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朱淑真

朱淑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朱淑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朱淑真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朱淑真 《断肠集》 宋代诗词 女词人 女性文学

古往今来,女子能诗善词者不乏其人,然有文集流传于世的却凤毛麟角。宋代的朱淑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①与李清照齐名,并与李清照并称为宋代女性文学的双璧。她的作品名为《断肠诗集》。

封建时代的女子行为思想都被礼教束缚,没有自由,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住在“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院落,接触不到外面的社会,那些官宦家的千金小姐更是过着“闺阁锁春秋”的日子。朱淑真从小家庭生活富裕,读书识字,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和教育。身为千金小姐的她无忧无虑、天真烂漫,也塑造了她任性、倔强的性格。封建社会,礼教森严,作为待字闺中的女子,不能像男子那样参加科举做官,更没有社交的自由,只能被封闭于狭小的闺房之中,朱淑真把所思所感都寄托在她的诗中,她的诗大多纪录的是她的闺阁生活,抒发春易逝,夏之景,秋之寂寥,冬之抒怀。寒往暑来,花开花落,朱淑真只能从这一方天地中感悟人生的真谛,消遣无边的忧愁。

一 、梦萌――少女时期

少女时期都是天真烂漫的,朱淑真也不例外。这个时期的朱淑真过着衣食无忧、恬淡清闲的生活。但是封建礼教是严苛的,尤其是在崇尚理学的宋朝,朱淑真虽然在这一时期过着诗情画意的生活,但毕竟是在“男尊女卑” 、“男女授受不亲”的男权社会,她不能走到外面的广阔社会,只能被锁在深闺,把情感思想寄托在风花雪月以及咏怀时令上,把自己对待生活对待爱情的渴望融入诗词之中。如:

温温天气似春和,试探寒梅已满坡。笑折一枝插云鬓,问人潇洒似谁么?――《探梅》

初合双鬓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秋日偶成》

门前春水碧于天,座上诗人逸似仙。采凤一双云外落,吹箫归去又无缘。――《湖上小集》

花落春无语,春归鸟自啼。多情是蜂蝶,飞过粉墙西。――《书窗即事》

平波浮动洛妃钿,翠色娇圆小更鲜。荡漾湖光三十顷,未知叶底是谁莲。――《新荷》

夏日初长候,风棂暑夕眠。衣轻香汗透,睡重翠鬟偏。颦绿攒眉小,啼红上脸鲜。起来无个事,纤手弄清泉。――《夏枕自咏》

诗人幻想着自己未来的夫婿是能和自己精神上有共鸣的“萧郎”,是风流倜傥的“逸似仙”才子。她期待着这样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憧憬着这样美好爱情的出现。在古代,女子没有独立的地位,恪守着“夫为妻纲”的教则。对于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来说,能嫁得如意郎君将是最幸福的事,更何况对于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来说能嫁得一个情投意合、琴瑟相合、精神上能共鸣的郎君将是多么大的幸福与幸运。从这些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青春少女的欢快形象,她展示着对生活的热爱,读之令人畅然。再看另一首《秋夜舟行宿前江》:

扁舟夜泊月明秋,水面鱼游超闸流,更作娇痴儿女态,笑将竿竹掷线钩。

这首诗字里行间充满了欢快,营造出春光明媚的意境,表现出诗人调皮可爱的少女形象。“露浓梧影淡,风细桂香浮。”(《中秋》)清新馨香从诗句中徐徐拂来,清婉自然。

二、梦碎――婚姻生活

然而,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封建礼教下的女子怎么能自主选择婚姻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断送了多少女子的幸福。“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有忧愁怨恨之语。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写其心中不平之气。竟无知音,悒悒抱恨而终。”②朱淑真并没有等到与她心有灵犀一点通、有共同志趣爱好的“萧郎”,与当初期望的婚姻生活完全相悖,这让朱淑真痛不欲生,由此不幸的婚姻生活开始了。不如意的生活引发了朱淑真深沉的痛苦与忧患。触景生情,花草树木,楼亭阑干都烙了寂寞的印迹,都携带了无边无际的忧伤。如:

