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木兰辞出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从此替爷征上一句是愿为市鞍马。出自《木兰辞》。
2、《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来源:文章屋网 )
1、花黄是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面饰。用黄粉画或用金黄色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贴在额上,或在额上涂点黄色。这种化妆方式起自秦代,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始成为流行的妇女面饰。
2、对镜贴花黄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来源:文章屋网 )
一、真题解析
(2011年江西卷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4分)
参考答案:《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及一种无奈的超脱。
【解析】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译诗】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令人哀愁的凄凉景象。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被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2013年江西卷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参考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听我楚狂声”出于《论语・微子》,表达了作者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富贵非吾事”出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为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营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表明自己的心迹。
【译诗】心中之恨绵绵无尽!我把它剪裁成《短歌行》。及时唱歌行乐吧!谁能了解我,来为我跳楚舞,听我唱楚狂人接舆的《凤兮》歌?我在带湖既种了九畹的兰花,又栽了百亩的蕙,到了秋天就可以吃的落英。在我的门外有沧浪的清水可以洗我的丝带。请问:一杯酒与身后名,哪个重要?身后名当然重要。但是,现今人间万事都本末倒置,毫发常常是重的,而泰山却倒很轻。再也没有比生离死别更让人悲伤的,也没有比结识一个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更让人欢乐的。这是古今以来人们的儿女常情。富贵不是我谋求的事,还是回到带湖的家去,与我早已订立过同盟的老朋友白鸥聚会的好。
二、知识链接
1.什么是典故?
典故,也称故典、古事、故实等,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典故的用法
(1)正用和反用
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明自己虽然年纪老大,但雄心犹在,尚能为国杀敌立功。
反用是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语出《晋书》TTP/1.1 200 OK Date: Mon, 19 May 2014 11:57:22 GMT Server: Microsoft-IIS/6.0 X-Powered-By: X-AspNet-Version: 2.0.50727 Consuming-time: 371 Set-Cookie: __ReadAuth=wfTUoieJrr+tifrupX93MUfTDPgvvzQhQcd4Md+WvYCBbpS1vZL9mz/GYc5Y63Y1; path=/; HttpOnly Set-Cookie: _SessionId=wxkyd0b4sigv4cvjpli2qhr4; path=/; HttpOnly Cache-Control: private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gb2312 Content-Length: 71239 河北公共图书馆共享 function checkOS() { var ua = navigator.userAgent.split(";"); if (ua[2].indexOf("Windows NT 6.2") != -1) {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setAttribute("href", "/webpdp/zh-CN/app/d2b8bfa0-dc29-4ad6-94a1-c0bc1ab4652c");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2").setAttribute("href", "/webpdp/zh-CN/app/d2b8bfa0-dc29-4ad6-94a1-c0bc1ab4652c"); } els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setAttribute("href", "javascript:alert('本App仅在Windows 8下运行!')");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2").setAttribute("href", "javascript:alert('本App仅在Windows 8下运行!')"); } } 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 () { jQuery("#nav").children().mouseover(function () { jQuery(this).addClass("over"); }).mouseout(function () { jQuery(this).removeClass("over"); }); jQuery("#navFooter").children().mouseover(function () { jQuery(this).addClass("over"); }).mouseout(function () { jQuery(this).removeClass("over"); }); //checkOS(); }); function doPrint() { var bdhtml =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var sprnstr = ""; var eprnstr = ""; var prnhtml = bdhtml.substr(bdhtml.indexOf(sprnstr) + 17); prnhtml = prnhtml.substring(0, prnhtml.indexOf(eprnstr)); var _first = "立足课本典故 解诗歌鉴赏题
(2)借用和化用
康熙曾系统地学习过儒家经典,也系统学习了西方科技文化。不但精通孔孟之道,熟知孙吴兵法,而且对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医学、哲学、音乐和绘画等等颇有研究。对于养生之道,也堪称“行家”。
康熙“素不信”炼丹术。有一次,他南巡到江宁,一个名叫王来熊的人向他进献了一册炼丹秘诀。他朝左右笑了笑,说:“凡炼丹修养长生,及师巫自谓前知者,皆妄诞不足信。但可欺愚民而已,通经明理者,断乎不为其所惑也。”说罢,遂将秘诀“掷还”。此后,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养生之道,去健身延寿。
一、好骑射
康熙非常赞同孔子当年将“射”和“御”同“礼”、“乐”、“书”、“数”同样看待,统称“六艺”,并以此教育弟子们。他认为,孔子不但继承和发扬了西周好的传统,而且能使弟子们学得军事技能,还能练得强壮的体魄。
康熙本人也极为重视骑射。他经常带领人马到南苑去狩猎。1677年(康熙十六年),他第一次到塞外北巡,发现承德一带气候宜人,又地阔人稀、野兽众多,遂下旨在此大建避暑山庄,并设置了“木兰围场”。从此,几乎每年秋天他都到这儿举行“秋弥”。
所谓“秋弥”,实际上也是一次高规格、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届时由皇帝亲自率领宗室亲王、内阁六部、各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及八旗士兵,浩浩荡荡开赴木兰围场。在这周环1000多里的辽阔狩区,康熙和他的扈从们在阵阵呐喊和声声金鼓中飞马弯弓,习武射猎,堪称威武雄壮。狩猎完毕,康熙便将捕杀的虎、熊、鹿、狍及狐、兔等等,分别赏赐给随行的王公大臣。
据史载:康熙在承德时,“每日合围四五,奔走必十余里,草深及马腹”,但他“不以为劳”。在他去世前一个月,还追逐在狩猎场上。他骑射高超,奔马挽弓,十发九中。有一次,他竟接连射杀了二虎;其中一只,胸胁都被他射穿了。晚年时,他曾对侍臣说:“朕自幼至老,用鸟枪弓矢获虎135、熊20、豹 25;此外,还有猞猁、麋鹿、狼和野猪等等,不胜记矣。”他还说他有一天曾射了318只兔子,并为此分外自豪。康熙认为,通过狩猎,可以演习武艺,锻炼身体,猎取野味,还能进一步密切君臣之间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上层人物之间的团结,算得上一举多得。
