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下肢深静脉血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下肢深静脉血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防治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严重威胁机体健康的疾患,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由于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脑栓塞及远期的深静脉功能不全,被公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有效的预防很重要。现回顾分析2003年7月至2009年10月本科32例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58~82岁。左下肢18例,右下肢14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例;术前合并心脑血管疾病14例,糖尿病9例,既往有血栓病史3年以上者7例。受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 d~1个月。

1.2 方法 分别于腰麻或硬外麻醉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DHS内固定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前2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剂量根据体重调整,连用1周。术后常规抗炎、抗凝治疗。关键是加强预防措施:抬高患肢,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口服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凝聚;患者术后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主诉即行超声波检查,或静脉造影确诊。确诊后立即给予尿激酶溶栓,剂量每次8万U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500 ml中静脉注射,2次/d,连用7~10 d。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中,20例治疗7~10 d症状消失,双下肢对应平面周径相等, 9例好转,肿胀减轻,症状消失,双下肢对应平面周径相差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静脉血流滞缓:术中患者制动、止血带的应用和麻醉可使周围静脉舒张,术后卧床,肢体处于被动,都能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流速度减慢后,可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停滞于血管壁,形成血栓;静脉壁的损伤:术中被动、肢体长时间被扭曲、反复脱位、复位等对肢体、血管的牵拉、组织缺氧、既往静脉血栓史、手术中暴露髋臼时直接造成的股静脉局部损伤、撕裂伤均可造成血管壁的损伤,促使血栓的形成;血液高凝状态:患者多属高龄,常合并内科病症,且因关节病术前长期卧床等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手术期间失血过多或过量输血、血小板粘附性增大等均为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3.2 DVT的预防 加强并作好高危人群的宣教工作,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警惕性。手术后早期指导患者主动进行功能锻炼,抬高患肢、保持患肢置外展15°中立位外,应加强下肢的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滞留。患肢平卧时,下肢主动定期活动,做踝关节的屈伸活动。减少止血药物的应用,避免形成血栓。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最好选择上肢静脉穿刺。选择静脉的小分支输液时,针头宜细,拔针后棉球按压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静脉凝滞,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减少DVT的发生。

3.3 DVT的观察 严密观察患肢的肿胀程度、温度、肤色、动脉搏动及患者的感觉。一旦发生DVT,严格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暂停患肢功能锻炼,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活动过度和用力大便引起静脉压增高使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鼓励患者深呼吸,多咳嗽,预防肺栓塞。

3.4 静脉血栓脱落的预防 骨折患者卧床期间DVT形成后,栓子脱落是并发急性肺栓塞的主要原因,要注意观察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和下肢静脉的充盈情况,必要时做四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观察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必要时测量双下肢相应部位的周径。一旦发现DVT,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保持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 cm,下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的肿胀。在血栓形成的急性期绝对卧床,制动,严禁挤压,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

3.5 治疗 对于出现DVT症状的患者,血栓形成后3周内要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不得按摩患肢或剧烈活动,以免造成栓子脱落。注意患肢保暖,室温保持在25℃左右。严密观察皮肤温度及颜色的变化,并做好记录。我院一般用低分子肝素钙,剂量根据体重调整。也可口服华法令,但有出血的并发症,应严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综上所述,术后患肢制动,长期卧床等均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局部组织因缺氧和细胞代谢障碍可使局部凝血酶聚集及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下降,而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血压或既往有栓塞病史者,DVT发生率较高;高龄骨折患者又需要长期卧床者,从入院开始就强调DVT预防的必要性;术前2 h就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剂量根据体重调整,连用1周。术后常规抗炎、抗凝治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避免卧床时间过长或制动过久,减少DVT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Byun SS Evalua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with multidetector row CT after orthopedic arthroplasty: a prospectivestudy for comparison with doppler sonography,kohean 1Radiolm,2008, 9(1)59.

[2] 胥少汀.骨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3.

