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圆周率的故事

圆周率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圆周率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圆周率的故事

圆周率的故事范文第1篇

摘要:运用网络数学资源,能有效地增进学习体验。本文将网络作为载体,阐述了如何利用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参与网络交互获得直观

>> 利用信息资源,体验数学精彩 利用信息资源 培养数学能力 让网络信息资源处处精彩纷呈 依托科技信息资源提供数学教学支撑 巧用信息资源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整合信息资源,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 如何运用信息资源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探讨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教育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 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利用策略 浅析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 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用户体验视角下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实现研究 信息公开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推进国家信息资源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浅谈中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外公共信息资源再利用比较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如图3),网页上心形线的动画栩栩如生。心形线是16世纪解析几何创始人笛卡尔与克里斯汀公主爱情的见证。笛卡尔因与18岁公主的恋爱而遭到国王的强烈反对,并被驱赶。笛卡尔给公主的信全被截获,因信中只有极坐标方程r=a(1-sinθ)的第13封信才得以交给公主。公主揭开了信中极坐标方程的谜底“心形线”,尔后泪流满面,但还不知道这是笛卡尔的最后一封信。心形线浸泡着凄婉的爱情故事,纯粹的曲线被赋予了大师的浪漫与丰富的情感。这封另类情书,至今仍保存在笛卡尔的纪念馆里。有情感的融入才会有体验,从本质上来看,体验是伴随着情感的。有着浪漫故事的心形线r=a(1-sinθ)让我们有了情感、想象等学习体验。那么,r=a(1-sinθ)便不再是索然无味的公式,而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是有着凄婉动人故事的知识载体。打上人类活动的烙印,融入人类情感,于是数学知识有了人文属性,也就给人以情感的体验。

欣赏数学经典:体验精彩思维

许多数学经典名题,不仅具有丰厚的文化沉淀,而且能揭示精辟的规律,演绎出奇妙的数学思维,使人们惊叹于数学的魅力。九点圆定理是数学史上的奇迹,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欣赏、玩味:三角形三边的中点、三边上高的垂足,以及垂心与三顶点连线段的中点,共九个点,均在同一个圆上,无论三角形是直角的、钝角的或锐角的。点击网页,动画演示(如图8),设置抛针4321次,相交2748次,圆周率估计值3.1448326。蒲丰抛针求圆周率的经典的方法让我们能够品味到圆周率π的趣味,领略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到数学家的不懈追求。

数学知识离不开数学家的执著追求、不懈探究,抛针求圆周率深深地吸引着蒲丰。蒲丰痴迷于抛针求圆周率的经典探究,他在一组平行线的纸上,抛n次针,与直线相交m次,得到了若样本容量较大时,相交的概率用相交频率代替;当平行线间距离为d,针长l的结论。于是,。当时取,则。让我们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抛针能求圆周率π的近似值!1777年,蒲丰投2212次,相交704次,计算出。由抛针求圆周率π,我们体验了蒲丰精湛的思维、求π方法的精彩,领略了数学方法的无穷魅力。蒲丰后的100多年里,沃尔夫、赖纳、史密斯、德・摩根、福克斯、拉泽里尼等众多数学家先后痴迷于抛针求圆周率,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数学家强烈的好奇心、执著的专业追求。

圆周率的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48-01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重点强调学生的生活实践的重要,因此,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回归策略探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理解生活问题,并且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1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营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通过生活化数学情景的创造,加强师生的合作与互动,合理有效地捕捉一些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同时,还要以生活为作为教学背景,充分挖掘数学知识,加强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融合与统一,从而为学生学习数学创造出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以生活问题作为出发点,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围中,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与此同时,通过对问题的探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增强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2 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理解数学,引导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下,教师在进行数学公式、习题等的讲解时,只是纯理论化的数学方式,严重缺少对生活元素的渗透,脱离了学生成长的生活实际,背离了生活化的原则,因此,为了顺利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标准,教师必须要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贴近学生成长的生活实际,加强对生活数学实例的收集和应用,引导进行生活化数学天地。

例如,小明和小丽为了争取一张世博园门票,他们各自设计了一个方案:

小明的方案是:转动如图所示的转盘,如果指针停在阴影区域,则小明得到入场券;如果指针停在白色区域,则小丽得到入场券(转盘被等分成6个扇形。若指针停在边界,则重转)

又例如,教师在讲到圆周率时,可以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在古代,据说,从前有位私塾先生,经常想出怪招来惩罚学生,而他自己却溜出去玩。有一次上课时,一位学生调皮,老师罚所有学生放学后留下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20位数字才能回家,而他自己却跑到山顶上的一个寺庙里与和尚喝酒。大家很郁闷,怎么也背不出来。一位学生看看自己、想想老师,灵感勃发,用了谐音的方法编了一套顺口溜,迅速背出了圆周率:“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把酒吃(897),酒杀尔(932),杀不死(384),乐尔乐(626)”。老师回来,一看大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能把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22位,惊诧不已;听着大家背诵的内容,不由得脸红了。

还有,大家都知道,我国南北朝时的祖冲之最早把圆周率到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按照当时计算使用分数的习惯,祖冲之还采用了两个分数值的圆周率:“约率”22 / 7(或称之为“疏率”)以及“密率”355 / 113,比欧洲人早了1000多年。

通过这样的故事引导,使得教学方式生活化,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用数学思维,观察和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发生与保持与学生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因引,要加强对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不断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了解关于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我们可以发现:

(ɑ+b)2=ɑ2+2ɑb+b2

完全平方公式: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2倍。

我们可以发现:

(ɑ+b)(ɑ-b)=ɑ2-b2

平方差公式: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对于以上数学公式的推导,教师要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探索:

