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香港游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今年寒假,我和爸爸妈妈去了繁华美丽的香港。
香港,地方小,人却很多,我本以为这个弹丸之地的交通一定会糟得一塌糊涂,但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里的交通好得不得了,我的感触很深,不得不记录下来。
香港的交通工具很多:有舒适宽敞并是我所梦想的双层巴士;有摇摇晃晃、叮叮当当直响的电车;有历史悠久、惊险刺激的山顶缆车;有便宜宽敞但很晕的轮渡——天星小轮;有方便快捷又舒适的地铁;还有……好像把全世界的交通工具都搬到这儿来了。
这里的交通秩序也盛况空前地好,不需要吹着口哨、戴着小黄帽在马路边喊的交通协管员。
这里的公民素质也出奇好,马路上,如果是绿灯,那么汽车便会争分夺秒地开,一辆车驶过,都能感到有风。遇到红灯便像没了汽油似的,立马停下。我还从没见过闯红灯的呢!而且香港的马路还比长沙窄多了,一般只能并排走两辆车,而我们在香港的几天却从来没碰到交通堵塞。
受“占中”的影响,一个月以来,香港金融市场出现震荡,股市大跌,港元受挫;数十家银行分行暂停服务,不少商户关门歇业;核心地带交通瘫痪,市民上班上学受阻。如此混乱的场景让人很难想象到这曾是美丽的“东方之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日香港的混乱局面是由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但迫使香港人选择以非理性的角度来表达不满情绪的,则是回归以来香港的经济颓势。
浮华背后,凋零的香港经济
正如10月26日英国《独立报》在分析香港问题的根源时写的那样,“香港人对时局的不满源自于他们因香港经济地位的丧失而产生的失落感。”
“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回顾当年好日子的香港人无奈地叹息着。
遥想1997年,香港曾是大陆经济的龙头,是解救大陆脱离计划经济体制的希望。
电视里黄金时段热播的《射雕英雄传》;卡带机里播放着的小虎队;电影院里放映着的成龙武打片……整个大陆都为香港的到来而疯狂着。
而彼时的香港人也信心满满地认为回归后的他们能如摩西般带领全体中国人走出贫瘠、动乱和痛苦。
但香港人想错了,回归后的他们很快发现,红宝书、军大衣、五角星已不能代表1997年之后的大陆了。在这个几乎每天都发生着财富奇迹的神奇国度,香港人发觉他们很难跟上大陆飞速的变化。今日的香港正如前特首董建华在10月24日的演讲中无奈地讲道的:在1997年,我们的GDP占大陆的16%;而如今我们的GDP仅占大陆的3%不到。
的确,对于年平均GDP增长率不到4%的香港来说,大陆超过10%的年均GDP增长正如狼似虎般赶超着港人曾自以为傲的经济。珠三角的崛起、自贸区的成立,这一切都在打压着香港的未来发展空间。如今的香港,制造业基础薄弱、高科技发展滞后、旅游业趋于饱和……
不仅如此,处在颓势的香港经济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回归后的十余年间,香港人逐渐明白,无论怎样努力工作,他们的工资增长速度也始终追不上楼价的增幅。并且近年来随着香港贫富悬殊问题的不断恶化,收入分配不公也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症结。物价上升、开支上升、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困境无法改善。回归十余年,香港人发现,自己非但没有成为大陆经济的领跑者,反而成了大陆水货客、代孕妈妈、大陆学生的殖民地。
曾作为世界第经济体的香港如今为何落魄到如此的地步?失望的香港人无奈地问着这个问题。
“是因为我们软弱的特区政府!是因为北京的控制!是因为大陆移民对我们的压榨!”“占领中环”的疯狂的人们如是说。
但纵观香港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绝没有这么简单。
早在维多利亚时代,香港因其深水良港的独特优势为英国停靠军舰,提供生活必需品以及服务设施。但香港幅员狭小,自然资源贫乏,居民所需食粮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大多依靠外地供应。香港地近广州,所以是西方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中转站。
