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晚春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原文:
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
1、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甲烷古菌; Hungate除氧系统; 富集; 滚管分离; 纯培养
中图分类号:Q9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170-003
厌氧微生物的分离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微生物课程开放性实验项目之一。目前国内高校多数实验室对严格厌氧菌分离纯化主要采用焦性没食子酸法、厌养罐法、厌养培养箱法等[1]。焦性没食子酸法进行厌养菌分离培养,由于其方法简单,操作容易,在大专院校微生物实验教学中仍广泛使用,但操作过程厌氧条件不易控制,特别是对严格厌氧的甲烷古菌分离效果差。厌养罐法能够为厌氧菌生长提供严格厌氧的环境,但不能为整个分离纯化操作过程提供厌氧环境,使用受到限制。厌养培养箱法虽然能为厌氧菌分离培养提供严格厌氧环境,需要特制设备,在厌氧箱中操作也不方便,由于价格昂贵,因而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为此,为了改进厌氧细菌的分离纯化方法,结合对厌氧消化器中甲烷古菌的分离与纯化开放性实验,借助Hungate除氧系统进行稀释滚管分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一、材料用具
1.接种物
取自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微生物实验室厌氧发酵缸(厌氧消化器)底部的沉积物。
2.仪器用具
2.1Hungate除氧系统。Hungate除氧系统由高纯氢气、高纯氮气,铜柱,加热套,不锈钢分支管,橡皮胶管,注射器及9号针头等组成。铜柱结构直径30~50mm、长300~500mm的石英玻璃管,两端加工成漏斗状,便于连接胶管,玻璃管中装入碎铜丝(长10~20mm,直径0.5mm),压紧,铜丝下面垫上玻璃纤维以防止碎铜丝散落,上端留出50mm左右的空间。铜柱外缠绕加热带,铜柱顶端用胶管与具有分支的不锈钢通气总管连接。不锈钢总管下的各分支管用橡皮胶管连接,橡皮胶管的另一端连接1mL塑料质注射器,注射器再与9号针头连接(图1)。
图1Hungate厌氧操作系统示意图
2.2其它器具。高压灭菌锅,恒温水浴锅,恒温培养箱,荧光显微镜,厌氧管(16×160mm),厌氧瓶(100mL),光波炉,3000 mL三角瓶,各种规格的注射器(1mL、2mL、5mL)等。
二、方法
1.获取无氧N2、H2、CO2气体
甲烷菌是严格厌氧微生物,都能利用H2和CO2合成CH4,一般分离甲烷菌都用H2和CO2作为营养。其分离过程需要人工保持一个无氧环境进行操作和供其生长繁殖。用于分离严格厌氧微生物使用的气体虽然是高纯气体(99.999%),但仍然含有微量的O2,利用Hungate铜柱除氧系统可除掉这些微量的O2,提供和保持无氧环境。
2.铜柱除氧与还原
铜柱除氧原理:实验使用的高纯气体(N2、H2、CO2)中含有微量的O2,当气体经过铜柱时,这些气体中的微量O2与Cu反应生成CuO(O2+CuCuO),从而流出铜柱的气体则为无O2气体。
铜柱还原:铜柱使用后,里边的Cu被氧化为CuO不能继续与O2发生化合反应,失去除氧能力。此时,关掉其它气体,通入H2,同时使铜柱升温(达350℃),当H2通过高温铜柱时,铜柱内CuO与H2反应(CuO+H2Cu+H2O)生成单质Cu,CuO在加热条件下(350℃)被H2还原为Cu,铜柱恢复除氧能力可反复使用。
