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药用植物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文作者:陈虹工作单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药品入库前的质量管理:中药饮片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饮片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的治疗效果。目前,中药饮片产业市场容量不断增大,虽然现在登记在册的中药饮片企业通过了GMP认证,但生产加工设备落后,整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饮片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4],因此,加强药品入库前的质量检查,是医院药房规范化管理的重点。注重调剂规范的细节,确保临床疗效:中药调剂是药剂师按照调配程序、用药原则,及时正确地调配和准确无误地发售给患者应用调剂的过程。此过程药剂师除按照中药配方的常规操作外,应特别注重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剧毒药品必须严格执行剧毒药品管理规定。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如先煎、后下等按处方要求或配付常规予以另包并注明。此外,药剂师在调配处方时始终保持思维的灵活、心思的缜密,明白细节出精彩的道理,并结合药剂知识予以全面考虑。
引导实践,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质量战略: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是医疗服务模式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已成为医院谋求发展的重大课题。在坚持质量第一的管理理念下,本着“严谨、务实、求精、奉献”的精神,投身于学科文化建设上,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决定了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角色差异,由此带来的对医学知识的欠缺了解和对医疗服务的不理解,从而影响了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此时,作为一名药学工作者,不仅要深入地了解并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还要逐步地引导患者对医学知识的认识,阐释医患之间的微妙关系,客观地看待评价医疗活动中的各种服务,彼此形成默契,通过沟通、改进,达成彼此间的理解与信任,推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化发展。这样,药师也能够从患者的理解和需求中认识自身的价值,加深对自身行业的热情,并积极思考,开拓进取,共同营造良好的药学服务氛围。
创新思维,注重人性化服务: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地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来满足患者的需求,强化药学服务的竞争力。如开展新业务,运用调配技术与制剂技术,改进处方调配剂型,根据患者的要求加工制作丸剂、散剂、膏剂、袋装汤剂、胶囊。另外,在患者允许的情况下,贵重药品西洋参、阿胶加工成粉末,以方便患者的服用。这些使药学服务更具人性化,注重了关怀和责任。开展临床中药学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更处在初始阶段,我们只有从基础做起,从药房的规范化管理入手,对药房实施全方面质量管理,使药房的建设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为临床中药学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植物 野外 实践 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b)-0167-03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学等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其课程包括理论、实验和野外实习等教学方式,其中野外实习是巩固和加强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野外实习,可以使学生学到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许多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学生经过实地考察、对植物分类鉴定、学习标本的采集和制作,使课堂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最为主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热爱专业,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善于独立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大学生野外实习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实习方法与内容的改革。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野外实践多存在质量不高、管理粗放、效果评价不规范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如何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习基地管理,构建科学发展的实践体系,以此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1]。笔者根据该校和外校药用植物学野外实践的实际情况,浅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经验,和同行作一探讨。
1 野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
实习基地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内涵。野外实习基地的教学资源、教者的带教能力、制度的建设以及科学合理的实习模式是提高实习效果的重要方面。
1.1 实践教学资源的标准
