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静脉血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 治疗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少见,故诊断比较困难。由于病情进展引起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病情严重,病死率高,是一种早期难以诊断的危重急腹症,大多数病例开腹探查时才能获得确切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病因明确者称为继发性,病因不明称为原发性。临床大约70%的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为继发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占全部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10%左右。大多累及肠系膜上静脉,而肠系膜下静脉血栓形成少见。
病历简介
患者,女,62岁,因“上腹疼痛四天,加重五小时”入院。患者入院前四天无明显诱因下感上腹部疼痛,经抗炎对症治疗后无好转。入院前五小时感腹痛加重,伴恶心,无腹泻,无黑便。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查体:T:36.5 P:75次/分 R:18次/分 BP:128/88mmHg 腹平软,左上腹压痛明显,有反跳痛。肠鸣音弱,肝脾肋下未及,全服未及包块。血常规:WBC:12.7X10^9/L B超示:胆囊结石 腹水。肝肾功能正常。电解质、心肌酶谱正常。腹部平片未见明显异常。予禁食、胃肠减压、抑酸、抗感染对症治疗,患者腹痛无明显好转。入院八小时后,患者腹痛加重,腹肌紧张,剑突下压痛反跳痛明显。初步诊断为腹膜炎,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屈氏韧带下50厘米处空肠缺血、坏死,长度约30厘米。
讨论
误诊原因分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相对较少,文献报道发病率仅占人口的1.8/10万。
1 常见发病原因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腹部手术、腹部感染等可致血液凝固性增加的因素均可导致血栓形成。本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使用口服避孕药者占年轻女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15%左右。
2 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早期轻微腹痛,呈间隙性,但不剧烈,易忽视,排便规律改变,腹泻或便秘,此期患者症状不典型,查体无明确体症,仅表现为不固定的腹部深压痛,辅助检查也无特异性变化,此时诊断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很困难。而后腹痛加重,时有缓解,随着缺血肠管范围逐渐增大、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可出现腹胀、恶心、呕吐,但有排便、排气。腹部疼痛程度与腹部体征不相称。一般止痛药物无效,需强镇痛剂如盐酸哌替啶方能缓解。随着肠管缺血逐渐加重,肠壁水肿、渗出,发生腹膜炎,会出现相应体征,此期因腹腔脏器缺血,继发感染,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常规会出现异常。
3 缺乏特异性的辅助检查:腹部多层CT、MRI是早期确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检查方式。
诊治体会:
病情发展到后期时大多危重,手术探查时肠管已发生不可逆性坏死,及时切除坏死肠管非常重要。肠管切除一般要距离坏死肠管15~20厘米,肠系膜的切除要在含血栓的近端结扎,与肠管做扇行切除,避免血栓残留,保留的肠管确认有血运和生机。术后除了常规的抗炎、补液、营养支持治疗外,使用抗凝药物非常重要,可明显降低复发率和病死率。抗凝药物以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为主。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肺栓塞、心肌梗塞、脑梗塞、下肢深静脉栓塞等的出现。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是关键,因此,出现急性腹痛、呕血、腹胀、出现腹膜刺激征及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尤其是腹痛与腹部体症不相符时,具有下列情况时应考虑本病可能:1 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的因素,如血小板增多症、恶性肿瘤等。2 存在导致肠系膜静脉血液淤滞的疾病,如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3 近期曾患腹腔内炎症者4有心肌梗塞病史、风湿性心脏病史的患者。
