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砖混结构

砖混结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砖混结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砖混结构

砖混结构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砖混结构;抗震性能;抗震设计;结构刚度

中图分类号:TU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9-0140-03

砖混砌体结构因其构造简单、施工方便、造价低廉等优点非常适合国内目前具体情况,因而其被广泛利用,但国内以前的砖混结构由于未能给予足够的抗震设计及施工,因而其在历次地震中都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给人们的生民及财产均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多层砖混砌体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震害分析

砌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产生破坏的原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种。地震力是导致砌体结构破坏的外因,地震过程中的纵波产生垂直力,横波产生水平力和扭转力,当水平力方向与墙体方向一致时墙体则会因为剪切作用而产生交叉裂缝;当水平力方向与墙体走向垂直时,墙体则由于弯曲产生平面破坏,人们为了克服该种情况而设置了圈梁和构造柱;在地震等级较低时产生的垂直力一般小于重力,但若建筑物层数较多则垂直力会在上部产生拉应力,因此为了减小该效应人们对砖混结构的建筑高度加以限制;扭转力则会使建筑物质心绕刚度中心旋转,若偏心较大则墙角处会产生严重破坏;砌体结构破坏的内因是结构本身特点,由于砖混结构具有建筑材料脆性和结构整体连接差的特点,因此在建筑结构薄弱处、受力复杂处以及突出部位或连接不牢固部位均易产生破坏。

二、抗震设计原则

平立面布置应规则、均匀、对称。多层砖混结构为避免在地震过程中质量、刚度发生突变,避免楼层错位现象发生,应力求建筑结构规则、对称,以避免因结构形体复杂和抗侧力不均匀时导致应力集中和扭转产生造成破坏;

纵横墙共同承重。多层砖混房屋应优先采用纵墙与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并且应力求纵横墙均匀对称布置,沿平面内应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接,位于同一轴线的窗间墙应宽度均匀,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尽端或转角处,烟风道不能消弱墙体,一旦消弱墙体则应采取加强措施,不宜设置无竖向配筋的附墙烟囱等。

高宽限制。历次地震灾害表明灾害程度与建筑总高度和层数有密切关系,房屋破坏率与层数基本成正比,因此应对砖混结构建筑层数和总高度加以控制;同时由于房屋高宽比越大则地震的倾覆作用越明显,因此对房屋的总高度和总宽度比值进行控制;由于该种房屋在地震中产生的横向地震力主要由横墙承担,若横墙间距过大数量过少则会导致楼盖平面内变形过大,造成横墙整体抗震能力下降,因此对横墙间距也应加以控制。

三、改善抗震性能措施

(一)结构刚度均匀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理,砖混结构应在平面上规则、对称且刚度均匀,墙体布置应连续贯通,但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往往出现建筑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不重合,因此地震发生时则会引起偏转,最终会导致远离刚度中心的刚度较小的构件产生较大变形,从而造成局部破坏,针对这一现象应采取在远离刚度中心部位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及圈梁来加强对墙体的约束,对薄弱部位的加强;将刚度较大部位的部分墙体改为轻质隔墙或加大刚度较小部位的断面尺寸的方式来调整结构刚度等措施加以解决。

(二)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

圈梁可以加强内外墙的连接,增强建筑的整体性,有效的约束预制板的散落从而大大降低砖墙出平面倒塌的可能性;可以提高楼盖的水平刚度,减轻了墙体平面外破坏的危险;地震发生时其可以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及延伸,从而对地震作用下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等作用而作为最经济有效的抗震措施。圈梁施工过程中易发生施工人员按照上部纵筋受压、下部纵筋受拉来计算钢筋的绑扎搭接长度造成钢筋绑扎长度不够;现浇圈梁在楼梯间门窗洞口截断处有未增设圈梁或将圈梁增设在洞口下部,或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少于规定长度;为使圈梁代替过梁而将圈梁降低不能与楼板靠紧而不能有效提高房屋刚度,降低圈梁抗震作用;房屋转角处及内外墙交接处发生漏放或少放圈梁附加钢筋或转角处圈梁纵筋锚固长度达不到规定标准。

