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网

文学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学网

文学网范文第1篇

纸质文学的网络化,是需要一定的技术、人力和经济成本的。要想完整呈现有近百年历史的马华文学全貌,更是难上加难,但无论是学院协会,出版机构还是作家个人,都努力投入,一直在搜集、整理、扫描和上传各种文学史料。这又一次验证了马华文学对马来西亚华族所具有的特别意义。它不仅仅是文学本身,还是承载了马华人的历史记忆、文化身份等多种意义的符号体系。因此,马华文学的网络化,其实是马华人重建文学历史、修补族群文化记忆的新路径。凭借具备便捷开放等特性的网络传播,他们试图将数代马华人所创造的文学资源打造成具有互文性的整体景观,流播到全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对族群的文化身份进行确证。当马华文学的作者构成、出版形式、作品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都受到网络媒介特性影响时,网络马华文学就初步形成了。从作者构成来看,熟谙新媒体的网络新生代———1980年后出生、正处于求学成长阶段的年轻人———崭露头角。按照尼葛洛庞帝的观点,人类的每一代都会比上一代更加数字化[3]。比起1960、1970年代出生、业已成名的陈大为、林育龙、黄锦树、黎紫书等中青年作家,网络新生代对网络的适应程度更高、思想和语言E化,自然成为网络马华文学的生力军,也将成为马华文学的未来。从出版形式来看,在网络上直接张贴、首次发表的模式开始流行。对那些有一定名气的作家,尤其是中年作家而言,他们一般会首选在纸质传媒上刊载作品,之后再上传到网络空间;但对尚未被认可的新一代马华写作者而言,传统纸媒既难以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机会,也无法满足他们率性随意的上传需要,所以网络就成为了他们刊发作品的首要选择。从作品的形式来看,依赖纸质传媒的马华文学,容易受到定期出版、版面容量等因素的限制,不能自由发挥,而网络的海量空间,却给马华作家提供了试验各种体裁和表达方式的足够空间。如2012年9月创办的“书香居原创小说网站”站长宣称,他是利用业余时间管理网站,只负责技术问题。因此,这个文学网站,既不限制更新速度,也不限制体裁和长度,甚至也没有审读者,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各种试验。网站上既有短至几百字的随笔,也有长达10万字以上的长篇小说,既有海阔天空的穿越类幻想小说,也有逼真再现的现实主义小说。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讯息更为充盈、思想更为多元的新媒介语境下成长的网络新生代,能迅速感应全球正在流行的文学影视潮流并在其创作中留下印记,从而使网络马华文学具备时尚感和跨疆域性,显现出与世界文学同步的开放性发展趋势。如“书香居原创小说网站”的作者以在校学生为主体,从它推出的“校园爱情、侦探推理、科幻小说、武侠世界、仙侠小说、历史军事、灵异恐怖、异世魔幻、都市文化、网游动漫、耽美同人、穿越小说”等类型文学专栏来看,可以清晰感受到他们的创作与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流行的网络小说、热播电影电视之间的互文关系,体现了网络时代区域文学发展的相互影响和趋同效应。马华文学网络化以整理史料、保存传统为主要目标,在此视野下,网络仅被视为一个更大更方便的容器,与文学观念的变革无关。而网络马华文学的视角则凸显了网络媒介对马华文学的内在影响,敞开了马华文学在网络语境下出现的断裂与变革。两者虽有交集,但其中隐含了截然不同的理解“文学与媒介”问题的思维模式。显然,要深入探讨马华文学网络传播问题,应以“网络马华文学”立足的思维为出发点。

