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血压治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血压(hypertension)和糖尿病一样,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好发于老年群体,但近几年一些报道中发现本病发生年龄逐渐下降,有年轻化趋势[1]。本病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时,非同日测量3次,收缩压和(或)舒张压≥140 mm Hg/90 mm Hg,便可初诊为高血压。高血压除了可单一发病,还可并发其他疾病或由其他疾病诱发,研究指出本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高危因素[2]。本病需长期坚持治疗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为了进一步规范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更好地控制血压水平,减少不良反应,有必要对高血压的治疗药物及其方法进行探究。现就高血压及其药物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1 高血压简介
高血压作为常见心血管疾病,指的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脏器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综合征。本病容易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从而诱发各类心脑血管并发症,严重威胁身心健康[3]。有报道[4]指出,近几年我国高血压发生率有所升高,且呈现低龄化趋势,这可能和饮食结构、生活习惯改变有关。目前关于高血压发生与发展的机制并无明确统一定论,结合有关文献研究,总结其发病机制,可能有如下几点:(1)动脉痉挛,导致动脉血管的外周阻力明显增加,如血液循环障碍后人体血管张力增高;(2)肾功能障碍所致肾小球肿胀,滤过率降低,继而诱发血容量升高、钠潴留及血压增高;(3)中枢神经紊乱促进血压升高后诱发本病。随着高血压的研究与报道不断增多,人们逐渐发现随着年龄升高,血压也有升高趋势,其中以收缩压升高最为显着,但50岁后舒张压则有略微降低,脉压差则增加[5]。高血压患者伴有精神紧张时,还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机制失衡,造成皮质血管舒张与收缩障碍,同时外周血管不断收缩,交感神经兴奋等都有可能导致血压的增高。可见,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等都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
2 高血压常用治疗药物及方法探讨
高血压至今无根治疗法,其治疗原则在于:积极控制血压水平,坚持长期治疗,尽量改善症状,预防与控制并发症发生,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6]。治疗方针包括改善患者的生活行为,血压控制标准个体化治疗,以及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协同控制等,但其中药物治疗是最为主要的措施,且可选择的药物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药物取得的效果各不相同[7]。高血压治疗常用的药物类型有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为了进一步分析高血压治疗药物及方法,现就常见的药物与治疗介绍如下:
2.1 利尿剂
利尿剂是心力衰竭与高血压治疗常用药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起来,该药物在机体作用时间久,疗效佳,且对脂肪与糖分解无干扰,但对血管、心脏及肾脏影响较大[8-10]。对于其他降压药物单一治疗无效时,可加用利尿剂联合治疗,可提高临床效果。而且联合治疗时,只需小剂量应用利尿剂即可,还能减少其他降压药物的用量,避免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减轻医疗负担,被推荐应用于轻度高血压治疗中。2012年研制出一种新型利尿剂哒帕胺,进一步提高了利尿剂治疗高血压的疗效[11]。该药物作为轻型利尿药物,主要作用在血管,对扩张血管,加快血流有明显的作用,还可避免血管粥样硬化,降压作用可达到75%,同时,相比传统利尿剂而言,其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也有利尿、降压作用,而临床一些研究中提出高醛固酮血症也是高血压病因之一,为此当其他药物与常规利尿剂联用效果不佳,可选择性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有报道[12]对卡托普利片联合呋塞米应用于高血压进行了对照,发现治疗组蛋白尿率低于对照组,而且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低于对照组,说明其他药物与利尿剂联合治疗,可更好地降低血压,延缓肾脏病变进程。
2.2 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又被称作钙离子拮抗剂,作用机制在于减少心肌和血管平滑肌钙离子通道的面积,避免细胞外周钙离子内流作用。通过对钙通道阻滞剂分子结构与作用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L型与T型钙通道阻滞剂,前者又可分为二氢吡啶类与非二氢吡啶类,典型代表分别为硝苯地平、维拉帕米,而后者是21世纪初才出现的新型药物,可选择新作用于T型钙通道并发生阻滞作用,扩张冠状动脉,改善供血,减缓心率,且无负性肌力作用,也不会导致反射性心率过速,适用于合并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患者[13]。L型钙通道阻滞剂应用相对更多,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广泛将其应用在高血压治疗中,约有2/3高血压患者只选择该药物,这可能在于亚洲高血压患者相比其他地区患者,对钙通道阻滞剂有更高的敏感性,可长期坚持治疗。目前我国常用的高血压钙通道阻滞剂以第二代、第三代为主,如尼莫地平、硝苯地平、尼卡地平等。