独倚状窗梳洗倦,只惭辜负好年华。――《春词二首》

起来不喜匀红粉,强把菱花照病容。腰瘦故知闲事恼,泪多只为别情浓。――《睡起》

几许旧时事,今宵与谁同。――《独坐》

芭蕉叶上梧桐里,点点声声有断肠。――《闷怀二首》

蝶使蜂媒传客恨,莺梭柳线织春愁。――《恨春》

欲将心头郁结事,付与黄鹏叫几声。――《愁怀》

瘦瘠江梅知我意,隔窗和月漫腾腾。――《酒醒》

朱淑真的诗中以自然为感怀对象,把春夏秋冬、风花雪月、蜂蝶飞鸟引为知己,“欲将郁结心头事,付与黄鹉叫几声”(《愁怀二首》其二)。婚姻生活中的朱淑真是不幸福的,她渴望的良人是一个能与她吟诗对句、琴瑟和鸣的人,无奈所嫁非人,她苦苦守着自己的寂寥和落寞,只能用诗句记下自己的情感――“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立春古律》);“鸣窗夜听芭蕉雨,一叶中藏万解愁”(《秋夜闻雨三首》其三);“不必西风吹叶下,愁人满耳是秋声”(《湖上闲望二首》其二)。以自然万物为吟诵对象,诗人寓情于景,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寄托了深深的情思。“午窗春睡足,推枕起来时,瘦怯罗衣褪,情妆鬓影垂。旧愁消不尽,新恨忽相随。有蝶传魂梦,无鸿寄别离。”(《春睡》)诗人感时伤怀,有无奈有幽怨。当现实与自己的期望完全相悖时,由此而带来的悲伤和痛苦只好借诗词宣泄了。在她的眼中一切都是充满忧愁的,从最初的“一曲阑干一曲愁”、“欲寄相思满纸愁”,到“自如春来日日愁”、“年年对景倍添愁”,再到“鸣窗夜听芭蕉雨,一叶中藏万斛愁”、“倾心吐尽重重恨,入眼翻成字字愁”,种种不如意郁结在内心,既不能像其他女子那样甘于命运,又没有反抗斗争的能力,内心的矛盾越来越纠结,又忧愁无处可诉,无处可寄,只好借酒消愁,但只能是愁更愁。“如今独坐无人说,拨闷惟凭酒力宽”(《围炉》),“消破旧愁凭酒盏,去除新恨赖诗篇”(《春霁》),把酒作为解愁抒闷和闲情遣兴的工具。

三、梦醒――挥断五湖秋

最终朱淑真被丈夫冷落遗弃,倔强的朱淑真回到了娘家之后,痛定思痛,誓与命运抗争。她重新审视自己的丈夫和婚姻。“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愁怀》)在这首诗中她控诉命运的不公,抱怨礼教的虚伪。她认为自己与丈夫就如同鸥鹭鸳鸯一样,根本就是两个世界,不可能成为美好姻缘。她坚守自己的人格情感,“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性情刚烈倔强的朱淑真毅然决定离开这种压抑痛苦的生活,她宁愿一世独处也不要这如死水般的婚姻。

封建礼教下的女子是悲哀的,没有自由,不允许有自己的主张,一生都是在各种束缚中生活。“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封建社会一贯秉承的道德原则,男权社会里女子的社会地位低下,面对这种不公,大多数女子选择了默默忍受,听天由命,放弃了追求自由与独立的权利,而刚强坚毅的朱淑真却写出了“妇人虽软眼,泪不等闲流。我因无好况,挥断五湖秋”(《秋日述怀》)。她借助诗琴酒书以消忧,借助蜂蝶梅絮以排愁,尽管如此,朱淑真内心积压已久的悲伤与惆怅亦不能消解,最后她不得不发出催人泪下的断肠之声:

逢春触处须萦恨,对景无时不断肠。――《伤春二首》其二

断肠芳草连天碧,春不归来梦不通。――《晚春有感》

梨花细雨黄昏后,不是愁人也断肠。――《恨春五首》其五

哭损双眸断尽肠,怕黄昏后到黄昏。――《秋夜有感》

这是诗人强烈思想感情的凝聚,是她与悲苦命运抗争的印记。尽管个人生活的不幸始终折磨着朱淑真,但她也是一个有志向关心社会民生的女性。比如她这首《苦热闻田夫语有感》 :

日轮推火烧长空,正是六月三伏中。早云万叠赤不雨,地裂河枯尘起风。

农忧田亩死禾黍,车水救田无暂处。日长饥渴喉咙焦,汗血勤劳谁与语?