操作步骤:打开Hungate铜柱除氧系统通气橡皮管的通气开关(止水夹),开启H2钢瓶,H2气流通过铜柱,从铜柱里流出的H2用橡皮管引出室外。此时接通电热套电源,铜柱升温,温度达到350℃左右,20~30min后,铜柱内的碎铜丝被H2还原,由黄黑色变为纯铜铮亮色,当铜柱里面的水蒸气被排出完全后,关闭H2钢瓶,铜柱还原结束。
3.获取无氧N2、H2和CO2气体
无氧N2用于厌氧菌分离操作和培养过程中驱赶空气,保证局部无氧环境。在铜柱还原结束后,立即打开N2钢瓶,气流大小控制以针头对准操作者手背5cm距离明显感觉到气流为宜,并随时注意控制气流的大小。此时铜柱内的碎铜丝处于还原状态的单质铜,当通入高纯N2(99.999%)时,其中所含的极微量氧与单质铜反应,氧被固定下来(形成CuO),流出铜柱的则是无氧N2。利用无氧N2气流驱赶厌氧管、血清瓶等培养容器和培养基中的空气,以及挑菌时保证无氧环境。使用完毕后,先关紧N2钢瓶,接着用止水夹封闭所有橡皮管。无氧H2、CO2的获取方法操作步骤相同。
2.制备无氧培养基
2.1培养基配方(详见表1)
表1培养基配方表[2]
注:微量元素溶液配制时先溶解氨三乙酸,NaOH调pH于6.5左右。依次溶解其它化合物,最后调pH于7.0。
3.制备方法
按照配方称取药品置于事先放有适量蒸馏水的三角瓶中溶解后,加入1mL的1‰刃天青液(W/V),0.4g的盐酸半胱氨酸,用NaOH调节pH值,加足需要水量,用记号笔在三角瓶外壁标上记号,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作蒸发量后,置于光波炉加热煮沸10min后,通入无氧N2(驱赶空气,保持培养基为无氧状态)煮沸至培养基颜色变白后再煮10min左右进行分装。用9号针头连接的橡皮管,将无氧N2引入待装培养基的厌氧管和厌氧瓶(16×160mm厌氧管、100mL厌氧瓶)洗管、瓶(用无氧N2换出瓶中空气,使容器中无氧分子存在),用培养基分液器进行分装,厌氧管装4.5mL,厌氧瓶装45mL,待装好培养基后取出N2管塞上橡胶塞,旋紧盖子。转好培养基的厌氧试管用专用布袋装好与厌氧瓶一起置121℃,0.1MPa灭菌20min待用。(厌氧瓶内的培养基使用前加入无菌无氧1%Na2S溶液0.1mL和10%NaHCO30.1mL,厌氧管内培养基使用前加入1%Na2S溶液0.02mL和10%NaHCO30.02mL)。
4.甲烷菌富集
用水样取样器取沼气底泥5克于上述装有45mL培养基的厌氧瓶中,利用Hungate厌氧系统,按H2/CO2体积比为40/10的比例分别加入H280mL、CO220mL,置30℃恒温培养30天,用化学吸收法[3]检测厌氧瓶是否有甲烷气体产生,在甲烷菌生长对数增长中期,从产甲烷气体的富集瓶中取样进行滚管分离。
5.滚管分离和纯化培养
5.1滚管分离培养。对检测有甲烷菌存在的富集处理,进行第1次滚管分离。在分离培养基中补加琼脂粉(20g/L),分装于厌氧试管(16 mm×160mm,4.5mL培养基/管),灭菌。灭菌后置55℃水浴中保持液态,每支厌氧管中分别加入1%Na2S溶液0.02mL和10%NaHCO30.02mL。用1mL无菌无氧注射器取富集的样品液0.5mL,作10-1~10-9梯度稀释,重复3次,每支试管上下倒2~3次(注意不要产生气泡),使样品与培养基充分混匀并立即将稀释管置于装有4℃以下冰水的磁盘中迅速滚管,使培养基与样品均匀光滑无气泡凝固于管壁上。
将滚管分离样品的厌氧管置于试管架上,按H2/CO2体积比为40/10的比例分别加入H240mL、CO210mL,置30℃恒温培养30天,在管壁的培养基上有明显的菌落出现,用化学吸收法检测是否有甲烷气体产生。对有甲烷气体产生的管子,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菌落,对有荧光反应的菌落用记号笔画圈作出记号,待进一步分离培养。