2.3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主要和β肾上腺素直接结合发生作用,然后发挥拮抗神经递质和儿茶酚胺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β受体阻滞剂一方面可增强心肌收缩和舒张作用,另一方面可降低心肌耗氧,抑制外周肾上腺素受体,从而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在心率偏快的青中年高血压患者,或合并心肌梗死、心绞痛,或哺乳期/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中比较适用[14]。目前临床上出现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包括拉贝洛尔与卡维地洛等,可同时作用在β与α受体,适合长时间应用。但是,也有学者提出若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不当,则可能导致失眠、幻觉等中枢神经异常,部分男性患者还会有、阳痿等性功能障碍,为此高血压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时,需谨慎。
2.4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该类药物降压效果持久,无刺激性干咳,连续服用56 d可达到最佳效果,与其他降压药物均可联用,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等,在轻中度高血压中有良好的降压作用,甚至对改善血糖、血脂水平也有效果,对器官也有良好的保护作用[15]。这类药物主要有坎地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等,相比之下坎地沙坦降压作用最好,且小剂量也能达到良好的降压作用,药效持久,对逆转左室肥厚也有良好的价值。对118例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的研究表明,对照组单用硝苯地平,试验组加用厄贝沙坦,治疗2个月后发现试验组收缩压与舒张压改善更显着,说明硝苯地平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效果,更好地改善降压作用[16]。
2.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作用于高血压的机制在于阻止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且对激肽酶有抑制作用,从而达到降压的目标。这类药物首次应用于临床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能有效降压后,开辟了降压治疗的新途径[17]。国内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80例高血压患者采取这类药物治疗12周,总有效率高达90%,且收缩压与舒张压比治疗前显着降低,不良反应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18]。此外,该药物在治疗期间对人体代谢影响轻微,不会影响胆固醇、血脂等指标,若能配合小剂量利尿剂治疗,可增强药物作用。随着联合用药增多,有学者发现内皮素受体拮抗剂也可增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降压作用,且对神经分泌、心率等无不良影响,安全性高。
2.6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在近几年被临床重视起来,可分为基因转移疗法与基因抑制疗法,因为高血压也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由基因结构与表达异常所致,为此予以基因治疗除了可稳定降压,还可从根本上控制高血压发生与发展,从而控制高血压疾病的遗传倾向。不过,就目前已有的基因治疗报道来看,基因治疗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如如何选择靶基因,因为目前大部分基因治疗为单基因靶点治疗,而高血压是多基因调控疾病,单基因靶点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即便选择多靶点基因治疗,缺乏这方面的长期研究,也无法广泛开展。
3 结语
高血压发病低龄化,以及老年人口的增多,无疑使高血压患者不断增多。尽管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较多,但用药以单一药物治疗有效为佳,而联合用药需谨慎,提高疗效同时要尽量减少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对药物作用靶点不清,缺少联合用药后药代动力学与量关系的研究。总的来说,高血压治疗药物及其方法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需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王欣,卢健.咸阳市区6家医院抗高血压药物情况分析[J].安徽医药,2017,21(4):747-751.
[2]柳婉婉,吴振卿.睡前服用高血压药物对非勺型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4):112-113.
[3]李艳.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7,25(12):893-897.
[4]殷琪,何扬利,孙翠芳,等.个性化血压药物控制方案在老年高血压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4-7.
[5]刘艳秋,黄富宏,李爱华,等.4种长效钙拮抗剂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药物经济学评价[J].中国药业,2017,26(21):77-79.
[6]任凌雁,靳倩,廖喆,等.贵州原发性高血压人群相关药物基因多态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9,48(23):4017-4019.
[7]彭科娟,刘伟,朱慧君.不同降压药物联合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17(2):52-56.
[8]闫阳妹,吴涛,,等.他汀类药物对高血压肾病患者近远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9,28(6):32-37.
