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培训研修成果总结

教师培训研修成果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培训研修成果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培训研修成果总结

教师培训研修成果总结范文第1篇

笔者带领本县教师培训团队,在总结骨干研修和主题课例式全员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协同教育行政和教研科研部门,紧紧围绕县教体局“以阅读为基,创建书香校园;以自主为基,构建高效课堂”这一整体思路,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以点促面,深化培训模式改革,助推全县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

一、分类组织 面向全员

课改初始阶段,主要开展通识培训转变校长和教师观念。而在课改深化、理念落地课堂的今天,只有分类分层、分学科、分年级、分课型的精细化培训,才能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此,我们把教育干部培训和教师培训两大类,细分为名校长工作室引领、骨干校长高级研修、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和学科教师全员培训六大类32 个项目,其中初中语文、数学教师培训项目,已细化到年级、单元直至课型。

(一)教育干部培训

一是对新任的164名小学校长进行以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培训分为集中培训提升理念、实地考察互助诊断、跟踪问效考核评价三个环节。二是组织79名具有丰富管理经验、有较高理论修养和较强研究能力、办学取得一定成效的中小学校长(名校长、骨干校长),分3批去重庆市南岸区进行为期一周的校长跟岗“影子”培训,旨在培养教育教学管理专家。三是建立10个名校长工作室,充分发挥名校长工作室在校长队伍建设中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四是坚持每学期一期的中小学校长论坛制度,樾3そ涣骶验和启迪智慧搭建平台。

(二)教师培训

按照“集中县培初中保全员,重在引领校本研修;小学培养种子教师,乡镇开展全员培训”的教师培训整体思路,分学科、分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如初中语文、数学教师主要开展全员培训,把全县的初中语文、数学教师分成若干个班级,每班50人,在进修学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通过专题讲座、自主研修、互动研讨、课例观摩等形式进行全员培训。小学数学以主题式磨课研课的形式,培训教研组长,然后教研组长再辐射到其他教师。小学语文教师重在对学校的学科负责人进行培训,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展开研讨,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例观摩。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依托香港天邻基金会开展“英语口语坊”专题培训,中小学美术教师开展以笔会为主要形式的展示交流和研讨活动。

二、课题引领 尝试实验

我们以县立项课题“探寻课改理念落地农村课堂的路径研究”为抓手,探索两条路径:一个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业务引领和组织服务的策略和措施路径,一个是学校学科课堂改进的研课磨课校本路径,试图为我省县域教研培训深度融合,服务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为我省进一步深化农村县域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个行动案例。

实验行动的思路是:确定47所课改实验基地学校,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中心,基地校校长―课改项目负责人―学科负责人―学科教师分层组班研修,研修成果及时运用于课堂教学改革,课改实践检验修正研修成果。

行动的第一步是, 47所课改核心校校长齐聚进修学校,用三天时间,围绕“高效课堂的特征”“如何有效利用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参与课改积极性”“高效课堂创建中如何体现育人功能”等六个问题,分组展开深入研讨,并在反复的汇报展示与补充完善中达成共识,在校长这个层面,统一认识,生成愿景,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行动的第二步是,举办高效课堂核心校项目负责人培训班,围绕高效课堂,进行问题研讨与创建高效课堂行动实施方案的制订,通过自主研修、互动交流与诊断、专家讲座与点评等形式,使课改项目负责人对高效课堂创建中的核心问题达成共识,同时通过制订、完善与研讨,对自己本校的高效课堂行动实施方案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行动的第三步是,举办学科负责人高级研修班,组建学科研修共同体。学科培训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在培训前组织教师进行了互动研讨,任务分工,针对所领任务分组进行思考交流,并拟订初步的小组培训研修计划;其次在培训期间,通过每天的课前互动,课上听讲交流,课后分组研讨,对培训内容充分消化吸收,并逐步完善小组研修计划;再次在培训后,参训教师按照研修计划,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滑县学科教学实际,开发培训课程专题,形成对学科教学的深入认识,建立学科培训初步的课程资源库;最后选出基地学校,分乡镇连片开展培训研修活动,以专题讲座、研课磨课、经验交流等形式展开,把培训学习成果嵌入课堂实践,促进高效课堂的创建。

