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人修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个人修养;六艺
个人修养是个人在个体心灵深处进行的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任何一个人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才会被人们所尊重。
孔子礼的精神深邃而丰富,对个人来说,礼是做事准则。体悟礼的精髓,可以提高修养、铸造品格,立足于社会。在古代,一个人的礼仪训练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论语?子张》说道:“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嗯!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传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严格说来,古代的小学不是认识几个字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的,小孩子们还要学习如何与家庭成员和社会大众交往。帮助父母洒水扫地,迎接客人,问候长者,以及学习如何在别人家里做客,这些日常礼节也是小孩子在未来社会交往中必备的常识。只有从这些礼节开始,慢慢磨练小孩子的性情,才能让他们养成勤劳、孝顺、敬爱、仁慈以及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和文雅的言行等美好品质。
到了一定年龄,儿童就要接受正式的成人教育,主要有六门科目:礼、乐、射、御、书、数,也即儒家讲的“六艺”,这时就进入了大学教育。虽然“六艺”远比幼儿时期所学的“礼”复杂深妙,但仍然是植根于人性内部的真实需要,是一个人成为“成人”的必修课。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还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证明这一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就是到了三十岁才懂得了礼的内涵,言行都很恰当,为社会所接受,可以在社会上立住脚跟可见,“成人”是一个人在身心修养方面达到的阶段性成就。一个人要成为正式的、标准的、真正的成人,不仅仅是要行成人之礼――男子二十岁时举行的冠礼,而是要真正学礼、知礼、立于礼,在道德修养上严格要求自己。如“子路问成人。子曰:“若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只有一个人的心智达到了足够成熟的程度,已经充分地社会化,可以成为完全的社会参与者,并且可以掌控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算成人。
总之,不管是洒扫应对进退之礼,还是六艺之礼,都以培养人的德性为旨归。而“礼”作为一种涵盖面极广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情感,它包括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仪表方面,“礼”对人的容貌、颜色、视听、坐卧、衣冠、饮食、行止、揖让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如“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矣。”(《论语?泰伯》)在竞技的礼让方面,孔子说道“: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在与人交往方面,与长、幼、上、下和朋友相交,皆有一定之礼。如对长者之礼贵在尊敬,对上级之礼贵在忠诚,对下人要宽惠,与朋友交往要讲诚信,所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子夏也曾转述孔子的教导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等等。可见,《论语》中“礼”是对人们立身处世道德修养的全面提升。特别是在现代,人们在一心追逐经济利益,追逐权力的时候,而淡化了对个人修养的提升。甚至不顾自身的名声,最终害人终害己,臭名昭著,得到应有的惩罚。
参考文献:
[1]《礼记》[M ] 中华孔子协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论语》[M ]中华书局 2006
[3][法]安德烈?比尔基埃,克里斯蒂亚娜?克拉比什-朱伯尔,《家庭史》(第一卷上册)[M ]袁树仁,姚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儒家家庭伦理及当代价值》[J] 河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79.
[6]《孟子》[M ]中华书局 2004
[7]《荀子》[M ]中华书局 2004
[8]宋.释道原撰《景德传灯录》[M] 广陵书社 2007
[关键词]提高 个人修养 音乐表演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85-01
当今备受声乐专业人士和大众关注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除了有优秀选手专业水平的对决,还有个人修养的比拼。有很多专业非常出色的选手就是因为综合素质这一环节不过关而落选。从近几年的比赛也可以看出,选手的个人修养都在不断提高。由此可见,在演唱、演奏技术越来越成熟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表演者个人修养的提高,更加重视个人修养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表演艺术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譬如文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物理学、音响学、生理医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已形成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启发,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包容。正如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言:“艺术同科学在山脚分开,而在山项会合。”因此,每一位从事音乐表演艺术的人,不仅要经过艰苦的、系统的技术训练,以求得表现力的提高和完善,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文化艺术修养和高尚的艺德修养,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迈向成功。