下肢深静脉血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进展

1 DVT的病因学

1946年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如手术后、长期卧床、骨折固定等。而外科手术和创伤是DVT最常见的诱因。另外,由于静脉介入技术的广泛开展,如静脉插管、血液透析、化学治疗等,DVT的发生率可达30%[1]。血栓形成后,除自动消融外,其余都将经过扩展、繁衍、机化、壁化和内膜化过程。

2 DVT 诊断方法

下肢DVT的典型表现为小腿不适,水肿,静脉曲张,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但实际上下肢DVT 的起病隐匿,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易于漏诊。故对下肢DVT的诊断不能单纯依靠临床表现,应辅以一些辅助手段[2]。

2.1下肢静脉造影 是公认的诊断下肢静脉疾病的金标准,可使下肢静脉直接显影,准确地判断有无血栓及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好侧支循环。

2.2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波 是临床上诊断下肢DVT的首选方法,其诊断准确率可达95%。不但可以显示血管的结构,还可以动态观察血流状况,显示形成的部位、范围,了解管腔阻塞程度,评价疗效,操作简便。

2.3D-二聚体含量测定 目前,多以D-二聚体>400ng/ml作为阳性判断标准[3],也是筛查DVT的一种手段,测定结果阴性可排除DVT的诊断。

2.4CT DVT发展到PE阶段,CT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2.5磁共振静脉造影 可以鉴别新旧血栓,敏感性达90%,特异性达95%。

3 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取栓两类,应根据病变类型及实际病情及病期决定。

3.1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周围型及病期在3d以上的中央型和混合型及不宜手术治疗的患者。

3.1.1一般处理 采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及局部湿热敷等措施。卧床时间一般为10d,当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缓解后,即可进行轻便活动。起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

3.1.2溶栓疗法 主要用药是尿激酶、链激酶及rt-PA等。溶栓疗法分为全身或局部溶栓。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是在1w以内,对于发病7~10d的效果尚可,对于病程10~60d的患者效果较差,而超过60d的后遗症期患者基本无效[4]。 链激酶具有免疫原性,易发生过敏发应。

尿激酶由人肾小管产生,无抗原性,是目前主要使用的溶栓药物,可以直接裂解纤溶酶原肽链中的精氨酸(560)-缬氨酸(561)之间的肽链发生断裂,使无活性的单链纤溶酶原变为有活性的双链纤溶酶。双链纤溶酶是一种活性极强的丝氨酸蛋白水解酶,它不仅可以水解循环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多种凝血蛋白,而且可以溶解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其降解产物以溶解血栓。DVT患者给予100万U尿激酶联合抗凝治疗的方法安全有效,开始3d内闭塞患侧小腿静脉,穿刺患侧足背静脉注入10万U尿激酶,再给予尿激酶100万U于12h滴注完毕,能够使DVT患者患肢静脉内血栓溶解的成功率显著提高[5]。rt-PA能快速恢复血管通畅性,从而降低心肌梗死死亡率。

3.1.3抗凝疗法 常用普通肝素和香豆素衍化物。肝素适用于无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不全、肝素过敏或有肝素抗体产生时禁忌使用[4]。有文献报道使用低分子肝素、银杏达莫可取得更好的疗效。普通肝素疗效确切,但其半衰期短,过度抑制凝血酶,易发生出血、血小板减少及骨质疏松等副作用。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比较,半衰期长,抗凝血因子Xa活性强,而对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不大,不明显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故出血副作用小,一成为近年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首选药物。银杏达莫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还能清除自由基和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能使血管再通,恢复灌注,故可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和银杏达莫合用抗凝作用增强,使疗效提高,值得推广[6]。

3.1.4祛聚疗法 包括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双密达莫和丹参等,常作为辅助疗法。

3.1.5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学认为DVT属于"脉痹"范畴。中医治疗本病,在肢体水肿的消除、血管再通、侧支循环建立、防止复发以及后遗症的改善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疗效确切,尤其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3.2手术疗法 符合下列条件的可施行手术取栓:①病史不超过5d,中央型和混合型DVT;②无重要内脏器官(如心、脑、肝、肾)功能障碍;③65岁以下有工作能力者。手术取栓的优点为一次取出深静脉中大量血栓,为主干深静脉的的通畅和深静脉瓣膜功能的保留提供了最大可能,同时对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快速减深静脉压力低,尽快解除下肢淤血状态提供了帮助,并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变为可能[7]。

3.3介入治疗

3.3.1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IVCF) 其优点为可有效地减少下肢DVT并发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且手术风险小,易操作,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采用,但远期的并发症有深静脉血栓再形成、滤器处形成血栓、滤器移位、腔静脉穿孔等,必须重视此手术的必要性。只有在严格掌握IVCF植入指征的情况下,根据不同患者选择合适的IVCF,才能更好地体现IVCF在近期预防或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的肺栓塞的有效性,但其近远期并发症仍应引起重视[8]。

