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药抗生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芦荟类:芦荟具有杀菌、消炎、止痛、修复等明显的功效。芦荟凝胶,对外伤性伤口和烧伤创面的抗菌消炎、生肌修复的功效是非常非常的好,且没有什么毒副作用。如有遇急性肠炎时,口服5-10克芦荟凝胶,其作用比痢特灵之类抗生素还管用。
双黄连液类:主要由金银花、连翘、黄芩等中药组成,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咽炎、扁桃体炎等。由于金银花等中药性质比较寒凉,因而出现呼吸道感染伴有发热、出汗、口渴、咽喉肿痛、咳嗽等外感风热症状者适用。
感冒清热类:主要由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紫苏叶、葛根、桔梗、苦杏仁、白芷、苦地丁、芦根等药物组成,具有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的功效。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扁桃体炎等,尤适用于具有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等风寒感冒症状者。
穿心莲胶囊类: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效,适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泄泻痢疾、热淋涩痛、肿痛疮疡等。对急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炎、鼻窦炎、咽炎、喉炎、腮腺炎、支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肠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均有一定的消炎作用。
消炎利胆片类:由穿心莲、苦木、溪黄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消炎利胆,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急、慢性胆囊炎及肝胆结石并发感染者。
文/林玉霞
在临床上,具有抗生素作用的中药非常多。那么,大家在进行自我药疗时,需要准备哪些“中药抗生素”呢?一般来讲,应该准备一些治疗常见感染的中成药,如上呼吸道感染及妇女生殖系统感染等,家庭小药箱可酌情准备能治疗这些系统感染的“中药抗生素”,应付不时之需。
双黄连口服液类 主要由金银花、连翘、黄芩等中药组成,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咽炎、扁桃体炎等。由于组成该药的中药性质多属寒凉,因而出现呼吸道感染伴有发热、出汗、口渴、鼻流浊涕、咽喉肿痛、咳吐黄痰等外感风热症者适用。
感冒清热颗粒 主要由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紫苏叶、葛根、桔梗、苦杏仁、白芷、芦根等药物组成,具有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的功效,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扁桃体炎等,尤适用于具有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等风寒感冒症状者。
穿心莲胶囊类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效,适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泄泻痢疾、热淋涩痛、肿痛疮疡等。对急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炎、鼻窦炎、咽炎、喉炎、腮腺炎、支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肠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均有消炎作用。
消炎利胆片 由穿心莲、苦木、溪黄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消炎利胆,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急慢性胆囊炎及肝胆结石并发感染者。
三金片类 由积雪草、金沙藤、金樱根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益肾的功效,主治下焦湿热、热淋、小便短赤、淋漓涩痛,适用于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属肾虚湿热下注证者。
妇科千金片类 由千斤拔、单面针、金樱根、穿心莲、功劳木、党参、当归、鸡血藤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除湿、益补气血之功效,主治带下病、湿热下注、气血不足症,适用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宫颈炎见上述症候者。另外,慢性前列腺炎、男子免疫不育症、慢性淋病、慢性肾盂肾炎、牙周炎等症亦适合使用。
夏季喝冰啤易引发胰腺炎
文/星辰
小王喜欢喝冰镇啤酒,特别在炎热的夏天他觉得喝上那么一罐冰啤爽心爽肺特畅快。不料这爱好让他今年夏天吃足了苦头。一次和朋友聚会时小王在喝了两瓶冰啤酒后突觉上腹疼痛难忍,朋友见势不妙立即送他去了医院,经过急诊检查后,医生告诉他,他得了急性胰腺炎。
【关键词】中药保留灌肠 ;耳穴压豆 ;盆腔炎性疾病;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49.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06-01