但香港的崛起是依托英帝国在远东的军事部署而确立的,尽管香港在十九世纪晚期便出现了近代银行、金融、转口贸易等行业,但其作用主要是为了服务中国与西方的贸易货币换算。随着来自广东、福建等地的劳工增多,到二十世纪初,香港已初具大城市面貌。但其繁荣程度与同时期的广州、上海等地相比则逊色很多。直到二战前,整个香港都因其独特的战略地位而带有强烈的帝国军事色彩。
随着国内战争的爆发,中国关闭了与西方世界交流的通道。此时的香港因其有利的地理优势,迎来了新的时代。为躲避国内战乱,大量移民涌入香港。到1950年春,香港人口已达236万人,这批新移民中的成年人由中国内地来港后,马上成为有用的劳动力。他们中间一些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香港工业化的先锋。在五十到六十年代,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工业部门如纺织业、制衣业、搪瓷业、塑胶业、电子工业、金属制品工业和钟表业等在香港纷纷建立。
内战带给香港的除了大量劳工还有巨额的财富。据统计,在1946到1950年间,以商品、有价证券、黄金和外币的形式,从中国内地流入香港的资金不下5亿美元。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南亚流入香港的资金超过了100亿港元。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资金也不断流入香港。
经过五六十年代工业化的蓬勃发展,香港已由一个传统的转口贸易港转变成为以工业为基础,贸易为主导的工业化社会。到60年代末,香港制造业已占本地生产总值的30%,制造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47.7%。
而在繁荣的制造业创造的财富的指引下,香港金融、地产、旅游等行业也得到持续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1970年的558亿美元猛增至1984年的1800亿美元。良好的商业契机和港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创造出一个个诸如李嘉诚等富豪的奇迹故事。
随着大陆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内地制造业的兴起,八十年代后的大陆的廉价劳动力优势迅速凸显,并开始取代香港制造业的龙头地位。到1984年,制造业的比重已经下降至全港经济的24.1%,曾引以为傲的香港金融业也因制造业的颓势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衰落,到1985年,金融业仅占全港经济比重的15.7%。所以,回归后的香港的经济非但没有借助大陆市场而进一步提高,反而其经济优势被大陆所取代。
香港的经济从五十到八十年代如花般地绽放,可如今,它已经凋零了。
此时香港人无奈地抱怨着:都是因为大陆,我们没有明天了!
未来路在何方?
难道处在经济困境中的香港就真的没有出路了吗?
其实不然,经过二十多年的转变,香港已然成为大陆经济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创香港当年的制造业奇迹已经很难,但若使香港实现更美好的未来,香港人应从传统的独立经济王国的思路中走出来。
在对香港未来经济走向的众多规划中,融入内地市场是香港最现实的出路。真正能重振香港繁荣局面的是资金、人才、信息的完全自由流通。也只有香港与大陆在经济上的真正融合,才能使香港恢复往日国际金融中心和亚洲物流枢纽的传统优势地位。
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位置越来越重要,香港与内地无论在经济还是在民生上都应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在经济上,香港企业应该将内地市场作为其主要目标,无论香港传统的会计、银行、保险行业,还是新兴的零售、饮食、旅游业,香港企业都以内地市场作为其增长的主动力。而另一方面,香港也应为国际企业在内地开拓商机充当门户的角色,香港的会议展览、采购行业的发展,均与此息息相关。