播插耕耘功已足,尚愁秋晚无成熟。云霓不至空自忙,恨不抬头向天哭。

寄语豪家轻薄儿,纶巾羽扇将何为!田中青稻半黄槁,安坐高堂知不知?

这首诗表现出了朱淑真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对农夫生活的关切,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农民生活的困苦与艰难,并高声质问当朝者:“安坐高堂知不知?”

“人生忧患识字始”,如果朱淑真只是一位平凡的女子,相夫教子,恪守礼教,甘于生活,也不会如此痛苦幽怨地过一生。但是其横溢的才华,她独立的人格意识使她不甘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所以酿成了她婚姻的悲剧。她的《自责》:“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闷无消遣只看诗,又见诗中话别离。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伶俐不如痴!”虽然古代的女子也识字读书,但是都是读《女诫》以及一些灌输顺从思想的书,是为了让女性更加服从,剥夺了女子的独立思想,扼杀了思考以及反抗的意识。那个社会不需要女子的才,需要的只是女子的顺从,这让朱淑真非常苦恼。她也深知“然翰墨文章只能,非妇人女子之事”(《杂题》), 然她却以过人的胆识和勇气敢于反抗。这首《自责》,虽题为责实际上却是对社会的讽刺和嘲笑,表面上作者在为自己违背礼教的行为进行忏悔,实际上却是愤激性的反语,是对社会不公的责问与挑战,是对封建礼教的抗议,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下发出强烈的藐视。

四、结语

朱淑真婚姻的悲剧酿成了她一生凄苦幽怨的生活,虽然在追寻幸福的路上她失败了,然而我们从她的诗作中仍然可以看出她为追求自由甚至不惜以死抗争的傲骨。现实与梦境的巨大落差深深地刺激着这位敏感多情的女子,她把满腹无处诉说的愁苦与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无奈和苦楚深深地寄托在文字里, 她短暂而多舛的人生也因这些作品而美丽。

注释

① 朱淑真.朱淑真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298.

② 魏仲恭.断肠诗集序[M].

参考文献

[1] 朱淑真.朱淑真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 赵翠萍.浅论朱淑真其人其作[D].内蒙古大学,2006.

朱淑真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朱淑真诗 忧愁怨恨 意象 艺术特征

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人。“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1]“文章幽艳,才色清丽。”[2]“宋代闺秀,淑真、易安并称隽才”[3],然淑真“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忧愁怨恨之语。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写其胸中不平之气,竟无知者,悒悒抱恨而终”[4]。其作品集有《断肠诗集》和《断肠词》。

今观其诗,怀淑真情感基调之忧愁怨恨,品淑真诗歌意象之断肠与个性化,探淑真作品之艺术特征。

一、朱淑真诗歌的情感基调――“愁”“恨”“怨”:“断肠”之音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本是充满希望与美好的,而在诗人的眼中,“自入春来日日愁,惜花翻作为花羞。”(《春日杂书(其十)》)“若到旧家游冶处,只因满眼是春愁。”(《约游春不去》)日日充满着愁情,可以想象,诗人所经历的生活是何等的凄凉、惆怅,让其没有心情去享受春日的美好,而是慨然自叹。

“停针无语泪盈眸,不但伤春夏亦愁。”(《羞燕》)“窗外蛩吟解说秋,迢迢清夜忆前游。月华飞过西楼上,添得离人一段愁。”(《秋夜来书》)“自嗟老景光阴速,唯使佳时感怆多。更念鳏居憔悴客,映书无寐奈愁何?”(《对雪一律》)由这几首诗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四季都带着丝丝愁情,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诗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其“因匹偶非伦,勿遂素志,赋断肠集十卷,以自解郁郁不乐之恨”[5]。诗文为其最好的例证:“益悔风流多不足,始知恩爱是愁根。”(《秋夜牵情》)“逢春触处须萦恨,对景无时不断肠。……繁华种种成愁恨,最是西楼近夕阳。”(《伤别》)爱恨情愁,萦绕在诗人的心间,“生不幸,死亦不幸!”[6]“黄昏院落雨潇潇,独对孤灯恨气高。”“芭蕉叶上梧桐里,c点声声有断肠。”(《闷怀》)“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九辩》)悲秋,作为古代的经典意象,传达出无数文人的忧思与愁怨,同样,淑真借秋景传真情,将其内心真实的一面呈现给读者。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诗人怀着忧愁怨恨之情,用断肠之音唱出了自己的心声。深知“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又吟风。磨穿铁砚成何事,绣折金针却有功。”(《自责》)尽管诗题为自责,实为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对当时社会束缚女性,扼杀女性智慧的辛辣讽刺。