近年来随输液病人逐渐增加,浅静脉血栓时常见于临床。一旦发生浅静脉血栓,患者往往很难理解,极易导致医疗纠纷,我院2009 年 12 月―2012年 10 月共发生上肢浅静脉血栓6例,经积极治疗护理 ,均痊愈出院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28.5岁,患者均在上肢静脉穿刺输液后发生,发病时间12h-5d。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明确诊断,其中头静脉血栓4例,无名静脉2例。
1.2 治疗 立即停止原输液,必须输液者更换液体后穿刺对侧肢体。5例症状较轻者局部外用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qd,迈之灵2#bid,至症状消退后一月。1例症状较重者,局部肿胀明显伴肢体红肿疼痛,除局部用药外,静脉滴注血栓通300mgqd。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qd*5天,后改口服氯比格雷1#+拜阿司匹林100mg,qd,至症状消退后一月。
1.3 护理 ①做好患者思想工作,耐心细致解释病情,打消患者顾虑,以积极配合治疗。②严密监测患肢端温度、颜色、脉搏变化、肢体肿胀消退情况等,防止血栓延伸。③在抗凝过程中 ,需密切观察是否有出血症状。
2.结果:
6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肿胀及疼痛症状均迅速缓解,一周后症状消失,仅局部遗留少许条索状硬结,痊愈出院。
3.讨论
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因素[1],而肢体输液所导致浅静脉血栓形成与局部血管内膜损伤密切相关。主要原因有①药物刺激:静脉内注射刺激性较强或高渗性药物,由于药物对浅静脉内膜的刺激,使血管内壁损伤、痉挛,进而发生血栓。因而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且直的血管,或直接加热药物,减轻液体的粘度,加快滴速缩短化学药物对静脉的刺激时间[2],以预防浅静脉血栓的发生。②机械性损伤:静脉输液器本身具机械性刺激[3],静脉内反复穿刺置管,可使静脉内膜直接损伤,导致血小板在穿刺局部大量聚集而形成血栓。因此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静脉输液,护士要增强基本技能训练,避免多点反复穿刺。③其他因素:机体抵抗力低下,可降低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不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减弱患者局部的抗炎能力,故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等,以减少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上,因静脉输液导致浅静脉血栓形成并不少见,一旦发生,不仅患者承受痛苦,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也非鲜见。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护理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身技术水平提高,同时要勤于观察,以使本病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谭李军,尹秀芬,廖春燕.湿润烧伤膏联合微波在输液所致静脉炎中的应用。右江医学[J],2O1O年第38卷 第4期:5O7
1 临床资料
本科2006年1月~2008年4月非手术治疗的66例患者中,男41例,女25例;年龄34~76岁,平均49.5岁。长期卧床者6例,外伤9例,手术后5例,其他46例。住院天数10~25天。
2 护理体会
2.1 卧床休息 早期卧床休息非常重要。并抬高患肢,肢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1],?N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严禁按摩,避免血栓脱落。对休克者应取休克,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后鼓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但应避免剧烈活动。
2.2 患肢局部静脉输液的护理 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并选用5 号穿刺针头。