三、落地校本 进入常态

教师培训的价值取向定位于教师专业发展,最终成效落地在常态课堂质量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上。教师外出培训的时间有限,教师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主要途径是以校为本的自主研修。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引领中小学校校本研课磨课,作为课改理念落地常态课堂的主要抓手,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一是通过进修学校举办磨课研修班和外出送培,为中小学培养种子教师,在校本研修中起到引领辐射作用。

二是通过举办校长、主任、学科负责人培训班,研讨校本研修的方案制订、组织方法以及操作流程等。

三是充分发挥课改核心校的基地作用,组织不同学科的研课磨课研讨活动。

四是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城关镇中心校组织全乡教师,将磨课研修活动融入日常教研教学中去,总结出“三周磨一课” 的经验:教研组围绕某一教研主题,确定研课磨课课题,组织全体组员历时三周打磨,历经学课、说课、研课、讲课、议课和结课六个打磨环节,最终形成精品课,形成精品教案。枣村乡、八里营乡组织全乡教师,主动到进修学校开展磨课研修,回去后结合实际,尝试校本磨课研课实践,白道口镇、四间房乡也充分发挥种子教师的引领作用,自主开展校本磨课活动。这些乡镇在探索以校为本的研课磨课研修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全县立足校本的研修活动起到了引领作用。

教师培训研修成果总结范文第2篇

1. 实践取向培训模式的内涵

实践取向教师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施,既是教师培训主动顺应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律与成人学习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我国传统教师培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甚至轻视教育实践环节与教师自身经验等问题,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知与行分离困境的现实需要。

实践性教师培训模式,是指以“丰富和完善教师实践性知识,培养和发展教师实践性能力,形成和提升教师实践智慧”为宗旨的教师培训组织实施模式。此模式下,教师培训不再是“去情境化”的单向“授―受”过程,而是培训者与参培者共同参与、彼此共生共创的过程。实践取向培训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培训资源”,培训应立足教师的直接经验,关注教师的亲身实践,回归教师的职业生活。

2. 实践取向培训的模式的特点

(1)走进教育现场。与“以培训机构(高校)为中心”的传统培训模式不同,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模式是一种以中小学为基地,走进教育现场与真实情境,辅之以理论课程学习,培训机构(高校)与中小学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培训任务的培训方式。以中小学为培训基地,走进教育现场,能够为培训提供最充分的情境化的培训资源,让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思考问题,在行动中解决问题。

(2)关注实践反思。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所倡导的教育实践是反思性实践,教育实践不只是单纯的技能训练和获得,而是通过在行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反思的方式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形成对策、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主张中小学教师应是反思型实践者,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剖析,进而学会解释和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

(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并不否认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而是要打破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相互脱离的培训模式,以“嵌入式”的方式开设理论课程,将理论学习融入到教育实践过程中。只有教育理论在复杂的情境和特定的案例中被重新解读,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并转化为教师的内在认识,使教师在“先行后知”“知而再行”的不断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

二、实践取向培训模式的行动策略

1. 项目设计的起点:务实需求调研

把需求调研作为项目策划的逻辑起点,并贯穿培训全过程,训前摸清需求,训中跟进需求,训后问效需求。精准地把握启动教师学习动因的现实困惑、瓶颈问题与真实需求,确保项目设计能引领学员由“用以致学”走向“学以致用”。

2. 培训主题的策划:强化“六性”“六有”