二、朱淑真诗歌中的意象――月、黄昏、梅、竹、楼阁、栏杆(阑干)、酒等

朱淑真的诗,内容丰富多样:有抒写个人情怀的,有描绘自然景物的,有反映田园农事的,有品评历史人物的。诗人大胆展示了女性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对真挚爱情的大胆歌唱,对不和谐婚姻的不满与抗争,对传统社会严禁的越礼行为的描写,对妇女传统生活方式的质疑以及对妇女生活狭小天地之外的广阔世界的浓厚兴趣,等等。

诗中意象,饱含作者之情,同时,又有深刻的内涵寓于其中。下文将选取其抒写个人情怀与描绘自然景物之诗的代表性意象进行简要赏析。

(一)月

“卷帘待明月,扶槛对西风。……几许旧时事,今宵与谁同!”(《独坐》)孤单、寂寞的一个人,倚着栏杆,面对秋景,只能“待明月”,诗人的心声有谁来听,曾经美好的旧时之事,今日只能空回忆,漫漫长夜,谁能与我共同度过,分享我心中的喜怒哀乐呢?无人陪同,难免黯然神伤。

“寂寂疏帘挂玉楼,楼头新月曲如钩。不许问我情深浅,钩动长天远水愁。”(《月》)寂寞的一个人,长期过着闺阁生活,独处玉楼,与月为伴。虽云莫问情之深浅,实则似天若水。天,难以企及的高度;水,难以看透其深度的。不难想象,诗人是多么无奈,多么期望得到心灵上的寄托。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朱淑真虽未曾有过李煜的经历,但宋代的理学亦将人们的思想,不合理制度的存在,尤其是男女权利的不平等,更让身为女儿身的诗人增添了那份幽怨与愁情。

(二)黄昏

“哭损双眸断尽肠,怕黄昏后到黄昏。更堪细雨新秋夜,一点残灯伴夜长。”(《秋夜有感》)虽有文章写到“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但心灵的窗户一旦被打碎,心如刀绞肠犹断,此种情感让女子如何承受?更何况是秋夜细雨黄昏之景?无疑增添了浓浓的愁情。

“黄昏院落雨潇潇,独对孤灯恨气高。针线懒拈肠自断,梧桐叶叶剪风刀。”(《闷怀》)雨中院落,独自一人,面对黄昏和幽暗的孤灯,心中的怨恨渐渐加深,无心做女工,只见得梧桐似剪刀,无情地飘摇,让人断肠。“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面对秋雨,独自观黄昏之景,夜伴残灯,愁情愈发浓厚,不觉有断肠之感。

(三)梅

诗人借助于不同情态的梅,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格。

“梅花枝上雪初融,一夜高风激转东。”(《立春前一日》)“雪从庾岭梅中尽,春向隋堤柳上来。多少园林正萧条,纷纷争逐趁时开。”(《新春二绝》)春雪初融,映日梅花是清秀、富丽与妩媚的,与挺拔婀娜的柳为伴,色彩相映成趣,给人以绘画之美感。“争逐”一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体现了诗人对于美的渴望、向往与执着追求的精神。这是早春之梅,作为春的使者,将春天的气息带给人间,是诗人美好理想的寄托。

“只有宫娃无一事,每将施额斗妆匀。”(《梅花二首(其一)》)“酷爱清香折一枝,故簪香髻蓦思维。”(《秋夜牵情六首(其五)》)这是朱淑真的梅妆诗,表现了闺阁女性的爱美之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梅花恣逞春情性,不管风姨号令严。”(《雪二首(其一)》)这是处于风雨中的梅花,融入了诗人风雨飘摇般的生命体验,她是勇敢的反抗者,追求着人类的美好,与相悖势力进行顽强的抗争。

