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生活小常识

小学生生活小常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生活小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生活小常识

小学生生活小常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67-01

在小学数学中融入生活常识,就是我们常说数学生活化,自然要回归于生活。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于现实,学会解决生活问题是小学生的基本素养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应当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生活化”的概念,就是从学生的日常经验与已有知识出发,联系生活,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模型生活化,以此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即通过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切入,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年龄相适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体验到数学的妙用,让学生真正认识数学和理解数学。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

一、语言生活化――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基础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把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在同一堂课上,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其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主要由教师的语言水平所决定。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学生很快地接受和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讲求高超的语言艺术。难怪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也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这样的话了。

举例来说,如何教授“利息”这样一个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呢?对于利息,小学生没有任何的概念,这是因为他们早就习惯了问父母要钱花,不会懂得还有利息这么一回事。这样教师就可以拿自己的生活经验做例子:“老师家里有10000 元钱暂时用不到,放在家里不安全,怕小偷惦记上,请大家帮我出出主意,该怎么办呢?”学生能想出很多小点子,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存在银行比较安全。你们跟爸爸妈妈去存过钱没呢?哪位同学能教一教老师关于储蓄的知识?”在学生充分了解“储蓄”的好处之后,再引导他们主动介绍关于储蓄的相关知识,一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感受到了生活与数学是紧密相连的。还可以进一步引导,让他们给爸妈当家庭小参谋:“家中多出来的钱怎么存好呢?是存定期还是活期?可以帮家长算算利息。”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可以让学生跟着家人去银行存一次钱,体验一下储蓄的真实过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基础就是这些生活化的语言,唯有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活生生的现实语言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生活化――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作为出发点来设计数学活动,这是因为在关于儿童心理的一项研究中发现:要提高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要让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贴近。置身于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就会感到身临其境,会激发出去发现、探索、应用数学知识的热情,就会发现原来身边的事物中竟包含着如此丰富的数学知识。

比如,有这样一道例题:126原98越126原100垣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为什么要减100时再加上2感到不好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情境,就能让学生容易理解了:逛街时,你缠着妈妈要布娃娃,商店的布娃娃卖98 块钱一个。妈妈身上恰好有126 块钱,她付给营业员一张一百的(应把126 元减去100 元),营业员找回2 元,(应加上2 元)。因此,多减去的2应该加上。这是个很实用的生活化教学实例。根据这一生活情境可以设计出不同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把教材中呆板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活泼的数学问题,学生也就必然更爱学更爱探究。

三、问题生活化――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应用

现行的数学教材大多过于抽象化和模型化,如何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形,使他们真正理解数学,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难题。教师要做到的,就是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背后的生活情景。如此,学生遇到数学问题就不会感到陌生,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生活处处是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热爱数学。

小学生生活小常识范文第2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他们提供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其实数学本来就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设置生活情景,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在教学《我们身边的数》的活动课时,从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素材,通过认识电话号码,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的生活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然后通过说一说、记一记、猜一猜、算一算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观察、记录、猜测、验证、思考等多种实践活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又如,在教《整理房间》这一课的时候,我们把情景图送到广告公司打印,打印出来的情景图足有半个黑板那么大。当把它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亲切感立增,马上就融入教学活动的角色当中。再比如《看一看(一)》这节课导入的时候,直接给学生出示了一个布娃娃玩具,让表现好的学生(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站在不同的位置用老师的手机给布娃娃拍照。然后把照片展示在电子白板上让全部学生观察,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创设生活空间,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是为了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12月24日平安夜的那一天,我让几个小朋友把他们的名字和收到苹果的数量写在黑板上,学生们根据黑板上的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并且解答。再比如教学位置与顺序《教室》这节课时,我说哪一排、从左数的第几个小朋友坐的非常端正,谁右边的第几个小朋友特别自觉,让学生找出我说的是谁。每个学生都想被老师表扬,所以这样的课堂练习使每个学生都坐的很端正,并且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三、体验生活场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小学生生活小常识范文第3篇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2007年颁发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形式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内容实际相结合对智力落后儿童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根据这一理念,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乐于接受,注意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宁波达敏学校(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快乐生活》。本套校本教材以主题式教学为主线,本单元主题为《信息与生活》,主要内容是《尺寸和鞋码》。通过对教材的反复推敲,结合我校数学的教学理念――源于数学,服务生活,我将内容定为以数的认识为基础,让学生了解衣服的尺寸,并能根据身高选择衣服的尺寸。

