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规则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学会了一个成语,并迅速泛滥于我们东拼西凑的作文中——“争先恐后”。
此成语历来被用来描述大家积极踊跃去做好事。但当我们成年后,则开始起疑:“争先恐后”真是一个褒义词吗?
当破坏规则成为权力
细细品味,其实“争先恐后”的本质,是“蔑视规则”。
粗略回眸中华五千年历史,我们看起来拥有一个最讲究秩序的文化(一切基于礼的儒家文化)。但如我们有勇气像鲁迅先生那样认真看进去,就会看到截然不同的另一面,我们骨子里其实是完全不相信规则的。
这话显然不中听,因而就有必要说清楚。
规则的本质是什么?是大家为了共同获益而共同遵守的东西。但是真实的中国文化,也就是每个人公开不说但内心都信并始终践行的,恰恰是:规则都是用来约束下面的,绝不包括上面和自己。
偶然听到某同行聊到一次采访,不小心却颇有代表性。他去采访一家开展精益生产的本土企业。与丰田一样,车间里用各种颜色标示着不同的功能区域,其中也包括参观者应遵循的行走路线。但在参观中他不慎一脚走出了参观区,旋即惶恐地退回并致歉。这时,陪同的企业领导马上很友善地安慰道:“没关系,这些都是用来管理工人的。”
当一种“规则”只用来约束一部分人,“恶”便开始了。因为越是这样的规则,越会让所有人看到践踏规则是多么诱人。于是,人们不再相信规则,不会遵守规则,更懒得完善规则。而必然出现的是:下面只想如何掌握制定规则的权力进而解放自己,如掌权无望便苦心揣摩如何钻规则空子进而图利自己,上面则只想如何通过不断制定和不断打破规则来展示权力而满足自己。这时所谓规则,已与大众利益、组织效能无关,而只与权力、欲望有关。
诚如“门”对于我们的意义,既不是开也不是关,而在于谁有钥匙来随心所欲地决定门的开和关。
当遵守规则等于迂腐
当有权者随意蔑视规则时,无权者必然群起摧毁规则。我多年前曾在昆明郊区亲历一件事。在一条高速路旁,我和多数人在长途车站站台排队等车,但也有人跑到50米外聚集。起初我很费解,但很快便愤怒地恍然大悟了。因为随后而至的长途车居然就在50米外而不是站台停了下来!于是那群“先见之明”者便雀跃着先上了车。而等我们目瞪口呆之余再跑过去,早已没了座位。高速路上严禁超载,于是所有守规则的人都失去了坐车的机会。而如果他们下去继续遵守规则,他们将可能永远坐不上车。
于是,出于对捍卫规则的倔强,我选择独自突兀地站在车上,直到下一辆长途车来——不管遭遇多少源于屁股决定脑袋的非议——因为这意味着在这段时间,这辆车将因我而不能启动。我就是要告诉车上的每一个人:不论司售还是乘客,你们都参与了破坏规则,并意图从中获得或者利益,最终将适得其反、受到惩罚。
但更多的时候,破坏规则的人获得了纵容和利益,而遵守规则的人不仅不受保护,反而受到了伤害,甚至遭到了嘲笑。当在现实环境下,遵守规则等于低智商,践踏规则才能求自保时,人们除了“争”和“恐”之外,还有其他选择吗?
关键词:作文教学;语法教学;协同效应
一、概念简释
协同,词典义为:“各方互相配合或甲方协助乙方做某件事。”[1]这个定义通俗易懂,但它强调的是配合、协助关系,而不是从一个整体上来看问题,我们一般生活中所说的协同就是如此,但显然与协同学上的协同有所区别。
协同学认为,协同是指系统中的诸要素或子系统间的有机合作和相互作用。它强调的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协作,像人体各器官、各部位的相互配合一样密切相关。科学界,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说到协同,一般采用协同学提出的含义。
所谓协同效应,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通过协同,所产生的反应和效果,可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表示:1+1>2。它表示了这样一种理念:系统整体的价值大于各子系统部分价值的总和。而要达到这种效应,各子系统必须平等协调,最优组合。
本文要论述的作文教学与语法教学协同,则是指将作文教学与语法教学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一种共振效应,从而使作文教学与语法教学都能获得较高效价。
二、离则两伤
为数不少的教师,习惯上把作文与语法看成是两个完全独立、各自表述的系统,例如把作文看成是能力系统,把语法看成是知识系统。于是,在教学中人为地将两者割裂开来,作文与语法也就成了一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冤家”。
我们经常看到的作文教学,有着相同的情形:无论是文前指导还是文后总结,教师的考虑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全面周到,从审题到立意,从结构到方法,从主题到形象,从思想到文采,从修辞到逻辑……无不条分缕析,逐一讲解,但很少涉及语法问题,虽然有的教师也讲作文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但又往往是粗线条式一笔带过,不愿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而且,在评改中,教师对学生的语病不是看不出,便只是划条线,写上“语句不通”之类的评语,至于不通在哪里,该如何修改,就不再具体指导。因为,有的教师认为,语法是比较抽象的,可说而不可用,对学生的作文不会有大的帮助。再加上新概念作文的怪异、流行歌曲的随意、网上文章的荒唐等的不良影响,于是,学生在作文中的语法问题层现错出,笑话连连,堪为人忧。下面摘录的几段学生作文中的语句,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我们学校的学生,非常认真得很,每一堂课都能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听课,……学校里的规章制度,上至校长书记,下至普通教师,都能身体力行地亲自带头执行。深夜里,我们看着办公室一盏盏通明的灯光,心情就像起伏的海洋,大海中的波涛,一刻也不能平静,汹涌澎湃。①
此段短短百余字的文字至少有5处错误,语病类型有杂糅、重复、搭配不当等,因而读起来十分的别扭。
也许我的看法有些悲恸,虽然蜗牛顶着壳仍在前进,而我们也不能停下来。( )很沉很重,甚至有些部分并不该承担,但一个人无法扭转时代,入流是必然的,现在又不是陶渊明所生活的时期,可以不问世事,就算要我归隐山林,也被伐光了树木,种田还得向世人买化肥,想做真正的隐士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根据唯物论的观点,人也是不能脱离群众,这论断经过验证也是正确的,所以我还得承担重壳穿梭于茫茫人海,( )这世间的酸甜苦辣。②
这段文字表面看起来非常华丽,但仔细一读则问题百出,先不说其由于刻意雕琢,而导致脱离话题,旁逸斜出,对唯物论观点的理解也似是而非,单在语法上就充满了词语误用、重复、语序不当、成分欠缺等毛病。
作文教学离开了语法的有机合作,造成学生写作时语病百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作文的质量,有的甚至到了不堪卒读的程度。反之,语法教学离开了作文的相互影响,情形又是如何呢?据调查,初高中有45%的教师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语法教学,而其中有95%以上的教师进行单纯的语法教学,同样有95%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语法教学不感兴趣,有65%和88%的学生认为语法教学作用不大。