二、“文学性”弥散的境遇

鉴于传媒在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性,我们不妨以各自依存的媒介类型作为划分马华文学发展阶段的依据。若将依赖纸质传媒(报纸副刊、文学杂志等为主)的马华文学称为传统马华文学,网络马华文学就是一种能与之对话的新的文学形态。自19世纪中期马华文学诞生以来,其题材、体裁和风格等特点一直深受文学副刊运作模式的影响[5],即便在20世纪90年代也是如此。如通过支持文学论争等议程设置手段,文学副刊促成了马华文学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范式转移和世代更新。但更重要的是,由于依附报纸的文学副刊具备文学性和新闻性的双重属性,附丽其上的传统马华文学与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直接而复杂的纠葛。文学创作和文学论争都离不开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维度,最终体现出很强的意识形态性。马华文学作为所在国少数族裔文学的弱势地位,更是加剧了这种意识形态情结。相比之下,由于网络特有的弥散性、包容性和多元化倾向,网络马华文学所栖生的语境宽阔了很多,焦点透视转变为散点透视,文学与社会、政治的主要维度被打散,变换为更为多元零散的视角。由此,在网络环境中,马华文学的意识形态情结得到弱化,面临的是“文学性”弥散甚至失落的新境遇。文学性的弥散,可能有基于不同视角的诸多论述,但在网络环境中,却突出表现为“文字受到图像等其他表达形式的压制,文学处在越来越边缘的位置”。马华文学的网络生存中,这种转变开始出现。作家博客是马华文学的重要网络空间,保持了较纯粹的文学性,多属于马华文学网络化的空间。作家们将已经发表的作品,选择性地上传,日积月累,蔚为大观,类似史料整理。这与中国内地已走向网络狂欢、文学性消失殆尽的博客文学是差异甚大的,但博客特有的影像为主、文字为辅的叙事原则,已经影响了其中文学的位置。一打开这些作家博客的页面,跃于眼前的是大幅的图片,少量的文字。即便我们将图像、音乐和文字表达的结合作为文学表述的新形式,那也与传统的文学观念有很远的距离。另一些作家博客则以自身兴趣为指向,其呈现内容早已超越了文学界限,具有更为驳杂的景观。如“有人部落”的作家博客上有大量谈论音乐、电影、绘画等其他艺术的帖子,还混杂了对各类社会热点问题的热评热议。另一些作家如朵拉等人的博客更为随意,多围绕个人的社会活动、日常生活配发照片、发表言论,文学是淡淡的影子。

如果说网络的多媒介、跨媒介趋势对马华文学的影响还刚刚显现的话,那么,网络对马华文学特有精英立场的影响可能更明显一些。作为马华知识者的心灵史诗,传统马华文学带有强烈的精英性,与商业化运作距离甚远,进入网络时代,仍有不少马华作家坚守这种信念,并试图利用网络来守护、延续文学的原有价值,所谓马华文学的网络化工程正是一种试图经典化马华文学的行为,在网上张贴的多是那些经过选择的、已被传统媒介接纳、具有一定认可度的作品。若考察以网络为原创天地的新生代,情况就有所不同。从“书香居原创小说网站”来看,该网站发表的多数文学作品,显现了注重轻松和时尚的网络文化对年青一代的深刻影响。其写作在形式、题材和思想内涵上所能达到的高度也是流行和时尚所能给予的。他们的写作,有题材上的类型化、情节上的传奇化、表达上的随意化、体裁上的流行化等特点。从创作动机来看,多为游戏心态和宣泄心理,并没有过于严谨系统的思考。写作水平也参差不齐,处在比较粗砺的原生态。可以说,网络马华文学推崇的是一种个人化和非专业化的写作模式。在这种写作模式中,自由性必将超越文学性。由此,网络马华文学逐渐偏离了原有的纯文学发展轨道,走向了泛文学的通俗表达。一句话,网络写作所推崇的个性化、非专业性准则对传统马华文学的精英立场是一种解构。如果说马华文学的网络化是在重建文学历史、修补族群文化记忆的话,网络马华文学的游戏化方式则可能使文学在族群的身份重建和记忆存留中所占的分量逐渐减轻,其抗争意味也逐渐消失。有谁会把作者“灵异恐怖”在“书香居原创小说网站”上写的《终结于无限的轮回世界》看成是马华族群的整体寓言呢?它的确是一个孩子以游戏的心态在恣意幻想而已[7]。不过,网络语境中,马华文学在面临文学性弥散的境遇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写作上的解放,由此可能形成与传统马华文学不同的发展路径。研究者需对网络时代的马华文学做出重新定义。

