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范文第1篇

一、要读出文本的内在结构

一堂好的阅读教学课,必定有它内在的生成逻辑。作为执教者,必须先有效地深入文本,将文本的内在结构烂熟于心,再根据学情,巧妙地将之转化为课堂的教学结构。如此一来,不仅能凸现文本的主体,也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疏密有致、有张有弛的良好效果。

比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课前,我反复研读,认真思考,读出了一个点,两条线。围绕“呼声”这一点,产生了两条线索。一条是“什么样的呼声?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这是主线。主线之下还有一条情感线:雷利对父亲的“挚爱”和“丧父之痛”,这明暗两线齐头并进,情理交融。当孩子们在教师的引领下悟出“情”时,自然也就道出了“要和平不要战争”这个“理”来。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父亲的了不起,在于他在废墟上“挖”了38个小时;儿子的了不起,在于他在黑暗的废墟下“等”了38个小时。而这一“挖”一“等”都源于“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一句话,两个词,再现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再现了亲情的本色,再现了“真爱无痕,大爱无声”的道理。

读文本,就像造房子一样,先要搭起框架,努力在文本中找出合适的问题、情节或以某个句子、某个词语作为切入点辐射全篇。将文本进行适度整合,使内容清晰地呈现出块状结构,进而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结构。

二、要读出文本的核心价值

首先是文本的语言。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教师需要“浸入文本,涵咏体悟”,对文本的语词乃至细小的标点,细细咀嚼,品出字里行间所包蕴的丰富的情感与理趣。

仍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为例,爸爸是主要人物,但爸爸的语言只有一句:“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反复品读后,这“一定”一词值得推敲,这“一定”是爸爸临行前对儿子的最后承诺,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意;这“一定”是一个维和战士对和平的美好向往,承载着爸爸对此次维和行动充满的信心。读懂了“一定”这个词,就读懂了爸爸的心,读懂了维和战士的心。还有带着引号的蓝盔,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它象征着和平,象征着爸爸希望儿子也能像他一样热爱和平、维护和平。有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在教学中才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引导学生对爸爸的认识从笼统走向具体,从浮浅走向深入,由模糊变得清晰。

其次是文本中的细节。在细读文本时,我们除了对语言进行了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值得我们发掘的点。例如:“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爸爸的目光之中饱含着的是他对儿子的关爱,对妻子的牵挂,是他对家人的深情挚爱和依依不舍。但是,为了世界和平,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在仔细研究、品读揣摩中,一个热爱家庭、热爱和平的父亲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清晰、高大起来。

第三是文本的背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代性强,情感浓郁,与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太紧密。对于这些9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而言,他们缺少对战争的感性认识,无法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课本很难激起孩子的共鸣。这就要求师生深入语言文字,在依托文本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背景补充。可以以图片的方式向孩子们简要介绍“维和部队”、“蓝盔”,填补学生的认知空白,使学生对“爸爸”雷润民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为下文学热爱和平埋下伏笔。“丧父之痛”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进行补白,创设情境:父亲踏上了伊拉克与科威特的战场,当我和妈妈坐在饭桌前看着爸爸曾用过的碗筷时,我在想: ,当……的时候, ,当……的时候, 。因为补充了背景,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中,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与雷利一起感受对父亲的思念、担心、期盼,然而等来的却是父亲的灵柩。如此大的反差,就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心灵震撼。伴随着悲壮的音乐,哀伤的画面,学生的情感从心底喷涌而出,推向巅峰。“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只有体会文中的感情,才能真正读懂课文,做到情动辞发,诵读传情。有了这样的情感积淀,当学生互相交流战争资料,观看战争场面时,久已积蓄心底的情感定会迸发出对和平的渴望。

恰当适度的背景补充,可以使文本不再是一具没有生气的标本,正如把鱼儿放入了水中,树木扎根于泥土,老虎重新啸叫于山林。文本中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喜怒哀乐无不在学生脑海中勃发出盎然的生机。从而使学生获得更为真实、丰满、深刻的情感体验,发掘出文本中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三、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化阅读感悟