构造柱由于可以提高结构的变形能力和延性,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不会发生突然倒塌;由于构造柱的设置使整个结构形成了有圈梁和构造柱组成的带边框的体系,由于构造柱的设置可允许外墙分别砌筑之后通过构造柱实现墙体相互连接,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结构整体性等可知构造柱能够显著提高墙体和房屋的延性、增强砌体结构的变形能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抗震能力。此外,构造柱和圈梁一起可通过对墙体横向和竖向加筋来阻止裂缝的扩展和延伸,对开裂后砌体的错位加以限制,从而约束墙体不会散落,墙体的竖向承载力不会大幅度降低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三)增加墙体面积与砂浆强度

砖混结构建筑震害随楼层增加而加剧,其抗震能力与墙面面积和砂浆强度成正比,因此增加墙体面积和提高砂浆强度也是减轻震害的有效措施,一般要求对于抗震等级为6~7级的建筑其墙体面积率不应低于10%,6层以上房屋墙体面积率不应低于12%,施工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5;同时因为楼盖重量一般占到建筑总重的1/2,因此高度相同的情况下多一层楼盖则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地震作用;砖混结构高度和层数不同时其薄弱楼层也不同,一般4层以下建筑薄弱层一般为底层,5层以上建筑由于底层墙体抗力大于2层墙体抗力而导致薄弱层上移,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对于4层及以下建筑应增加底层墙体面积和砂浆强度,对于5层以上建筑则应对底部1~3层墙面积率和砂浆强度增强。

(四)墙体间连接

墙体与楼盖板连接率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建筑的抗震效果,目前国内施工的多层砖混结构其楼屋盖也多采用全现浇板,其可大大提高了房屋的整体性,同时也增加了房屋的刚度以及楼盖板与墙体的连接,从而可对纵墙出现水平面外的弯曲破坏有效控制。

(五)合理设置横墙和纵墙

砖混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纵横墙体,地震灾害也主要是由于承重纵横墙在地震力作用下产生裂缝最终导致倾斜、错动甚至倒塌,因此要加强建筑抗震性能需对纵横墙合理布置,多层砖混结构的纵横墙布置应均匀对称,其沿平面应对齐,竖向上应上下连续,同时应保证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厚度均匀,同时应尽量采用纵墙贯通的平面布置原则,由于地震产生的横向地震力主要由横墙承担因此应控制横墙间距来对横向地震力进行有效控制。

(六)墙体内设置水平钢筋

由于多层砖混结构建筑一般是底层往往不能满足抗震要求,因此可在该层承重墙体内配置水平钢筋来提高其抗震力,实现地震力由砌体及水平钢筋共同承担,从而增强墙体的抗震性,减轻其脆性,增加延性等。

(七)加强施工质量

设计的优劣应通过施工来实现,只有高质量的施工才能保证建筑达到设计抗震标准,施工过程中对于砂浆强度、砌体质量、纵横墙的连接、楼屋盖的整体性等均要靠高质量施工来实现其设计标准,因此可知高质量施工是确保多层砖混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

四、结语

多层砖混结构抗震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因为该种结构形式的构成建筑材料的不确定性及施工质量等多方面原因往往导致其抗震性能不能达到设计要求,因此应从设计到施工进行全方位控制才能有效保证其抗震性,确保建筑的功能性及使用寿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高振世,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董宏志,吕玉涛,徐茵.构造柱在砖混结构中应用的若干问题[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1).

[3]施伟华,周光全,赵永庆,等.2003年大姚612级地震房屋震害特征及分析[J].地震研究,2004,27(4).

砖混结构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砖混结构 房屋 渗漏 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砖混结构房屋的屋面渗漏,其主要体现在女儿墙、山墙、屋面的天沟与檐沟、落水口、屋面板等部位。其中,女儿墙、山墙泛水部位的渗水、渗漏,主要是由于女儿墙与山墙均为砖砌体,而建筑屋面所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板,在温度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变形值的不同将造成连接部位的裂缝,从而使雨水沿裂缝渗入室内。

1.砖混结构建筑屋面的渗漏及防治

1.1 变形缝渗漏

砖混结构房屋的变形渗漏,其主要是由于一些镀锌铁皮顶盖没有根据实际的流水方向进行搭接;屋顶盖受压变形、损坏造成雨水渗漏;盖的装设不够牢固;部分的变形缝渗水,是由于防水层卷材未能根据相关要求加大变形缓冲而被拉裂,还有一些变形缝没有加干铺卷材封盖或未能达到相关标准。一般情况下,砖混结构房屋面板的渗漏,其多数原因是未能正确处理建筑屋面的保温层、防水层之间的关系而引起的。

