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颜回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最近坊间流传着一个笑话:“牛市中的N种死法。”说的是牛市中一样会有光荣倒下的人,而且“死法”各异。有的人因为收益赶不上别人心急而死,有的人则是过早卖出后悔而死。当中描绘得最生动的是基金经理的“死法”:“基金经理忙活大半年了,净值就是不涨,天天被基民骂得狗血喷头,天天被赎回得一塌糊涂。这一天回家,门口的保安兴奋地对他说:‘你知道了吗,股票来钱就是快啊,我开户没半年,现在赚两倍了。跟我买吧,包赚……’基金经理闻听,只觉得胸口发热,头晕眼花,一日鲜血吐将出来,气绝身亡!”
牛市投资需要“发散”思维
这样的事或许就在我们身边上演,只是结局稍异――毕竟基金经理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吐血而亡还不至于,但在人后痛洒两滴“英雄泪”的可能性还是有的。今年以来行情演绎的方式确实超出大部分基金经理的预想,也因此在投资策略的选择上充满了困扰。当市场热点围绕着二、三线低价题材股波澜壮阔地持续展开时,摆在基金经理面前的策略问题是积极参与这些热点获取短期的收益,还是坚守过去一年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价值投资”?我的答案是:牛市投资,需要一点“发散”思维。熊市中我们会更注重考量企业的内生增长能力,因为只有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通过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手段提高竞争力水平,才能抵御市场的下降。然而在牛市中,成长的故事会很多。“多样性成长”将造就不同的投资主题。譬如参股券商概念股,我们看到有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贡献每股收益仅为几角钱,但来自参股券商的投资收益却贡献每股收益一元多钱,不也同样带来爆发性的成长?再譬如资产注入概念股,一旦实现就能够在短时间内以一种相对风险较低的方式,使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和收益状况得到本质的提升。如果对这些投资机会全都冠名为“概念炒作”并敬而远之,岂不是有“因噎废食”之嫌?关键是要对“概念”进行深入研究、去芜存菁,在确定安全边际较高的情况下把握有实质性内容的品种。
如果放长一点眼光看,两种选择都无可厚非,结果可能是殊途同归。重要的是紧守自己的“能力范围”来做投资就好。我们所摒弃的是那种只因眼红别人赚钱就冲动跟进的做法。本杰明・格雷厄姆也说过:“你必须知道你在做什么。”即便是基金经理,也都有自己的能力范围。别的基金经理能赚得到的钱自己不见得赚得到,对别人在一些自己不懂的投资品种上大把赚钱要能淡然处之。就像资产注入概念,我也会参与,但一定是“锦上添花”的品种,就是那些本身质地很好,即便资产注入的美梦落空,也不会有太大影响的上市公司。毕竟,作为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我承认自己在此类信息的真伪判断上并不占优势。
牛市经历“三部曲”
【关键词】语境 第二语言词汇学习 多媒体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00-01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基石,词汇学习贯穿英语学习的始终,词汇能力在言语交际中举足轻重。但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词汇习得研究却一直被忽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如何促进第二语言词汇的学习才成为语言学界关注的问题。
语境条件与无语境条件是两种最为常见的词汇学习条件。在语境条件下,第二语言目标词汇不是单独呈现的,而是将它放人由该种语言构成的上下文情境(通常是句子、语段或篇章)中推测目标词的含义。无语境的学习指以词表的形式单独呈现第二语言词汇,除目标词外,仅呈现由第一语言对该词的翻译、解释。
本文重点分析近几十年来国外该领域的实证研究,对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将有所涉及,旨在对语境与第二语言词汇学习的研究动态进行回顾与展望。
一、研究回顾
近几十年来,语境与第二语言词汇学习的国内外研究主要针对以下两个问题:不同条件下学习效果的差异,语境条件与词汇记忆效果的保持。
(一)在语境条件与无语境条件下学习效果的差异
语境条件下的学习更注重对语境中意义的理解,强调第二语言词汇的输人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上下文情境一同出现的。Krashen 在1987年提出的监控假设理论(Monitor Hypothesis Theory)强调通过真实自然的语言输人以及充分的交流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受这一理论的影响,许多学者比较倾向于语境条件下的学习。
Beheydt认为脱离语境来学习单词是荒谬的,因为孤立的单词无法显示其多义性,根据语境变化词义是单词的一个基本特征。Schouten在她的著作中也强调了在语境中学习词汇的重要性,她说:“在有意义的文本中呈现单词无疑更可取: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减少了混淆的机率。语境和孤立的单词或者句子不同之处在与它提供了语言和心理的现实环境。”