单纯的语法教学是一种静态教学或称为知识教学,其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了解规律,熟悉分类。说它一无所用是不对的,它对提升学生的语法感③会有一定的作用。但静态的语法教学毕竟不是处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它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于独立的词句,学生可以分析得头头是道,但一进入话语交际结构,学生就变得低能起来,既不能辨识语病,更不能修改病句。这证明学生即使形成了一定的语法感,也还局限在理性层面,并没有进入直觉境界。
此外,由于单纯的语法教学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缺少生动性、趣味性,加之学生认为语法是中看不中用的“银样蜡枪头”,因此,学生在语法学习中缺乏内动力,学习的自主性不足。常常教师讲得唇焦舌干,学生却无动于衷,教学效果自然不能令人满意。
三、合则双赢
语法作为语言的基本规律和法则,只有与具体的言语活动结合起来,才能显示其价值;作文作为言语活动的主要产品之一,也只有接受语法的必要制约,才能发挥其教育、交流功能,离开了一定的语言标准,每人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那么,“倾诉”就有可能成为谁都不懂的痴人说梦、胡言乱语。
有了一定的语法规范,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律写作,写出来的东西,就有可能做到简明连贯,句通文顺。有的人认为,作家大多不通语法,却能写出传世佳作,而许多中学生,语法知识掌握不少,写出的文章来却十分平庸,而且语病不断。于是得出结论:语法教学阻碍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写作陷于僵化;语法教学降低了学生对语用的敏感。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如果从名词术语的角度看,许多作家确实不懂得语法。但语法主要是指语言运用的法则与规律,其重点在于应用。“作家之所以是语言高手,就因为他们对语言有与众不同的敏感与悟性,凭他们的敏感与悟性,他们在感性语言的学习中,很好地掌握了语言运用的规则,熟知怎样搭配正确,怎样搭配不当,怎样使用精妙,怎样使用不好……掌握了这样一些东西,不算是学好了语法?”[2](14-15)也就是说,作家正是将自己潜移默化中掌握的一些语言运用的法则与规律与自己的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写出了经典之作。
再来看一些中学生,有些人对语法的名词术语确实掌握得不错,但由于缺乏在具体的语境中操练的习惯,因此,他们只掌握了语法的一些皮毛,而没有从本质上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则,他们能分析语句,但在写作时仍然语病多多。这不是语法本身的错,说到底还是我们教学的责任,或者说是作文教学与语法教学互相分离的结果。设想一下,假如我们平时的语法教学能够结合作文来进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在一定的语法规则的指导下进行,那么,他们能在作文中出现低级的语言错误吗?至于说中学生学了语法就会处处受约束则更是无稽之谈,因为没有人会先定好多少语法法则,再来组合句子,进行填空的。相反,当一个人自觉地遵守语言规则时,才有可能写出令大众满意的作品。“一个真正不懂语言规则的人,不按语言规则去遣词造句的人,是无论如何不会成为作家的。”[2](14-15)试问,从古代到近代,从现代到当代,哪一位作家是不懂得语言运用规律的呢?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没有读过语法著作,说不出有关语法的名词术语,更不能将语法规律明白说出来,就否定他们对语言规则的掌握。 转贴于 于是,我们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既然多数作家都没有学过语法知识,而能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法则,那么,学习语法又有什么必要呢?这涉及语言学习的效率问题。确实在中国古代的私塾里,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反复地读背使之掌握语言运用的法则与规律。但现在我们处在信息量呈几何级数膨胀,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所要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越来越多,要求他们的能力也越来越高,采用私塾式的教学方法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我们硬要回到私塾时代,那么,等到我们的学生掌握了应该掌握的语言运用的规则时,他已被时代所抛弃。可以说,结合作文开展语法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实用的语言运用的规律与法则;而结合语法开展作文教学,则可使学生以最经济的方法,达到作文的较高境界。学生即使成不了语言学家,成不了作家,但他一定能够在生活中正确有效地表达自己。
四、协同策略
语法和作文是一个统一体,语法是语言运用的规律与法则,它就必定潜在于言语产品──作文之中,语法系出言语,又服务于言语生产,而作文则是语法的存在方式之一。通过语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的水平,而通过作文教学,可以增强学生运用语法的能力。语法与作文,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推动着语文教学的发展。
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使两者产生协同效应呢?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在作文教学中结合语法知识
作文教学一般包括文前指导和作文讲评两个环节。过去,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的“讲解”都显得较为宏观,经常说些大而无着的道理,如“审题要仔细”“立意要深刻”“观点要鲜明”或者“内容空洞”“文体不清”“结构松散”等。这种指导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的写作实践帮助不大,学生能听懂,却不易操作,最后自然对教师的指导不屑一听。反之,一旦让语法介入其中,让语法在作文教学的大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则作文教学便有了实质性的内容,学生听有所得,学有所获,自然不会在心理上拒斥作文指导和讲评。
(二)在语法教学中运用作文语料