3.3.2导管溶栓术 是通过静脉将溶栓导管直接插入血栓中,通过导管注入溶栓药物,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以溶解血栓,同时在导管鞘中注入LMWH,以阻止血栓的蔓延 [2]。还有注入尿激酶,剂量是1000~4000u/min,血栓完全溶解率可达31%,50%以上的溶解率可达52%[7]。置管入路主要有:①经颈内静脉置管;②经健侧股静脉置管;③经患侧静脉置管;④经患侧大隐静脉置管;⑤经健侧股动脉置管;⑥经患侧小隐静脉置管。有报道静脉穿刺置管在超声的引导下进行,溶栓药物直接与血栓接触,提高了溶栓效果,提高瓣膜功能保存,缓解症状,改善肢体静脉回流,同时减少溶栓药物的使用剂量,降低PTS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超声显示清晰,定位准确,操作简便,穿刺成功率高。

3.3.3静脉球囊扩张成形、血管支架置入术 在去除静脉血栓的同时,对狭窄闭塞性病变可经过静脉球囊扩张成形、血管支架置入术恢复静脉通畅,减少术后复发。

3.3.4其他 如超声消融术、Amplatz血栓消融器溶栓术、机械血栓消融术(PMT)、双球囊保护取栓术和基因疗法,具有创伤小、无痛苦、疗效显著、疗程短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接受。

4 并发肺栓塞的防治

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介入的方法在栓塞的静脉内放置滤网,防止血栓的脱落。

综上所述,早期确诊是治疗下肢DVT的关键。下肢DVT的治疗是一个综合过程,正规的抗凝治疗是基础,溶栓治疗及手术取栓术因效果不满意应慎重,介入治疗这一微创技术的出现及发展,为下肢DVT的治疗拓展了空间,而基因工程的研究为下肢DVT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柳松,班东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并发症治疗进展[J].天津医药报,2011,39(7):665.

[2]董梅,齐宝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J].医学与哲学,2011,32(6):51-52 .

[3]田明夏,李娜,王豪夫,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的变化[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2):182.

[4]骆广义,宋海屏.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46(9):955.

[5]王飞.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3):288.

[6]马红燕,高宏伟,刘素波. 低分子肝素联用银杏达莫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1,25(3):193.

下肢深静脉血栓范文第3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2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48-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较常见周围静脉血管病变,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盆腔手术后(剖腹产,子宫切除术,)骨盆骨折,股骨颈骨折,病人最为常见。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以预防肺栓塞,猝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就我院2001年1月――2010年12月,十年期间,共收治52例病人做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52例,男21例,女31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50岁,左下肢50例,右下肢2例,病程2小时-50天。其中剖腹产术后18例,子宫切除手术7例,骨盆骨折10例。股骨颈骨折5例,长期卧床2例,不明原因10例。

1.2 临床诊断 ①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患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加深,胫骨粗隆下10厘米处,患肢周径大于健肢周径1厘米。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确定栓塞部位,程度,管腔狭窄情况,栓子大小,可反复检查,方便,有效。③下肢深静脉造影。

1.3 治疗方法

1.3.1 一般处理 卧床休息7-10天,抬高患肢,穿弹力袜,有利于静脉回流,预防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治疗基础病,如高血压,糖尿病。

1.3.2 药物治疗 ①溶栓治疗,在无溶栓禁忌的情况下,用尿激酶针150万u+生理盐水250m12小时滴完。然后用生理盐水500ml+肝素钠针25000U持续静滴,应用七天。在应用过程中,根据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调整滴速。②在应用第五天加服华法令片口服,监测凝血四项,根据国际标准生化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调整华法令片用量,一般服药3-6个月。(必要用同一厂家生产的华法令片)。③可以配合丹参针静滴。

1.4 疗效评价 ①痊愈:症状消失,患肢与健肢相比周径小于1厘米,彩色多普勒示,静脉管腔无血栓。②显效:症状明显缓解,患肢与健肢相比周径小于2厘米,彩色多普勒检查静脉血流通畅,管腔不光滑,血管内径>70%。③有效:症状缓解,肢体肿胀,彩色多普勒检查静脉有血栓残留,血管内径