盆腔炎性疾病是(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性改变,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主要症状为下腹痛,坠胀,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轻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严重者可有寒战、高热、头痛、食欲缺乏,若有脓肿形成,可有下腹部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此病好发于性生活频繁或性乱者,产后,术后等,盆腔炎性疾病若未能及时、彻底治疗、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以及炎症反复发作,从而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且增加家庭与社会经济负担。近年来,由于不洁性生活史及各种宫腔操作增多,发病率有有所上升,单纯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我院自2011年起在抗生素的基础上加中药保留灌肠及耳穴压豆治疗盆腔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0例病人均由为我科2011年3月-2014年3月的住院病人,全部符合盆腔炎的诊断标准。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将90例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年龄26~54(平均36)岁;病程5天~7个月,。对照组年龄23~56(平均35)岁;病程3天~14个月。两组在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孕产史等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 :
1.2.1 症状 一侧或双侧下腹痛或下腹部及腰骶部坠胀,乏力,常在月经前后、后或者劳累后加重,可伴有低热、月经增多和白带增多。
1.2.2 妇科检查 ①子宫内膜炎:子宫增大,宫体饱满,压痛;②子宫输卵管炎:子宫一侧或双侧增厚或增粗,轻度或中度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双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受限,可有压痛;③盆腔结缔组织炎:子宫常呈后倾后屈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一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宫颈举痛,或宫底韧带触痛。
1.2.3 B超检查 盆腔间隙积液,炎性包块,可协助诊断。
1.3 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在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未出来之前,先给予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及氨基糖甙类药物静滴加抗厌氧菌类药物治疗,药敏结果出来后可适当更换敏感药物,连用7日。
1.3.2 治疗组:除了上述抗生素静滴外,结合中药保留灌肠,及耳穴压豆活血化瘀,行气之法治疗,中药灌肠方剂如下:蒲公英30g,金银花30g,红藤30g,败酱草30g,鱼腥草30g,丹参15g,三棱15g,莪术15g,加水1000毫升,浓煎至100毫升,保留灌肠,每晚一次,每次200毫升。耳穴压豆:取子宫,卵巢,内分泌,肾上腺,交感,盆腔相对应的耳穴,用饱满的王不留行敷贴固定,每次贴压一侧耳穴,两耳轮换,3日一换,留置期间,每日每穴按压4-6次,每次每穴按压2-3分钟,方法简单易行。
1.4 疗效判定标准:1.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妇检子宫,附件区均无压痛,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正常。2.有效:下腹痛,腰酸痛明显好转,附件包块缩小,妇检子宫,附件区压痛明显减轻。3.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均无明显改变。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资料均使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的检验,P
2 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0.0%,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盆腔炎性疾病指在经期,产后,宫腔操作后机体免疫力减弱,各种病原菌经生殖道入侵引起盆腔生殖器,盆腔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发生炎性改变。由于妇女内生殖器官位于腹腔最低处,炎症吸收较慢,反复发作,引起不孕不育。国外有报道显示有一次盆腔感染发作史的妇女,21%将发生不孕,随着盆腔炎发作次数增加,其发生率也随之上升[2]。西医治疗以应用抗生素为主,其疗程长,远期效果差,易复发,且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扰乱机体内环境。而中药保留灌肠充分利用了盆腔内诸静脉与痔静脉丛相互交错的优势,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盆腔及子宫,附件,从而达到行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效,有研究证明,直肠对中药有效成份的吸收总量和生物利用度均高于口服给药[3]。《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刺激耳部肾上腺穴位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解痉止痛,内分泌穴通过大脑协调内分泌系统,子宫,卵巢,盆腔穴位调节气血,滋养胞宫,配合交感穴位使神经兴奋性增强,配合中药灌肠加强盆腔组织的新陈代谢,使血液循环加快,促进淋巴排毒,减轻盆腔充血,促进渗出液吸收,使炎症消退,减少病情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乐杰,丰有吉.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75-276.
【关键词】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药敏分析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2-1795-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为了解本地区非淋菌性尿道炎(NGU)中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感染耐药现状,3年来对489例疑似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进行UU和MH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不同时间各种药物的敏感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2004年1月~2007年1月本院就诊的疑似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489例。年龄7~73岁,男270例,女219例。
