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生活小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67-01
在小学数学中融入生活常识,就是我们常说数学生活化,自然要回归于生活。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于现实,学会解决生活问题是小学生的基本素养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应当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生活化”的概念,就是从学生的日常经验与已有知识出发,联系生活,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模型生活化,以此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即通过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切入,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年龄相适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体验到数学的妙用,让学生真正认识数学和理解数学。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
一、语言生活化――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基础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把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在同一堂课上,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其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主要由教师的语言水平所决定。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学生很快地接受和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讲求高超的语言艺术。难怪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也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这样的话了。
举例来说,如何教授“利息”这样一个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呢?对于利息,小学生没有任何的概念,这是因为他们早就习惯了问父母要钱花,不会懂得还有利息这么一回事。这样教师就可以拿自己的生活经验做例子:“老师家里有10000 元钱暂时用不到,放在家里不安全,怕小偷惦记上,请大家帮我出出主意,该怎么办呢?”学生能想出很多小点子,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存在银行比较安全。你们跟爸爸妈妈去存过钱没呢?哪位同学能教一教老师关于储蓄的知识?”在学生充分了解“储蓄”的好处之后,再引导他们主动介绍关于储蓄的相关知识,一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感受到了生活与数学是紧密相连的。还可以进一步引导,让他们给爸妈当家庭小参谋:“家中多出来的钱怎么存好呢?是存定期还是活期?可以帮家长算算利息。”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可以让学生跟着家人去银行存一次钱,体验一下储蓄的真实过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基础就是这些生活化的语言,唯有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活生生的现实语言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生活化――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作为出发点来设计数学活动,这是因为在关于儿童心理的一项研究中发现:要提高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要让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贴近。置身于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就会感到身临其境,会激发出去发现、探索、应用数学知识的热情,就会发现原来身边的事物中竟包含着如此丰富的数学知识。
比如,有这样一道例题:126原98越126原100垣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为什么要减100时再加上2感到不好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情境,就能让学生容易理解了:逛街时,你缠着妈妈要布娃娃,商店的布娃娃卖98 块钱一个。妈妈身上恰好有126 块钱,她付给营业员一张一百的(应把126 元减去100 元),营业员找回2 元,(应加上2 元)。因此,多减去的2应该加上。这是个很实用的生活化教学实例。根据这一生活情境可以设计出不同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把教材中呆板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活泼的数学问题,学生也就必然更爱学更爱探究。
三、问题生活化――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应用
现行的数学教材大多过于抽象化和模型化,如何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形,使他们真正理解数学,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难题。教师要做到的,就是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背后的生活情景。如此,学生遇到数学问题就不会感到陌生,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生活处处是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热爱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他们提供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其实数学本来就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设置生活情景,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在教学《我们身边的数》的活动课时,从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素材,通过认识电话号码,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的生活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然后通过说一说、记一记、猜一猜、算一算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观察、记录、猜测、验证、思考等多种实践活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又如,在教《整理房间》这一课的时候,我们把情景图送到广告公司打印,打印出来的情景图足有半个黑板那么大。当把它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亲切感立增,马上就融入教学活动的角色当中。再比如《看一看(一)》这节课导入的时候,直接给学生出示了一个布娃娃玩具,让表现好的学生(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站在不同的位置用老师的手机给布娃娃拍照。然后把照片展示在电子白板上让全部学生观察,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创设生活空间,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是为了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12月24日平安夜的那一天,我让几个小朋友把他们的名字和收到苹果的数量写在黑板上,学生们根据黑板上的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并且解答。