“庾岭腊梅寒散乱,章台风柳絮萦回。”(《咏雪》)腊梅,傲霜雪、斗奇寒,拥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具备坚韧的品格,超凡脱俗,象征着诗人高洁的情操。

“明窗莹几净无尘,月映幽窗夜色新。惟有梅花无限意,射人又放一枝春。”(《冬日梅窗书事四首(其一)》)静谧的月夜,梅花带来春的气息,融情于景,诗人有着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借皓月之梅,再现其纯洁高尚的审美情趣与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四)竹

“劲直忠臣节,孤高烈女心。四时同一色,霜雪不能侵。”(《直竹》)清代郑板桥有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题竹石》)从两首诗中不难发现,竹所具有的劲直挺拔的形象与斗雪傲霜、坚不可摧的精神。

孤高无畏,烈女之心,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松、竹、梅――“岁寒三友”,梅、竹在淑真的诗中均有所体现,可见,诗人内心世界除了闺阁中的忧愁哀怨,还有坚强无畏、孤高圣洁的一面。那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抗与控诉,是诗人的心声。

(五)楼阁、栏杆(阑干)

“独自凭栏无个事,水风凉处读文书。”(《夏日游水阁》)这首诗中,诗人凭栏,与文、书为伴,虽有美好之感,但“独”字亦反映出诗人的孤寂,正如其词所说:“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减字木兰花・春怨》)淑真唱出了心中的孤寂之音,愁病交加,更加让人怜惜。楼阁之中,诗人度过一生。

“高楼惆怅凭栏久,心逐白云南向浮。”(《春日书怀》)独居高楼,心怀惆怅之情,身在此而心在彼,追寻美好的梦想,却又如云般飘渺。栏杆,从某种意义上说,象征着不合理的礼教的束缚,它限制了诗人的生活,使诗人不免会有惆怅与慨叹之感。

(六)酒

朱淑真的一生,是诗的一生,是梦的一生。“酒”这一意象,可以看出她对青春生命的珍惜与韶华易逝的感伤。

“消破旧愁凭酒盏,去除新恨赖诗篇。”(《春霁》)“滞酒杯消旧恨,禁持诗句遣新愁。”(《诉春》)诗与酒紧密相连,二者皆为诗人的最爱,似友人一般,诗人可以在诗中倾诉内心的不快,通过饮酒来排解心中的愁情。此时的酒为残酒,似苦酒。伴随着诗人的心路历程,“酒”生动体现了诗人酸甜苦辣的情绪体验。

“牵情自觉诗豪健,痛饮唯觉酒力微。穷日追欢欢不足,恨无为计锁斜辉。”(《春园小宴》)美酒是朱淑真青春激情勃发的催化剂。酒中虽有淡淡的苦涩,但在春天里,诗人用美酒挥洒着青春生命的芬芳,展现着青春生命的活力。

酒,文人墨客常咏之物:陶渊明采菊东篱,悠然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可见,淑真的至真至上之情,由酒而激发,体现了其冲破世俗羁绊后所特有的非凡创造力。

此外,诗中多次提到“东君”,如“东君负我春三月,我负东君三月春。”(《问春古律》)“东君若也怜孤独,莫使韶光便似秋。”(《诉春》)“玲珑巧蹙紫罗囊,今得东君著意妆。”(《瑞香》)可见,东君,似诗人的男友,诗人的精神寄托,渴望“东君”能够爱自己,同时,“女为悦己者容”,诗人亦如此,只可惜,诗人一生未遇到知心至爱之人,只能于深闺中以诗传情,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以此方式传达,这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今日来看,尤感不平!