一、提高个人修养可以帮助表演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音乐表演,是表演者通过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借助演唱和演奏技巧把创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呈现给欣赏者的过程。但是,进行音乐表演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理解作品。表演者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加生动地把作品呈现给欣赏者。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理解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呢?这就需要表演者有一定的个人修养。比如,一个声乐作品它是有歌词的,那么我们就可以从歌词中了解到这个作品的基本感情基调。除了歌词,我们还要知道作者的生平、这个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基础,这也就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著名指挥家阿巴多曾经说过:“我认为了解音乐、绘画和文学的各个方面是很重要的。举例来说,要真正理解的作品就必须阅读德国和奥地利文学,你必须了解卡夫卡和克莱斯的作品、席勒的诗……”由此可见,个人修养的提高对于音乐表演是有很多帮助的。
二、提高个人修养可以帮助表演者使音乐表演更丰满、更有内涵
上面所说的理解作品只是完成音乐表演的一个前提,要完整地表现一个音乐作品还需要更多的努力。音乐表演是表演者呈现作品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表演者的文化涵养、个人修养会通过音乐作品之间或间接地表现在作品中。这就需要表演者提高自身的个人修养,这样才能使自己表演的作品更加丰满、有内涵。
现在人们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优秀的音乐家也越来越多,不能只是一味地炫技巧。在进行音乐表演时,一定要使作品生动、丰满、有内涵,那样才能更加吸引欣赏者。
我们应该多读一些文学著作,增加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更有内涵;还要多看一些优秀艺术家的表演,学习他们的经验、表演方法等等,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然后,在表演作品的时候可以更加准确地体会创作者的意图,更加容易融入作品中,更准确地表现主人公。最后使得音乐作品更加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欣赏者面前。
本人曾经进行过一个小实验:在练习声乐时,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演唱,并进行录音。第一遍的时候,我只想老师教给我的演唱技巧,其他的什么都不想,不想歌词,不想作品要表达的感情。第二遍,我对作品进行了分析,仔细读了歌词,并尽量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融入感情,进行演唱。当放录音时,我进行了比较:第一遍,唱得干巴巴的,听着很费劲,没有一点美感;而第二遍,就感觉比较轻松,声音也感觉好听很多。所以说,情感对于音乐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正确地把握情感就需要看你的个人修养了。所以说,个人修养的提高对于音乐表演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提高个人修养可以帮助表演者更好地发挥演唱和演奏技巧
以前老师给我们上专业课,让我们练声,当我们找不到感觉的时候,老师就会让我们带着哭的感觉来唱。虽然是单音,但是我们要特别悲伤地来唱。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很容易就找到感觉了,唱起来也轻松、舒服了。其实,这就是让情感来带动声音。
我曾经问过很多同学,都跟我有同样的感受:当感情到位时,不需要怎么费力,就可以达到作品需要的演唱和演奏水平。感情怎样把握到位,那就需要你平时的积累和个人修养了。
当然,个人修养是需要我们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实现的。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在茱莉亚音乐学院毕业后,就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了人文学科。他曾经说过:“正是在那里,我第一次认识到就像音乐本身一样,演奏好一种乐器,也是和哲学、历史、心理学和人类学有着重大关系的。”我们应努力提高个人修养。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根石乃大自然之奇葩,天地之精华。根石艺术是天人合一的奇妙艺术,无论一段树根或是一方石头,其创作与收藏价值完全取决于主人的鉴赏力,其艺术生命力也完全取决于作、藏者的创造力,其聪慧或愚钝、高雅或庸俗,很大程度上受其主人素质高低、修养深浅所左右。
艺术为性情之流露,根石亦然。根石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都是人们运用艺术修养、美学知识、丰富的思维想象、积极主动的因势赋意来塑造心中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以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把源于之然、高于自然的根石艺术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让人们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略有不同的是根石艺术是一门发现的艺术,与其它艺术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重在发现,贵在创造。它是参与者智慧、才情与天然载体之完美结合,而才情与修养又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作、藏品品位之高低、之精劣,也是作、藏品主人性情与人格的直接体现。根石艺术是一门观赏艺术,它的受众也会因自己的文化知识、个人修养、审美观念而赋予其不同的意境、感念,产生不同的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应该是每个根石艺术爱好者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
在根石艺术中,人是创造的主体,根或石是客体,是思想之载体。只有审美主题与客体之完美统一地结合,作品才能生动、感人,才具有艺术生命力。换句话说,没有人的发现与创作,这些石头或树根就只能是永远的躺在山沟里或者河滩上,永远成不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但是,作为主体的人脱离不了客体之资源,素材品位的高低直接左右艺术水平之层次,所以好的素材显得尤为重要。当作者具备了较高的根石艺术造诣,有了好的素材,再通过好的构思、点化、创造,将其与作者灵魂深处潜藏之形象、意境完美结合起来,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样的作、藏品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才具有真正的艺术感染力。