至于民生,很多内地企业通过投资香港,作为“走出去”的首站,香港的电信业、银行业、保险业、娱乐行业等均有中资涉足,为市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选择。而随着大陆经济实力的上升,国民消费力的提高。通过自由行,香港零售、饮食、旅游业也会得到长足发展。
虽然通过重振香港经济来化解民怨的思路很可行,但是需要香港人用理性的态度来应对未来的挑战。这场事件的参与者们应该想清楚,激进的行为只能宣泄一时的愤慨,不能帮助解决问题。要为香港缔造更美好的未来,一时的冲动是没有用的,最终还是要回归理性对话;从整个香港的福祉角度出发讨论问题。
融合中的转型经验
放眼历史,从近代到现代,国家统一的例子屡见不鲜。无论是近代的意大利、德国统一,还是几个月前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当大国融合其民族土地的过程时,因被兼并领土经济社会发生的变化而造成民怨的例子比比皆是。然则近日发生在香港的种种变局也绝非特例,这应是可以被理解的常态问题。
举例来说,在国人的普遍理解中,二十多年前两德统一可谓是皆大欢喜,不仅被分隔几十年的同胞得以重新团聚;而且高汇率的西德马克向东德的涌入大幅度地提高了东德人的生活水平。于是,笼罩在东柏林上空的黑色浓雾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草地、小庄园、古城堡、新教堂……
但是,即便是在这看似和谐的东西德《欢乐颂》中,民怨依旧存在着。被统一后的前东德成了第一个加入欧共体市场的“铁幕”国家。早已经适应了计划经济工作方式的东德人在狂欢后发觉他们根本无法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市场经济的压力。产业工人们在如雪花般的订单中痛苦工作着,也只有他们在疲惫中拭去汗水的那一刻才能回想起昔日他们在国营工厂中度过的那无忧无虑的时光。
“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一位前东德产业工人叹息着说。
这句东德人昨日的叹息也何尝不是今日香港人的无奈。虽然社会性质不同,但无论是昨日东德还是今日香港,他们都摆脱了原先的枷锁,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国家。东西两德仅分隔四十余年,统一后的西德政府倾全国之财富扶持东德经济,然而在此皆大欢喜的局面,不安定的因素依旧存在。况且香港被英人占据长达150多年,中国内地也在这二十多年中处在转型期。毫无疑问,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创造的统一局面,发生了社会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
出现了问题不要紧,重要的是怎样去解决它。
其实,这只能算是中等收费水平。新学年即将开始,香港千所幼儿园中有七成已获准提高新学年学费,平均增加4.3%,半日制增加20港元到8000港元不等,全日制则从360港元到12000港元不等。最贵的一所幼儿园,全日班学费为13.564万港元,足以让一名学生完成3年大学课程。
幼儿园的花销实在不小,有家长在博客上晒了晒孩子上高班和低班两年幼儿园的账单,接近30万港元!难怪香港有很多“丁克”一族,听到把孩子从出生培养到大学毕业需耗资几百万港元,便决心把“丁克”进行到底了。
不过,新学年约有10所半日制幼儿园的全年学费为1.1万港元或以下,加上政府补贴,小朋友上相关幼儿园可以“零学费”。
幼儿园寓教于乐
在香港照顾和教育学前儿童的有幼儿中心和幼儿园两种。
幼儿中心接收的是初生至三岁以下的幼儿。幼儿中心包括育婴园和幼儿园两类,前者为刚出生至两岁的幼儿服务;后者为两岁至三岁的儿童提供服务。幼儿园有全日制及半日制两种,大部分幼儿园的儿童是全日制托管。幼儿中心需要在劳工及福利局辖下的社会福利署注册。大部分幼儿中心为政府资助或私人团体开办。
幼儿中心的宗旨主要是支持和巩固家庭,促进3岁以下幼儿的体能、智能、语言、社交及情绪的发展。
3至6岁的儿童要去的是幼儿园。香港的幼儿园全部是私营机构,分非牟利幼儿园和私立独立幼儿园两类,由志愿团体或私人开办。幼儿园须向教育局注册,教育局的督学经常视察各幼儿园,并在课程、教学方法和行政方面向校长和教师提供意见。部分幼儿园附没幼儿中心,即幼儿园暨幼儿中心,可同时招收3岁以下儿童,也由教育局规管。目前许多幼儿园暨幼儿中心由幼儿中心转型而来。