(1)选取卡片Ⅰ1张,卡片Ⅱ2张,卡片Ⅲ1张,把它拼接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解释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的代数意义和获得的等式。再完成上述实验后,还可通过加强学生的知识拓展,如:按照下面给出的整式选取卡片,拼接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它们的面积说明相应的整式变形。

① (ɑ+b)(2ɑ+b) ②ɑ2+4ɑb+4b2

因此,通过以上的自主研究, 督促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另外,还可以通过合作讨论、模拟实境、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环境中,搜集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从而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4 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课堂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生命化的回归是其发展的必然。所以,必须要创建一种开放的、生活化的数学课堂,焕发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圆周率的故事范文第3篇

摘要:要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巧妙设计片断,促使学生不断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欲望,诱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不断进入注意力集中状态,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老师即轻松,又可得到教学的乐趣。

关键词:探索教法;动手实践;创设情境;开展竞赛;游戏故事引入;结合史料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怎样使小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是一个课堂教学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面对比较枯燥的数字,如何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呢?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探索教法,激趣乐学

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如果把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枯燥乏味。因此,巧妙设计准备题搭桥铺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知识正迁移,把前面练习的“求多几”的问题,改为“求少几”问题作为尝试题,通过启发学生比较,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然后激发他们试着解答,就能激发学生的情趣。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能正确地理解,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着种种的疑惑。此时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他们讨论,大胆发表不同的看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思路方法。这样做就会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动手实践,激趣乐学

学习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人的大脑就是思维活动的中枢,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动大脑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改变了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而是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独立做实验,让每位同学测量自己手中的三个大小不等的圆的周长,然后再测量直径,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亲自测量,同学们都明白,从前面的三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中发现不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都是与这个圆本身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最后,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很快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自己推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创设情境,激趣乐学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

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

四、开展竞赛,激趣乐学

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比赛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面向大多数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常有的口算竞赛,在每几分钟的口算训练中,我常以“开火车”、“抢答”、“夺红旗”、“接龙比赛”、“自作转盘口算卡”、“找朋友”、“争冠军”、“做医生’等形式的比赛练习,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采用对问题回答对的或做对的,来“鼓励他”鼓掌三下。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习的疲劳,在乐中掌握知识。

五、游戏引入,激趣乐学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我亲切的说:”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数学游戏好吗?你们任意报一个整数,我能很快判断它能否被3整除.不信,咱们试试看.”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学生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结果老师不仅判断准确,而且速度快,学生对老师的准确判断感到惊奇,心中疑惑不解,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想弄个水落石出,此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新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一个数只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六、故事引入,激趣乐学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我设计了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说下去,还没等老师说完学生就异口同声的接着往下讲了: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从而引出了"循环"的概念,对这节课“循环小数”的学习就分解了难度.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印象。

七、结合史料,激趣乐学

圆周率的故事范文第4篇

一、利用教材中的显性资源,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也可结合教材,通过介绍有关科学家的事迹和我国数学事业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如我在教小学数学第十册《圆周率》一节时,圆周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量出课前准备的几个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进而我引出了圆周率的概念,同时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穿插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通过介绍数学家的生平及光辉事迹,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家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精神;学习他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同时他们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所取得的成绩,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使学生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牢固,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编写故事例题,激发学生爱学习、爱生活的情感

教材中的一些例题虽也具有德育教育思想,但不明显。因此,我就在不改变题型模式的情况下,把它改编成一个个趣味小故事,使学生在趣中动脑思考,乐中求知,同时又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如我在教学生学习已知圆和半径或直径,求圆的面积这一类型的应用题时,我把例题改编成这样的形式:爸爸要砌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形花坛,可爸爸对圆的知识知道的比较少,你能帮爸爸算一算修这样一个圆形花坛需要占多大的面积吗?通过这道例题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明白该怎样做,更重要的使培养了学生的助人为乐品质,同时又使学生明白从现在起就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才能为祖国、为家乡做出贡献。再比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在三月文明礼貌月活动中,附小学校四年级同学做了45件好事,而我们五年级同学做了60件好事,请算一算,五年级同学做的好事比四年级同学多几分之几?把学生生活中的事编成一道道有关的数学故事题,呈现给学生,学生的惊喜程度自不言而喻,学习兴趣自然高涨,教学效率也就随着提高,同时又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

三、利用数学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活教材,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石。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寻找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内容,创设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

由于近期凸显的能源危机,使节约用电成为经常性的话题。然而,不管教师三令五申,教室“长明灯”现象总是不能杜绝。为此,我设计了“浪费知多少”的数学综合实践作业,要求计算全校每年浪费的电有多少。首先让学生讨论要求出这个结果应知道哪些条件。学生提出:要知道哪些时间亮灯(开吊扇)算浪费,一盏电灯(一个吊扇)亮(开)一小时要用多少电,一个教室有几盏灯(几个吊扇),全校有几个教室等。学生自愿组合,分别调查不同年级的教室每天不该亮灯(开吊扇)的时间是多少,再取平均值,一部分同学去查询怎样计算一盏日光灯(一个吊扇)一小时要用几千瓦电,另一部分收集其他相关的数据。课堂上,当计算结果出来后,学生都大声惊叫。这时,不需教师说什么,学生早已意识到人离灯熄(扇停)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向全校同学倡议,有的学生还指出老师也要做到,因为有时候办公室也有“长明灯”现象……

传统的数学课程不大注意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的联系,对数学应用的处理总留有人为编造的痕迹。本堂课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这一载体,对学生有效地进行了节约能源的思想道德教育,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情操

圆周率的故事范文第5篇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

相关期刊更多

华北电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华北电网有限公司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教育厅

中国造船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