1.2 建筑屋面檐沟、天沟渗漏

砖混结构建筑屋面天沟、檐沟的渗漏,其主要原因在于:找坡较为困难、建筑屋面的面积过小、反复找坡排水、屋面檐沟及天沟的纵向坡度较小而引起的。一些屋面甚至存在倒坡的现象或是装设的落水口超出沟面高度,从而将造成建筑屋面檐沟、天沟的排水受阻、积水而引起渗水。此外,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倘若房屋落水口的短管与基层未能贴紧,而落水口也没有利用密封材料进行封口,加上建筑防水层施工时的附加层增设,由此将造成落水口的渗水。

1.3 建筑露台渗漏

在进行砖混结构房屋的设计时,倘若阳台结构的设计高度不足、防水高度不符合相关规定,或是混凝土面层与防水收头部位之间的距离过小,在房屋排水受阻、积水时,雨水将超出、漫过防水收头,从而流入房屋阳台引起渗漏。

1.4 砖混结构建筑屋面渗漏的防治措施

针对建筑屋面的渗漏,可在房屋防水保护层的最高位置剔凿宽度为50cm左右的混凝土,使建筑的防水卷材暴漏于表面,在防水收头的位置布设一层无纺布并涂刷厚度为0.3cm的聚氨酯防水涂料,以此封闭防水收头,同时利用宽度为20cm到30cm之间的防水卷材,实施新一层防水保护的附加搭接,从而保证防水收头位置的密封性。在附加层施工完毕后,可采用C20混凝土对檐口进行封堵,在确认混凝土凝固成型后,可布设一道SBS防水卷材并进行原防水卷材的搭接,最后利用混凝土对之前破坏的部位进行修复、填补。

2.砖混结构房屋外墙的渗漏及防治

目前,外墙渗漏是砖混结构房屋工程施工中普遍存在的一大质量通病。主要原因有: 砌筑浆缝不密实,粗糙不光滑,砖搭接不合理,半头砖集中等。针对建筑外墙的渗漏,具体的防治措施如下:

2.1 外墙砌筑过程

在进行房屋外墙砖的砌筑时,严禁集中、过多使用半头砖。对于溢出房屋墙面的舌头灰,应及时将其刮平顺压光滑。建筑混凝土构件与砌体的连接处,应布设各边尺寸为15cm左右的金属网。根据相关规定,房屋建筑的顶坡砖,应在其施工位置下方的墙体砌筑七天后,通过立砖斜砌的方式挤紧。在房屋墙体砌筑完毕后,施工作业人员与工程的质检人员应仔细检查墙体是否存在裂缝,最后进行外墙底的抹灰。

2.2 砌筑外墙的砂浆

砖混结构房屋砌筑外墙用的砂浆,应选择洁净度较高的中砂并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配置,禁止选用石灰搅拌砂浆、泥砂进行砌筑,从而保证砂浆的强度与防渗性能。

2.3 混凝土拆模后的防渗

在现浇混凝土拆模后,应在固定模板的螺栓位置凿制一喇叭形的缺口,同时在砂浆中掺入膨胀剂用于缺口的填堵。房屋各连接处的施工缝,应进行全面检查,倘若发现存在夹渣、麻面裂缝,可用水灰比为0.45的水泥浆进行修补,最后用强度高于原有混凝土的膨胀细石混凝土进行填塞。此外,还可选用1:2的水泥砂浆分层进行压光、抹平、压实,以此防止渗漏。

3.砖混结构房屋卫生间的渗漏及防治

3.1 楼板的滴漏

在进行模板的浇筑前,倘若没有进行浇水,模板将会吸收混凝土中含有的水分,模板体积的膨胀将造成板面的裂缝。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如果在混凝土强度尚未达到拆模的强度要求下施工,将会破坏混凝土的内部结构,从而引起渗漏。如果面层施工在支墩、蹲台、小便槽砌筑完毕后进行,积水将从其底部渗漏。此外,卫生间地面的排水坡度不符相关标准、地面面层的的空鼓与起沙、混凝土楼板存有蜂窝空洞,均会引起楼板滴漏现象。

3.2 墙面的渗水

砖混结构房屋卫生间的墙面渗漏,其主要是由于卫生间地面的排水坡度不合理、墙裙的开裂与空鼓、墙根存有积水而引起的。此外,在设计的过程中,倘若楼板的四角未能装设附加钢筋,板角往往会出现斜裂缝;局部地区集中荷重过大,将引起楼板的裂缝。

