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蟋蟀的住宅

蟋蟀的住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蟋蟀的住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蟋蟀的住宅

蟋蟀的住宅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是怎样建筑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字,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祖国的汉字发展源远流长。古时候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

老师这儿就有一幅画,看像什么?(房子,真厉害,一眼就认出来了,其实它是几千年前我们老祖宗创造的一个象形字,房子里有人,人住的房子就叫——宅)

谁给它组个词?(住宅)

出示图:蟋蟀的洞穴,这是什么地方?(板书课题)

明明是洞穴,可作者为什么说成是人的住宅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走入课文。

二、研读课文

(一)“住宅特点”部分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看看从文中哪些语句中能看出这是蟋蟀的住宅?用——画下来。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表扬个别动笔默读的同学)

找完的同学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一同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研读。

老师看到同学们读的十分投入,圈圈、画画、写写,肯定对蟋蟀的洞穴有了不少的发现和感受吧?请带着你的发现和感受和全班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从文中那些语句看出这是住宅。

预设:

(1)第二自然段中“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从“大厅”和“卧室”这两个词可以看出蟋蟀的洞穴像人住的房子一样有大厅和卧室,所以被称为住宅。

大厅是指蟋蟀洞穴的外部,而卧室是蟋蟀住宅的内部,我们可以从它的外部和内部看看它和人的住宅有哪些相似之处。

(2)外部

出示: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A、“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这句话中说到蟋蟀的洞穴有门、有平台,这不就像人的住宅嘛!

B、同学们,这个细节你们注意到了吗?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下面我要采访一只蟋蟀了:

这丛草怎么不全部遮掩而要半掩呢?别人什么都看不见,不是更安全吗?

(出入方便通风利于阳光照进来----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住在里面肯定很舒服

也好排水)。

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语就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这真是一只聪明,用心的的蟋蟀。难怪它再饿也绝不去吃这丛草,连碰都不碰。

同时也像我们展示了作者的用词的准确性。

C、那你们还能不能抓住关键词说说蟋蟀外部特点。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向阳

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隐蔽

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干燥

D.“耙扫,收拾、弹琴拟人手法,突出对蟋蟀的喜爱。

E“最多”一词十分准确,体会到作者一定经过反复的观察甚至是测量才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观察是耐心而细致的。

蟋蟀的住宅原本就小,作者不但发现了这些洞穴,还观察到洞穴向阳,而且是倾斜的,这需要作者对住宅反复的观察才能发现。(描写十分准确、细致,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

(3)内部:

出示: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学生谈到房子内部情况。?

??

内部墙壁光滑,地面平整,简朴、清洁、卫生、干燥。与人的卧室十分相似。?

我觉得蟋蟀很能干。

三、研读“修建”部分

刚才我们从外部、内部了解了蟋蟀洞穴的特点。正因为蟋蟀的洞穴有这么多的特点,所以被作者称为是“住宅”,但你们知道吗,这座住宅又被作者称为“伟大的工程”这又是为什么呢?找到相关的段落,小组内讨论讨论。

预设:

1、选址。

出示: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A、“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写出了蟋蟀选择住宅的条件。

B、别的昆虫呢?

读懂了吗?你们现在就是——一只只的——昆虫了,我要随机采访几只昆虫,看看他们是怎么选择隐蔽所的?

哇,昆虫甲,这儿臭气熏天,你们怎么住在这么脏兮兮的犄角旮旯?你们会在这儿呆一辈子吗?原来这只是——临时的隐蔽所。你花很长时间才找到这洞穴吗?这就叫——得来不费功夫。

昆虫乙,带你去更好玩的地方,怎么样?用课文中的话是——弃去毫不可惜。

你看,读书就要关注这样的关键词,才能捕捉重要的信息,才是真正读懂课文。

诶,蟀哥躲哪儿?你怎么不像他们图个简单随便找个地儿?(特立独行,不与他们同流合污,要求真高啊!)你选择这个地方作为你的住宅有什么标准条件吗?(排水优良、光线温和)

C、师生对读

现在我来当其它的昆虫,全班同学自然就是蟋蟀啦!(师引读,师生对读)

我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而你们常常慎重的选择住址,

我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而你们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我利用现成的住宅,而你们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儿挖掘的。

D、小结写法

题目明明是“蟋蟀的住宅”,作者只要写“蟋蟀”这一条线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写其他的昆虫?(鲜明的对比,突出强调)

他们一个随随便便,随处均可安家,用一个词语概括——随遇而安。而蟋蟀认认真真,非常讲究,那就是?——慎重,这就是作比较。

2、挖掘。

出示: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A、时间: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一直到冬天。了解作者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