三、朱淑真诗歌的艺术特征

朱淑真诗,最为显著的特色,即为:物我合一,寄情于景。与此同时,其诗歌的艺术特征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凄怆悲苦

诗人笔下,四季充满着愁情。春日愁:“自如春来日日愁,惜花翻作为花羞。”(《春日杂书十首(其十)》)夏日愁:“停针无语泪盈眸,不但伤春夏亦愁。”(《羞燕》)秋日愁:“桃花脸上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新秋》)冬日愁:“题诗欲排闷,对景倍悲伤。”(《初冬书怀》)。

同时,观其诗,愁情无处不在。见落花之伤感:“眼底落花千万点,脸边新泪两三行。”(《恨春五首(其五)》)听雨声之忧愁:“鸣窗各听芭蕉雨,一叶中藏万斛愁。”(《秋夜闻雨三首(其三)》)登楼阁之感伤:“夕阳楼上望,独倚泪偷流。”(《秋楼晚望》)不仅如此,诗人的愁情也由美景而生:“繁华种种成愁恨”,“良辰美景俱成恨”。

故陈廷焯评淑真诗词曰:“凄婉,得五代人神髓。”(《大雅集》)朱惟公说:“语颇哀婉,意各有指。”(《朱淑真断肠诗词序》)

(二)含蓄委婉

“临姬约我踏青游,强拂愁眉下小楼。去户欲行还自省,也知憔悴见人羞。”“少年意思懒能愁,爱好心情一向休。若到旧家游冶处,只应满眼是春愁。”(《约游春不去二首》)踏青游玩,本是乐事,可在诗人那里,有着难言之隐,心中的愁情无法排解,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首诗暗含幽怨,第三句中暗示诗人不愿到“旧家游冶处”,而缘由却一字未提,可见,触景伤情,这里一定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牵起作者的愁情。(《名媛诗归》)评此诗说:“少年二句,幽恨之极,直欲自废,此处殊不堪言。”

可见,淑真的真实情感寓于所写景物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清新婉丽,蓄思含情”(《魏仲恭・断肠诗集序》)。

(三)纤细腻

“一痕雨过湿秋光,纨扇初抛自有凉。雾影乍随山影薄,蛩声偏接漏声长。”(《早秋》)这首诗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听觉上描写都十分细致,借景抒情,在读者眼前形成一幅清新的画面,有身临其境之感。

综观淑真诗,春夏秋冬之景,无不精心描绘,体味诗歌意象所创造的意境之美,感受其中传达的深情。

(四)景物情化

“有我之境,以我^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7]淑真笔下的诗,创造的多为有我之境,寄情于景,使景物有着人物般的感情,通人性、懂人情,给予诗人以心灵上的寄托。如:“江风也似知人意,密递清香到室中。”(《咏梅》)风解愁情,梅花的清香打破了诗人孤寂的心情。“莫做寻常看,嫦娥亦解愁。”(《中秋》)月的通人性,于此诗中有所体现。故孙寿斋赞赏说:“朱淑真禀嘲风咏月之才,负《阳春》《白雪》之句,凡触物而思,因时而感,形诸歌咏,见于词章,顷刻立就,一唱三叹,听之者多,和之者少,可谓出辞之标格矣!”(《断肠诗集后序》)

此外,淑真之诗也有豪迈之作,如“帘外有山千万叠,醉眸浑作怒涛看”“何当拨去闲云雾,放出光辉万里清”。

但淑真诗的主体风格依然围绕“断肠”二字,多感伤、愁怨之诗篇。

“翰墨文章之能,非妇人女子之事,性之所好,情之所钟,不觉自鸣尔。”敢于向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传统礼教抗争,是朱淑真的个性使然,虽多闺阁愁怨,亦有豪放之作。断肠之音,余音犹在。

注释:

[1]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六)。

[2]钟惺:《名媛诗归》(卷十九),明刊本。

[3]许玉缘:《校补序》。

[4]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诗词序》。

[5]田艺蘅:《纪略》。

[6]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7]王国维:《人间词话》。

参考文献:

[1][宋]朱淑真.断肠诗词[M].长春:长春古籍出版社,1983.