香港地少人多,许多幼儿园开在居民楼里,有些只有两三间教室,没有窜外活动空间,有些规模则较大,有十多间教室,有室内外活动场地,还有电脑室等专门的活动室。政府要求,幼儿园必须提供一个安全和卫生的学习环境,并有宽敞的空间和充裕的设备,让儿童进行游戏活动,愉快地学习。
大部分幼儿园只开半天课程,部分则同时开办全天课程,都分为高班、低班及幼儿班。幼儿班也可以接收9月1日前满两岁八个月的孩子。
香港的幼儿园及幼儿园暨幼儿中心普遍采用中文作为教学语言,一些国际幼儿园则采用英语教学。政府鼓励非华语孩子通过入读以中文为授课语言的本地幼儿园或幼儿园暨幼儿中心,加快他们融入社会及掌握中文。
很多出名的幼儿园都要面试,面试中了解幼儿是否合适。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包括谈话、故事、仿真游戏和参观等。按照要求,不应要求3至4岁的孩子写字,不应要求孩子默写字句或参加测验考试,应每天都为孩子编排音乐活动及体力游戏,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照顾孩子均衡发展。
同时,对每个班级教师与孩子的比例,有明确规定,即最低限度达到1:15,不得超额,以确保教学质量。
学杂费用差千里
虽说大多数幼儿中心和幼儿园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但不是慈善机构,日常经营费用、教师工资还是要由学生家长负担,所以学费必不可少。如果想要孩子得到更多的东西,额外的支出也少不了。
所有幼儿中心的收费,必须经由社会福利署批核。月费多在三四千港元。贵的则需六七千港元。有些暂时不能照顾幼儿的人士要求提供短暂的日间照顾,收费则为全天64港元、半天32港元、每两小时一节为16港元,另加膳食费6.4港元。延长时间服务每小时收费13港元。
对幼儿园孩子的家长来说,费用比上幼儿中心复杂得多。按照规定,幼儿园应将教学及营运的必要开支纳入学费,如教职员工资、校舍租金管理费、学校设备教具以及经营和维持幼儿园所提供的与教育服务水平有直接关系的支出等。不同的幼儿园,学费也相差甚远,如前文所述,有的一学年不到1万港元,有的“贵族幼儿园”则要十多万港元,适合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
至于报名费,幼儿园可收取的核准上限为30港元,而注册费的核准上限为660港元(半日班)、1150港元(全日班)或每月学费的半数(以较低者为准)。学校收取的注册费会于该校开学首个月的学费内扣除或退回给家长。
除了报批的收费项目,幼儿园还会有些代办收费项目,如学习材料、校服、书包等。按规定,如果向学生售卖或提供收费服务,必须与教学活动有直接关系,学校须以书面通知家长有权选择是否购买或采用学校提供的收费服务,还需详细列明单项收费及数量,让家长可选购部分需要的物品或服务。各项目的营利水平不应超越成本价格的15%。
在不同的幼儿园,代办收费项目金额差异很大,学习材料费可以低至数十港元,也可高至3000港元,冬季、夏季校服每套售价亦由几十至八九百港元不等,书包便宜的只要几十港元,贵的则要一百多港元,这一年的费用就差了数千港元。有的幼儿园则无论校服、书包还是学习材料均不收分文,而是安排家长直接向书商、校服供应商购买。
茶点费、生日会、毕业旅行、毕业相册等等杂费如果没有计入学费,也是不小的开支。如果孩子要上才艺班,如美术、珠心算、手工等,还要另外付费。
教育局要求幼儿园在教育局网站公开学校资料、学费及代办收费、办学特色、教师资历等情况,方便家长选择及市场监管。不过,幼儿园的许多杂费并没有公开,“贵族幼儿园”也没有亮相其中,但只要教学质量高,家长肯接受,再贵也不愁生源。有些家长不但在幼儿园方面不惜重金,在课外活动上也大撒金钱,每月花上几千港元也不稀奇。
万元学券助家长
2006年香港政府施政报告提出拨20亿港元推出学前教育学券资助幼儿园家长,果然从2007年9月起,香港实行幼儿园学券制,每名幼儿园学生每学年至少可获1万港元学费资助,帮众多家长减轻了负担。
按规定,6岁以下在香港幼儿园或幼儿园暨幼儿中心就读的儿童,不论任何国籍,只要符合申请资格,便可申请学券资助。
申请学券的儿童必须是香港居民,拥有香港居留权、入境权或不附带任何逗留条件(逗留期限除外)的有效香港居留许可。
如果符合资格,便会获发一张学券计划资格证明书,凭该证明书,在符合资格参加学券计划的幼儿园就读,便可获得学费资助。
符合资格参加学券计划的幼儿园必须是:非牟利幼儿园;提供本地课程;半日制及全日制幼儿园每年学费必须分别低于24000港元及48000港元。有些幼儿园为获取参加学券计划的资格,压低学费,有些则由私立独立转为非牟利幼儿园。