野外教学基地以选择中药种质资源和储量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多样、交通便利、食宿经济、安全有保障、人为干扰小的实习地点为原则,建立环境更成熟的野外实习的教学、科研基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实习教学的条件。实习基地至少有6条以上可供学生采集、识别药用植物的精品路线;蕴藏的常见药用植物500种以上且都具有一定量的资源量;中药栽培的实践基地应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检查公告》中公布的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和品种的基地;或者在“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通过了国家科技部验收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规模不少于50亩。基地内还应建有为实习生简单进行检疫、检验、试验分析、数据处理的工作站。
1.2 带教教师聘任的条件
野外实习的带教老师应具有博士学位或中高级以上职称以及3年以上野外实习经验,每名带队教师指导学生不多于20名,每天指导学生不少于5学时。
中药材栽培生产基地的管理人员应具有药学或农学等相关专业的大专以上学历,并有药材生产实践经验和药材质量管理经验。从事中药材生产的有关技术人员应具有基本的中药学或农学常识。参与实习实训的教师应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研究生学历或中高级以上职称、该专业3年以上教学和科研经验,承担有国家级、省级或厅级相关科研项目,并能单独指导3~5名学生,平均每天带教时间不少于5学时。
2 实践教学规章管理制度的制定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极为重要的关键阶段,直接关系到学校本科教学的质量。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应制订切实的管理制度。
2.1 实践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和要求是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强化严肃态度、严格要求和严密方法的训练。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让学生能早期接触社会实践,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2.2 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和职责
(1)教务处对实践教学的实施起指导、监督、考核作用。院系是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基本单位,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学组织和生活安排诸方面的管理。各级管理机构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2)成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小组,院系的主管领导是实践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建立主管领导定期研究、检查实践教学工作制度,不断地完善各级教学组织和有关制度,增强教师的教学意识。
(3)院系应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规范等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讨论和研究。通过讨论和研究达到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凡该校实习基地方可悬挂“教学实践基地”的牌匾。实习基地要将与学校进行教学协作、承担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工作提高到既为社会造就优秀人才又促进本单位整体水平快速提高的重要高度来认识。实习基地在可能的情况下,每年可从业务收入中拨出部分经费作为实践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完善教学管理,不断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5)学校对实习基地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依据条件给予相应支持。对实习基地的进修培训、高新技术普及、图书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要求,要优先给予安排。对有条件的实习基地,学校支持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合作科学研究,共同申报科研项目与成果,以合适方式共同培养研究生。
(6)实践教学经费由教务处会同院系根据年度实践教学计划和预算标准,按照见习实际人数进行划转;若自主安排实践教学,院系应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年度的经费预算报告。
3 野外实践教学内容、方法、目标
3.1 野外实践教学内容
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野外中草药资源调查的基本技能、方法;能够运用植物分科检索表检索出未知的药用植物;了解药用植物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学习标本的采集和压制方法,并在返校后以小组为单位举办报告会(报告实习中取得的科研成绩)和展览会(展出学生的专题论文、植物标本及丰富多彩的实习照片等)。
通过到药材种植基地开展中药材育种、育苗、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环节的具体操作训练,对药材基地的历史、大气、水质、土壤等方面进行调研,了解国家“GAP”相关政策和中药材种植的知识以及如何建立“GAP”基地。
3.2 野外实践教学环节的方法
由带队教师提前到实习点进行实地考察,选择6条以上比较安全、药用植物分布丰富、便于采集的采药路线。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要提前和当地有关部门、人员协调,安排好学生的食宿,负责学生的安全及学习。
(1)时间地点:时间2周(12~13 d)。地点:栾川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辉县万仙山森林公园。
(2)组织形式:野外识别药用植物,采集、制作标本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15~20人,并由一位教师带教。
(3)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出发前由教务处、院领导、辅导员、带队专业教师集中讲授野外教学实习要求、学习方法、注意事项、药用植物标本采集方法、学生领取野外实习用具等事宜。第一天:上午乘车前往实习基地。下午安排住宿、召开实习预备会。第二天至第十一天:按小组由教师选择4~6条不同路线进行野外教学。认识常用药用植物,熟悉其生长环境,讲解所属科的特征;并采集部分药用植物标本,分组采集压制标本;采集植物花,学会使用检索表;进行野外实习考核。如,遇雨天,可采取室内由带队教师组织学生讲授标本的采集、压制、鉴定等专题知识,或举办野外实习趣味知识竞赛。第十二至十三天:考试、返校。