根石艺术
根石艺术是一种文化,是作、藏品主人文化、人格、修养及精、气、神通过根、石这一客体来淋漓体现、洞敞主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表现艺术。由此可见,审美主体与客体载体之间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要想使自己的作、藏品达到较高的艺术品位,必须勤于发掘精美的根、石客体,并赋予其人格化、力量化、生命化、艺术化,这种作、藏品才能使人酣足撼心、流连忘返。
马克思曾经说过:“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人的艺术修养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艺术修养的提高靠的是平时的勤奋学习与知识的不断积累。荀子说“好一则搏”,热爱根石艺术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其它诸如文学、历史、美学、艺术,甚至包括天文、地理、地质等在内的边缘学科,还要与各种其它类别的姊妹艺术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层次的感悟根石艺术的魅力,才能真正达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境地,才能不断地提高根石艺术的创作能力与鉴赏能力,才能创作和收藏更多、更美、更有文化品位的根石艺术品,才能成为我们当下日益繁荣的根石文化事业锦上添花。
既然根石艺术与人的修养有如此缜密之关联,那么根石爱好者应如何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呢?笔者认为,除了上述之外:首先,高雅、精美的根石艺术要求根石艺术创作者应具有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在物质财富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名利、诱惑、欲望和浮躁都会与我们擦肩结伴、相影相随,而这一切又恰恰属于最容易使人欲望膨胀,最容易使人心智迷乱的尘嚣心魔。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心淡神定,以出世的心态对待入世的人生,以高质量的人生追求对待根石艺术。
其次,高雅、精美的根石艺术要求创作者的根石作品,能够折射出自己作为艺术追求者的高风亮节,彰显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人生境界。当我们奔波八荒、跋涉四野,攀绝顶、探幽谷,淋骄阳、披风霜,去寻根、去觅石,去亲吻大自然,去拥抱阴阳六合时,你绝不仅仅是在饱览秀山丽水,也绝不仅仅是在强健体魄、锻炼意志。艺术之修、创作之养、作品的奇之叹、人生的美之慨,均在这一系列看似不经然中悄然而至,油然而成;当你苦思冥想,对作品的主题、意境、文化、艺术深研细琢、当你的创作恰如其分的赋于了作品生命和灵魂、并得到专家同行的高度认同时,你也绝不会对尘世间那些喧嚣的得失、名利斤斤计较、牵肠挂肚,也绝不会被各种各样、没完没了的焦躁和烦恼所困扰。这就是艺术人生的魅力之所在。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兴趣;修养;审美能力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母语与生俱来,贯穿我们的整个学习和生活中。此时,语文这门学科也就显得越发的重要。好多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没有什么用处,无非就是许许多多的汉字结合的文章。抱着这样的想法,学生就对语文产生了一种无端的厌恶,认为:我已经认识这些字了,为什么还要学习语文?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让学生改变脑海中语文枯燥乏味的印象呐?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课前认真备课,找出本节课的重点;课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互动;课下让学生及时反馈课堂。教师还要在班级内设立读书角,收录各种书籍、杂志,这样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最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快乐中学习,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
二、让学生产生课堂是大家的想法
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太多的交流,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课堂是老师的,这和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在目前的教学课堂中,主要存在这种现象: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则在下面托着下巴,木讷地听着课。偶尔听到教师说哪个是考试的重点,立马回过神来,拿着笔刷刷地写上几笔,然后又恢复刚刚的样子――表情木讷、神情呆板。出现这种现象,不单单教师会觉得挺生气,学生也会觉得特别没意思。
教师认为学生不好好听讲,浪费时间,还辜负自己的一番苦心,不免更加心寒,对语文课也提不起兴趣了。学生的想法更加的单纯:这篇文章我本来自己就可以看得懂,教师还在讲台上讲得唾沫横飞,还不如我做别的事呢。再说了,我学习语文就是单纯为了考试,以后能进入好的大学,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一件事。确实,语文、数学、英语都是必学的课程。好多学生都觉得:数学贯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至少可以在以后的账单中用到。英语更不用说了,现在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快,外国与中国的国际交往更加频繁,学习一门外语至少不会被这个时代抛弃。可是,语文到底能干吗?研究文言文又有什么用处?学习古诗又不会做诗,何必这样浪费时间!能认识字不就可以了。
对此,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学习语文有利于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让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课堂上,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比如提问问题,不至于让课堂的气氛显得尴尬。互动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觉得我原来也是可以有发言权的,课堂是大家的,从而营造一种活泼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下,教师可以愉快地讲授,学生可以愉快地学习,何乐而不为呀。