2.3 用药观察
2.3.1 尿激酶 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在使用过程中应现配现用,以免效价降低。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的进入体内,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作相关的化验并做好记录。
2.3.2 肝素 首选抗凝剂,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深层脂肪注射。由于肝素应用不当容易引起出血,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用量及给药方法。
2.4 心理护理 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此类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我们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
2.4.1 精神紧张、有恐惧心理患者的护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要主动关心患者病情变化,使其消除思想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4.2 忧郁型患者的护理 护士反复进行开导安慰,说明忧则气郁,思则气结,而人体以气机调畅为贵,气行则血行,气机郁结,则易致瘀血阻滞,脉络不通,不利治疗。
2.4.3 烦躁易怒型患者的护理 护士要给予耐心说服和安慰,向其讲解怒而伤肝,而肝主疏泄,肝郁气结,则气血运行不畅,同样可以导致瘀血阻滞,脉络不通而加重病情的道理,使其配合治疗。
2.5 并发症的护理
2.5.1 出血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间。本组病例中,在首次溶栓治疗后第48h刷牙时2例牙龈出血;第72h后1例在输液扎上止血带后,前次穿刺点有渗血;第5天后1例患者便血。护士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避免了大出血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采血或静脉注射后按压5min。
2.5.2 肺栓塞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咯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
1 高危因素
妊娠是一种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凝血因子Ⅱ、Ⅶ、Ⅷ、X的活性均增加,游离蛋白S的水平降低。在第25~29周,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大约减慢50%,并持续至产后6周。另外,血栓形成的遗传倾向、抗磷脂综合征、曾有栓塞史,都增加了孕期及产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其他高风险因素包括:黑色种族、心脏病、廉状细胞病、糖尿病、狼疮、吸烟、多胎妊娠、年龄大于35岁、肥胖及有剖宫产史(尤其在产程中急症剖宫产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左下肢多见,大约占70%~90%,可能因为左髂静脉与右髂动脉交叉,受压加大。髂静脉栓塞在孕妇较非孕妇女常见,临床可表现为腹痛、背痛、下肢肿胀。然而,也有部分病人无症状,查体亦无阳性体征。
2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而许多典型的症状、体征,包括:腿部肿胀、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呼吸困难,也可以在正常孕妇出现。在怀疑有静脉栓塞症的孕妇,最后得到证实的仅不到10%,而非孕妇女大约占25%。然而,由于出现静脉栓塞症状的孕妇发生猝死的并不罕见,因此,所有出现栓塞症状和体征的孕妇均应该立即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2.1 加压超声检查 加压超声是一项非侵入性检查,它在诊断有症状性的近端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其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94%。这项检查无风险性,对于可疑有静脉栓塞的孕妇适用。加压超声对于分辨腓肠静脉或髂静脉血栓准确率较低。磁共振可直接给栓子成像。没有射线暴露。对胎儿无害,且对于髂静脉栓塞的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当没有磁共振检查时,也可考虑使用脉冲多普勒和CT。CT检查不同于超声及磁共振,它可使胎儿暴露于射线中。