3.3 野外实习教学环节教学目标
野外实习是一项综合性实习,它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认识生物世界的一项重要的科学实践活动。实习的主要内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药用植物学野外工作的方法。包括怎样调查某一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或植被现状,怎样采集药用植物标本,怎样做好野外记录,怎样观察药用植物,怎样制作药用植物标本等。
(2)熟练掌握解剖花、果等器官的方法,描述药用植物的技能,熟练掌握运用检索表及《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河南植物志》等鉴定植物的基本方法。
(3)运用上述基本方法,结合所学药用植物学知识,鉴定并识别百余种药用植物,从而掌握一些重点科、属的重要识别特征。
(4)试编写实习地区的药用植物名录及检索表,在可能情况下,写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植被特征及药性功效。
(5)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分为若干实习小组,每个小组有任课教师作为指导,每个小组应在教师指导下采集一定数量的、合乎质量要求的药用植物标本,每个学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鉴定一定数量的药用植物。完成各科的综合实习报告或小论文。
(6)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五勤习惯:一是腿勤,多走路,自然环境是变化无穷的,多走路就能多观察到一些药用植物;二是眼勤,多观察,尤其对周围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善于发现问题;三是手勤,多动手、自己去采、去摸、去感觉药用植物,从中了解药用植物的某些特性,并要及时记录;四是脑勤,多联系课堂学习的知识思考和比较;五是口勤,多请教指导老师,多与其他同学互相切磋。
(7)使学生掌握15种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技术;模拟“GAP”认证。
4 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制定
4.1 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研究
(1)实践教学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师生教与学主动性的有效手段。考核应紧紧围绕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地兼顾认知领域各个层次的内容。在注意知识记忆、理解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操作技能、学习态度、行业作风等方面的考核。
(2)理论考核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判断学生是否领会和把握了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见习阶段的考核,除注意记忆、理解两个层次的内容外,重点考查学生技能应用的准确性及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性。见习阶段的考核也应为综合性考核,除考核学生掌握应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实践能力。
(3)见习的考核主要包括技能考核、理论考核和平时成绩3个部分。专业理论的考核主要采用笔试方式,试题以多选题和论述题为主。实践性综合考试,在实地(现场)采用实际操作辅以口试的形式进行。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确认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做出综合评价。
4.2 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根据每位同学的总结报告、考核成绩及实习期间的表现给出总成绩(满分100分,其中实习报告占30%,考核占40%,平时表现占30%)。
4.2.1 实结报告
个人全面实结(15分):引言:实习时间、地点、意义等;调查研究方法;实习内容及结果:列出药用植物种类、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建议等;总结个人实习的收获和体会;对实习的意见和建议。专题考察总结报告(15分):按论文格式:例如题目(区系中药资源普查方法、资源开发现状等)、作者、单位、地址、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引言、材料和方法、研究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
4.2.2 考核
掌握200种药用植物的鉴别方法,写出科名、入药部位和功效等(25分),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腊叶标本500份(15分)。
4.2.3 平时表现
出勤率、有无迟到早退现象(10分),实训期间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10分);回答问题是否积极主动等(10分)。
根据以上评价方法,确定实践教学效果为4个标准:85分以上者为优;75~85分为良;60~75分为中;60分以下为差。以上实践教学成绩同理论课程成绩一块计入档案。
5 结语
实习基地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更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优质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实习体系的构建对实现教育资源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高标准,需要不断地对野外实习的模式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野外实习过程中除了掌握必备的野外工作经验、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希望通过笔者肤浅经验的总结,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期待更多成熟的药用植物野外实践模式在高校的实践教学中得以广泛推广,达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目的[2],使之今后在适应社会强竞争力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史金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第,2010,27(8):190-192.
