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纤维肉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隆突性纤维肉瘤;手术治疗;修复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6-0792-02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A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属于纤维组织细胞性肿瘤。其特点为局部侵润性强,有很高的复发趋向。外科手术彻底切除为第一选择。若病程早期处理不当,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引起死亡。为探讨更好的治疗方案,现结合文献对我们2000年以来收治的18例患者进行分析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8例中,男16例,女2例。年龄19~55岁,平均36岁。发病时间5个月~20年。8例为发病首诊,6例已在外院行肿瘤局部切除后,病理明确诊断为DFSP(切片经我院病理科会诊确定),3月内来院行扩大切除术,4例为术后复发就诊。肿瘤部位:胸背部12例,四肢6例。肿瘤1.5~9.5 cm,平均3.7 cm瘤体常高出皮肤,表面血管丰富,有的呈紫葡萄状圆形隆起,多为单发结节,少数融合成团或糜烂出血,质地坚硬,界清,与皮肤粘连。组织学分类:经典型13例,黏液型5例,各亚型CD34均为阳性。
1.2 治疗方法:外科手术彻底切除为第一选择。所有病例先行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为DFSP,再行肿瘤扩大切除术。我们一般采用切除肿瘤边缘的3 cm,并根据术前活检及影象学资料,判断浸润组织的层次,切除深度超过浸润组织的一层正常组织。如浸润至皮下脂肪组织,切除深度为深筋膜,如浸润至深筋膜,就要对周围所含的肌肉作适当切除,再于切除边缘及基底分别切取1 mm宽的组织,快速冰冻切片,确认无肿瘤细胞后,再行局部成形术。
修复方法:小的病灶肿瘤切除后,松解、游离周围组织后直接缝合;大的病灶切除后,根据肿瘤部位和患者状况,选择不同的修复方法。对于缺损基底为肌肉或骨膜的,选择游离植皮术修复创面。有骨或重要组织器官外露的,采用皮瓣修复。其中单纯切除缝合6例,游离植皮10例,皮瓣修复2例。
2 结果
18例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进行了3~5年的随访观察。除2例失访外,均无复发,且原皮损处都基本恢复正常皮肤外观,患者十分满意,取得了理想的治疗和美容效果。如1例患者术后1年,疤痕不明显(见图1,2)。
3 讨论
3.1 临床及病理学诊断:DFSP多见于20~40岁男性。川上等报道[1],初发到初诊的平均为7.7年,好发于躯干及四肢的近端部位,头颈部位少见。肿瘤源于真皮或皮下组织,局部肿胀硬结,呈浸润性生长。DFSP的诊断无可靠的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只有靠病检来确诊。临床上一旦发现躯干及四肢部位的淡红或兰紫色硬结,应高度怀疑为DFSP。尽快行病理活检,明确诊断。
3.2 复发及治疗方案的选择:DFSP生长缓慢,一般局限于皮下组织,极少发生转移,早期治疗,预后好,多数患者可彻底治愈,但较易复发。对于复发的病例,有文献认为复发产生于不充分的治疗,通常由于对DFSP极易复发的特性认识不足,或对切除范围过广过深造成难以修复的创面缺损的顾忌。手术切除的范围较局限,因而导致病程反复,且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加,形态转化和恶性潜能增加,侵犯横纹肌和深部组织造成功能障碍,甚至导致血性转移而危及生命[2]。治疗失败的原因可能是:(1)损害周围的复发提示为肿瘤切除的范围或照射量不够;(2)损害中心的复发乃是由于肿瘤切除的深度和照射量不足。可见肿瘤切除的范围及深度是治疗的关键[2]。
DFSP的治疗要依据各自的技术熟练程度,设备条件及肿瘤处的不同部位选择良好的治疗方案。有研究发现,DFSP中有透明质酸,如在皮损内注射透明质酸酶,4周后再手术切缘可缩小,且复发率下降[3]。我们认为,因肿瘤多以局部浸润为主,外科手术彻底切除为第一选择,将肿瘤彻底切除是治疗的关键。切除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深部的浸润程度,原则上DFSP的切除范围是肿瘤外3 cm,切除的深度要超过浸润组织的一层正常组织。如浸润至皮下脂肪组织,切除深度为深筋膜,如浸润至深筋膜,就要对周围所含的肌肉作适当切除。再于切除边缘及基底分别切取1 mm宽的组织,快速冰冻切片,确认无肿瘤细胞后,再行局部成形术。