国内外有些学者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以上观点。1988年Li Xionglong调查了语境线索在推断和记忆目标词汇的效果。他通过实验的对比分析认为在语境条件下学习目标词汇效果比无语境条件好。
然而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与 Krashen的监控假设理论并不相符。他们的研究表明两种方式的学习效果没有显著差异,或者无语境条件的学习效果好于语境条件下的学习。
Cohen &Aphek研究了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学习希伯来语词汇的情况。研究发现,只有当学习者达到一定的语言水平时,语境才会发挥其作用。当学习者语言水平较低时,这两种学习条件在学习效果上无显著差异。1982年,Pickering的实证研究发现翻译的学习条件能让受试者更容易地学习单词。
(二)语境与词汇记忆效果的保持
许多学者认为以无语境方式学习的词汇由于在学习者的记忆中缺乏认知的基础而非常容易遗忘,而语境条件下的学习词汇过程中要求学习者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度地加工,因而有助于学习效果的保持,进行长期记忆。
Kan在韩国汉城的一所小学开展了实验,考察他们学习英语词汇的情况。研究发现在即时回忆单词定义、听力理解、知识转换三项测试中,语境学习显示了明显的优越性。因此他认为语境学习在词汇的长期记忆中有着重要作用。
也有一些学者对语境条件下学习词汇有利于词汇的长期记忆这一观点提出质疑。Mondria &Wit-de Boer对法语学习者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他们给受试者提供了八种语境,每个句子中都包括了目标单词,让受试者学习。结果表明根据语境猜测词义和单词的长期记忆没有相关。
二、思考与展望
从以上国内外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可见,国内外研究者就语境条件与无语境条件孰更有利于第二语言词汇学习的争论尚未达成共识。思考这一争论存在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语境与学习者自身。
(一)争论存在的原因
第一是语境方面。语境条件在第二语言词汇学习中固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第二语言构成的语境有时难以提供足够的信息,学习者由于词汇量和语言背景知识小,无法根据语境做出正确的推理,对于初学者和年龄较小的学习者更是如此。
第二是学习者自身的原因。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及学习习惯、逻辑推理及记忆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语境条件下第二语言词汇的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语境
如上所述,语境条件可以提供较为丰富的信息,有助于学习者进行深度的加工,因而在第二语言词汇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为第二语言习得提供便捷,多媒体语境学习条件将成为语境与无语境这两种学习条件之间的桥梁,既保证学习者利用语境对语言信息进行深度的加工,推测目标单词的含义,又能使学习者对推测结果进行核实,避免错误的推测,从而促进第二语言词汇学习。
与常用的文本语境相比,多媒体语境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大量自然、生动、形象的语言信息及与之相匹配的情境信息,能够使学习过程更为灵活,更具适应性和趣味性,使语境学习的优势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
三、结语
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严重缺乏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然而基于多媒体的语境学习恰为学习者提供了这样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方式,因此多媒体语境下的第二语言词汇学习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应该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多媒体语境条件下学习第二语言词汇的学习过程、学习特点、学习效果及影响因素(如目标单词的难易度、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者的兴趣、学习策略)等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87.
[2]Beheydt, L. Vocabulary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J].Dutch Crossing, 1987,32:3-25.
[3]Schouten-van Parreren, M.C. Vocabulary learning through reading: which conditions should be met when presenting words in text[J].AllA review, 1989,60:75-85.
[4]Li, X. Effects of contextual clues on inferring and remembering meanings of new words [J].Applied Linguistics,1988,9:402-413.