关键词:吉首大学;制药工程;中药资源学;教学
高等学校开设中药资源学的目的在于,调查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动态规律;根据中医药理论,进行中药新药开发、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合理开发中药资源,为制药工业的发展提供药材原料。在“宽口径专业教育”成为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吉首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开设中药资源学课程,是培养制药人才的需要,也是发展区域经济、建设资源型社会、提高欠发达地区普通高等教育水平的需要。本文就开设中药资源学课程的必要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做有益探讨。
一、开设的必要性――发展地方经济
吉首大学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的武陵山区,该地区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植物原料、中药材和果品基地。药用植物有273科、1020属、2461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总数的22%,占全省药用植物总量的67%。据测算,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达400多万吨。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是中国药材公司直接联系的野生药材收购点和药材种植主要基地之一,是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天然药物绿色高效提制、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筛选、天然药物成分分离与分析、天然药物修饰与纵深开发、高值终端产品原料开发的物质基础。
近五年来,吉首大学在植物开发加工应用方面,以湘西猕猴桃、杜仲、花椒、盾叶薯蓣、倍子倍花等药用植物与农林产品为突破口,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在药物研究方面已申报专利40余项,针对药用植物成分进行结构修饰,在药物化学相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同时,还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开发出“果王素”、金雪康杜仲胶囊、天之骄青花椒精华素胶囊、薯蓣皂素、双烯、花椒油、倍花单宁酸等产品,“果王素”成为国家名牌产品。这些项目的推广和产业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有效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我校制药工程学科的迅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二、开设的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
围绕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论介绍中药资源调查和质量评价、地理分布、化学成分、开发利用、资源的保护更新等问题,以增强学生有关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意识、理念。中药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我国中药资源种类、分布,了解我国中药资源的种类,重点了解民间药和民族药的地位、特点以及在中药资源开发中的利用地位,了解我国地道药材的概念与含义、形成原因以及对现代中药开发研究的意义,同时要了解我国各地区的地道药材资源,了解其特点以及新的资源开发前景,牢记通过GAP认证的产地与药材。介绍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学生了解我国药材的一级开发、二级开发和三级开发的含义,同时要了解扩大和寻找中药资源产量的途径和方法。介绍中药资源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利用,使学生了解我国中药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和意义,同时要了解扩中药资源更新的意义、分类、方法及基本措施,了解中药资源的再生性,寻找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与途径。
分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有关资源科学知识、技能、技巧的专业教育。每章先概说,主要入药部位的不同药用植物的生药名、来源与植物学特征、成分与功效、资源开发与保护等,然后简单介绍代表药物的药性、功效与应用。
三、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
利用药理学、生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相关知识,建立相互交叉的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资源开发利用意识以及利用天然药物开发新的药物的专业技能,为湘西及周边地区培养优秀的制药工程方面的人才。
由于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联系武陵山片区的中药资源优势,加强实地调研环节,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根据吉首大学的实际情况,结合湘西地区的特点和人才要求,拟定合理的调研项目。改善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中药资源”,以及湘西地区的药物资源,培养药物开发方面的人才。
建设规划方面,与我校的对口支援学校――中山大学、中南大学或湖南师范大学联系,采用课程进修的形式培养师资。初步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学习、体会进修学校教师处理教材的方法与技巧,搞清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领会和推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根据吉首大学的实际情况,结合湘西地区的特点和武陵山片区中药材多的特点,合理增加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张红瑞,周艳,高致明,李志敏.公选课《中药资源学》教学分析[J].医药教育,2012(2).