5.2甲烷菌纯化。纯化过程是多次挑取单菌落、稀释滚管培养的过程。截取细玻璃管(内径0.5cm、外径0.8cm,长15cm),两端塞上脱脂棉,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并拉成毛细管,高温灭菌并烘干。在无氧条件下挑菌:将有荧光反应菌落的管子置于铁架台上固定,打开管口,用无氧N2吹入管中,使管内保持无氧状态。取毛细管一端与橡胶管连接(橡胶管一端用夹子封住,含在口中),另一端(2mm左右处)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并使之弯成约90℃,用它的弯头接触到有荧光记号的菌落,轻吸一口气,使菌落进入毛细管,移出毛细管并快速放入有4.5mL培养基的无氧管子中,迅速塞上胶塞的同时折断毛细管并旋上外盖。按H2/CO2体积比为40/10的比例分别加入H240mL、CO210mL,置30℃恒温培养30天,在管壁的培养基上有明显的菌落出现,用化学吸收法检测是否有甲烷气体产生。
通过单菌落分离获取的菌液经培养后底部有沉淀出现,用吸收法检测管中有无甲烷气体产生。对有甲烷气体的菌管,用上述方法再进行2次滚管分离,则可获得甲烷菌的纯培养。挑取纯培养菌落进行液体培养30d后,置4℃条件下进行保藏,同时进行鉴定。
6.甲烷菌鉴定
6.1菌落荧光反应检测。利用产甲烷古菌在特定波长(420nm)激发下能产生特有的蓝绿荧光,对分离到的样品管进行菌落荧光反应检测,有荧光反应的样品管证明其有甲烷菌存在。
6.2产甲烷气体检测。利用甲烷菌能产生甲烷气体的特性,将有荧光反应的样品管用气相色谱仪或化学吸收法进行产甲烷气体检测,有甲烷气体产生的样品管,再一次证明样品中有甲烷菌存在。
6.3产甲烷菌纯度检测。用1mL注射器抽取有荧光反应的样品液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菌体有荧光产生,物气体杂菌,则为甲烷菌纯菌,并将置常温冰箱4℃保藏,待进一步研究或应用。
三、结果与小结
1.结果
1.1利用稀释滚管分离法从厌氧消化器中分离获得99支甲烷古菌纯培养,经产甲烷气体和荧光反应鉴定证明是甲烷菌(图2)。
甲烷杆菌属甲烷短杆菌属甲烷球菌属甲烷微球菌属
Methanobacterium Methanobrevibacter Methanococcus Methanobacterium
(1000×) (1000×)(1000×)(1000×)
图2采用稀释滚管分离纯化法得到的甲烷菌图片
1.2甲烷菌分离纯化技术流程
经上述试验,归纳建立甲烷菌分离纯化技术,其流程如下:
第一次滚管分离
第二次滚管分离
第三次滚管分离
1.3小结
采用Hungate厌氧操作系统清除氧气彻底,操作过程能及时发现和控制无氧环境。培养基中加入对氧气敏感的刃天青指示剂,能及时观察操作过程的无氧状态,使整个操作过程和培养都在无氧状态,满足严格厌氧的要求。建立的稀释滚管分离法操作简便、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菌落易于辨认,易挑取,操作过程不易污染,分离效率高等优点。只要满足厌氧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样品中的厌氧微生物都能分离出来。
基金项目:黔教高发[2012]426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微生物学重点学科[2011.6];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项目院教发[2011]5号。
参考文献:
[1]庞德公,杨红建.产甲烷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及其培养基对于菌株的选择作用[J]中国畜牧兽医,2010,37(6):32―35
关键词: 室内乐;音乐材料;复调;结构;音色
中图分类号:J6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2
民族室内乐《晚春》是作曲家郭文景先生为8种民族乐器而写的民族室内乐作品,乐曲借助中国宋代诗人黄庭坚【清平乐•晚春】诗词的诗意背景,通过作曲家特有的思维与巧妙的现代作曲手法,以个性化音乐的形态来表达一种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情调。透过作品所呈现的各种音乐语言,给人以许多远远超过原诗本身所提供的意象。 将原诗词所蒙上压抑的心情通过音乐的形式达到了一种升华,表达了更加深远的意境。