[9]闫阳妹,吴涛,,等.他汀类药物对青少年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血清指标、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0,29(1):33-38.
[10]李丹,宫建,孙晓辉,等.住院高血压患者的药物利用研究[J].中南药学,2017,15(10):1470-1472.
[11]李志,杨向阳.3种治疗高血压药物的成本-效果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1(1):83-86.
[12]朴永军,付素云,王垚,等.扩血管药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11):50-52.
[13]沈志娟,王冉冉.3种药物联合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24):3610-3611,3614.
[14]戚雅君,丁海樱,杨国浓,等.ACEI/ARB类药物对晚期胃癌合并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7,28(32):4517-4520.
[15]曾望远,周素云,顾申红.海口市社区高血压现状调查及全科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8):2335-2341.
[16]巢世红,巢世兰.降压药物联合高压氧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及减少并发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6(5):776-780.
方法:将经我院确诊的13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组(A组,42例)、氨氯地平治疗组(B组,42例)、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组(C组,54例),随访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C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显著高于A、B两组患者的78.6%和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应用具有协同降压作用,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缬沙坦 氨氯地平 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046
Clinical effect follow-up observation of valsartan combined with amlodipine in treatment of 138 case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ang Xiaomin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valsartan combined with amlodipine in treatment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Methods:138 cases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valsartan group (group A, 42 cases), amlodipine treatment group (group B, 42 cases), valsartan combined with amlodipine treatment group (group C, 54 cases), followed up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ases in three groups.
Resul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ases in group C was 92.6%,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s A and B,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Conclusion:Taking valsartan combined with amlodipine in treatment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has synergistic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can achieve better clinical effect.
Keywords:Essential hypertension Valsartan Amlodipine Clinical effect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037-01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易引起高血压靶器官损害[1],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原发性高血压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中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和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blocker,ARB)是目前高血压治疗的常用药物,笔者近年来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2月~2013年9月间来我院就诊的13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舒张压
1.2 治疗方法。A组患者给予缬沙坦治疗,口服缬沙坦(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521)80mg,1次/d,B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治疗,口服氨氯地平(北京万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66824)5mg,1次/d,C组患者给予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用法、用量同A、B两组,三组患者疗程为8周。每周对患者进行1次随访,记录血压水平的变化,于治疗第8周末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1.3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2]。显效:DBP下降≥10mmHg并恢复正常,或下降>20mmHg;有效:DBP下降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如表1所示,C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显著高于A、B两组患者的78.6%和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有效的控制血压对保护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有重要作用。临床目前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以使血压控制到合理范围,改善靶器官的功能,降低因血压升高引起的并发症。临床研究报道[3]:选用单一药物治疗难以产生良好的降压效果,因此近年来高血压治疗的研究多为两种及以上药物联合治疗。