通过此方法,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了复发的可能性。而且一般术后不需放疗,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3.3 修复再建方法:缺损创面应根据其基底情况选择适当方法予以即时修复:单纯切除缝合是最安全、效果最好的手术方法 。小的病灶肿瘤切除后,松解、游离周围组织后直接缝合[4]。设计一般为梭形切口,切开方向顺皮纹或沿RSTL(relaxed skin tension line)线。大的病灶切除后,根据肿瘤部位和患者状况选择局部皮瓣、游离植皮或岛状皮瓣。对于缺损基底为肌肉或骨膜的,选择游离植皮术修复创面。有骨或重要组织器官外露的,采用各种皮瓣修复[5]。
隆突性纤维肉瘤切除后,修复顺序的选择依次为切除缝合、游离植皮、皮瓣转移。对皮瓣而言,选择的原则为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并结合创面大小、部位以及手术者的熟悉程度,灵活选择。一般应首选局部皮瓣,当局部无适合的组织时,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合适的轴型皮瓣或肌皮瓣。
参考文献:
[1] 川上泰三,村山,末永ほか.部の隆起性皮肉の
1例[J].西日皮,1998,60:776.
[2] Maire G,Pedeutour F,Coiondre JM.COLIAI-PDGFB gene fusion dem-
onstrates a common histogenetic origin for dermatofibrosarcroma prot-
uberans[J].Am J Surg Pathol,2002,26:932.
[3] Menon P,Smith KJ,Crittenden J,et al.Adjuvant therapy with hyaluro-
nidase prior to excision of dermatofibrosarcroma protuberans[J].Dermatol
Surg,1999,25:205.
[4] 周文俊,虞 聪.隆突性皮纤维肉瘤2例报告[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5,21(1):62.
[5] 宗光全,刘绪舜.128例隆突性皮纤维肉瘤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肿
瘤临床与康复,2005,12(3):236.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115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147-01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1岁。因左肱骨病灶清除术后20余月,术区复发肿块20余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左上臂见长约17cm陈旧性手术瘢痕,瘢痕中段外侧扪及皮下肿块,肿块大小约5cm×6cm,肿块表面皮肤红肿,皮肤中央见一约1cm×0.5cm褐色痂壳,皮温稍高,肿块质硬,不规则,界欠清,固定,无明显压痛。左肘屈曲约90度畸形,左腕下垂。左上肢皮肤感觉及肌力减退,肌肉萎缩,以术区明显。MIR示:左上臂肿瘤术后复发,现左肱骨中下段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既往术后外院病理活检示:1.“左肱骨下段外侧”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WHO)(即骨韧带状瘤、骨膜硬纤维瘤);2.②号片局部区域细胞增生活跃,具异型核,核分裂相易见,伴灶性坏死,不除外恶性肿瘤,请临床随访。
2.病理检查
巨检:带皮肤的肌肉及骨组织一块,17cm×9cm×6cm,皮肤面积9cm×2cm,切面皮下见一约4.5cm×3cm灰白区域,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近肿瘤处骨质破坏。镜检:低倍镜,真皮、皮下见肿瘤组织病变呈结节状生长(图1),结节周围为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纤维组织中含丰富玻璃样变性胶原纤维,结节中心见大小不等坏死灶(图2),似肉芽肿,部分结节坏死灶融合呈地图状,横纹肌及骨皮质均见肿瘤侵及。高倍镜,肿瘤细胞排列松散,呈大的卵圆形、多边形、胖梭形,胞浆丰富并明显嗜酸性,类似上皮样细胞,核呈圆形、卵圆形、空泡状,中位小核仁,有轻度异型性。部分细胞呈梭形,胞浆少,似纤维母细胞样细胞。核分裂相6个/10HPF。肿瘤周边可见慢性炎症细胞浸润,部分区域可见骨化生现象。找见肿瘤周围淋巴结4枚,其中两枚见肿瘤转移。免疫组化:肿瘤细胞呈EMA(图3)、Vim(图4)、CK(图5)、CD34(图6)阳性,S-100、SMA、HMB45、melan-A、myoD1、LCA、CD68、des、Bcl-2阴性。