[2][宋]朱淑真.朱淑真集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3]苏者聪.宋代女性文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朱淑真范文第3篇

在一个风行把文艺理论当高等物理来搞、把文学论文写成电器说明书的时代,重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是有意义的。作者并不严谨,对个人记忆过于自信,引用原作偶有字词出入,而且,基本上没有论证,只给出结论,口无遮拦,直接说什么样的诗好什么样的诗不好,喜欢谁不喜欢谁,然而,判断相当准确。这样做的原因之一,大约是他写的那些词人全都死光了,谁也无法从坟里跳出来找他算账,原因之二才是重要的,文学尤其是诗,原本就不需要论证,就像玫瑰为什么开花毋须论证——论证玫瑰开花的动机,那是世界末日才会发生的事。

王国维的任性令人愉快。

但是,通读完毕,发现对李清照只字未提,始觉这任性实在是有些过分了的,这相当于提到微软,不提比尔·盖茨,提到二战和法西斯,不提希特勒。说某人写得不好,说明还是瞥过几眼的,而连提都不提,则是鲁迅所说,最大的蔑视是连眼珠子都不转过去。

忍不住猜测,这是否跟静安先生重北宋轻南宋有关?照他那“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词这种文体,自是“北宋风流”,在南宋为“羔雁之具”;还有,在他心中,北宋才算正统,而偏安的南宋实在是一个没有骨气的朝代,除了抗金的辛稼轩之外,其余词人大都只配作反面教材——但这样还是解释不了,为何李清照这个跨了两宋的词人,还表过“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决心,到头来竟连做反面教材的资格都没有。

那么,继续猜测,是否还跟李清照改嫁有关?王国维为殉一个朝代可以“扑通”跳湖,他大概认为李清照为了殉夫,至少该去跳江,晚年她居住的江南处处江河湖泊,想跳很容易,除非不愿意跳。而李不但在丧夫后未跳江,还改了嫁,不仅改嫁,后来又不喜欢那人了,竟至休夫——是可忍,孰不可忍?

对李清照尚且如此,朱淑真就更轮不到,“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这种词还算不上“下半身”写作,却也不是好榜样,女人倘若都如此不安于室,世界岂不乱了,怎么对泱泱中华几千年灿烂文明交待?归根到底,王国维不喜欢女人写作,这似乎可用来解释他为何终至连李清照都不肯提的地步,这道理朱淑真懂得,她说“女子弄文诚可罪,哪堪咏月更吟风?”

接下来读冯沅君女士陆侃如先生的《中国诗史》,又吓了一跳。以人名列目录,却没把李清照列进,好不容易在内文查到她,是在北宋词第五章,此章标题是“晏几道、秦观等”,李清照就在那个“等”里。对于重要作家,都列年表,周邦颜姜夔都有年表,李清照没有。似乎实不好回避了才勉强写到李清照,给的篇幅很少,其中所引词作都不是她的名篇和一流作品,仿佛刻意要把她的佳作藏起来,免得后人看到,最后提及世人对李的好评,竟持保留态度,说要等《漱玉词》全部考古发掘后才可下结论,意思是我们现在读到的漱玉词都还不够好。全书未提朱淑真,仿佛这个女词人未曾存在过,是被臆想和杜撰出来的,倒是提及毛滂、田为、蔡伸、吕滨老、程垓、高观国、张镃之流,恕我孤陋寡闻且势利眼,他们是谁,写过什么,全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了。就是这样,一部把犄角旮旯的诗人也悉数收进的煌煌巨著,里面或重或轻地提到许许多多陌生名字,却不肯给朱淑真一个字。我猜,宋词两章,是陆先生写的吧,不像是、也不该是冯女士写的。

朱淑真范文第4篇

珍珠怎么煮:

1、首先准备木薯粉、红糖、温水适量。

2、然后将红糖用温水溶解,再缓慢的倒入木薯粉中,边加入边搅拌,直至成絮状。

3、接着用手揉搓木薯面团至表面光滑无颗粒物,再做成小剂子,揉搓成小圆团。

4、表面撒上适量的干木薯粉,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粘连。

朱淑真范文第5篇

对于诗三百,我从来就是敬而远之,因为被畏难情绪一直笼罩着,三十年不敢越雷池一步。有时心痒,拿出书来,也是只言片语地看看而已,既不求甚解,又懒得思考。这样看书结果可想而知,故一遇有人谈诗三百,就只能佯装未闻,充当听众而已。但是,我对诗三百中的爱情表达一直是情有独钟。比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等,诸如此类,读之似无羞涩之感,男女情爱,像是天造地设,自由也自然,淑女窈窕,人人可求之,诗中的君子似为男人涂脂或加冠,实则大可不必。“逑”之应是自由的事。“与子成说”当然是应该“执子之手”,这是自然流露;“与子偕老”乃理想也。看来古人之爱恋的流露是自由、自然外加理想的,这样的爱也许平淡无奇,但也合情合理,似无欺诈之潜伏,也无财产纠葛之担忧,爱的简单也浪漫,当然也用不着送上“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来表心意。