1.2 标本采集:男性患者用特制男用无菌棉拭子插入尿道2~4 cm,女性患者用特制女用无菌棉拭子插入宫颈1~2 cm,旋转并停留20秒取出。标本采集后立即接种到培养基中(不可室温或冰箱保存)。
1.3 试剂和仪器:支原体(UU+MH)鉴定药物选择测试卡由珠海黑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仪器为电热恒温培养箱。
1.4 方法:严格按厂家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将含有标本的培养液充分摇匀后,加入相应孔位,再加2滴无菌液体石蜡,用透明胶纸封盖好,置35℃培养。判断标准为低浓度和高浓度药物孔均不变红者为敏感,低浓度变红、高浓度不变红者为中敏,低浓度和高浓度均变红者为耐药。
2 结果
2.1 UU和MH对大环内脂类5种抗生素3年药敏分析:2004年药敏顺序为交沙霉素(男100%、女100%)、克拉霉素(男73.3%、女77.3%)、阿齐霉素(男76.7%、女65.9%)、红霉素(男50%、女31.8%)和罗红霉素(男33.3%、女20.5%)。其中交沙霉素对男女性患者疗效最好(敏感性均为100%)。2005年交沙霉素(男100%、女98%)仍是对男性患者疗效最好,但在女性中已经出现耐药性。而红霉素(男6.5%、女0%)和罗红霉素(男9.70%、女5.9%)几乎完全耐药,反而克拉霉素(男90.3%、女76.5%)比较敏感。阿齐霉素(男25.8%、女23.5%)变得大量耐药(中介男51.6%、女51.0%)。2006年最敏感的药物是交沙霉素(男87.5%、女100%),其次是克拉霉素(男75.0%、女55.6%),而阿齐霉素(男0%、女22.2%)、红霉素(男0%、女22.2%)和罗红霉素(男0%、女22.2%)对男性患者则无效。
2.2 UU和MH对四环素类3年药敏分析:2004年药敏顺序为强力霉素(男93.3%、女79.5%)、四环素(男86.7%、女70.5%)和美满霉素(男76.7%、女59.1%)。而2005年则是强力霉素(男83.9%、女94.1%)、美满霉素(男83.9%、女92.2%)和四环素(男80.6%、女94.1%)。2006年顺序又是美满霉素(男100%、女100%)、强力霉素(男100%、女88.9%)和四环素(男93.8%、女88.9%)。
2.3 UU和MH对喹诺酮类3年药敏分析:2004年的药敏顺序司巴沙星(男70%、女50%)、氧氟沙星(男66.7%、女47.7%)、洛美沙星(46.7%、女38.6%)和左氧沙星(男46.7%、女27.3%);而2005年为司巴沙星(男51.6%、女45.1%)、左氧沙星(男41.9%、女31.4%)、氧氟沙星(男25.8%、女7.8%)和洛美沙星(男9.7%、女2%)。2006年顺序又变成司巴沙星(男56.3%、女55.6%)、左氧沙星(男31.3%、女33.3%)、氧氟沙星(男6.3%、女11.1%)和洛美沙星(男0%、女11.1%)。
2.4 连续3年12种药物敏感性分析:3年中大环内脂类以交沙霉素最敏感,但随着时间推移,该药也出现耐药性,其中红霉素和罗红霉素在2004年以前对本病比较敏感,但在2005年以后,出现耐药性。奎诺酮类以司巴沙星为代表,但敏感性比前者差,其中洛美沙星、氧氟沙星和左氧沙星2004年比较敏感,但在2006年以后几乎完全耐药。四环素类3种药物疗效节介于前者之间,但随时间改变也出现一定耐药。以红霉素为代表,部分药物在2005年以前耐药性较高,且逐年上升,但2006年耐药性下降而中介上升,有向敏感性转化的趋向。可能是因为这些抗生素使用后不良反应较多,加上目前医疗体制使一些医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滥用抗生素,使本地区较长时间不使用这些药物,导致病原微生物对药物的耐药基因退化所致。
3 讨论
解脲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能独立生存的最小微生物,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在特定条件下可引起NGU[1]。人类尿道能检出的支原体有7种之多。UU本身缺乏细胞壁,影响细胞壁合成的药对其无效,因而临床上常用抑制蛋白合成的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3大类抗生素治疗。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支原体对各种抗生素敏感性在不同地区间差异明显[2,3],主要与不同地区临床医生治疗用药习惯及各地区不同耐药菌株流行有关。四环素类药物由于不良反应较多,目前很少作为首选药物;喹诺酮类抗菌机制为抑制DNA消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活性,研究表明上述酶的基因极易发生变异从而导致菌株产生耐药性[4],因而受临床用药是否规范的影响更大,在耐药流行病学调查中该类药物的耐药性也较为明显。大环内酯由于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模式,组织中药物浓度,尤其是病灶组织细胞中的药物浓度可以富集到血浆中浓度的几十倍,因而成为治疗支原体感染的理想药物,其耐药性变异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2.3]。
我们发现3年中大环内脂类以交沙霉素最敏感,但随着时间推移,该药也出现耐药性,其中红霉素和罗红霉素在2004年以前对本病比较敏感,但在2005年以后,出现耐药性。奎诺酮类以司巴沙星为代表,但敏感性比前者差,其中洛美沙星、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2004年比较敏感,但在2006年以后几乎完全耐药。四环素类3种药物疗效节介于前而者之间,但随时间改变也会出现一定耐药。以红霉素为代表,部分药物在2005年以前耐药性较高,且逐年上升,但2006年耐药性下降而中介上升,有向敏感性转化的趋向。可能是因为这些抗生素使用后不良反应较多,加上目前医疗体制使一些医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滥用抗生素,使本地区较长时间不使用这些药物,导致病原微生物对药物的耐药基因退化所致。支原体对原本敏感的药物逐渐产生耐药,同时不同文献的报道药敏情况各不相同[5],这可能与患者发病不规则用药、乱投医或用法依从性差有关,特别与患者采用非推荐药物且治疗量不足有关,药量不足可以诱发支原体的耐药性。因此建议应参考本地区试验药敏结果选择最敏感的抗生素,且须足量,才能尽可能控制支原体耐药趋势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宋 韬,冯 谊,王望梅,等.武汉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药物敏感性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性病杂志,2004,20:352.