作者:马超 蒋一婷 徐桂娟 郑彩霞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形成了“一主两翼,两渠相融,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素质养成”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为两翼,以第1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现第1课堂与第2课堂2个渠道的融合,以及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教育3个层次为一体。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每年招生2个班,在校生人数维持在每年260人左右;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尤其是在生物技术专业招生质量逐渐下滑、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仍然保持了招生录取分数位居全校前3名和95%以上的就业率。但是,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化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增加所培养专业人才的竞争力,仍应成为生物技术专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之一。因此,笔者在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体会,提出以下建议,以期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有所帮助。进一步明确、细化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大学的比较优势和核心价值的体现[2]。加强办学特色建设是林业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林业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大学的学科建设是大学工作的龙头,是最能体现办学特色的因素,建设特色学科是林业高等院校加强办学特色建设的关键;而建设有林业特色的学科就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抢占学科制高点,注重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群[3]。目前,全国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高等院校有几百所,如果各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缺乏自己的特色、人才培养没有自己的侧重点,那么所培养的毕业生就难以在众多的相同的专业人才中占得就业先机。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主要以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为主,另外还设置了一些专业选修课。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基本上是全国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普遍采用的模式,没有体现出林业行业高校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同时,北京林业大学的生物技术专业与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相比,在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环节等方面,均大同小异,差异不超过15%。因此,建设体现林业行业特色和专业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应是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树木花卉育种生物工程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毛白杨研究所、林木花卉良种繁育研究中心和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地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同时还拥有植物学、林木遗传育种、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5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以及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和细胞生物学2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可见,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具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并有多年的科研积累和人才培养经验。因此,把“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专业培养方向能够充分反映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科研特色和行业特色。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将生物技术专业细分为“林地资源培育”和“林地资源开发与利用”2个专业方向,其中“林地资源培育”专业方向开设的课程以与遗传育种相关的课程为主,侧重于培养具有林地资源培育实用技术的专门人才;“林地资源开发和利用”专业方向开设的课程以与林地食用和药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关的课程为主,如开设药用植物学、天然产物化学、生物药剂学、生物药物学、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药物分析化学等,侧重于培养具有林地资源开发实用技术的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再围绕特色人才培养的要求开设选修课程,并尽可能使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系统化,切实体现行业特色,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例如,可以借鉴复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选修课体系,其系统地开设了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制药、药物分析方法与应用、新药研发概论、药物遗传学、药事管理学、药学文献检索、药用微生物学等30多门与药学相关的选修课,充分体现了其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药学”特色。