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言,任何一个人在阅读文本时都会因其自身的生活阅历、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等因素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在其心中重新建构崭新的、独特的形象。所以,我们教师就应当能够站在厚读文本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整合利用文本,既以本为本,又不拘泥于一“本”,进行多角度的阅读,引导和帮助孩子,根据文本建构独特的、充满个性化、适合其自身的深层理解和感悟。

1.文本再现

就是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对文本进行重新组合,创造性地改变文本。

比如,教学《草原》时,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黑板上的板书逐渐形成了一首小诗:“天朗野碧风光美,襟飘带舞彩虹飞。唱歌跳舞人欢聚,蒙汉情深何忍归。”学生喜出望外,为大家共同的表现而兴奋、自豪。

“无水不成池,无情不成深”。只要我们把文本读细、读精、读深,智慧地运用文本,就不难看到“文情似微风,吹皱一池春水”的美好情景。当然,如果能够恰当地使用这种方式,能够引发孩子根据自身理解和自己擅长、喜爱的形式来再现文本的话,就更能达到“我的文本我做主,个中甘苦寸心知”的更高的境界。

2.比照呈现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范文第2篇

前几天,老师教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我看了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主人公雷利的爸爸是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和维护和平的行动之中壮烈牺牲了,他呼吁全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故事。

最近几年,世界战争连续不断,如美国与阿富汗。伊斯兰。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战争等等。几国人民几乎都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可见,战争对人类的危害还是很大的。一颗颗炸弹落在了繁华的街道上,城市立刻变成了一堆废墟。

五十一年前,全世界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反法西斯的胜利,但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在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在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在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隔海相望的陆地,都伸出友谊之手,相视一笑,泯灭旧日的怨愁。我希望,明天的家园没有掠夺者的咆哮,也没有反抗者的怒吼,到处充满着和平。阳光。鲜花和爱。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优化;语言;活动;问题;生活

余文森教授指出:“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实践存在重知轻情的现象,学习过程生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积累,忽视学生情感参与对知识构建过程的积极促进意义。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精心创设的学生具体可感的阅读感悟、理解、体验的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通过对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充分重视和有效调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阅读理解准度与效度的提高,从而优化阅读教学效果。

一、优化语言情境创设

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在脑中呈现出一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语义代码。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针对学习内容进行的语言描述、对话交流,可以创设出一个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融会贯通,酝酿情感,促进情感升华。

1.形象描述

课堂教学中教师把一个抽象的语义代码通过形象描述,化为形象化、具体化的学习活动中情感体验更为真切、深刻。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的《三个儿子》,对“聪明”一词的理解从人的“四件宝”――耳朵、眼睛、口和心入手,通过描述:“学习时,用耳朵仔细听,眼睛认真看,动口说清楚,用心记得牢,才会成为聪明的孩子。”学生在情境中掌握了字形,理解了字义,兴趣盎然地学会词语,明白了“四件宝”须日日用、月月用,人才会聪明的道理,还受到了生动形象的学习态度教育。

2.感情朗读

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学生带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头脑中再现教师所描绘的情境,才能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激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增进情感体验。如教学第九册的《可爱的草塘》,由于所介绍内容与南方学生的生活环境、认识水平有较大距离,一时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情感体验无从谈起。于是,教师首先通过绘声绘色的感情朗读,引领学生在朗读情境中领略北大荒的景色美丽,物产丰富,从中产生对北大荒的赞美、向往之情,学习的情感障碍得以克服。

二、优化活动情境创设

课堂上通过游戏、比赛、演示、表演、汇报等活动,创设出具体的学习情境,把学习活动转化成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自主需要,学生情感更为真挚。

1.表演活动

表演是一种高层次的形象再现,它不仅通过活动展示出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它加入人物的情感体验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的《从现在开始》,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等词语,我请几位同学表演猫头鹰当上大王宣布命令后,森林里动物们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以具体的人物活动形象展现出当时的情境。在表演中,学生不但形象地理解了词语,而且内心的体会更为深刻,获得了语言讲解描述所无法收获的感受。