综合考虑项目的学术前沿、政策导向、实践问题、学员需求、培训资源等因素,从教育教学难点、教师关注焦点、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热点、教师专业发展盲点、教师培训关键点中梳理、提炼培训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做目标指向明确的主题式培训。培训主题力求聚焦聚焦再聚焦,力求 “小题大做” “以点带面”。培训主题策划应强化“六性六有”:职场性,基于实践有问题;操作性,问题聚焦有指向;专题性,同类问题有概括;系列性,同一主题有细目;成果性,指导实践有改变;可持续性,反思成果有表达。

附表1

3. 培训内容的设计:突出实践取向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

围绕培训主题,或横向开拓,或纵向发掘。按照课程设计“四实”要求――实用理论、实景课堂、实在研讨、实效体悟,设置专家理论引领、真实课堂现场观摩、教研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教研成果的提炼与推广应用、问题解决的行动引领、微型主题的应用研究等类型多样、形式丰富的实践性课程,形成“理论引领―实践体验―问题研究―行为改进”的“主题式课程套餐”,力求“据点深挖”,避免“东一榔头西一锄”的浅尝辄止。

4. 培训形式设计:凸显互动性与参与性

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上,倡导混合式研修,以“基于网络,立足校本”为出发点和着力点,采用“集中+远程/校本+集中”三段式混合培训模式。集中研修重点解决教师专业发展、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突出问题,提升专业技能、展示研修成果,强化情景式、参与式培训;网络学习重点解决知识更新、转念转变的问题,注重案例式学习;校本岗位研修重在保证实践,促进行为改变与经验提炼。“三段式”混合培训应主题贯通、整体设计,而非互不关联、各自为阵。

培训的教学组织形式应以参与式、案例式、合作式为基本方式,着力推进讲授式的改革创新。在保持高站位、大信息量的同时,瞄准解决问题,引导学员互动,不断创新多样化的培训方式。突出参与互动、实践观摩、生成分享;强化现场性、实践性的培训环节;注重案例研讨、问题研修、角色扮演、磨课辩课、情境体验、工作坊活动等多种培训方式的综合应用,促进“训研一体”“学用结合”。

5. 培训资源建设:彰显开放性与生成性

注重把教研成果转换为实践性培训资源,围绕研修主题,从知网中精选典型研究论文、课题成果作为培训的辅学习资源,使学员深度了解本主题下教研教改的最新成果与研究动态。同时,将本土名师成功经验加工为实践性培训资源,把典型教学课例和学员培训期间生成的物化成果迁移为实践性培训资源,把现场真实课堂引用为实践性培训资源。

更重要的是,每个参培教师都是重要的培训资源,要特别重视通过多种方式让教师既成为自己经验的贡献者,又成为别人经验的分享者。在培训前,布置参培教师准备经验交流的}目与内容,培训过程中依据教师们准备的经验主题分组交流,又集体共同分享,同时也进行现场答疑;可以根据培训过程中教师们反映的难点、焦点问题,开展主题论坛,借助于同伴的经验和力量解决问题;与学员共建《学习简报》、共享培训生成资源。

6. 训后跟进服务:建立长效服务机制

教师培训研修成果总结范文第3篇

网络研修;校本研修;互联网+培训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教育部2013年推出的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子项目,该项目以教育技术信息化为基础,以走向校本服务为目标,研修内容涵盖义务教育阶段各科目,研修时间跨度长达一年之久,是一种迥异于以往的国培项目,是教育部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重要探索。作为一种新的培训模式,它将网络研修的优势与校本研修的优势进行整合,既强化双方优势,又避免两种研修模式独立运行所存在的劣势,使1+1产生远大于2的效果。