病理诊断:左肱骨下段软组织上皮样肉瘤。
图1 结节状生长的肿瘤组织,结节中心可见坏死
图2 结节中心坏死,周边瘤细胞体积大,圆形、多边形、梭形,胞浆嗜酸性。
图3 肿瘤细胞EMA强阳SP法
图4 肿瘤细胞Vim强阳SP法
图5 肿瘤细胞CK强阳SP法
图6 肿瘤细胞CD34阳性SP法
3.讨论
上皮样肉瘤(epithelioid sarcoma,ES)是一种较罕见的、组织起源不明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肉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的、皮下或深部软组织的单个或多个无痛性肿块[1],病理改变复杂多样,故临床和病理医师都很容易误诊。由于ES预后不佳,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发生率高,确诊后治疗多需广泛切除,以提高生存率,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并给予重视。本病的诊断要点是:①患者年轻,病程较长,病变位于四肢。②镜下:肿瘤组织呈结节状生长,似肉芽肿,肿瘤细胞体积大,排列松散,胞浆丰富,嗜酸性似上皮样细胞,部分似纤维母细胞样细胞组成,结节内常出现明显中央性坏死。③免疫组化:CK、Vim、CD34、EMA等常阳性。由于部分病例表现以梭形细胞占优势,少数表现假血管肉瘤样结构、营养不良性钙化和骨形成及伴发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故本病在诊断时应注意与以下病变及肿瘤鉴别[2]。①渐进性坏死性肉芽肿、环状肉芽肿或风湿样结节:在ES早期浅表结节或多结节时易混淆,上述病变均可见坏死,但不像ES的“地图样”坏死,核分裂相罕见,常含较多炎细胞,不伴细胞多形性,而ES瘤细胞大且胞浆嗜酸,瘤细胞具有一定的异型性。慢性肉芽肿不会出现免疫组化双向表达。②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骨韧带状瘤)[3]:本病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骨肿瘤,好发于青少年,最常累及下颌骨,X线显示肿瘤破坏骨质,但界限清楚,可突破骨皮质向周围软组织发展,形成界限清楚地软组织肿块。镜下肿瘤细胞成分单一,由大量呈编织状排列的胶原纤维及稀疏介于其间的体积较小的纤维母细胞构成,细胞无多形性、异型性,肿瘤坏死及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Vim阳性,CK阴性。上皮样肉瘤好发于青年人,多发于浅表软组织,界限不清,肿瘤呈有中心坏死的结节样结构,瘤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嗜酸性似上皮样细胞,结节周围可见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10%-20%可伴钙化、骨及软骨化生。免疫组化双向表达,即CK和Vim均阳性。③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在硬化性胶原性间质背景中有上皮样肿瘤细胞呈巢或索状排列,类似分化差的癌或硬化性淋巴瘤,上皮样细胞体积小,单一,胞浆稀少,透明或嗜酸,无明显异型性及坏死。没有ES的结节状生长和明显的中央性坏死及胞浆丰富嗜酸性的上皮样细胞。④滑膜肉瘤:与滑膜肉瘤区别有时较困难,因均具有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成分,CK及Vim都可阳性。有报道认为上皮样肉瘤的两种细胞间有一个渐变过程,并呈结节状分布,而滑膜肉瘤的两种细胞呈明显的双向性,呈弥漫分布,并有假腺样结构及胞质内粘液滴,且ES常发生于上肢及手,而滑膜肉瘤主要见于膝及大关节附近。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细胞成分复杂,具有多形性和异型性、组织结构多样性特征。细胞包括纤维母细胞、组织细胞、泡沫状组织细胞、杜顿巨细胞、破骨样多核巨细胞、未分化原始间充质细胞、含铁血黄素细胞、炎细胞等。瘤细胞核畸形怪状,核浆变异大,核分裂多见,图像多形性。瘤细胞排列成漩涡状、席纹状、束状或弥漫性分布。ES的细胞多形性、异型性均无MFH明显,无明显的漩涡状、席纹状排列,瘤细胞表达CK及Vim。⑥鳞状细胞癌:常可见到鳞癌的特征,如细胞角化和细胞间桥,有时可见到癌组织与表皮之间有延续,CK(+),Vim(-)。
参考文献
[1] 王坚,朱雄增.软组织肿瘤病理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29,534.
