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严寒十七日

严寒十七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严寒十七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严寒十七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日韩;服务业;产业结构;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0-02

一、日韩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一)日本服务业发展历程

明治初期,日本还是一个与工业社会无缘的农业国家。1880年,日本第一产业的比重为67.1%,第二产业的比重为9.0%,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3.9%。随着明治政府实施了“殖产兴业”政策之后,日本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到1920年,第一产业的比重降至34.0%,第二产业的比重为26.7%,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为39.3%。

二战后日本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增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55年的19.2%下降到1970年的5.9%,1994年下降到2.1%;另一方面,第二和产业的比重从1955年的33.7%上升到1970年43.1%,其后一直保持在35%~36%之间;第三产业则始终保持在50%左右。

20世纪80年代,以需求的高度化、多样化与信息通信的发达为背景,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扩大。日本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70年的51%增加到1989年的57.9%。而第一、二产业分别由1970年的5.9%和43.1%降到1989年的2.9%和39.2%。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整个就业人口的比重由1970年的45%增加到1989年的58.7%,而第一、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分别由20%和35%降到7.7%和33.6%。

日本的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十年”。日本的产业结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逐步呈现出服务化的特征,但是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以及受国内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新的产业政策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上没起到大的效果。1990年,日本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比重分别为2.4%、37.2%和60.4%。促进日本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技术化、服务化和国际化的关键是日本抓住了信息产业这根救命稻草,开始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加深产业结构信息化的程度。信息服务产业同制造业、金融与保险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带来整个产业的良性增长;同时,信息产业又促进了通信、邮政、广播和报纸等媒介行业之间的融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日本走出经济衰退的幽谷。

2000年,日本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9%,第二产业为34.8%,第三产业为63.3%。到2005年,日本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三产业占全部GDP的比重进一步上升,达到65.7%,超过了1995—2000年期间的比重;第一产业的比重继续下降,下降幅度有所缩小,占比降低到1.6%;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并且下降幅度有所加快,2005年降低到了32.7%。截至2010年,日本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达到73.0%,可见,日本经济已从重化工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服务业已成为21世纪日本经济的核心产业。

(二)韩国服务业发展历程

韩国经历了朝鲜战争以后,由于缺乏资本和技术的积累,工业基础很薄弱。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得到美国的巨额经济援助后,韩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1962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韩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在“科技立国”国策指引下,韩国重点发展了技术密集型产业,使国民经济在这一时期得到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产业竞争力得到很大提高。

1962 年韩国GNP中,农业占36.6%,工业占16.3%,社会间接资本及服务业占47.1%。到1974年,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经济重心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形成了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高速增长,韩国的第一产业由1982年的16.58%下降到1989年的10.3%;第二产业的比重则一直保持在40%以上,在80年代呈缓慢上升之势,曾达到49.51%的高点,这与韩国一贯促进工业化的产业政策有极大关联;第三产业在整个80年代一直占据着40%左右的比重,进入90年代才上升到50%,此时,韩国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出现了和发达国家接近的趋势。

进入90年代,韩国及时对本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三次产业的比重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产业即农、林、渔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从1989年的10.3%下降到2000年的4.9%;第二产业则有升有降,所占比重平均为40%,1989年为42%,而2000年达到了43.5%,其中制造业比重由32%上升到33%;第三产业则由48%上升到51.6%。在90年代里,农业下降的幅度较显著,而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加快,成为拉动韩国经济的主导产业,韩国进入了以脱工业化为特点的服务经济时代。在此阶段中,韩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专业软件、网络游戏和通信业等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第三产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到2006年,韩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到3.2%,第二产业的比重为39.6%,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7.2%,农业比重大大缩小,服务业比重扩大。截至2010年一季度,韩国的第三产业已占到GDP的66.3%。经过工业化发展,韩国产业结构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和日本相比,两国在服务业的总体发展趋势上是比较接近的,但韩国的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比日本要低约10个百分点,这与两国的产业政策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有关。

如今,韩国服务业已逐步形成以交通运输、旅游、工程承包等传统服务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引领,以金融保险、电子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行业为重点的竞相发展格局。

二、日韩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一)日本

日本服务业发展方式主要是以扩大消费者需求与产业需求为主轴,先通过消费市场的牵引,带动相关制造业的投资与生产;再利用各种制造业对专业性业务形态的需求日渐增加,进而发展支援业,以提供各产业之需;再经过国内产业建设、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代表的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最终成为日本的经济主体。纵观日本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有如下特点:

1.政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并坚持以逐步开放服务市场、走渐进式发展道路的原则,针对不同服务行业的发展状况及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发展计划,利用政策倾斜的战略方针拉动服务业的发展。如对商业零售业,对本国中小型商业企业提供政策支持,而对外资向本国商业零售业的介入规定了极为严格的条件限制;对垄断经营的电信业引入竞争机制,以具体的政策措施引导电信业进行行业体制改革等;对旅游服务业实施完全开放的发展战略,降低市场准入要求,以吸引外资对旅游服务业的投入等。

2.强调技术创新,扩大技术贸易顺差和服务业对外投资

尽管日本经济经历了长期萧条,但政府和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和产出都在持续增加,技术创新并没有停滞不前,大量的资金支持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研发、相关人才培训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世界领先的研究开发成果为基础,日本成为世界主要的技术出口国之一,技术贸易顺差也迅速扩大。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为自身经济和贸易增长带来持续推动力,服务业主导的贸易创造了巨大的利润。获得巨大的外汇储备后,日本鼓励本国公民和企业到国外进行投资,并提供保护和支持性政策,包括延迟纳税与CFC法规,设立海外投资亏损准备金等。

3.产业结构软化和信息化

日本产业结构软化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第三产业在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经济服务化”的软化趋势;二是随着高度加工过程和技术集约化过程,在整个产业链中对管理、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加深,这种产业结构软化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加快。1996年,日本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明确规定了国家向“高度信息化大国”发展。通过有选择地刺激和扶持软件产业和数据库服务业来带动整个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把发展信息服务业的重点放在软件产业和数据库服务业上。在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日本的信息化程度也开始进入快速提高期,尤其是金融、保险、运输和通信业的信息化成就令人瞩目。这不仅带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而且也极大地提高这些行业的运行效率。信息服务业已成为推动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未来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韩国服务业发展特点

随着韩国工业化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深化,服务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为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韩国政府从2001年开始,大力发挥政府作用,制订并实施强化服务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措施。从税制、金融和企业费用负担等层面入手,缩小与制造业的差距,取消一些对服务业发展不利的政策。2003年韩政府提出实现服务业高附加值化方针,2004年取消阻碍服务业市场发展的43项政策限制,2005年制定了通信、广告、教育和医疗等26个现代服务业部门发展规划,2006年底公布《加强服务业竞争力综合措施》,2008年制定了三阶段服务贸易促进体制。

1.营造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的环境

产业发展环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因素。首先是资金支持,韩国政府积极把资金投入到研发领域。2004年,韩国R&D经费支出占GDP的2.64%,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其次是人才支

持,2001年韩国开始实施“国家战略领域人才培养综合计划”,对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纳米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宇航技术和文化产业技术6个战略领域投入大量资金,提高在校学生和研究机构专业人才水平,培养新的科研队伍;第三是建立相关支持机构,成立外国研发机构投资商委员会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财团,为海外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吸引了大批海外优秀研究开发中心和教育机构到韩国设点办学。

2.加大税收和金融支持

韩国政府制订了相关税收的减免和优惠政策。规定自2002年起对属于服务业中小企业及创业中小企业实行税收减免的税种由6个增加到18个;对于高新技术服务业投资企业,中央政府所征收的所得税和法人税从原定开始征收起5年全免改为7年全免;引进高新设备免征关税、特别附加税和增值税;地方政府所征收的各种税收,根据地方自治团体的具体情况,减免期限延长为8年至15年;此外,韩国政府还相继实行了一些配套税收优惠政策。在金融方面,韩国进出口银行建立了投资信息服务体系,为本土和海外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投资信贷;自2002年起,产业银行和企业银行每年支付10亿美元用于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银行业完善利用技术及信用担保服务业中的信用审查标准。

3.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现代服务业逐步向全方位领域发展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而网络信息技术的研发除了为整个社会生产服务,还应以文化、生活为出发点,向广大消费者提供相应的服务,使现代服务业向生活、文化等全方位发展。在韩国,网络信息产业使现代服务业呈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在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下,韩国政府致力于将数字娱乐信息产业培养成为核心增长产业。电脑多媒体、数字化视听设备和互联网络成为新型文化产业的载体,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发展迅速,网络游戏已成为游戏市场的主导,每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三、日韩服务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综上所述,服务业地位的持续上升是以工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将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同时服务业发展的理念也更为先进,领域也更加广阔。日本和韩国作为我国的近邻,在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带给我们很多经验和启示。