三、马华文学作为跨语境交流的媒介

重新定义网络时代的马华文学,可从网络交流所呈现的“自得和分享”两大结果谈起。所谓自得指的是“网络对于个人表达和自我释放的保证”。传统媒介存在业已成熟的重重过滤机制,经过编辑人和审查机构的筛选,个人的声音会变腔、变调,甚至烙上权力的深深印记。而网络这种新媒体则改变了自上而下的传播机制,将线性传播转化为网状播散,给个人表达留下了技术的空隙,呈现相对清晰的个性痕迹和自我意识。同时,网络又促成了分享意识,这是因为所有的“自言自语”一旦进入网络的互文性空间,就不再是个人的,而是公共的,存在被点击、阅读和复制的可能性。那么,如何定位网络马华文学所获得的自由和所得到的回应呢?网络马华文学所获得的自由首先是表达形式上的。博客写作率性随意、文图音合一的新风格,文学网站上体裁篇幅不限的自我狂欢,BBS论坛、主题讨论组特有的日常谈话风格,都是网络马华文学的表现特征。但这种表达形式的自由是否必然开拓无疆的思想领域、带来文学创作的繁荣?一些新媒体的观察者们不无忧虑地指出在这类写作中“宏大叙成日志式的私人化叙事,反映时代/主旋律变为演绎个人琐屑小事”;倘若网络文学本身就需要重新定义,注定和传统文学分庭抗礼的话,那么,网络文学“远离文学的政治命题,关注个体作为主体的生命空间,表现任性自然的情感心灵”的特点就成为了其突出的表征优势。显然,网络马华文学就体现了这样的倾向,在率性随意的个人书写中逐渐远离沉重的历史重荷和族群记忆,进入恣意想象的个人空间。虽然部分马华作家不过是将纸质媒介发表的作品粘贴在论坛、博客和网站上,网络是工具性的;但网络世界所特有的便捷随意,已让他们获取了更多传播与互动的自由。一些文学网站只需注册成功就可以上传作品,博客更是近乎零门槛的网上个人出版形式,只要懂得最简单的文字处理,就可以发帖。对于马华写作人而言,它所带来的创造力如何,尚待观察,但这种自由会让文学更贴近其本然的使命———言志抒情,从而敞开了定义马华文学的另一种视角。可以说,在网络生存中,马华文学不再以族群文化身份的整体重建为诉求,族群将在网络中被放散成更为具体鲜活的个人,各自寻找心灵皈依、社会交往的新天地。

近几十年来,马华文学虽然也通过出版、通信、学术会议、访学等方式频繁与外界互动,但相对网络公开多样便捷的E式联系,那由邮局、电话电报和交通工具链接起来的传统互动方式,不过是潮湿阴暗的地下隧道而已。比起纸质媒介主宰的时代,网络马华文学所能得到的回应在范围、速度等层面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不但让本地的马华作家、评论家和出版人有了及时多样的对话通道,更让马华文学进入到世界华文网络中接受考验,寻找位置。在线发表的马华文学作品、即刻可被全球读者阅读、评论和转载,其浏览量和点击率之高,是纸质阅读方式所难以抵达的。有人不免怀疑,相对知名网站的频繁互动、马华文学的网络互动实在是太小众了。但即便互动范围有限,这种建立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小众流,由于倾向于精神融汇和思想碰撞,具有具体和直接的对话意味,与纸质传媒时代有距离感和时间差的评论相比,自然更为鲜活有效。那么,马华文学的网络人气圈是否是传统关系的再现呢?如有人认为,对于中国内地的读者而言,马来西亚华文文学进入视野首先有赖于知识背景的建立、人际关系的熟悉,绝大部分网络读者不过是网下读者的化身,仍在圈子之内。我的看法是,网络文学社群的互动会建构出新的身份意识,而不是旧的圈子意识。自愿成为网络马华文学的互动和分享者,无论其起初的动因和背景如何,都将进入了一种新的对话关系中。以匿名方式浏览马华文学网站及其作品的读者,未必是国籍、族群、组织的代言人,多以个体形式进入到了网络空间。如马华文学豆瓣讨论组,聚集了不同国籍、年龄和性别的人,其中既有异域的马华研究者,也有本土的马华作家,既有持久关注的常驻代表,也有瞬间转身的观光客。由讨论组成员枵燃发起的“为什么加入这一小组”的话题中,组员们提供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有的因为喜欢马来西亚华人,有的想通过马华文学想象远方,有的因曾经去过马来西亚,有的想了解华人在海外如何延续自己的文化,有的想知道华语文学在东南亚的延伸情况,有的因为自己是马来西亚人,当然也有马华文学研究者。

文学网范文第2篇

    我国当代关于外国文学的作品研究大多是前苏联时期的作品,且都是当时流行读物,缺乏真正对外国文学的研究。总体来说,外国文学与我国当代作家联系并不密切,造成当代文学与国际文学交流产生困难。追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我国当时国情与文化背景所造成的。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与西方国家交流甚少,因此很难读到英美等国作品,接受外国文学读物的国家基本只有前苏联。在80年代以后,由于翻译时间、质量有限,虽然国民能读到一定的西方文学作品,但在总体理解上都存在偏差。21世纪以来,在世界全球化格局的趋势影响下,中国文学必将与世界文坛接轨,若不能以一种世界观的视野看待文学发展,必将存在重大问题。如果不能与西方文学思想直接进行交流,又何以融进世界文学主流,与外国作家取得交流对话。与此同时,作家的思想、眼界都必然受到限制,狭窄的艺术资源是不可能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2、外国文学的网络化