再比如教学位置与顺序《教室》这节课时,我说哪一排、从左数的第几个小朋友坐的非常端正,谁右边的第几个小朋友特别自觉,让学生找出我说的是谁。每个学生都想被老师表扬,所以这样的课堂练习使每个学生都坐的很端正,并且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三、体验生活场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2007年颁发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形式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内容实际相结合对智力落后儿童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根据这一理念,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乐于接受,注意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宁波达敏学校(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快乐生活》。本套校本教材以主题式教学为主线,本单元主题为《信息与生活》,主要内容是《尺寸和鞋码》。通过对教材的反复推敲,结合我校数学的教学理念――源于数学,服务生活,我将内容定为以数的认识为基础,让学生了解衣服的尺寸,并能根据身高选择衣服的尺寸。
(二)学生分析。九年级,共6名学生,都是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其中还有1个有自闭症。我根据学生的智力残疾程度、学习能力的不同情况,把学生分成了3组,其中A组3人,B组2人,C组1人。这是我第一次上这个班级的数学课。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设计
教法上,主要采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直观教学法,启发引导法等,提炼出数学问题,引出尺码表。学法上,尊重学生的思考,通过观察、操作帮助掌握新授知识,为自己挑选合适的尺码。
(一)以旧拓新,激发学习兴趣。我通过启发式谈话方式与学生交流身高,提炼出各种身高数据,进行数的大小和数序及相邻数的复习,为新授做好铺垫。从学生身上找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多种教学手段结合,丰富学生的感知。遵循智障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出现生活中的场景图片等,利用情景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出示反差较大的着装图片,直观地让学生感知选择正确尺寸的衣服的重要性。教学过程由直观到抽象、由浅入深。
(三)以生为主,探索新的知识。让学生寻找衣服上的尺寸标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标牌不一样,衣服的大小也不一样,开展共同探讨活动。在学生活动中提炼出新课,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最后形成以数的大小、相邻数为基础,正确理解身高和衣服尺寸的关系,能从尺码表里挑选合适的衣服。
(四)加强本堂课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做到从生活中引出,回到生活中去。课的最后,我要求学生为相应身高的几位老师挑选衣服,利用刚学过知识,回归到生活中。
五、教学反思
(一)立足特殊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直观教学,加深理解和记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人的认知发展依次经过四个主要阶段,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一般15岁左右的青少年,已经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但是智障儿童甚至到了青春期仍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薄弱,中、重度弱智儿童尤为明显。
在本堂课中,我通过学生选错衣服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接着出示衣服让学生发现SMLXL等尺码标示,让学生直接接受尺码标示的概念。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课堂结束后,我思考过是否可以让孩子自己到衣服店里看一看,或者拍一段挑选衣服的视频,在视频中出示SMLXL等尺码标示,学生的印象就会更深刻,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通过多种方式展示教学内容。
(二)教师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配合学生完成教学活动。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认识和选择衣服的尺寸》这节课中,我尽量为学生出示材料,让学生自己观察和发现,更好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例如课堂一开始我先给学生出示衣服大小穿错的图片,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接着我又让学生亲自为同学们挑选合适的衣服,顺势提出为什么要这么选,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高个子穿大衣服,矮个子穿小衣服。整堂课下来,我较好地完成了引导和组织的任务。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耐心等待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这样知识才能更好地被掌握、理解。
【关键词】生活实际;数学教学;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3-0051-02
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和指导方案。所谓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要结合生活实际。很显然,结合生活实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从生活实际的例子、从小学生所了解的常识和经验人手,生动形象地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从而实现小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正如我们所知,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发育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还处在朦胧的状态,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从数学知识本身来看,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些数字和字符组成的晦涩、难懂的知识,所以小学生会对数学有一种抵触情绪。因此,如何让小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不再讨厌和抵触数学是极其重要的。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只有通过小学生自身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人手,引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进行知识的传授,使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显得格外的重要。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和现实的教学经验出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联系生活实际,从而促进有效数学教学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和尝试。