1.5 治疗效果 本组52例中治愈21例,好转30例,无效1例(病史较长)总有效率98%。

2 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流高凝状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大都发生在制动状态。尤其是外伤手术后。手术创伤可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具有强烈抗凝作用的蛋白C减少,造成高凝状态。手术时及手术后要卧位,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液瘀滞在静脉内,有大量的白细胞聚集,在移向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的过程中,易造成内膜损害,激活凝血过程并发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左下肢血栓明显高于右下肢。原因与解剖有关。左额总静脉受左额总动脉压迫。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尿激酶针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后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的凝块,还能降解血液循环中的纤维蛋白酶原,凝血因子V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溶栓作用。能提高血管ADP酶溶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应用尿激酶针后要持续用肝素针,预防血栓再形成,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而增进后者对活化的Ⅱ.Ⅸ.Ⅹ.Ⅺ和Ⅻ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从而妨碍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在应用肝素针过程中监测APTT,一般延长正常值1.5-2倍。华法令片在体内有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抑制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的合成。从而使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防治血栓再形成。应用中监测INR、PT,要求达到正常值1.5-2倍。通过对我院10年来收治的5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分析,病程短,疗效好,病程长,疗效差。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疗效重要。

参考文献

下肢深静脉血栓范文第4篇

一 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态度诚恳,让患者发泄心中抑郁,运用科学理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增加其自信心,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二 护理措施

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术后的肢体锻炼,对于手术时间较长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术后六小时协助患者做下肢伸屈活动,改善足趾与肢体血液循环,对于术后24小时不能下床活动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鼓励做深呼吸,促进血液回流,协助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翻身,鼓励床上做肢体活动,活动不便者,应做肢体上下被动活动或腓肠肌的按摩,以便改善下肢血运。

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密切观察肢体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静脉波动情况,患肢供血障碍,局部压迫易引起缺血、缺氧要注意保持床单的平整、清洁,及时更换已污染的床单,防止褥疮。

三 用药观察

尿激酶: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在使用过程中应现用现配,以免效价降低,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进入体内,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作相应化验并做好记录。

肝素: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深层脂肪注射,由于肝素应用不当容易引起出血,固应严格掌握适应征、禁忌症、用量及方法。

四 预防措施

1 避免长时间卧床

2 卧床期间要定时翻身,改变,一般每1―2小时翻身活动,避免在膝下垫枕过度屈膝,造成血液回流障碍。

3 尽早下床活动有利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4 静脉输液患者如需长时间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应注意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条静脉反复穿刺,尤其是使用刺激性药物,更应该注意尽量保持好静脉。

饮食应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以减少血液黏稠度,低盐饮食改善血管壁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清淡饮食可防止刺激性食物对血管的刺激,高热量高纤维饮食可补足机体所需能量,避免大便干燥困难,造成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5 预防静脉管壁负担,术后慎用止血药,保护静脉,静脉壁损伤也是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尽量使用留置针,尤其在使用甘露醇等刺激性药物时注意保护静脉,避免药液外渗,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瘫痪侧肢体的静脉置管,每日热敷穿刺处二次。深静脉血栓要适当应用止血剂: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止血剂用法,一般术后24―48小时即应停用,长时间止血合剂无明显治疗作用,反而增加血栓形成危险。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范文第5篇

    1 预防措施

    1.1剖宫产后,由于麻醉作用及镇静,使肌肉松弛,丧失收缩能力,“肌泵”功能严重障碍,加之妊娠后因血液中雌激素浓度升高,使静脉血管壁变薄、松弛,弹力下降,血管瓣膜的功能与血管周围保护作用减弱及随着胎儿增大,羊水增多,子宫在骨盆内相应扩大压迫下腔静脉并使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流滞缓,血液淤滞等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原因之一。故临床护理时:

    ①术后定时协助产妇翻身,作深呼吸和咳嗽动作,抬高肢体,按摩腓肠肌,如一手或双手按法或揉法自窝至跟腱用力按揉数分钟。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②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运动,如加强踝关节屈伸运动,必要时可以间断挤压腓肠肌及股四头肌的收缩练习,膝关节尽量伸直,大腿前方的股四头肌收缩。踝关节尽量背伸,缓慢抬起整个下肢大约15cm,保持5秒钟,再抬起,促进血液回流,减轻静脉淤滞。同时可以采用中医的穴位按摩及中药足浴来护理产妇。如足三里、三阴交、隐白穴、太冲穴等。刺激这些穴位的同时还应配合中药足浴,如艾叶30g、红花30g、川椒15g、鸡血藤15g、透骨草15g、秦艽15g、千年健15g、桂枝15g、牛膝15g、刘寄奴15g为一剂,加水至8000mL,左右,煎至6000mL,水温保持39-42℃。盛入口径约30cm脚盆,置于床尾,将患者的脚放入盆中,药液没过脚面,浸泡10-15min.擦干双脚。注意如有:患严重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者不宜足浴。任何外来刺激都可能加重心脏负担。饭前、饭后30rain不宜进行足浴。足浴时足部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造成胃肠及内脏血液减少,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浴后,应立即擦干脚部的水,穿上暖和衣服,以免受凉感冒。足浴的时候,由于足部血管受热扩张,使头部血液供应量减少,息者可能会出现头晕的症状。这时候应暂停足浴,让患者平卧片刻后,症状就可以消失。也可给患者冷水洗脚,使足部血管收缩,以缓解症状。如果足浴中使用的药物引起了皮肤的过敏,应该立即停止足浴的治疗。必要时可以找医师进行治疗。泡足前必需用肥皂清除污垢,忌用碱性大的洗衣肥皂,选用碱性小或不含碱性的香皂或沐浴液,以免过分洗去皮脂而引起皮肤干燥,泡足过程中若药液冷却,应加热后再用。饭后不能立即进行足浴,以免影响消化。因为足浴可加强胃肠蠕动,为保证足浴治疗时间,足浴前应排尽大小便。足浴前应对患者进行心理调护,详细解释足浴的作用及方法,以取得患者的配合。病室环境宜安静舒适,室温适中,不要直接吹风,最好配以柔和的灯光和音乐,让患者心旷神怡,精神放松。水温保持温热,太冷易引起感冒等不适,太热会烫伤皮肤,尤其糖尿病患者浸泡水温更不宜太高。凡烧伤、脓疱疮、水痘、麻疹及足部外伤者不宜足浴。足部皮肤皲裂者水温不宜太高,泡洗后擦干应涂上凡士林等。冬天应在膝盖上加盖大毛巾保暖,足浴后立即擦干双脚,冬天注意足部保暖。所用物品需做得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足浴过程中应加强疴隋观察,注意患者神志、面色、汗出等情况,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并报告医师处理。护理人员在进行中药足浴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要点完成。按照穴位及中药足浴的方法就可以改善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改善体质防止疾病的发生。

    ③由于手术创伤、炎症等造成肢体肿胀和淋巴回流障碍引起的水肿,极易与深静脉血栓混淆。以至于发现病情晚,不能及早发现病情。故护理查房时,当患者肢体肿胀、疼痛,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小腿肌肉饱满、坚韧、压痛明显者应考虑深静脉血栓,及时通知医师切勿将血栓形成引起的疼痛,误认为一般刀口疼痛,以免延误处理时机。

    1.2避免血管内膜的损伤剖宫产患者,由于手术机械性损伤,使静脉受损激活凝血系统,并吸附大量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而发生深静脉血栓。此外术中术后静脉穿刺时局部血管损伤,也是发病原因之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护理时:①提高静脉穿刺技能。②进行注射高刺激性强的药物及各种溶液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穿刺。③持续滴注不超过48h,如局部发现炎性反应,应立即用中药消炎液外涂,同时重新建立静脉通,减少静脉血管内膜的损伤。

    1. 3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手术、麻醉、应激等均能使全身血液进入高凝状态。护理时:①饮食宜健脾胃易消化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食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类食物,忌辛辣之品。②戒烟,烟中有尼古丁,对血管有强烈的收缩作用,增加了血液黏稠度,因此,向患者反复宣传吸烟的危害l生。③对术后进行静脉注射,发现回流差或采血后血液陕速凝固等现象时,提示有高凝状态加剧的倾向,应建议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④术后3d,对年龄4O岁以上,手术时间超过3O分钟,有深静脉血栓史,有继发诱因和凝血异常者,预防性口服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的中药或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曲克芦丁、前列腺素E1、纤溶酶等,祛聚降纤药物。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小板聚集,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

    2 护理措施

    2.1护理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患肢抬高20~30cm,以利静脉回流。严重热敷,针刺和按摩,以防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

    2.2病情观察护理时密切观察患肢肿胀程度,皮肤颜色,温度及末梢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患肢周径的变化,分别在髌骨上缘15cm,胫骨结节下10cm逐日进行测量,同健侧肢体相比较,并记录。

    2.3观察用药后的反映因急性期治疗使用尿激酶、纤溶酶等药物进行溶栓抗凝、降纤等治疗,故需严密观察出血倾向,如针眼部有无青紫或血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有无鼻衄或牙龈出血,伤121有无渗血或出血,并定时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凝血四项等,为准确用药提供依据。

    2.4肺栓塞的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发生的主要原因。该病主要表现为:突发性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及咯血等组织缺氧症状。发现上述症状后,立即给与生命体征监护,建立静脉通道,高流量氧气吸入(每分钟4-6/升)。同时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配合医师抢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