精简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重点课程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人文社科类基础课、自然科学类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4部分。人文社科类基础课、自然科学类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主要是依据教育部的生物技术专业规范而设定的,各个高校基本大同小异,所以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成为体现专业培养特色的重要环节。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由于没有确立明确的特色培养方向,所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一度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专业培养方向,且不断地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希望课程体系能够涵盖本科毕业生就业、考研可能需要的所有专业课程。例如,由于生物制药领域就业前景较为乐观,所以为学生开设了生物制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化学分析技术、药政学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主要参考药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对“如何与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知识背景相融合”“如何体现出与药学院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区别”等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显然,单纯地开设生物制药方面的课程,尤其是完全照搬药学院等其他院校相同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不可取的,也无法体现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目前,林业系统,尤其是林业基层单位,对林地药用资源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巨大,尤其缺乏具有林业知识背景、熟悉林地药用资源、具有林地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制药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将生物制药技术方面的课程,如生物技术制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化学等课程,与“林地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一专业方向紧密结合,将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与生物制药技术相结合,才能使生物制药技术落到实处,并使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充分体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除了精简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之外,还要突出重点课程。选修课程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而思考和创新的空间被压缩。以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为例,大学3年级上学期的必修课学时就达414学时,再加上选修课的学时,总学时可达500学时。这意味着1个学期的开课数量超过10门,学生每天至少要进行6学时的课程学习,由此学生的学习压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所开课程往往存在内容重复或相互重叠的现象。例如,生物制药课程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等课程就存在部分内容的重复,基因工程课程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细胞工程课程与细胞生物学课程之间也存在部分内容的重复。因此,笔者建议,要精简课程体系,协调各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突出重点课程和课程重点内容,强调课程特色,以降低课时总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提供空间和创造条件。
加强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与生物技术专业内容的衔接为了强调化学、数学、物理、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对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生物技术专业规范》对这类课程的修读学分做了硬性规定,如化学类课程不少于13学分,数学、物理不少于8学分,计算机类不少于6学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对自然基础学科尤其是化学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例如,北京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20学分的化学类课程(含实验)、8学分的数学类课程;清华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14学分的化学类课程、12学分的数学类课程。而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18学分的化学类课程、11.5学分的数学类课程,且学生修读数理化和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全部学分需达到37.5分,占全部培养计划总学分的24%。这使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大学第1、2学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课程学习了。但是,遗憾的是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似乎正成为专业课程改革的死角。由于这部分课程均由理学院等外院教师负责讲授,而授课教师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需求缺乏了解,教学内容大多拘泥于讲“试题”和“公式推导”,侧重于推理、原理讲解和逻辑分析,缺乏案例分析和应用,更缺乏与生物技术专业相关的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例如,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了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学课程(共计11.5学分),学习时间分别安排在3个学期,但最后的结果是当在专业试验课程中面对简单的试验数据时,却鲜有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统计学知识;有的学生甚至连起码的t检验和F检验都不知如何运用。因此,笔者认为,生物技术专业应该加强数理化和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改革,特别是要加强这些课程与生物技术专业内容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进一步优化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布局由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修读学分占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全部学分的一半左右,所以很多高校将这2类课程放在大学第1、2学年集中开设,而把专业课主要安排在大学第3、4学年。然而,在大学第3、4学年,学生面临着来自考研、出国深造、英语等级考试以及就业、毕业设计和科研实践等方面的压力,难以把全部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因此,笔者建议,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要打破目前的这种条块化课程分配格局,将人文社科类课程适当分散安排在大学的4个学年里;将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以及专业引导性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大学的第1学年,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大学第2学年;同时将免疫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其他选修课之前。