二、小学数学教学结合生活实际的理论和方法
1.教学语言贴近生活实际
语言是传递知识的媒介,教学语言的生活化会使得教学过程变得丰富而又贴近实际生活。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尽量使自己的语言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尽量生动形象地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这样一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就可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例如:在对数学符号的理解和记忆上,学生学习“>”“
2.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习的过程更应该是主体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印象才能深刻,理解才能透彻。学生参与的过程也是他们思考和理解的过程,联系实际生活的课堂教学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了。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感受到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活力和趣味。所以,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是必不可少的。
数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要拿实际生活举例子,因此举的例子最好让学生有参与感。例如: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想一想”“说一说”“记一记”“做一做”等。在加减法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比小学生的身高来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小红比小明高5厘米,小红110厘米,小明多高?这时就可以让身高一样的同学站出来,那么小明的身高,让身高一样的同学说出来,然后问学生105厘米是如何算出来的。这样,学生就有了形象的认识,更容易得出算式。
另一方面,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去尝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例如:在小学乘法的授课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在实践中体会乘法的含义。学生可以在书桌上摆放铅笔,摆3行,一行2只铅笔,那么一行是2,两行是4,三行是6,如果用加法算有点麻烦,这时就应该引入乘法。几个2就是2乘几。再摆一次,这次摆两行,一行放3只铅笔,那么一行是3,两行是6。两次摆的方式虽然不同,但铅笔的总数是一样的,所以2乘以3和3乘以2的结果是一样的,这样也形象直观地引出了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生活现象,这样学生才能愿意动脑思考问题。例如:把9个苹果分给3个人,有几种分法?学生纷纷说了许多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分法排列出来:1、2、6;2、3、4;3、4、2等。但是为了公平,哪个小朋友都不希望自己比别人分的少,应该怎么分呢?学生就会在心里暗暗地算怎样才会不少也不多.最后得出每人分3个苹果的结论。教师这时就要指出其中的数学知识即平均分。
因此,贴近学生自身生活的数学教学,应该运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语言、举例子等,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所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数学教学才能使学生有积极主动性。
3.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理论和现实是密切联系的。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如果不及时运用,就很容易被忘记,所以数学知识需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会算数。例如,让学生计算自己家里一天的花销、记录自己做作业所用的时间以及怎样走才能最快到家,诸如此类的生活问题。由此看来,数学问题无处不在,学好数学知识能够帮助人们解决一些日常生活的问题。所以,从生活实际出发的数学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因为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解决一些现实生活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小学生的智力正处于开发阶段,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他们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常识和经验。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了解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其语言的基础上,为他们组织和营造生活与数学问题相关联的场景,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为他们发现和解决生活实际中的数学问题做铺垫。如此一来,学生对于数学问题就不会感到陌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去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三、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意义都是使其理论知R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需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从而达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结合实际生活的数学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例如,讲到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后,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它们的含义,让学生完成“做一个小小的会计员”的任务,过程就是学生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或者跟他们去银行了解存款的利率和方式,然后计算哪一种存款方式得到的利息最多。这样的实际应用,会使得学生想到钱存到银行可以变多,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学生可能会将自己的零用钱存到银行。这样不仅教会了他们数学知识,而且还促使他们养成存钱的好习惯。同时,学生也能切身地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通过此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记忆得更扎实。类似于这样结合实际生活的教学,不仅教会了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教育学生的金钱观,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理想。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地理位置特点,以城市内、中、外环线为界划分为3个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内环以内抽取小学3所,中学2所;内环至中环选取小学2所,中学2所;中环到外环选取小学4所,中学1所。每所学校抽取10个班级(不足10个班级的全部抽取),每个班级随机选取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由被调查的学生随机选取周一至周五上学时间中任意1 d进行日常活动时间记录。