一、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培训目标大致经历了传授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等阶段。培训的内容主要包含专业能力知识和公共课程。如教材教法过关、聚焦课堂、师德师风、心理健康、公共安全等。在培训方式上主要有短期集中面授、校本培训以及新世纪以来的远程培训。从总体上看,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两者的培训质量和实效性要高于远程培训,但亦非令人十分满意。集中培训需耗费较多的经济投入与时间成本,培训经费是集中培训组织者面临的第一道问题,工学矛盾则会压抑培训参与者的积极性。校本培训立足学校,志于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问题,较为有效节约培训成本和解决工学矛盾问题,是一种参与式、同伴互助式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的局限在于它是相对封闭的,是小团体之间智慧火花碰撞,该培训模式存在教育理念更新缓慢、专家引领不足、课程资源稀缺等不足。远程培训模式是互联网+培训的有益尝试,它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专家讲座、视频等生成性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中,学员通过网络跨越时空与地域限制,可重复研习,在网络上完成作业和开展教研活动,受众量大和经济性是其最大优势,其劣势在于它是一种“空”对“空”的培训形式,对学习欲望不强的学员约束力不足,容易“出现学习资源打开着,人却不在电脑前”的现象。在培训工作推进困难境况下,既要考虑培训承受能力,扩大培训数量,又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培训与校本培训的对接成为培训模式创新的探索方向,其创新路径就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该整合旨在推动网上研修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这也是教师培训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

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情况

2013年,教育部启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建设网络社区,从各省选出50000名左右教师,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不少于80学时的专项培训。培训学科共22个学科。其中小学品德与生活等9个学科,初中思想品德等13个学科。本次研修采取分阶段的形式进行:第一阶段为培训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培训方案的细化和完善、培训平台功能优化、培训课程资源整理等。第二阶段主要是通过集中和线下的培训方式对该项目的培训者进行培训,旨在提高各地区培训者对整合培训模式的了解和运用,以指导本地区学员开展研修活动。第三阶段为全员远程培训。由学员组建群组在网络平台开展课程学习、在线研讨、在线问答等活动;围绕网络上的研修心得在线下进行基于教师个体经验的备课、团队互助的协同备课和课后反思性备课等三次备课,并围绕三次备课和上课,跟进开展计划研讨、备课研讨和分工观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第四阶段为项目总结反思阶段。各地区各学校做好培训总结,研究此类研修模式之弊益,深入探索培训模式创新之道。2014年,教育部完善和创新网络研修,依托网络社区,从相关省份选出50000万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不少于120学时的线上线下培训(80学时线上学习+40学时线下学习),重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创新远程培训模式,形成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提高校本研修质量,促进教师学用结合,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2015年教育部将继续实施该项目,拟通过建设示范性网络社区和教师工作坊,对80000万名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和培养400名工作坊主持人,引领40000名各地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工作坊研修,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

三、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

首先,培训理念创新。培训理念在培训系统中起方向性指引性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培训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培训效果。一方面,传统的培训大多采取单一的集中、远程或校本的培训模式,割裂了这三种培训模式的关联,在发挥这些单纯培训模式的优势时也难以避免的陷入自身局限性的困扰,无法克服培训模式本身携带的矛盾。网络与校本的结合,打破长期以来困扰网络培训的质量不高和校本培训的引领性不足的问题,它是一种新的理念,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实用性、持续性。另一方面,以往的培训更加注重“培训”,或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或以提升教育教学技能、课题科研技能等强调教育技术技能为主的培训,即“授之以鱼”或“授之以渔”。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更加注重“研修”而非“培训”,即以学员自我体悟为主的 “内生式的研修”,强调在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下,学员自我修炼、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发展,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培训方式的融合。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的趋势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议题,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通过网络研修社区和教师工作坊的形式,将研修教师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构建起学习共同体。通过大力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现场实践结合,推进高等学校、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结对帮扶,引进优质培训资源,直接将最新知识理念、学科前沿知识传给一线教师,又通过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打开校本培训封闭之门。