2.2 D-二聚体检测 随着孕周的增加,血中D-二聚体的浓度逐渐增加:在早中孕期测定D-二聚体阴性具有100%的阴性预测值。而阳性预测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60%。然而,D-二聚体检测阴性不能绝对排除静脉栓塞症,如加压超声检查正常,D-二聚体检测阴性是有价值的,而D-二聚体检测阳性则应进行其他检查。
2.3 其他方法 怀疑肺栓塞的病人,如果加压超声检查无异常,则需要采用其它检查方法。可进一步行胸片来确诊,也可行肺通气-灌注扫描或计算机体层摄影肺血管造影术。肺通气-灌注扫描对胎儿的辅射比计算机体层摄影肺血管造影术高得多,而单纯灌注扫描的辐射量较低。怀疑静脉栓塞的病人应被告知:肺通气一灌注扫描与计算机体层摄影肺血管造影术相比,其后代在儿童期具有较高的癌症发生率。而计算机体层摄影肺血管造影术引起母体乳癌的风险性较肺通气一灌注扫描增加了13%。
3 孕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
对于孕期静脉栓塞症的治疗和预防主要为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的使用。华法林可以通过胎盘。因此对胎儿有影响。华法林引起的胎儿畸形包括:面中部发育不良、点状软骨钙化、脊柱侧突、上臂短肢、短指(趾)。如在孕6~9周用药,大约5%的胎儿受影响。在孕中期或晚孕早期使用华法林可导致胎儿颅内出血及脑裂畸形。由于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均不透过胎盘,这类药物不会引起胎儿畸形或胎儿出血。(1)多年来普通肝素曾经作为一线抗凝药广泛用于孕期及产褥期,但目前推荐使用低分子肝素。其优点包括:出血风险低、肝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性降低。如果对抗凝药禁忌,或在分娩前2周出现广泛性静脉栓塞者,可考虑使用可恢复性的腔静脉过滤。静脉栓塞的非孕妇女,低分子肝素通常根据体重计算。每天用1次。低分子肝素是通过肾脏代谢,所以其半衰期在孕期缩短。因此,根据体重计算的用量应每天分两次给药。很多临床医师为求简化,一般每天仍用1次。临床经验证实:绝大多数病人,不需检测抗Xa因子活性而调整剂量,除非在那些超重或肾功有改变的病人。低分子肝素极少能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包括:瘙痒、荨麻疹、红斑及罕见的皮肤坏死,这些反应常见于那些长期应用该药的孕妇。那些换用低分子肝素剂型的病人,大约有1/3可能出现交叉反应。(2)Fondaparinux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戊烷糖,是Xa因子的直接抑制物。临床应用的有限的经验提示:它对于那些出现交叉反应的孕妇是一种较安全的替代物,它能够通过胎盘屏障,在脐血中可以较低地影响Xa因子的活性。
4 分娩期的抗凝治疗
由于分娩的发动无法预测,而且无论是剖宫产还是经阴分娩都会引起出血,都可能需要实施麻醉。如果病人已自然发动宫缩,且使用过长期的抗凝治疗,则不能应用脊柱麻醉,否则有引起脊椎腔内出血的可能。美国ASRA目前建议,如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应在停药12h后实施麻醉,而治疗性用药则应在停药24h后(每天1~2次)。静脉应用普通肝素应在实施麻醉6h前进行,同时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那些一直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孕妇,一旦分娩启动,应立即停用。病人可在孕期最后几周改用普通肝素皮下注射,因其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不能预测,所以用时应严格监测APTT。一般认为,两种肝素的药物动力学是相似的,以上因素及普通肝素应用的安全性,限制了该类药物的使用。分娩后12h,如无出血倾向,应继续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用药应在拔出硬膜外导管后至少12h后开始使用。治疗性用药应在产后或术后24h后应用。无论用低分子肝素还是华法林抗凝治疗,应该用至产后6周,共用至少6个月。在继续应用抗凝治疗前,应时刻警惕血栓形成。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大约有60%的病人出现静脉栓塞后综合征。它是一种严重并发症。使用弹力袜可将这种风险降低至5%,应至少使用2年。
5 晚孕及分娩期肺栓塞的治疗
妊娠晚期出现肺栓塞的病人应首先给予吸氧(氧饱和度>95%)及静脉应用肝素。高风险病人应立即转入配备有母婴监护、新生儿监护及心电监护的专业机构治疗。在血液动力学平稳的病人。一旦诊断明确,应立即给予暂时性地腔静脉过滤。病人一旦临产或决定剖宫产,立即停用肝素(必要时用鱼精蛋白对抗)。如病人处于全身抗凝状态,应暂停剖宫产术。否则可导致不可控制的大出血,甚至引起病人死亡。对大面积肺栓塞病人的处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产科、内科、心血管外科、麻醉科及放射科医生的共同参与和合作。治疗方法应个体化,且随环境变化而有所改变。这些方法包括:建立体外循环,剖宫产术后行栓子切除术或经皮机械性碎栓术、下腔静脉过滤器置入术。尽管溶栓治疗在孕期列为禁忌,但有成功的报道。