包括每项活动的内容、活动时间、地点,以及潜在污染物暴露情况:是否在有人吸烟场所、是否接触过空气清洁剂、除臭剂、洗涤剂、洗衣粉等家用化学品,是否到厨房使用燃气炉、是否到加油站或汽车修理厂。
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年级、班级、家庭住址、社会经济状态等),
小学3年级以上学生调查问卷由学生自已完成,3年级以下学生由老师和家长协助完成。
1.3 质量控制措施
学生日常活动记录回收后由老师和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核,并抽10%的学生由公卫医生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询问,核实调查情况。
1.4 统计分析
以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SPSS 13进行数据分析统计。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抽取14所中小学,12个年级124个班级的620名学生,回收有效调查问卷592份,有效应答率为95.5%。592名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1.7±2.9)岁,其中男生311名,女生281名,平均年龄分别为(11.5±3.0)岁、(11.5±2.9)岁。抽10.0%学生的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各活动项目的时间误差为3.0%~7.0%,调查质量可以接受。
2.2 活动项目时间分配
2.2.1 主要活动项目时间分配
学生活动项目较简单,用时最长的项目是休息,平均为668.9 min(11.1 h),占全天时间的46.4%,而休息时间中又以睡觉的时间最多,共9.0 h(37.5%);其次是学习时间7.7 h(32.0%)。娱乐休闲时间为1.4 h(5.8%),运动锻炼时间为1.2 h(5.0%),其他时间不足1 h(表1)。
2.2.2 不同性别年龄组活动项目时间分配
无论是男、女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随着年龄组的增大明显延长,其中在校学习时间与在家学习时间均有一定程度的延长,个人休息时间随年龄组的增大有一定的减少。最小年龄组与最大年龄组相比,学习时间男生延长了107.4 min,女生延长了62.4 min;个人休息时间男生减少了80.6 min,女生减少了59.5 min;睡觉时间男、女生分别减少了34.8、33.5 min;娱乐时间男、女生都有所减少,男生减少了24.9 min,女生减少了22.5 min(表2)。
2.3 活动地点时间分配
2.3.1 主要活动地点时间分配
学生的主要活动地点在家庭和学校,平均在室内时间为21.6 h,占全天时间的90.0%,其中以居室内活动时间最长,占全天时间的60.0%,在学校室内时间占29.2%,在交通工具内时间占1.8%。总体上在室内、车内、公共场所室内场所的时间为1 324.2 min,占全天时间的92.0%。在室外时间为116.4 min,地点主要有学校操场、马路车站和小区内,占全天时间的8.1%(表3)。
2.3.2 不同性别年龄组活动地点时间分配 不同年龄组在活动地点的时间分配有一定的差异,总体上,男生和女生在居室内的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在学校教室内所花的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延长,在交通工具内所花的时间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延长。一个有意义的发现是男女学生不同年龄组在室内时间差别并不大,低年龄组在室外的时间比高年龄组稍长,最低与最高年龄组相比相差10~15 min(表4)。
2.4 潜在化学污染物暴露分析
学生暴露于烟草烟雾(ETS)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暴露于燃气炉烟。男生与女生对各种污染物与化学品的暴露率均无明显差异(表5)。
3 讨论
3.1 中小学生日常活动内容
本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每天休息的时间平均为11.1 h,占全天时间的46.4%,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休息时间有一定的减少,男生从最低年龄组的698.4 min减少到617.8 min,减少了11.5%。每天平均学习时间为7.7 h,占全天时间的32.0%,与休息时间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时间延长,男生从最低年龄组的425.1 min延长到532.5 min,延长了25.3%。学生的娱乐时间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减少。说明随学生年龄的增长,功课和学业负担加重,学习时间不断在延长,而延长的时间主要来自于学生个人休息时间的减少。从睡眠情况看,平均睡觉时间为541.6 min,未能达到教育部规定小学生每天睡眠10 h,初中学生9 h的要求。
3.2 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
美国加州有过类似调查[2],6~8岁、9~10岁儿童每天的个人休息时间分别为736 min和690 min,运动、娱乐和社会交往时间达430 min。与加州儿童比较,本调查中相同年龄组儿童的休息时间分别少38 min和20 min,社会交往更少,只有156 min。参加全日制学习的加州学龄儿童每天学习时间为316 min,而本调查的相应年龄组学生学习时间为425~456 min,比加州儿童学习时间长2 h左右。与加州儿童的日常活动模式比较,儿童学习负担明显较加州儿童重,同时用于交往、娱乐和身体煅炼的时间有限。我国儿童的父母十分重视儿童的学习,除了在校学习外,还参加各种补习班、培训班。此外,学校教育追求升学率,迫使老师加重了学龄儿童的学习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儿童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3.3 室内外活动时间分配与潜在污染物暴露
本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室内活动时间地点主要是家庭居室、学校教室和交通工具内,室内活动时间占92.0%以上,比国外儿童在室内时间略长[2,3]。不同活动场所暴露的环境污染物有一定的区别,在家庭居室内,易暴露于父母以及家庭其他成员吸烟的ETS,燃气炉烹调加热产生的废气,家用化学品空气清洁剂、香味剂、洗涤剂、洗衣粉等,还有极少部分儿童暴露于油漆、胶水、杀虫剂。暴露的室内生物抗原有猫、狗、尘螨、蟑螂抗原等。在学校教室一般是禁止吸烟,因此暴露于ETS可能性较小,但教室人多,比较拥挤,在冬春季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可能增加了致病微生物暴露的机会。公共交通工具内同样是比较拥挤的场所,主要暴露于汽车尾气和致病微生物。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私家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学生由父母用私家车接送上学,携带儿童在加油站或汽车修理厂停留会增加暴露于汽油的机会。学生的室外活动时间大多是上学和放学回家的路途,以及学校的早操和体育课的操场,也有少部分时间在住宅小区内活动。
本次调查的是学生日常上学期间的活动模式,而学生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的活动模式会有很大的不同,此外季节对学生的活动模式可能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为全面了解学生的活动模式,需对假期和不同季节学生的活动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4 参考文献
[1]Joel Schwartz.Air pollution and children’s health[J].Pediatrics,2004,113(4):1037-1042.
[2]Wiley JA, Robinson JP,Cheng YT,et al.Study of children’s activity patterns[R].Californian Air Resources Board,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