3.3 卫生间渗漏的防治措施

针对由于模板空鼓、膨胀而引起的裂缝,应及时采用干水泥进行填补,同时还需涂刷两道水泥砂浆。在陶土管接口施工前,应及时清除杂物、灰尘,承口环向间隙应保持均匀,而油麻的粗细应控制在环向间隙1.2倍到1.5倍左右。接口砂浆配合比为水泥∶细砂=l∶2,掺水泥量5%的防水剂,水灰比小于0.5。砂浆需分层进行塞紧、捣实,抹平管口后还需涂刷两道水泥砂浆,最后抹湿泥或盖草袋养护三天左右。冲洗管接口横管与大便器之间的距离,倘若设置过近会造成冲洗水流的阻碍,而设置的距离过远将造成接口的漏水。冲洗管道与大便器之间的连接,不允许使用铁丝捆绑,应选择14号铜丝平行捆绑两道,而排水管一端的接口需经过试水再进行隐蔽处理。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砖混结构房屋的渗漏,应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建筑材料,科学制定排水坡度等相关标准、定额。在施工的过程中,每道工序完成后必须进行全面的裂缝检查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只有事先进行预防,事中有效应对,事后正确保养,才能真正实现房屋的防渗。

参考文献

[1] 杨宗亮,蒋新亮,秦传安. 地下连续墙渗漏水问题分析及防治措施[J]. 山西建筑,2008(33).

砖混结构范文第3篇

关键字: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一、科学布局建筑平面和立面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是整个结构设计中一个十分基础、重要的内容。抗震设计中,建筑平面、立面宜尽可能简洁、规则,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一致。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质心与刚度中心往往不容易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扭转效应,大大加剧地震的破坏力度;对体型不规则的房屋应注意偏离结构刚心远端墙段的抗震验算。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房屋重心尽可能降低,避免采用错落的立面,突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以免地震时发生鞭梢效应,同时应控制好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的均匀性。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即使不可避免时,也应尽量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将体型复杂,平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布局分割成几个相对规则的独立单元。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尽可能兼顾建筑造型,又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将平面布置、立面外观造型设计得较为规整、简洁、美观大方;同时又能有效地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

二、砌体房屋的总层数及总高度不应该超限值

历次震害证明,砌体房屋的层数越多,高度越高,它的地震破坏程度越大,所以控制砖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总层数对减少地震时带来的震害有很大的作用。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和总层数有了强制性规定: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层数应满足表1中的限值。

在设计中房屋总高度及总层数应同时满足上标的限值,因为楼盖重量占房屋总重的一半左右,房屋总高度相同,多一层楼盖就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向地震作用,同时加大对底部的倾覆力矩。在中、强地震作用下,因倾覆力矩过大,使得底部墙体产生过大的压力或剪刀而被破坏,故此减轻自重、减少层数、降低层高是削弱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增强砌体房屋的刚度及整体性

房屋是纵、横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刚性楼盖是各抗侧力构件按各自侧移刚度分配地震作用的保证。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盖具有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的优点,是较理想的抗震构件,不但可消除滑移、散落问题,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增大楼板的刚度,而且对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予以适当放宽,因作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砌体结构,层间变形是可控制的。较强的楼板及屋盖水平刚度使荷载传递具有良好的条件,平面上,当上下墙体不对齐时,现浇楼板及屋盖能起到一定的传递水平力的作用,同时楼、屋盖现浇增加了楼板对墙体的约束。因此,采现浇楼、屋盖是一种较好的增强楼房结构空间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方法,在适当的部位增设构造柱,并配置些构造钢筋,也能达到增强结构整体性的作用;另外,设置配筋圈梁可限制散落问题,增强空间刚度,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从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四、合理布置纵墙和横墙

多层砖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纵、横墙体,在地震中主要由于

承重纵、横墙在地震力作用下产生裂缝,严重者会出现倾斜、错动、倒塌等现象,进而使房屋造到破坏;所以合理布置纵、横墙对提高房屋抗震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多层砖混房屋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时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房屋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决定着房屋抗震能力的高低,多层砖混房屋一般采用纵墙或横墙承重,由于非承重方向的约束墙体少,间距大,因而房屋该方向刚度较弱,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均较差,拉震能力低;在高烈度地区,墙体由于平面外的失稳而先行破坏,进而引起整个房屋倒塌。而在两个方向适当布置纵横、墙混合承重的房屋,由于其限制了纵、横墙的侧向变形,增强了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对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及抗弯、抗剪都非常有利。墙体布置时,应尽量采用纵墙贯通的平面布置,当纵墙不能贯通布置时,可在纵横墙交接处采取加强措施,也可在纵、横墙交接处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适当加强构造配筋;必要时还可以每隔一定高度放置水平拉结构筋如2Φ6@500,以加强房屋整体性,防止纵、横墙交接处被拉开。