语文教师都知道,要学好语法,离不开适当强度的训练。最常见的有词性辨别、结构分析、语病修改等等,但学生对这些语法训练普遍抱抵触的情绪。原因很简单,教师在训练中所提供的语料都是生编硬造出来的,远离学生的写作实践,远离他们的生活事实,这使学生对那些所谓的佳句或病句,产生漠然的态度,甚至深恶而痛绝之。这样的训练,目的只是应试,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用甚微,学生很难从这种训练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反之,如果我们通过语料的选择,将语法训练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则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语法在表述中的作用,就会在内心产生认同感,从而激发强大的学习动力。另外,来自于自己或周围同学的语料,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这些语料,他们有着一种本能的亲近感。而且,运用这种语料进行语法训练时,学生会有一种期待──期待自己的作文能被作为正面例子选中,也有一种忐忑──唯恐自己的作文被当作反面例子展示,在这种矛盾心理的支配下,他们容易进入学习的亢奋状态。而且,即使自己的文章没有被选中,同学规范优美的语言、文章也会成为他效仿的榜样,同学作文中的错误,同样也会给他一个警示。如此,他的好奇心、体验欲和成功感也能得到满足。
当然,如果这种语料不是由教师来选,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作用可能会更大。方式可包括学生自选,同桌互选,小组共选等等。因为,这种语料的选择过程,就是一种对话的过程,一种反思的过程,一种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语法的理解会进入到更高的境界,对语法的运用也将更得心应手。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语言学家们认为,言语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于言语内容。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要使作文教学与语法教学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必须要开展既能吸引学生、又能符合作文教学与语法教学规律的活动,这些活动表面看来或许只是一种形式,但它却能将作文与语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活动的形式很多,在此试举几例。
1.编“作文语病集”。一个学年下来,每个学生都将有14~18篇命题作文,几百篇日记,数量不等的随笔。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将自己所有的“著作”都认真阅读一遍,将那些被教师圈出和自己发现的语病摘抄出来,待开学后交给学习委员或其他班干部,共同编写一本作文语病集。“作文语病集”既可作为同学们“捉鬼”的成果展示,又可作为前面提及的语法训练的语料。这项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可使学生逐步消灭作文语病。
2.写“语法小论文”。说不如看,看不如写。教师的语法课讲得再精彩,对学生来说也是隔一层的,让学生自己去看一些语法文章,又会使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枯燥,那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一点语法小论文,作为一项研究性学习来展开。这不是不可能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对学生要求太高,不能以语言学家的水平衡量,要求他们的小论文一定要搞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来,也不一定要他们达到非常科学的程度。只要学生在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体会感受,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我们都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只要学生肯去写,他就肯静下心来读点书,听点课,就能获取更扎实的知识。当然,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在写的过程中得到强化。
3.搞“组词成句(或组句成段)赛”。这项活动有点类似于造句,但比造句要求更高,它规定学生必须在一定的语法规范内,将提供的词语组成一个连贯得体的语句。这既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又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需要熟悉基本的语法知识,包括名词术语。例如有这样一个赛题:请将“大雁”“女孩”“家书”三个词组合成一个连动句。首先,学生得弄懂连动句是怎么回事,其次,还要会写连动句,此外,还要通过想象,添加必要的词语将这三个词组连接起来。结果,一些语法水平较好的学生很快写出多个连动句:“女孩盼大雁捎家书”“大雁听女孩念家书”“家书写女孩骑(养、喂、打、偷……)大雁”“女孩念家书给大雁听”……这种竞赛容易强化学生对语法的兴趣,在提高语法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搭“对对联擂台”。对联是中国传统的写作样式,它不但能反映一个人的写作水平,而且也能看出一个人对语言规律与法则掌握的程度。对联不仅仅在思想内容上对作者的要求较高,在形式上更是提出了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词性相对、位置相应、对象相关、结构相同等要求。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属对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词汇、语法训练,同时也包含着修辞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4]因此,开展“对对联擂台”,教师不必开口,学生在比赛中,也能摸索到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与法则。当然,在学生对对联中,也不能以古代秀才举人的标准来要求,只要大致符合语法规定就行。每次擂台后,教师可将学生的对联收集起来,作为语料供学生进一步比较分析。
5.开“语法故事会”。故事人人都喜欢听,也喜欢讲,我们可以利用人的这种天性,将故事引入课堂中来。这是将语法与口头作文有机结合的好方法,设计难度可由低到高,即:先讲别人编的,再讲自己编的;先讲一般性故事,再讲与语法密切相关的故事。甚至,可要求一些尖子生在讲故事后,说出这个故事在语法上给我们的启示。除了开故事会,我们还可引导学生围绕有关的语法知识说相声、演小品、作演讲、搞辩论等等,如此,会使作文与语法教学活动更加灵活多变,语法与作文的结合程度也将变得更紧密,从而充分提高两者的协同效应。
总之,将作文教学与语法教学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可能获得双赢,从而突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怪圈,实现低耗高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92.
[2]邓木辉.对语法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2,(6):14.