再次,培训实效的突破。培训实效是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生命。教师能够通过参加培训使自身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使教学技能更加丰富,使自身更加专业化成长,这样的培训才是有实效的,才能够持续发展。没有实效的培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投入的财政经费和参训教师的时间精力常沉没在这些无效的培训之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具有较强的培训实效,是因为它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培训模式。问题是事物的矛盾所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将这些教学问题提出来,向共同研修伙伴或者专家请教,也可以通过网络研究优秀专家的视频课例,认真学习,认真反思,不断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是一种聚散灵活现学现用的研修模式,易于达到理论学习探讨与教学实践互动相结合,教师需求差异与个性化专题研究相匹配,培训学习与教学应用无缝对接的效果;更加注重理论渗透、注重实践过程、注重针对性、注重应用、注重后续跟踪指导。参加研修的教师表示,以往校本教研,大都属于“粗放式”“草根式”的教研,缺少规范和打磨,收效甚微。而参与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教师必须经历结构化、规范化的研修打磨过程,强化校本、师本、生本问题的筛选,聚焦问题针对性地开展研讨,提高了研修教师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捕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研修教师得到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研修效果。

最后,培训团队的壮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作为新的培训模式,其试行和推广必然仰赖于强有力的组织力量。该模式主要由管理模块、学科模块和技术支持模块等三个并行并进的模块组成。最重要是学科模块,该模块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落脚点。学科模块中包含指导专家组、学科指导组和研修组。这些组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将专家、指导教师和学员融汇在一起,开展网上交流、讨论、质疑、分享经验、同伴互助、表达困难、获取指导和网下实践、反思、自主学习、行为跟进等活动。随着研修活动的开展,研修团队也随着参与研修人员的增加而不断壮大,从而引领和带动更多的新手参与研修。

当然,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1.区域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因经费充足,项目实施较为顺畅,欠发达地区则进展缓慢。城市设备充足,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也较好,开展有声有色,农村教师受限于设备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动力等因素,进展缓慢。2.工学矛盾依然突出。参加研修的教师大都是各个学科骨干,都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任务,在教学与研修的冲突中常因无法分身而顾此失彼,导致学员积极性不高。3.研修平台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常出现问题,如浏览器版本过低或过高导致平台无法打开、视频不能观看、作业评论不能提交、上课录像无法上传等,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员的学习积极性。研修平台管理功能也需优化,研修平台因功能不完善,无法督促学员学习,学情统计困难,需大力改进平台的相关技术。

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积极创造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教育改善生存状态,提升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教育公平不只是针对学生,对教师同样不可或缺,教师需要通过培训等形式的继续教育来促进专业发展。对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而言,接受培训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会。贫困地区教师的调训率和参训率明显低于城市发达地区,许多城市教师一年内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多达数次,而边远贫困地区教师从业多年依然未参加过培训,造成城市地区教师培训“倦怠感”和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培训“饥饿感”的困境。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培训经费投入,改善当地培训硬件条件,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在边远地区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其“普惠性”,让培训事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这正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二)推动培训机制创新,激发研修团队活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内驱力与外驱力相结合的培训。校本研修推动整个研修团队不断自我审视、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提升,通过研修团队内部唤醒推动个体研修活力。网络研修则为研修团队提供丰富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便利的学习方式,为校本研修提供更高的平台,更宽广的视野,从外部引导和推动教师研修向更高水平发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能否有机整合关系到该培训模式的成败。这就需要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过程中完善制度安排和以包容的心态鼓励基层首创精神,将基层首创之经验加以提炼升华,并使之制度化以进一步促进研修方式整合。管理模块、学科模块和技术支持模块的各部分是互相关联协调,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一模块的缺失都会影响培训效果。专家指导组、学科指导组、研修组和学员之间必须构建有一套相互协调、灵活高效和良性向上的运行机制,确保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学科指导的传帮带作用。研修团队中各个角色的定位要进一步清晰,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保证研修进展顺利。此外,在培训中需要建立管理员、指导老师、学员的评优评先体系,通过激励措施,激活研修个体的正能量,让个体研修活力竞相迸发,让培训的正能量充分涌流。