(一)强化政府在服务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我国服务业还处于的发展初期,服务业的成长壮大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根据日韩两国的发展经验,政府应该制定服务业整体战略规划,包括从产业初期建设到产业结构升级的全过程。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应该兼顾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同步建设,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确定长远目标。在硬环境方面,我国应积极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建设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和便捷的交通网络,以及创建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等;在软环境方面,各级政府应通过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健全服务业法律法规,努力营造公开公正的商业环境。此外,政府还应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加强行业监管,保护知识产权,完善信用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鼓励服务业技术创新,加快人才培养

日韩两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其科技创新能力和对服务人才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技术落后和人才缺乏正是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瓶颈。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对技术研发具有较高的要求,我国应通过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教育投资力度,加快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企业增加科研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主体,再利用大型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推广创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服务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对此,有关方面应进一步树立人才培养的市场化、国际化观念,建立健全服务业人才职业培训体系,引导服务企业建立健全规范的内部培训体系、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多渠道服务人才培养机制和人力资本自我积累机制,从而提升我国服务行业的竞争力。

(三)稳步开放服务业市场,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竞争机制,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将成为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根据我国入世后服务业开放的具体承诺,要慎重,有重点,有步骤地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实行梯度开放的策略,打破行业垄断,破除以自我服务为主的封闭模式,强化服务业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创造一个高效有序运行的市场环境;其次,我国服务业应积极稳妥地利用服务业跨国投资和承接服务外包,通过服务业国际转移充实现代服务业内容,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和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在实施服务业开放战略时,我国还应注意处理好转移国际服务业与培育壮大国内服务业的关系,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条款中的灵活性,尽量避免服务市场开放对国内服务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参考文献]

[1] 李莹,熊涓.日本、韩国服务业、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学术交流,2007(10).

[2] 刘昌黎.现在日本经济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严寒十七日范文第2篇

1.制定专门政策,优先扶持相对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韩国和日本虽然是两个义务教育起步不同的国家,但在其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都特别关注到了相对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困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和法律来优先扶持落后地区义务教育发展。

二战后,韩国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获得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百废待兴。为了发展本国民族教育事业,韩国政府在战后的第3年,即1948年,就制定并颁布了韩国第一部宪法《大韩民国宪法》。该法第16条确定了“全体国民具有接受均等教育的权利”,并确定了义务教育的免费原则,“初等教育至少是义务的、免费的”。但面对二战以及朝鲜战争之后凋敝的经济状况,韩国政府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马上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政策,而是制定法律来优先扶持相对落后的农村、渔村、岛屿等教育条件不利的地区。如1967年颁布的《岛屿·僻地教育法》就规定:各地方政府必须优先确保岛屿·僻地义务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包括保证学校占地面积、完善教室等设施、配备教材和教具、免费供应教科书、提供通勤所需的交通手段、提供教师住宅、聘任适合的教师等工作顺利实施所需要的经费。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教育法》,也适时地将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的年限从6年延长到了9年,并于次年颁布的《关于实施初中义务教育的规定》,率先在全国的岛屿·僻地实施初中阶段的免费义务教育。[1]通过对相对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优先发展,缩小了韩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从而为韩国80年代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也是亚洲第一个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工业化国家的突出特征就是汇集了大量工业、商业的城市日益成为国家经济、文化中心,而广大农村地区则日益边缘化,并逐渐成为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地。为了保证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劳动力供应,日本政府在其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特别关注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如针对1879年通过的《教育法》所规定的“农村小学所需要的教育经费全由地方政府负担,它包括购买土地、修建校舍、行政运转以及支付教师工资等”,而造成地方(町村)政府不堪重负的问题,1918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市町村义务教育经费国库负担法》的法律,该法决定由国家财政直接承担全国公立义务教育教师的部分工资。该法律的实施,一方面大大减轻了地方政府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则有力地推动了日本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为日本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鼓励教师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

师资条件的均衡,是义务教育得以均衡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不同,造成义务教育的发展条件在城乡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事实上存在着的不同程序的差异性。教育条件不利地区的师资配置也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为了实现义务教育师资的均衡配置,韩国和日本政府都制定了较为有效的教师流动政策,通过教师的流动,动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配置。