    其实当下我国作家整体英语水平还是有一定程度的,许多高校出身的作家都能通过自身英语基础看懂文学着作,也有一些可通过借助一定的翻译工具来阅读一些外国名着。其实,无论外语水平高低,最根本问题在于,作家自身想不想读。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日渐深入人心,互联网的运用已遍及千家百户,也改变了外国文学资源的渠道问题。如果说以前我们是因为接触外国文学渠道有限,所以才知之甚少,那今天的资讯变化已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如今的外国文学不再受翻译、时间以及空间限制,许多书店都已设置有外国文学专柜,将国外着名作家的文学作品全数收入囊中,不管是作品集、选集以及全集,甚至还有作家的人物传记,都应用尽有,这为了解外国文学提供了更加深入的方便。在外文书店,甚至可以找到原版作品,完全敞开了外国文学资源的流入。对于资金有限的文学爱好者来说,大量的外国文学图书尤其是原版图书不可能全部买入,网络资源的利用就可把这一问题立即变得简单化。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特点将全球名着一网打尽,几乎所有作家的作品都能悉数找到。另外,例如《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库,便从1979年开始,陆续发表国内外优秀文学研究论文,并且这些研究文献可以自行下载使用。对于一些英语比较好的人来说,阅读外国文学网站毫不费力气,这些网站内容丰富多样、生动别致,并且大部分属于免费提供服务。因此,为更真实的接触外国文学,使阅读研究不受客观因素干扰,浏览有关外国着名文学网站便是最有效的途径。当下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许多文学原创爱好者的加入,无论是在网站、论坛、贴吧等平台,都能够找到许多国外诗歌、小说以及散文等作品。网络写作最开始源于外国,有一部分外国着名作家最初是在网络上作品,被称之为网络,后继成名。因此,通过网络形式外国作家发表作品,读者浏览最新网络原创外国作品,这一性质都属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网络化。网络的介入使外国作品已不局限于纸质图书载体,它以灵活性、多元化、快速、便捷为人们所用,打破了传统报刊、书刊等内容的限制。如果一个作家仅仅只从书本上了解到小范围的外国文学作品,那么他所接受的教育也相当落后,思想必然和国际脱离。当代人们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网络都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几乎所有相关外国文学信息都能够在网络上查找到,无论是外国文学作品、作家历史发展背景,还是外国文学作品的写作理论、技巧等。可以说,被称之为文学教育大众化的今天,网络资源的使用正在发展成为一种文学时代背景。

    3、文学教育的大众化

    文学教育的大众化是相对于文学教育的精英化这一概念而存在。精英化主要针对高校本科生以及以上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国本科生教育已逐渐倾向于大众化,但全民教育实现还有待研究。相对目前我国文学教育来说,所运用教学方法、目的、任务等,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外国语言语文学专业培养都是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也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3.1大众化文学教育培养很有必要。各高校应重视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利用学校这个大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吸收文学内涵精华。众所周知,华中科技大学就专门设立了人文素质课程的选修,所有在校学生必须修够一定学分且期末考试合格后才能毕业。这一改革虽然在当时引起了诸多争议,但面对当今的文化背景看来,确实很有可取之处。术业有专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一个理科生仅仅局限于自己专业领域之内的知识,对文化知识一无所知,不仅有碍学生将来广阔发展,更是教育弊端存在的明显体现。另外,事实证明,世界上理工科出身的作家、诗人等超过全部文学作家的三分之一。而一心置身于文学研究出身的作家,取得创造成果且成功的并不算多。因此,全面培养文学教育,以此实现大众化发展具有根本意义。

文学网范文第3篇

网络化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已成为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对网络资源和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充分利用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转变师生角色,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本门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课程网络平台的构建是否科学,合理,有效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本文将以b-slim理论为理论依据,对英美文学课程网络平台模块进行划分和设计,并论证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一 b-slim理论简介

b-slim理论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语言本文由收集整理教学模式,由世界著名英语二语教学专家,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毕拉希(bilash)博士,于2002年创立,全称为“毕拉希成功语言引导模式”(bilash’s success-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 model, b-slim)1。大量的教学实验和科学实验证明,这是一种成功的语言教学模式。笔者把此教学模式理论用于网络平台的构建之中是因为笔者认为网络平台的构建必须与教学模式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网络平台与课堂教学达到紧密的结合。

b-slim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一,开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二,保证每一位学习者在学习中成功;三,帮助学习者开发其语言的各方面;四,保证学习者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工具。基于以上目标,b-slim教学模式包括五部分:教学计划和准备(planning & preparation),输入与内化(input & intake),输出(output & proving it),评价(assessment),和结果评价(evaluation)1。b-slim理论的五部分与其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输入与内化保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输出部分保证了学习者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工具,评价部分通过积极的鼓励保证学习者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激发其积极性。在这一教学模式的框架下进行课程网络平台的构建,必将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效率。