2.交流活动

交流活动的最直接效果就是1+1>2。针对某一主题的学习活动,大家把各自的收获通过一定的形式,层次进行交流,相互检验,相互补充,以丰富知识增进理解,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如教学《可爱的草塘》,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和本地学生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情真意切地走进文本,上课之前,先布置收集有关北大荒资料的预习任务。上课伊始,让学生交流北大荒的资料,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北大荒,喜欢北大荒,向往北大荒,学生自然而然地在交流情境中走进文本。

三、优化问题情境创设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是统领课堂教学的直接手段,也是情境创设的简洁方法。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一个学生真正理解文本所需要的问题或是从学生内迸发出来,或是教师适时的提示,都会产生极大的情境效应,从而地引发学生思考,以促使学生真切的探究欲望。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由题入手,之后直奔结尾,学生找出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他的是呼声是什么?”引导学生读出呼声,促进情感内化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中国孩子的企盼――要和平,不要战争。再如教学《可爱的草塘》,在学完第一部分,学生充分领略了草塘的美丽之后,让学生联系文题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既然草塘如此美丽,为什么题目不定为《美丽的草塘》呢?”。这时教师抓住这一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探究,联系全文,找出答案:这篇文章除了介绍草塘的美景之外,还描述了草塘的物产丰富,这更是北大荒的突出特点。因此文题必然涵盖这些方面,不能仅限于“美丽”。这样的问题,承上启下,深化主题。学习全文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回到刚才的问题,继续深入讨论,北大荒的“可爱”更为形象地再现学生心中,学生的情感又得到再次升华。

四、优化生活情境创设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创设情境;教学方式

教无定法,贵在有效。近年来,课改浪潮接二连三的袭来,无论是最初风靡一时的“杜郎口模式”、宁达中学模式,还是最近在我县轰轰烈烈的孟照彬EEPO;无论是讲授法,还是小组合作,还是思维导图的学习记忆方式;无论是传统的黑板粉笔,还是现代的多媒体、白板,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最大化的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作为农村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也深入的学习了很多关于课改的理论与精神,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付诸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到底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角度而言,课堂有效性并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节课教师是否花了30分钟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是否讨论热烈,是否有很多学生举手或发言;课堂有效性也并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节课是否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否精美,是否穿插了音乐或视频。课堂的有效性是不管你采用任何教学方式、任何教学用具,只要能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这就是高效的课堂。有些小组合作讨论的内容建立在学生根本无法理解的基础上,这样的讨论是无用的;有些发言仅仅在回答对与不对,却无法说出具体的理由,这样的发言是徒劳的;有些漂亮的课件虽然能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内容却华而不实,也是花哨的。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角度而言,课堂的高效在于学生会不会自主学习,能不能提出问题,有没有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不能培养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思考能不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如果一节课教师内容设定过少,学生以讨论一个极小极简单的问题为主,又囿于小学生知识面的限制,不能有效的拓展和延伸,这不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如果一节课教师内容设定过多,讲解很多,但学生还是知之甚少,言之无序、无物,这也不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高效的课堂要求教师讲解问题不在多少而在精要,组织讨论不在花哨而在实用,合作互动不能趟河水而要多联系教材等。

其次,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学生不可能在40分钟的课堂里每一分钟都能百分百的投入,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适时的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在课堂导入时,我们可以采用 “设疑”、 “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巧用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课文《黄山奇石》时,考虑到农村的小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外出旅游经历甚少,更不要说离我们有一定距离的黄山。课本上虽有几幅插图,但为静态,而且图片偏小,于是在上课当天,一走进课堂,我就对同学们说“今天的语文课我们是一次特殊的旅游,猜猜我们要去哪呢?”我的故弄玄虚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我们要去的是黄山!下面就让我们的‘小帮手’带我们去吧!”我把准备好的关于黄山的一些素材尤其是课文中涉及到的石头,在课前就用多媒体进行了剪辑,化静为动,此时播放,学生们乐不可支。

此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适时的创设得当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伊始被激发的学习兴趣得以延续。教学生字是比较枯燥的一个环节,我在教生字时就采用了竞争的形式,让学生分小组比一比,哪一组认得快,记得牢,哪一组组的词多,评选出优秀小组加以奖励,并累计积分,评选出周优秀小组、月优秀小组、学期优秀小组以及“识字达人”。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教师在用心引导,课堂自然容易实现有效!