颜回的故乡是山东兖州。
颜回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得意门生,学富五车,孔子对其称赞不已,赞其好学且仁人。为人谦逊,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不幸早逝。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为其追加谥号。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方式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13-03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某种学习目标而采取的学习方法、策略和途径的总称,是学习者逐渐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学习模式。学习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目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很多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并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一、国外关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国外关于学习方式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探讨了学习方式的概念、学习方式的类型、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方式的相关性研究等问题。
(一)对于学习方式基本理论的研究
1.关于学习方式概念的研究
学习方式(learning approach 或learning style)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早由美国学者赫伯特・西伦于1954年提出。澳大利亚学者比格斯(J.Biggs)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美国学者纽曼(Newman, F.M.)从学生的活动方式角度提出学习方式的概念,他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也有学者把学习方式等同于学习风格。
2.关于学习方式的分类研究
从学生是接受知识的意义还是自己发现知识的角度,把学习方式分为两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奥苏泊尔提倡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布鲁纳则主张学生通过发现学习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这两种学习方式外,还有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超越式学习。超越式学习不仅是对课本知识的扩展和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还要在探讨中对学习对象进行质疑、批判,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不足,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是对书本知识理解的深化和升华,是质的变化。
(二)对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1.关于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的关系研究
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存在密切的关系。如格斯提出了3P (presage、process& product)模型,该模型描述了课堂学习的前提、过程和产物。在3P模型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教学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了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方式,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会形成不同的学习结果。影响学习方式的因素有两个方面:教学环境和学生自身的因素。
2.关于大学生深层学习方式和表层学习方式的研究
根据大学生的学习是积极地进行深层次自主建构,还是浅层次接受的情况,国外一些学者把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分为深层学习和表层学习。瑞典的马顿(Marton)和萨利(Salia)最早进行了学习的表层方式和深层方式的研究。如果大学生对学习任务有内在的兴趣,关注学习任务的根本意义,并通过探索学习任务内部及其与其他任务间的联系来达至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则这种学习方式可以称之为深层学习方式;如果大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外在的,其意图是通过死记硬背等方法再现学习内容,这种学习方式可以称之为表层学习方式。
二、国内关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国内关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是最近十年左右才开始的。纵观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关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大学生学习方式现状的研究
有学者对师范类理科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研究,从性别差异和年级的角度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师范类理科大学生中男生比女生更趋向于深层和成就式学习,而且大学一年级和四年级,不管男生和女生,都比二年级和三年级时期更趋向于深层和成就式学习。有学者针对在内地就读的港澳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加以研究,研究发现影响港澳学生学习方式的四个主要因素为学习策略、课堂外部环境、学习动机和课堂学习情境。另外,研究还发现不同年级、专业、兴趣在四个因素上差异不显著,男性受课堂学习情境的影响显著大于女性。还有学者对大学生课外学习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课外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课外学习的内容具有专业性 ,但课外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表现不突出。
以上研究针对于大学生中的小部分群体或非课堂教学内的学习,不具有普遍性意义,但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现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关于大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的关系研究
有学者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差异及其对成绩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学习方式与学习质量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联系。王志玲等在对大学生学习方式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中,通过对课堂教育情景下大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的动机和策略)与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两者内在关系的实证研究分析,表明学习的深层动机与创新人格(好奇心和意志力)显著正相关;深层策略与创新人格(好奇心和意志力)和创新思维(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也显著正相关。
以上研究证实了大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质量正相关,大学生学习方式对创新能力产生影响。
(三)关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有学者就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加以研究,发现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与深层学习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教学模式中的自主性对深层动机和策略的影响均显著高于互动性,且自主性可以更为有效地促使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陆根书对大学生感知的课堂学习环境对其学习方式的影响加以研究,以全国 15 所高校 3013 名大一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了大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对其学习方式的影响。有学者对促进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知识建构进行研究,提出了“知识建构有效促进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理论假设,并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个案,对大生的学习方式和知识建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从个体知识建构和协作知识建构的角度探讨知识建构的策略,以促进大学生有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以上主要是从课堂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学习方式产生的影响加以研究。
(四)关于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
信息化多元化时代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学习方式需要得到积极的丰富和变革。研究者从学习方式变革的背景、必要性、方向、策略和途径等方面加以研究。
有部分学者就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此类研究主要涉及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等方面因素。陈建翔从知识观(新的知识论)、学生观(学生主体论)、学习观、生活世界(学习方式转变的场域)等四个方面来论述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研究从深层次来剖析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前提和基础,拓宽了我们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野。有学者从时代背景探讨当代人学习方式转变的必然性,包括信息技术对于学习方式的影响;科学研究走向量子时代,迫使信息社会的人们必须在学习方式上进行深刻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从而论证了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必然。
关于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和途径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有学者认为,促进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念上要“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学习自由,调适教与学的关系,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孔企平认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当前在课堂中存在的单一、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可以推广研究性学习、动手做(hands on)的活动、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小课题与长作业等学习活动。总的来说,所提出的策略均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对于转变大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可操作方法则较少涉及。
三、国内外研究成果评析
纵观国内外对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研究涉及了许多层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对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研究缺失或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视思辨研究,忽视实证研究
已有的研究中思辨性研究较多,实证类的研究较少。思辨研究注重价值判断,实证研究更注重事实判断,两种研究方式都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的研究中有大量研究涉及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必要性、价值和意义,包括对大学生应有的学习方式的研究,此类研究均属于思辨研究。而关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证类研究,涉及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研究、大学生学习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的相关性研究等,此类研究比较有限。因此,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实证研究。
(二)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不足
探究学习方式的规律,不仅要揭示学习方式的本质、内涵,了解当前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还需要探寻影响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内外因素。关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因素,已有研究主要涉及课堂教学环境和某些课堂教学模式,如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积极影响,但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内部因素包括大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个性因素;外部因素涉及学校的学习资源、教师的教学因素(如教师的作业布置、教师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模式等),这些都可能对大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影响。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这里需要研究者们加以深入研究。
(三)缺乏可操作性的对策研究
研究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最终目的是寻求适合当前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当前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加以优化。已经有学者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和途径进行了研究,但是此类研究成果比较有限。有学者提出要调适教与学的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角色转变,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这种研究仅仅是提出一种假设,缺乏对假设的验证以及具体的操作策略。同时,对于当前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缺乏调查和研究,无法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缺乏哪些问题,对于是否能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的促进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应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重点关注的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关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应重视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从而为优化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研究;研究的落脚点最终应为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优化提供有益的可行的策略。
[ 参 考 文 献 ]
[1] 陆根书.大学生感知的课堂学习环境对其学习方式的影响[J].复旦教育论坛,2010,(8).