《汉乐府》里就有了海誓山盟:“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誓言何其感人,似可感天地泣鬼神也!令现今庸杂人等引用(或说利用更加恰当些),不知现代人引此誓言有否脸红的感觉,我倒是替他们心跳的。“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何等无奈?爱情渴求的底线竟如此之低。爱情如果发展到用誓言来表达多少有点儿不言“阿堵物”的意思,如当今买保险,该发生的与保险何关?难道爱真能防患于未然?这样的句子读来竟由不得脸红,爱由自由、自然变为表达是感情的升华还是萎谢,真该闭上眼睛仔细想一想了。

后来的唐宋诗词里几乎唱尽了爱恨情仇与幽怨相思。温庭筠、李Z、李煜都是写情的高手;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的情诗更是穷极而工;李清照、朱淑真是说不尽的柔肠寸断。撇开诗人们的身世,仅就他们写的情诗就足够后人欣赏一辈子了。“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朱淑真《减字木兰花・春怨》),此亦淑女也,或称淑女加才女更确切,君子求得,却不甚惜之,不予呵之护之,令其孤独难耐,日夜苦吟断肠之词。读朱淑真《断肠集》,一册读罢竟有一百六十余处用“断肠”两字,其情何其凄凉?其君子何其轻薄?令后世君子为红颜叹惋也!当然元遗山的词还是别有趣味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子还是令人深思的,除了海誓山盟,除了爱恨情仇,除了幽怨相思,爱还有“生死相许”的品质,这品质怎能不叫人垂涎?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纳兰容若来了,他的词是值得一提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首《长相思》是作于他跟随康熙皇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时。他睡不着,不应该是风声雪声所致,而是对爱妻的相思所致,“故园无此声”那是当然的,故园只有娇妻依人的身影和爱意。纳兰的爱是很真的,爱妻走后,他也郁郁而终。遍观古今君子,有几人能像纳兰这样才情高绝,又出身高贵,爱人又爱得如此真挚,爱的人走了,他便不自苟活,这样的爱只能前无古人后少来者!

中国诗歌本来以抒情为主的,抒情诗成就了多少诗人的名声,这恐怕是数也数不清的。对于情诗,欣赏之余,莫辨真假,令人感觉汉语文字的组合在优美和含蓄下掩盖了多少真实的情感和思考?幸好我们通过诗可以了解古人的爱情,这是文学作品的记忆或记录功能(诗言志,志或为一记录也)。对文学作品欣赏可以让我们记忆或想象好多过去的美好,也让我们能联想古人情怀的博大与宽广,能让我们思考与反思文字下面含蓄蕴籍的更多内涵。好多情诗还是叫人看出了假来,这就要重复历代仁人志士都会感叹的“人心不古”了。想来想去,还是古人的爱情比较纯洁美好。我们再来看这几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没有海誓山盟,只有说“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说这姑娘要出嫁了,你的家庭一定会和和美美。爱情有祝福其实就足够了,扯别的就没多少意思了。再看这首《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这是投桃报李典故的出处,爱情不是交易,“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还不够吗?这里要再加一点儿海誓山盟就画蛇添足了。回过头来再看这首《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真的,人这一生能对心仪的人执子之手,夫复何求?不管生活中是风霜雨雪,只要执子之手,每一刻都是如此的美好,每一刻都是如此动情,每一刻都值得用所有的时光去慢慢回味……有了这样的爱情,我们还需要在花前月下海誓山盟吗?还需要那样轰轰烈烈一见钟情吗?我想我们还是应该渴望能有这样一份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们相信就如经济社会中钱的无所不能一样,我们也相信人类的爱能回归本真,能回归“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们相信爱一定能回归原初的真实和朴素。

相关期刊更多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新疆农业科学院

茶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药物与临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