乐曲是以民族乐器进行组合,编制为笛子、琵琶、筝、中阮、高胡、倍低胡、颤音琴及打击乐,作品结构比较自由,在材料与和声的运用及节奏音型上都做了比较有趣的处理。譬如:四度结构的和声叠置、三度结构的高叠置和弦、全音阶的运用,以及五声音阶构成的和弦等等。不协和音程进行或纵向的多调性对置,碎片似的旋律、音区大幅度的对比以及力度的变化都表现了作曲家独特的创作手法与丰富的音乐想象力。现就以和声音调、音响色彩、曲式结构等对民族室内乐《晚春》进行粗略的分析。
一、 音乐材料的构成
在郭文景的部分作品里,不排除传统和声的三度叠置和弦。但没有采取固定的排列方式,和弦的排列一直在变化。没有固定旋律动机,很难找到传统的主题和声及主题旋律发展的表现形态,更多的表现为横向多调性的对置、纵向多声部的结合,以及碎片材料的拼接组合、复调性对位等手法的展现,现就以上方面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
1、和声结构材料
A、四度叠置和弦,在乐曲开始(第1―3小节)就以A材料(如例1):第一小节下方用E A D G的四度和弦转位与第三小节下方的四度原位与上方以四音全音阶构成的多声音响。在乐曲的第三部分(53―54小节处)以同样和弦材料出现。
B、十二音和弦,在第四小节以B材料(如例1):两个全音阶构成了十二音在纵向上的叠合,在乐曲的(48―52小节)也以两个全音阶材料(十二音)进行发展。
C、三度叠置和弦,第六小节开始用C材料(如例1)以三度叠置的两个三和弦在一小节内相互交叉的多声叠置,第七小节也是用C材料以三度叠置和弦进行组合(构成两个三和弦复合),低声部以升C音却以八度跳进,时低时高像是一根主线把这些材料给贯穿起来。
在乐曲的最后,以三度叠置为主形成不协和的9音和弦与前面和声材料形成首尾呼应,有意思的是和弦音进行归纳后又可以形成相差小二度(升D羽与E宫五声调式)的具有民族调式的两个五声音阶性和声的叠合。
2、多调性因素
从下列谱例横向上可以看出,1)笛子声部在前乐句为E调,后乐句为C调。琵琶声部以E调旋律保持。筝的前乐句以C调旋律进行,后乐句以复合调性的旋律进行。高胡声部前乐句降E调和后乐句的E调旋律与笛子形成调性对比。低胡声部在单一调性C调上进行保持。中阮前句是在E调上,后乐句与颤音琴的声部是以复合调性特点相互结合,横向多调声部的结合构成不协和的音响特点。这一段有复合旋律的特点,节奏上基本保持一致。
从上例可以看出,在调性安排上,基本按照三度并置的调性关系,与前面四度叠置和音形成一个相互补充。如:C调―E调 (大三度)、 C调―降E调(小三度)。
运用多种材料进行重叠及多个素材同时运用,或许采取故意抹掉调性的功能色彩,使调性模糊化,横向的不同调式相互渗透。以及(11―12小节)与(45―46小节)的笛子与高胡的旋律在不同调性对置,也形成两个线条在不同音色上的对比。
从例4上看,笛子声部建立在降E调上,高胡声部建立在E大调上,两条旋律形成了相同节奏在调性上的对比。从例5上看,笛子与高胡两声部又以双调性结合,笛子可看成建立在降E大调,高胡可看成在G大调上,也是按照三度并置形成调性上的对置,但不是平行进行,表现为纵向多调性的调式重叠。
总的来说,横向的调性转换及纵向的调性重叠,加深了纵横的调式综合,多调性对置与高叠和弦的结合打破了传统音乐和声结构的音响色彩,这也是在中国现代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多调性的创作思维,恰当的表达出一种神秘、空灵的意境。
二、复调技巧的运用
乐曲运用了横向多线条互相交错的复调思维,以不同调性的旋律线条叠置,促使复调思维在旋律上多方位的展开,构成纵向、横向可动的旋律性结合,对位声部在节奏上与音调进行模仿等手法。
传统复调从音乐素材上可分为模仿复调与对比复调,但在《晚春》这首乐曲中主要以模仿复调为主,如在乐曲的中间部分就是运用在节奏与音程上的变化模仿使两个线条形成音型化的对位。