[2] 孟冬娅,何 莉,陈渝宁,等.857株解脲支原体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6,6(1):50.
[3] 罗迪青,周晓琳,何定阳,等.2001年~2004年我国解脲支原体分离和耐药情况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20(4):210.
[4] 向 斌,武济民.喹诺酮类药物对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抗菌作用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3(3):184.
抗生素与抗菌药和消炎药的区别
严格意义上来说,消炎药和抗生素是不同的两类药物。抗生素不是直接针对炎症来发挥作用的,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杀灭微生物;而消炎药是针对炎症本身的,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抗菌药和抗生素则是大范围和小范围的关系。抗生素是针对所有生命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肿瘤细胞等,抗菌药物主要是杀灭细菌的。抗病毒和抗细菌的药物都可以包括在抗生素的范畴中。抗生素是比较广义的,而抗菌药物则比较专一。
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及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指征
对于感染性疾病而言,用药前应对病原菌进行检查。临床必须根据患者特殊情况使用不同的抗菌药。基本原则是:①不良反应小的;②剂量要充足;③间隔合理;④一旦感染控制住应及时停药。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易引起菌群失调。
应严格掌控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指征:①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和败血症等;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如腹腔脏器穿孔所致腹膜炎和创伤感染等;③感染部位一般抗生素不易渗入,难以发挥单一药物的充分疗效者,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联合应用抗生素注意的问题
混淆诊断延误病情:因随便联用几种药物无针对性,达不到诊断目的,使病情变得不典型,细菌培养结果亦受干扰,因此难以诊断,疾病未得到根除或延误治疗时机。
增强毒性或过敏反应:尤其合用毒性重叠的药物如氨基苷类均能引起毒性反应,如卡那霉素等。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青霉素、链霉素,其抗菌机理和不良反应相似,联用不能扩大抗菌范围,且不良反应相加。
青霉素与先锋霉素结构相似,抗菌谱相似,两药之间交叉性过敏,合用可增加不良反应。青霉素与氨基苄青霉素均属β-内酰胺药物,后者是人工合成青霉素类药物,在青霉素结构的α位上有一氨基,故两者有交叉过敏。青霉素与红霉素抗菌机制相似,联用可发生药理性拮抗及降低药效,而红霉素多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萄球菌感染或青霉素过敏者。
滥用抗生素,对肝、肾、神经系统带来不良后果。①肝功能不良时慎用或避免应用红霉素、利福平、二性霉素B,其原因是红霉素主要在肝脏摄取、排泄,当肝功能不良时会加重肝脏负担,引起转氨酶过高,直接损害肝脏。利福平可致高胆红素血症,氯霉素引起肝细胞毒型黄疸及肝脂浸润。二性霉素B可导致黄疸。②肾功能不良时使用氨基苷类抗生素,直接引起近肾小管损害,长期使用对老年人易引起肾毒性,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因效较强而用量较小,故肾毒性低,合用林可霉素可降低肾毒性。③神经系统:青霉素用量过大或鞘内注射,可引起脑膜刺激征或中枢兴奋致惊厥,氨基苷类肌注可引起第八对神经症状,表现为耳鸣、耳聋或前庭障碍等。④针对患者的情况合理用药,患者的病理、生理及免疫情况可影响药物的作用,对不同的患者使用抗菌药品,品种、剂量均应有所不同。
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
细菌本身因素细菌可通过突变或获得耐药质粒而产生耐药性,一种细菌可通过多种耐药机制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细菌耐药的普遍性随地理区域和时间而变化,但对每一种抗菌药物耐药迟早都会出现,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抗菌药物广泛应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耐药菌只占少数,难与占大多数的优势敏感菌竞争,只有敏感菌因抗菌药物的选择作用而被大量杀灭后,耐药菌才能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取代敏感菌的地位引起感染。另外,抗菌药物在农业、畜牧、水产方面的滥用实际上是杀灭了敏感菌株选择了耐药菌株,这些耐药菌株可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可见,抗菌药物的使用和滥用是医院感染发生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盲目应用广谱抗茵药物细菌的耐药方式和耐药率在医院和医院间、地区和地区间均不同,缺乏本地区细菌耐药性的流行情况,盲目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缺少联合用药缺少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是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个体化联合用药治疗方案可以缩短疗程、减少每日用药剂量,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医学新技术的应用静脉导管、人工瓣膜、介入治疗等新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为一些机会致病菌提供了进入人体的通道,这些机会致病菌比有毒力的致病菌更易产生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