获得资助的孩子每年可得到的学费资助额逐年提高,2007/08学年为1万港元,2008/0年为11000港元.2009/10学年为12000港元,2010/11学年为14000港元,2011/12学年为16000港元。
在学券计划下,家长需支付的学费为幼儿园获准收取的学费与学券学费资助额之间的差额,如幼儿园收取的学费高于学费资助额,家长需支付其间的差额;如幼儿园收取的学费低于学费资助额,家长不会获得差额。
假设2008/0年,某幼儿园学费是11000港元,入读该校的儿童家长就不需要支付学费;如果学费是12000港元,家长只需付1000港元;如果学费是10000港元,家长不需支付学费,但也不会得到差额1000港元。
在学券计划之前,实施的是幼儿园及幼儿中心学费减免计划,即低收入的家庭,可申请获得部分或全部学费减免。
不过最让我流连的是那各式各样的壶具,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明清的紫砂,虽然很多一看就知道是赝品,不过它们别具特色、风格各异的造型还是让我惊喜不已。常去庙街看壶也认识了几位和我有着相同爱好的香港人,其中一位人称“于记”的老伯见我一个外地人如此爱壶,主动提出要带我去参观“香港茶具文物馆”。
“香港还有茶具文物馆?”我非常惊讶。
“没听说过吧,很多香港本地人都不知道呢。”于记颇感自豪地说。
一个周末起个大早,于记和我约好在金钟太古广场的地铁站见面,然后径直带我来到香港公园,走过几条小径,一栋纯白色建筑便展现在我的面前,真是没想到文物馆居然隐藏在这公园之中。这座楼具有典型的英国殖民地式风格,已有百年的历史,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西式建筑,带有希腊复兴时期风格。战争期间曾多次作为英、日等国的军部官邸。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栋建筑被政府收回并改为茶具文物馆,成为香港艺术馆的一个分馆,是香港收集、研究及长期展览茶具文物与资料的专业场所,也是国际上第一所以茶具为专题的博物馆。
听了于记对文物馆简单的介绍,我怀着惊喜的心情走进文物馆,这是一栋两层的小楼,和一般的文物馆比面积不大,只有六个展室。楼下的展室以“中国茗趣”为主题,利用文献资料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历史,并且用图表、照片、模型等各种表现手法,着重介绍了在中国不同朝代的人们饮茶的方法和习惯,还循环放映“功夫茶”的幻灯片。整个展览在方式上迥异于一般文物展览的单调和枯燥,生动活泼地展示了中国千年的茶文化史,非常适合像我这样爱茶却又对茶不甚了解的人。在楼下徘徊多时,于记一直催着我上楼,“楼上还有呢,快上来不然时间会来不及的。”
于是我循声上楼,一上楼,立马被百余件的紫砂陶器和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材料的茶壶、茶杯等物品给“怔”住了。来自元代越窑褐斑茶碗,龙泉窑的刻花注子,长沙窑、邢窑产的注子,还有龙泉窑的盏托,仿汉式的方壶,19世纪的刻铭圆筒壶等,还有许多我不曾见过,甚至都不曾听说过的茶具。最让我惊喜的是一只产自福建的兔毫茶碗和白釉印莲子茶碗,真没想到在家乡都很难见到的古代茶具,竟然在千里之外的香港让我一饱眼福了。楼上的展览是以“宜兴紫砂器”为主题,突出展现了从明朝末期至现代,宜兴地区所制的各类紫砂茶壶、案头文玩、雕塑及其他器物,其中还包括宜兴的历代壶手如徐友泉、陈鸣远、杨彭年及其他名家风格各异的杰作。整个展室内紫砂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这么多精品都是从哪来的?”我不禁发出这样的疑惑,“基本上都是著名的收藏家罗桂祥博士捐赠的,紫砂茶具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于记自豪地说。果真,在展室的另一角,我还看到了许多从西周朝代至二十世纪的茶具及有关器皿,甚至还有一些欧洲和日本样式的茶壶,无论从样式和风格都与中国古代的茶具相仿,足以见中国茶具对外国的影响从千百年前就开始了。
可能是由于工作环境的关系,在香港似乎很难碰到爱喝中国传统茶的人,在写字楼上班,茶水间里供应的是英式红茶;和朋友同事聚会聊天,不是喝咖啡就是特制的鸡尾酒。我怎么都没想到在这里居然会有这样一座藏品丰富,文化底蕴极深的专业茶具博物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次的茶具文物馆之旅,是我来香港多年,游览了众多名胜中收获最大的一次。以后有爱茶的内地朋友来香港旅游,我一定会带他一同去领会中国茶具的博大精深。