这样,学生既可以尽早接触专业课程、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了解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可以提高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能有效地缓解大学第3学年专业课学习的压力,提高对专业知识尤其是其他选修课程内容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此外,在课程安排的细节上,应该认真考虑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性。例如,目前生物技术专业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就有些不妥,应予以适当调整。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工程类课程的“工”科内容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是以理科为主、工科为辅的理工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此,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了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等工程类必修课以及蛋白质与酶工程、生物制药等选修课程。然而从课程教学大纲来看,这些课程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适当搭配了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但几乎没有工科方面的教学内容。这势必造成学生对生产设备缺乏必要的了解,在中试和生产车间实际操作环节中缺乏相应的生产设备维护、维修的基本知识。因此,笔者建议,对现有的工程类课程,要适当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增加工艺学、设备、化工原理等方面教学内容的讲授比例;同时开设1~2门工科类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一些工科基础知识。
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规范学术道德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形势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因此,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科研素质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现在,很多课程的考核均采用撰写论文或者综述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闭卷考试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如何查阅文献、引用文献、撰写论文,有些学生到毕业都没有真正了解和掌握。在很多学生头脑里,撰写论文似乎就是百度、谷歌搜索外加复制、粘贴的过程;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只要不是全文照搬,经过适当拼凑加工就不算论文抄袭,更谈不上对论文所引用、参考的文献进行认真的选择和甄别了。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入校之初,高校就应该开设“文献检索”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查阅中英文专业文献的方法、了解文献的引用规则以及撰写科技论文的专业规范和学术道德。例如,浙江大学开设的“生物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复旦大学开设的“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都颇有实用价值,值得借鉴。这些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培养查阅文献的技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术道德的认识。为此,笔者建议,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可以尝试将文献检索、实验设计、生物统计、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集合为一个模块,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在大学第2学年开设。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学术道德。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合并、联合办学、共建等已成为高校体制改革的主题。过去条块分割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正在被条块结合的体制所取代,高等教育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作为林业行业性高校,做好行业性与综合性的融合工作将有利于丰富林业高等院校的内涵、增强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力、提高林业院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4]。2010年,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2006级)考研率达41.82%、就业率达94.55%,应该说又是成绩卓著的一年。但是,挑战依然存在,形势依旧严峻。因此,加强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仍不容忽视。通过明确、细化专业培养特色,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布局,加强课程间的衔接,适度调整理科、工科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加强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和学术道德的规范,可以使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为科学、特色更为突出;可以进一步突出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的专业特色,增强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从而为我国林业领域培养一批既具有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生物技术实践技能的林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论文摘要:作者概述了在蕨类孢子萌发研究中所使用的培养基质,包括了以自然土壤为主的培养基质和以营养液为主的液体或琼脂培养基。并简略分析了影响蕨类孢子萌发的其它因素。
1前言
蕨类植物是古老的维管植物,也是植物界系统演化中一个独特的自然类群,在其生活史中明显地存在可独立生活的配子体和孢子体。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有着比较重要的关系,体现在其食用性、药用性及工业上的某些特殊用途等方面[1](如石松属的孢子含油达40%,可在冶金工业的模型铸造中作为优良的分型剂,也可用作照明工业的闪光剂)。经典的蕨类植物研究着重蕨类植物的系统分类及孢子体形态的描述。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关于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为蕨类植物的大量繁殖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常见的培养基质