B、工具(柔弱):钳子

前后足

后腿有锯

C、

挖掘动作。体会作者把本不易的细小的工具和细微的动作,非常准确的写了出来,感受作者观察时的细致入微。

(前足扒

钳子搬

后足踏

后腿有锯,推——铺)

出示: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A、劳动方式:建造时,连着几个钟头干活,累了休息一会儿。

钻到土底下干活的蟋蟀,累了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又进去工作。

B、你体会到了什么?小蟋蟀非常不容易,很辛苦。

C、“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感受作者持续细致的观察。

3、整修

出示: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A、抓住“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体会长时间。

抓住“加深加阔”感受整修的任务。

B、正如你们所说,这个小不点,就是这样,用他柔弱的工具,“一点一点挖掘,从大厅一直到卧室”,修建了是他身长10倍的住宅,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大家一起读读,感受感受。??????

C、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蟋蟀非常能干,很不容易。

D、在修建住宅过程中,小蟋蟀那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精神不仅值得我们赞扬。谁愿意来试试?(指名一生读)

4、教师小结:

蟋蟀,这个不起眼的小精灵,仅仅靠它简单的足,完成了选址、修建以及修整等一系列繁重的工序,修建了这样精致舒适的住宅,对于这么柔弱的小生命来说,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工程呀!难怪法布尔在文中写到??(课件出示)全班齐读“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四、总结升华、感受作者的耐心、恒信及求实的精神。

????

蟋蟀的住宅范文第2篇

所谓文章结构与内容数学表示法,就是把文章的结构与内容按其段落层次或逻辑关系,用数学中的加法算式,直观地表示出来,并将此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分析和归纳方法,逐渐达到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目的。

比如我们在分析《论鲁迅》一文时,可以从不同教学目的出发,用数学算式,将其结构和内容按不同形式直观地表示出来。

议论文《论鲁迅》

1. 从体裁入手(分述式)

文章根据鲁迅的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 (主要内容)

阐述了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民族解放的急先锋,党外的布尔什维克,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 (主题思想)

2. 从结构入手(分述式)

文章通过阐述鲁迅先生精神的三个特点,说明鲁迅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号召人们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主题内容)

3. 从修辞教学入手(总份总述式)

本文在阐述鲁迅的三种精神时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显得更加生动感人,作者号召我们要学习鲁迅精神,为民族解放而斗争 (主题内容与写作特点)

依此类推,可以把不同结构特点的文章表示成总分述式,分总分述式,总分总述式等形式。

事实证明,在中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总体上分析文章布局谋篇及结构特点的能力;有利于梳理文章的逻辑思维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学生模仿,在文章总体结构安排上易于入门,为提高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浅析“我的教育故事”教师专业成长教学案例林雅丽

(柳州市锦绣路小学 广西 柳州 545000)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踏着我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脚步,我走上了工作岗位。“悠悠四载寒暑,几多欢笑,几多愁”,在课改中我有过欣喜若狂,享受着课改的与时俱进,发自内心地想说:“课改,真好!”,也有过迷茫疑惑,浅尝着课改给青年教师所带来的成长的阵痛,我不禁沉思:孩子们啊!老师应该给你们带来一个怎样的课堂呢?

我曾经执教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蟋蟀的住宅》一课,为了从学生欣赏的角度出发,挖掘略显深奥的说明文中蕴含的情趣,以生动灵活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体现出有课改精神的课堂教学,我是这样教学的:

【案例一】

1、以精美的住宅图导入课文

(当学生看到我拿出五颜六色的蘑菇型住宅图时,发出了“哇……”的赞美声,我心中暗喜。)

师:同学们,这就是老师向小蟋蟀借来的住宅图,它美吗?

生:美,可我觉得它像小兔的房子。

生:像大蜗牛的。

生:不,是海獭先生的。

(全班一阵哄笑,他竟然联想到广告片中高露洁牙膏的卡通动物住的房屋,实在让我哭笑不得。)

2、以玩具房模讲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我拿出向学生借来的玩具房模,学生带着新奇的目光看着它,完完全全被房模所吸引。)

师:如果住宅与隧道呈水平位置,可以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这样它就不能防雨了。

师:这就是住宅的一个特点,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可回答声那么小,一些学生还是一脸茫然地回答着,显然学生们目光还留恋在那玩具房模上。)

3、抓留白处指导朗读

师:假如你是那只蟋蟀,在这样的住宅前,你会怎样弹起你的钢琴来?

(一名学生被我指定上台做弹琴的动作,一脸尴尬地动了几下手指就下去了,大家只是被他的尴尬逗乐了。)

师:大家觉得快乐吗?

生:快乐。

(应付了事的回答又让我心头一冷。)

师:大家带着这种快乐的心情朗读这段吧!