关键词:网状纤维;银氨液;直接染色法。网状纤维(Reticular fiber)是结缔组织内的一种纤维,由交错排列的纤细的纤维组成,构成结缔组织的网状支架,大量聚集时呈网状。若用氨银溶液浸染,可使纤维变成黑色,故又称嗜银纤维(argentaffin fiber)。网状纤维存在于体内各种组织中,也是淋巴结、肝及脾等实质组织的网状支架。网状纤维的变化反映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不同过程,对疾病的诊断有着极大的意义。网状纤维的多少、粗细、紧密、疏松或者断裂,都是病理检验的重要指征,可根据其存在和分布来鉴别上皮性与非上皮肿瘤和癌与肉瘤等病变,尤其在免疫组化学检测结果难以解释的情况下,结合网状纤维染色、肿瘤发生部位等信息,可为肿瘤明确的诊断带来重要依据[1-4]。我们应用石蜡组织切片直接显示嗜银纤维法对60例滑膜肉瘤,60例纤维肉瘤和60例恶性神经鞘瘤采用特殊染色石蜡组织切片直接显示嗜银纤维法来显示上述肿瘤组织中网状纤维分布情况对肿瘤明确诊断效果显著,现总结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应用石蜡组织切片直接显示嗜银纤维法,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石蜡切片HE染色拟诊为滑膜肉瘤、纤维肉瘤和恶性神经鞘瘤进行检测。
1.2 方法 选用石蜡切片HE染色拟诊为滑膜肉瘤、纤维肉瘤、恶性神经鞘瘤各60例肿瘤组织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24小时,常规脱水、浸蜡、包埋,所制作的组织蜡块重新切片厚4μm,将蜡片组织周围留有2mm宽的石蜡,展片水温控制在40℃;将蜡片捞在涂有1:1:1的明胶、蛋白、甘油的载玻片上;入37℃恒温箱烤片1小时取出入无水乙醇10min,入蒸馏水1min;再入PP-醋酸液(0.2%高猛酸钾溶液100ml+冰醋酸0.4ml配制)1min(氧化)。蒸馏水洗后入1%草酸液1min(中止氧化),蒸馏水洗后入5%硫酸铁铵1min(媒染),蒸馏水洗后滴Gordon―Sweet双氨银改良液{取5%硝酸银液(AgNO3含量不少于99.8%,批号20050911,西安化学试剂厂出品)5ml, 滴加28%浓氨水后直至溶液由棕黑变清,加入3%氢氧化钠液5ml溶液变为紫黑色,再逐滴加氨水至沉淀溶解,为避免氨水过量,以溶液中有少量沉淀颗粒为妥,最后用蒸馏水补足50ml过滤后配制而成}1min, 蒸馏水洗后入10%甲醛液1min(还原),蒸馏水洗后滴0.2%氯化金液1min(调色),蒸馏水洗后入2%硫代硫酸钠30s(固色),入蒸馏水洗1min后用细滤纸将蜡片上的水分吸干后入无水乙醇2s后入二道二甲苯后树胶封片。同时进行对比染色:用相同的组织切片,分别以不脱蜡片与脱蜡片,按Gordon―Sweet双氨银改良法同步用双氨银改良液直接进行银染。结果为网状纤维呈黑色,细胞核呈灰黑色,核染色质清晰,呈不同程度的灰黑色。同时用相同改良法,将组织蜡片脱蜡后再进行嗜银染色,只显示网状纤维呈黑色,而细胞核不着色。在滑膜肉瘤组织中,上皮性瘤细胞巢周围可见网状纤维,而上皮性瘤细胞间不显示网状纤维。而在纤维肉瘤组织中,网状纤维则分割单个肉瘤细胞,即网状纤维围绕在纤维肉瘤细胞之间。但在恶性神经鞘瘤组织中,网状纤维且与梭形恶性神经鞘瘤细胞呈平行分布,梭形瘤细胞两极无网状纤维包绕的分布特征,可为滑膜肉瘤、纤维肉瘤和恶性神经鞘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三种恶性肿瘤利用石蜡组织切片直接显示嗜银纤维法的网状纤维特殊染色诊断准确率达95%以上,少部分病例再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作相应抗体如(S-100、Vim、CD34、GFAP、PGP9.5、CK7、CK19、EMA、Calponin等)检测其诊断准确率达100%。