在蕨类孢子繁殖的研究中,常采用以土壤为主的培养基质和以营养配方为主的液体或琼脂培养基质。
2.1以土壤为主的培养基质
(1)过细筛的草炭土与细沙混合的培养基质,培养乌毛蕨[2](Blechnumorientale)、剑叶凤毛蕨[3](Pterisensiformis)及三角鳞毛蕨[4](pryoterissubtriangularis)的孢子,保持盆土湿润,约1周左右萌发。
(2)在蕨类孢子萌发中,也可采用单一基质进行培养,如蛭石、珍珠岩、河沙。但相较于以过筛园土和过筛腐殖土(体积比1:2)的培养基质而言,在对天南星蕨(Microsoriumfortunei(Moore)Ching)孢子繁殖的试验中[5],以上各种基质对天南星蕨孢子萌发基本无差异。但从原叶体生长发育来看,园土和腐殖土的混合基质相对较好,在河沙上原叶体部分出现了软腐或黄化现象,以上各种基质播种的孢子均能正常产生孢子体。
(3)在以蕨(PteridiumaquilinumvarLatiusculum)孢子为繁殖材料的试验中[6],采用自配土(泥炭:粉碎田园土:洗净河沙体积比1.5:1.5:5)和自然生长土壤分别作培养基质,第一株孢子体出现时间分别是前者90天,后者为80天,配子体发育成孢子体比率为10%。此外,在以高大肾蕨(Nephrolepisexaltata)、粗脉蕨(Phlebodiumaureum)及夏威夷树蕨(Cibotiumglaucum)孢子在自然土壤田园土(PH6.8)和火山土(pH6.8)上的萌发来看[7],说明对自然土壤采取干燥、灭菌、消毒、去杂等处理后,是可以成功进行蕨类孢子的人工繁殖的。
2.2以营养配方为主的液体或琼脂培养基
(1)在对华南鳞盖蕨(MicrolepiahanceiPrantl)的孢子培养中[8],以MS为基本培养基,诱导孢子果的萌发。
(2)在对蕨(PteridiumaquilinumvarLatinusculum)的孢子萌发试验中[6],采用的琼脂培养基成份为:KNO31g,MgSO40.25g,KH2PO40.25g,FeSO4(1%)0.2ml,以上化合物加水1000ml溶解,加入10g琼脂制备而成。第一株孢子体出现时间为60天,配子体发育成孢子体的比率为20%。
(3)在对单叶双盖蕨(Diplaziumsubsi-nuatum(WallexHooketGrev)Tagawa)孢子萌发处理的试验中[9],采用的是改良knop''''s液体培养基,接种后2-4天后孢子破壁萌发。
(4)在网藤蕨属(LomagrammaJ.Smith)植物的配子体发育及形态学研究中[10],利用Parker和Thomson′s营养液配方,加入1%的琼脂制配而成的培养基,在温度为22±2℃,光强600英尺烛光(600ft.C)条件下,孢子约15-20天左右萌发。此外,对濒危的热带树蕨(Dicksoniasellowiana)孢子培养所使用的是添加了0.01%苯菌灵(Benomgl)的Mohr''''s营养液配方[11]。
3影响孢子萌发的其它环境因素
蕨类孢子的正常萌发除了和培养基有较为直接的关系外,还和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有关。
3.1光因子
光的有无和光照强度的大小会影响蕨类孢子的萌发及萌发后的生长状况。有研究表明,高大肾蕨(Nephrolepisexaltata)、粗脉蕨(Phlebodiumaureum)及夏威夷树蕨(Cibotiumglaucum)在有光条件下,孢子均可以在自然土壤上正常萌发,而在无光或黑暗环境中则几乎没有孢子的萌发[7]。光照强度会影响萌发后丝状体细胞的长度。当光照极照时,细胞长度会增加;发育出的丝状体如果放在黑暗处,则不能进行二维生长[12]。在众多的配子体发育研究中,常采用2000-3000lx左右的光照强度及每天不低于6h左右的光照时间。
3.2温度与湿度
蕨类配子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pH为5-6[13]。在用天南星蕨(Microso-riumfortunei(Moore)Ching)孢子繁殖试验时[5],分别采用了40%、70%以及90%的盆土湿度,结果表明,90%的盆土湿度效果较好,即盆土湿土处于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利于孢子的萌发。此外,鲁雪华等采用华南鳞盖蕨(MicrolepiahanceiPrantl)组培试管苗移栽基质湿度为90%[8]。
3.3其他影响因子
在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分析中,有研究表明,土壤中N、P、K、Ca等含量的高低会对蕨类孢子繁殖的早期发育产生影响[11]。对于同一种蕨类的孢子,播种期不同,原叶体和幼孢子体的出现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14]。
4结语
蕨类植物作为古老的维管植物,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部分蕨类植物被引种驯化后作为鲜切花配材、优美的观赏盆栽植物或作为食用及药用植物。在自然条件下,蕨类主要通过孢子进行繁殖或通过营养器官进行无性繁殖。但许多蕨类孢子萌发率的原叶体成苗率低[14]。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积累了一些促进孢子萌发培养基质的经验,但对于孢子萌发后的生长及幼孢子体的形成所需培养条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为蕨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有用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梁家骥,汪劲武.植物的类群[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49-151.
[2]张开梅,石雷,李冬.乌毛蕨配子体发育的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5,13(5):419-422.
[3]张开梅,石雷,李冬.剑叶凤尾蕨配子体发育的研究[J].植物学通报,2005,20(5):566-571.
[4]张开梅,石雷,张宪春.三角鳞毛蕨配子体发育的研究[J].武汉植物研究,2005,23(3):276-279.
[5]魏德生,曾莉莉,王用平等.天南星蕨孢子繁殖试验[J].中草药.1999,30(3):224-225.
[6]岳思君,苏建宇.蕨孢子培养[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2,23(1):72-73.[7]Wen-HsiungKo.GerminationofFernSporesinNaturalSoils[J].AmericanFernJournal.Volume93Issue2(April2003):70-75.
[8]鲁雪华,郭文杰,刘润东等.华南鳞盖蕨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5,41(4):495.
[9]戴锡铃,曾建国,张莹等.单叶双盖蕨配子体发育的研究[J].植物研究,2007,27(2):151-153.
[10]SubhashChandra,MrittunjaiSrivastava,RuchiSrivastava.Contri-butiontotheGametophyteMorphol-ogyoftheFernGenusomagrammaJ.SminIndia[J].AmericanFern
Journal.Volume93.Issue1(January2003):25-31.
[11]CláudiaCristinaL.F.Suzuki,MariaTerezinhaPaulilo,AureaM.Randi.Sub-strateandIrradianceAffecttheEarlyGrouthoftheEndangeredTropicalFernDicksoniasellowianaHook.(Dicksoniaceae)[J].AmericanFernJournal.Volume95.Issue3(July2005):115-125.
[12]曾汉元,丁炳扬.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J].植物研究,2003,23(2):1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