二基于b-slim理论的英美文学课程网络平台的模块划分和构建

基于上述理论,课程网络平台的构建要体现以下原则: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生动,实用的资源平台,保证网络平台能够吸引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二,网络平台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布置一些创造型的任务,保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实践,同时也要把好的作品加以展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网络平台要给师生,生生之间提供交流互动的桥梁,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这也是促进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四,网络平台要为师生提供一个互通有无的渠道,鼓励师生把自己掌握的好的信息和资源加以共享,充分发挥丰富的网络资源的优势;五,网络平台要给教师提供对学生做出积极评价的有效机制,对每个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教师能够即时地给予鼓励,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相信如果课程网络平台的构建能够达到上述原则并在实践中加以有效运用,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效果肯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基于以上理论和原则,设计如下英美文学课程网络平台模块:

(一) 准备

这部分包括本课程的大纲,授课计划,教案,课件等内容,一方面使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本门可需要学习的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学生课堂上没理解的部分在课下可以弥补。

(二) 输入

这部分主要包括教师给学生提供的相关资源,如关于文学史,文学理论,电子版小说原著,诗歌原文,戏剧剧本,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及相关作品的评论等。使网络平台成为本门课程庞大的资源库,保证学生能够找到所需要的资源。

(三) 输出

这部分主要用来展现学生的优秀作品,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创作实践,并对优秀的作品通过展示加以激励。

(四) 互动

互动部分包括师生和生生之间进行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信息的,论坛。教师和学生有好的资源或者最新的信息,或者针对此门课程有什么问题都可在在这里进行交流和互助。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加强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喜欢基础上的教学才是真正人性化的教学。

(五) 评价

这部分包括老师对学生个性化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对此门课程的评价。教师要明确指出每个学生优点,不足,进行相应的指导。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授进行评价,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对教学方法,内容做出调整。对此门课程学生也可以做出评价,如果出现学生对此门课程有认识上的偏差,教师可以给予正确的引导。

文学网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文学产业;盛大文学;市场结构

网络文学市场进入集团化时期后,市场结构朝着垄断市场演变。以盛大集团旗下的盛大文学公司为最大市场占有率的经营者,挟庞大的资金屡屡开创网路文学产业经营的新格局,对于网络文学市场整体具有高度的控制力,在其主导下,其所属的各大文学网站也纷纷朝着所谓“全版权运营”的目标前进。

1萌芽期

1991年全球第一家华语电子周刊《华夏文摘》成为华人文学网站的鼻祖,同年,《奋斗与平等》出刊,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中文网络小说,至此后海外华人电子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95年中国第一个文学网站“橄榄树”成立,鉴于当时互联网刚刚起步,基础建设不足,加上费用昂贵,网民人数不多,网络文学影响力不大。1997年,朱威廉打造原创中文文学网站“榕树下”,到2001年,“榕树下”的注册用户就已高达100万人。1999年起,“榕树下”为了进一步推进网络文学的发展,连续三年举办“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奖”的评选,邀请知名传统作家如王安忆、贾平凹、白烨等人担任评委,此举也引起传统文学审美观是否足以适用于网络文学的激辩。随着“榕树下”的影响力日趋扩大,2000年发起全中国第一个网络文学大奖赛,吸引网络使用者投入文学创作,到2001年,“榕树下”日均浏览量达到550万,注册用户超过100万人,日均投稿量达5000篇,存稿逾65篇,成绩斐然,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原创文学网站。然而,在商业化的推进上,“榕树下”却因苦无突破,几经转卖,最终退下了网络文学世界第一把交椅的龙头地位。这一时期的文学网站,尚未开发出网络阅读的收费机制,然而日渐庞大的网络流量,使文学网站脱离了类似于个人网站或交流平台的性质,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型入口网站。因网站使用人数增加随之上升的网站运作成本刺激了当时的文学网站开始寻求商业获利的可能性。当时“榕树下”的营利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与出版社、报社或杂志社合作,将网络原创内容经过编辑后,交由对方刊载并收取费用;二是与电视台或电台节目合作,经由节目中的广告时段收取广告费用,文学网站平台本身不置入广告;三是通过“榕树下”自身的品牌号召力,与其他企业合作,由企业支付费用。《榕树下》这种通过图书出版、广告收入中拨取大笔经费支撑网站运营的商业模式,在当时是文学网站中所独有的;在缺乏有效的网络阅读收费机制的情况下,加之“榕树下”没有自行出版的生产和运输体系,通过实体出版营利的管道受制于他人,无法掌握营利方式的困境,使不少知名或为保障获利而离开网络创作的空间,沦为传统出版的“打手”,使本身在网络文学中的号召力也大不如前;此外,版权意识不强导致盗版猖獗,亦使“榕树下”获利困难,网络文学产业发展受限。“榕树下”声势逐渐衰退,连带使网络文学的发展前途蒙上阴影。2002年,朱威廉将“榕树下”转卖给美国著名出版公司贝塔斯曼,企图转型成文化出版公司。不过“榕树下”还是没能扭转颓势,再加上网络泡沫,运营状况不佳,2006年再度转卖给欢乐传媒,管理层的变动不断,让“榕树下”的声势江河日下,原创文学网站龙头老大的位置终被后起之秀取代。2009年“榕树下”被盛大公司收购。虽然“榕树下”并没有能持续维持其影响力,但“榕树下”通过版权转让、联合出版,以及高点击率给予的广告服务,对文学网站的商业运作有了初步的实验,从而开启了网络文学产业化的滥觞。