2、讨论
传统的网状纤维染色方法是将石蜡组织切片先脱蜡,然后再进行网染,其结果只显示网状纤维,而细胞核不易显示,并且在网染过程中组织切片易破损甚至脱落,常贻误诊断时间及其治疗方案的有效与及时制定,甚至一定程度上损害患者的利益,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对传统网状纤维方法步骤及试剂配置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改进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由于网状纤维呈黑色,细胞核呈灰黑色,核染色质清晰,而传统网状纤维染色法需将石蜡组织切片先进行脱蜡,再进行网状纤维染色,只显示网状纤维,而无法显示细胞核,故对比性差,对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实践应用中会产生负面影响,且在染色过程易发生组织的破损或脱落,只得返工而贻误诊断时间。我们通过反复摸索、试验,采用石蜡组织切片不脱蜡直接显示嗜银纤维法不仅能显示呈黑色的网状纤维,而且能清晰显示细胞核与核染色质,其对比性好,对上述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网状纤维沿着网状细胞的胶体和突分支成束结合成网,纤维粗细不等,直径约0.2 mm~1 mm。这种纤维没有弹性而有韧性,能抵抗胃液的消化和酸的侵蚀,普通染色着色前用特殊方法纤维可使硝酸银还原沉淀在纤维上,纤维因而成黑色,因此这种纤维也叫嗜银纤维。可利用网状纤维的分布特征用来疾病,特别是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并还能显示一些特殊的排列结构(巢状、器官样、腺泡状、血管上皮瘤样和管腔样)这些结构可分别出现在滑膜肉瘤、透明细胞肉瘤、副神经节瘤、腺泡状软组织肉瘤、腺泡状横纹肌肉瘤、血管外皮瘤、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PEcoma)和上皮样血管肉瘤等肿瘤,为肿瘤的明确诊断提供依据。网状纤维染色对判断坏死组织的结构与类型也能提供重要依据。
石蜡组织切片直接显示嗜银纤维法以石蜡作为组织切片的保护框架,不脱蜡,经无水乙醇处理后即可进行嗜银染色,不仅能同时显示嗜银纤维和细胞核,而且具有不损坏组织、不脱片、简便快速、经济实用等优点,优于传统网染法和火棉胶法,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尚未开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王佰V,李玉松,黄高升,等.病理学技术[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45-146.
2、王坚,朱雄增.软组织肿瘤病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3.