CCB联合ARB是欧洲、美国和中国的高血压指南中均推荐的高血压联合治疗方案[4]。本研究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的血压水平得到了有效控制,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单用治疗组患者,这与宏[5]的报道一致。氨氯地平是第三代CCB,可缓慢地与钙通道受体结合,抑制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外钙的内流,选择性扩张小动脉,舒张血管平滑肌,从而降低血压[6]。缬沙坦是一种非肽类强效和特异性的ARB,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相关的AT受体亚型,从而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血管收缩、醛固酮释放、平滑肌细胞增生等作用[7],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综上所述,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应用具有协同降压作用,因此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杨小雷,龚勋.武汉市高血压患者住院用药状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2,25(10):17-18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1):5-11
[3] 成迎晖.苯磺酸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48例临床疗效[J].内科,2011,6(6):558-559
[4] 黄涛.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56例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3,35(10):1372-1377
[5] 宏.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1):24-25
1.1研究对象
2013年2月~2014年3月本门诊就诊孕周为13~20周孕妇,初检时血压计3次测得收缩压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在90mmHg以下,而又非低血压者。常规进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测。预测仪器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测分析系统(泰医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TS601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监测仪)。预测阳性者128例,年龄20~38岁,平均29.5岁,且均为第1胎,妊娠前无心、肝、肾、糖尿病、原发性及慢性高血压病等其他慢性疾病史,无明显家族史。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实验组6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生育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耳穴贴压食疗法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实验组给予干预措施,两组采取干预措施4周后从孕21~29周进行一次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血尿酸浓度,血钙浓度。孕晚期34~36周对实验组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及彩超监测胎儿发育情况。
1.3干预措施
对照组进行孕期健康教育,建议注意休息,淡盐饮食,药物治疗可予维生素C1次/天,0.1g/次,维生素E2次/天,200U/次。补充钙剂1次/天,1.5g/次,平时左侧卧位。实验组:在耳廓相应耳穴部用75%乙醇常规消毒,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6cm×0.6cm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主穴:耳背沟、神门、角窝上(降压点)、心。常用配穴:肾上腺、额、枕、肝、肾、皮质下、耳尖〔2〕。将王不留行固定贴紧,力度适中按压,以耳廓酸、胀、麻为准。嘱孕妇每日自行按压5~6次,每次每穴按压2min,力度宜轻柔,忌过大、过猛。3~5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2周为1个疗程。食疗:淡盐饮食,多吃含钙食品,少吃动物内脏。戒烟酒及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含钾、镁、钙、维生素C的食物。每日或隔日吃香蕉、洋葱、芹菜、黑木耳、香菇、海带、鱼等。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系统,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发病率比较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参数值情况比较
实验组血管收缩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管舒张压、血尿酸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钙浓度对照组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情况
实验组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7例,发病率为10.94%;对照组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1例,发病率为17.19%。实验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孕晚期常规产前检查及彩超检查过程中,未发现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及其他胎儿异常情况,所有实验组均进行产后随访,孕妇、新生儿均正常。