(二)学生分析。九年级,共6名学生,都是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其中还有1个有自闭症。我根据学生的智力残疾程度、学习能力的不同情况,把学生分成了3组,其中A组3人,B组2人,C组1人。这是我第一次上这个班级的数学课。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设计

教法上,主要采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直观教学法,启发引导法等,提炼出数学问题,引出尺码表。学法上,尊重学生的思考,通过观察、操作帮助掌握新授知识,为自己挑选合适的尺码。

(一)以旧拓新,激发学习兴趣。我通过启发式谈话方式与学生交流身高,提炼出各种身高数据,进行数的大小和数序及相邻数的复习,为新授做好铺垫。从学生身上找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多种教学手段结合,丰富学生的感知。遵循智障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出现生活中的场景图片等,利用情景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出示反差较大的着装图片,直观地让学生感知选择正确尺寸的衣服的重要性。教学过程由直观到抽象、由浅入深。

(三)以生为主,探索新的知识。让学生寻找衣服上的尺寸标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标牌不一样,衣服的大小也不一样,开展共同探讨活动。在学生活动中提炼出新课,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最后形成以数的大小、相邻数为基础,正确理解身高和衣服尺寸的关系,能从尺码表里挑选合适的衣服。

(四)加强本堂课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做到从生活中引出,回到生活中去。课的最后,我要求学生为相应身高的几位老师挑选衣服,利用刚学过知识,回归到生活中。

五、教学反思

(一)立足特殊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直观教学,加深理解和记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人的认知发展依次经过四个主要阶段,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一般15岁左右的青少年,已经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但是智障儿童甚至到了青春期仍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薄弱,中、重度弱智儿童尤为明显。

在本堂课中,我通过学生选错衣服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接着出示衣服让学生发现SMLXL等尺码标示,让学生直接接受尺码标示的概念。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课堂结束后,我思考过是否可以让孩子自己到衣服店里看一看,或者拍一段挑选衣服的视频,在视频中出示SMLXL等尺码标示,学生的印象就会更深刻,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通过多种方式展示教学内容。

(二)教师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配合学生完成教学活动。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认识和选择衣服的尺寸》这节课中,我尽量为学生出示材料,让学生自己观察和发现,更好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例如课堂一开始我先给学生出示衣服大小穿错的图片,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接着我又让学生亲自为同学们挑选合适的衣服,顺势提出为什么要这么选,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高个子穿大衣服,矮个子穿小衣服。整堂课下来,我较好地完成了引导和组织的任务。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耐心等待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这样知识才能更好地被掌握、理解。

小学生生活小常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活实际;数学教学;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3-0051-02

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和指导方案。所谓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要结合生活实际。很显然,结合生活实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从生活实际的例子、从小学生所了解的常识和经验人手,生动形象地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从而实现小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正如我们所知,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发育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还处在朦胧的状态,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从数学知识本身来看,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些数字和字符组成的晦涩、难懂的知识,所以小学生会对数学有一种抵触情绪。因此,如何让小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不再讨厌和抵触数学是极其重要的。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只有通过小学生自身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人手,引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进行知识的传授,使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显得格外的重要。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和现实的教学经验出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联系生活实际,从而促进有效数学教学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和尝试。

二、小学数学教学结合生活实际的理论和方法

1.教学语言贴近生活实际

语言是传递知识的媒介,教学语言的生活化会使得教学过程变得丰富而又贴近实际生活。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尽量使自己的语言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尽量生动形象地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这样一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就可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例如:在对数学符号的理解和记忆上,学生学习“>”“

2.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习的过程更应该是主体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印象才能深刻,理解才能透彻。学生参与的过程也是他们思考和理解的过程,联系实际生活的课堂教学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了。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感受到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活力和趣味。所以,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是必不可少的。

数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要拿实际生活举例子,因此举的例子最好让学生有参与感。例如: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想一想”“说一说”“记一记”“做一做”等。在加减法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比小学生的身高来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小红比小明高5厘米,小红110厘米,小明多高?这时就可以让身高一样的同学站出来,那么小明的身高,让身高一样的同学说出来,然后问学生105厘米是如何算出来的。这样,学生就有了形象的认识,更容易得出算式。