2商业化时期

2001年,宝剑锋等玄幻写好者创立玄幻文学协会,2002年5月,脱胎自玄幻文学协会的起点中文网成立,最初以“玄幻”类网络小说为特色,创办之初即以商业文学网站自许,发展至今已成为各类文学全面发展的原创文学网站。2003年,起点中文网面临与当年“榕树下”相同的营收难题,苦思之下决定采取打造电子出版产业链作为突破产业困境的手段,于2003年10月推出阅读收费制。为了确保阅读收费制能够在初期就获得成功,起点中文网采取第一个月会员免费,并采取全额支付给的方式,在一个月后便成功出现利润回收,成为真正意义上网络文学营利模式的先锋,这种通过“微收费”来向庞大的网络阅读用户收取费用的网络阅读收费制,颠覆了电子出版和网络文学的观念。收费模式的成功,使众人看到了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的可能性,阅读收费制很快成为其他各大文学网站争相模仿的对象。起点中文网之所以能成功推行阅读收费制,一方面来自阅读市场的成熟,更是因为通过类型化和精细化的网站类目建置培育出了庞大的网络阅读市场;再者,网站平台的技术成熟也提升了阅读群众付费的便利性。此外,起点中文网意识到免费的网络平台仅以兴趣作为支持,缺乏物质层面的鼓励,创作规模、质量都很难全面提升,故施行阅读收费制后,起点中文网同时启动网络版权签约制度,按签约级别作为稿酬资助标准,阅读收费制的收入部分归网站,部分归,与作家进行利益共享,提供经济利益为驱动,为供应端提供经济保障,获经纪约的作品,还能有机会出版成为实体书,大大增加了对创作者的吸引力。坚持施行阅读收费制,起点中文网为文学网站的经营开拓了全新的可能性。阅读收费制除了让网络文学有了营利的空间,还引入了市场机制,以供需法则调节创作活力,让过去纯阅读的用户也受网络文学的创作活力以及优厚稿费吸引加入创作的团队,让需求与供给间形成良性循环。除“榕树下”、起点中文网较具规模外,具有特色的文学网站,还有以女性读者为主的晋江原创网、红袖添香、言情小说吧。其中,晋江原创网以庞大的使用人数和发表量晋升世界最大女性文学网。此外,还有纳入中国境内最大民营图书连锁机构大众文学旗下的逐浪网、广受传统作家及知名畅销作家青睐的17K文学网、集四个文学书站而成的网站联盟幻剑书盟、第一家开创多种平台移动阅读模式的电子书网站飞库网,潇湘书院则以转载已发表小说为主,但也有原创部分。2007年,起点中文网意识到单一的分成模式已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日益加大的竞争压力,让起点中文网决定培养自己的作家团队,开办“网络文学创作高级研修班”,在盛大公司再度增资的支援下,启动“千亿万行动”,首创保障年薪、发放奖金和年金等作家福利,以类似于员工管理和绩效奖励的管理模式凝聚游散的网络作家。此后,起点中文网又率先推出了作家福利、文学交互、内容发掘推广、版权管理等机制和体系,颠覆过去文学网站的经营格局,为原创文学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有力推动了网络原创文学事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原创文学网站从基本模式、行业标准到工作制度,以及许多互动功能均是出自起点中文网。这个时期的创作,由于网络阅读收费制的推行,开始出现以长篇为主、类型化发展的趋势,武侠、言情和玄幻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文类,这批大多在阅读收费制尚未推行的时期便开始进行网络写作,当时虽已有第一手通过实体出版获利的案例出现,但在网络创作过程中,大多仍从娱乐的心态出发,而非功利性;直到网络阅读收费制推行后,收益获得保障,才凸显了第二手与第一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个时期的大多得以持续网络上的写作与发表,长久经营下,在网络文学世界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知名度较日后新兴的高,获得的经济收入也较上一批网络来得可观,加之后续作品多进行影视改编,整体收入相当惊人,最典型的如唐家三少,累计收入已过亿。通过并购,盛大文学成为网络文学产业中最具号召力的企业,其余各自独立的文学网站几乎无力与盛大文学博弈,网络文学产业形成由少数企业把持的寡占竞争市场结构,同时借由垂直以及平面整合,盛大文学拥有了多元的内容资源和出版管道,形成了强大的市场进入障碍以及生产优势。盛大文学成立之后,便希望从单纯的文学网站转型为版权运营中心,让文学网站的经营模式走向“全版权运营”的目标,也就是发扬“一次写,多次开发”或“一次生产、多次使用、全套服务”的精神,以解决往日过于依赖单一收入来源的弊病。为此,盛大文学的经营规模除了过去的电子出版(文学网站、云端书库),还成立了影视、编剧、图书出版等公司,将企业经营延伸至纸本出版产业甚至是剧本编写。换句话说,盛大积极开拓以版权交易为主的经营模式,这其实跟文学网站线上付费阅读收益存在的局限性有关。同时,盛大文学还与华树传媒合作,结合手机网、电脑网、有线电视网“三网”进行营销,通过手机阅读的运营规模正快速成长,已是文学网站中的第二大业务;但整体而言,阅读收费制仍是目前网络文学产业中文学网站最为仰赖且最为普遍的收入项目。同时,除了借由合作的方式与不同产业进行平面整合外,为了实现版权应用的目标,盛大文学更大手笔创立数字出版、图书出版、影视公司等相关事业。以原创内容和多元营销管道组成网络文学产业的“长尾效应”,将文学网站所生产的文学作品延伸出最大的应用可能,并且通过自办媒体的方式减少跨媒介合作上可能的阻碍和成本支出。