[2] 孔企平.论学习方式的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3] 钟启泉,崔允郭,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字:人民币汇率;上证综指;VAR
一 国内外文献综述
1.1 国外学者文献
Ming-shiun Pan(2007)等以亚洲金融危机为背景,以东南亚几国的汇率与股价为研究对象,来研究二者在危机前后的相互关系。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当金融危机爆发后,除马来西亚以外,其他国家的汇率和股价之间具有卑向的因果关系只有汇率能够影响股价;而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股价和汇率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是双向的。
Benjamin(2006)通过对巴西1994年8月到2005年5月的汇率与股价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使用协整、线性及非线性因果关系检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协整关系在名义汇率与股价之间并不显著,不过在短期内汇率是股价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1.2 国内学者文献
刘林,悦玉娟(2011)以股指和汇率自年至年的数据为样本对于股价和汇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文章采用了线性、非线性的实证方法。非线性的实证结果表明二者具有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线性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线性因果关系。
吕江林、李明生和石劲(2007)以沪深两市多只股票为样本分析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汇率对于我国股价变动的影响,实证的结果显示在短期人民币汇率变动对H股的影响要比对A股以及B股要小;沪市B股对于汇率变动的反应相比深市B股要更为敏感。汇率变动对不同板块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
二 人民币汇率与股市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1 数据选取以及数据描述
2.1.1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变量即:股票市场的价格水平以及人民币汇率水平。我们选用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USD)中间价(采用直接标价法)作为人民币汇率的衡量指标,选用上证综合指数(SH)的收盘价作为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水平的衡量指标。主要原因是人民币汇率在2005年7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虽然是参考一篮子的货币进行调节而不再是盯死美元汇率,但是美元作为世界通用的国际货币,依旧是国际上最主要的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所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依旧能够较好地体现人民币的汇率水平。而我国股票市场的价格水平之所以采用上证综合指数为代表是因为无论从市值还是页山涣糠矫嬉约笆谐∮跋炝Ψ矫嫔钲谥と市场都要弱于上海证券市场,并且由于受到同样的经济因素影响两个证券市场之间也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故而在选取股票市场价格水平的衡量指标本文采用了上证综指。
本文选取了上证综指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2011年1月4号至2015年12月31号的日数据,由于部分数据不匹配,进行了剔除,最后得到了1212组数据。本文使用Eviews8.0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2.1.2 数据图
可以看出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在2011年初达到最高值6.64,在2013年年末,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达到最低值6.04,2013年之后,逐渐呈现上升趋势。
可以看出2011年到2014年上海股票指数呈现下降趋势,达到最低值1950.01,随后在国家对股市出台一系列政策后,股市呈现单边上扬的局势,2015年6月达到最高值5166.35,随后指数逐渐回落。
2.1.3 描述性统计检验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SH上海股票指数的标准差大于USD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这说明上海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较大,另一面也说明中国对汇率的管制还是比较严格。股票指数与汇率的的偏度都大于0,表明二者右偏。股票指数的峰度大于3,表明其具有"尖峰肥尾"的特征。股票指数与汇率的检验的p值都为0,表明二者都不服从正太分布,即出现极端情况的概率比较高。
2.2 平稳性检验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原序列都不平稳,但通过差一次分后,二序列在1%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二者是一阶单整。
2.3 协整检验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两序列,在5%显著水平下不能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表明二者不存在协整关系,即股票指数与汇率之间不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
2.4 VAR模型
2.4.1 VAR检验结果
基于模型的格兰杰因果假设检验需要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如果将不存在协整的非平稳序列应用在模型,会出现和单方程中相同的虚假回归现象,回归系数可能会出现虚假显著,从而使得检验失去意义。根据,前面单位根的检验结果,可以得知原序列都是一阶单整,且原序列不存在协整关系,所以我们根据一阶差分后的数据建立非限制性VAR模型,Eviews输出结果如下:
2.5 滞后阶数的选取
由于格兰杰因果假设检验对滞后的阶数特别敏感,检验的任何一种结果都和滞后长度的选择有关。根据Eviews给出的LR信息准则,FPE信息准则,AIC信息准则,SC信息准则,HQ信息准则几个指标进行研判,最后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是2。最优滞后阶数的实证检验的结果如下:
2.6 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于我们需要弄清楚到底是上海和深圳的股票价格的变动引起人民币外币汇率变动?还是人民币外币汇率的变动引起上海和深圳股票价格变动?或者人民币外币汇率和股票价格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为了探讨这些问题,本文使用 Granger 检验法对上海和股票市场与美元汇率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具体的实证检验结果如下:
我们看出在5%显著水平下,不能拒绝"USD不是SH的格兰杰原因"这一原假设,表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是上海股票指数的格兰杰原因。而在1%显著水平下,拒绝"SH不是USD的格兰杰原因"这一原假设,表明上海股票指数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格兰杰原因。综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股市仅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上海股票指数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格兰杰原因。
2.7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及方差分解分析
2.7.1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在前面的实证分析中,我们既分析了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股票价格之间的静态关系,也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但是,之前的分析是假设外部经济环境保持稳定,即在封闭环境下分析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股价的动态关系。当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时候,就需要使用计量经济学中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股票价格的动态关系。脉冲响应函数能够详细分解出某个时序变量对施加给另外一个时序变量一个单位标准差新息的正向冲击的响应情况。
当本期美元外币汇率受到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后,上海股票的价格会在前三期有小幅上升,第三期开始有所回落,从第四期以后则对上海股票价格影响消除。从而表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冲击能够引起上海股票指数价格变动,上海股票指数价格变动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具有正相关的关系;从图4.可以看出当本期上海股票指数价格受到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会在前三期有大幅上升,第四期影响就消除了。对比两幅图发现上海股票指数对汇率变动的冲击比汇率对上海股票指数冲击要大,这也验证了上文中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
2.7.2 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则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以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
从上表左侧对汇率分解的部分可以看出,除了汇率自身的贡献之外,股票指数在第8期达到最大的1.55%。从上表右侧对上海股票指数分解来看,除了上海股票指数自身贡献之外,汇率在第6期达到最大的0.04%。二者贡献率相比较,明显是上海股票指数对汇率的贡献率要大于汇率对上海股票指数的贡献率。
三 实证结论及政策建议
3.1 实证结论
综上所述,存在上海股票指数到汇率的单向因果关系。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汇改,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从而使得中国股价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愈来愈强。2014年股票价格的上涨吸引了大量国际游资流入到中国股票市场以获取人民币升值的收益和股票上涨带来的资本利得,从而导致人民币需求的增加,人民币汇率降低。因此,就短期而言,中国股票价格是人民币汇率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在短期,股票收益率预测人民币汇率变化率的置信度比较高。
3.2 政策建议
3.2.1提高人民币外币汇率市场化水平
为了促进我国沪深股票市场与人民币外汇市场之间良性互动发展,我国必须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外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只有让人民币外币汇率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加强外币汇率变动的弹性,才能对现有的外币汇率形成体制做深入的改革。
3.2.2抑制短期国际资本的投机行为
在渐进式开放资本项目的同时,也需要对海外游资进行监控,避免大量热钱从非正规渠道流入中国境内,造成股市的动荡。
3.2.3进一步完善股票价格形成机制
现有核准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带有行政特色,缺乏市场效率。因为,所有的审批权限都集中到证监会,拟上市融资的公司就会想方设法进行权利寻租,造成资源浪费。所以,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借鉴美国等成熟发达国家股票市场的先进经验,建立更有市场效率的注册制度,充分发挥投资中介机构在股票发行中的作用,形成市场化的股票价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