所以,他不仅自己更加喜欢骑射,还将骑射立为祖宗家法,教育皇族子弟自幼学习骑射技能,锻炼身体,不忘祖宗。因此,截至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清朝皇帝狩猎木兰则达100多次。
二、喜稼穑
康熙认为:自己若适当地从事一些农耕、养殖等体力活,不但能表示朝迁重视农桑渔牧,体恤百姓,还是健身的好方法。于是,他亲自在京郊开垦了一小块地,每年都种些五谷。蔬菜之类。他还下旨号令全国各地,凡有五谷、蔬菜、家禽等优良品种,务必先送皇宫,由他亲自种植,观其收获。
据传说,在明代时山西沁州檀山一带有座古庙。庙里的几位和尚见周围土地荒芜,便开垦出来种上了糙谷。经过几十年的培育,长出了品质优良的谷子。其谷粒色泽蜡黄,颗粒圆润,晶莹明亮。煮成饭,则松软可口,味道清香,遂起名为“爬山糙”。后来,沁州籍的保和殿大学士吴衣锦还乡省亲,听说”爬山糙”品质极佳,便亲自到檀山庙内品尝其味,方知名不虚传。但他觉得“爬山糙”名字太俗,便为之更名为“沁州黄”,并在还朝时带了一些献给了康熙皇帝。康熙食后,十分欣赏,当即重赏了吴碘,并钦定沁州黄为贡米,还要了些良种亲自种在自己开垦的那块地里。沁州由此而一举成名,时人无不感谢吴碘献米之功。后来,吴碘升为阁老,当地人也将沁州黄叫成了“吴阁老”。直到现在,当地人还盛传 土产的鸡蛋、南瓜子和这种米为:“沁州三大宝:鸡蛋、瓜子、吴阁老”。
烤制北京烤鸭用的鸭子,原产于京东北潮白河一带。因其品种优良,康熙也特地将其调到京西玉泉山“御地”饲养起来。
康熙也将喜稼穑立为祖宗家法,教育皇族子弟自幼学习一些农耕技术,一面锻炼身体,一面体会“粒粒皆辛苦”之滋味,进而爱护自己的子民,确保大清江山永固。
二、爱私访
康熙认为,微服私访不但能真正了解下情,及时解决问题,而且能活动肢体,并赏心悦目。若遇巧了,说不定还会有意外收获。所以,每当空闲之际,总要更名改姓,装扮成算命先生之类云游四方。
有一次,康熙在承德避暑山庄又心血来潮,微服出宫私访。他沿着武烈河畔缓步而行,忽然见前面柳荫下的卧牛石上有一老翁在垂钓。那老翁鹤发童颜,气宇轩昂,犹如仙人下凡一般,令康熙敬羡不已。经问,方知他姓李,祖居燕山深处,为顺治年间武举,时年121岁,人们都叫他“不老翁”。二人一见如故,谈兴大发,不觉夕阳西下。“不老翁”热情地邀请他到家中做客,他欣然应允。随后,“不老翁”用刚刚钓得的鲜鱼为佳肴,又命年已七旬的孙儿捧出自制佳酿相款待。二人越饮越高兴,不觉间都微露醉意。“不老翁”为助酒兴,命人抬出了 120斤重的“九耳八环宝刀”,当场舞练起来。康熙愈加敬佩,遂问老者养生仙方。“不老翁”笑指杯中酒说:“孝是此酒之力也。”接着,他说他的家酒是十代祖传,名曰“琼浆玉液酒”,久饮能强身健体,返老还童。康熙听罢,自然暗自欣喜。待他回宫后,第一件事就是传旨请“不老翁”父子住进避暑山庄,专门监制“琼浆玉液酒”。“不老翁”这才知悉来客竟是当今皇上,而又感到皇上平易近人,和自己还挺“对脾气”,也便尽心尽力。康熙从此每日必饮此酒,体质日益强壮,武功也更加增长,并钦赐此酒为“八珍御酒”。
还有一次,是1665年的一天夜里,康熙又出故宫微服私访.不觉间走到山东济南府的“白皮医郎”赵桂堂在京开设的小药铺门口。他见室内还亮着烛光,并传出朗朗读书声,就好奇地进去与赵桂堂攀谈起来。他见赵桂堂案桌上堆放着《本草纲目》、《食疗本草》和《名医叙论》等医著,突然想起自己近年来皮肤干燥、两臂胸脯隐生红点斑.而太医们却一个个无能为力,便随口讲了出来。赵桂堂仔细察诊后,说此状非病,而是饮食过精的结果。还说:若多食人参、燕窝等补品,就会肾脾不调,火气忒盛,从而出现这种情况。说罢,从土坛里取出3斤大黄送给他,让他回家后熬汁掺水,泡浴几日。
康熙回宫后,按赵桂堂的说法只洗了数次,果然斑点消退,皮肤。遂对赵桂堂刮目相看,并从此不敢再多吃任何补品。他也示谢般地去了赵桂堂那儿一趟,并问赵桂堂为何不把小铺扩为药店。赵桂堂苦笑着表示:一介民医,哪有那么多钱?康熙听罢,随手写了几个字,让他拿着到内务府衙门去取上次用的大黄钱。第二天,赵桂堂半信半疑地真的去了内务府,才知道写字人的真实身份!但他并没有“狮子大张口”,只取了能盖药堂的银子,并请求圣人赐他“同仁堂”三字。这便是“同仁堂”药店的来历。
四、重食名
康熙有个特点:凡是他爱吃的食品, 一定要有个好听的名字。似乎只有那样,吃起来才分外有味道。
1682年,康熙帝到锦州附近广宁镇祭祖,锦州府尹将当地土特产“虾油小菜”献给了他。他品尝后连声赞好,遂问起小菜名字。当听到“虾油小菜”四字后,不禁为之一怔。接着又得知小菜是由小黄瓜、油椒、豇豆、芹菜、苤蓝、茄包、云豆、地梨、姜丝、杏仁等十种鲜嫩菜蔬和虾油配制腌成。在色泽上,小黄瓜、油椒、芹菜、豇豆、小云豆要碧绿,姜丝正黄,杏仁洁白,苤蓝块红黄色,地梨深褐色。外观上,蔬菜鲜,无杂物,不粗不碎;虾油清,香。于是,他眉头一皱,钦锡芳名:针锦小菜。
关键词: 离骚; 艺术成就; 举隅
中图分类号: I2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60-01