上例为典型(非严格)的模仿复调,琵琶与筝二声部错开三拍节奏自由模仿,音程距离为纯五度,筝对琵琶进行自由变化模仿,语气断续、冷清,加深了音乐的神秘之感,下方高胡加以点缀,其他声部逐渐增加,颤音琴在36小节处以相同的节奏重复了两个小节,好似意犹未尽。
在乐曲的最后部分,高胡以颤音技法奏出类似广东音乐的音阶下行音调,引出笛子与高胡的二声部复调对位,也是采用了节奏变化的对位技巧。
上例也为变化模仿复调,高胡稍后一小节进行模仿,音程距离为大六度,二声部都以颤音技巧演奏,并建立在两个调性上,具有支声复调的特点。其他乐器声部分别以F音为主,相对固定的节奏音型持续了6个小节。低音声部延续11小节,使笛子与高胡两条对位旋律自由的浮在上方,象似丛林中自由飞翔的两只黄鹂鸟,中间声部的持续音型象似作者遇到挫折反思时的平静心态。音符时值扩大以及固定音型的反复持续,预示着乐曲即将结束。
三、 作品的结构特点
在乐曲结构上,大体可划分为4个部分,通常在音乐衔接点以叠入方式进入(部分连接句归纳到前一部分),乐曲次级结构的每个段落采用灵活的方式,每个部分没有做太大的展开,整曲如古人在吟诗一般,声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神秘、惊异,微妙地表现了古代文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如图:(注:图中各段落的文字性概括描述,为笔者根据古诗和音乐的段落关系而作出,非曲作者的原意。)
整曲结构不同于西方古典主义中常见的乐曲类型,4个部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终止与段落,象似诗词句结构的韵律与寓意的表达,在从乐曲的引子部分的12小节开始有笛子与高胡呼应呈现晚春时节的自然景象,把人从神秘与惊异的音响中带入茂盛而又孤寂的心境当中。如诗首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写出春归的无影无声,同时也暗示出词人的孤寂之情,接着引子部分开始依然随着乐曲的意境继续延伸,以零碎化的材料进行发展,两条旋律如两只黄鹂在空中飞来飞去,各个声部的均以不同的音型互相交替。在48―53小节形成全曲的,之后有一自由连接句进入第四部分,情绪与力度开始转变,与前两部分在情绪上有很大的差异,与诗词的最后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的词意形成很好的结合。
四、音色处理特点
在现代音乐创作当中,音色依然是人们最敏感的音响之一,广泛的挖掘音色并于中国特有的民族乐器的音乐语言结合,是中国现代作曲家在创作中一直追求的重要内容。在《晚春》的创作中,作者运用了线性旋律的纵向性加工,不协和的音程构成旋律的音调等等。现就以音色处理进行简单的归纳。
1.混合性音色
在乐曲中采用乐队全奏或不同织体材料同一时间演奏出来的音色,可以称为混合音色。在乐曲音色处理上,开始就以乐队全奏以不协和的混合音色与节奏交替进行,可参考(例3),乐队除打击乐外基本在同一时间、同一节奏以非协和音程与多调旋律结合奏出,肃穆、诡异的音响似乎很容易把人进入古代的生活气息当中。在乐曲的42-44小节以及47-53小节处的音响都构成了混合性的音色。
上例以三种不同织体材料混合交替出现,笛子与高胡开始在同一节奏,中阮与大提同节奏,筝与琵琶使之衔接构成混合音色,颤音琴与碰铃的声部与乐队又形成音色上的互补,使音乐推向。
2.点描性音色
在乐曲第12小节开始的乐句里,就是笛子与高胡的音色对比,都以乐器的极限音区进行华彩即兴模仿大自然的景色,如同两只黄鹂在丛林中嬉戏,其他乐器以点描性的音色进行装饰,在后加入琵琶与筝模仿非常规节奏的打击乐音色,给人一种神秘的音响效果,似乎把人带到越来越深的密林深宅。
上例开始以笛子与高胡模仿自然鸟鸣,在18小节加入琵琶与筝奏出类似打击乐的音响,造成更加神秘的效果。一直到第一部分结束,乐器演奏上大多用即兴的演奏技巧,在节奏上运用了偶然性的节奏组合模式。在乐曲的很多地方,都存在一些让演奏家即兴表演的地方,在这种音乐片段上,音高也大多是偶然的,随机性的,音的长短关系及组合方式也不例外。
