( )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4D6A+2C

B.反应进行到1s时,v(A)=v(D)

C.反应进行到6s时,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mol/(L•s)

D.反应进行到6s时,各物质的反应速率相等

2.利用反应2NO(g)+2CO(g)2CO2(g)+N2(g),ΔH=-746.8kJ/mol,可净化汽车尾气,如果要同时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采取的措施是( )

A.降低温度

B.增大压强同时加催化剂

C.升高温度同时充入N2

D.及时将CO2和N2从反应体系中移走

3.现有下列两个图像:

下列反应中符合上述图像的是( )

A.N2(g)+3H2(g)2NH3(g) ΔH<0

B.2SO3(g)2SO2(g)+O2(g) ΔH>0

C.4NH3(g)+5O2(g)4NO(g)+6H2O(g) ΔH<0

D.H2(g)+CO(g)C(s)+H2O(g) ΔH>0

4.已知在一定条件下有CO(g)+H2O(g)CO2(g)+H2(g)。在某一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0.2mol的CO和0.2mol的H2O,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高温加热,发生如下反应:CO(g)+H2O(g)CO2(g)+H2(g),ΔH=akJ/mol。反应达平衡后,测得c(CO)∶c(CO2)=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放出的热量为0.04akJ

B.平衡时H2O的转化率为40%

C.若将容器的体积压缩为1L,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D.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的依据是CO、H2O、CO2、H2的浓度都相等

5.可逆反应①X(g)+2Y(g)2Z(g)、②2M(g)N(g)+P(g)分别在密闭容器的两个反应室中进行,反应室之间有无摩擦、可滑动的密封隔板。反应开始和达到平衡状态时有关物理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反应①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B.达平衡(Ⅰ)时体系的压强与反应开始时体系的压强之比为14∶15

C.达平衡(Ⅰ)时,X的转化率为511

D.在平衡(Ⅰ)和平衡(Ⅱ)中M的体积分数相等

6.某温度下,在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molA和2molB进行如下反应:3A(g)+2B(g)4C(?)+2D(?)。反应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测得生成1.6molC,且反应的前后压强之比为5∶4(相同的温度下测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是K=c4(C)•c2(D)c3(A)•c2(B)

B.此时,B的平衡转化率是35%

C.增大该体系的压强,平衡向右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