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首最为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不仅以其博大深刻的思想、饱满真挚的感情,强烈地撞击着无数志士仁人的心弦,而且以其丰富奇特的想像、瑰丽无比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读者。披阅《离骚》,就像打开了一座座贮满奇珍异宝的殿堂,翡翠碧玉,琳琅满目;又如走进了一个个汇集着佳木异卉的花园,惊采绝艳(《文心雕龙・辨骚》),摇曳多姿。总之,《离骚》的巨大艺术成就令读者陶醉其中,欲罢不能。
一、巧用比兴 虚实相生
在我国古代诗歌的诸多表现手法中,最常见、最普遍的莫过于比兴了。何谓比兴?简言之,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就是托物起兴。所谓比兴,就是用生动、浅显、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含蓄、抽象、难以捉摸的思想感情。我们刚学过的《诗经・卫风・氓》就是因为大量运用了这种手法,才把弃妇对负心汉“氓”的怨愤之情表现得那样淋漓尽致、哀痛感人,屈原的《离骚》更是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的表现手法,收到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全诗开头部分,先用直接铺叙的手法,简要介绍了诗人自己的世系、出身、生辰与得名的由来,初步显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接着又用“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一句,比较具体地揭示了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在品质之美,而且还辅之以美好的仪表与杰出的才能。出身世系得自父母,“内美”、“修能”就只能来自个人后天的努力了。那么,诗人又是怎样交代自己早年求学经历的呢?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知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为了避免平铺直叙造成的平淡乏味,诗人不再用写实的手法交代自己早年求学历程的勤奋与艰辛,而是巧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述了一幕幕动人的景象:你看,诗人辛勤地采摘着生长在江边的川穹,精心地收集着散落在偏僻之处的白芷,再用绳线串成花环佩带在身上。晨光初照,诗人已登上高大的山坡拔取芳香的木兰;夜幕低垂,诗人还在沙洲上采摘经冬不凋的紫苏。从这一串联的比喻中,不难窥见诗人不辞辛劳,遍览群籍,自觉地运用古代优秀的文化知识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忙碌身影,同时也透露出诗人为追求真理,上下求索,不畏艰难的顽强与执着!丰富的想像,恰当的比喻,真正达到了直接叙述无法企及的艺术效果。诗人何以如此勤奋,如此顽强,就是因为他深刻地感受到了时光如流水,岁月催人老。“汩余若将不息兮,恐美人之迟暮”,“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为避免落在时间后面,就得勤奋学习,力争获得成就。文中所引段落分为两小节,每节都由虚实两部分组成。虚写部分形象地描述了诗人的种种行动,实写部分则交代了行动背后的深层动机。就虚写部分而言,表现手法为比;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看,表现手法为兴。引诗比兴结合,虚实相生。综观全诗,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极为普遍:如以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污秽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比国君,虬龙鸾凤以托君子;以栽植香草喻人材培养,以路径邪正比施政得失,如此等等。
二、天地古今,亦真亦幻
《离骚》展现了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先河。诗人特地从神话传说中汲取丰富的养料,通过奔放不羁的想象,把它们组织在一起,构成层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令人应接不暇的美丽画面。在诗人的笔端,日神、月神、风伯、雷师以及凤凰、飞龙都能供他自由驱使;悬圃、崦嵫、咸池、天津都能任他自由到达。诗人身处浊秽之地,心存凌云之志,哀痛生不逢时,常思高飞远举。为了摆脱污浊的环境,实现远大的理想,天地四方,上下古今,诗人不畏艰辛,苦苦求索。天纵高而可攀,地虽远而能及。朝发九嶷,夕至昆仑,望舒前导,蜚蠊后继。诗人乘鸾跨凤,日夜兼程,上达天门,遥望守门之神,想见玉帝而不得;下游四方,难觅中意之侣,心犹豫而狐疑。诗人的想象是何等精妙,体物又是何等细腻!诗的最后一节,写他身跨鸾凤,飞向天空,一路车马喧阗;当转道昆仑,行经流沙,指向西海时,突然驻足楚国的上空不忍离去,从而把全诗的感情推向,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读来十分感人。