交通安全是精神文明的窗口,每个人都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可为什么在交通警察叔叔的一再提醒下还是有人违反交通规则呢?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珍惜生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交通安全作文600字左右,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
交通安全作文600字左右1上帝,是公平的也是吝啬的,他只赐予每个人一次生命,所以我们必须珍惜你所拥有的美好。交通安全是人人应该遵守的,不然,你将付出你的一生。
每当听到那刺耳的刹车声,每当看到那恐怖的一幕幕,我的心就会凉了半截。让我们把“交通安全”这四个字永远地记在心中,我多么希望世界上不再有交通事故,到处都洋溢着爽朗的笑声。还记得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在车站等车。这时,一群中学生的哥哥们骑着“飞车”,从远处奔来。瞧,他们一会来个单手扶把、一会来个大撒把、甚至三五人平行排成一排都不扶把。
不仅这样,而且还一边骑车,一边打闹推搡着。我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暗暗想:这样多危险啊,还骑得这么快,安安稳稳地骑不好吗?我只是想着,却没有勇气说出来,生怕惹麻烦。就在这时,“啪——”的一声,车站上人们那十几双眼睛同时注视着一个地方,原来由于后面的人骑得太快,把前面的人给撞倒了,还算好,没出什么大事。大家这才安定下来,继续等车。事后我想了好多,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不再拥有了,如果大家能深深铭记,不要再去违反交通规则,那就可以避免多少灾难。
路标上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要遵守交通规则,可又有几个人去看一看,瞧一瞧。什么“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请不要在开车时打电话”……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事情的严重性,这不仅要付出你自己的生命,更牵连着你家人的心。许多人会这么认为:灾难不一定会降临在我身上。可是你要知道,带着侥幸的念头上路,还不如平常遵守交通规则舒坦得多。放弃这个念头吧,让我们人人都平安得度过每一天。
俗话说:车祸猛于虎。一次次的惨剧都在向人们敲起警钟,不要为了快几秒,而失去你一生的时间!经统计,在各类事故中,交通事故占有50%以上,而且还在逐年上升。我们都想报效祖国,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是的,但前提是你要尊重爱惜自己的生命,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如果你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视,还拿什么来报效祖国!
所以,请大家不要再白白送去你那年轻的生命,让我们的明天充满鲜花,充满阳光吧。说了这么多,还是那八个字”珍爱生命,遵守交通”。
交通安全作文600字左右2随着经济繁荣的发展,交通事业猛发达,车辆川流不息地在公路上行驶,交通事故时常走进我们的生活,直接面对,而无法回避。因此,交通安全,人人须知,而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记得有一个晚上,爸爸刚喝过酒,就准备坐摩托车回家,我和妈妈坐在爸爸驾驶的摩托车上,就在行驶过程中,一辆轿车开了过来,前面出现一个坑,由于爸爸的车速过快,来了一个急刹,就在那一刹那,爸爸把车龙头拐了一下,车子倒在地上了,当时,我可吓坏了,这是关系到我们一家人的生命安全呀!这次幸好没有出什么大事,只是我和爸爸的额头破了一点皮,妈妈的脚拐了一下,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懂得了酒后不能驾驶车辆,如果稍微有一点失误,就有可能丧失生命。
小朋友们,我们在玩耍的时候,千万不能到通行的公路边去玩,这样也会出现交通事故的,在我的印象中有这么一件事。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在路边踢毽子,毽子掉在马路中间去了,她跑去捡,就在她玩得高兴的时候,一辆卡车迎面驶来,便毫不留情地从她身上压过去,就在这短暂的一刹那,她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可想,她现在已读四年级了,父母用自己的心血把她养大,最后却招来这样的结果,你说,这是一个人的命运吗?不是的,这并不是你所想的那样。命运给每个人的待遇都相同的,这要看你自己怎样去面对,怎样去珍惜,交通安全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作为一名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我想告诉大家:只要我们人人遵守交通规则,学习交通有关知识,一定会让那些感到遗憾的事故一件件地消失。