在地震中多层砖混房屋的横向地震力主要由横墙承担,不仅要求横墙有足够的承载力,而且楼盖必须具有能将地震力传给横墙的水平

刚度;对抗震横墙最大间距的构造规定就是为了满足楼盖对传递水平地震力所需的刚度要求。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不应超过规范中表决7.1.5的要求,其中,8度设防时,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多层砖混房屋抗震横墙最大间距为11m。当横墙间距过大时,纵向砖墙会因过大的层间变形而产生出平面的弯曲破坏,使楼盖失去传递水平地震力的能力,从而导致地震力还未传到横墙,纵墙就已先破坏;所以有效地控制横墙间距能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五、适当增加墙体面积与合理提高砂浆强度

历次震害表明,多层砖混房屋的抗震能力与墙体面积大小及砂浆强度等级高低成正比,提高墙体面积、砂浆强度等级能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是减轻震害的有效途径之一。在6层砖混房屋的抗震验算中,上面几层的地震作用较小,容易满足抗震承载力的要求,而底部一、二两特别是第一层的地震作用力较大,是薄弱层,往往不容易满足要求;但若改变部分墙体的承载面积或适当提高砂浆的强度等级,如将部分240mm宽的承重墙改为360mm宽的墙,或将砂浆强度等级体高到M10,则在抗震结果中显示满足抗震要求。可见在进行6层砖混房屋的抗震验算时,适当增加底部1~2层墙体面积或提高砂浆强度能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

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时,龄期为28天的以毛截面计算的普通砖和烧结多孔砖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按表2采用;砌体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弯曲抗拉强度设计值和拉剪强度设计值应按表3采用。

比照以上两表,可见对于相同类别的砌体,烧结普通砖或烧结多孔砖用不同强度等级的砂浆砌筑,其抗压强度设计值、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弯曲抗拉强度设计值和抗剪强度设计值是不同的,随着砂浆强度等级的提高,同类别砌体的以上各设计强度也相应提高,所以可见提高砂浆强度等级,能有效提高砌体的强度,增加砌体的承载力,从而达到提高砖混房屋抗震性能的目的。

六、有效设置房屋圈梁和构造柱

多次震害调查表明,圈梁是多层砖房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可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减轻震害。在多层砖混房屋中设置沿楼板标高的水平圈梁,可加强内外墙的连接,增强房屋的整体性。由于圈梁的约束作用使楼盖与纵、横墙构成整体的箱形结构,能有效地约束预制板的散落,使砖墙出平面倒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以充分发挥各片墙体的抗震能力。圈梁作为边缘构件,对装配式楼、屋盖在水平面内进行约束,可提高楼盖,屋盖的水平刚度,同时能保证楼盖起一整体横隔板的作用。圈梁与构造柱一起对墙体在竖向平面内进行约束,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且不沿伸超出两道圈梁之间的墙体,并减小裂缝与水平面的夹角,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设置圈梁还可以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陷与地表裂缝对房屋的影响,特别是屋盖和基础顶面处的圈梁具有提高房屋的竖向刚度和抗御不均匀沉陷的能力。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设置应符合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应上下搭接,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配筋应符合表4的要求。

多次实验表明,砖墙增设构造柱后能提高砖混房屋的延性,发挥防止砖砌体侧向挤出塌落的约束作用;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能使砌体的抗剪承载力提高10~30%,提高砌体的变形能力,是有效的抗倒塌措施。另外,在多层砖混房屋中合理地设置构造柱,能起到增强房屋整体性的作用,还可以利用其塑性变形和滑移摩擦来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大大提高抗震能力。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的设置部位应符合建筑抗震规范的要求。构造柱最小截面可采取240×180mm,8度超过五层和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Ф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房屋四角的构造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毫米设Ф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七、在合理位置的墙段内设置水平钢筋