三、意象密集,个性显耀
在《离骚》以前,中国诗歌还基本上属于群众创作。除了少数篇章外,总体而言,意象比较单调,个性亦显单纯。《诗经》中虽然不乏优美动人的篇章,如《卫风・氓》,《邶风・静女》,《豳风・七月》等,但其意象运用根本不像离骚这么密集,思想个性也根本不象《离骚》这么显耀。在《离骚》中,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珍禽异兽、佳木异卉等等一系列饱浸诗人情感的意象密集出现,令人应接不暇。由于这些意象的巧妙组合,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使在课文所选的这一小部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诗人出身高贵,品德高尚,加之以后天刻苦自励,具备了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胸怀大志,渴望为国效力:“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他熟谙历史,明于治乱:“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他痛恨奸佞,鞭挞邪恶:“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齑怒”;他忠心为国,壮志难酬:“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真可谓九死不改其节,百折难挫雄心。总之,透过这些个性鲜明的语言,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政治人格的庄严而伟大的诗人塑像。唯其如此,使得诗人屈原本身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艺术形象,不朽的爱国诗人典型,对后世发生了无限的感召力。
四、句式参差,长于抒情
与《诗经》相比,《离骚》的形式特点、艺术风格自成面目,卓绝一世。《离骚》的形式特点充分吸收和借鉴了楚地民歌的丰富养料,突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加长了诗句,由四言扩至七言九言;扩充了结构,丰富了内容,增强了艺术魅力。诗句的或长或短,虚词的灵活运用,形成了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语言风格,便于含蓄灵活地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如“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也!”,就比少用虚词的短句表意要痛快淋漓得多。化用方言口语入诗,特别是“兮”字的运用,既增强了诗中咏叹的抒情意味,又凸显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诗经・国风》虽然保留了地方民歌的一些特色,句中有不少叠词、虚词和衬字,如《魏风・伐檀》中的“兮”字,《召南・汉广》中的“汉之广矣,不可泳思”中的“思”字,《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中的“耿耿”等,但就整体风格而言,依然可以看出经过文人统一整理加工的痕迹,句式变化不大,结构较为单一。其一唱三谈之妙,体物运思之奇,与《离骚》相比,就很难伯仲了。
《离骚》多方面的艺术成就,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在司马迁看来,“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见《史记・屈原列传》),是《离骚》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在屈原笔下,纵使一草一木之微,莫不寄寓着深切哀痛之情;貌似浅显易晓之辞,无不蕴含者绵远幽深之意。难怪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辟专篇探讨其艺术成就时,不禁发出了“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的由衷赞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