交通安全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是针对所有的人,它让我们知道:我们必须学习和遵守交通规则,做到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一去不返,它就像一只小小的贝壳,在大海中遨游,一路总是有一些坎坷。我们要敲响交通安全的警钟,永远铭记血的教训,学习交通全知识,遵守交通规则,提高交通安全意识,让生命之树矗立挺拔。
交通安全作文600字左右3构建平安社会而和谐发展,乃智慧之策,高瞻远瞩,此诚长治久安之举也。然交通事故不断,悖离和谐发展之路也,盖皆认识之模糊,此欲速不达也。诚宜道路畅通,促无身心之忧,以使家国安宁,不宜空喊口号,好大喜功,至失设想初衷也。
车路人规,俱为一体,管理到位,秩序井然。若有随心所欲及为谨慎者,宜据章程论其刑赏,以昭法律严明之理,不宜漠视,使良莠等同也。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自行车等,全赖约束,胸有所依,是以出入无忧人人欢喜。莫为一己之利,一意孤行,虽有侥幸,难免万一,一定念己及人,有所广益。
安全行驶,惠及彼此,创造生活,造福社会,谁不翘首以待,是以国家三令五申。先清楚是为自己,我不犯人,再获得相安无虑,人不犯我。
讲礼让,不肆意,此笑容所以常驻也;讲肆意,不礼让,此忧心所以难扫也。合家团圆,每论及明天事,未尝不期望祈求于平安也。步行,乘车,上船,登机,此悉生存必须所借,愿共同思之慎之,则美好之花,可姹紫嫣红也。
生命可贵,源之父母,终止于疾病苍老,最怕葬送于交通。横祸若至无比可怕,不是夸张,虽生有疼痛难耐,去之添亲人哀鸣,由是论之,唯有循规蹈矩最美。平安是福,不必闻达于显贵,何须致力于财富,生活总有笑语盈盈。
社会发展人车增,令交通成首要大事也。关乎你我,堪值忧叹,务何以安全,终成和谐之势,令人欣慰也,愿身体力行。今国家重视,政府狠抓,当乘此东风,广为宣传,影响周边,全民自觉,形成气候,功莫大焉。此之所以建和谐盛世宏伟构想也,更多甜头惬意,任尔想象,何须一一明说也。
愿衷心斟酌出归顺利之重要,领悟,再牢记于心,并切实于行动。若仍我行我素,有危及他人伤及自己,怎惩其错?就该上纲上线,察纳雅言,方不致人为灾患,总能享愉悦时光。
交通安全作文600字左右4生命是唯一的,是宝贵的,世界因为有了生命而变得精彩。您的生命,您珍惜吗?要想得到保障,请您遵守交通规则。
得到保障,请您遵守交通规则。
父母总会在孩子外出时说一句:“注意安全。”在过马路时,会说:“看好红绿灯。”也在红与绿一会儿的转变中,车祸便悄悄降临了。
一天,我和妈妈在逛街,猛的听见一声惊叫……我急忙向后一看,一辆小轿车已经停在一个摔倒在地的小女孩面前。同时,一群人向那边涌去……
从这次车祸中,让我感受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严重性,这次是没什么事,要是真出了什么意外,双方都得承受现实的压力,彼此都得受到良心的谴责。
交通事故时时刻刻都会发生,它就象威力十足的炸药,一时大意,这颗伏在我们生活中的炸药就会爆炸,炸得家庭粉碎,炸得人心悲苦。交通事故多么可怕,一刹那间,就会夺走人的生命。
例如,一天傍晚,一对中年夫妇去爬留安山,一个酒后驾车的青年,以飞快的速度奔向留安山,再拐弯时不慎撞到中年夫妇。那位青年和中年夫妇都命丧黄泉,那颗伏在我们生活中的炸药又爆炸了……
据统计--2015年全国因交通事故造成中小学生死亡:4423人,其中,中学生死亡:1767,受伤:10698人,可见交通事故已成为中小学生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世间万物尽收眼底。视觉上之不雅自然不少;见了红灯抢一步;见了行人抢一步;见了车辆抢一步;见了交警为何不抢了?因为自知心中有愧,明知故犯,罪加一等呀!自行车占转弯车道,机动车占自行车道,大车欺负小车,小车则去欺负行人……
次上的一切,不仅仅仅是在感官上的不雅,民族形象的不雅。试想如果北京以此刻的交通迎接2015,迎接外国来客,会有一种怎样的影响?外国人会以什么眼光来看这千年历史的历史的礼貌古国?
交通安全作文600字左右5马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随着马路的日益拥挤,交通事故也出现越来越多。而每年,有多少生命因此被夺走,有多少个家庭被破坏,有多少人要失去亲人。这些都是血的教训,而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应该有所醒悟吗?
“红灯停,路灯行。”简简单单的六个字,从幼儿园级陪伴着我们,可是为什么就是有人不遵守呢?当我看见看着一朵朵花儿慢慢凋谢,不免有些伤感。我的定义中,花开就是生命的开始,花谢就是生命的结束,人的一生中可以看到多少个花开花谢呢?当你看一次时间,时间就悄悄溜走了一次。我不禁感叹一句——生命如此短暂!每当我走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直插云霄的高楼,每一个人的脚步,飞快而又不保留一丝痕迹……在这个如画卷般的美丽的世界中,却隐藏着一位披着黑色风衣的恶魔,悄然无息,静静的撕碎着这世界……
记得我在小学回家的时候,一个活泼的低年级小孩蹦蹦跳跳的走在路上,真是一个阳光少年啊!当我听见那刺耳尖锐的刹车声,我跑前去看,那孩子,倒在了血泊中,殷红的鲜血汩汩流出,耀眼的红色,是那么的抢眼,人们纷纷停下脚步,看看这惨不忍睹的画面。司机惊慌失措的下了车,手忙脚乱的掏出手机拨打了120。看着奄奄一息的孩子,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恶魔站在孩子的身边,冷漠的笑着,他手里也牵着一个小孩,那小孩,正是倒在血泊中的孩子!