作者:欧阳一荃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胡誉耀.我国网络文学产业链的内容资源整合论析[J].出版科学,2014.

文学网范文第5篇

一、网络文学审美价值的时代性取向

互联网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也是时展的必然。作为审美对象的网络文学,虽然与纸质的传统文学不同,但是它与时代同样息息相关的。中国的当代文学在经历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等主题以后,一时出现了即时性。时代的变革使一大批年轻人不满足于低质传统文学的束缚和单一性,于是他们醉心于网络,或泄渲情感如早期的言情小说;或为了逃避现实充分发挥想象空间的幻想小说;近年来又迎来了现实题材的创作时期。这些网络文学的出现,虽然它开始并不为所谓正统文学史家、评论家、作家们的看重。但是它毕竟是时代的产物,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征服那些指三道四的人们。2010年4月6日,凤凰卫视的《铿锵三人行》中,当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cubiu)先生认为“网络文学质量低下”时,立即遭到了大陆许多网民的反对。有网友认为,顾彬自己说从来不上网[2]。既然从来不上网,怎可奢谈网络文学水平的高低呢?还有许子东先生认为,网络时代的中国作家过于关注受众。我们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受众,任何一种文学都会走入死胡同。因为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受众。作为有上亿读者的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天,虽然有过坎坷,但其辉煌也是有目共睹的。据新华网报道“网络文学十年盘点”就评出了十佳优秀作品,并于2009年6月25日在北京落下帷幕。此外,来自晋江原创网小说《大江东去》,前不久还获得了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网络文学在的获奖,说明网络文学已经得到大家认可。如今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形式,已为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当然,这与作协,各大文学网站与门户网开设“文学”窗口的促进、扶持是分不开的。可以肯定地说,不久的将来,网络文学成为主流文学的一部分并不是空谈,而是指日可待的,而且现在已具雏形。因为时代的东西,它是有生命力的。作为具有时代特点的网络文学,其创作目的,就有意或无意间记录下了这一时代人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奋斗的历程。这正如读当代传统纸质文学的《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红旗谱》、《红日》、《红岩》等作品一样。即使网络文学作者水平参差不齐,甚至过多地描绘日常生活,抑或过于关注生活的表面层次而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不过,正因为如此,我笔写我心,我笔写我感。记录一个人的迁徙,一座城市的变化,一个时代的动态,一场情爱的过程,一个企业的兴衰……这些都深深地烙上时代的印记,它的审美价值就在网络文学上清晰而完整地记录下来。成为时代性的最好诠释。