韩国制定了《韩国教师互换制度》,该制定规划,韩国要求教师每隔二至四年,在本地城乡学校之间进行流动。韩国《教育公务员任用令》指出:为防止任用者或任用提请者所属教育公务员,在同一职位或地域上长期服务可能而导致的工作懈怠,以实施人事交流计划方式,可有效率地履行教师的义务。[2]韩国的教师流动制度,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教师因为在同一地域或地区服务时间过长而导致的懈怠;另一方面则促进城乡教师之间的相向流动,进而保障城乡中小学都享有质量相当的师资水平。

日本在二战后期就已经开始在公立中小学校推行教师的定期流动制度,且具有强制性和全员性的特点[3]。如果一名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达10年以上,或者新任教师连续6年以上任教者必须交流到其他学校任教,所有教师都要服从这样的强制性规定。除了教师具有强制性的流动规定外,中小学校长也是常见的交流对象,他们主要由教育部长进行直接的任命和互换。为了鼓励教师到偏僻地区任教,1954年的制定的《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1974年第四次修订)还设立了“偏僻地区津贴”,月津贴额在本人月工资和月扶养津贴总额的25%以内[4]。

3.注重义务教育从形式均衡向内涵发展的转变

20世纪80、90年代,日本通过制定或修订了一系列法律规则来推动其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首先在师资提升方面,日本不再仅仅满足于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而是更注重提升其素质和水平。如在未来教师培养方面,1998年修订的《教师资格证书法》,就大幅度增加了与教师科目的有关学分;其次,在职教师提高方面,2002年修订的《教育公务员特例法》规定,设立研究生院并建立离职进修制度,从而使现职教师长期研修的机会进一步增强和扩大。此外,日本还通过与国际组织合作,对本国基础教育进行质量监测。如利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的调查,考察日本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科目方面的学力及成绩,并由此评价其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学力水平[5]。韩国义务教育经历了20世纪60和70的均衡化发展,对解决韩国学生的问题和实现教育公平起到了关键作用。进入21世纪,韩国开始鼓励学校向特色发展目标迈进。2007年8月,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未来教育:远景与战略———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韩国教育规划,提出了韩国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1)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2)加强教育机构自治;(3)提供多样化的教育。[6]加强教育机构自治和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就是要达到增强韩国教育的个性化发展的目的。

二、韩、日经验对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韩、日两国在制定与经济相协调发展的教育政策、制定法律依法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及师资配置的实践模式上各有特色,它们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1.建立义务教育的补偿机制,加强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

我国应借鉴韩、日两国的做法,通过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资,不断改善其办学基本条件;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师资培养的力度,缩小地区间的师资水平差距;三是提高在贫困地区学校任教教师的津贴水平,鼓励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

2.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与内涵发展相结合,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

从韩、日两国的经验来看,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内涵发展,一是要继续提高义务教育的师资水平,严格教师准入制度;二是加强在职教师的在职培训;三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整体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四是给予学校相当的自治权,培育学校的特色和个性。

3.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合理化

首先,在贫困地区合理引进新师资。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根据区域特点,实行“城乡教师的流动制”,在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师资的培养和引进的同时,从制度、政策上引导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在合理年限内有序地流动到农村地区的薄弱学校支教助教。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城镇中小学教师都定期流动到乡村中小学教书,而他们原有的教学位置则提供给地方高校毕业生顶岗实习。这不仅暂时缓解了农村中小学优秀师资紧缺的问题,而且还锻炼了高校毕业生教学实践经验,为他们今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其次,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师资进行补和扶持性的重点师资培训。一是通过建立国家培训费补偿机制对农村贫困地区师资进行长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质量。二是鼓励师范院校通过与贫困地区中小学建立“校校合作”的机制,派出优秀教师指导中小学开展“校本培训”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以整体提高贫困地区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姜英敏.从“平等”到“追求卓越”———浅析韩国义务教育理念变迁.比较教育研究,2008(12).

[2] 谢彦红,朴连淑.韩国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教学与管理,2006(6).

[3] 郁琴芳.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教师流动的启示.中小学管理,2003(8).