(之后学生朗读的效果也不佳。)

反思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乍一眼看去,如此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似乎挺有创新精神,似乎也力求在“大量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但从教学实效上来看,精美的图片、住宅模型反而成为课堂上影响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障碍。我没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也没能找到合适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没有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蟋蟀住宅的特点,没能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课堂能给学生留下什么样的知识与感受呢?难道仅仅是孩子们若干年后回想起蟋蟀与海獭先生的住宅有类似之处?这样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热闹新鲜、好玩而无实效,这断然不是课改的所在啊!痛定思痛,这样的课堂是否负担太大了?是否该“瘦瘦身”、“减减肥”了?以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与文本直接对话,而不是在热闹的课堂中一无所得,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本着以尊重学生需要的教学观念,以有效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一个“有学习实效”的课堂,所以我又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案例二】

1、让学生谈感受导入课文

师:初读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蟋蟀很能干!

生:我觉得蟋蟀的住宅蛮大的,蛮好玩的!

(学生们讲述着各自对课文中的感受,成绩中下水平的学生也都参与了交流讨论,参与面较广。)

2、自读自画,理解住宅特点

(在学生自读自画蟋蟀的住宅图后,我以一个学生画的住宅图为例,向全班展示。)

师:大家评一评,这样画蟋蟀的住宅图,合理吗?

生:合理,因为他大概画出了蟋蟀住宅有多大。

师:你怎么知道住宅有多大?

生:我从书上的“九寸深,一指宽”这句话中知道的。

生:合理,因为他画的住宅是倾斜的,下雨时,小蟋蟀不会被淋着。

生:我觉得还应该在住宅边画上一丛草。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书上说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

师:这说明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生:隐蔽防雨。

(我巡堂时也发现,许多学生都在画中体现了课文提到的住宅不同的特点,而且画面也富于想象。)

3、抓留白处想象感悟

师:假如你就是那只小蟋蟀,站在你修建的住宅前,你会说些什么?

生:看!我的房子真大!这平台多平整!

生:我会伸个懒腰说,瞧瞧我的住宅建得多好呀!

生:你们见过这么光滑的墙壁吗?这可是我的杰作啊!

(学生思维的大门仿佛被打开,纷纷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师:那么你以什么样的心情说这番话?

生:高兴。

生:自豪。

师:你能用这种自豪而高兴的语气向大家介绍小蟋蟀的住宅吗?

生:可以。

师:自由朗读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段落。

(学生眉飞色舞地读起来,朗读效果也不错。)

反思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古人以此作为反璞归真的真实写照,某些课文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正要体现这样的观点。在案例二中,通过“自读-自画-自悟”的过程,让学生在文章中走了一个来回,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似乎“课堂也瘦身成功”,没有精美的图片、模型却能让学生通过亲手绘图而探究出蟋蟀住宅的特点。

蟋蟀的住宅范文第3篇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变“先讲后练,以讲为主;先教后学,以教为主”为“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从而把由教师灌输的讲读过程,变为生动的学生自学的阅读过程,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下面介绍几种经过反复实验而确立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中的某个重点段落,然后集体讨论,教师相机指导深化,以“主”带“次”,理解全篇。

如:《小音乐家扬科》的自学可以这样安排:

1.从解题入手,抓住重点。出示思考题:从课题《小音乐家扬科》中,你觉得课文应写些什么?扬科成了音乐家吗?

2.编列提纲,理清层次。自学课文,思考:扬科喜爱音乐,课文写了哪些事?除了写扬科喜爱音乐,课文开头还交代了什么?扬科的结局又怎样?从而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

3.出示习题,指导练习。围绕下列问题,准备自学讲析课文重点:(1)扬科是怎样欣赏大自然中的“音乐”的?(2)扬科怎样陶醉在旅店的音乐声中的?扬科爱小提琴,设想他是怎样想的?(3)扬科看见地主食具间的小提琴,又是怎样想的?“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在讲述第三点时,可结合观察课文的插图,想象描述当时环境和扬科的心理活动。

4.自学课文,尝试讲析。学生先按自学要求,自学课文。第二步分小组讨论,排疑解难,互相补充,准备作尝试性讲解分析。第三步学生尝试讲解分析课文重点,注意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学生评析时,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拓宽,落实训练。

二、抓住思路,理解课文对思路较明显的课文,通过抓住文章思路的方法,去分析理解课文。

如《桂林山水》一课,有经验的老师是这样安排的:

1.审题,预测思路。出题后先提出桂林在地图上的位置,然后让学生思考:(1)看了题目,你认为文章是写什么的?重点应该写什么?(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以设置悬念。

2.感知课文,理清思路。通过以下“练读”,理清文章脉络:(1)哪几段分别写桂林的山和水?(2)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3)在段落结构上,本文有什么特点?给课文列思路图。

3.阅读分析,理解思路。教师激情朗读,学生自读体会。指名列思路图,全班评析。在评议中,渗入必要的词句和读写训练,并组织质疑。

三、抓住中心,理解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中心词或中心句。然后以此作为自学题统摄全篇,读懂课文。

如《草船借箭》一课的自学题可以这样设计:

1.初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思考“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

2.找出中心词,统摄全篇。明确“草船借箭”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直接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心词语:“神机妙算”,并理解什么叫“神机妙算”?