(三)完善教师考核评定标准,缓解工学矛盾。教师工作量是衡量教师工作情况的重要尺度。教师工作量除了应该包括常规的教学、备课、作业批改、自习辅导、行政事务等方面的外,可将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等教研活动纳入工作量统计,教研活动是对日常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的探讨、研究、反思和提升。有效的教研活动能够诱发教师研究兴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学校改进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大有裨益。反之,教师只能依靠个体力量支撑其成长,整个学科乃至学校都会因为缺少研究团队和教学实践研究而难以得到质的提高。通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纳入工作量统计,赋予教师有更多的空档时间用于研修,才能有效减少工学矛盾,提高教师研修积极性,提高研修质量。

(四)是升级平台技术,提升研修质量。网络平台是开展网络研修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开展网络研修的聚集场所。网络平台的用户使用体验直接关系到教师参加网络研修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必须加快平台改进升级,破解平台兼容性、便捷性、实用性、交互性不足的问题,提升网络平台使用的满意度。要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改变教师的研修理念,提升教师的应用操作能力,减少操作失误,增加平台使用兴趣感和愉悦感。通过平台技术的完善与学员自身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促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有机整合,提升教师研修质量。

(五)加快研修成果研究,推动培训模式应用。互联网+培训是培训的发展趋势,它既改变培训者的教学模式,也推动学习者学习模式的转变,因此要加强对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模式的研究,总结研修模式利弊,推动培训模式应用。一是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评聘、考核、晋升和奖励相挂钩,从政策上为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模式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二是通过整合研修示范课评选、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成果比赛和优秀课程征集等活动,大力宣传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优势。三是加快本地研修资源库建设,搭建优质资源库服务共享平台,鼓励研修教师上传自制课例持续充实校本研修资源,为研修教师提供贴近实际的研修案例。探索建立若干个研修整合创新实验区、网络研修社区和实验校,不断推进研修整合模式深入发展。

教师培训研修成果总结范文第4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必然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成长来满足新时期的教育模式,而传统的继续教育培训存在很多弊端,譬如培训内容理论化,针对性及实践性不强;网络培训硬件设施不到位,影响学习效果;集中培训存在工学矛盾等等,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教师成长需求。基于此,在当今的教育形式下,校本研修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执教能力方面的价值日益凸显。

校本研修虽然主要是在教师任职学校内部开展的,但并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校本”虽然一定限度的发挥了学校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队伍基础、学校文化的差异,校本研修的实施状况呈现出资源匮乏、支持短缺、探索艰难的局面,

教师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区域政策性统领,教师教育的规划要求、标准、评估不是学校可以自定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区域教师教育机构的专业引领;促进教育均衡需要区域整体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优化高效的资源和服务平台也需要区域支持和共建。所以,区域推进校本研修有效模式及策略的研究具有较高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校本研修内涵、校本研修区域推进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几个方面加以研究阐述。

一、校本研修内涵

“校本研修”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业务部门的指导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为主要基地,以课堂为主要研修领域,以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为目的,采取多种措施,全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实践要素,也构成了校本研修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这三个实践要素发挥了教师个体、教师群体、专业研究人员三者的主要作用,缺一不可。

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其价值在于,校本研修冲破了教研、科研、培训割裂的局面,实现三者在学校层面的最佳融合,也更能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区域校本研修模式实施现状(以吉林市船营区为例)

2011—2012年,我区均通过走访各校,通过听汇报、查文件、谈感受、寻轨迹、发问卷等方式对校本研修实施状况进行详细调研,经了解,目前,校本研修呈现粗放实施状态,尚未进入内涵发展阶段。