那个恶魔披着黑色的风衣,苍白的脸上挂着冷漠的笑容,是那样阴险而又淡然。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牵着那个孩子离去,我伸出手,想要拉回那孩子,可我却抓不到,也触摸不到……我愣愣的站在那里,看着那孩子与恶魔离去,直至消失在人群中……一朵未绽放的花蕾,就这样凋谢了,是无法用悔恨和泪水换回来的……不一会儿,救护车来了,医生们把孩子抬上了担架,肇事司机也跟随去了,看着救护车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人们也散了,而我却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按照塞林克的定义,“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次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塞林克把石化看成是存在于中介语中的一种心理机制,无法消除,它可以出现在语言学习的任何阶段。换句话说,如果中介语随着学习者的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加大最终却没达到目的语这个终点,也就是语言结构系统(如语言项目、语法规则、系统性知识)不再有进一步发展,而是趋于固定甚至是停顿的状态,这就是语言学习中的石化表现。石化(fossilization)可分为暂时性石化(temporaryfossilization)和永久性石化(persistentfossilization)。由于石化是外语学习的普遍现象,探讨石化的起因以及如何避免石化也就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课题。尤其是针对处于大学阶段的语言学习者,他们中的语言石化现象大都属于暂时性石化。如果辅以恰当的语言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这种现象是可以避免的。本文从中介语发展过程特点以及石化产生的原因来分析在写作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与此有关的问题。
1石化现象的起因塞林克认为95%的二语学习者会产生石化,所以石化的形成有一定的内、外因素造成的。除了学习者的内部生理、心理以及认知方式和认知情感等自身内部因素对石化产生影响外,它还会受到诸如语言环境、教学方法、教材设置等外部因素的制约。根据中介语的不完备性(inadequacy)、不稳定性(instability)和系统性(systematization)等自身特点,国内的外语理论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的观察与研究后发现:中国的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过程基本上遵循一定的模式。在中学阶段,学习者的外语知识(语音、语法、词汇等)不断地得以稳定和有序的积累,其外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外语能力在大一、大二阶段得到一些长足的进步后就会慢慢进入高原期(plateau)。随后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趋于稳定状态,即所谓的暂时性石化。下文就结合高年级外语学习者在课内学习和应试时所表现出的语言石化现象,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
1•1交际策略(communicativestrategy)层面Corder[2]认为“中介语”是不稳定的。这一结论是基于“……当学习者不被理解时,在可能的情况下,他/她会按照某一社会团体的行为准则来调整自己,……”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学习者有时会采用交际策略这种“说话者在表达意义遇到某种困难时所采用的系统化技巧”[3],从而保持了交际渠道的畅通。然而,Ellis[4]指出,学习者过分成功地运用各种交际策略弥补语言知识的不足会导致一种错觉,以为没有必要再学习目的语的新知识,由此而出现了中介语石化倾向。交际策略往往表现为学习者运用回避、换说法或简化等手段去促成交际,而忽略了语言的确切表达,致使其中介语停留在句子结构单一、同时含有大量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非目的语形式的水平上,难以继续朝目的语方向进步。在我国英语教学界,倾向于过高估计交际功能的重要性、忽视了语言准确性的交际教学法盛行数十年,这在客观上加快了石化的可能性。
1•2学习策略(learningstrategies)层面学习策略的运用不当而导致石化是学习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正确运用学习策略以处理语言教学现象中的语言输入能有效促成更完备的学习效果。然而,处于中介语系统形成前阶段的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由于对目的语规则了解不够,则可能借助于省略简化、过度概括及语言迁移等策略而导致非目的语语言形式的产生。例如表现在语音方面的浓重的口音———语言迁移,结构方面如Thedeerarerunningfast,acheckof$100[5]———过度概括;Heplaycards或Iseefourtrolleyinthecorner[6]———省略简化,以及Nomatterhow…but…,Although…but,MayIborrowyourtelephone?[5]———语言迁移,等等。
1•3目的语文化知识(thetargetlanguagecontainingitsuniqueculture)的缺失层面如果说学习者的交际策略、学习策略运用不当更多地会导致语言结构非目的语形式的石化。那么,目的语文化知识的缺乏则主要会引起语言使用非目的语形式即语用失误石化倾向。根据Corder[7]提出的“显性错误”和“隐性错误”的概念,易知,显性错误指明显不符合目的语句法结构的中介语形式;而隐性错误则指那些表面符合目的语句法结构而实际上就其语义或语用规则而言的非目的语形式,它们多表现为语用失误。与前者相比,后者更容易导致误会,给交际造成更大的障碍,且更难被学习者识别,因而更容易出现石化倾向,这种特有的语言学习现象在我国外语学习者中比比皆是。如英语写作中常出现的“中式(Chinglish)”英语的表达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如此一来就自然会妨碍到学习者中介语向目的语进一步靠拢。目的语文化知识主要包括目的语语言使用规则和目的语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由于缺乏目的语文化知识而出现语用失误的情况在我国外语学习者中并不少见。在不少英语交际过程中,中国学生爱向老师提问时惯用“CanIaskyouaquestion,Teach-erJohnson?”;回应别人感谢时就无意识地脱口而出:“No,itsmyduty.”。显然,要求学生自己识别这类表面句法结构正确的隐性错误而不给予专门的相关文化知识传授是难以做到的。尤其在写作过程中。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尚未将英语文化知识列为独立的教学课程,多数大学英语教师也未在传授文化知识方面有足够的投入。所有这些都在客观上加剧了学习者语用失误出现的频度,最后导致了学生语用失误的石化倾向。
1•4交际反馈(communicativefeedback)根据Vigil与Oller[8]的观点,对石化过程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语用问题而非句法问题。他们认为,在交流过程中,说话者(或学习者)与听话者(主要是对语言掌握更地道的听话人)含有两种信息交换:以超语言形式如面部表情、语调或手势等表达的“情感”信息或以语言形式表达的“认知”信息。两种信息都有三种状态:肯定、中立和否定。肯定的情感反馈和认知反馈会鼓励学习者继续使用同样的语言形式;而如果这些语言形式包含有错误信息,这些错误信息就有可能带来石化。因此,避免错误形式石化的最佳状态应为肯定的情感反馈和否定的认知反馈。在我国英语教学环境中,外语学习者最主要的交流对象是他们的任课老师。这种语境下的教师作用尤显重要,特点是在如何策略地处理学生的错误,即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同时又让他们意识到有必要纠正其不正确的语言形式。而后者正是我国外语教学界长期以来未能根本解决的问题。