在抗震验算中,多层砖混房屋底层往往不容易满足抗震要求,即使有时在适当部位加设构造柱也不能完全满足抗震承力验算。为了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可在抗震力不够的承重墙段内配置水平钢筋,使地震力由砌体及水平钢筋共同承担。一些试验表明,配筋多孔砖墙体可以有效地提高墙段的抗震性能,减少脆性,增加延性,增强砖混房屋的抗震性能。水平配筋砖砌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水平钢筋宜采用HPB235、HRB335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07% ,也不宜大于0.17%,间距不应大于400mm;钢筋锚固长度不宜小于180mm。

八、其它措施

砖混结构范文第4篇

关键词:裂缝,砖混结构,加固,鉴定

 

一、工程概况

该工程主体为7层砖混结构,下部有半地下室,建筑面积为9000㎡ ,全长87.87m,中间

有一道70mm宽沉降缝。主体北侧有3层网点,网点与主体之间设70mm宽沉降缝。本工程外墙为370mm厚墙到顶,北面储藏室及厨房±0.OOm以上为240mm墙,内横墙2.80m以下厚370mm,2.80m以上厚240mm:内纵墙卫生间±0.00以上厚240mm;楼梯间纵墙2.80m以下厚370mm,以上厚240mm,储藏室入户墙厚120mm,户间墙厚60mm。所有墙均采用MU1O红砖,砂浆设计强度等级一至三层为M7.5,四至七层为M5,为混合砂浆。外墙与内墙交接处及墙转角处设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各层均有钢筋混凝土圈梁,屋面南端及东西两侧有现浇钢筋混凝土雨篷,其梁与外墙圈梁及过梁整体浇在一起,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后改造为女儿墙。楼板和屋面均为预应力空心板。屋面保温层原设计采用1:10水泥珍珠岩,保温层平均厚lOOmm(后施工中屋面保温改为干铺炉渣)。基础形式为毛石条形基础,基础底面标高为一3.8m,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280MPa。本工程_丁1998年4月开工兴建,当年12月竣工并交付使用。据住户反应,使用半年后,顶层墙体开始出现裂缝,且日趋严重,裂缝严重的房间,冬夏均有呼响声,其后,一些过梁也发现有裂缝出现。

二、工程现状调查及检测

1.宏观勘察

经现场勘察,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两端开间顶层南外纵墙窗口上、下对角裂缝,最大缝宽为1.Omm;

(2)顶层内横墒靠近外纵墒上产生斜裂缝,沿砖砌体灰缝开裂,最大缝宽为1.Omm;

(3)顶层圈梁竖向裂缝,最人缝宽为0.5mm;

(4)顶层南外纵墙圈梁、过梁、雨蓬梁竖向裂缝及混凝土表面粗糙,并有孔洞现象,最大缝

宽为0.5mm;

(5)顶层内纵墙窗口上斜裂缝,最大缝宽为0.8mm;

另外,两端开间六层北外纵墙及内纵墙也发现窗口上、下对角斜裂缝,裂缝程度较轻,其余

层未发现此种裂缝。其余层(包括地卜室)过梁上裂缝普遍存在,位置不确定,跨中、支座、跨中与支座之间都有存在,裂缝上宽下窄,最宽可达O.5mm。屋面板板底接缝处也发现多处纵向水平裂缝,裂缝沿预制板之间的接缝处开裂,最大缝宽为1.Omm。

2、混凝土构件强度检测

依据《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对整幢楼混凝十构件抽取20个作回弹法检测。检测结果为:混凝土强度为15.0~20.OMPa,均未达C20强度要求。

3、砂浆强度检测

依据《贯入法检测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Q/JY一11—1998),对该工程各层砂浆进行抽样

检测。检测结果为:一至三层砂浆强度可达M5,四至七层砂浆强度可达M2.5。

4、屋面保温层检测

对屋面保温层凿开6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炉渣厚度可满足要求,但炉渣潮湿含有一定水份。

三、分析意见

l、墙体裂缝

调查表明,墙体裂缝主要发生于顶层的横墙南端及南外纵墙上。裂缝具有顶层重、下层轻,两端重、中间轻,向阳重、背阴轻的特点。从裂缝的部位、形态特点分析,该裂缝属温度应力

型裂缝,非基础不均匀沉降所致。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三点:

(1)顶层的雨蓬梁、圈梁、过梁整浇一起,使混凝土构件截面积加大,顶层的现浇混凝土构件及屋面板在夏季的热胀变形(线膨胀系数a=1 ×10-5),比墙体的热胀变形(线膨胀系数a=1×10-6)大1倍以上,夏季顶层室内外温差较人,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使墙体开裂。论文大全。

(2)屋面保温层做法不满足规范要求。论文大全。该楼采用炉渣做保温层,由于潮湿,其隔热性能降低,致使温度变化对顶层结构产生较大的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

(3)砌体砂浆强度(尤其是顶层)偏低,砌体的抗剪强度低于屋面作用到墙上的温度应力而产生的主拉应力,使墙体开裂。

2、屋面板底的纵向裂缝

这种裂缝主要是由于温度变化收缩及刚度差异所致。论文大全。

四、鉴定意见 .

(1)本工程主体结构设计资料齐全,结构与抗震设计符合现行技术规范要求,施工档案齐全。现场勘察未发现严重结构性破坏,顶层墙体裂缝属温度应力裂缝,不影响结构的主体安全,但从结构的耐久性及整体性考虑,必须对开裂墙体进行夹板墙加固处理。

(2)屋面保温层应按现行规范要求重新改做,以加强保温,防止裂缝继续开展。

(3)雨篷梁、过梁及罔梁均属非主要承重构件,裂缝不会造成主体结构性破坏,但从结构的耐久性及完整性考虑,应对裂缝宽度人于O.3mm的构件进行封闭处理。

(4)对板底缝应进行填实抹平处理。

(5)本程经加处理后,可止常使用。

综上所述,温度应力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设计经验不足及施工质量差造成的。为消除温度应力裂缝,应从设计及施工两方面着手:在设计上应注意缩小顶层现浇混凝土构件截面积,缩小现浇混凝土构件的热胀变形;施工中应保证保温层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砌体砂浆强度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贯入法检测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Q/JY一11—1998)

[2]《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

砖混结构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砖混结构;加层;加固

引言

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柱等采用砖或者砌块砌筑,横向承重的梁、楼板、屋面板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就是说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砖混结构是混合结构的一种,是采用砖墙来承重,钢筋混凝土梁柱板等构件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在我国的民用建筑中,砖混结构房屋是应用最多,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构体系。到目前为止,虽然高层建筑的大量兴起以及钢结构的大幅应用,但就全国范围内来看,不论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还是一般的中小城市,砖混结构房屋仍是我国城镇中民用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

先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在目前的城市化运动改造过程中,我们不可能把目前所拥有的全部低层砖混结构房屋推倒重建,而是应该尽可能的选择改造利用的方式。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中对低层砖混结构房屋进行加层设计的实例已经很多,采用了多种加层方法,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使用部门和住户的欢迎,也积累了丰富的加层设计与施工经验。这些都说明砖混结构房屋的加层设计和改善功能是改造我国旧城镇民用建筑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不仅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也具有走中国自己改造旧城镇道路的特色。本文即是基于这个目的,探讨如何在我国现有经济条件下进行砖混结构房屋的加层加固设计,既适应我国国情,又能为国内在砖混结构的加层加固设计上提供一点经验和参考。

1加层加固的工作程序

房屋建筑结构加层的工作大体可以按下列程序进行:加层可靠性鉴定加层方案选择加层加固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及沉降观测验收沉降观测。通过遵循规定的程序进行工作,能够保证加层、加固、设计和施工的质量,以达到房屋加层的预期效果。

2房屋加层加固设计的方法

在进行砖混结构房屋的加层之前,首先需要对结构进行检测、鉴定。通过鉴定后,适宜加层的应进行多方案比较,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加层加固设计。砖混结构房屋加层的方法比较多,目前常用的三种主要方法分别是:直接加层法、改变荷载传递加层法、外套结构加层法。

1)直接加层法。

直接加层法是指在原有房屋上不改变结构承重体系和平面布置,直接加层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原承重结构与地基基础的承载力和变形能满足加层的要求,或者经过加固处理后即可直接加层的房屋。从国内大量的加层经验总结和技术经济效益来看,这种方法加高的层数不宜超过3层;加1层技术经济效果不太明显,所以以加2层~3层为好。

房屋加层应建立在结构可靠的基础上。直接加层的原有房屋由于加层后荷载加大,其地基基础、砖墙砌体、混凝土构件等应力应变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只有经过承载力和正常使用状态的验算,才能保证加层后的房屋安全、适用、耐久,防止房屋倒塌、倾斜等工程事故,达到加层的目的。