1、形式建设

2011年,区域就已经出台《船营区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指导意见》和《船营区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评估标准》,经过两年的落实与推进,区属各基层学校已经建立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区域校本研修总体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订了年度、学期研修工作计划和月研修活动安排。有完善的自主学习制度、集体研修制度、同伴互助制度、考核评估制度、奖惩激励制度等。为每位教师建立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两种个人发展档案,档案内容齐全有详细的研修活动记录,教师培训档案健全,教师自然情况、证书积累、读书积累、学习研修体会等材料尽含其中。形式建设初具规范。

2、研修内容

调研发现,以课题带动研修的模式占3成。而具体内容上,贴近教学实际,与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密切相关的以小学居多,例行备课,统一进度,考试分析、上情下达的,以中学居多。

3、学习需求

自我研修和同伴互助的方式居多,而同伴互助也需要同伴中有引领者,而且同伴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及和谐的沟通也直接影响互助效果。

三、校本研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第一责任人对校本研修理解、引领、组织不到位。

学校第一责任人对校本研修认识不足,对研修活动缺乏关注,注重行政管理,忽视研修氛围。仅仅按照上级业务及行政部门相关方案生硬搬套程序,没有针对研修问题及模式投入心力真正落实,并组织总结反思。

2、研究主体认识及能力上的缺失。

一大部分中小学教师认为“研究”是教育机构或是专家做的事,没有认识到自身的研究修炼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更加提升了自身生命的价值。而这种现象又以中学居多,活动尽限于备课的形式,心思大部分放到应对中考当中,而忽视了研修与成长。而一大部分小学教师很大程度上缺乏研究能力,发现问题后找不到合理的办法解决问题,专业知识准备不充分,研修过程流于形式,实效性差。

3、校际联动匮乏。

校本研修基于“校本”,但不是本校的研修,学校只局限自身的能力水平闭关自守,收效甚微。

四、校本研修区域推进策略(以船营区为例)

1.抓源头,从思想着手提升教师认识水平。

进一步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校本研修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强调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成长的必然途径,而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指导学校把校本研修同上级业务部门(进修学校“三修”项目)整合,使校本研修内容更加充实且有实效。制定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教师培训与实施人事制度改革、教师年度考核、聘任、晋升、评优、奖励的联系。

2.树典型,召开现场会共享研修经验。

树典型并促进校际互动,校际互动可以有效实现校本系统之间的信息与能量的联系与交换。加强校际交流,实现思想观念、物质资源的共享,对于激荡教师思维,提高校本研修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选择校本研修工作整合到位,模式新、效果实的学校树立典型,召开区域校本研修工作现场会,会议形式以交流为主,由现场会学校领导解读本校对《船营区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指导意见》和《船营区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评估标准》及《船营区“十二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双名三修”工程——名教师项目实施方案》精神的领会,介绍本校校本研修工作研修模式的确立原则与思路,研修活动的开展情况和所取得的成果,各校参看该校积累的过程材料,共享成功经验。

3.搭平台,开辟专栏分享研修成果。

在区域内刊物《船营教育通讯》上开设“校本研修”专题栏目,刊登学校的特色活动、学校教师研修心得等内容,进一步推广、交流各校研修经验和成果。

教师培训研修成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培;教育质量;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7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在“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中,必须紧密结合基层教育的实际,坚持按需施教,精心组织实施“国培计划”各学科的任务,帮助广大参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为发挥“种子”作用奠定良好基础。

一、高度重视国培教育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实施“国培计划”项目的重要意义,是做好“国培计划”的大前提。通过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和《纲要(2012-2020年)》的精神以及一系列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等,联系实际开展讨论,细心领悟、深刻理解实施“国培计划”项目的必要性。必须认识到“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下,人的学习形式不再是一段性的,而是伴随终身的”。实施“国培计划”,是为贯彻中央文件精神而启动的关乎教育发展的重大项目,是以实际行动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骨干教师,培养一批“种子”教师,以点带面,发挥国家级教师培训的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从根本上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真正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充分认识“国培计划”的重要性必须与强化国培质量意识高度结合,始终把“为学员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基础教育发展服务”作为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培训院校要精心组织,具体分工,各部门结合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大家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狠抓落实,切实在提高“国培计划”质量上下功夫。