2写作课上的石化现象从以上对石化现象的特点及成因的分析来看,在很大程度上是某些教与学的不同方式导致了石化现象。众所周知,写作教学与其他教学一样主要以课堂为主。然而在目前课堂的语言教学环境中很少能够做到有自然、地道的语言输入。这样给学习者带来极大的挑战。从学生的英语作文练习题中收集到的语言错误来看,主要表现为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错误。语法错误主要是由于对语言规则不熟悉造成的,如忽视规则的限制“Ihadmanyworks(muchwork)todoatlastnight.”(“at”应去掉,标注的斜体部分有误,以下同。);应用规则不全面,例“Hetoldmethathepasses(hadpassed)thedrivingtest.”;形成错误的概念如“Shespent50Yuantobuy(inbuying)thedictionary.”等。语法规则的错误还表现出对第二语言知识过度使用,主要是学习者根据已学过的第二语言知识对语言同类进行归纳整合而产生过度概括的错误如“Itisastrangethingin(on)suchanoccasion.”和“Hehadanaccidentlastnightbecausehedrived(drove)uncarefully(careless-ly).”等。Ellis[4]认为这样的错误是因为学习者还不能建立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学习者在学习新的语言形式时,会对目的语的有关规则进行初步假设,结果会导致若干种具有可变性的语言形式出现在中介语体系中,但为了交际需要,学习者会删除多余的形式,将形式与功能对应起来,使中介语体系不断得以发展。这也是为什么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和对语言规则的熟悉程度的加强,学习者的语法错误会逐渐减少的原因。因此,这部分语言错误不太容易成为永久性石化。当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学习者有可能继续按照自己惯性使用第二语言,使之成为自己固定的表达习惯最终导致永久性石化。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至于词汇和表达方面的错误,由于涉及词语准确性的把握和语言习惯,学习者往往会在犹豫不决和缺少相关知识的前提下,按照母语的理解,照抄照搬母语的表达,产生语法正确却意义表达不明或表达方式不当的句子。这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作文题中很是常见。根据语言学家Cohen[9]和Na-tion[10]的观点,要掌握一个词就必须掌握该词的字面意思、多层意思,该词的派生词、句法特征、语义特征和搭配形式等。Wallace[11]也认为,习得一个词应像本族人那样认知一个目的语单词,包括识别其书面和口头形式,随时回忆起来,与适当的物体和概念联系起来,以适当的语法形式和正式程度使用它,意识到它的内涵意义和联想意义。然而在实际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接触到的只是教师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字面含义及寥寥的语法用法,对词语的其他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更缺乏词语间的横向比较,如与意义相近或词形相近的词进行比较,以至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似懂非懂,对词汇的选择犹豫不决,最后不得不依赖母语的表达。产生像“Hecookedthemeal(Themealhecooked)isverydeli-cious.”这样的句子。其次,词汇量也是造成这方面错误的原因。由于单词掌握不够,学生不得不借助其他方式进行补救,如用句子进行解释,或借助母语的理解进行造词,从而生成表达不当甚至表达错误的句子,如在2002年12月CET-4作文题“ItPaystoBeHonest”中,相当一部分考生在结论部分,写出“Itiseasytosee(obvious)thathonestyisnolongerasmallthing(aminormatter)tolook(consider).”这样的错句。这给文章的整体带来了致命的硬伤。此外,缺乏文化意识也应该看作这部分错误的原因。由于文化的差异,英汉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出对时空的概念、人生观念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会通过语言形式体现出来。如果学生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就很难做到真正理解英语这门语言。这也是我国高一级的外语学习者所面临的困惑。又以上文为例,某一考生在描述“诚实”的重要性时写到“Itisagoodhabitofaperson.Thatcanmakeotherstrustofyou.”。本句在语法方面似乎没错,但在表达上不太合乎英美人士写作的习惯。母语者首先承认这是一个事实,然后指出该事实对己或对他人产生的影响。而我们的思维方式恰好与他们相反。因此,上句应改为“Itisavirtueforapersontotellthetruth;Onlydo-ingso;canapersonmakeotherstrustyou.”,则更接近于英美人士的写作手法。毋庸置疑,根深蒂固的母语文化形成了深层的心理积淀,要想摆脱母语文化的影响用英语思维是件极不容易的事,这也是为什么无论学习时间长短、学习水平高低,外语学习者都会在这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由此可见,这部分错误更容易发生石化。
3石化现象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在探讨了石化成因以及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石化现象后,我们不禁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防止石化的产生。笔者以为,虽然石化现象不能完全避免,但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来减少。既然中介语客观存在,那么学生惯有的错误应当被看成是学习者第二语言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容忍学生犯一些错误。但同时要有效地把握错误演化的进程,使得中介语向第二语言靠近。显然,纠正错误的基本前提是保证足够量的语言输入,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有效的语言吸收。因为有效和足够的语言吸收是减少初级错误、提高中介语质量的可靠手段。一方面,偏重语言认知,忽视语言习得是造成石化现象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过度重视语法教学,也会导致中介语的畸形发展,反而增加了错误的发生概率。那些只注重准确性而忽视流畅性的教学做法和测试更是加剧了学习者中介语石化的倾向。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测试中以主观题代替客观性试题是减少石化现象的必要手段和措施。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测试和各种英语考试(包括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泛滥成灾的多项选择题对造成目前我国外语学习者的语言严重石化现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超级秘书网
4结语语言学习过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它涉及到教与学两方面。从教的方面来看,又受到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学体制、教师素质以及教材、教学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从学的方面来看,学习者的心理、智力、认知、情感和学习策略等因素都会在学习过程中发生作用,因而使得石化现象变得更为复杂,寻求石化的原因也变得更加困难。但无论是从写作教学和应试角度来看,克服母语思维也许是高级语言学习者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从二语习得中有关中介语石化的理论出发,就自己的写作教学体验和学生的应试经历对石化现象做了一些粗浅的说明,未免有疏漏之处,敬请专家指教以期共同揭开语言石化的奥秘。
参考文献:
[1]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1972,10:209-31.