2)改变荷载传递加层法。

改变荷载传递加层法是指原房屋的基础及承重结构体系不能满足加层后承载力的要求,或者由于房屋使用功能要求需要改变建筑平面布置,相应需改变原房屋的结构布置及其荷载传递途径的加层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原房屋墙体结构有承载潜力,增设部分墙体、柱子,或经局部加固处理即可满足加层要求的房屋,这种方法加高的层数与直接加层法相同,不宜超过3层。

采用本方法加层时,要求对地基基础和上部承重结构进行承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原有房屋的砖砌体和混凝土强度设计值应根据实测确定,这是因为原房屋的砖砌体和混凝土强度经长期使用后发生了变化,应经实测确定其强度设计值,可以使验算结果具有充分的依据。

3)外套结构加层法。

外套结构加层法是指在原房屋外增设外套结构(通常为框架―剪力墙或者框架等),使加层的荷载通过外套结构传给基础的加层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需改变原房屋平面布置,原承重结构及地基基础难以承受过大的加层荷载,用户搬迁困难,加层施工时房屋不能停止使用,并且设防烈度不超过8度,场地类别为Ⅰ,Ⅱ,Ⅲ类的房屋加层。外套结构底层柱不宜过高,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我国已建成的采用外套结构加层的工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a.外套结构与旧房完全脱开,称为“分离式外套结构”; b.外套结构与旧房连成整体,称为“整体式外套结构”。由于目前我国对外套结构加层尚未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整体式外套加层与旧房连在一起受力不明确,没有清晰的计算简图、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所以规范不推荐使用,仅规定可以使用分离式外套结构。考虑到目前我国采用这种方法的经验还不够丰富,所以该加层法加层的层数受限制较严,应符合CECS 78∶96砖混结构房屋加层技术规范中的要求。

3房屋加层加固设计的内容

1)地基基础的加固。

已建房屋加层,上部荷载增加使下部地基基础承受的荷载加大,因此首先要验算地基承载力和原设计基础宽度及强度。地基承载力是加层设计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其大小决定增加层数和上部结构方案的选择,所以应首先弄清已建房屋现在的地基承载力。实践证明建成多年的原有旧房由于上部荷载的长期作用而使地基被压实,地基固结,含水量和孔隙比大幅度减小,基础沉降基本完成,地基趋于稳定,所以地基承载力有一定提高。根据经验,一般情况下其地基承载力可比原始承载力提高10% ~50%。在设计中一般取20% ~30%。加层前原房屋确定地基容许承载力后,应对加层后原有房屋的地基承载力按规范中有关公式进行验算。

原房屋直接加层后通过验算如果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要求,就需要对地基基础进行加固。地基加固的主要方法有挤密法和灌浆法。基础加固的方法一般可采用加大基础底面积加固法,通常是在条形基础外包钢筋混凝土上进行加固。

2)墙体的加固。

原有房屋墙体材料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而使强度和耐久性均有所降低,所以在旧房增层改造时需验算墙体承载力。在确定墙体结构承载力时,应根据实测材料强度等级按相应规范中的要求进行验算,这样做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而且也稳妥可靠。如经验算墙体承载力不足,应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加固,如混凝土扶壁柱法、钢筋网水泥砂浆法加固砖墙、增大截面法加固砖柱、外包角钢加固砖柱。

3)混凝土构件的加固。

混凝土构件是否需要加固,应先进行结构可靠性鉴定确认。如需加固,可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加固,加固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增大截面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外加预应力加固法和外贴碳纤维布加固法等。

结束语

建筑物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应能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对已建房屋的加层及加固设计,与新建的建筑结构设计具有很大不同。不仅需要执行一般设计的现行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而且还应当执行有关加层加固设计的标准。因此,从事建筑结构设计的人员接受加层加固设计任务,应是一项熟悉和掌握的工作内容。

通过对砖混结构房屋进行加层改造可以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了使用部门和住户的欢迎。通过已经积累的丰富的加层设计与施工经验,我相信一定能使砖混结构房屋的加层设计与施工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有利抗震和确保质量,使砖混结构房屋的加层技术跃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国胜.建筑结构裂缝及加层加固疑难问题的处理――附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徐占发.特殊砌体建筑结构设计及应用实例(修订本)[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3.

相关期刊更多

陕西建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材技术与应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教育厅

广东建材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广业检验检测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