开放时间:星期一至星期日(星期二休息),上午10时至下午5时
地址:香港金钟红棉路10号香港公园内
旅游购物已经成为香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购物的不断升级也给香港带来了丰富的外汇收入,对经济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提高了香港旅游产业的名气,同时也增大了旅客的数量。旅游购物的管理机制也为香港旅游购物带来了非常大的收益,通过管理机制科学、高效、准确的管理方法,使香港旅游购物形成了一条清晰、连贯的购物产业链。
一、香港旅游购物管理机制的特点
(一)旅游购物的开发机制
香港作为旅游购物的大都市,旅客量非常大,当游客购物时就需要销售人员及时准确的抓住游客的消费心理以及消费理念,向其推售出游客满意的商品。这就是香港旅游购物管理机制的开发机制,有了准确的目标才能逐步扩大旅游产业,提高销售效益。正是这种规范的、高效的管理理念才成就了旅游购物产业的繁华盛世。
(二)旅游购物的监管机制
如此大型的购物都市,各种各样的商品以及商家,没有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是不行的,对于商家而言,顾客就是上帝,但是在旅游购物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一些矛盾、误解,这就需要制定出明确的监管机制来维护双方的利益不受到侵害。以及对商家的经营方式的监管,商家是否尽到自己的职责,达到旅客的购物要求,满足旅客的购物需要等。
(三)旅游购物的探究机制
对于香港旅游购物而言,要想把这个旅游购物的产业链做大做强,首先商家一定要了解到最新的时尚资讯,最前沿的产品,最发达的科技,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然后根据得到的最新信息,销售人员要不断的探究和学习,来提高销售人员的销售水平,提高旅游购物的效益。只有做好销售前的探究工作,才能在第一时间达到商家理想的效益。
二、香港旅游购物管理机制的启示
(一)旅游购物管理机制带来的效益
香港旅游购物这条产业链的管理机制带来的效益促使了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高效率、高利益、高质量的满足了广大购物者的需求。这就为内地的旅游购物产业敲响了警钟,内地的旅游购物管理机制如何做到不断提高商家的销售业绩,不断提高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监管力度使旅游购物产业更加规范和一体化。这些都是值得内地的旅游购物产业的管理者考虑和提高的,为什么只有香港可以叫做“旅游购物天堂”内地却不可以,借鉴到香港优秀的管理方法来不断提高自己,壮大内地的旅游购物产业。
(二)需要扩大旅游产业链
目前,我国内地的购物产业还不是十分规整和一体,也没有香港旅游购物产业那样名声赫赫,内地的购物产业比较局限,这也是内地旅游购物产业没有严格的管理机制造成的。如今,消费者出门旅游,来到一个旅游景点的时候,看到的商家却寥寥无几,根本满足不了消费者的购物需求,所以,单单是旅游商家是不够的,要想扩大旅游购物产业,就必须把商家零售产业融入到旅游购物当中来,随着内地旅游购物产业链的不断扩大,经济、科技等都会得到提高。打响了内地的销售产业,即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壮大内地的综合实力。
(三)更加深入的理解消费者的心理
当旅游调研人员反馈回旅游人数时,销售人员就应该做好销售前的准备。但是现在反馈回的旅客信息都不是很全面,这时就需要销售人员去研究出一套有效的销售方案,首先应该制定出一套针对大多数人的销售方法,在考虑这种商品什么样的旅客会喜欢,旅客喜欢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根据旅客家乡的特点,考虑一下当地人的喜好吃穿,当地人都喜欢在什么样的购物场所购物,最后研究一下旅客们的兴趣爱好,选择最佳的购物消费地点。销售人员在整个消费过程中起着连贯的作用,详细的介绍商品的特点,抓住消费者的购物心理,在第一时间达成交易,才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总结