3.细读课文,抓住主线。思考: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自学“借箭”一段时可启发学生找出描写第三天四更时的景色和诸葛亮与鲁肃的问答,借箭的巧妙调度等情节的重点词语。如“大雾漫天”“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笑着说”“……只管……就……”等,还可简单地勾划出受箭时船头船尾的方向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当堂讲解,集体评议。

4.反复诵读,深挖开拓。有感情地朗读,体味诸葛亮成竹在胸、足智多谋的气度和周瑜妒贤忌能、心胸狭窄的性格。

四、抓住提纲,理解课文要求学生列出课文的详细提纲,并以此深入理解课文。教师可在学生讨论评议时相机诱导。

如《蟋蟀的住宅》一课的自学题可以这样安排:

1.联系已有知识初读课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蟋蟀的知识,了解蟋蟀的特点。尝试讲述对蟋蟀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初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2.细读课文,编拟提纲。先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提纲,后再根据分段,写出段意,然后集体交流讨论,充分评议、修改。教师从中点拨。吸收反馈信息,作针对性的重点讲解。

蟋蟀的住宅范文第4篇

有一次,当他看到一个精彩曲折的故事时,天已经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蟋蟀想:要是我的眼睛能发光就好了,但那是不可能的;要是能拿太阳来做台灯,那该多好啊!他怀着甜蜜的梦幸福地睡了。

第二天,太阳刚刚从东边升起,蟋蟀就请求鹰带他去追赶太阳。鹰不屑地看了他一眼,哈哈大笑说:“就你还想翱翔天空?”蟋蟀不依不饶地说:“我想把太阳摘下当台灯!”鹰听了大吃一惊,心想:一只小小的蟋蟀居然有如此伟大的梦想!他立刻决定教蟋蟀练习飞翔。

也不知摔了多少跟头,受到了多少嘲讽,蟋蟀终上了无边无际的天空。他看见了辽阔的大地,他感受到云朵棉花糖从身边轻轻飘过,摘下一朵放进嘴里,一丝甜蜜顿时流遍了全身。他多想优哉游哉地躺在“棉花床”上遐想呀!可是伟大的梦想岂容等待?!于是他立刻朝着太阳的方向追赶,可是太阳那么遥远,就算喊破喉咙,太阳也听不见呀!太阳脚步匆匆,就算是鹰也难以轻易追上呀!

不知不觉,天就黑了。哦,天哪,他的伟大梦想被抛在了黑暗里。无奈,只有等待漫长的黑夜过去才能迎接明天的太阳。

蟋蟀的住宅范文第5篇

一、激发创新意识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撑起整个地球。”我们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支点呢?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和热情。教师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在课堂中引导、鼓励,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学习的探索者,给他们提供表现思考、探索、创造的机会和舞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让他们享受自己思考的成果,让课堂充满生机和灵气。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产生兴趣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有激情(冲动),以激情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

二、增强学生好奇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学生步入思维发展的阶梯,只有拥有了疑问才能够促进学生一步步地去思考问题,才能够去动脑筋想问题。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读引导,使学生成功地走进会思考的境地。并且要鼓励和提倡学生善于利用已有知识去大胆质疑,要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敢问善问,敢说会说。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的创新火花才会迸发、闪烁,才会有创新的思想。我执教《蟋蟀的住宅》一课时,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大胆地说了起来。有的问:“作者为什么 把蟋蟀的洞穴写成蟋蟀的住宅?”“你提得真棒!请全班同学认真读课文看看是否有答案。”在我的鼓励下,学生进入了激烈的讨论中,有的说“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把蟋蟀的洞穴比作人的住宅,采用了拟人的写法,给人以生动的感觉,鲜明的印象。”还有的说“……”,整个课堂充满了活跃的气氛。学生在质疑问难解惑中增强了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因问题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创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无形中参与创新,进行创新。

三、营造和谐的氛围

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用的是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这样就导致了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学生出于极其被动的地位一味地听老师的讲课,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民主的思想,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以学生为朋友,给他们一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感觉,学生就会接近你,热爱你,听你的话,也会尊重你。他们才能不惧怕你,才能说心里话,倾吐内心所想,他们的大胆精神也就会得到充分发挥了,创新精神也就得以实现。

相关期刊更多

语文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

中学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