6 孕期及产后血栓形成的预防
曾在孕期发生过血栓栓塞的妇女与无栓塞史的正常孕妇相比,更容易再次发生栓塞,且产后静脉栓塞的风险性增高。曾有栓塞史的孕妇可在产前或产后穿戴弹力袜。同样,产后6周后应积极预防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阿司匹林不建议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对于产前是否预防栓塞目前尚有争议,对每一位病人都应权衡利弊。曾有2次或2次以上栓塞史的孕妇或那些有高风险血栓形成倾向的孕妇(如缺乏抗凝因子、抗磷脂综合征)都应预防性用药。如果前次栓塞与妊娠无关或高风险因素已不复存在时,只要不再出现其它高风险因素,产前则不需抗凝治疗。接受预防用药的孕妇在整个孕期应密切监测。过度肥胖(体重指数>40)的病人及长期卧床尤其合并高危因素的病人应预防性用药。
7 剖宫产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
1.1普通材料男72例,女61例;年龄12~57岁,均匀38.7岁。病程3d~15年。临床表现:均表现为重复发作性头痛,局部病人呈停止性加重,头痛部位以头顶、眼眶和后枕部为主。表现为典型的颅内压增高综合征89例,脑内和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视力停止性降落46例;伴下肢静脉血栓和(或)肺梗死者5例。行腰穿测定颅内压(ICP),达200~400mmH2O92例;400mmH2O以上41例,其中1例高达760mmH2O。认识呈嗜睡状6例,昏迷3例。
1.2影像学检查36例脑CT示蛛网膜下腔和脑本质内出血。126例行脑MR,示矢状窦、侧窦等部位存在短T1和长T2血栓样信号61例,顶叶中线旁呈现不规则脑水肿信号3例,脑本质内有扩张的脑静脉信号7例,双侧横窦闭塞1例。本组均行DSA,示均无脑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均明显延长,达11s以上,最长者26s;37例动静脉时间延长以小静脉期为主,达5s以上,伴脑深部小静脉的“雪把戏”扩张和大脑内静脉系的比照剂滞留;96例静脉窦期显影延长,伴单一或多个静脉窦的充盈缺损或闭塞;4例多发脑静脉窦闭塞病人兼并脑膜动静脉瘘。
1.3治疗办法依据病人病史及静脉血栓病变部位选择不同的治疗计划:①经颈动脉注射尿激酶和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每天将10万U尿激酶稀释至20ml,交替穿刺颈动脉,10~15min迟缓注入,5~7d为一个疗程;本组61例。②静脉窦血管溶栓:经股静脉置管,将导引导管置于相对通畅的颈内静脉内,再经导引导管将微导管置于上矢状窦或直窦内,用微量泵输入尿激酶100万U/d,5~7d后拔除导管,复查DSA理解静脉窦通畅状况;本组35例。③静脉窦置管溶栓+颈动脉溶栓:先采用静脉窦置管溶栓再采用颈动脉溶栓;本组28例。④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支架置入术:先经静脉窦置管溶栓,尽可能溶解斑块外表的血栓,为支架置入治疗做准备,再经股静脉或颈静脉将支架置入狭窄的静脉窦,狭窄较重者先用球囊行预扩张;本组5例。⑤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用于静脉窦狭窄但不承受支架治疗者。
在静脉窦置管溶栓期间及支架置入后3d内,给予肝素钠1.25万U加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3~5滴/min,在溶栓的同时口服华法林抗凝,依据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度(PA)结果调整华法林的药量,将PA及PT控制在正常值的1倍左右,国际规范化比值(INR)控制在2~2.5之间;本组4例。
2结果(图1,2)
本组治疗后均复查腰穿测ICP,并复查DSA。采用颈动脉溶栓治疗的61例治疗后ICP降落至200~260mmH2O;DSA示37例静脉窦再通,其他病人静脉窦虽未再通但皮质侧支循环有明显改善;54例病人脑循环时间降至11s以下。采用静脉窦置管溶栓治疗的35例病人ICP均降至220mmH2O以下;静脉窦完整再通24例,局部再通11例;全脑循环时间均降落至1s以下。采用静脉窦置管溶栓+颈动脉溶栓治疗的28例病人治疗后行静脉窦内测压,示ICP均降至200mmH2O左右;静脉窦再通19例,局部再通9例;循环时间均降至11s以下。采用静脉置管溶栓+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治疗的5例中,治疗后4例ICP降至200mmH2O左右,循环时间降至11s以下;1例ICP虽有降落,但仍在350mmH2O左右,病人视力损伤停止性加重,直至失明。采用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治疗的4例中,3例ICP降至200mmH2O左右,1例由术前760mmH2O降至450mmH2O。