3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发生在妊娠20周后,病情是从轻到重,呈阶段性发展的,如发展到严重阶段,可危及孕产妇及胎儿的生命,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合并症。因此,加强孕产妇保健健康教育、产前检查预测,做到早期预防和干预,可直接降低其发生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耳穴配合食疗方法同药物治疗一样,对于降低血压疗效明显,而且血流动力学改变优于药物治疗。监测血尿酸及血钙浓度能早期筛查可疑病例,识别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亚临床阶段〔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较强,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酸排泄随之减少。当尿酸含量≥297μmol/L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的敏感指标〔4〕。血钙低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血钙离子跨膜内流;细胞质游离钙离子浓度增加,启动平滑肌的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发生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5〕。在祖国医学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为“子气”“子肿”“子烦”“子晕”“子痫”等范畴。目前一般认为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气滞、阴虚、血瘀互为因果,而中心环节为血瘀,治疗关键是疏散和平衡。《灵枢·口问》篇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穴治疗疾病有可靠的理论基础,并有着广泛的临床实践经验,应用耳穴可以治疗疾病达250余种〔6〕。耳与全身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精,其气走于耳而为听。”朱丹溪也谓:“十二经,上络于耳”。耳穴贴压具有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平衡阴阳、预防保健的作用。从控制理论角度来看:耳穴是全身信息的一个反映点和控制点。耳针治疗的本质就是通过耳穴这个控制点把机体病变部位的求援信息及时反馈给中枢,通过经络或某种神经体液调节通路传递到相应的低级或高级中枢,唤起机体自身的修复,促使机体由病理状态向生理状态转化,用系统论的术语就是从无序向有序转化〔7〕。耳穴作用的产生是以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为主的周围神经不断地向中枢端发放冲动,中枢将冲动进行整合后再作出相应反应的结果〔8〕。耳廓穴位巾贴压调节脏腑功能,恢复机体阴阳平衡,达到矫正缓解高血压的症状,起到使妊娠正常进行之目的。耳穴是指分布在耳廓的一些特定区域,与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选用王不留行贴敷这些耳部穴位,通过适度按压,直接、持续性刺激这些耳部穴位,其机理是由于受压力刺激的迷走神经不断地向中枢端发放冲动,中枢将冲动进行整合后再作出相应反应,可以缓解高血压患者的症状,起到降压的作用。低钙、低镁及钙镁代谢异常与高血压有关。蔬菜是钾、镁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食物中的香蕉可以提供较多的能够降低血压的钾离子,有抵制钠离子升高及损坏的作用。芹菜中的水芹素能起到较好的降压作用,洋葱可使动脉脂质沉着减少,且洋葱的降压作用已经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海带中的碘和镁对防止动脉脂质沉着有一定的作用,并能增加血流量。黑木耳、香菇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经常食用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具有保护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有害物质损害的作用。
【关键词】 五苓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承气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吴茱萸汤;原发性高血压
发性高原血压是指目前尚未阐明其原因的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学无高血压病病名,而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有“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的记载。“眩晕”、“头痛”等病症的描述与高血压病的一般临床症状相近。对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脑、肾并发症进行中医诊断时,则可分别归于“心悸”、“胸痹”、“中风”、“水肿”等病证中进行辨病辨证治疗。笔者在临床中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掌握伤寒方所治病证的病机,运用伤寒方结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五苓散
五苓散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由猪苓、茯苓、泽泻、桂枝及白术组成。五苓散作为“太阳膀胱蓄水证”的主方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能。
水饮、湿邪蕴结于下焦,本可就近从小便而去,但膀胱气化不行,水无去路,反逆而上行,则吐涎沫而头眩,腹胀满或水肿身重,小便不利,水动于下,则脐下悸动冲逆。饮在下焦,当从小便去之,治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使水气下行。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茯苓、猪苓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桂枝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助膀胱气化。泽泻、白术有降压作用,泽泻、茯苓有降脂作用,整方有利尿、降压等作用。笔者临床用本方加减治疗具有头眩、心悸、小便不利及舌质淡胖有齿痕等特点的高血压。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见于《伤寒论·少阳病篇》,本方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而成,本方有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和解摄纳,育阴潜阳,柔以制刚,因势利导之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原为太阳病误下,邪气弥漫三阳,形成表里俱病,虚实互见,寒热夹杂所致复杂证候而设。胸满而烦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之象,胆火上炎、更兼胃热上蒸,心神不宁,则有谵语惊惕之变。邪入少阳经、郁于三焦,决渎功能失调,故小便不利。外邪挟痰湿留于肌表,故一身俱重,不可转侧。因病在少阳,故治以小柴胡汤,以和解枢机,扶正祛邪为主,加桂枝通阳和表;大黄泻热清里;龙骨、牡蛎、铅丹重镇理怯而安神明;茯苓宁心安神。使错杂之邪气得以从内外而解。现代医家多用代赭石、生铁落等重坠药物代替铅丹,即可减少毒副作用,又可起到重镇安神之功。