另一方面,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去尝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例如:在小学乘法的授课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在实践中体会乘法的含义。学生可以在书桌上摆放铅笔,摆3行,一行2只铅笔,那么一行是2,两行是4,三行是6,如果用加法算有点麻烦,这时就应该引入乘法。几个2就是2乘几。再摆一次,这次摆两行,一行放3只铅笔,那么一行是3,两行是6。两次摆的方式虽然不同,但铅笔的总数是一样的,所以2乘以3和3乘以2的结果是一样的,这样也形象直观地引出了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生活现象,这样学生才能愿意动脑思考问题。例如:把9个苹果分给3个人,有几种分法?学生纷纷说了许多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分法排列出来:1、2、6;2、3、4;3、4、2等。但是为了公平,哪个小朋友都不希望自己比别人分的少,应该怎么分呢?学生就会在心里暗暗地算怎样才会不少也不多.最后得出每人分3个苹果的结论。教师这时就要指出其中的数学知识即平均分。

因此,贴近学生自身生活的数学教学,应该运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语言、举例子等,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所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数学教学才能使学生有积极主动性。

3.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理论和现实是密切联系的。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如果不及时运用,就很容易被忘记,所以数学知识需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会算数。例如,让学生计算自己家里一天的花销、记录自己做作业所用的时间以及怎样走才能最快到家,诸如此类的生活问题。由此看来,数学问题无处不在,学好数学知识能够帮助人们解决一些日常生活的问题。所以,从生活实际出发的数学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因为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解决一些现实生活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小学生的智力正处于开发阶段,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他们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常识和经验。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了解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其语言的基础上,为他们组织和营造生活与数学问题相关联的场景,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为他们发现和解决生活实际中的数学问题做铺垫。如此一来,学生对于数学问题就不会感到陌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去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三、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意义都是使其理论知R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需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从而达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结合实际生活的数学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例如,讲到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后,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它们的含义,让学生完成“做一个小小的会计员”的任务,过程就是学生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或者跟他们去银行了解存款的利率和方式,然后计算哪一种存款方式得到的利息最多。这样的实际应用,会使得学生想到钱存到银行可以变多,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学生可能会将自己的零用钱存到银行。这样不仅教会了他们数学知识,而且还促使他们养成存钱的好习惯。同时,学生也能切身地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通过此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记忆得更扎实。类似于这样结合实际生活的教学,不仅教会了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教育学生的金钱观,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理想。

小学生生活小常识范文第5篇

一、联系情景,适时插入日常生活英语。

学生之间经常会闹小矛盾,有的学生很委屈,时不时举手告诉老师,同时眼泪还吧嗒吧嗒往下掉,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安慰学生,并对他说:“ Don’t take it to heart. (别往心里去。/别为此而忧虑伤神。)He only makes fun of you.(他只是和你开玩笑。)Have a good smile,please. ”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经基本稳定,教师要借此机会,把这几句话教给全班同学,并说明安慰别人的好处,还要给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让他们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不要闹矛盾,搞是非。

二、随时鼓励,多用日常生活英语。

鼓励是前进的动力,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听表扬的话。在英语课堂上,用汉语表扬是表扬,用英语表扬也是表扬,与其用汉语表扬,还不如用英语表扬来的痛快,既达到表扬的目的,又能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也能教会学生日常生活英语,这么两全其美的事,不干白不干。

学生上课迟到是常事,如果你遇到学生迟到了,他与你同时进门,你别批评,客气地对学生说:“ After you.(你先请。)”,学生此时的惶恐之情顿失,感激之情油然上升,下次迟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英语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教师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训练交给学生,这样才能还语言学习的本真方法,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鼓励。如:That’s something.(太好了。/太棒了。),Brilliant idea! (这主意真棒!/这主意真高明! ),I am behind you.(我支持你。),Congratulations! (恭喜你。祝贺你。)等日常生活英语,要不绝于口,反反复复,最终成为学生的生活用语。

三、完成课内任务,添加日常生活英语。

小学英语总的来说内容少,任务轻,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日常生活英语,为学生灵活运用英语打好基础。比如学生在课堂上爱做小动作,教师制止时,学生爱说:“我就是忍不住。”,教师可以把此话翻译成英语,教给学生,“I just couldn’t help it.”,还有诸多日常生活英语,如:Let’s get started.(咱们开始干吧。)Let’s face it.(面对现实吧。)I’m really dead.(我真要累死了。)I’ve done my best.(我已尽力了。)We’d better be off. (我们该走了。)Don’t play games with me! (别跟我耍花招! ) I’m not going to kid you.(我不是和你开玩笑的。)You are a great help.(你帮了大忙。)Thanks anyway. (无论如何我还是得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