“危险分子”小包块
――软组织肿瘤
软组织肿瘤是指发生在脂肪、肌肉、肌腱、淋巴管及血管等软组织中的恶性肿瘤。在全身各系统肿瘤中,软组织肿瘤所占比例很小。据统计,恶性软组织肿瘤发病率为1.28~1.72/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73%~0.81%,软组织肉瘤在全部恶性肿瘤的比例不到1%。在良性软组织肿瘤中以血管瘤、脂肪瘤、纤维瘤等多见。而软组织肉瘤中以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最为多见,其次是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滑膜肉瘤等。此外,软组织肿瘤的类型与患者性别有关。
特点
――性别不同亦有“偏爱”
软组织肿瘤的发生有着性别偏向,总体以男性居多。软组织肿瘤多发生于30~50岁,而软组织肉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就具体类型来看,有以下“偏爱”:
婴儿型纤维性瘤 男性多于女性,均发生于婴儿。
青年型血管纤维瘤 只发生于男性。
脂肪瘤 女性多于男性,多发生于50~60岁年龄段人群。
纤维肉瘤 女性多于男性。
腹壁纤维瘤 多发生于孕妇、经产妇。
此外,近年来还发现一种常见肿瘤,叫做胃肠道间质瘤,发病数在不断增加。
临床症状
――牢记表现,及早诊断
肿 块 身上某些地方长了“包”,有可能就是软组织肿瘤,其中恶性肿瘤生长较快,体积较大,需及时就医。
疼 痛 软组织肿瘤的肿块大多是不痛的,但肉瘤因生长较快,常伴有钝痛。
硬 度 软组织肿瘤不代表其质地很软,其软硬程度与肿块的成分有关。一般肿瘤中纤维、平滑肌成分较多者,质地较硬;而血管、淋巴管及脂肪成分较多者,质地较软。
部 位 肿瘤虽可遍及全身各部位,但某些肿瘤对某些部位“情有独钟”。如纤维源性肿瘤,多发生于皮肤及皮下;脂肪源性肿瘤多发生于臀部、下肢及腹膜后;间皮瘤多发生于胸腔、腹腔及心包处等。还有些良性肿瘤为多发性,如神经纤维瘤、脂肪瘤等。对发生于深层的或肌肉内肿块亦需引起重视。
活动度 软组织肿瘤的活动度与其发生部位、病理类型及病期长短有关。
温 度 软组织肉瘤的血供丰富,新陈代谢旺盛,局部温度可高于周围正常组织,有些患者觉得会有突突跳”以及包块发热的感觉。良性肿瘤及低度恶性肿瘤局部温度常正常。
区域淋巴结 软组织肉瘤可沿淋巴道转移。滑膜肉瘤、横纹肌肉瘤常伴有区域淋巴结肿大,有时融合成团。
喜好人群
――5类人群易“中招”
1.有家族病史者,或有遗传因素的神经纤维瘤病患者,以及皮肤有咖啡色斑及皮下结节者,此类人群所患“小包块”在一定时期内可发生恶性病变,所以对大于3厘米的肿块要及时切除。
2.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患者在全结肠手术切除后,可发生腹部纤维瘤病,临床要加以注意。
3.某些烧伤、烫伤后的疤痕,要避免皮肤破溃。因长时间刺激可发生纤维肉瘤。一些常容易摩擦到的部位,如手、脖子处要注意。
4.体表肿瘤如果增长迅速,要及时切除,防止发生恶性病变。
5.妇女妊娠剖腹产后1~5年间,易发生腹壁韧带样瘤,要予以重视及观察是否有腹壁肿块。
治不治
――诊断检查给“结果”
这些身体上的“小包块”是否需要治疗呢?当有疑问时,应当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以协助诊断。目前来说,B超、CT及磁共振检查对判断病情及包块范围有很大帮助,选择细胞学穿刺可初步知晓良恶性,为手术方案选择提供依据。如有肿瘤破溃,需做一个肿瘤的病理检查。其中胃肠间质瘤可通过细胞学或病理学诊断,如果CD117(一种病理免疫组化分析指标)为阳性,则考虑该诊断。
对于软组织肿瘤的治疗,通过了解肿瘤大小、深度及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以选择手术切除或进行放化疗。对于胃肠道间质瘤,以手术切除为主,高危患者术后可给予靶向治疗。
预防
――针对致病因素是关键
1.由于外伤后可引起肉瘤发生,所以应避免外伤以及皮肤烫伤,常户外作业和高温作业人群要多留意。
2.避免接触石棉以预防间皮瘤,与石棉产业相关工作及造纸行业应注意自我保护和定期体检。
3.对于体内遗留异物,例如子弹头、金属片等,要及时取出,以免异物长期刺激发生肉瘤。
4.避免接触不良化学及物理刺激。
5.韧带样瘤的发生与女性激素有关。临床发现某些韧带样瘤女性患者妊娠后,肿瘤有增大现象。有些女性朋友内分泌紊乱却不在意,觉得这不算病,切记要及时调节。
6.对于全结肠切除术后患者,要加强随访,避免某些综合征的发生。