根据本方所治病证胆热痰扰,肝气怫郁的病机,抓住胸满烦惊、一身困重的病证特点,将本方应用于高血压病,随证加减治之。近年研究表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高血压患者兼有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疗效显著。
3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始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味药组成。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主方,具有峻下热结,通腑逐邪、承顺胃气、推陈致新之功。
高血压脑出血中医学中称为“中风”,其急性期常由脏腑功能失调,中焦气机紊乱,痰热互结,消灼津液,而出现便干便秘;腑气不通,浊邪上犯,蒙蔽清窍则可见神志昏迷。此即为“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之证,症见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临床上常用通腑法治疗,选方多以诸承气汤加减。
前人以“燥、实、痞、满”四症兼见,舌苔黄燥,脉象洪实者为应用指征,笔者体会,只要腑气不通,大便秘结,且确有热结、痰浊、瘀血等闭阻于内者,都可以攻下,不必一定要四症兼全。大承气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泄其热,下其燥结,祛其肠胃积滞,使邪热无所依,气血条达,逆转病势,起到釜底抽薪,急下存阴的效用,使中风诸症缓解。应用大承气汤方要中病即止。
4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伤寒论·少阴病篇》,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为少阴病兼表证而设,治“太少两感”证,功效卓著,功能助阳解表。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虽三味,但组方严谨。用麻黄开肺气、发汗解表;附子补命门火、温阳散寒;细辛温里散寒,助麻黄解表散寒,又助附子温阳,振奋阳气,共奏温阳散寒功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为治少阴病兼太阳病而设,故辨证要以少阴病提纲为辨证要点。《伤寒论》 281 条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脉微而细,即心肾阳虚,失于推动温煦之力,不足以鼓动血行,充盈经脉。但欲寐,是由于阴盛阳虚,以致精神衰惫,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少阴病以心肾里寒虚证为主症,故畏寒肢冷、但欲寐、脉沉微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辨证使用要点。里寒是使用本方的关键,表寒是次要的。使用时,不论患者是否有发热,但见畏寒、肢冷、脉沉就可大胆使用。麻黄在此方中可发散表邪,亦可疏通血脉。《日华子本草》云:“麻黄可通九窍,调血脉。”因此不能认为麻黄只有寒证才使用。笔者临床使用多年,体会本方不仅可治外感病,亦可治内伤病。
高血压病症见头痛或眩晕、恶寒、欲寐、脉微细、舌体胖大或淡暗、苔白滑者不少。均为阴寒内盛,水不化气,血脉不和,影响了人体气机正常的升降功能所致。本方温阳散寒,促进气化,起到了“疏其气血,令其调达,以致和平”的作用。可加川芎、葛根,诸药相配有散寒解表,温通血脉,缓急止痛之效。
5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源于《伤寒论·厥阴病篇》,方由吴茱萸、党参、生姜、大枣所组成。具暖肝温胃、散寒益气降逆之功效。吴茱萸汤证,在《伤寒论》中凡三见,一见于阳明篇之“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一见于少阴篇之“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一见于厥阴篇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上述三条经文虽涉及阳明、少阴、厥阴三篇,分见于三处,虽每一条都有各自的特点,其病机是一致的,以六经来分,都属于厥阴病,而不是阳明和少阴病。吴茱萸汤实际上为厥阴肝经主方,主要针对厥阴肝经虚寒病变而设,肝经寒邪循经脉上冲巅顶则头痛。由于肝木与脾胃的关系密切,其为病常相互影响,肝寒内盛,最易侵脾犯胃,侵脾则利,犯胃则呕,肝寒为本,胃(脾)寒为标,治疗上肝胃(脾)同治,在温肝的同时,兼顾脾胃,治肝为主,治胃为辅,故均施以吴茱萸汤。吴茱萸苦辛而热,气燥入肝,故其祛肝寒,泄胃浊之功效最速,再加生姜、旋复花、代赭石以增平肝镇逆之效,用大枣、党参补中虚,安胃气,并能缓吴茱萸之辛热。药味虽简,但标本兼治,功专效宏,故取效迅捷。笔者根据仲景制方宗旨,紧扣“虚”“寒”“逆”的病机特点用于治疗高血压病收到满意疗效。
6
小
结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证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归纳出证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我们在不断学习和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内伤杂病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和有效方剂。
本技术有其独特的治疗作用和特点,并且方法简单,疗效显著,易于推广。在临床上有很多患者愿意接受这种疗法。随着这种疗法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一定会为广大的高血压病患者缓解痛苦,并为社会赢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适应证
本疗法适应年龄在18~70岁之间,属于高血压2级低、中、高危险层,并且有中医肝阳上亢症状的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尤其适用于肝阳上亢症状明显的原发性高血压。
禁忌证
此疗法禁忌应用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合并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疾病及精神病患者,身体特别虚弱及有出血倾向者。
操作方法
器械一次性无菌采血针。
操作步骤取患者单侧耳轮顶端的耳尖穴,先用手指按摩耳郭使其充血,严格的碘酊和酒精消毒后,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施术部位迅速刺入1~2mm,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郭,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酒精棉球吸取血滴。临床上刺血治病的出血量,一般是根据病情、体质而定。每侧穴位放血5-10滴,每滴直径约5mm(如黄豆般)。
治疗时间及疗程1周治疗3次,12次(1个月)为1个观察疗程。
关键技术环节针刺前要先对患者的耳郭进行揉按,使其充分充血;注意进针的深度,进针过浅则出血困难,过深则创伤较大,以刺入皮肤1-2mm为宜,尽量使其自然出血,而又不损伤其他组织。
注意事项医生手指和患者治疗部位严格消毒,防止感染;患者治疗时取仰靠坐位,防止发生晕针;挤压时不能局限于耳尖局部,应从较远的范围向耳尖进行轻微的挤按,尽可能减轻或消除疼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