2例原有脑出血量过大者于治疗3d后死亡。本组并发症:溶栓治疗中发作脑出血3例,均行开颅血肿肃清加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恢复良好。随访:全部存活病例经过造影、信件、电话随访6个月~8年,结果113例根本恢复正常,但仍持续应用抗凝治疗;17例有连续性头痛、颅压升高、视力降落等病症,给予对症治疗后未继续加重;1例颅内压仍在350mmH2O者失明。
3讨论
CVT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脑血管病,血栓能够累及皮质或深静脉,以至静脉窦,其临床表现特性不具特异性[1]。头痛是CVT最常见的病症,且通常是首发病症[2]。Terazzi等[3]报告CVT可具有局灶性神经功用缺失和(或)癫发作、认识障碍、单纯头痛、单纯高颅压和海绵窦综合征等。
3.1治疗办法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CVT的办法主要有经颈动脉溶栓、静脉窦置管溶栓及静脉窦支架置入术[4],或将三种治疗办法有机地分离应用,以求取得最佳的疗效。
3.1.1单纯颈动脉溶栓:主要适用于以大脑皮质静脉及深静脉血栓为主而静脉窦受累较轻者。Nakase等[5]经过动物实考证明:皮质静脉呈现血栓即惹起部分脑血氧饱和度和脑血流质变化。经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给予纤溶类药物,其顺行经脑本质的毛细血管床进入脑静脉,不只能溶解新颖血栓,而且可降解纤维蛋白,使流经病变区的血液坚持较为稀释的状态,有利于促进静脉回流,改善部分的血液循环,从而起到溶解血栓和降低高凝血状态以及加快侧支循环构成的作用。部分高浓度用药还可降低外周脏器发作继发性出血的风险。由此可见,经过颈动脉注射溶栓药物溶解皮质静脉血栓并树立侧支循环是治疗CVT一种实在有效的办法。本组61例采用此计划治疗后ICP均降落至200~260mmH2O,复查DSA示皮质侧支循环有明显改善,54例病人脑循环时间降至11s以下,证明了其有效性。
3.1.2静脉窦置管溶栓:主要适用于以静脉窦血栓为主(急性者效果更佳)但不兼并静脉窦狭窄的病例。在置入微导管时微导丝及微导管均具有机械性破栓作用,而经微导管持续注入溶栓药物于充溢血栓的静脉窦中则具有良好的直接溶栓作用[6]。本组35例应用此计划治疗后ICP均降至220mmH2O以下;静脉窦完整再通24例,局部再通11例;病人全脑循环时间均降落至11s以下。
3.1.3静脉窦置管溶栓及颈动脉溶栓:适用于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先行静脉窦置管溶栓以疏浚静脉窦,再经颈动脉溶栓,这样既能溶栓而使静脉及静脉窦再通,又可促进侧支循环的改善,临床上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7]。本组28例承受此治疗,治疗后行静脉窦内测压,示ICP均降至200mmH2O左右;静脉窦再通19例,局部再通9例;循环时间降至11s以下。
3.1.4静脉窦置管溶栓及静脉窦成形(支架置入术、球囊扩张术)的顺应证:①慢性静脉窦血栓,经静脉窦内溶栓无效;②静脉窦局限性狭窄;③狭窄远端与狭窄近端必需具有一定的压力差。在停止静脉窦成形(支架置入术、球囊扩张术)前需先行静脉窦置管溶栓以肃清可溶解的血栓,为支架置入做准备[8]。从本组经历看来,9例采用该治疗的病例均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特别是支架置入成形术的效果优于单纯球囊扩张者,为此我们引荐前者,后者是不得已而为之(如病人不承受等)。
3.1.5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CVT的根底治疗,其他治疗均需在该前提下停止,方能收到称心的疗效。众所周知,CVT的构成缘于静脉内血流速度慢,在促血栓条件作用下,以红细胞为主的血液成分凝集于受损区,故多为红血栓。虽然平安性和有效性存在争议,但大量研讨仍标明:肝素是CVT治疗的一线药物[9]。Brucker等[10]剖析42例急性期采用肝素治疗的CVT,除1例病人在治疗期间原有的丘脑梗死处发作少量出血外,其他病人的颅内血肿和出血性梗死均未加重;作者以为肝素治疗能够阻止脑静脉内血栓扩展,挽救静脉侧支循环,从而增强静脉侧支循环的代偿性回流作用。即便曾经存在颅内出血,采用肝素治疗亦是有效、平安的[11,12]。华法林能直接抑止凝血酶原转换成凝血酶,使血液凝固链式反响过程被局部或全部阻断,从而能阻止血栓构成,并降低血黏度。普通以为:CVT的复发常发作在12个月内,所以持续抗凝治疗才干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本组病例在围手术期全部采取肝素抗凝治疗,术后应用华法林长期抗凝,均获得了较为称心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