二、认真进行培训需求调研与分析

为了确保培训质量,项目实施办公室应在精心筹备的基础上,抽调研修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专门的调研队伍,深入基层学校、幼儿园调研摸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讨论的方式,同时辅之以个别走访的形式进行。一般来说,经过十多年新课程改革的洗礼,绝大部分基层学校的教师们都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间接经验。但是由于他们处在相对闭塞的农村,和外界接触少,普遍对先进教育理念,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实施等方面都还存在不足,如对教育教学的新理念理解不深;课堂教学模式呆板,形式化普遍;知识能力结构不尽合理,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薄弱等。因此,培训的着力点应该是帮助参训教师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吸收新理念、新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此基础上,应根据调研情况,采用四段培训模式,即:第一阶段,集中培训;第二阶段,影子实训;第三阶段,反思展示;第四阶段,返岗实践研修。专题研究确定“国培计划”培训不同学科应开设的课程,按照需求导向的原则,精选课程的基本内容,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尽可能满足学员基本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渭南师范学院“国培项目”紧张而又充实的反思展示阶段,每位学员的展示汇报课都闪耀着新课改的光芒,真正体现了同课异构的教改新思想。

三、精心凝练培训主题,创新培训形式

培训的主题与形式和培训质量息息相关。为把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切实提升教育质量放在可靠的基础上,必须确立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的总思路,精心凝练培训主题,注重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为主线,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抓手,着力提升学员的专业素质,在打造高水平的培训质量上狠下功夫。

传统的培训形式不仅教师反感,而且效果不好。实践证明,专题报告(开设专题讲座及学术报告)、影子实训(让学员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观摩学习)、实践反思(汇报讲课、反思总结)等新的形式学员比较满意。在整个培训中以同课异构、专题研讨、集中辅导和自主学习等活动为基本形式,内请外聘,示范引领,将院校内的集中研修与走出校门与一线教师优质示范课的观摩、试教相结合,引领学员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促进研修成果的生成,为学员今后的教学研究提供理论与案例依据。

从实际运作的情况看,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专家教授的学术讲座、专题报告,也有校外观摩学习、课堂教学实录评析,更有学员微型课的展示、案列分析、小组讨论、经验分享、说课磨课以及基于问题的行动研修等。如在影子实训阶段,影子教师在课堂上耐心地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大胆质疑;真诚地倾听每位孩子的发言;微笑地面对每位学生;主动“蹲”下来与孩子们一道探究知识……这无不体现了课堂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他们特有的课堂语言魅力和流利的普通话,流畅的粉笔字,流水般的教学过程,以及课堂上的教育机智一次次地激起了学员内心感应,也使大家感受颇深。

四、积极组建优秀培训团队

积极组建优秀培训团队,促进了“国培计划”质量真正得以提高。依托优势学科,积极组建优秀培训团队,这既是实现国培目标的原动力,更是提高国培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为此,在选拔任课教师人选上,必须“打破传统封闭的院系教研组织机构,组建不同功能性质的教师团队”,积极落实“双导师”责任制,为参训学员配备高校专家和一线指导教师。完善首席专家负责制,优先遴选教育部和省“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重点推荐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确保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在培训项目师资团队中的比例不少于50%,省域外专家比例不少于30%。

实践证明,优秀的培训教师,让学员学到的不仅是理论知识与技能,更是职业操守和职业自豪感。所以,选拔德艺双馨型的教师,事关重大。为此,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建设一支专业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强的教师队伍,使他们“在教育教学行为上有共同的目标和规范,他们之间相互协作、沟通组成正式群体”。这个团队目标一致,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积极向上,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创造、共同分享的团队。实践证明,群策群力,确立共同愿景是提升培训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五、注重加强培训过程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