那么,如何避免“跑题”“换题”的“惨剧”发生,如何把这部分考生训练到位。笔者研究发现,产生这类作文的原因颇多,比如考生状态慵懒和心存侥幸都与态度不端正,写作兴趣不足等有关,但最核心、最可突破的还是核心词的论述能力,读他们的文章你看不到一个核心词,即便有,也是标签式的表达。换而言之,他们的核心词表现能力缺失,如何提升核心词的表现力,让说理内涵清晰、精准、丰实,笔者结合“简单”材料作一些探索。
一、从核心词出发,发散思考,清晰其内涵
一般来说,最初考生对核心词的理解很浅显、很感性,有的甚至非常模糊、粗陋,其实这都非常正常。教师对此应有充分认识,同时要做好因势利导,从核心词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思考活动。比如以接龙游戏的方式,要求学生用“简单”组词或造句,并尝试说“简单”的基本内涵。这个环节应鼓励学生多说,说得越多,写作的思路就越开阔。
此时,学生很可能陷入单角度复沓的局面,教师就应及时疏导,以追问的形式启发学生再次思考。比如,简单仅仅指生活、人生吗?还包括哪些?请举例说明。学生或许会陷入冷场的境地,此时教师要善于等待,不要急于抛出自己的结论,要充分给予学生搜索信息的时间、空间。同时,对该问题又要有自己的个性思考,待到成熟时刻,相机抛出,与学生共享。比如笔者想起叶浅予先生对丰子恺简笔画的评价:虾的精神状态,虾的有弹力的透明体,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把艺术造型的“形”“质”“动”三个要素完满的表现出来,这样丰富的内容,齐白石先生用的是极简练的笔墨,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一笔一笔可以数得出来。
这样一来就清晰告知学生这里的简笔内涵是简练而精当、简约而不单一,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发散角度应多元化,尤其是引领了素材积累走文学性、艺术性的价值取向。
这一环节我们通过发散思维,全面地搜索、调取有关简单的信息,并尝试着提炼其内涵,然后我们会发现简单在学习、生活、社会、人生、艺术等方面的内涵与其他词语有很大的不同,它们之间的界限就清晰多了。
二、比较概念,辨识词义,精准其内涵
事实上,我们在对核心词发散思考的时候很容易犯一个错误,把几个近似的核心词混为一谈,这就是写作中的大忌――中途易辙。这时就可以截取学生作文中混淆概念内涵的片段,请学生阅读后,提取出语段的核心词,然后比较、辨识该词与材料指定的核心词的区别。
比如在阅卷中我发现学生将简单与细节、简单与平凡混为一谈。在抛出问题语段后,请学生甄别两组概念的不同。此时学生可能无从下手,因为此前他们不懂如何辨析词义,教师应当授之以法,比如拆词法,细节就是细小环节或情节,简单就是简朴、单一;平凡就是平常、一般、普通。还可以从逆向解读,与“细”相对的是“粗”,与“简单”相对的是复杂、繁复,与“平凡”相对的是“伟大”,这样一来,核心词的内涵认识不仅正确而且准确。
为了巩固和夯实学生近义词辨识的能力,我们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近义词辨析的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口头展示也可书面表达,比如请大家运用才拆词解释法和反向解释法,辨析“平庸”“个性”“创新”词语的内涵。
通过这个环节,我们发现看似没有差别的两个近义词,但仔细辨识你会发现其实二者的内涵与外延都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我们写作时不加以比较辨析,就很容易违规,一旦被阅卷老师判定为概念不清或者偷换概念,作文得分就很低了。而近义词辨析就是要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材料中出现的核心词,力求不换不改,另一方面我们写作时没有词典,可以运用拆词解释方法或者反向解释方法,帮助我们弄清核心词的内涵。
三、植入情境,渲染核心词,充实其内涵
当我们能比较清晰、准确地把握核心词的内涵,可以说道理的内涵似乎就一目了然,这就切合题意了。不过,说理不能止于辨析概念,因为这样说出来的道理就显得非常空洞、乏味,无法激活阅读的趣味,这样的文章也打不出理想的分数。如果我们将核心词的内涵置于具体、详实、生动的文学意境之中,那么其说理效果就截然不同了,不仅可以充实说理的内涵,而且能够增加道理的文学趣味和文化品位。
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就学生作文中典型的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学生自主查找出问题并提出修改的建议,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能就此写出自己修改后的下水作文,这样不仅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核心词渲染的真正效应,而且在点评中也进一步明确修改的方向,学习到一些修改的技巧,特别是学生会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对语文老师的敬佩与崇拜,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比如请学生诊断下面语段在核心词内涵表现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
升格前:一棵简单的树蕴含着高贵的人性。树所体现的安详正是人性中的荣辱不惊、从容安适的写照。像沈从文在泥泞中享受满池荷花的芳香,为中国服装史开辟新页……(《简单的树》)
诊断:作者围绕简单,由树想到人,再由人想到沈从文,但是树的简单不够形象具体,沈从文的简单表现以及内涵根本没有能见度。修改建议:应将树的简单具体分解,发现沈从文身上简单的精神特质,但凡能涉及此内容的环节应不吝笔墨,浓墨重染。
升格后:一棵树也许是简单的,只有叶子的陪伴,没有繁华的装饰,只有单纯的绿色,没有盘曲纵横的姿态,只有单一的挺立向上的伟岸。去除繁华方显真。沈从文就是这样的一棵简单的树。淡雅朴实、不惧风浪、敢爱敢恨。他让我们了解了朴质、真淳、善良的湘西人民的心灵美,他正如一棵树,在朴素纯真中彰显着人性的荣辱不惊、从容安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