三、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审美能力
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承担教书的责任,更肩负着育人的责任,尤其是语文教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讲的就是树木长成需要十年的时间,而培养一个人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结合人的寿命来讲,这是一个贯穿人的一生的事情,更加不能马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类似于一个父亲或母亲对孩子的成长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孩子成才了,父母的倾心栽培才没有枉费,由此教师觉得作为一名园丁的奉献是值得的。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汉字,更为重要的是学习中国古代的文明史。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如果你连中华民族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拥有哪些璀璨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悠久的中国文明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些都不知道的话,怎么能无愧地说我是一名炎黄子孙!所以说,认真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真的具有很深的意义。
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我们接触到了古老的历史文明,教授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例如:“孔融让梨”教导我们要学会谦卑,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卧薪尝胆”教导我们要学会忍辱负重,不惧怕学习或生活中的压力,勇往直前。“铁杵磨成针”教导我们做事要有恒心,只有坚持下去才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还有好多优秀的古代文明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我们在这些文明中收获了许许多多的道德文化,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在现代的文明中不是更具有时代意义吗?由此得出,语文教学真的很重要。
参考文献:
[1]陈瑞芝.让生活的清泉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汩汩流淌[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4).
关键词:健全人格;艺术修养;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5-0098-01
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社会问题是心理健康,造成心理不健康的情形和原因有很多。总起来说,有一些共同的倾向性。以青少年来说,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养成了生活上的个人中心与排他;教育环境的单向度,培养了青少年选择意向的单一化,以及只能接受成功,不能接受失败,只能接受表扬,不能接受批评;信息社会一方面使得青少年不加甄别地接受,另一方面信息也把青少年与真实的自然、社会隔离起来。造成青少年缺乏观察与参与的耐心。总的来说,缺乏沟通与交流,追求兴趣的单向性,使得缺乏比较与平衡的能力;学习的压力、业余生活的贫乏及其心理的不开放,使得人缺少排遣与释放的渠道,甚至患上忧郁症等。诸种心理问题,有的是社会环境问题,有的是教育制度问题,有的是道德问题,但也有文化与艺术修养的问题,落实到人格上就是不健全。
说到人格,人们习惯于以道德的标准来说明某个人是否具有人格。说某人有人格,总是有所特别的指称。或者有崇高的道德理想,或者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或者高风亮节,或雍容大度。如此来衡量一个人是没有问题的,但这只可以说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尚且不能说这就是一种健全的人格。就是说,仅仅具备这样的品格不能算是健全的人格。
健全人格是一个整体性的要求,比如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富有知识和见解,具有同情心。善于观察和体会自然世界的生死荣枯和社会人间百态,懂得审视和欣赏自然和生活的美,有生命激情,也有冷静沉着,有感情冲动,也有道义担当,等等。这种种要素,在人生的旅途中,汇聚成了美好的节律与音符。其中,文化与艺术的修养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因素。
文化与艺术的修养是后天修来的,但对文化与艺术的兴趣与感受却是天生的。在我给学生表演课时,发现有的同学想像力非常丰富。天生对美好的东西有一种广泛的兴趣,对声色味觉有自然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联系,正是这种联系,使得他们热爱大自然,能够感觉到是盎然生机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同时也保持了永不败谢的好奇心。这种孩子的思维会非常敏捷,学习也会非常灵活,劳逸结合。而有的同学除了学习之外,好像什么也想不起来,一天除了睡觉的时间之外就是学习,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这样的孩子就是考上一个好大学,今后又能怎么样呢?其实自然不仅奇妙无穷,且很美丽,也会带给你充分的想象力,当年杜甫望着泰山说:“造化锤神秀,阴阳割昏晓”,正是对那自然的造化神奇有感而发的,当人置身于大自然时,会产生很多的联想。会激发人的灵感。
而模仿却是靠我们对自然的感受,我们的感觉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那么人首先是感性的存在,理性的存在虽为感性的升华与抽象,却必定通过感性的认知而然。所以,理性的态度不能代替感性的体察。在这个意义上,是否具有健全的感觉,是健全的人格的前提。如果人在哪方面有感觉缺失,那么必须要强化他的另一方面感觉,借以弥补这个缺失。而艺术的创造恰恰靠的就是感觉。离了感觉,一切艺术创造和欣赏都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