二、网络文学审美价值的快乐性取向

在哲学美学中,有人将审美快乐与美的本质相提并论,认为美只不过是这种快乐的客观化[3]。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创作的机会和欣赏的机会,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它是一个不会因为种族,地域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文化修养等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和偏见的自由世界。人们能真正拥有创作的自由和与人分享的乐趣。我们知道,审美的乐趣,并不仅仅来自视觉和听觉等感官的感受,而且还要从这种感受一直贯穿到心理结构的各个不同层次。诸如情感、想象、理解等。这种贯通性,会使人的整个意识活跃起来,多种因素发生自由的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网络文学就是这么一种愉悦的体验。网络文学无论是创作者,还是作品与人共同享受者,都是“非功利性”的,是“自由”的。因为,自由是产生快乐的基础,欲望和意志在心灵上得到了摆脱。人们在网络文学的创作和享受中,享受的是自由的世界,没有物欲和意志的限制,有一种心理的平衡与满足。并且,这种快乐是自己内心的一种心理创作欲望和欣赏欲望的刺激而唤起的,在自由的网络空间或抒发和渲泄自己的情感,利用想象理解的心理行为阅读作品,从而产生愉快。互联网最大特点是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尤其是言论自由。正因为如此,网络文学的诱惑正是基个这种自由带给人们的种种享受而产生快乐。网络文学与传统纸质文学相比,它没有投稿、审稿、退稿这一繁杂而挫人锐气的失败感。它对热爱文学缪斯的人来说,网络文学的自由创作是一种快乐,对于那些追求快节奏,多元化的受众来说自由的选择,以及与情感与理智的交流,同样在生活与艺术之间寻找到了一种可贵的平衡。况且受众与之间的自由交往,以及无功利性,更易让人对网络文学产生一种审美愉悦。2007年12月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国际经济科技法律人才学会等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讨峰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与会者一致认为,网络文学具有“表达的高度自由”,强烈的“个性化”和非功利性;有自由、宽容、真实、平等原则;有宽阔无比的向别人学习,自我挑战的空间;有无拘无束充分表达的民利[4]。这是对网络文学特质的一个基本认定。就是因为网络文学的自由、非功利性、真实、平等等特质,所以的快乐与受众容易产生一种情感上快乐共鸣。

三、网络文学审美价值的大众化取向

作为一种无国籍限制,超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网络文学的诞生、成长始终栖息于网络这个平台,自然而然地走向大众,表现大众,服务大众,并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1月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人数达到了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博客作者2.21亿人。并且网民上网时间长,比上年人均增加了32.1小时,域名总数达到1682万个。网络娱乐和网络文学用户使用率排名第10位。据分析师解释,随着网络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网络表达和信息传递的渠道与形式更加丰富,传播方式更具互动性、自主性、多样性[5]。《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结果还显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1.62亿人,使用率达到42.3%,并且有关专家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庞大,这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学的开放性,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阅读;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传播的广泛性以及自由又刺激了的创作激情,实现了网络文学作者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并且读者与作者群的结构比较合理,年轻化、高端化倾向得到证实,作为精神粮食的网络文学已为年轻人,及有阅读能力的人所喜爱。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1995年“橄榄树”文学网站成立,1997年我国最大的文学网站“榕树下”使中国网络文学走出了发展的第一步。此后,一些知名网站,诸如新浪、搜弧、网易、雅虎、天涯、乐趣园、网虫等都开辟了“网络文学”版块,网络文学成为了网络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网络文学网站的免费投稿、编审、阅读、助推了网络文学的迅速发展。至今为止有多少文学网站,已经没有人统计,也难以统计,不过早在2005年,就有资料统计全球有中文文学网站3720台,中国大陆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网站约300个,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241个,发表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的网站268个,小说网站486个,诗歌网站249个,散文网站358个,发表剧本的75个,发表杂文的31个,发表影视作品的529个。其它各类非文学网站中设有文学平台或栏目的网站3000个,特别是各门户大型综合性网站都开辟了文学视窗,登录大量文学名著与原创文学作品,使网络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因为有互联网提供的平台,网络文学就有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才被众多网民熟悉与接受。网络在拉近科技与人们距离的同时,也拉近了文学与人们之间的距离。不分性别与年龄,不分种族与民族,不分天南与地北,不分国内与国外,不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这就成就了网络文学大众化价值取向的最根本原因与发展和客观存在的现状。网络文学的发展,使人们在网络这个平台上既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读者成为现实。人们真正拥有进行文学创作的自由和与人分享作品乐趣,并且随着PC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享有这种自由与乐趣的人越来越多。一般人认为文学高不可攀的时代已经结束,人人都成为文学艺术家的理想正成为现实。由此观之,网络文学无限的贴近大众,反映大众,服务大众,已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当代社会意识和时代的一种反映,也是当代文学发展,繁荣的必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