软组织肿瘤发病率并不高,其症状体征相对也较为明显,检测、治疗手段也比较成熟,最关键还是针对高发人群,针对致病因素,有目的地防治。
[关键词]原发性;卵巢肉瘤;治疗;诊断;预后
[中图分类号]R73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b)-025-02
原发性卵巢肉瘤(primary ovarian sarcoma)是一种高度恶性的卵巢间叶肿瘤,具有病理类型复杂、侵袭性强、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由于极少见,临床缺乏大规模病例研究,目前对其诊断和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结合近年来原发性卵巢肉瘤的研究报道综述如下:
1 一般特征
卵巢肉瘤占所有卵巢肿瘤的0.16%~2.84%,占女性生殖系统肉瘤的10%,任何年龄都可发生,大多数患者是绝经后的妇女,平均发病年龄为59岁。
卵巢肉瘤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中晚期大多出现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腹部肿块以及恶病质、直肠或膀胱受压表现等一系列症状。盆腔检查可触及实性肿块。常在短期内出现复发和转移。扩散方式为腹腔直接播散、种植及淋巴血源转移,以直接播散和血行转移为主。
卵巢肉瘤的临床分期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LGO)上皮性卵巢癌的分期标准。患者就诊时多为Ⅲ~Ⅳ期。国内郭婉娇曾报道过一例,彭素蓉等和宋俊芬等分别报道8例。
2 组织学类型
原发性卵巢肉瘤起源于卵巢间质,是非特异性间质细胞肿瘤中的一类,包括卵巢纯肉瘤(ovarian pure sarcoma)和恶性混合性苗勒氏管瘤fmalignant mixed mesodermal tumors,MMMTs)。卵巢纯肉瘤是由卵巢单一的恶性间质成分构成,包括卵巢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纤维肉瘤、软骨或骨肉瘤、血管肉瘤、神经纤维肉瘤、滑膜肉瘤及脂肪肉瘤等;卵巢MMMTs中既有恶性的上皮成分(即癌成分),又有恶性间质成分(即肉瘤成分),根据组织成分的差异将MMMTs分为同源性和异源性,因命名不统一,包括临床常说的癌肉瘤、间叶肉瘤、腺肉瘤、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等。其中临床最常见的是卵巢MMMTs。
3 诊断
由于卵巢肉瘤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根据症状、体征只能诊断卵巢肿瘤。诊断本病须根据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才能作出。有学者提出其可能与妇科手术史和盆腹腔放疗史有关。因此基本的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及妇科检查仍很重要,在此基础上用现代影像学检查及肿物穿刺活组织检查,可较早作出判断。
术前影像学检查可协助诊断卵巢肉瘤。超声对卵巢肉瘤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003年国内报道彩超帮助诊断1例子宫及右卵巢MMMTs。2004,2005年Kava等和Kuscu等分别报道超声协助诊断1例卵巢纤维肉瘤和1例绝经后、右侧卵巢稍增大的POLMS。超声检查很难发现体积较小的肿瘤,对一些临床可疑病例应行CT和MRl检查。超声和CT对识别卵巢外病变及转移灶可能有帮助。MRI对详细评价卵巢肉瘤在系统性治疗中的反应也有帮助。
CAl25是卵巢上皮性癌的相关抗原,一些学者将CAl25也用于卵巢肉瘤的研究,观察到大多数患者CAl25术前均升高。Sood等分析47例原发性卵巢肉瘤后认为术前CAl25的水平可能与预后有关,CAl25在评价治疗及诊断复发上有重要的意义。国内报道例卵巢肉瘤患者,术前CAl25值仅有1例略高于正常。
4 治疗
因原发性卵巢肉瘤病例极少,目前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法,大多数学者认为应遵循上皮性卵巢癌的综合治疗原则,即手术为主,辅助放化疗。
4.1手术治疗