再次,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学有所得。我们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采用各种学习方式,或是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对内容较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文,或是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先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研究、寻找资料,理解资料,并找出答案的方式。如果有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安排到共同合作学习的内容中。如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学生首先根据题目质疑:“什么是呼声?这个中国孩子是谁?这个中国孩子发出了怎样的呼声?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等。然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解决前面3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比较难,也是文本的重难点,所以采用了合作学习。而对于离我们年代较为久远,或是有特定时代背景的课文,尤其是古诗文,我们既要讲授,也要小组合作探究,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我们在进行小学诗歌教学时,要是能让学生对诗词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例如诗中人物的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诗人的生平和思想变化等,这些对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都会有帮助。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恰当的讲授。如在教学曹植《七步诗》时,我们可以简单的介绍曹植的生平,以及他和曹丕之间的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背景,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不懂的地方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教师在针对学生的共同疑难解答,并引导学生品读欣赏,体会诗歌情感。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既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交错进行中不觉得枯燥乏味,从而达到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改革还在继续中,我们也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又切合实际,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范文第5篇

然而,成长的同时,我常想:我们要把课改这张白纸铺得多宽广,又该为描绘文本蓝图下怎样的功夫呢?课改大环境之下,语文课程的文本力量时时感染着我,心里总有种想法——要让学生准确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和那些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但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个性杯教研课比赛中,我却因太过重视文本的情感体会,对学情分析不够,而使课上得细碎。下功夫做的多媒体课件也因为繁杂,只吸引了学生当时的兴趣,而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语文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用大量时间去深究文本的思想内容,却削弱了对语言形式的把握,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不知所云。

和许多年轻教师一样,课上一出现这些问题,我就情绪浮躁,越是急于求成,就越是顾此失彼,把握不好事物发展的“度”。当我的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变得如同嚼蜡,一个问题开始反复出现于我脑海:新理念下,是什么决定了一堂课的精彩?

“久旱逢甘露”,我在一次认真研读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后得到了解决困惑的方法。我更深刻地了解到现代教育不应只是重视往木桶里注水的过程,而是更应重视不断向外流淌创造之泉的过程。做课的老师正是紧紧抓住课堂中和学生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才让研读文本的那一颗颗如白纸般心灵里开出了富有人文性魅力的花朵。如我在执教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为让学生理解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和愤怒,对和平的向往和呼吁,我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学情,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朗读课文重点段落第四段,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读入情境——让学生找出最震撼的句子,在交流中了解感受,看图片听配乐范读想象当时那种沉痛的情景;

二读进心境——设想自己是雷利,说说最想说的话,再用情用心地读读这段话,在学生的心里架起和小主人公相通的情感桥梁;

三读唤真情——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在体会悲痛后对战争的憎恨,激发对和平的向往——“爸爸出征前曾经大营垒里,他凯旋归来时,一定要送给雷利一顶蓝盔。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这是雷利想要的吗?”“雷利和妈妈手捧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雷利日思夜想,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自己的爸爸,他就是想迎接这样的爸爸吗?”“这一切都是什么造成的?有什么办法能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让我们久久地凝视着幅画面,让我们用情的再读读这段文字,让我们牢牢的记住这位共和国英雄!”这是用真情在唤醒文本字里行间的力量,用真情唤起孩子的情感共鸣。

四读鸣主题——我用极富感染力、层层递进的语言在下课前总结渲染,激起了学生高涨的热情,孩子们齐声用朗读缅怀用生命捍卫世界和平的英雄。深情的朗读是情感的碰撞,当音乐声、读书声在整个会场响起,孩子们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心愿通过饱蘸深情的高声朗读回荡在耳边时,我想不仅仅是学生,每个人都已经被这种文本背后的精神所打动。我知道,这就是我要找的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