[4] 冯晖.日本“教师轮岗制”对我国基础教育建立“教师流动制”的启迪.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严寒十七日范文第3篇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2.“山中一夜雨, 树杪百重泉。”

这是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中的诗句。诗人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这是赵师秀 《约客》中的句子。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4.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在《游大林寺序》中,描绘大林寺的风景,曾说:“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村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这首小诗即是通过荒野小寺中,桃树开花时节的异常来显示此地春天的姗姗来迟。人们总是喜爱春天的。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给人以美的遐想。可是春光毕竟不能长驻,到四月份时花草都已凋零。这对喜爱春光的诗人来说,不能不说是极其遗憾的事。所以他“长恨春归无觅处”。然而在这大林寺中,诗人竟意外地见到“山寺桃花始盛开”,不仅大喜过望,以为又找到了春天。“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表达了诗人重新发现春光时的欢欣,传达出诗人重新发现美时的喜悦。小诗与游记浑然一体,风格隽永,耐人寻味。

5.边词

􀣑张敬忠

严寒十七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建筑寒地城市技术策略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始建于1881年的吉林市机械局是“”东北第一个兵工厂,是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极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的历史价值。历史建筑是城市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东北地区历史建筑遗存相对较少,少之又少的历史建筑,又面临着维护、使用、老化等等问题,保护性的再利用,是促进建筑寿命延续的新方法。通过对吉林市机器局旧址的新建、保护和修缮,即恢复了建筑的原有历史风貌,又增加博览、展示等新的功能场所,使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成为城市的重要地标建筑,为吉林省的历史建筑保护,提供新的参考。

1建筑综述

l9世纪80年代初,中俄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光绪六年五月十七日,在松花江右岸的僻静地带,选定吉林机器局火药局局址。2011年吉林市政府将其改造为吉林市艺术中心,让这座处尘封多年的古建筑焕发出新的活力。

1.1 建筑历史与建筑现状

吉林市机器局旧址位于吉林市昌邑区东局子街江湾路204号,又名“东局子古城”,是中官办军火工业中的一个中型工厂,从1881年奏请筹办、修建到现在,是吉林省近展史的见证。主持人吴大很注意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强调“吉林创设机器局,添盖各项房座做法,既据声明悉照洋式,是一切夫工及用料之多寡诚不能绳以寻常做法。”,“所用石灰砖瓦,亦由各窑加工定造,以期念旧坚固”……建筑建造时沿袭务实而严谨的要求,建筑整体造型大方,形式简洁,但却不失精美,在建筑细节上呈现许多仿欧式建筑的造型和细部,以砖做线脚为主,是东北工业建筑的典型代表。(如图1)

图1:修缮前建筑现状

建筑群由于长期荒废,历经自然的侵袭,残败严重,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墙体出现大面积的变形、侧倾和裂缝,木屋架糟腐严重,部分建筑已经坍塌,处于一个非常危急的临界状态,基本属于严重损坏房和危房的范畴。

1.2 修缮原则与修缮目标

吉林市机器局旧址是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修缮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应设计规范进行,基本的修缮原则为以下三点:

(1)、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以原始材料为基础,原始工艺为手段,恢复建筑的历史风貌。

(2)、按照“安全适用”的原则,以保证结构安全为前提,技术支撑为辅助,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论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理念,兰巍、杨昌鸣,社会科学辑刊,2010.5.25]。

(3)、贯彻“有机更新”的原则,通过增加新时期需要的功能,保证建筑的持续发展。

在此基础上制定修缮目标,以保持、恢复原有建筑风貌为出发点。,首先对建筑内部进行功能改造,在“外在形式延续”的基础上,进行“内在功能替换”,进一步配套、完善办公、接待、卫生间等各种辅助功能,对应补充各种的建筑设备更新建筑,使建筑“复活”,保持“活力”,通过修缮与保护,原有的三座主要建筑主要作为展览馆、拍卖厅等功能使用。同时,加建文联综合楼一座,将传统工业建筑基地遗址转变为极具艺术气氛的文化场所。(如图2)

2修缮策略与修缮重点

历史建筑的意义重大,结合实际要求,以修缮原则与修缮目标为基础进行适宜的修缮设计,完成设计方案:

2.1 修缮方案

为了建筑修缮的准确性,修缮设计前对吉林市机械局旧址建筑群进行完整测绘工作,完成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相关大样详图。真实客观地反映建筑群的原貌,为建筑群修缮和设计提供详尽、可靠、系统的资料,同时保留原建筑物各部位、节点等照片、影像资料,并作为技术档案存档。修缮前遗留厂区平面基本为矩形,占地面积约为2.4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是1928年吉林督军张作相修建的三个军火库,采用“∪”型院落布局形式,结合西北、西南、东南三个角楼、南大门,组成相对完整的建筑群。建筑主体基本为砖木混结构,外墙主要采用青砖砌筑,屋顶用三角形木桁架结构,建筑的原始形象基本清晰。同时对三座单体建筑的主体结构的承载力进行检测、鉴定,设计结构加固方案,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结合结构评估结果,将设计分为保护修缮和落架重建两大部分,重建部分的复原设计以前期测绘为依据,结合历史考证和历史文献,对拆护工作分段进行,结合阶段性构件编号,设计施工的图纸,复原建筑。保护修缮部分设计主要以结构加固、砌体修缮、防潮处理、保温处理、采暖设施为主,其中,砌体修缮是建筑外部形象修复的重点。

2.2 砌体修缮

建筑外部的青砖受损严重,根据损坏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修复等级类别,依次采用挖凿替补的方式,再现砖墙的本色。首先,对建筑外立面进行打磨式清洗,对碱蚀深度小于0.5CM,风化高度在1.5CM之内的墙体,保持原貌;对墙体的裂缝和砌筑松散的部分,进行加筋掏砌和加筋勾缝,保证修复的墙面与原墙面协调一致。砖雕线脚采用编号修复的方法,对损毁严重的进行复原,对破损的砖券重新制模,进行复原性修复[2 历史建筑保护导则与保护技术研究,汝军红,天津大学,2007]2。(如图3)

图3:砌体结构的修复过程和修复后的实际效果

3寒地城市的修缮技术策略

东北地区是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的区域,冬季寒冷且时间较长。恶劣气候对建筑的影响很大,在整体的修缮工程的进行过程当中,建筑的不均匀沉降、墙体开裂变形、砌块碱蚀、酥化等问题随处可见,这都对严寒地区的历史建筑的保护提出了挑战,结合实际情况,在修缮过程中随时调整设计方案,力争对历史风貌建筑做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新兴中小城市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初探――以威海市为例,孙炜玮,张涛,华中建筑,2010.9.25]。

基于寒地城市特色,从以下几个发面提出的建筑保护技术策略:

3.1 结构加固

原有建筑在结构抗震和构造等方面均不能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同时存在结构隐患,针对不同问题进行处理。对建筑结构体系进行整体加固设计,采用内置钢构架,与内置圈梁结合,替换原有的承重构架,钢柱设计独立基础,同时对木构的糟朽部分采用钢夹板、螺栓联结打夹板、打套箍的方式进行加固,砖券部分原采用木质过梁,在室内部分采用局部更换混凝土过梁的方法,满足新建筑的安全性要求。(如图4)

图4:结构加固损坏现状和修复后的实际效果

3.2 防潮处理

原有建筑单体,没有防潮层。在整体的开挖、勘察过程中,发现墙身普遍因受潮损毁破坏严重,挖开可见不同历史时期的修补痕迹,但是,都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设计施工水平防潮层,最初的设计方案,采用高压灌浆防潮层做法,后考虑还需加设垂直防潮层,更改为掏换防潮层的方法,在室外±0.000位置上,浇筑与原有墙体同宽,150高的C20细石钢筋混凝土,分段施工,完成水平向防潮层,同时在垂直方向,浇筑C20混凝土护坡,完成垂直向防潮层施工,解决墙身的防潮问题。(如图5)

3.3 保温处理

建筑的热工性能已经不符合基本需求,首先在外墙部分采用聚苯板进行内保温,其次,对门窗进行内外两层处理,外部沿袭木质门窗的基本形式、色彩,内部加设塑钢窗和铝合金地弹门,屋顶部分在进行翻新后,增加隔气层和保温层。

3.4 采暖设施

原有老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作为仓库使用,现在的设计功能以城市展馆为主,对建筑平面重新布置,加设采暖系统、给排水系统、电器照明系统、安防系统、消防系统和防雷接地装置等,其中采暖的设计处理是关键,建筑采用地热供暖这一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原有建筑的破坏。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无言的建筑传载着时代的沧桑的印痕。在吉林市机械局的修缮过程中,我们努力在完善历史建筑构件外观风格造型的同时,力求使修复材料、修复工艺接近原建时的状态,从而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情感,体现对历史建筑的尊重。

保护修复是保障历史建筑再生的重要手段,技术是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的途径。在城市更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基于寒地城市特色,对历史建筑保护采用有针对性的技术策略,是保护历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作者:李天骄,女,讲师,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相关期刊更多

新疆水利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自治区水利厅;新疆水利学会

建筑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太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