卵巢肉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术中留盆腔冲洗液做细胞学检查,全面探查并行手术分期。目前其手术范围和手术的益处还在争论中。因患者就诊时大多为Ⅲ~Ⅳ期,肿瘤细胞减灭术势在必行。最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是获得理想疗效的基础。Sood等对47例卵巢肉瘤的研究结果显示最佳肿瘤细胞减灭术是最重要的预后变量。这一结论甚至适用于那些晚期肿瘤患者。但需注意,取得这种生存优势的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手术死亡率,即较长的手术时间(平均时间为219min)和术中失血量(平均失血量为1260 ml)。Duska研究28例经过肿瘤细胞减灭术合并化疗的患者后得出,肿瘤复发时间延长但总的生存时间不受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影响。最佳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可行性还有待斟酌,但大多数学者还是倾向于在合适的时机对患者施行肿瘤细胞减灭术。
有学者提出对于高分化Ia期未生育的年轻患者可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Fowler等报道了1例19岁Ⅲ期卵巢MMMTs患者行患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后,辅以VP-16、顺铂、异环磷酰胺及巯乙磺酸钠化疗,随访60个月未复发。Litta等报道道1例年轻、早期和高分化的卵巢腺肉瘤患者,行腹腔镜下患侧卵巢切除术。随访4年后行二次开腹探查术。临床评估和超声检查都未发现病灶。这些个案报道说明有生育要求的早期患者可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但卵巢肉瘤侵袭性强,笔者认为还是不宜行此术式治疗。
4.2辅助治疗
有的学者考虑辅助治疗并没有改善多数患者的预后,故推荐手术而不需配合辅助治疗,而大多学者考虑绝大多数患者的预后差,推荐对早期患者即行辅助治疗。妇科肿瘤组(GOC)所推荐的方法是化疗与全腹放疗相结合。
由于卵巢肉瘤的发生率低,临床多用化疗,对放疗的研究甚少。学者们达成共识的一点为术后患者首先化疗。临床常采用多药、多疗程化疗,至今尚无统一的化疗方案。目前许多研究证实用含铂类药物的联合化疗,其有效率可达50%~80%。现常作为一线方案。Rutledge等研究了31例OCS患者,术后用异环磷酰胺/顺铂组较卡铂/紫杉醇组无瘤间隔期长(p=0.0051。晚期患者总生存期不受辅助化疗类型的影响(e=-0.131。因此术后辅助化疗能延长无瘤期,但规范化的化疗方案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李洪君等报道12例卵巢MMMTs,辅助放疗3例,除1例因肿瘤进展外,另2例分别生存2年4个月和4年3个月,提示对局限于盆腔的残存肿瘤,放疗有一定作用。Carlson等对12例卵巢MMMTs进行研究,因盆腔残余肿瘤>2cm而行全盆腔及腹部条形野照射,同时化疗,12例中5例(42%)完全或部分缓解。因此笔者认为,放疗加化疗可提高疗效,尤其对术后盆腹腔残余肿瘤和较局限的复发灶更适合。
另有报道原发性卵巢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用激素治疗。Geas等报道1例晚期高分化的患者,经根治术和甲地孕酮治疗后肿瘤很快消失。
5 预后
卵巢肉瘤预后差,平均生存6~12个月,70%在1年内死亡。综合文献报道与预后有关的因素有:
5.1分期
临床分期越早,生存期越长。综合文献报道的106例患者,1年内死亡的I期占56%,Ⅱ、Ⅲ、Ⅳ期分别为80%、81.5%和88.8%。Anderson等报道14例患者,I、Ⅱ期2年生存率为100%,5年生存率为30%~50%;而Ⅲ、Ⅳ期,大部分在半年内死亡。彭素蓉报道8例患者,I期2例存活24、49个月,至今存活;Ⅲ期6例中5例1年内死亡。
5.2残余肿瘤的大小
残余肿瘤的大小是影响生存期重要的因素,残余肿瘤≤1 cm者预后好。Sood等报道接受彻底减瘤术的5年生存率为45%,而未彻底减瘤者为8%(P<O.001)。Brown等研究1984-2002年的70例OCS患者,对Ⅲ期中术后残留病灶<2 cm和≥2 cm者进行了生存期比较,结果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4.8个月和3.1个月,2年生存率分别为39%和),表明满意的瘤细胞减灭术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5.3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