乐曲的从始至终,始终有笛子与高胡的两个线条贯穿,就如诗句里面提到的黄鹂一直在树林里自由的嬉戏,有起有落,形成了两种音色表现一种音响的特点,贯穿全曲。在音色处理上有时构成复合音色,有时构成点描性音色。与其他声部结合时,又形成音彩上的互换及互补性的音色特点。
五、结束语
从乐曲的整个结构来说,属于陈述性的结构性质,以词写意为目的,材料的运用比较自由,大多采用混合式写法,使各种材料用不同的技术手法互相融合,所以,在谈上面提到的一些问题时,只是笔者对作品本身一些粗浅看法的简单归纳,必然对有些问题的分析与作曲家本意有相违之处,望与师长及同仁们共同商榷。
参考文献:
[1]李吉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郭文景音乐创作研究概谈[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2)
[2]李诗原.中国现代音乐:本土与西方的对话――西方现代音乐对中国大陆音乐创作的影响.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7
[3]李吉提,童昕.部分中国当代作曲家作品曲式结构分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 (1)
一,指导诵读,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讲究平仄,注重押韵,读来朗朗上口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在学生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应按照诗歌节奏,读出诗的音律。古诗的朗读,一般可按音节和意义单位进行朗读。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个人自读,指名朗读,分角色读,声像伴读,配乐朗读,交替轮读,范读领读等。在诗歌朗读中,不仅要求学生读出诗的音律美,更要指导学生读出情感来。比如苏轼《江城子》,这首词如春蚕吐丝,如幽山流泉,从词人胸臆间泻出,质朴自然。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不以使事用典取胜,亦不以锻炼词句生色,纯以平常语出之。然而千百年来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对于这样一首以情动人的悼亡词,在教学中就要指导学生以声传情,读出作品的味道。
二,理解意象,感悟意境之美。
意象就是客观事物对象(景物、山川草木等),但它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古诗中的意象,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在古诗中,有很多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意象必须让学生掌握:比如月表思念,柳表送别,竹表气节,桂树表思归,梧桐表凄苦,芳草喻离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杜鹃鸟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捣衣表思念丈夫,吴钩表建功立业……在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运用他们的丰富联想和想象,通过激趣、探究、朗读等步骤,把僵死的不动的文字引导学生还原成为生动的人、事、物、景,把学生引入到诗人描绘到的意境中去,从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这样让学生与诗人同哭同笑,共悲共喜,从而达到“神随物游”,“情随景迁”之效果。
三,精读佳句,品味语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